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基因克隆技术及其发展方向
作物基因克隆技术应用进展

基因克隆技术是19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项研究技术。
它是研究某一特定基因的表达和功能研究的第一步。
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为作物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和研究方向。
研究人员利用作物基因克隆技术,通过改变基因型实现了农作物产量、品质、抗性等多种性状的改良,显著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
随着基因克隆技术的不断发展并投入实践应用,关于基因克隆的技术研究也在不断改进。
目前几乎作物研究的每个领域,都有基因克隆技术的身影。
作物基因的克隆技术是作物育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是鉴别分离突变体特异基因并得到完整的基因序列种,进行基因定位,筛选有利性状,最后应用到作物生产实践中。
作物基因克隆技术通常分为两种。
相对比较传统的研究途径的是正向遗传学方式。
反向遗传学途径是新型研究方法,它是先获得遗传基因片段,反向研究基因。
本文主要从几种基因克隆技术的角度出发,来介绍作物基因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作物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前景。
1.常用传统基因克隆技术1.1功能克隆功能克隆是出现最早的基因克隆技术之一。
它主要通过研究表达的异常蛋白质,在已知遗传损伤所引起的蛋白质缺陷信息的情况下,进行基因定位并克隆。
步骤的关键是先已知蛋白质,再将其的mRNA反转录成cRNA,然后作为探针,从而从基因组中克隆到所需基因。
更有趣的是,当获得某一个植株的相似基因,且核苷酸序列高度保守时,也可以通过利用这些已知基因片段,去筛选未知基因库,从而分离出未知新基因。
周兆斓等利用Kond等克隆和测序编码了水稻巯基蛋白酶抑制剂的基因组,之后将其导入甘薯、马铃薯、茄子等多个作物,极大地改善了作物的抗虫能力。
功能克隆是人们在克隆领域摸索出第一种最基本的克隆方法,它在作物基因克隆的研究中有重要地位。
功能克隆是简单实用的方法,但是它需要已知基因信息才能进行克隆,因此最初应用功能克隆方法的时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1.2定位克隆定位克隆又叫图位克隆,是人们研究出的可以克服基因编码序列未知对功能克隆限制性的一种克隆方法。
林木基因工程育种现状与发展趋势

林木基因工程育种现状与发展趋势一、引言林木基因工程育种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林木的遗传特性进行改良,以获得更适应生态环境、产量高、品质优良的林木品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林木基因工程育种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全球林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基因克隆与鉴定基因克隆与鉴定是林木基因工程育种的基础。
通过构建基因文库,筛选和鉴定与林木性状相关的基因,进而利用这些基因进行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以获得改良的林木品种。
目前,已经克隆和鉴定出许多与林木生长、发育、抗逆性等性状相关的基因。
三、遗传转化与基因编辑遗传转化与基因编辑是实现林木基因工程育种的关键技术。
通过遗传转化,可以将外源基因导入林木细胞内,实现基因的定点插入和表达。
基因编辑技术则可以实现对特定DNA序列的精确修改,以实现对林木性状的精细调控。
目前,常用的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技术包括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CRISPR-Cas9系统等。
四、抗逆性改良林木生长的环境往往较为恶劣,因此抗逆性是林木基因工程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培育出抗逆性更强的林木品种,如抗干旱、抗寒冷、抗病虫害等。
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如成功培育出抗盐碱的杨树和抗病虫害的松树等。
五、产量与品质提升提高林木产量和品质是林木基因工程育种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通过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培育出生长速度快、木材质量优良的林木品种。
目前,已经成功培育出一些速生丰产林和优质材种,如转基因松树和杨树等。
六、生态环境改善林木基因工程育种不仅要提高林木的产量和品质,还要注重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培育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林木品种,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同时,还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林木品种,如能够吸收和降解污染物的植物等。
七、林木育种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林木育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除了传统的杂交育种外,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等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植物遗传工程中的基因克隆与转化技术

植物遗传工程中的基因克隆与转化技术植物遗传工程是指通过改变植物的遗传物质,以达到改良、改变或创新植物性状的目的。
