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淋巴结病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课件

03
症状期:出 现淋巴结肿 大、肝脾肿 大等症状
04
恢复期:症 状逐渐消失, 恢复正常生 活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症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发热、咽痛、淋 巴结肿大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清学 检查、病毒检测等
影像学检查:X线、CT、 MRI等
病理学检查:淋巴结活检、 骨髓穿刺等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实 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
谢谢
01
病毒通过呼吸道、消化 道等途径进入人体
02
病毒在单核细胞中复制, 导致单核细胞增多
03
病毒释放到血液中,引 起全身感染
04
病毒感染导致免疫系统激 活,产生炎症反应
05
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其他并 发症,如肝炎、肺炎等
免疫系统反应
01
病毒感染:EB 病毒为主要病
原体
02
免疫反应:产生 抗体和细胞因子,
01
主要通过唾液、飞沫等 途径传播。
03
02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咽 痛、淋巴结肿大、肝脾 肿大等。
04
易感人群主要为青少年 和年轻人。
发病原因
病毒感染: EB病毒为主
要病因
免疫功能异 常:免疫功 能低下或亢
进
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有 家族遗传倾
向
其他因素: 环境因素、 心理因素等 也可能诱发
临床表现
易感人群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儿童和青少年:由于 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 育,更容易感染传染 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 长,免疫系统功能逐 渐下降,老年人更容 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 胞增多症。
淋巴结肿大之间的鉴别诊断

淋巴结肿大之间的鉴别诊断————————————————————————————————作者:————————————————————————————————日期:淋巴结肿大之间的鉴别诊断发表时间:2010-01-09发表者:丁建(访问人次:2193)一、感染性淋巴结肿大ﻫ(一)非特异性淋巴结炎由局部组织的急慢性感染引起的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结肿大称非特异性淋巴结炎一般急性炎症时肿大的淋巴结有疼痛及压痛表面光滑呈严格的局限性有时可见淋巴管炎所致的“红线”自原发病灶走向局部肿大的淋巴结局部皮肤可有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往往伴有发热及白细胞增高经治疗后淋巴结常可缩小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常为相应区域的慢性炎症的结果肿大的淋巴结硬度中等常无局部红肿热痛的急性炎症表现急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的特点是局部感染和相应区域的淋巴结肿大并存如面部五官或头颅的急性感染常引起颈部颌下耳后枕后等处的淋巴结肿大;躯干上部乳腺胸壁的急性感染引起腋窝淋巴结肿大;下肢及会阴部感染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最常见的部位是颌下淋巴结多见于过去有鼻咽喉或口腔感染者其次是腹股沟淋巴结由下肢及生殖器官的慢性炎症所致(二)特异性感染性淋巴结肿大1、淋巴结结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无其他原发结核病灶可寻者为原发性淋巴结结核,在胸肺腹或生殖器等病灶之后出现者为继发性淋巴结结核。
淋巴结结核最好发部位是颈淋巴结群,结核杆菌大多经扁桃体龋齿侵入形成原发性淋巴结结核,少数继发于肺或支气管结核,颈部一侧或双侧多个淋巴结肿大,大小不等,初期肿硬无痛,进一步发展淋巴结与皮肤及淋巴结之间相互粘连融,合成团形成不易移动的团块,晚期干酪样坏死液化形成寒性脓肿,进而破溃慢性溃疡瘦管形成,愈合后留有瘢痕,较严重病例可有全身结核毒性症状如低热盗汗消瘦等。
2、丝虫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感染可引起慢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临床症状根据病变部位而异最常见于腹股沟淋巴结若并发下肢淋巴管回流受阻可引起下肢橡皮肿诊断依靠居住流行区局部症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夜间检查外周血找到微丝蚴3、性病性淋巴结肿大(1)软下疳:乃杜克(Ducrey)嗜血杆菌(软性下疳链杆菌)引起的生殖器疼痛性溃疡表面覆盖绿色坏死渗出物一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明显疼痛及压痛易化脓破溃溃疡基底脓涂片或发炎淋巴结穿刺脓液涂片中可找到大量软性下疳链杆菌(2)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由沙眼衣原体L1L2和L3血清型所致主要病变在淋巴组织起初在外生殖器肛门直肠等处可出现无痛小丘疹或溃疡数日后即愈此后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破溃可出现多发瘘管女性的淋巴结病变多在直肠周围后期淋巴结纤维化鉴别主要赖于病史病理及病原学检查(3)腹股沟肉芽肿:是肉芽肿杜诺凡(Dono-vania)杆菌引起的生殖器及附近部位的无痛性肉芽肿性溃疡鉴别主要靠组织涂片找到(Dono-vania)小体(4)梅