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习题集(简答题)

课后习题集(简答题)
课后习题集(简答题)

课后习题(简答题)整理

(注:此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疑义请自行查证)

习题一:金属固态相变基础

1、金属固态相变有哪些主要特征?

①相界面特殊(不同类型,具有不同界面能和应变能)②新旧相之间存在一定位向关系与惯习面③相变阻力大(弹性应变能作用)4.易产生过渡相(降低形核功)5.晶体缺陷的影响(提供驱动力) 6.原子的扩散

2、哪些因素构成固态相变阻力?哪些构成相变驱动力?

固态相变的阻力:弹性应变能和界面能;相变驱动力:新旧两相的自由能差和新相自由能较低

3、金属固态相变主要有哪些变化?

内部组织或结构;有序化程度

4、固态相变的过程中形核和长大的方式是什么?

形核:均匀形核;非均匀形核:①晶界形核②位错形核③空位形核。新相晶核的长大,实质是界面向母相方向的迁移。

5、固态相变的长大速度受什么控制?

无扩散型相变受控于界面过程;扩散型相变成分不变时长大速度主要受控于界面过程,成分改变时长大速度取决于扩散过程

6、C曲线为何呈“C”型(存在鼻点)?

①过冷奥氏体转变速度取决于转变驱动力和扩散能力,而△T↑,△G ↑,D↓。

②在A1~550℃区间,随过冷度增大,原子扩散较快,转变速度较快。

③550℃以下,随过冷度增大,原子扩散速度越来越慢,因而转变速度减慢。

7.影响C曲线的因素有哪些?

1.含碳量;

2.合金元素;

3.奥氏体晶粒尺寸;

4.原始组织、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5. 奥氏体塑性变形

习题二: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1.热处理的条件:(1)有固态相变发生的金属或合金(2)加热时溶解度有显著变化的合金

为什么钢可以进行热处理?

①α→γ固态相变﹄有相变重结晶

②C溶解度显著变化﹄可固溶强化

2.钢在加热和冷却时临界温度的意义?

Ac1——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

Ar1——冷却时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的开始温度;

Ac3——加热时先共析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

Ar3——冷却时奥氏体开始析出先共析铁素体的温度;

Accm加热时二次渗碳体全部溶入奥氏体的终了温度

Arcm——冷却时奥氏体开始析出二次渗碳体的温度。

3.以共析钢为例,说明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及碳的扩散?

1.奥氏体形核

2.奥氏体的长大

3. 残余碳化物的溶解

4.奥氏体的均匀化

4.解释钢的本质晶粒度、起始晶粒度和实际晶粒度?

起始晶粒度:在临界温度以上,奥氏体形成刚刚完成,其晶粒边界刚刚相互接触时的晶粒大小。

实际晶粒度:在某一加热条件下所得到的实际晶粒大小。

本质晶粒度:在℃

930 保温足够时间(3-8小时)后测得奥氏体晶粒大小。

10

5.影响奥氏体形成速度的因素有那些?有何影响?

1、加热温度的影响:T↗,I ↗,G↗,且I ↗> G↗;

2、碳含量的影响:C%↗,A形成速度↗;

3、原始组织的影响:片状P转变速度>粒状P;

4、合金元素的影响:(1)对A形成速度的影响:改变临界点位置,影响碳在A 中的扩散系数,合金碳化物在A中溶解难易程度的牵制对原始组织的影响(2)对A均匀化的影响:合金钢需要更长均匀化时间

习题三:钢的珠光体转变

1.以共析钢为例,试述片状珠光体的转变机制,并用铁碳相图说明片状珠光体形成时碳的扩散。

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在临界点以下发生如下转变: A →F + Fe3C

片状珠光体形成依赖于扩散,以得到所需要的浓度变化以及结构变化,转变也是一个形核和长大的过程。

由于各相间的碳浓度差,造成了如下扩散:(a)界面扩散(b)由远离P区扩散(c)铁素体中C的扩散

2.片状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生成条件有何不同?决定片层间距的主

要因素是什么?

片状珠光体生成条件是过冷奥氏体缓冷,粒状珠光体是通过片状珠光体中渗碳体的球状化而获得的;决定片层间距的主要因素是过冷度ΔT

3.什么是伪共析组织?

非共析成分的A被过冷到ES延长线SE’与GS延长线SG’,可以不先析出先共析相而直接分解为F与Fe3C混合物,即为伪共析组织。

习题四:钢的马氏体转变

1.试叙述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

切变共格性和表面浮凸现象;无扩散性;具有特定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非恒温性;可逆性

2.简述钢中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形貌特征、晶体学特点、亚结构及其力学性能的差异?

板条马氏体:扁条状或薄片状,亚结构为位错;片状马氏体:呈针状或竹叶状,亚结构主要是孪晶

3.钢中马氏体高强度高硬度(强化机制)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钢中板条马氏体具有较好的强韧性,而片状马氏体塑韧性较差?

本质:1.相变强化2.固溶强化3.时效强化4. 马氏体的形变强化特性5.孪晶对马氏体强度的贡献6.原始奥氏体晶粒大小和马氏体板条群大小对马氏体强度的影响。

马氏体的韧性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亚结构:位错型马氏体具有良好的韧性

孪晶马氏体的韧性较差

4.马氏体转变动力学的方式,各种方式的特点?

1. 降温瞬时形核、瞬时长大,特点:①Ms以下必须不断降温,M核才能不断形成,形核速度极快,瞬时形成②长大速度极快,在极低温下仍能高速长大③M 单晶长大到一定大小后不再长大;

2. 等温形核、瞬时长大,特点:①M核可以等温形成,有孕育期,形核率随过冷度增加,先增后减②转变速度随过冷度的增加、时间的延长先增后减③快冷可抑制M转变④转变不能进行到底,只有部分A可以等温转变为M;3.自触发形核、瞬时长大,特点:当第一片M形成后,会激发出大量M而引起爆发式转变,爆发转变停止后,为使M转变继续进行,必须继续降低温度;4.表面马氏体相变,特点:①等温转变②有孕育期,长大速度极慢,惯习面{112}γ,位向关系为西山关系,形态呈条状。

5.奥氏体的热稳定化?