其中基因克隆与转化技术是植物遗传工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基因克隆指的是通过将特定基因从一个生物体中分离并扩增形成DNA片段,使其能够在其他生物体中稳定表达。
转化技术则是将克隆的基因导入到目标植物体内,使其能够在植物表达并产生相应的功能。
一、基因克隆技术基因克隆技术是植物遗传工程中的关键环节。
首先需要从源生物体中分离出目标基因。
常用的方法有PCR扩增、限制酶切片段分离等。
通过PCR扩增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扩增目标基因,提供足够的DNA片段用于后续的克隆工作。
限制酶切片段分离则是利用特定的酶将目标基因从源DNA片段中切割出来。
接下来,克隆基因需要被插入到适当的载体中,常用的载体包括质粒和病毒等。
将基因插入载体后,需要通过转化技术将其导入目标植物体内。
二、转化技术转化技术是将克隆的基因导入到目标植物体内的关键步骤。
常见的转化技术主要有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和化学法等。
基因枪法是通过将DNA微粒射入植物细胞,使基因得以导入的方法。
此方法简单、高效,对不同植物都适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植物遗传工程中。
农杆菌介导法则是利用农杆菌将目标基因导入植物细胞。
这种方法克服了基因枪法的一些限制,可以导入更长的DNA片段,但受适用植物种类的限制。
此外,化学法也是一种常用的转化技术,通过利用化学物质使植物细胞的细胞壁通透性增强,从而实现目标基因的导入。
三、应用前景与挑战基因克隆与转化技术在植物遗传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基因克隆和转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植物农艺性状的改良,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耐逆性和产量,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利用基因克隆和转化技术还可以为植物生物制药、环境修复等领域提供解决方案。
然而,基因克隆与转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对于目标基因的选择和定位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克隆技术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克隆技术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克隆技术是一种可以复制生物体的技术,它可以在无性繁殖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手段复制出与原始个体基因相同的个体。
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时期,从最早的植物无性繁殖开始,到现在的动物和人类克隆技术的应用,不断突破与完善,克隆技术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特点。
克隆技术的演变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人们开始研究植物无性繁殖的原理与方法,并尝试通过方法复制植物。
最早的成功案例是1700年法国植物学家杜芬诺克利普特(Duhamel du Monceau)观察到了春兰做自我复制的现象,他发现春兰的根茎可以长出新的春兰植株,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植物的复制。
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也为后来的克隆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经过了几个世纪的研究后,科学家们逐渐发现了克隆技术的更广阔应用领域。
克隆技术的研究成果不仅仅停留在植物领域,还扩展到了动物和人类的研究中。
1996年,苏格兰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的伊恩·威尔穆特(Ian Wilmut)和他的团队成功地克隆出了一只名为多利的羊,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出活体。
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克隆技术可以复制出与原始个体基因相同的个体,这意味着可以完全复制出一个已经具备优秀基因的个体,并且可以避免基因突变和遗传病的风险。
这对于畜牧业和种植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农作物和家畜的品种质量,增加产量。
其次,克隆技术可以帮助保存濒危物种和基因资源。
濒危物种的数量逐渐减少,而利用克隆技术可以通过少量数量的基因资源,复制出更多的个体,增加濒危物种的数量,从而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第三,克隆技术有助于医学研究和治疗。
通过克隆技术可以复制出与疾病相关的模型动物,用于研究疾病的成因和治疗方法。
此外,克隆技术还可以用于器官移植,克隆出器官的愈合能力和可持续生长能力,有望解决器官移植的短缺问题。
然而,克隆技术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争议。
克隆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克隆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概述:克隆技术是一种现代生物科技的重要领域。
通过复制和复制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的完全遗传信息,克隆技术在医学、农业和基础研究领域展示出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探讨克隆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第一部分:克隆技术的发展现状近年来,克隆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生物科学中的热点领域。
