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资本运作
置之死地而后生揭秘牛根生的成功创业史

置之死地而后生揭秘牛根生的成功创业史置之死地而后生揭秘牛根生的成功创业史7月6日,中粮集团联手厚朴基金入股蒙牛公司20%的股权,成为蒙牛最大股东,消息一出立即在业界掀起轩然大波。
金融危机下,民营企业过得比较艰难,而乳业民营企业的日子还要难过,因为他们受到了三鹿事件的严重影响,这其中也包括蒙牛。
有人担忧,此次并购可能逐步演变成众多奶企的行业“大洗牌”,大型民营企业的“退出”不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有人担心,将来以蒙牛为首的奶企在中央企业的大背景下,最终走向垄断,消费者因垄断而付出代价;也有人士对此次并购拍手叫好,认为这是一次央企与民企的强强联合,有利于国内企业把握产业整合的主导权。
但无论如何,蒙牛皈依国企已是事实。
回首蒙牛CEO牛根生的创业史,可谓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置之死地逼上梁山揭竿而起【牛根生向郑俊怀递交了三次辞呈,前两次被郑俊怀劝回。
第三次在董事会上递交辞呈,郑俊怀说:我并没有这个意思啊!牛根生说:那我收回这个辞呈!牛根生伸手去拿辞呈时,郑俊怀迅速地用手紧紧摁住。
】郑俊怀:伊利有他没我,有我没他!1998年上半年,身为伊利生产经营副总裁的牛根生突然感觉到了不对劲,自己在伊利做了16年,但最近在使用资源方面却感到了某种不顺畅,就是调动很小的一部分资金,也有众多部门来掣肘。
最极端的时候,牛根生买把扫帚都要打报告审批。
牛根生找到董事长郑俊怀反映问题,第一次感到老大哥眼神里传递出的陌生感和不信任感,牛根生似乎明白了什么。
牛根生一共向郑俊怀递交了三次辞呈。
第一次和第二次,郑俊怀都说了一些挽留的话:没有这个意思啊,你误会了!牛根生只好收回了辞呈。
但牛根生发现自己的环境不仅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恶劣。
牛根生第三次递交辞呈是在伊利的一次董事会上。
牛根生将辞呈放到郑俊怀的面前,第一次将辞职的事情摆到了桌面上。
牛根生对郑俊怀说:郑大哥,如果你想让我离开,我现在就正式辞职,至少不能因为我个人影响企业的发展。
郑俊怀脸色有些难看,但还是说:我并没有这个意思啊!牛根生接过话,说了一句:那我就收回这个辞呈!当牛根生伸手去拿自己的辞呈时,郑俊怀迅速地用手紧紧摁住了辞呈,对牛根生说:你先回避一下,我们讨论讨论再做决定!牛根生一离开,很少激动的郑俊怀突然流着泪对在座的人说:伊利有他没我,有我没他!会后,郑俊怀找牛根生谈话,告诉牛根生:你不是想辞职吗那我免你的职。
蒙牛创始人牛根生是做资本运作起家的吗?

蒙牛创始人牛根生是做资本运作起家的吗?蒙牛创始人牛根生是做资本运作起家的吗?蒙牛集团的创始人牛根生是做什么起家的,是做资本运作的吗?朋友,你也是被亲人或朋友的一个谎言叫去考察的吗?相信朋友也是经过了好几天的思想斗争吧,即不敢相信又不舍得放弃。
是的,行业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了15年,运行了15年,风风雨雨的走过来,造就了多少有钱人,也造成了多少难民?我们无从可知。
只知道行业讲师们讲的都是利国利民的好项目。
关于牛根生说法【一】牛根生被伊利开除以后,被朋友邀约到广西从事纯资本运作赚了一个多亿的资金,回到内蒙古办了一家蒙牛牛奶生产厂和伊利竞争,现在他是越做越大,为了感谢广西,感谢让他赚到第一桶金的地方,他投资将近一个亿在广西办了一家并不适合牛奶加工的蒙牛牛奶加工厂,现在广西生产的蒙牛牛奶只能在广西市场上销售。
关于牛根生说法【二】牛根生是1978年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1983年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1992年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1998年底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1999年至今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牛根生获得的荣誉有:“ 2002年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一)”;“2002年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2003年中国企业新领袖”;200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4年“中国策划最高奖”等这是牛根生的个人简历,没有看出哪年从事的资-本-运-作呀,,所以只是行业里的人瞎说的。
牛根生只是说过资本最大的价值在于流通。
两种说法,知道真假的恐怕只有牛根生本人了。
那么咱们来看看资本运作行业,行业已经运行了那么多年,是的即便是造就了像牛根生这样的富翁,那也是牛根生的能力所为,有他的能力的人有几个,他以前是伊利的副总裁,资金方面很定不用说,人脉方面更是优势,再就是他的号召力,他的邀约,谁能不去呢,??那也是行业刚刚引进的时候,他从事的,也只是传闻,即便传闻是真的,那时候从事才是先机。
案例分析一