淬火时因缓慢冷却或在冷却过程中停留引起奥氏体稳定性提高,而使马氏体转变迟滞的现象称为奥氏体的热稳定化。

6. Ms 点很低的原因?马氏体形成的两个条件?影响Ms 点的主要因素有那些?

Ms 点很低的原因:若To 点一定,Ms 点越低,则相变所需的驱动力就越大; 马氏体的形成条件:(1)快冷 V > Vc (Vc 为临界淬火冷却速度)避免奥氏体向P 、B 转变(2)深冷 T < MS 提供足够的驱动力;影响Ms 点的主要因素:(1)化学成分(最主要影响因素)(2)形变与应力的影响(3)奥氏体化条件的影响(4)淬火冷却速度的影响(5)磁场的影响

7.什么是形变诱发马氏体,Md 点的物理意义是?

形变诱发马氏体:在s M 温度以上,d M 温度以下对奥氏体进行塑性变形将会诱发马氏体转变的现象。

Md 称为形变诱发马氏体相变开始点,是可获得形变诱发马氏体的最高温度;

习题五:贝氏体转变

1.比较比较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的组织特征(形态特征、立体特征、形成温度、组成、铁素体的形态及分布、碳化物的形态及分布、亚结构)与性能特点?

上贝氏体:由铁素体和碳化物(主要为渗碳体)组成的二相非层片状混合物;在贝氏体转变的较高温度区域内形成,对于中、高碳钢,此温度约在550~350℃温度区间;铁素体呈大致平行的成束的板条状,自奥氏体晶界的一侧或两侧向奥氏体晶内伸展;渗碳体呈断续的、短杆状分布于铁素体板条之间,其主轴方向与铁素体板条方向平行,呈非层片状;显微镜下的特征呈羽毛状;亚结构为位错;铁素体的惯习面为{111}A ,与奥氏体之间的位向接近K-S 关系, 碳化物惯习面为{227} A ,与奥氏体有确定位向关系。 下贝氏体:由铁素体和碳化物(为ε- FexC )组成的二相非层片状混合物;在贝氏体转变的低温转变区形成,大致在350℃(共析钢在350℃~Ms 温度区间);光学显微镜下的特征,在低碳钢(低碳低合金钢)中,下贝氏体呈板条状,在高碳钢中,大量的在奥氏体晶粒内部沿某些晶面单独的或成堆的长成竹叶状(黑色片状或针状),立体形态呈双凸透镜状;碳量低时铁素体呈板条状,碳量高时,呈片状;铁素体片内存在细小碳化物,碳化物为ε- FexC ,上部为渗碳体+ε- FexC ,呈细片状或颗粒状分布于铁素体片内;亚结构为位错;

2.分析贝氏体转变的动力学图,说明贝氏体转变的动力学特点和影响因素?

动力学特点:等温转变动力学图也呈“C ”,主要受碳的扩散所控制。影响贝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的因素:化学成分,奥氏体晶粒大小和奥氏体化温度,应力

和塑性变形,奥氏体冷却时在不同温度停留

3.比较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转变的主要特征?

4.简述上贝氏体、下贝氏体形成过程。

上贝氏体形成过程如下:(1) 在奥氏体中贫碳区形成铁素体核;(2) 碳越过铁素体与奥氏体界面向奥氏体扩散;(3) 由于温度降低,碳不能进行远程扩散,而在奥氏体界面附近堆积,形成渗碳体;(4) 同时铁素体长大,形成羽毛状上贝氏体。下贝氏体形成过程如下:(1) 在贫碳区形成铁素体核,具有过饱和的碳;

(2) 由于温度低,碳原子不能越过铁素体与奥氏体界面扩散至奥氏体中;(3) 碳原子在铁素体内扩散;(4) 在铁素体内一定晶面上析出碳化物,以降低能量,同时F长大。

习题六:钢的回火转变

1.试述回火过程中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回火过程中钢的组织变化:1.马氏体中碳原子偏聚2.马氏体分解3.残余奥氏体转变4.碳化物析出与转变5.α相状态变化及碳化物聚集长大。回火过程中钢的性能变化:随着回火温度升高硬度和强度降低,塑性不断上升,冲击韧性下降。

2.试比较索氏体和回火索氏体,屈氏体和回火屈氏体,马氏体和回火马氏体之间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性能上的主要区别。

3.第一类回火脆性和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定义、产生原因与消除方法?第一类回火脆性定义:在250~400℃温度范围内出现的回火脆性。产生原因:马氏体板条界上存在残余奥氏体薄膜,引起脆性降低;片状Fe3C在晶界处沉淀;杂质元素的偏聚引起晶界弱化而导致脆断。防止方法:(1)加入合金元素使回火脆性温度提高。如加入Mo、Si等(2)不在此温度区间回火(3)降低杂质元素含量(4)采用等温淬火,获得B下。第二类回火脆性定义:在450~650℃温度范围内出现的回火脆性。Sb、Sn、P等杂质元素向原始奥氏体晶界的偏聚是产生第二类回火脆性的主要原因。防止方法:(1)降低杂质元素含量,减少合金元素Ni、Cr、Mn含量。(2)加入合金元素Mo、W等抑制杂质元素偏聚。(3)细化晶粒,奥氏体晶粒粗大,单位体积晶界数量减少,杂质在晶界处含量相对增加,第二类回火脆性增大。(4)回火快冷(对尺寸小的零件、形状不太复杂)。(5)采用形变热处理方法减少第二类回火脆性。(6)亚共析钢采用亚温淬火使P溶入到α相中,减少其在奥氏体晶界的偏聚。

习题七:合金脱溶沉淀与时效

1.简述时效的一般过程和时效硬化机制。

经固溶处理后在室温放置或加热到溶解度曲线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使B组元从过饱固溶体中析出的过程。时效硬化机制:1)内应变强化;2)切过析出相颗粒强化;3)绕过析出相强化

2.不连续脱溶与珠光体转变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非连续脱溶过程与珠光体转变相似,但二者本质不同。

非连续脱溶:α0 →α1 +β是析出强化相,且α0 、α1相结构相同;珠光体转变:γ→α+ Fe3C中γ、α相结构不相同。

3.淬火时效、应变时效

淬火时效:含有W,Mo,V,Cu,Be等元素的铁基合金淬火后进行时效时产生失效硬化的现象。

应变时效:纯铁或低碳钢经形变后时效时产生的硬化现象。

习题一:

碳势:纯铁在一定温度下于加热炉气加热时达到既不增碳也不脱碳与炉气保持平衡时表面的碳含量。

碳势的测定(炉气成分含量测定):用红外线CO2分析仪测定炉气中CO2含量;用露点表示炉气中H2O含量;用氧探头来测定炉气中氧分压。

习题二:

1.说明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正火的目的与应用。这三种工艺各如何选择加热温度?