在动物领域,克隆技术为基因研究、种畜改良和药物研发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在植物领域,克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繁殖和保护珍稀植物物种。
在微生物领域,克隆技术为疫苗和抗生素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然而,克隆技术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克隆成功率仍然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哺乳动物中。
尽管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克隆了一些动物,如羊、马和猫,但成功率仍然较低。
其次,克隆过程中存在伦理和道德问题。
例如,克隆人类引发的伦理争议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第二部分:克隆技术的未来趋势尽管目前克隆技术还存在一些挑战,但它在未来仍然有巨大的潜力。
以下是克隆技术未来发展的几个趋势:1. 提高克隆成功率:科学家们将继续研究和改进克隆技术,以提高克隆动物的成功率。
通过更好地理解克隆过程和控制环境条件,预计克隆成功率将显著提高。
2. 应用于基因编辑:克隆技术可以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相结合,用于修改和编辑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这将为基因疾病的治疗和基因改良提供新的可能性。
3. 农业领域的应用:克隆技术可以用于对食品作物的改良和增产。
通过克隆高产和抗病的植物,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数量。
4. 医学领域的应用:克隆技术可以用于生产定制的器官和组织,以满足患者的特殊需求。
此外,克隆技术还可以用于治疗某些疾病,如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
5. 生态保护:克隆技术可以用于保护濒危物种和恢复生态系统。
通过克隆珍稀植物和动物,可以避免物种灭绝,并在适当的环境中重建受威胁的生物群落。
结论:克隆技术的发展现状表明它在医学、农业和基础研究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基因克隆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基因克隆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基因克隆技术成为了刻不容缓的焦点。
基因克隆技术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将一个生物体某个基因的完整信息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或细胞上,造成目的基因的复制和表达。
此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到了人类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环境保护和医学治疗等诸多领域。
在医学领域,基因克隆技术有着很大的应用前景。
现代医学已经开始采用基因治疗技术,这项技术可以让患者直接注射基因治疗药物,改变患者身体内部基因的表达和功能,从而阻止疾病的侵害。
在肿瘤治疗方面,基因克隆技术也能够有所帮助,通过克隆人体的自然免疫细胞和肿瘤抗原来对抗肿瘤。
农业治理方面,基因克隆技术也十分的重要。
该项技术可以开发出耐旱、抗虫、抗病等各种高效优质的新型植物或者动物种类。
还可以使动物获得更快的生长速度和更高的养殖利益。
另外,基因克隆技术还能帮助基因工程作物和药物的生产,从而实现民生的需要。
环境保护方面,基因克隆技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有着很好的处理方法。
通过基因克隆技术使用生物工程方法提高大气和水体中污染物的降解、转化及利用,从而减少环境造成的破坏。
举个例子,外来物种入侵是目前全球环境问题中的严重问题之一,那么基因克隆技术可以克隆出与当地生态系统相适应的微生物,然后将其引入到入侵生物的取代其生态地位,保护当地环境。
但是,基因克隆技术还面临着许多的争议,例如人类可持续发展等概念因为基因克隆技术而受到了质疑。
一方面,基因工程带来的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生物灭绝趋势逐渐加重。
另一方面,基因工程产生的模拟生物体可能具有潜在的安全风险,也会对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
因此,基于拥抱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我们应该发展出一系列严谨的监管或者道德上的约束机制。
例如,我们可以开展包括临床试验,分子计算,微生物技术和植物繁殖等调研,以检测和评估复杂引发基因靶向治疗,如癌症治疗在内的疾病治疗。
我们还可以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来确保基因工程安全和合法,从而为公众提供更具体的保护。
克隆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克隆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克隆技术是指通过复制一种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制造出与原生物体完全相同或相似的个体。