毒性淋巴结肿大:感染梅毒3周左右在外生殖器出现硬性下疳之后1周左右常出现对称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质硬不红不痛不融合不粘连诊断主要靠病史下疮史皮疹及血清学检查等(5)艾滋病(AlDS)性淋巴结肿大:易出现致命性条件感染如卡氏肺梅子虫肺炎病程中可并发肿瘤如Kaposi肉瘤有些人发展为慢性淋巴结综合征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最为明显诊断主要靠病史及血清学检查4蛇毒性淋巴结炎被毒蛇咬伤除出现局部症状外往往还引起相应部位的淋巴管及淋巴结发炎诊断主要靠病史(三)全身性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很多全身感染性疾病都可致淋巴结肿大范围一般较广疼痛或压痛可不明显常伴有发热肝脾肿大等常见的有如下几种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引起多见于青少年病程呈自限性一般1~2周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肝脾肿大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2、风疹风疹病毒引起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小儿淋巴结肿大与皮疹同时出现具有诊断意义发热1~2后皮疹迅速布满躯干及四肢手掌及足底常无疹淋巴结肿大最常见于耳后枕骨下颈后部为其特征皮疹一般持续3 d后消退肿大的淋巴结常需数周后才能完全恢复3、麻疹多见于小儿起初有发热及上呼道卡他症状麻疹部膜斑(Koplik spots)为本病早期特征发热3~5d出疹手心足底亦有疹出疹时全身淋巴结肝牌可肿大4、猫抓病主要通过猫的抓咬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以往认为是一种病毒目前更倾向于为一种细小多形性革兰阴性杆菌所致被抓处皮肤可见疱疹脓瘤结痂或小溃疡形成可有数周的微热抓伤后1-2周相应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有压痛有的淋巴结可化脓特异性抗原皮内试验阳性脓液细菌培养阴性饱和银染色找到多形性革兰阴性小杆菌5、恙虫病为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传播媒介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丘疹成水疮后破裂中央坏死结褐色痂称焦痴焦痂附近淋巴结肿大压痛不化脓全身浅表淋巴结轻度肿大皮疹常于第5~7d出现斑疹或斑丘疹胸背腹部较多部分病例可有肝脾肿大自然病程3周左右外斐反应Oxk株阳性可确诊6、布氏杆菌病有长期发热多呈弛张热部分呈波浪型最具特殊性多个关节酸痛睾丸炎出汗多有病牛羊接触史血清凝集试验有助于诊断7、腺鼠疫淋巴结肿大为流行时最先出现的病变腹股沟淋巴结最先累及依次为腋下颈部淋巴结常有较重的全身症状淋巴结肿痛可软化化脓破溃脓液中找到鼠疫杆菌可确诊8、猩红热淋巴结肿大多在颈部及颌下全身皮肤呈猩红色斑疹并在消退后脱屑有草莓舌咽峡炎咽拭培养常有乙型A组链球菌生长9、钩端螺旋体病常有脚肠肌疼痛及压痛咯血黄疽局部淋巴结肿大占20%全身淋巴结肿大15%最常见为腹股沟淋巴结其次为腋窝淋巴结钩端螺旋体凝集溶解试验超过1:400效价为阳性有较高特异性和灵敏性10、鼠咬热由鼠类咬伤所至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为小螺菌所至者出现高热局部硬结性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皮疹等11、弓形虫病称弓形体病为人兽共患疾病弓形虫为孢子纲球虫目原虫其终宿主为猫及猫科动物鸟类哺乳类动物及人为中间宿主人的感染与吞食未煮熟的肉类或饮用污染卵囊的水有关病情轻重不一局限性者以淋巴结炎为最多见常累及颈及腋下淋巴结大小不一无压痛常伴低热等全身症状确诊有赖于病原及免疫学检查12、兔热病是土拉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发热皮肤溃疡局部淋巴结肿一大呼吸道症状眼结膜充血等有野兔接触史或昆虫叮咬史确诊有待于细菌分离和阳性免疫反应13、黑热病患者有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白细胞减少骨髓中可找到利什曼小体二、肿瘤性肿大1、白血病白血病常有淋巴结肿大,但其肿大的程度对各型白血病并无鉴别意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06
康复期管理与生活调整建议
定期复查安排
血常规检查
康复期间应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以监测白细胞、淋巴细胞等指 标的恢复情况。
肝功能检查
由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能合并肝脾肿大,因此需定期进行 肝功能检查,评估肝脏受损情况。
咽拭子培养
针对咽峡炎症状,可进行咽拭子培养以监测病原体清除情况。
心理康复辅导
03
诊断方法与标准
临床表现诊断
发热
患者通常会出现持续性高热,体温可 达39℃以上,持续数天至数周。
咽峡炎
表现为咽痛、咽峡部充血、水肿、扁 桃体肿大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口腔溃 疡。
淋巴结肿大
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其次为 腋下和腹股沟淋巴结,淋巴结一般分 散无粘连,无化脓。
肝脾肿大
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肝功能异 常,甚至出现黄疸。
04
治疗方案及措施
一般治疗原则
80%
隔离患者
由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具有 传染性,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隔 离,以防止疾病传播。
100%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如发热、 咽峡炎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以缓解患者的不适。
