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基本类型
高等教育概论

专题一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一)高等教育的概念演变1、在古代,高等教育表现为高深学问教育。
其基本内涵是:(1)形式上,古代高等教育机构是各国的高等学术中心,或设于宫廷,或附在神庙,或存于私学中。
主要表现为个别大师聚徒讲学,进行高深学问的学习。
(2)目的或内容上,古代高等教育主要官吏和神学人士。
东方以人文教育和伦理教育为特色,辅以少量的自然科学教育;西方以人文、自然、雄辩教育为主,辅以伦理教育。
(3)对象上,高等教育是极少数特权阶层的教育,教育是一种特权和身份。
(4)管理上,东方的高等教育为政府和寺庙控制,西方以私学为主。
2、中世纪至19世纪,高等教育表现为大学教育。
其基本内涵是:(1)形式上,只有大学才是名符其实的高等教育。
(2)目的或内容上,高等教育致力于高深学术之研究,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开始出现。
(3)对象上,高等教育是极少数精英分子的教育。
(4)管理上,高等教育试图摆脱外界的干扰,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价值及其真理实现的保障。
3、在现代(二战后),高等教育表现为第三级教育。
其基本内涵是:(1)形式上,大学、专业学院、技术学院及师范院校等各层次各类型都属于高等教育机构。
(2)目的或内容上,高等教育应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3)对象上,人人都有权利接受高等教育。
(4)管理上,高等教育在保持自治的同时兼顾社会需要。
(二)高等学校的职能演变1、高等学校的三项职能及其标志性事件:a) 培养人才:意大利的波隆纳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剑桥、牛津大学等。
b) 发展科学:洪波创办柏林大学,提出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思想。
c) 服务社会:1862年林肯总统签署了《莫雷尔法案》,之后赠地运动,范海斯提出威斯康星计划。
2、各项高校职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
无论大学如何发展,这一职能永远不会消失。
培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的中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使命展开。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P4)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它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是一门揭示高等教育活动规律的科学。
(P1)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P24)层次结构: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教育水平及其受教育者的构成状态,是一种纵向结构。
因不同的层次代表了不同的办学水平或学术层次,所以又称为水平结构。
(P24)体制结构:指宏观上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和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
它反映了高等教育行政主体、办学主体、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
(P25)科类结构:指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是一种横向结构。
它主要表现为校、系、科、专业的结合形式。
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
(P26)形式结构: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的办学形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
(P27)能级结构:所谓能级,即高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科研开发方面所具备的现实或潜在的能量级别。
能级结构又称院校结构,主要指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P27-28)地区结构: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情况,即高等学校的数量、机构、类型、层次等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比例,故又称为区域结构。
(P28)高等学校微观结构:高等教育微观结构往往是对高等学校中相关要素的分析,是关系到学校层面的活动。
主要包括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等。
(P28)高等学校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高等学校内课程的组合、联结方式。
课程结构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
由于各国各地区培养目标不一样,高等教育课程结构也是复杂多样的。
按照专业深化的层次,大学的课程分为普通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类。
(P29)高等学校师资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是高等学校中教师群体的学历、年龄、职务等要素的构成状态。
高等教育学

1.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可以从二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性、学术性的社会活动。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1.国外高等教育的演变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学校———一般认为公元前393年,柏拉图在雅典开办的“学园”是,也是西欧最早的学术研究机关。
欧洲中世纪第一所大学——1231年得到承认的意大利萨莱诺大学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是萨莱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
萨莱诺大学设在意大利的萨莱诺,先是一所医学校,11世纪初成为医学研究中心。
1231年得到政府承认。
11世纪末出现的博洛尼亚法律学校以研究法学著称,1158年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颁布敕令的保护, 遂发展成为博洛尼亚大学。
法国的巴黎大学始建于12世纪末,由原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发展而来,正式形成于13世纪初。
1215年,得到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正式承认。
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1168)和剑桥大学(1209)德国海德堡大学早在1386年设立.美国的大学出现得更晚,最早的是建于1636年的哈佛学院中世纪大学是少数学者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
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科,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在具备了文科的基础上学习被誉为是“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柏林大学。
1810年,由德国普鲁士内务部教育厅厅长威廉.冯.洪堡创办,并确定了“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办学方针。
现在,高等教育由原来的“英才教育”、“尖子教育”演变为“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2、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商代的“右学”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
春秋战国时代,齐桓公创立的“稷下学宫”是整个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也是当时历史影响最大的高等学府秦朝统一中国后,教育制度一度被破坏。
高等教育学(潘懋元版本)