近年来,克隆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为农业生产和科研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克隆技术在农业植物和动物领域的应用,并探讨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克隆技术在农业植物领域的应用1. 节点扦插和组织培养:通过节点扦插和组织培养,可以快速繁殖大量优质的植株。
传统的繁殖方法需要等待植物长大并发芽,而通过克隆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无性繁殖植株。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蔬菜和果树的繁殖,加速农作物的生长速度,提高产量和品质。
2. 基因克隆和遗传改良:克隆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作物基因的研究和改良。
通过基因克隆,可以从某种农作物中提取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并将其插入其他植物中,实现特定性状的遗传改良。
例如,通过克隆技术,科学家们成功地将耐盐碱的基因导入到水稻中,提高了水稻对盐碱土壤的适应性,进而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抗逆性。
3. 病虫害防治:克隆技术可以用来产生对病虫害抵抗力强的植物。
科学家们可以克隆抗病虫害的基因,并将其导入到农作物中,从而使农作物拥有更强的抵抗能力。
这种技术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克隆技术在农业动物领域的应用1. 肉类生产:克隆技术可以用于肉类动物的繁殖,从而提高肉类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克隆技术,可以复制出高肉质品种的优质家畜,并加速肉类生产,满足人口对肉类产品的需求。
此外,克隆技术还可以用于提高肉类动物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对养殖业的影响。
2. 乳制品生产:克隆技术在乳制品生产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克隆技术,可以复制出高产奶牛,并提高乳制品的产量和质量。
这对于满足人们对乳制品的需求、改善乳制品供应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3. 繁育珍稀动物:克隆技术可以用于保护珍稀动物。
许多珍稀动物面临灭绝的危险,而克隆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繁育更多的珍稀物种,保护它们的种群数量。
基因克隆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基因克隆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年来,基因克隆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从疾病诊断、新药研发到农业改良、环境治理,其影响深远。
本文将就基因克隆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做出探讨。
一、医学领域的应用基因克隆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1 疾病诊断基因克隆技术的克隆和检测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诊断出某些难以查找的疾病。
例如,当我们怀疑某个疾病的某个基因出现了突变时,可以通过基因克隆技术,将这个基因特定区域克隆下来,进行检测,比如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等技术,来确定是否存在突变。
1.2 新药研发药物研发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针对某些疾病进行药物靶点的筛选。
使用基因克隆技术可以将疾病相关基因拷贝并表达到细胞系中,接着针对这些细胞系寻找药物靶点,从而加速药物研发的进程。
1.3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即将健康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以修正患有遗传缺陷的基因。
基因克隆技术可以将健康基因定点插入到患者基因组中,从而有效治疗一些遗传疾病,为人类健康做出重要的贡献。
二、农业领域的应用农业领域的应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2.1 动植物育种基因克隆技术可以应用在动植物育种上,对育种性状进行调控。
通过基因克隆技术插入某个有益的基因,可以让动植物具有更强的抗病力、适应力、生长速度等,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2 食品工业基因克隆技术可以应用在食品工业中,生产出高品质和安全可靠的食品,包括酸奶、高端咖啡、黑巧克力等。
此外,通过基因克隆技术,在农业种植过程中添加一些新的有效基因或调控植物免疫系统,可以通过提高病虫害抗性和抗旱抗寒等方面,提高农作物生产水平,保证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三、环境领域的应用环境领域的应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3.1 环境监测基因克隆技术可以用于制备各种检测物质和环境污染物的神经酰胺酶,从而实现污染物质的高灵敏检测。
同时,基因克隆技术还可以在水质检测和空气检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基因克隆技术及其发展方向摘要: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一定座位的遗传单位,是DNA分子中一定长度的核苷酸序列。
