济南自开商埠百年回眸
关于描写济南经二路老商埠的作文

关于描写济南经二路老商埠的作文在济南,有这么一个地方,就像一本古老而又精彩的故事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往昔的繁华,这个地方就是经二路老商埠。
我刚走进经二路老商埠的时候,就像是不小心闯进了一个时光隧道。
那一排排的老建筑,像一个个稳重的老者,静静地站在那里,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这些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既有欧式的浪漫风情,又带着老济南的质朴韵味。
你看那红色的墙砖,就像被岁月染上了淡淡的红晕,充满了故事感。
老商埠里的街道啊,那可真是充满了生活气息。
路不宽,但是却很热闹。
街边有各种各样的小店,就像一个个宝藏盒子等待着人们去打开。
有卖老式糕点的,那糕点的香气就像一双无形的手,总是把我这个吃货的脚步给牢牢拽住。
咬上一口,甜滋滋的味道在嘴里散开,那口感就像小时候奶奶做的点心一样,满是浓浓的怀旧味。
还有那些摆着稀奇古怪小玩意儿的杂货店,每次进去都像是一场奇妙的探险。
里面的东西琳琅满目,从复古的钥匙链到充满年代感的明信片,感觉每一件物品都在小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记得我在一个小角落里发现了一个旧旧的铁皮青蛙,那可是我小时候玩过的东西啊!一拧发条,青蛙就“蹦跶蹦跶”地跳起来,那一刻,童年的回忆就像潮水一样涌了上来。
经二路老商埠也是时尚和传统交融的地方。
这里有充满现代艺术感的咖啡店,装修得精致又小资。
你可以坐在街边的露天座位上,一边喝着香浓的咖啡,一边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那些穿着时尚的年轻人与慢悠悠走过的老人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老人们似乎带着过去的慢节奏,而年轻人则给这个老地方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里的夜晚又是另一番景象。
路灯亮起,昏黄的灯光洒在古老的街道上,给老商埠披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衣。
酒吧里传出悠扬的音乐声,与街头偶尔传来的几声济南话交织在一起。
这时候的老商埠,就像是一位风情万种的女子,在夜色中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在经二路老商埠,每一块石板路可能都有一段故事,每一个老字号的招牌背后都藏着几代人的心血。
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商业街区,更像是济南这座城市的记忆库,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喜怒哀乐,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济南商埠区

1904年,德国人在经三纬二路创办济南第一家电影院——小广寒电影院;同年,德国人石泰岩在济南火车站南侧经一纬二路口租房开设济南第一家西餐馆——石泰岩饭店;同年,济南第一处商埠公园(后改称中山公园)在经三纬五路开始建设;1905年,庄钰、刘福航发起创办济南近代史上第一家民族资本工业——济南电灯公司;同年,由英国传教士怀恩光创建的济南一家自然博物馆——广智院对外开放;同年,商埠区第一家戏院——兴华茶园(后改建为北洋大戏院)建成;同年,军阀张怀芝在西关外创办济南第一家商场式市场——新市场;1906年,济南高都司巷出现的第一所外国洋行——礼和洋行分行;同年,第一家外国银行——德华银行于经二纬二路开设……1918年将普利门外沿顺河街向西到纬一路的地段拓为商埠区。
商埠的经一路、经二路、经三路逐渐发展为商业繁华之地,数不清的银行、洋行、老字号及商场式市场纷纷在此扎堆,济南工商业在国内城市中的地位扶摇直上。