80%
休息与营养支持
患者需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支持 ,以增强身体免疫力,有助于疾 病的恢复。
康复期间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 过度劳累。
适当增加营养摄入
康复期间可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 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以提高机体免疫
力。
饮食调整
建议以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的饮 食为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以免加重咽峡炎症状。
注意个人卫生
康复期间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勤换洗衣物,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等 物品,以降低感染风险。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表现
肝脾肿大
➢肝大者占20%~62% ➢肝功能异常者可达2/3 ➢半数病人有轻度脾肿大 ➢偶可发生脾破裂
临床表现
皮疹
➢ 约10%患者出现皮疹 ➢ 呈多形性,多见于躯干 ➢ 消退后不脱屑,也不
留色素
临床表现
并发症 (Complications)
➢呼吸系统 咽部细菌感染、间质性肺 炎
➢血液系统 溶血性贫血、全血细胞减 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心血管系统 心包炎、心肌炎
临床表现
并发症(Complications)
➢神经系统 吉兰-巴雷综合征 脑膜炎、 脑膜脑炎、周围神经病变
➢泌尿系统 部分患者可出现水肿、蛋白 尿、尿中管型及血尿素氮增高等
➢其它并发症 脾破裂、胃肠道出血、腮 腺肿大等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象— 血象改变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 白细胞总数增高 一般(10-20)×109/L 高者可达(30-50)×109/L
治 疗(TREATMENT)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改善临床症状 缩短病程
治 疗(TREATMENT)
对症治疗
肝炎症状:卧床休息,按病毒性肝炎对 症治疗
脾大者:严禁参加运动,以防脾破裂 继发细菌感染:抗菌药治疗 忌用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 以免引起皮疹,加重病情 重型患者:短疗程糖皮质激素治疗
预 防(PREVENTION)
病 原(ETIOLOGY)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
EBV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属疱疹 病毒属,主要侵入B淋巴细胞 过去认为,只有B细胞表面有EBV受体。但 最近发现在某些上皮细胞、T细胞及NK细胞 均有EBV受体。
EBV有5种抗原成分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其 他
◇神经系统症状:极少见,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脑 膜脑炎、脑干脑炎、如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偶见心包炎、心肌炎、肾炎、肺炎、腹泻等。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 WBC: 早期可正常或偏低,以后逐渐升高: WBC(10-20)×109/L (30-50)×109/L ◇分类:异形淋巴细胞可高达10%-30%, 异形淋巴细胞超过10%。 具有诊断价值 或 其 绝 对 数 超 过 1.0 ×109/L。 异淋图片 ◇血小板计数减少。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熟悉: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并发症、预防措施 了解:发病机理、病理变化
概
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EBV)所 引起的一种急性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传染病。 病程常呈自限性。 ◇主要临床表现:
◇不规则发热、咽痛、肝、脾、淋巴结肿大。 ◇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 ◇血清中可检出抗EBV抗体。
(三)急性感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1.多见于儿童 2.大多有上呼吸道症状, 3.淋巴结肿大少见, 4.无脾肿大; 5.白细胞总数增多,主要为成熟淋巴细胞, 异常血象可维持4~5周; 6.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血清中无EB病毒抗体 出现。
治
疗
对症治疗为主,有自限性,预后良好 (一)抗病毒治疗: ◇阿糖腺苷 ◇阿昔洛韦、更昔洛韦 ◇干扰素 (二)病人恢复期血清: ◇ 20-30ml im. (三)卧床休息
并发症
1、咽峡部溶血性链球菌感染:30%:多见 2、急性肾炎:13% 3、心肌炎:6% 4、间质性肺炎:2-5% 5、偶见: ◇脾破裂 ◇溶液血性贫血 ◇胃肠道出血 ◇血小板减少症
儿科鉴别诊断

儿内科常见疾病之鉴别诊断鉴别诊断:(支气管肺炎)1.支气管异物:本病亦有咳嗽,呈呛咳,吸气性呼吸困难及一侧呼吸音减低〔双肺呼吸音不对称〕,有异物吸入史,行胸部CT有助于鉴别2.支气管哮喘:本病亦有咳嗽伴气喘,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具有反复喘息史,肺部哮鸣音,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有效者,一般有过敏史及家族史,可作出明确诊断。