完全退火目的:细化晶粒,降低硬度,改善切削性能,消除内应力。加热到Ac3点以上20~30℃

不完全退火目的:降低硬度,改善切削性能;经淬火,回火后获得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加热至Ac1和Ac3之间,或Ac1与Accm之间

正火目的:提高硬度、细化晶粒,获得比较均匀的组织和性能。加热到Ac3(Accm)以上适当温度(30~50℃)

2.有一20钢制造的轴,试问锻后采取什么样的热处理再进行切削加工?T8钢、T12钢切削加工前的预备热处理工艺是否相同,为什么?

习题三:

1.如果钢在淬火时冷却速度是可以任意控制的,那么它的理想冷却曲线应该怎样?为什么?在淬火工艺中必须重点考虑哪两方面的问题?

2.常用的淬火方法有哪些?工艺曲线怎样表示?各适用什么情况?

3.何为钢的淬透性和淬硬性?影响因素各是什么?淬透性好的钢淬硬性是否一定高?

(1)淬透性

概念:系指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难易程度;

影响因素:主要和钢的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有关或者说与钢的临界淬火冷却速度有关,

(2)淬硬性

概念:是指淬成马氏体可得到的硬度,

影响因素:主要和钢中含碳量有关。

4.试述钢的回火分类。举例说明各类回火有何应用?调质与正火产物在组织、性能上的差异和原因?

5.钢淬火时发生变形和开裂的原因是什么?何为热应力和组织应力?解释为什么分级淬火和等温淬火可以减小变形和开裂?

6.有一45钢制造的齿轮,要求表面耐磨,其工艺流程为:

锻造——热处理1——切削加工(成型)——热处理2——成品,试问热处理1、2各采取什么样的热处理工艺?说明原因?

习题四:

1.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1.分解阶段:渗剂中的化学反应分解出渗入元素的

性原子2.吸收阶段:活性原子被金属表面吸收3.扩散阶段:渗入原子在金属基体内达到一定浓度后从工件表面向内部扩散

2.什么叫纯扩散?什么叫反应扩散?

纯扩散:渗入元素原子在母相中形成固溶体,在扩散过程中不发生相变或者化合

物形成与分解的扩散称为纯扩散。

组织扩散:由固溶度较低的固溶体转变为浓度更高的化合物的扩散行为。

3.某齿轮要求具有高的耐磨性,并承受一定的冲击载荷,拟采用下列材料和热处理工艺:

(1)45钢的淬火和低温回火;(2)45钢的高频淬火和低温回火;(3)T8钢淬火和中温回火;(4)20钢渗碳淬火和低温回火。你认为哪种工艺比较合适?为什么?

4.确定下列零件的热处理工艺,并制定简明的工艺路线:

(1)某机床变速箱齿轮,要求齿面耐磨,心部强度和韧性要求不高,且选用45钢;

(2)某机床主轴,要求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轴颈部要求耐磨(50~55HRC),材料选用45钢;

(3)柴油机凸轮轴,要求凸轮表面有较高的硬度(HRC>60),心部有较好的韧性(Ak>50J),材料选用15钢;

(4)镗床和镗杆,在重载荷作用下工作,并在滑动轴承中运转,要求镗杆表面有极高的硬度,心部有较高的综合力学性能,材料选用

38CrMoAlA。

下列零件应选用何种热处理工艺:

Wc=0.2%,要求适当提高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Wc=1.2%,要求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Wc=1.2%,要求提高硬度和耐磨性。

Wc=0.45%,要求具有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Wc=0.6%,要求具有好的弹性。

钢丝冷拉后硬度高,要求降低硬度,消除内应力。

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袁卫)

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袁卫、庞皓、曾五一、贾俊平)第三版 第1章绪论 1.什么是统计学?怎样理解统计学与统计数据的关系? 2.试举出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统计数据及其规律性的例子。 3..一家大型油漆零售商收到了客户关于油漆罐分量不足的许多抱怨。因此,他们开始检查供货商的集装箱,有问题的将其退回。最近的一个集装箱装的是2 440加仑的油漆罐。这家零售商抽查了50罐油漆,每一罐的质量精确到4位小数。装满的油漆罐应为4.536 kg。要求: (1)描述总体; (2)描述研究变量; (3)描述样本; (4)描述推断。 答:(1)总体:最近的一个集装箱内的全部油漆; (2)研究变量:装满的油漆罐的质量; (3)样本:最近的一个集装箱内的50罐油漆; (4)推断:50罐油漆的质量应为4.536×50=226.8 kg。 4.“可乐战”是描述市场上“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激烈竞争的一个流行术语。这场战役因影视明星、运动员的参与以及消费者对品尝试验优先权的抱怨而颇具特色。假定作为百事可乐营销战役的一部分,选择了1000名消费者进行匿名性质的品尝试验(即在品尝试验中,两个品牌不做外观标记),请每一名被测试者说出A品牌或B品牌中哪个口味更好。要求: (1)描述总体; (2)描述研究变量; (3)描述样本; (4)一描述推断。 答:(1)总体:市场上的“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 (2)研究变量:更好口味的品牌名称; (3)样本:1000名消费者品尝的两个品牌 (4)推断:两个品牌中哪个口味更好。 第2章统计数据的描述——练习题 ●1.为评价家电行业售后服务的质量,随机抽取了由100家庭构成的一个样本。服务质量的等级分别表示为:A.好;B.较好;C.一般;D.差;E.较差。调查结果如下: B E C C A D C B A E D A C B C D E C E E A D B C C A E D C B B A C D E A B D D C C B C E D B C C B C D A C B C D E C E B B E C C A D C B A E B A C D E A B D D C A D B C C A E D C B C B C E D B C C B C (1) 指出上面的数据属于什么类型;

航海学简答题

海图改正的注意事项 1.对本航次需要的海图改正应在航线拟定前结束,并交船长审阅。 2.凡涉及到光弧及导标方位等改正,应注意通告中用方位标明的标弧及导标方位都是指从海上看灯标的方位。 3.凡通告中有下列文字时予以注意:在即将出版(或已经出版)的xxxx号新版(或改版)还涂上,已包括此项改正。 4.改正海图时应严肃认真,对航行安全负责。所有航海通告内容原则上都应该按要求改正带所有海图上。 5.应该注意通告中的文字也会有差错,特别是方位,距离经纬度等数据误差。 天体方位求罗经差注意事项 1.观测太阳低高度方位求罗经差是目前船舶在海上求罗经差普遍采用的方法。所谓低高度是指太阳观测高度在30以下,最好在15°以下; 2.观测时应尽量保持罗经面的水平; 3.为避免粗差和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一般应连续观测三次,取平均值作为应对平均时间的罗方位,罗经读数读至°,观测时间准确到1m. 中版航海通告的改正的注意事项