案例分析一:1999 年,牛根生遭到伊利董事会免职,从此选择了自己创业的历程,同年8 月成立“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最初的启动资金仅仅900 万元,通过整合内蒙古8 家濒临破产的奶企,成功盘活7.8 亿元资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3 730 万元。
2001 年开始,他们开始考虑一些上市渠道。
首先他们研究当时盛传要建立的深圳创业板,但是后来创业板没做成,这个想法也就搁下了。
同时他们也在寻求A 股上市的可能,但是对于蒙牛当时那样一家没有什么背景的民营企业来说,上A 股恐怕需要好几年的时间,蒙牛根本等不起。
他们也尝试过民间融资。
不过国内一家知名公司来考察后,对蒙牛团队说他们一定要求51%的控股权,对此蒙牛不答应;另一家大企业本来准备要投资,但被蒙牛的竞争对手给劝住了;还有一家上市公司对蒙牛本来有投资意向,结果又因为该公司的第一把手突然被调走当某市市长而把这事又搁下了。
2002 年初,蒙牛股东会、董事会均同意,在法国巴黎百富勤的辅导下上中国香港二板。
为什么不能上主板?因为当时蒙牛历史较短、规模小,不符合上主板的条件。
这时,摩根士丹利与鼎晖(私募基金)通过相关关系找到蒙牛,要求与蒙牛团队见面。
见面之后摩根士丹利等提出来,劝其不要去中国香港二板上市。
众所周知,中国香港二板除了极少数公司以外,流通性都不好,机构投资者一般都不感兴趣,企业再融资非常困难。
摩根士丹利与鼎晖劝蒙牛团队应该引入私募投资者,资金到位,帮助企业成长与规范化,大到一定程度了就直接上中国香港主板。
牛根生是个相当精明的企业家,对摩根士丹利与鼎晖提出的私募建议,他曾经征询过很多专家意见,包括正准备为其做中国香港二板上市的百富勤朱东(现任其执行董事)。
眼看到手的肥肉要被私募抢走,朱东还是非常职业化地给牛根生提供了客观的建议,他认为先私募后上主板是一条可行之路(事实上,在这之前,朱东已向蒙牛提到过中国香港主板的优势)。
这对私募投资者是一个很大的支持。
【创业投资管理】案例讨论题目

案例讨论(1)之风险资本风险投资:是天使还是魔鬼——蒙牛的融资之路案例概要:1999年,牛根生离开伊利,注册成立了“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并迅速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到了2002年,资金短缺成为制约蒙牛跨越发展的最大障碍。
此时,高速发展的蒙牛已引起了顶级国际风险投资者的关注。
本案例回顾了蒙牛在快速发展期的融资过程,着重梳理在此期间蒙牛与摩根等三大风险资本的合作与博弈,再现了蒙牛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以及该过程的“得”与“失”,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企业风险融资实践。
0 引言2002年,蒙牛已经经过了3个发展年头,作为企业创始人的牛根生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蒙牛经受住了初创期的种种考验与煎熬,企业经营已初具规模:在1999~2002这三年间,蒙牛的总资产从1000多万增长到近10亿元;年销售额从1999年的4365万元增长到2002年的20多亿元;在全国乳制品企业排名中,也从119位上升到第4位。
忧的是牛根生知道现有的业绩还远远不够,已驶入快车道的蒙牛对资金仍然十分渴求,资本的注入对其成长至关重要。
当前蒙牛正是小有成就、呈现良好成长势头的时候,生产资金的短缺却使蒙牛面临着坐失崛起良机的局面。
正在牛根生领导下的蒙牛对资金投入遍寻无门的时候,摩根士丹利与鼎晖投资通过相关关系找到蒙牛,要求与蒙牛团队见面。
见了面之后摩根等机构劝其放弃正在筹划的到香港二板市场上市的计划,引入风险投资机构,利用风险资本帮助企业成长与规范化,待蒙牛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再帮助其在香港主板上市。
摩根士丹利这等国际顶级投行的出现,无疑使蒙牛乳业以及牛根生团队看到了一条迥异于同类企业的发展道路。
摩根士丹利这个名字给蒙牛带来的不单是现金和希望,更多的是国际资本力量的专业精神的震撼和冲击。
“他们在投资我们之前已经把我们研究了个底儿掉,而事先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光资料就积累了这么一沓子!”蒙牛副总裁孙先红之后和外界透露:“他们还请了可口可乐的专家给我们做快速消费品的营销战略策划与培训。
牛根生