3肺结核:患儿有预防接种史,无长期低热、盗汗,浅表淋巴结不大,肝脾不大,故可除外。
鉴别诊断:〔小儿腹泻〕1.细菌性痢疾:亦属于婴儿肠病的一种,表现为除解粘液样外,亦有感染性中毒病症,大便检查可有大量白细胞、红细胞或脓细胞,大便培养可明确。
2.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表现为感染性中毒病症之外的腹胀、呕吐,解果酱样大便,行腹部平片示肠壁积气,肠管僵直,行腹部平片可明确诊断。
3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病症,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辅食后,大便转为正常. 鉴别诊断:〔手足口病〕1.疱疹性口腔炎:有发热、拒食、流涎、口腔疱疹史,但该病不伴手足、臀部疱疹,考虑该病的可能性不大。
2.水痘:有低热、烦躁、全身皮肤同一时期出现不同形态皮疹,伴瘙痒,但该病口腔内不出现疱疹,可与之鉴别。
3.脓疱疮:本病以夏季多见,多因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引起,全身皮肤可见疱疹,疱疹中央破溃后有浓液流出,局部皮肤瘙痒,抗生素治疗有效。
鉴别诊断:〔脑干脑炎〕1.颅内占位病变.: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病症,如头痛、呕吐等,经头颅CT或MRI 检查可鉴别;2.结核性脑膜炎:患儿无低热、盗汗、食欲减退等病症,可通过脑脊液、PPD实验、血清结核抗体检查可鉴别;鉴别诊断:〔地中海贫血〕1.缺铁性贫血:常有缺铁诱因,血清铁蛋白减低,骨髓外铁粒幼红细胞减少,红细胞游离原朴啉升高,血红蛋白电泳正常,铁剂治疗有效,可鉴别;2.传染性肝炎:地中海贫血可伴有肝脾肿大,黄疸,少数病例还可有肝功能损害,易误诊为传染性肝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点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研究总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包括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 ,且不同年龄段的患儿表现有所差异。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和绝对值均明显升高,且存在异型 淋巴细胞,这是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重要依据。
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同时加强护理和营 养支持,提高患儿的免疫力。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 临床特点
汇报人:XX20XΒιβλιοθήκη -01-24CONTENTS
• 引言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
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诊断 • 影像学及病理学表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后评估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 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 识和诊疗水平。
鉴别诊断相关疾病
01
巨细胞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感染也可引起单核细胞增多,但临床表现较轻,且病程较短
,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02 03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相似,但前 者淋巴细胞增多更为明显,且病程较长,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 查进行鉴别。
其他疾病
如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等也可引起单核细胞增多,但这些疾病的临床表 现和病程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明显差异,可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误诊原因分析
症状不典型
部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症 状不典型,如发热、咽痛等不明显, 容易导致误诊。
忽视实验室检查
对疾病认识不足
未来研究方向探讨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简称传单,又称腺性热。
是由EBV所导致的一种多脏器受累的急性或亚急性淋巴细胞良性增生性感染性疾病。
1964年首先由Epstein和Barr等从淋巴瘤组织中分离出类似疱疹病毒颗粒而命名。
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
临床特征为:发烧、咽峡炎、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出现单核样(异型)淋巴细胞(>10%)为特征,血清嗜异性凝集素及EBV抗体升高;及轻度一过性肝炎。
【病原学】EBV属于疱疹病毒属,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主要侵犯B淋巴细胞。
EBV有5种抗原成分,均能产生各自相应的抗体。
(1)衣壳抗原(VCA):可产生IgM、IgG和IgA抗体。
VCA-IgM,病初出现,发病第1-2周达高峰,持续时间1-2个月后消失,是新近受EBV感染的标志;VCA-IgG出现稍迟于前者,发病第1-2周达高峰,持续时间多年或终生;VCA-IgA,病初出现,发病第1-2周达高峰,持续时间与VCA-IgG相似。