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多种代谢和生理过程基础上所发生的基因在时空上表达的综合现象,开发和分离潜在的各种有价值的基因并深入研究其表达机理,对作物品种的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植物基因的克隆并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已引起人们的日益关注和投入,近年来其研究方法不断改进,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为进一步研究诸如各种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基因、逆境与防御反应的基因、植物细胞凋亡的基因等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植物基因克隆基因植物基因转化正文: 植物基因的克隆技术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生命科学技术中最核心的内容,它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DNA体外重组技术的发明而发展起来的,其目标是识别和分离特异基因并获得基因完整序列,确定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阐明其生化功能,并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一、常用的目的基因克隆技术1、1、通过已知基因产物的分析和鉴定这类技术主要通过生物化学和病理学研究分离鉴定有关基因的蛋白产物,并对蛋白质氨基酸顺序进行分析,推断出编码该蛋白质的基因序列,然后通过抗体、寡聚核苷酸探针或PCR制备的探针对文库进行筛选来分离目的基因。
如植物抗病虫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苏云金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基因(Bt基因)、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基因(CpTI 基因)、病毒外壳蛋白基因(CP基因)等。
当其他植物的同类基因已分离到并且核苷酸序列保守性较高时,也可直接用这些已知的基因片段作探针对未克隆到该基因的植物基因文库进行筛选,也可分离到未知的新基因。
2、通过遗传表型分析(1)基因标鉴法。
该法是利用转座子或T-DNA插入植物的基因组中引起某一基因失活产生一些突变体,然后用相应转座子或T-DNA 对突变体文库进行筛选,以选到的阳性克隆片段为探针,再筛选野生型植物因文库分离目的基因。
如将一株带有功能的转位因子系统的植物与另一株在遗传上有差异的同种植物杂交,在杂交后代中筛选由于转位因子插入到某一特定基因序列中导致表型破坏或改变的突变株,用该纯合突变株构建基因文库,然后将转位因子用同位素标记作探针,从该文库中筛选出带有同源转位因子的目的基因。
该法主要限于二倍体的自花授粉作物如玉米、金鱼草等。
应用该法已分离出与玉米种子发育有关的Viviparious-1基因及与金鱼草花发育有关的一些基因等。
(2)激发子的寄主受体基因克隆技术。
该技术是利用病菌无毒基因(avrgene)编码的激发子与寄主抗病基因编码的受体之间存在不亲和的互作关系,以病原激发子蛋白为线索分离和克隆出一些几丁质抗病基因,如番茄与无毒基因avr9对应的抗病基因cf9,与avrPto对应的抗病基因pto;拟南芥菜与avrRPS2对应的抗病基因rpS2等。
3、以图谱为基础的定位克隆技术以图谱为基础的定位克隆技术在分离未知产物的基因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法的基本前提是基因定位,然后以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如RFLP等为起点,通过染色体步移逐步向目标基因靠近,最终克隆基因。
其主要步骤包括:(1)将目标基因定位在高密度的分子标记连锁群上;(2)利用PFGE将连销标记的遗传图谱距转换成物理距离;(3)构建YAC文库,找到含连锁标记的YAC克隆,并通过克隆的排序获得目标基因的DNA片段;(4)通过转化和功能互补试验证实基因所在的DNA片段。
如用该技术已分离出番茄抗根结线虫mi 基因和拟南芥菜抗细菌性茎腐病的RPM1基因等。
二、发展中的基因克隆新技术1、1、从研究缺失突变体的表型着手分离基因(1)核DNA消减法。
该法主要是利用许多缺失突变体与其未缺失的同源亲本只有1-2个DNA片段的差异,通过将大量特殊标记的突变体DNA与少量未缺失亲本DNA相混合,变性后在适当温度下复性,待反应体系中的单链DNA重新配对成双链后,除去标记的突变体DNA和与之杂交配对的亲本DNA。
如此几轮选择后,反应体系中最后只剩下在突变体核DNA中所缺失的那一段亲本DNA,最后对亲本特异DNA片段进行克隆。
(2)核DNA消减--PCR法。
该法是核DNA消减法的发展,它将经特定限制性内切酶处理的未缺失亲本DNA(备测DNA)与大量经超声波切割、光敏生物素标记的突变体DNA(减法探针DNA)混合,经变性复性后加抗生物素蛋白包裹的多聚乙烯小球悬浮液除去各种杂合体,富集的亲本特异性DNA再经几轮筛选后加接头序列和T4DNA连接酶,然后加入单链接头序列作PCR引物进行PCR扩增,最后PCR产物直接克隆或32P标记后作探针与亲本DNA或核DNA 文库杂交,确定出这些DNA片段所编码的基因,应用上述方法已分离出拟南芥菜与赤霉素合成有关的基因gal以及冰草的盐胁迫诱导基因等。
2、从大的基因组区域直接分离编码序列真核生物基因组DNA中只有很小一部分编码mRNA,而大部分则为内含子、外显子和重复序列,目前通过大规模基因组测序来寻找和克隆新基因尚不可行。
在已有一些分离表达序列的方法中,cDNA 捕捉法是较成功的一种方法,已用于许多基因的定位克隆。
(l)cDNA文库差示筛选法,这是一种直接分离组织或发育特异表达基因的方法,例如对于两种不同的组织细胞,先提取它们的poly(A)+mRNA,分别构建这两种组织的cDNA文库,然后以这些mRNA为模板,合成放射性标记的cDNA探针,再用这两种探针分别与一类cDNA文库的两套重复考贝杂交,跟两种探针都杂交的克隆是两种组织细胞中都表达的基因,而仅与一种探针杂交的克隆则是在一种组织细胞中特异表达的mRNA,再对这样的克隆进行测序比较和鉴定,就可分离到这种组织特异表达的基因。
用这种方法已分离到许多根茎叶和生殖器官等特异表达的基因。
(2)cDNA捕捉法。
cDNA捕捉法是一种以表达为基础的基因分离技术。
它直接用基因组DNA如酵母人工染色体(YACs)捕捉cDNA片段,从而达到快速地从大的基因组区域分离表达序列。