1.除每年52期通告外,每年年底补充发布“民用海图改正索引”给出该年度海图应改正通告的顺序列表,利用该索引可检验海图在本年度是否漏改。 2.临时性通告每项报告前注有“T”标题有注有”临“字样。 3.《航海通告》是以最大比例尺的最新海图为准,用经纬度或方位距离表示。 4.方位均系真方位,但所记光弧或导标方位线等,系海上灯塔灯柱的真方位。 5.每一号码的航海通告一般由通告标题,改正内容相关海图.航标和资料来源组成。1.拟定大洋航线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1.气象条件2.海况3.障碍物4.定位与避让条件5.本船条件 6.合理使用大洋推荐航线 2.航行计划的基本步骤 答:1.研究航海图书资料2.初选航线,估算航行时间3.绘画计划航线内容:1.图书资料的准备和改正2.人员配备、各种助航仪器、物料的准备3.设计和绘画航线4.确定进出港和通过重要航段或物标的时机 3.确定航线离岸的距离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1.船舶吃水的深浅2.航程的长短3.测定船位的难易4.海图测绘的精度5.能见度的好坏6.风流影响的大小和方向7.船舶密集度8.驾驶员技术水平9.足够的余地 二、观测叠标罗方位求罗经差 1叠标法测定罗经差的步骤如下 (1)在海图上选择合适的叠标确定目视叠标就是海圈上的叠标确定其真方位TB (2)利用罗经方位仪跟踪观测后标方位随着船舶航行当发现前、后标重叠时读取后标罗方位CB(或陀罗方位GB) (3)计算罗经差ΔC=TB–CB或ΔG=TB–GB。 若已知当地的磁差Var可以求得磁罗经的自差 Dev=ΔC–Var。 2.利用叠标测定罗经差观测过程中应该注意

统计学简答题及答案

统计学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1.简述描述统计学的概念、研究容与目的。 概念:它是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统计学分支。 研究容: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和描述性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研究目的:描述数据的特征;找出数据的基本数量规律。 2.简述推断统计学的概念、研究容与目的。 概念:它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分支。 研究容: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理论与方法。 研究目的:对总体特征作出统计推断。 3.什么是总体和样本? 总体是指所研究的全部个体(数据)的集合,其中的每一个元素称为个体(也称为总体单位)。 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有限总体的围能够明确确定,且元素的数目是有限的,可数的。 ?无限总体所包括的元素数目是无限的,不可数的。 总体单位数可用N表示。 样本就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构成样本的元素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记为n。 4.什么是普查?它有哪些特点? 普查就是为了特定的研究目的,而专门组织的、非经常性的全面调查。它有以下的特点: 1)通常是一次性或周期性的 2)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 3)数据的规化程度较高 4)应用围比较狭窄。 5.什么是抽样调查?它有哪些特点? 抽样调查是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数据搜集方法和统计推断方法。 它具有经济性好、时效性强、适应面广、准确性高等特点。 6.简述统计调查方案的概念及应包括的基本容。 答:统计调查方案就是统计调查前所制订的实施计划,它是指导整个调查过程的纲领性文件,是保证调查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计划书。 它应包括的基本容有: 〈1〉明确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3〉设计调查项目; 〈4〉设计调查表格和问卷; 〈5〉确定调查时间; 〈6〉组织实施调查计划; 〈7〉调查报告的撰写,等等。 7.简述统计分组的概念、原则和具体方法。 答:(1)概念

统计学第三章课后题及答案解析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整理的中心工作是() A.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B.编制统计表 C.统计汇总问题D.汇总资料的再审核 2.统计汇总要求资料具有() A.及时性B.正确性 C.全面性D.系统性 3.某连续变量分为五组:第一组为40—50,第二组为50—60,第三组为60—70,第四组为70—80,第五组为80以上,依习惯上规定() A.50在第一组,70在第四组B.60在第二组,80在第五组 C.70在第四组,80在第五组D.80在第四组,50在第二组 4.若数量标志的取值有限,且是为数不多的等差数值,宜编制() A.等距式分布数列B.单项式分布数列 C.开口式数列D.异距式数列 5.组距式分布数列多适用于() A.随机变量B.确定型变量 C.连续型变量D.离散型变量 6.向上累计次数表示截止到某一组为止() A.上限以下的累计次数B.下限以上的累计次数 C.各组分布的次数D.各组分布的频率 7.次数分布有朝数量大的一边偏尾,曲线高峰偏向数量小的方向,该分布曲线属于()A.正态分布曲线B.J型分布曲线 C.右偏分布曲线D.左偏分布曲线 8.划分连续变量的组限时,相临组的组限一般要() A.交叉B.不等 C.重叠D.间断 二、多项选择题 1.统计整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A.统计分组B.逻辑检查 C.数据录入D.统计汇总 E.制表打印 2.影响组距数列分布的要素有() A.组类B.组限 C.组距D.组中值 E.组数据 3.常见的频率分布类型主要有() A.钟型分布B.χ型分布 C.U型分布D.J型分布 E.F型分布 4.根据分组标志不同,分组数列可以分为() A.组距数列B.品质数列 C.单项数列D.变量数列 E.开口数列 5.下列变量一般是钟型分布的有()