(2)早期抗原(EA):EA又分为弥散性成分D和局限成分R。
是EBV进入增殖性周期初期形成的一种抗原,其中EA-D成分为EBV活跃增殖的标志。
EA-IgG抗体,出现时间比VCA抗体略晚,病后3-4周达高峰,持续时间3-6个月。
(3)核心抗原(EBNA):EBNA-IgG,于病后3-4周出现,持续终生,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4)淋巴细胞决定的膜抗原(LYDMA):其抗体为补体结合抗体,其出现和持续时间与EBNA-IgG相同,也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5)膜抗原(MA):是中和性抗原,可产生相应中和抗体,其出现和持续时间与EBNA-IgG 相同。
【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毒大量存在于唾液腺及唾液中,EBV 感染后长期携带病毒者可持续或间断排毒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病后可获得较稳固的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
6岁以下小儿得病后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感染,15岁以上感染者多呈典型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收集 3例 L I M 会诊病例, 通过分析和
· ·5 0 4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JC l i nE x pP a t h o l 2 0 1 1M a y ; 2 7 ( 5 )
巨核、 R S 细胞样核等, 核分裂象多见, 有时伴有单 个细胞或较大片的细胞坏死, 易误诊为大细胞性淋 巴瘤
[ 1 ]
(- ) 。 2 . 4 E B V原位杂交检测 3例均有淋巴细胞样大 细胞呈 E B V编码的 R N A阳性( E B E R+ ) ( 图5 ) 。
A b s t r a c t :P u r p o s e T od i s c u s s t h ep a t h o l o g i c a l f e a t u r e s o f l y m p h a d e n o p a t h y o f i n f e c t i o u s m o n o n u c l e o s i s ( L I M)a n dt h e k e y p o i n t s o f t h ed i a g n o s i s a n dd i f f e r e n t i a l d i a g n o s i s .Me t h o d s T h r e e c a s e s o f L I Mw e r e s t u d i e db y H Es t a i n i n g ,i m m u n o h i s t o c h e m i c a l t e c h n i q u e s a n di ns i t uh y b r i d i z a t i o nf o r E p s t e i n B a r r v i r u s ( E B V ) .A l l t h et h r e ec a s e s w e r ef o l l o w e du p .R e s u l t s T h ea v e r a g ea g ew a s 1 5y e a r s ,a n do n e o f o l d .T h e a v e r a g e s u f f e r i n g d u r a t i o nw a s 1 6d a y s .T h e i n v o l v e dl y m p hn o d e s o f t h e t h r e e c a s e s w e r e a l l l o c a t e di nt h e c e r v i x t h e mh a dal o wf e v e r a n ds o r e t h r o a t .T h e E B Va n t i b o d y i ns e r u mw a s p o s i t i v e f o r a l l t h e t h r e e c a s e s .M i c r o s c o p i c a l l y ,t h e n o r m a l a r c h i t e c t u r eo f t h ei n v o l v e dl y m p hn o d e s w a s p a r t i a l l yd e s t r o y e d ,i n t e r f o l l i c u l a r a n dp a r a c o r t i c a l a r e a s w e r ei n f i l t r a t e db yn u m e r o u s l a r g e ,t h el a r g el y m p h o i dc e l l si nt h et h r e ec a s e sw e r ep o s i t i v ef o rC D 3 ,C D 4 5 R O ,C D 4 3 , a n d l y m p h o i dc e l l s .I m m u n o h i s t o c h e m i c a l l y C D 3 0 ,b u t n e g a t i v e f o r C D 1 5 , E M Aa n dA L K 1 . T h e l a r g e l y m p h o i dc e l l s i nt h e t h r e e c a s e s w e r e p o s i t i v e f o r E B E Rb y i ns i t uh y b r i d i z a t i o n .T h et h r e ec a s e s h a v eb e e nf o l l o w e du pf o r 5 ,9 ,1 8m o n t h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dn o n eo f t h e mr e c u r r e d .C o n c l u s i o n s L I Mm a y p r e s e n t w i t hn u m e r o u s l a r g e l y m p h o i dc e