据统计,1927年,济南仅城关及商埠两地区的商户就达6700多家,成为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我国的交通枢纽,也是华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1926年,胶济铁路以北被规划为北商埠,至20世纪30年代后期,北商埠逐渐成为以大型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区,成为北方纺织业和面粉业的中心。
1939年,日伪政权又规划将齐鲁大学以西、四里山以北、岔路街以东、经七路以南约1公顷土地为南郊新市区,又称南商埠。
还陆续将官扎营、南大槐树、营市街以及商埠区内原来保留的三里庄等地划入商埠。
到抗战结束后的1945年,济南商埠租地已近70公顷。
济南商埠区的街道规划是按照经纬来设计的,但与地球仪上的经纬正好相反,东西向的道路称为经路,南北向道路称为纬路,据说这起源于传统纺织业中所讲的经纬线。
因东西向的马路长而且宽,所以经一、经二路等便被老百姓称为一大马路、二大马路。
经路与纬路将商埠区切割成大小不等的棋盘状街区,沿街可安排商业店铺,街区里面则建设里弄或别墅。
济南自开商埠百年回眸

“自开商埠”百年回眸作者:王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者的话: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1904年自开口岸,开创了近代中国陆大城市对外开放的先河。
今年5月是“自开商埠”100周年,百年开埠也由此成为今年以来人的热门话题。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上个世纪的最初几年,自强新政走在了中国各省的前列,作为一个曾经以保守著称的陆古城,以领时代之先的“自开商埠”之举,吸纳域外经济文明,发展自我,使初步走出了以农耕经济消费为特征的圈子,而开始向现代城市转变,所以尤为世人瞩目。
回望历史,自开商埠既有挽回利权、自强爱国的强烈民族色彩,又有追求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色彩,百年前的也因此一时走在了当时国城市发展的前列。
在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的今天,回眸百年开埠的历史,自然更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更为社会各界和媒体广泛关注。
与已发表的一些此类文章相比,本文所述更为准确与严谨,其观点及所叙史实也颇客观与翔实,对于今天的人们正确了解百年开埠具有相当的启示意义,因而特在此刊出,以供读者参考。
20世纪初的开埠,是乃至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它不但使从传统的政治中心“一跃而成了陆第一大商贸中心”,而且标志着整个陆市场经济的发端,成为“清末城市自我发展的一个典”。
百年后的今日,与开埠之初相比早已是霄壤之别,但如何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仍是当代人的一个重要话题。
回顾和审视100年前的开埠,或许会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自开”和“陆路”是开埠的特点;开埠的“出发点”在于争自主之权;“三地同开”中国近代绝无仅有;“商埠”位于老城的西关外,分为福、禄、寿、喜四区,不划租界,取消土地永租制,外商与华商照章租地,既保持了城市特色,又拓展了经济空间;新旧城互补,一身二任,“遂不独为政治中心,更为工商业之要埠”开埠发轫于甲午战争后人们对抵制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思索中。
1903年9月,清廷外务部批转商约大臣吕海寰“倡议广开商埠”的奏请。
济南商埠区调研报告

LOGO
四、采取的解决措施