航海学试卷

航海学试卷 一、单选题:(70分,每题1分) 1.航海上为了简化计算,通常将地球当作________。 A.圆球体 B.椭圆体 C.椭球体 D.不规则几何体 2.地理经度和地理纬度是建立在_________基础上的。 A.地球圆球体 B.地球椭圆体 C.地球椭球体 D.球面直角坐标系 3.经差、纬差的方向是根据_________来确定的。 A.起航点相对于到达点的方向 B.到达点相对于起航点的方向 C.起航点的地理坐标的名称D.到达点的地理坐标的名称 4. 某船航行中发现前方有海图标注,该船应该在该灯标的_____通过是安全的。 A.南侧 B.东侧 C.西侧 D.北侧 5. 已知起航点经度λ1=106?23′.2E,到达点经度λ2=168?21′.0W,则两地间的经差Dλ为________。 A. 274?44′.2W B.085?15′.8E C.094?44′.2E D.061?57′.8E 6. 已知起航点纬度φ1=04?24′.8S,到达点纬度φ2=11?36′.4N,则两地间纬差Dφ为_________。 A.07?11′.6N B. 16?01′.2N C.07?11′.6S D.15?01′.2N 7.赤道上1'经度的地面长度约为1 855m,若投影到墨卡托海图上的赤道图长为1cm,则在同一张图上的60 纬度线上1'经度的图长与下列哪一值最接近? A.1cm﹔B.2cm﹔C.1.414cm﹔D.0.5cm 8. 由起航点10?12′ N,006?05′ E至到达点02?58′ S,001?57′ W的纬差与经差为___________。 A.13?S,008?02′ W B.13?N,008?02′ E C.13?S,008?02′ E D.13?N,008?02′ W 9.偏点名称由两部分构成,“/”前是﹔“/”后是。 A.最接近的基点或隅点名称,基点名称﹔B.最接近的基点名称,基点或隅点名称﹔C.隅点名称,基点名称﹔D.隅点名称,隅点名称。 10. 赤道上1海里的地面长度约为 1 843m,若投影到墨卡托海图上的图长为1cm,则在同一张图上的60 纬度线上1海里的图长与下列哪一值最接近? A.1cm﹔B.2cm﹔C.1.414cm﹔D.0.5cm 11. 半圆周法方向换算为圆周法方向的法则是_________。 A.在SE半圆,圆周度数等于180?加上半圆度数 B.在NE半圆,圆周度数等于360?减去半圆度数 C.在SW半圆,圆周度数等于180?加上半圆度数 D.在NW半圆,圆周度数等于270?加上半圆度数 12. 航海上划分方向的方法中最常用的是_________。 A.半圆周法 B.圆周法 C.罗经点法 D.四点方位法 13. 罗经点方向SSE换算成圆周方向为__________。 A.168?.75 B.146?.25 C.123?.75 D.157?.5 14. 罗经点方向SE相当于________。 A.45?SE B.45?NE C. 45?ES D.045? 15.真航向是________。

统计学试卷及答案

统计学试卷及答案 一、判断题 1.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 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2.统计研究的过程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和解释数据四个阶段。 () 3.统计数据误差分为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 4.按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 5.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称为参数。() 6.如果数据呈左偏分布,则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关系为:均值<中位数< 众数。() 7.通过散点图可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有无相关关系。() 8.所有可能样本均值的数学期望等于总体均值。() 9.影响时间序列的因素可分为: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波动和不规则变 动四种。() 10.狭义的统计指数是用来说明那些不能直接加总的复杂现象综合变动的一 种特殊相对数。() 二、单项选择题 1.为了估计全国高中生的平均身高,从20个城市选取了100所中学进行调查。在该项研究中样本是()。 A 100所中学 B 20个城市 C 全国的高中生 D 100所中学的高中生 2.一名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为了完成其统计作业,在《统计年鉴》中找到的2005年城镇家庭的人均收入数据。这一数据属于()。 A 分类数据 B 顺序数据 C 截面数据 D 时间序列数据

3.某连续变量数列,其首组为50以下。又知其邻近组的组中值为75,则首组的组中值为() A 24 B 25 C 26 D 27 4.两组数据相比较()。 A 标准差大的离散程度也就大 B 标准差大的离散程度就小 C 离散系数大的离散程度也就大 D 离散系数大的离散程度就小 5.在下列指数中,属于质量指数的是()。 A 产量指数 B 单位产品成本指数 C 生产工时指数 D 销售量指数 6.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的关系为()。 A 定基增长速度等于相应的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的算术和 B 定基增长速度等于相应的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C 定基增长速度等于相应的各个环比增长速度加1后的连乘积再减1 D 定基增长速度等于相应的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加1(或100%) 7.某企业报告期产量比基期增长了10%,生产费用增长了8%,则其产品单位成本降低了()。 A 1.8% B 2.5% C 20% D 18% 8.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方法抽取样本单位,如果要使抽样标准差降低5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则样本容量需要扩大到原来的()。 A 2倍 B 3倍 C 4倍 D 5倍 9.如果变量x和变量y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这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是()。 A 低度相关关系 B 完全相关关系 C 高度相关关系 D 完全不相关 10.合理施肥量与农作物亩产量之间的关系是()。 A 函数关系 B 相关关系 C 没有关系 D 正比例关系 11.在回归分析中,描述因变量y如何依赖自变量x和误差项 的方程称为()。 A 回归方程 B 回归模型 C 估计的回归方程 D 理论回归方程 12.平均指标是用来反映一组数据分布的()的指标。

统计学简答题答案资料讲解

1、什么是统计学,有哪些特点? 统计学是收集、整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到结论的学科。 特点:客观性~~相关性~~实用性~~科学性~~严谨性~~逻辑性~~~ 2、何谓标志,按能否用数量表示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分别举例说明 标志是指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可以分为数量标志和质量标志 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属性特征的名称,用文字描述。Ex:性别,名族,工种,籍贯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名称,用数量表示。数量标志的具体表现称标志值。 Ex:工人的年龄,工资,工龄 3、什么是离散型变量,连续性变量?举例说明 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指标; 离散型变量:指变量的数值只能以计数的方法取得,(变量值只能取整数); 连续型变量:指变量的取值连续不断,(变量值能取小数)。 4、简述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区别:数量标志说明的是总体的数量特征,而品质标志说明的是总体的属性特征。 5、什么是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二者有何关系? 统计指标: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和具体数值。 注意:从理论上讲,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由两部分构成:指标名称+指标数值 例如:某地区2009年完成利税总额(指标名称)为1500(指标数值)亿元。 数量指标:用来反映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指标。其数值大小随总体的研究范围的大小而增减。 质量指标:反映客观现象的劳动效果或工作质量等事物内部数量关系的指标,其数值的大小与总体的研究范围大小无直接联系。 6、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有和联系与区别? 区别:1、标志是反映总体单位特征;指标反映总体特征。 2、指标都能用数量表示,标志只有数量标志能用数量表示; 3、标志是一个理论概念,实际应用中只有指标。 联系:1、标志与指标可以相互转化,随研究目的的转化而改变; 2、指标值一般是标志值汇总来的; 3、标志的名称常常就是指标名称。 7、制定一份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哪些内容? 1)明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2)确定调查的对象和调查单位、 3)确定带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或问卷 4)确定调查时间、调查地点和调查方式方法 5)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8、举例说明重点调查的概念和特点 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范围内部选择部分重点调查单位进行的调查。 特点:调查单位少、适用于调查对象的标志值比较集中于某些单位的场合、重点调查的调查方式主要采取专门调查的组织形式(一种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另一种是利用定期统计报表经常性地对一些重点单位进行调查。);有点在于花费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就可以获得总体的基本情况资料。 9、简述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的联系与区别P31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的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来进行观测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