其主要技术是用PCR扩增来自不同组织的混合cDNA池或已克隆的cDNA文库,扩增的cDNA片段与用生物素随机标记的基因组目标DNA杂交,捕获亲和素标记磁珠上的与目标DNA杂交的cDNA片段,然后洗脱磁钵上捕获的cDNA并进行PCR扩增,再进行第二轮筛选,并将筛选出的cDNA片段克隆到载体上。
3、通过研究mRNA差异表达筛选克隆基因1992年粱鹏等在mRNA差异表达通用方法即mRNA差减杂交技术基础上建立了mRNA差异显示反转录PCR技术(DDRT-PCR),由于该技术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已有许多研究在引物设计、Northern 杂交和凝胶测序等方面对该技术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已发展了许多衍生的新技术,如用随机引物PCR扩增RNA指纹分析(RAP)、顺次差异显示法(ODD)、基因组差异显示法(GDD)、RC4D(RFLP一Coupled domain一direted DD)等。
mRNA的差异显示法已在发育和生理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的克隆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适用于进行数种平行材料之间的比较筛选。
应用RC4D法可分析植物发育过程中某一组织的某一特定多基因家族不同成员的差异表达,如已从玉米花序中分离出6个雌雄花序中差异表达的MAD-box基因,从小麦和拟南芥中分别分离出HSP家族基因。
4、表型克隆法表型克隆法是以mRNA为起始材料,利用RT-PCR和接头技术,对差异显示的基因带纹进行回收后作探针,在cDNA或基因组DNA 文库中扫描筛选新的基因。
这方面最新发展起来的技术主要有:cDNA 差式分析法(RDA)、标签接头竞争PCR技术(ATAC一PCR)、抑制消减杂交法(SSH)、基因表达连续分析法(SAGE)、cDNA3端限制酶切片段显示法(RFD)等,这些技术省去了分子标记定位分析的繁琐程序,并同时能分离多个未知产物的差异表达基因。
5、应用DNA芯片技术筛选新基因DNA芯片技术是利用核酸杂交原理检测未知分子。
它是由核酸片段如一系列用特定荧光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以预先设计排列方式固定在载玻片或尼龙膜上组成生物集成膜片,与不同标记的游离靶分子(DNA 或RNA)杂交,或生物集成膜片上的不同靶分子与游离的探针杂交,然后应用荧光信号检测器及处理器根据杂交分子或未杂交分子所发出的不同波长的光检测杂交信号。
如完全杂交则发出强的荧光信号或特殊波长信号,不完全杂交信号较弱,若不能杂交则检测不到荧光信号或只检测到芯片上原有荧光信号。
这些不同区域的荧光信号在芯片上组成荧光分布谱型,可被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发和检测,经电脑软件处理检出DNA的序列及其变化。
例如斯坦福大学从外周血淋巴细胞cDNA文库中用PCR法扩增插入基因,得到1046种未知序列扩增产物,将这些扩增产物作为靶DNA点样到经包被的玻片上,制成DNA芯片,经SDS、NaBH4等处理,95℃热变性后分别与热击T细胞及未处理T细胞的cDNA杂交,经激光共聚焦扫描系统分析,共发现17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11个是被热诱导的,其余6个是被热击抑制的,经序列分析表明其中3个为未发现的新基因。
植物上最近已有应用cDNA芯片对草莓、矮牵牛进行基因表达的检测。
DNA芯片技术在发现新基因及分析各个基因在不同时空表达方面是一项十分有用的技术,已有学者对其在农业上的应用作了展望,如应用DNA芯片技术有望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内在机制、植物生长激素的作用机制、转基因工程株的实验室快速分析、了解小分子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加速DNA多态性的检测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植物未知基因分离克隆技术,研究和分析对象各有侧重且各有优缺点,有的在植物基因资源的研究开发上应用比较成熟,有的正逐渐应用到植物上。
毫无疑问,发展中的这些植物基因分离技术在植物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能,随着新的基因资源的不断发掘,作物的许多性状诸如产量、品质、抗性,植株的形态、熟期、花器发育的调节,以及一些复杂的生理生化性状等都可望得到进一步的改良。
参考文献:1 植物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与展望陈儒钢长江蔬菜2009/202 基因芯片技术在植物基因克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孙兵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013 高等植物ACC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石海燕中国农学通报2012/094 转录因子DREB1A基因的克隆与Gateway克隆技术构建植物表达载体佟友丽生物技术通讯2007/025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aleoAP3-like MADS-box gene in London plane tree Li Z.; Liu G.; Zhang J.;来源出版物: BIOLOGIA PLANTARUM 卷: 56 期: 585-589 DOI: 10.1007/s10535-012-0112-4 SEP 20126 植物基因克隆技术研究进展李敏生命科学研究2004/S17 DDRT-PCR技术及其在植物抗性相关基因分离克隆中的应用谷守芹河北林果研究2005/028 植物防卫基因PvPGIP2和TaLTP4的克隆及其对小麦的转化李钊核农学报2011/059 十字花科植物C2H2型锌指蛋白新基因BcMF20同源序列克隆与进化分析韩莹琰核农学报2011/0510 植物新基因克隆策略和技术进展梁锦锋安徽农业科学2007/2311 植物差异表达基因克隆技术及研究进展谢伟伟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