昔日济南的商埠区,是城市中一处浸透着浓郁的地 域文化色彩和外来文化风情的特殊地区,其发展历史记 载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就像北京的 天桥、上海的城隍庙那样,它在济南人的心目中留有不 能磨灭的印象,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城市现代化 的过程中,如何让商埠区重新焕发生机,再度繁荣,使其 所蕴藏的经济和文化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保持它 当年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为济南的经济腾飞和社会进 步做出新的贡献,这无论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 从弘扬文化特色的角度,都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命题。
Page 30
LOGO
Page 31
老建筑保护问题
近年来,济南的老建筑不少已 经彻底消失,像当年的八卦楼 等只能留存在老济南人的记 忆中,这也反映了城区开发和 古建筑保护的矛盾。而在老 商埠区的开发中,土地寸土寸 金,保存一座老建筑所花费的 精力和成本要远远高于重建, 这也造成了很多开发企业喜 欢将原有建筑一切推倒,重建 现代化的建筑。
Page 19
LOGO
Page 20
建筑风貌
中西合璧的建 筑风格
LOGO
Page 21
新闻出版图书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LOGO
Page 22
文艺体育公园
LOGO
教会医院
Page 23
LOGO
Page 24
新式教育
LOGO
Page 25
LOGO
4、社会百态
随着济南近现代工商业 的发展,各种新式教育的创 办,图书馆、公园的创建。 济南居民的生活模式发生了 明显的富有特征的变化,社 会生活呈现出新与旧,中与 西的冲突和融合的现象。一 种职业的兴衰、一个习俗的 变化、一款服饰打扮的流行, 无不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人们 所处时代的风情。
自开商埠:济南城市近代化的启动

婚 礼一 切从 简 ,西 式也婚 礼开 始 出现 。罗滕 霄在 《 济南 大 观 》中这 样 描 写新 式丧 礼:“ 新 式 丧礼 不延 僧 诵经 ,不 焚 化 纸马 纸桥之类 ,亲友 赠花挽 联 ”@ ,简 单得 多。 三 、开埠 的 意 义 :加速 了济 南城 市 的近 代 化 历程 自开商埠 冲破 了传 统城市 的封 闭式布局 ,城 市的经 济 结构 发生 转变 ,对 外 贸 易成为 城 市经济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城市居 民的思想观 念发 生变化 ,新 思想 、新知识 、新道 德 开始广 泛传播 ,逐渐 为越来越 多 的人 接受 。 ( 一) 开埠使 市场 由传 统的封 闭型转向现代 的 开放 型 济 南 开埠通 商后 ,传 统 的商业 结构发 生变化 ,交通 行 业发展 ,进 出 口贸易成 长,市场 由封 闭转 为开放 并 向现 代 市场转 型 ,商业贸 易和社会 经济 也在 开放之 中快 速发展 。 ( 二) 济南开 埠促 进 思想和 民俗 观念变化 开埠 后,新 式思 想为济南 注入 了新鲜 的血 液 ,济南 人 在 “ 维护利 权 、求 强求 富 ”的爱 国主义思 潮推进 下 ,积极 地将 商战 救国和 救亡 图存思想 付诸 实践 。新式 教育体 系 的 建 立,各 种非政 府组 织、新媒 体 也开始 出现 ,对 人们 的 思 想观念 有着 重要影 响 。 ( 三) 开埠加 快 了城 市近代化 进程 地方 政府 也制定 优惠政 策 、减 免税 费 以鼓励 中外企业 投 资 ,推 动 济南 成 为 山东 内陆第 一 大商 品流 通 贸易 中心 , 传 统的 商业结 构和 资本结 构都发 生根本 性变 化,济 南也 因 此 成为城 市近代化 转型 的一个典 范 。
重要 南 自开商埠的概括