统计学原理课后简答题答案

统计学原理简答题 1.3统计学的类型和不同类型的特点 统计数据;按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分; (定性数据)分类数据: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它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数据表现为类别,用文字来表述; (定性数据)顺序数据: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它也是有类别的,但这些类别是有序的。 (定量数据)数值型数据: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察值,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统计数据;按统计数据都收集方法分; 观测数据:是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这类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得到的。 实验数据: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 统计数据;按被描述的现象与实践的关系分; 截面数据:在相同或相似的时间点收集到的数据,也叫静态数据。 时间序列数据:按时间顺序收集到的,用于描述现象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也叫动态数据。 1.5举例说明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变量这几个概念 对一千灯泡进行寿命测试,那么这千个灯泡就是总体,从中抽取一百个进行检测,这一百个灯泡的集合就是样本,这一千个灯泡的寿命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还有合格率等描述特征的数值就是参数,这一百个灯泡的寿命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还有合格率等描述特征的数值就是统计量,变量就是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比如说灯泡的寿命。 2.2比较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特点,指出各自适用情况 概率抽样:抽样时按一定的概率以随机原则抽取样本。每个单位别抽中的概率已知或可以计算,当用样本对总体目标量进行估计时,要考虑到每个单位样本被抽到的概率。技术含量和成本都比较高。如果调查目的在于掌握和研究对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得到总体参数的置信区间,就使用概率抽样。

航海学简答题大集合

第一篇 坐标、方向和距离 建立大地坐标系应考虑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什么是大地水准面? 地面上的方向是如何确定的? 试述磁差的定义,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发生改变的因素。 对于航行船舶,驾驶员从何处可查得航行海区的磁差资料? 什么是磁罗经自差?试述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发生改变的因素。 航海上常用的测定罗经差的方法有哪些? 试述海里的定义,一海里的长度随着什么因素的改变而改变?我国规定一海里的长度是多少? 我国灯标射程是如何定义的?海图上标注的灯标射程是如何确定的? 英版资料上灯标射程是如何定义的?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如何判断我国灯标灯光是否有初显(隐)?如何求其初显(隐)距离? 试述良好的船速校验线应具备哪些条件? 试述在船速校验线上根据推进器转速来测定船速和计程仪改正率时,如何消除水流对测定的影响? 航行船舶利用“主机转速与船速对照表”求得的船速,为什么只能作为参考? 地球形状是如何描述的?大地水准面的特征如何? 试述地面方向的几种划分法。 试述罗经点名称的构成方法。 地理坐标是怎样构成的? 计算经差和纬差时应注意什么? 何谓大地水准面,大地球体? 试述大地球体第一近似体和第二近似体概念,参数及应用场合。 试述地理经度和地理纬度的概念,度量方法。 试述经差与纬差的概念,方向性及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试述大地坐标系作用及其对航海的影响。 试述航海上四个基本方向是如何确定的? 试述航海上方向的三种划分方法及相互之间的换算方法。 试述航向,方位和舷角的概念,代号,度量方法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试述陀罗向位概念,代号和度量方法;陀螺罗经差概念,符号法则和特点;陀罗向位,磁向位和真向位之间的相互换算。 试述磁差,自差和罗经差的成因,特点和相互关系。 试述磁差与自差资料的表示与获取方法,磁差的计算方法。

大学统计学简答题复习及答案

习题一总论 1?简述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含义及其关系。 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是指统计所研究的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集合体。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是组成总体的基本单位,简称个体。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所指的具体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研究的目的不同而变化的。总体可以变为总体单位,总体单位可以变为总体。 2 ?什么是指标和标志?指标与标志的关系如何? 指标即统计指标,指反映统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标志指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指标与标志的区别:①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②所有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而标志中的数量标志能用数值表示,品质标志却通常不能用数值表示。指标与标志的联系:①指标是对总体中各单位标志表现进行综合的结果,有许多统计指标其数值是由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品质标志本身虽无数值,但许多指标却是按品质标志分组计算出来的。②指标和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由于研究目的的变化,原来的总体变成总体单位,则相对应的统计指标就变成数量标志;反之,则相对应的数量标志就变成了统计指标。 习题二统计调查 1.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应包括:①确定调查目的;②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③确定调查内容,拟订调查表;④ 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⑤确定调查的组织和实施计划。 2.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有何区别? 调查对象是指根据调查目的确定的需要进行调查研究的现象总体,它是由性质相同的许多个别单位组成的。调查单位是指调查对象中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它是进行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报告单位也叫填报单位,它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它与调查单位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3?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的区别是什么? 主要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典型单位和重点单位性质不同。典型调查强调被选单位在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中所具有的代表性、典型性,是有 意识地选取的;而重点调查则强调被选单位某标志值在总体标志值总和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是客观存在的。 ②侧重点不同。典型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认识事物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调查深入细致,同时也注重定性调查; 而重点调查的目的主要是掌握总体的数量状况,着眼于普遍情况,注重量的调查。

统计学简答题参考答案

统计学简答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统计学?怎样理解统计学和统计数据的关系? 答: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统计学和统计数据存在密切关系,统计学阐述的统计方法来源于对统计数据的研究,目的也在于对统计数据的研究,离开了统计数据,统计方法以致于统计学就失去了其存在意义。2.简要说明统计数据的来源。 答:统计数据来源于两个方面:直接的数据:源于直接组织的调查、观察和科学实验,在社会经济管理领域,主要通过统计调查方式来获得,如普查和抽样调查。间接的数据:从报纸、图书杂志、统计年鉴、网络等渠道获得。 3.简要说明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 答:统计调查误差可分为非抽样误差和抽样误差。非抽样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各环节工作失误造成的,从理论上看,这类误差是可以避免的。抽样误差是利用样本推断总体时所产生的误差,它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控制的。 4.解释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的概念?(P5) 答:描述统计是用图形、表格和概括性的数字对数据进行描述的统计方法。推断统计是根据样本信息对总体进行估计、假设检验、预测或其他推断的统计方法。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描述 1描述次数分配表的编制过程。 答:分二个步骤: (1)按照统计研究的目的,将数据按分组标志进行分组。 按品质标志进行分组时,可将其每个具体的表现作为一个组,或者几个表现合并成一个组,这取决于分组的粗细。 按数量标志进行分组,可分为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 单项式分组将每个变量值作为一个组;组距式分组将变量的取值范围(区间)作为一个组。 统计分组应遵循“不重不漏”原则 (2)将数据分配到各个组,统计各组的次数,编制次数分配表。 2. 一组数据的分布特征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测度? 答:数据分布特征一般可从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偏态和峰度几方面来测度。常用的指标有均值、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偏态系数和峰度系数。 3.怎样理解均值在统计中的地位? 答:均值是对所有数据平均后计算的一般水平的代表值,数据信息提取得最充分,具有良好的数学性质,是数据误差相互抵消后的客观事物必然性数量特征的一种反映,在统计推断中显示出优良特性,由此均值在统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受极端数值的影响是其使用时存在的问题。 4. 简述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特点和使用场合。 答:众数、中位数和均值是分布集中趋势的三个主要测度,众数和中位数是从数据分布形状及位置角度来考虑的,而均值是对所有数据计算后得到的。众数容易计算,但不是总是存在,使用场合较少;中位数直观,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但数据信息利用不够充分;均值数据提取的信息最充分,但受极端数据的影响。5.为什么要计算离散系数?