一、从近代大学的产生到各国高等教育体系 的形成
(一)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及其特征 • 教育史家所说的中世纪大学是指12至16世纪欧洲产生的大 学,其代表是12世纪建立的5所大学,即意大利的萨勒诺 大学和波伦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蒙比利埃大学,以 及英国的牛律大学。这些大学的产生并非偶然,是有着深 刻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其产生的原因与当时手工 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出现、阿拉伯文化的影响、行会 组织的存在以及教会哲学的影响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 中世纪大学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学生大学”, 以波伦亚大学为代表;另一种是“教师大学”,以巴黎大 学为代表。学生大学由学生来管理学校,包括聘请教授和 安排课程;教师大学则由教授管理学校。后来出于大学生 年龄渐小,学生大学遂被教师大学所取代,并最终形成了 现代大学的模式。
•
日本是战败国,战后经济之所以能迅速恢复,与其历来 重视教育有关。正因举国上下对此早已达成共识,因此战 后一方面恢复经济,一方面大力发展高等教育。1943年日 本大学仅有49所,1952年便猛增至220所,到1971年,高 校已发展至676所,学生数达99.5万人,比1943年的 10.4万人增长了8倍多。 • 英国和法国的情况也莫不如此。英国60年代的第二次新 大学运动,增设了10所大学,加上后来的以开放大学为主 要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使英国高等教育在数量上迅速发 展起来。而法国60年代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 从1960年到1970年,高校学生数就增加了3倍。
第一节 外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 外国近代高等教育肇始于中世纪大学。中 世纪大学的开放性,使整个欧洲在16世纪 都有了大学。此外,文艺复兴带来的天文 学和地理学的革,不仅使世界五大洲联系 在一起,而且由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殖民化 活动,把中世纪大学的种子撤播到世界各 地。从17世纪开始陆续在英、法、德、美、 日等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促使各国 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革,遂逐 渐形成了自己的高等教育体系。
战后高等教育发展

现代高等教育具有许多特点,比如办学主体多元化、结构多层化、手段现代化、目的务实化等。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层次更加多样化,20世纪初产生的、二战后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的短期专科教育,在各国大都纳入高等教育范畴,并且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也日渐受到各国重视,在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出现了博士后高等教育形式。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形式更加复杂化,在正规的“大学教育”和“学院教育”之外,产生了许多新型的高等教育形式,这使“高等教育”的概念再次有了不确定性和弥散性。高等教育的概念显然不能用“大学教育”来指代了,国际上因此又出现了中等后教育(Post-secondary Education)和第三级教育(Tertiary
(四)在社会服务上,现代高等教育更注重产学研合作
现代大学与企业合作更为紧密,更注重产学研合作或以建立科技园区来促进经济发展。以大学、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的高科技园区,能够将教学、科研、生产联为一体,从而以其巨大的应用价值创造出丰富的经济效益。20世纪80年代之后,很多国家的高等院校与科研部门、工商企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合作。有的大学建立科学园区,从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到产品开发,形成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基础,同企业的生产相衔接;有的大学和企业之间互设机构、互派人员、互通信息。具有产学研合作悠久传统的美国,已经建立了上百个大学—工业联合体(中心),以加强大学同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日本把加强与改善“产、官、学”(即产业界、政府、大学)的研究协作作为科学技术振兴和人才培养的重大政策列入国家计划。英国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了在大学内建立科学园区的热潮,并且形成了有大学参加的七个地区性的技术中心,以加速技术成果向工业企业转移。
德国在二战后分裂为东德和西德两部分,其中的西德(联邦德国)在美国的援助和支持下经济发展迅速。其高等教育在教育事业民主化的促进下,经过恢复、发展和改革,成就也十分显著。1990年,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宣布加入西德,给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各方努力下,按照西部的模式,东部高等教育逐渐完成了体制改造的工作。
《高等教育学》课件

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 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 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 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 教育的实施 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 形成
两个《莫里尔法案》,一个规定赠地、 一个规定拨款,掀起了大规模地赠地学 院运动。在稍后的一段时间内,联邦政 府共建立了69所赠地学院或资助一些大 学推行农业和机械工业教育,大大促进 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在很有声望 的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加利福 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都是在赠地 学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
高等教育由专才教育向包括专才教育又广于和 高于专才教育的通才教育转变。两者走向融合 的现实背景是: 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 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 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的形成需要通才与专 才教育相结合;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 人才提出的要求。
《高 等 教 育 学》
江西师范大学
周鸿敏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第一节 高等教育概念
国外高等学校分类维度现状特点及启示