在今 天 ,济 南作 为 山东省的 省会 ,是全 省的政 治文化 中心 ,工业 、 商业 都 比较 发达 。但 是 l 9 世 纪 以前 ,济 南 却是 以封 建政 治统治 中心为 主 的身份发 展的 ,封建 专制在 济 南源远 流长 ,积厚 流光 。长期 以来 ,济南近 代工 业唯 有 官 办 军事 工业 一一 山 东机器 局 ,地 方居 民很 少参 与 投 资, 外 国资本 也没有 直接 渗入 进济南 的近代 工业 中去 。美 国的 位 学者 鲍德 威 曾认 为 :“ 济 南在 当时 的环 境之 下 只能 算 得 上是一个 三流 的商业 城市 ” 。 1 9 0 4年胶 济 铁 路 全 面通 车 ,根 据 当 时 的情 况 ,德 国 将 会借助 胶济 铁路这 一近代 化交 通工 具 由胶 州湾 一带 向山 东 省 的内地扩 张 。在 这样 的背景 之下 直隶 总督袁世 凯和 山 东巡 抚周 馥 于 当年 的 5 月1 5日, 向清 政 府 奏请 允 许济 南 自行 辟 为 商埠 ,济 南 自开 商埠 成 为 山东 地 方 政府 首 选 的 反 对 外 国入侵 的重要 手段 。对 于济 南 自开 商埠 这 一举 动 , 《 东方 杂志 》刊文 曾做过 这样 的评论 ,“ 德 国尝 以独 占山东 全省利 益 ,屡向北 京政府 要 求权 力 ,其所经 营者 ,著 名进 四、关于济南开埠 的思考 步人 士周 中丞见此 情形 ,深知 其害 ,遂开墒 埠 ,使利权 不 济 南经济 的发展 借助 外力起 步 ,不 论风 俗习惯 还是 生 致 为外人 垄断 ” 。 产 生活 ,中西 文化相 互碰撞 逐渐 显现 出来 。外力是 济南 经 二 、开埠后市 民生活的更新 济 发 展 的最初 动 力 ,而 内力 是 我们 经济 发 展 的根本 推 力 , 自开商埠 后 ,商业 贸易发 展推动 了济 南 由传 统 的以政 只有让 内力与 外力 交替发 挥作用 ,才 能够保 证经 济的不 断 治 中心为主 的城 市向近代 化 的工商业 城 市转变 。城市 贸 易 发展 。在这样 情况 下,济 南本 身的社 会结构 就需 要通 过 自 的发 展和现代 机器 产业 的 出现使济 南在城 市与 乡村人 口流 身进行 变革 。随着济 南现 代化 工业 的发展 ,济南 本身 的社 动 中的拉力不 断增 强 ,城 市基 本经济 关系 的变动 导致城 市 会 结构 这一 内力发挥 的作 用越来 越大 ,一个 城市 的经济 发 社会 阶层 结构发 生 了显著地 变化 。开埠 通商后 ,济 南社会 展水平归根到底还是要取决于城市内部的变革,当然政府 生活 发生 了富有时代 性的转 变 。 的鼓励 以及广 大民众 的参与也 不可缺 少 。 衣 、食 、住 、 行方 面 : 通 过 服 饰 的 类 型 、做 工 、材 中国开放 的 口岸从 少数沿海 城 市到大 部分沿 海沿江 城 料 、款式 、颜 色 等判 别的主 要是 文化 、职业 、财 富 等 ,西 市再 到 内陆城 市 ,城市开 放也 由最初 的被 迫开放 到后 来的 式饮 食开 始在城 里 出现 并流 传 ,城 市建 筑风格 形成 了传统 主动通 商 ,济 南 的 自开 商埠在 中国 的对外 开放体 系和城 市 建筑 和西 方建筑 相互 交融 、多元 并存 的局面 ,近代 化的 交 近代化 历程 中 占有 重要 的地位 。济 南作为 重要 的铁路 枢纽 通工 具如 火车 、汽车 的 出现 使济 南的交 通运输 方式 发生质 和省会 城市 ,是最 早 自行开放 的 内陆城市 ,对于 济南 自开 的变 化 ,大大便利 了市 民的 出行 。 商埠 的研究 具有重要 意义 。 市 民文体 娱乐生 活方 面: 因社会生 产 、生活形 式变 革 和 西方文 化 的传 播等 因素 ,民众 游艺活 动也 呈现 出新 旧冲 注释 : 撞 、 中西 融合 的景观 。根 据 《 济南 市 志 》记 载:“ 济 南 开 ①《 东方杂志》 第5 年第3 期, 时评栏, 第5 7页 ②济南市志编撰委员会编 : 《 济南市志》 第六册, 中华书局 埠 至 民 国时 期 ,在 济 南 市 区设 立 的剧场 ( 含茶 园、戏 院 ) 1 9 9 7 :2 9 9 - 3 0 2 . 有3 7 处 ,有 电影 院 l 8处 ” 。 礼 俗 民风 方面 :男 女 青年 主张 恋 爱 自由 、婚姻 自主 , ③罗腾霄: 《 济南大观》 济南大观出版社, 1 9 3 4 : 3 0 - 3 1 .