航海学3期末考试简答题答案

1,Gnomonic chart can be used to design a passage plan of ocean route. Please describe the steps which should be followed when use a gnomonic chart to design a passage plan of ocean route. ①Easy method but is not very exact ②Any great circle appears as a straight line. ③Consulting NP 131, choose corresponding Gnomonic charts. ④Draw a straight line connecting the point of departure and the destination on the chart. ⑤Inspect it to see that it passes clear of all dangers to navigation. ⑥If this requirement is met, the courses are then transferred to a Mercator chart by selecting a number of points along the great circle, determining their latitude and longitude and plotting these points on the Mercator chart. ⑦These points are then connected by straight lines to represent the rhumb line courses to be steered. 2,Gnomonic chart can be used to design a passage plan of ocean route. Please describe the steps which should be followed when use a gnomonic chart to design a passage plan of ocean composite route. ①Refer to relative navigation publications, determine the reasonable limiting latitude φL. ②From the departure A and destination B make the straight lines AM and BN tangent to the limiting latitude, and they are two great circle routes, the line between the two points of tangency M, N is limiting parallel track. ③Determine every rhumb line’s course and distance in the two great circle tracks. ④The course of parallel route course is 090°or 270 °, the distance could be measured in navigational chart. ⑤Make a table using the every rhumb line course and distance for next voyage. 3,The factors to be considered for ocean route choice. ①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②State of the sea③Obstructions④Fixing and navigable water area conditions⑤Own ship conditions⑥Navigation regulations 4,The notes should be covered during ocean navigation. ①Do not ignore Dead reckoning②Use any resource to fix position③Note the safety problem when approaching shore④Receive and analyze forecast and weather facsimile⑤Receive navigational warning on time ⑥Adjust ship’s mean time (SMT) in time⑦Apply the position plotting charts⑧Select a suitable speed 5,There are four routes are usually chosen while in ocean navigation, please describe them. ①Great circle route②Rhumb line route③Parallel route④Composite route 6,List these factors to determine the safe distance off dangers during coastal navigating. ①The distance and time to a danger calculated from the final precise ship position ②Mapping accuracy near the dangers (high or low) ③Whether there are obvious objects or marks for fixing position or avoiding dangers ④Visibility conditions when transiting the dangers ( day or night) ⑤Winds and currents ( onshore or offshore ) 7,The minimum safe depth of water required for passing through shoals may be related to some factors, please describe them. ①draft of departure②reduced draft because of consumption of oil and water (cm) ③changes of mean draft due to the specific gravity of seawater ④Increased draft due to transverse inclination or heel

统计学简答题整理精编版

统计学简答题整理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统计学简答题整理第一章P11 1.获取直接统计数据的渠道主要有哪些及区别在于 普查、抽样调查 普查是为某一特定目的,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这是一种摸清国情、国力的重要调查方法。花费的时间、人力、财力和物力都较大,间隔的时间较长。而两次普查之间的年份以抽样调查方法获得连续的统计数据。 抽样调查是统计调查中应用最广、最为重要的调查方法,它是通过随机样本对总体数量规律性进行推断的调查研究方法。存在着由样本推断总体产生的抽样误差,但统计方法可以估计出误差的大小进一步控制误差;节省人力、财力、物力,又能保证实效性 2.简要说明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 非抽样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各有关环节工作失误造成的。(它包括调查方案中有关规定或解释不明确所导致的填报错误、抄录错误、汇总错误,不完整的抽样框导致的误差,调查中由于被调查者不回答产生的误差,还有一种人为干扰造成的误差即有意瞒报或低报数据等)。非抽样误差在普查、抽样调查中都有可能发生,但可以避免。

抽样误差是利用样本推断总体时产生的误差。(由于样本只是总体的一部分,用样本的信息去推断总体,或多或少总会存在误差,因而抽样误差对任何一个随机样本来讲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可计量、可控制)。抽样误差与样本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关系。 第二章P51 1.统计的计量尺度 ①列名尺度(定类尺度):是按照某一品质标志将总体分组之后,对属性相同的单位进行计量的方法。各组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大小、高低、先后之别。 ②顺序尺度(定序尺度):是按照某一品质标志将总体分组,对等级相同的单位进行计量的方法。各组之间的关系是有顺序的,可以进行排序。 ③间隔尺度(也称定距尺度):是按某一数量标志将总体分组,对相同数量或相同数量范围的单位或其标志值进行计量的方法。其特点是不仅可以进行排序,还可以计算不同数值之间的绝对差距。 ④比例尺度(也称定比尺度):是类似于间隔尺度,又高于间隔尺度的计量方法。其特点是不仅可计算数值的绝对差异,还可以计算数值的相对差异。 2.简述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 概念: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目的,选择一定的分组标志,将总体划分为若干组的统计方法。其目的是使组与组有明显差别,同一组中具有相对的同质性。(例:人口按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分组;企业按规模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