国外高等学校分类维度现状特点及启示[摘要]通过对国外最具代表性的高校分类方式及典型国家高校分类的简要梳理,得出其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动态性以及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特点。
通过总结这些特点得到高等学校分类的几点启示:多角度探索分类方法,摆脱局限性;随社会发展对分类框架进行调整,与时俱进;多层次民主参与,以利益相关者对高校的自主定位为主体。
[关键词]分类;分类维度;国外高校分类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等因素,高校不同程度的分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这种分化既保证了高等教育系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满足了社会对高校提出的各式各样的要求。
对高校进行分类既是对现阶段的总结,也是对以后发展趋势的预测,本文主要对国外高校分类进行简单梳理,试图找出其规律并进行思考。
一、国外高等学校分类现状(一)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简称“教科文组织”,UNESCO)编写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StandardClassificationofEducation,简称ISCED)是第一套供各国和国际上汇编教育数据和进行教育指标比较的方法标准。
最早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制定于1976年并且于1997年进行第一次修订,2022年再次进行审查和修订,2022年形成了第三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方法。
1997年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高等教育分为不可直接获得高级研究资格和可获得高级研究资格两个阶段,也就是序数5与序数6。
序数5是指专科、本科以及硕士研究生,序数6是指博士研究生。
而序数5的分类又较为复杂,分为5A和5B两类,5A的学制是4年以上,属于理论型,5B则是指学制在2~3年,属于实用技术型并且包含了具体的职业课程。
5A又细分为5A1与5A2两类,5A1是理论型、为研究做准备,5A2则包括从事高技术要求职业的课程。
2022年新修订的国际高等教育标准分类法中将不可直接获得高级研究资格的第一阶段细分为5、6、7三个等级,可直接获得高级研究资格的第二阶段为第8等级。
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

1.萌芽阶段:机构:雅典大学;稷下学宫(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高等学府);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孔子、老子(世界公认的早期高等教育思想家)。
2.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最早的学科:医学、文学、法学、神学。
汉代太学、唐宋书院。
书院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从萌芽走向雏形的标志。
3.成型阶段:高等教育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4.完善阶段:大学三大职能逐步完善;形式与结构发展扩张中的高等教育特征: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多元化。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1、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分支学科;2、总体上看属于应用性学科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教育的本质: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尚未形成定论,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3、教育就是使个体社会化;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等教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高等教育”: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各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存在不同的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的表现)1、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2、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3、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
高等教育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基本的价值)本体价值:1、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
社会价值:1、社会化2、社会选择3、社会流动。
个人本位价值观: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认为: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2.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知识的创新;3.高等教育实施在于通过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而达到目的。
知识本位价值观:早稻田大学的教育宗旨;1. 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2.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
社会本位价值观:1.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2.目标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基本类型
“十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到2005年,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将达到适龄人口(18~22岁)的15%,这预示着我国将在21世纪初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在迈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征程中,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已经实现了大众化、甚至普及化目标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进程,可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持续增长型。
美国分别用两个30年(1911~1940、1941~1970)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阶段的国家,197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9.4%。
美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经济跃居世界首位做出了巨大贡献。
1929~1969年的40年间,美国高等教育的经费增长40倍,同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增长10倍;1906~1952年期间,通过人力资本获得的利润增长了17.5倍,到1996年,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9%。
第二种模式:以韩国、日本为代表的后发式快速增长型。
韩国用两个15年(1966~1980、1981~1995),实现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到15%再到50%的飞跃,实现了高等教
育大众化与普及化,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日本用13年实现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到15%的飞跃,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1996年,这两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67.7%和40.5%。
已远远超过了英、法、德等西欧发达国家。
韩国从1963年到1992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8%以上,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到1995年,人均GDP突破了1万美元大关。
日本现代化比英国晚200年,比美国晚100年,经过100年努力,成为世界公认的第二经济大国,1990年,人均GDP超过美国。
第三种模式:以西欧国家为代表的波段式滞后发展型。
战后,英、法、西德三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一直在5%左右,1960~1975年,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的3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由8.5%、9.1%、6.5%增长到18.9%、24.4%、24.5%。
这使欧洲劳动力文化素质和人力资源结构都比美国低了一个层次,也使欧洲大部分国家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中失去了科技领先的基础和优势。
1975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石油危机”和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等原因,西欧3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毛入学率大致稳定在20%~30%之间,英国还出现了下降现象,1977~1978年,毛入学率下降为12.7%;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毛入学率开始再度加快增长,英、法、西德分别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用25~30年时间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第四种模式:以巴西、印度为代表的人口大国超常规发展型。
2
000年,印度、巴西的人口分别为10.08亿、1.70亿,分别居世界第二、第五位,在经济和人口双重压力下,其高等教育走出了一条超常规发展的道路。
巴西用20多年的时间(1970~1996)实现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到15%的飞跃。
巴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推动巴西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80~2000年,巴西GDP从2350亿美元增长到5955亿美元,增长1.5倍,已列入中上收入国家;农业占GDP比例从11%下降为7.4%,服务业从45.2%上升为64.0%,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2000年,非农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1%。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的高等教育规模就跃居世界第三位,199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9%,在校生人数由1950年的26万人增加到676万人,增加了25倍,高等教育机构由780所增加到990多所,增加12倍。
印度近10年来经济保持了6.5%的平均增长率,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值平均每18个月翻一番,软件出口额仅次于美国。
(荐自《上海教育》2002年第11A期)
责编:子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