济南商圈演变(济南开埠至今)

长清文昌商业中心
商业等级:都市级商业中心--市级商业中心—副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社 区级商业中心等五级结构 商业布局:1核2心4副多组团
பைடு நூலகம்
开埠后,济南呈现内城、商埠区的“子母城”商业结构; 内城商业中心以今泉城路、县东巷纵横两条主街组成并延伸至东门; 老商埠区范围:东起济南老城之西(今纬一路),西至北大槐树(今纬十路),南沿
赴长清大道(今经七路),北以胶济铁路为限(今经一路),计东西长约五里、南北约
二里的区域,用以商货转输、发展商业。
1926年,胶济铁路以北被规划为北商埠,至20世纪30年代后期,北商埠逐渐成为以大型轻工 业为主的工业区,成为北方纺织业和面粉业的中心。
商埠商业期商圈分布(1939年——1948年)
商贸中心 西市场
新市场
大观园
济南仍呈现东西双中心,但商业中心已经移至商埠区和古城区之间,即今经四路东 段——共青团路——纬二路一带,并分别沿经一路和泉城路朝东、西向扩展; 核心商业区为大观园市场和新市场周围,其商业的活跃程度已超过商贸中心、西市场 为代表的西部片区。
商埠区虽然还有当时较为著名的商业市场——西市场和万字巷商场,但随着计划经济体 制的建立,商埠区的商业地位及影响逐渐衰落,商埠区逐渐成为以市民居住和工厂生产为 主的城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虽然有所复苏,但是其经济地位已经大不如从前。
传统商业期发展期(1980年——1995年)
济南一百 济南华联 大观园
现代 商业 成熟 期
2009
现代商业起步期(1996年——2002年)
现代商业起步期济南商业特点:
泉城路作为城市核心商圈的地位进一步的到巩固和提升;
消费力的提升促进少数高档百货出现; 消费观念的改变促使专业商场、专卖店及超市大量出现; 银座、贵和崛起,打破传统商业模式,以大润发为代表的各种超市大卖场 在济南遍地开花。
【视点】济南老商埠:鳞次栉比,百年传奇

【视点】济南老商埠:鳞次栉比,百年传奇济南是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许多处能够较完整地体现历史风貌的街区,而百年老商埠区就是其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1904年,是大清国光绪三十年。
这一年新政方兴,风气初开,不断有人上书奏请实行立宪、变更政体。
1904年6月1日,一声惊天动地的火车汽笛声划破济南沉寂的上空,胶济铁路全线通车。
此后,济南与青岛的经济联系逐渐密切。
胶济铁路即将竣工之际,为阻止德国势力借铁路进一步向内陆扩张,山东地方政府经与外务部协商后,由直隶总督袁世凯与山东巡抚周馥联名上奏,在济南城外自开商埠,以期“中外咸受益”。
同时将潍县、周村一并开设商埠。
清廷旋即批准。
济南自开商埠,在老城之外建起了一座新城,堪称近代史上的一个神话。
此举创造了近代中国内陆城市对外开放的先河,并极大促进了济南的社会发展及城市化进程。
开埠前,济南是传统的政治中心,经济“大约比沿海城市的发展滞后40~50年”,“只能算一个三流的商业城市”。
开埠以后,旧城区继续保持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而商埠区则更好地凸显其经济商业功能,济南一跃成为“山东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 。
济南工商业在国内城市中的地位也扶摇直上。
据统计,1927年,济南城关及商埠两地区的商户已达6700多家,号称招财进宝地,累银聚金门,成为清末城市“自我发展”的一个典范。
1912年9月,孙中山先生来到济南,亲眼目睹济南开埠后的巨大变化,盛赞济南的自开商埠。
经二路,老济南人又称之为“二大马路”,是昔日济南的商业、金融和邮政中心。
它东起普利门桥,西止槐树街北口,街长近4公里,是当年济南商埠区最繁华的一条道路。
当时,这条路被人们称为“金银地”。
军阀张怀芝在西关外创办济南第一家商场式市场——新市场,最初以地摊为主,后来逐渐盖起砖瓦房,至上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商店、饭馆多达200余家,剧院、茶园、书棚有20多所。
魏家庄,百年以前是个典型的农村,它邻近济南旧城的西城墙,地理位置特殊。
济南:百年商埠的峥嵘岁月

济南:百年商埠的峥嵘岁⽉1904,济南开埠这⼀年1904年,是⼤清国光绪三⼗年。
这⼀年新政⽅兴,风⽓初开,不断有⼈上书奏请实⾏⽴宪、变更政体。
喧嚣的世事搅动风起云涌。