统计学(第三版)李金昌课后简答题----个人整理版汇总

《统计学》简答题 第一章 1.统计的含义与本质是什么? 含义:1、统计工作:调查研究。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 2、统计资料:工作成果。包括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 3、统计学: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数据资料的一门方法论科学。 本质:就是关于为何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的思想。 2.什么是统计学?有哪些性质? 统计学是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统计学就其研究对象而言,具有数量性、总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就其学科范畴而言,具有方法型、层次性和通用性的特点;就其研究方式而言,具有描述性和推断性的特点。 3.统计学数据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不同类型数据各有什么特点? 1)按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可分为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 定性数据是只能用文字或数字代码来表现事物的品质特征或属性特征的数据,具体分为定序数据和定类数据。定量数据是只能用数值来表现事物数量特征的数据,具体分为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 2)按照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 绝对数是用以反映现象或事物绝对数量特征的数据。以最直观、最基本的形式体现现象或事物的外在数量特征,有明确的计量单位,是表示直接数量标志或总量标志的形式。 相对数是用以反映现象或事物相对数量特征的数据。通过另外两个相关统计数据的对比来体现现象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关系,其结果主要表现为没有明确计量单位的无名数。 平均数是用以反映现象或事物平均数量特征的数据。体现现象或事物某一方面的一般数量水平。 3)按收集方法,可分为观测的数据和实验的数据 观测数据: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进行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得到的。 实验数据:数据是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 4)按照被描述的对象和时间的关系,可分为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截面数据:描述的是现象在某一时刻的变化情况。 时间序列数据:描述的是现象随时间而变化的情况。 5)按照加工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原始数据和次级数据 原始数据是指直接向调查对象收集的、尚待加工整理、只反映个体特征的数据,或通过实验采集的原始记录数据。 次级数据是指已经经过加工整理、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各种非原始数据。 4.如何正确理解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关系? 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是统计方法的两个组成部分。描述统计是整个统计学的基础,推断统计则是现代统计学的主要内容。描述统计对资料的数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测定和描述;而统计推断是指通过抽样等方式进行样本估计总体特征的过程,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项内容。推断统计是和假设检验联系在一起的,这只是简单的描述现象,并没有进行假设,再利用数据检验,得出推断的结果。 5.统计研究的基本过程如何?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哪些? 统计设计,数据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与解释(核心、最终目的) 常用的统计方法:大量观察发、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推断法、统计模型法

(完整版)数学史知识点及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关于古埃及数学的知识,主要来源于( )。 A.埃及纸草书和苏格兰纸草书√ B.莱茵德纸草书和莫斯科纸草书 C.莫斯科纸草书和希腊纸草书 D.莱茵德纸草书和尼罗河纸草书 2.以“万物皆数”为信条的古希腊数学学派是( )。 A.爱奥尼亚学派 B.伊利亚学派 C.诡辩学派√ D.毕达哥拉斯学派 3.最早记载勾股定理的我国古代名著是( )。 A.《九章算术》 B.《孙子算经》 √C.《周髀算经》 D.《缀术》 4.首先使用符号“0”来表示零的国家或民族是( )。 A.中国√ B.印度 C.阿拉伯 D.古希腊 5.欧洲中世纪漫长的黑暗时期过后,第一位有影响的数学家是( )。 √A.斐波那契 B.卡尔丹 C.塔塔利亚 D.费罗 6.对微积分的诞生具有重要意义的“行星运行三大定律”,其发现者是( )。 A.伽利略 B.哥白尼 √C.开普勒 D.牛顿 7.对古代埃及数学成就的了解主要来源于() √A.纸草书 B.羊皮书 C.泥版 D.金字塔内的石刻 8.公元前4世纪,数学家梅内赫莫斯在研究下面的哪个问题时发现了圆锥曲线?() A.不可公度数 B.化圆为方√ C.倍立方体 D.三等分角 9.《九章算术》中的“阳马”是指一种特殊的() A.棱柱√ B.棱锥 C.棱台 D.楔形体 10.印度古代数学著作《计算方法纲要》的作者是() A.阿耶波多 B.婆罗摩笈多√ C.马哈维拉 D.婆什迦罗 11.射影几何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 A.音乐演奏 B.服装设计 C.雕刻艺术√ D.绘画艺术 12.微分符号“d”、积分符号“∫”的首先使用者是() A.牛顿√ B.莱布尼茨 C.开普勒 D.卡瓦列里 13.求和符号Σ的引进者是() 第1页/共9页

统计学习题集及答案

统计学原理 习题集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目录

第1章导论 一、判断题 1. 在对全国工业设备进行普查中,全国工业企业设备是统计总体,每台工业设备是总体单位。() 2. 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总体单位的。() 3. 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值只能用文字来表现,所以品质标志不能转化为统计指标。() 4. 数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绝对数,质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相对数和平均数。 5. 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 6. 统计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的整体功能,在上述三个职能中,以提供咨询为主。() 7. 某生产小组有5名工人,日产零件为68件、69件、70件、71件、72件,因此说这是5个数量标志或5个变量。() 8. 统计指标有的用文字表示,叫质量指标;有的用数字表示,叫数量指标。() 二、单选题 1.要了解某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A、该企业的全部职工 B、该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 C、该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D、该企业每一个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 2.下列总体中,属于无限总体的是() A、全国的人口总数 B、大海里的鱼 C、城市流动人口数 D、某市工业企业设备数 3.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各阶段的顺序是() A、统计设计、统计分析、统计调查、统计整理 B、统计调查、统计设计、统计分析、统计整理 C、统计设计、统计分析、统计调查、统计整理 D、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4.由工人组成的总体所计算的工资总额是() A、数量标志 B、数量指标 C、标志值 D、质量指标

5.几位工人的月工资分别是500元、520元、550元、600元,这几个数字是() A、指标 B、变量 C、变量值 D、标志 6.统计标志用以说明() A、总体属性和特征 B、总体某一综合数量特征的社会经济范畴 C、单位具有的属性和特征 D、总体单位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动作的结果 7.变异性是指() A、在不同单位可以有不同的标志值 B、总体单位有许多不同的标志 C、现象总体可能存在各式各样的指标 D、品质标志的具体数值 8.下列各项中,属于统计指标的是() A、小王英语考试成绩为85分 B、广州至北京的机票价格为1360元 C、光华公司1999年4~6月份的利润为200万元 D、钢材20吨 9.总体和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 A、在某些场合是要互相变换的 B、只存在总体变换为总体单位的情况 C、只存在总体单位变换为总体的情况 D、所有的标志都能变换为单位 10.离散变量可以() A、被无限分割,无法一一列举 B、按一定次序一一列举,通常取整数 C、用相对数表示 D、用平均数表示 11.下列变量中,属于连续变量的是() A、企业个数 B、企业的职工人数 C、用相对数表示的数据 D、企业拥有的设备台数 12.统计指标体系是指() A、各种相互联系的指标所构成的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