l l s i nt h e i n t e r f o l l i c u l a r a n dp a r a c o r t i c a l a r e a s o f i n v o l v e dl y m p hn o d e s ,a n dl i k e l y m i s t a k e nf o r s o m el a r g ec e l l l y m p h o m a s .H o w e v e r ,i t s c l i n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m o r p h o l o g y a n di m m u n o p h e n o t y p e a r e 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l y m p h o m a s .T h e d e t e c t i o no f E B Vb yi ns i t uh y b r i d i z a t i o nm a yc o n t r i b u t et oL I M. K e yw o r d s :l y m p h a d e n o p a t h y ;i n f e c t i o u s m o n o n u c l e o s i s ;d i f f e r e n t i a l d i a g n o s i s
床往往活检肿大淋巴结后做病理检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引起的淋巴结增生主要 是副皮质有较多免疫母细胞增生, 增生的免疫母细 胞由于数量多, 并可表现为多形核、 分叶核、 双核或
作者简介: 张慧芝, 女, 硕士研究生 王朝 夫, 男, 副 教 授, 通 讯 作 者。 T e l : ( 0 2 1 ) 6 4 1 7 5 5 9 0 , E m a i l :w a n g c h a o f u @1 2 6 . c o m 8 3 2 0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JC l i nE x pP a t h o l 2 0 1 1M a y ; 2 7 ( 5 )
· ·5 0 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淋巴结病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张慧芝1, 宋 钰2, 王朝夫1, 孙娟娟1, 蔡 旭1
摘要: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淋巴结病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 3例传染性单核 细胞增生症淋巴结病( 均为会诊病例: 1例原单位诊断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1例诊断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另 1例未能 B病毒原位杂交检测。 结果 3例患者中男性 2例, 定性) , 观察和分析其临床、 病理组织学和免疫表型, 并对病变淋巴结做 E 女性 1例, 平均年龄 1 5岁, 平均病程 1 6天; 3例患者均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 1例伴有低热及咽部疼痛。术后均未予特殊治 、 9 、 1 8个月, 无 1例复发。镜检、 免疫表型及 E B V检测: 淋巴结基本结构不同程度破坏, 滤泡外免疫母细 疗, 随访时间分别为 5 胞样大细胞增生, 其大多数 C D 3 、 C D 4 5 R O 、 C D 4 3 、 C D 3 0均(+ ) , C D 1 5 、 E M A和 A L K 1 (- ) , 3例 E B E R均(+ ) 。结论 传染性 单核细胞增生症淋巴结病的副皮质区有较多免疫母细胞增生, 易过诊, 但其临床特征、 病理特点和免疫表型与大细胞淋巴瘤 不同; 结合 E B V检测有助于其诊断。 关键词: 淋巴结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 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 4 7 ; R7 3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7 3 9 9 ( 2 0 1 1 ) 0 5- 0 5 0 3- 0 3
L y mp h a d e n o p a t h yo f i n f e c t i o u s mo n o n u c l e o s i s :t h ed i a g n o s i s a n dd i f f e r e n t i a l d i a g n o s i s
1 2 1 1 1 Z H A N GH u i z h i ,S O N GY u ,WA N GC h a o f u ,S U NJ u a n j u a n ,C A I X u 1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a t h o l o g y ,C a n c e r H o s p i t a l o f F u d a nU n i v e r s i t y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O n c o l o g y S h a n g h a i M 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o f F u d a nU n i v e r s i 2 t y , S h a n g h a i 2 0 0 0 3 2 , C h i n a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a t h o l o g y , B a z h o n gC i t y C e n t e r H o s p i t a l o f S i c h u a nP r o v i n c e , B a z h o n g 6 3 6 0 0 0 , C h i n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