这年七⽉响晴的⼀天,⼀声惊天动地的⽕车汽笛声划破济南沉寂的上空,胶济铁路全线通车,⼤批的济南市民纷纷跑到⽕车站,⽬睹这稀奇的钢铁“怪物”满载着德国洋⽕、洋线、洋油迎⾯驶来,⼀时间,经营⼟货的商⼈也纷纷改弦更张,橱窗⾥阔⽓地摆上了洋货。
早在1898年,德国便借⼝“巨野教案”迫使清政府签订条约,取得了胶济铁路的建造权。
铁路的修筑,使德国势⼒在⼭东范围内的扩张如虎添翼。
1904年5⽉,眼见着铁路马上竣⼯了,⼭东巡抚紧急奏请“尽快⾃开商埠,以免利权再失”,奏⽂中说:“济南本为黄河、⼩清河码头,现在⼜为两路枢纽,地势扼要,商货转输,较为便利。
亟应在于济南城外⾃开通商⼝岸,以期中外咸受利益。
”清政府审时度势,很快批准了该奏议。
济南的⾃⾏开埠同此前青岛、烟台等地的被迫开埠性质不同,它在⾏政管理、市政建设、司法等⽅⾯具有独⽴主权,并明确规定了涉及邮政、电报、电话的事宜均由国⼈担任。
1905年11⽉15⽇,济南商埠筹办告竣,正式开设为“华洋公共通商之埠”,开埠典礼在济南⽼城的西关外隆重举⾏。
⾃此,济南的历史翻开了新的⼀页。
⼭东⼤学旁的欧式教堂“⾃开商埠”虽属⾯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的⽆奈之举,但客观上也使济南城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开埠前,济南是传统的政治中⼼,经济“⼤约⽐沿海城市的发展滞后40~50年”,“只能算⼀个三流的商业城市”;但在开埠后,⼭东政府迅速制定了⼤量“通商惠⼯”的政策,外国商业资本纷纷涌⼊,济南⼀跃成为“⼭东内陆第⼀⼤商贸中⼼”。
1904年,德国的禅⾂洋⾏⾸先在济南落户。
到1919年,在济南设⽴总⾏、分⾏或代理处的欧美洋⾏已达15家。
数不清的银⾏、洋⾏、⽼字号及商场纷纷在商埠扎堆,济南⼯商业在国内城市中的地位扶摇直上。
据统计,1927年,济南城关及商埠两地区的商户已达6700多家,成为清末城市“⾃我发展”的⼀个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自开商埠百年回眸济南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1904年自开口岸,开创了近代中国内陆大城市对外开放的先河。
今年5月是济南"自开商埠"100周年,百年开埠也由此成为今年以来济南人的热门话题。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上个世纪的最初几年,山东自强新政走在了中国各省的前列,济南作为一个曾经以保守著称的内陆古城,以领时代之先的"自开商埠"之举,吸纳域外经济文明,发展自我,使济南初步走出了以农耕经济消费为特征的圈子,而开始向现代城市转变,所以尤为世人瞩目。
回望历史,济南自开商埠既有挽回利权、自强爱国的强烈民族色彩,又有追求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色彩,百年前的济南也因此一时走在了当时国内城市发展的前列。
在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的今天,回眸济南百年开埠的历史,自然更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更为社会各界和媒体广泛关注。
与已发表的一些此类文章相比,本文所述更为准确与严谨,其观点及所叙史实也颇客观与翔实,对于今天的人们正确了解济南百年开埠具有相当的启示意义,因而特在此刊出,以供读者参考。
20世纪初的济南开埠,是济南乃至山东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它不但使济南从传统的政治中心"一跃而成了山东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而且标志着整个山东内陆市场经济的发端,成为"清末城市自我发展的一个典范"。
百年后的今日济南,与开埠之初相比早已是霄壤之别,但如何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仍是当代济南人的一个重要话题。
回顾和审视100年前的济南开埠,或许会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自开"和"陆路"是济南开埠的特点;开埠的"出发点"在于争自主之权;"三地同开"中国近代绝无仅有;"商埠"位于济南老城的西关外,分为福、禄、寿、喜四区,不划租界,取消土地永租制,外商与华商照章租地,既保持了城市特色,又拓展了经济空间;新旧城互补,一身二任,"济南遂不独为山东政治中心,更为山东工商业之要埠"济南开埠发轫于甲午战争后人们对抵制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思索中。
1903年9月,清廷外务部批转商约大臣吕海寰"倡议广开商埠"的奏请。
当时,"外争利权,内促富强"思想正逐渐为朝廷内外广泛接受,以至成为清政府的一项国策。
1904年,德国据《胶澳租界条约》修筑的胶济铁路即将竣工,中国的有识之士清醒地意识到,德国势力必将藉铁路的便捷,由胶澳一隅向山东腹地扩张,一场激烈的利权之争已不可避免。
当时山东的主政者主张理智地处理与列强,特别是与以山东为势力范围的德国的关系,力谋有理有据,既阻止德国势力借助铁路向山东内地扩张,同时又以主动应变的姿态,利用新建铁路交通的新优势,振兴民族实业。
这样,"自开商埠"就成为较为理想的选择。
经过一年多的秘密筹划,1904年5月1日,也即胶济铁路通车前一个月,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与山东巡抚周馥联名上奏:"……于济南城外自开通商口岸,以期中外咸受利益,拟将潍县、周村一并开作商埠,作为济南分关。
"清廷接受了这个奏议,批准山东三处自开商埠。
与青岛、烟台等城市"约开商埠"的性质不同,济南属于"自开商埠",且系内陆城市,经济发展本土化特色较为明显。
可见,"自开"和"陆路"为济南开埠主要特点。
同时,三地同时开埠与新老相辅的城市规划格局也是济南开埠的突出特色。
自开商埠的要义在争自主之权作为开埠主持者,山东地方官员特别强调开埠的自主权:济南商埠的"一切事权,皆归中国自理,外人不得干预",还特别指出,电报、电话均是中国主权,"严厉限制,不得由外人设立"。
显示出自开商埠中我国行政、司法管理权不受任何外来干涉与限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开埠者自主自强开放政策下的民族主权意识。
后来制定的《济南商埠租建章程》进一步强调:济南商埠中,不准划分租界,并取消了土地永租制,土地租契以30年为限,期满后换契,仍定30年为期满。
60年期满之后政府可以购回。
这就保证了国家对土地的所有主权。
由上看出,济南自开商埠可视为当时国家"新的经济开发区"。
这个特许的"模式",既避免了中国利权的丧失,又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自开商埠中这种权操自我的特点,使地方当局在经济政策调控方面能够有较大自主权。
开埠后,山东政府迅速制定了大量的"通商惠工"政策,对国内投资一视同仁地给予大力支持。
如免除土货出口税、裁减厘金、投入官款扶持实业开发,以扶持本国贸易,并鼓励国人投资工商业与外商竞争。
这种政策支持给刚刚起步的民族工商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选择铁路枢纽开设商埠,济南在国内始肇其端鸦片战争以来,我国所辟通商口岸,多在江海之滨,有水运之利。
而主张开埠通商的有识之士,也多着眼于"江海要区"。
济南开埠之前,首倡者就已敏锐认识到铁路作为新式交通工具,其开通将带来的历史发展机遇:济南扼两大铁路之要,必成未来南北商业枢纽。
从而做出了长远、周密的筹谋和规划。
继胶济铁路通车后,1912年津浦铁路济南泺口段也正式通行。
至此,济南成为北上京、津,南下沪、宁,东联胶、莱的交通枢纽,铁路以其价费之低廉、运输之便捷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地同时开埠"在中国近代史上绝无仅有将位于铁路枢纽的省会济南和原来商品流通较集中的周村、潍县同时辟为内陆商埠,三处联成一体,其政治影响和经济辐射能力不言而喻。
三地开埠以后,以铁路枢纽的优势,山东的对外开放从沿海扩展到内地,将山东各地联结成紧密的一个整体,成为带动山东发展的主动力,使得在清末新政改革中已经走在前列的山东,进一步奠定了其优势地位,同时又为此后山东经济、文化的现代化变革创造了条件。
自开商埠,不仅使济南由原来政治中心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华北主要经济中心之一,更带动了山东内陆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济南开埠采取的新老相辅的城市规划格局,成为近代城市发展的一个范例为将新开之埠建成精心规划、文明有序的新城区,山东当局和济南商埠总局参照岳州、秦皇岛等地开埠章程,制定了具体的方案。
尤其是在建设规划方面,极具远见地依据铁路走势开辟商埠新区,将济南分为旧城区和新商埠两部分,城市格局发生了根本改观。
商埠区位于济南老城西关外,东起十王殿(今纬一路北端原津浦路宾馆),西至南大槐树(今纬十二路以东),南沿长清大道(今经七路附近),北至胶济铁路以南的4000余亩土地都划为商埠区(其中的三里庄、五里沟庄以及魏家庄等村庄保留),分为福、禄、寿、喜四个区。
区内有华洋贸易处、华商贸易处、堆货处、西人住宅处、领事驻扎处以及花园、菜市、营房等,各国商人和华商在界内照章租地,建造屋宇栈房。
民国以后,由于工商业的繁荣,城市人口的增加,原有的商埠区范围已不敷使用。
于是在1918年和1926年,政府先后两次扩大商埠区的地域范围。
开埠以后,旧城区继续保持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而商埠区则更好地凸显其经济商业功能,从而推动整个济南工商业的发展。
如是,既保持了城市原有特色,又为经济发展拓展了空间。
有了新旧城区的互补,"济南遂不独为山东政治中心,更为山东工商业之要埠",一身二任,发挥了城市的双重功能。
开埠前,济南政治功能占主导地位,经济"大约比沿海城市的发展滞后40-50年";开埠后,"通商惠工"政策吸引中外客商,济南的原始积累开埠后急剧加速,地区经济与世界相联;东西方文明的沟通,南北文化的结合,促进了新型知识分子阶层与近代工人阶级的出现,为济南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文化背景与社会基础济南开埠,对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变革同样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伴随着商业的繁荣,以近代工业与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现代化进程也获得了新的动力;更重要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念随之发生了变化。
开埠推动了济南传统经济结构的调整开埠前,济南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典型内陆城市,政治功能占主导地位,近代的济南保持着传统商业消费城市的特点。
经济结构上,地方近代企业发展十分缓慢,近代工业仅有山东机器局一家,其他多为手工业,且资金少、人员少、发展慢;传统商业经济虽有一定发展,但受现代市场经济影响较小,主要集中在绸布、药材、鞋帽、首饰、山果等市区消费服务行业,表现出畸形的繁荣。
富商大贾的资产虽有增长,但少有投资近代企业的愿望,外国资本也未直接渗透进来。
这些现实,使济南的经济地位不仅居于周村、潍县之下,更远远落后于青岛、烟台。
"大约比沿海城市的发展滞后40-50年","只能算一个三流的商业城市"。
开埠后,为吸引中外客商,山东当局制定了一系列"通商惠工"政策,国内各地商业资本纷纷涌入济南,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济南原有自发而缓慢的原始积累过程开埠后急剧加速,地区经济形态迅速改观。
与此同时,外国商业资本纷纷涌入。
1904年,德国禅臣洋行首先在济南落户。
到1919年,在济南设立总行、分行或代理处的欧美洋行已达15家。
日商也在济南设立了日华公司、东南公司、华和公司、三好堂等多家公司和商号。
大量外国商业资本的涌入,促使济南的商业资本构成进一步发生变化,同时表明济南经济开始与世界市场直接沟通。
中外资本的源源涌入,不仅带来了新商品、新技术,为济南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新观念的冲击也带来社会意识形态的新变化,加之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社会心理的接纳以及价值取向的转移,"方今朝野有识之士,莫不以振兴实业为吾国要途",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思想得以成为现实。
1905年,由庄钰、刘福航等人创办的济南电灯公司,成为济南开埠后第一家民营企业。
此后,近代工商企业如雨后春笋。
仅1904至1909年,济南就相继出现了济南电灯公司、泺源造纸厂、金启泰铁工厂、小清河轮船公司、宏济阿胶厂、火柴厂、鲁丰纱厂等一大批近代化新式企业,涉及交通、纺织、机械、五金、建材、农林等众多行业。
各企业以吸收国外技术,购进机器配合近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组织生产。
从此,济南渐渐脱离了单纯商业、手工业的经济模式,初步奠定了近代工业经济基础。
到20世纪20年代末,市内已有各类商店3554家,工业企业172家,家庭手工业1745家,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完善、结构合理的近代新式工商业发展格局,成为清末"自开商埠"经济发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