牛根生:从苦孩子到慈善家牛根生信奉“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经营哲学,他是一本创业教科书,两个字可以概括牛根生成功的秘密:一个是“德”,一个是“心”。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牛根生的颁奖辞写道:“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人物背景:牛根生,男,中共党员,1954年1目25目生于内蒙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商管理硕士,曾到北京大学深造,现任蒙牛集团董事长。
他刚满月就来到一户姓牛的养牛人家,早年养过牛,刷过瓶子,当过车间主任,一步步做到伊利副总裁,1998年被伊利免职,1999年自立门户创办蒙牛乳业,现任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董事长。
2004年蒙牛赴港上市,年底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
短短几年,蒙牛从中国乳业的1116位上升至第2位,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获2003年CCTV“经济年度人物”、“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中国最有价值企业领袖”,2007年他名列胡润中国慈善榜第2位,累计捐款6.5亿元,被称之为中国最具社会责任的民营企业家。
2004年底,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
2007年他名列胡润中国慈善榜榜首,累计捐款6.5亿元,他是中国惟一的一个没上财富榜,而登上慈善榜的民营企业家。
确切地说,牛根生目前算不上富豪,是个典型的“慈善家”。
牛根生于1999年创办蒙牛乳业,在“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困境下开拓进取,使现在的蒙牛“一有全球样板工厂,二有国际示范牧场,三有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
目前,蒙牛已在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建起20多座生产基地。
产品覆盖全国除台湾省外的所有地区。
开发的产品有液态奶、冰淇淋、奶品等三大系列100多个品种。
“蒙牛速度”在中国企业界引人注目。
CCTV200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牛根生的颁奖辞写道:“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蒙牛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例如:荣获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位列“中国乳品行业竞争力第一名”,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国际示范牧场”,并首次引入挤奶机器人,是中国乳界收奶量最大的农业产业化“第一龙头”;蒙牛单品销量居全球第一,液态奶销量居全国第一,“消费者综合满意度”列同类产品第一名,同时也是2003年香港超市惟一获奖的大陆品牌;蒙牛还是中国首家在海外上市的乳制品企业,并一举摘得“最佳IPO”桂冠。
蒙牛乳业董事长,牛根生的心术和钱术

这就是牛根生给部下的一种心理预期,这样的预期让他们知道,只要牛根生能走向成功,牛根生绝不会亏待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部下。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预期,曾经的老部下便义无反顾地投其麾下。
在采访中,牛根生还讲述了一段五年前的“让车”故事。2000年,和林格尔政府奖励牛根生一台菱志车,价值104万,而当时比牛根生大八岁的副董事长的奖励是一辆捷达车。但是,此时的牛根生并没有打算享受这豪华轿车,而是提出了与这位副董事长换车。
关于发展速度
车的速度快了以后,就会带来风速,这样挡风玻璃上死的蚊子就会多,车速越快,死的蚊子就越多,这一点肯定是没有办法,蒙牛的发展速度快,自然会给别人带来伤害和危险。
强者与弱者
中国人同情弱者,不佩服好汉,这是我们民族的特性,武则天受罪受累,遭长
孙无忌、皇后欺负的时候,大家都同情她,说武媚娘多可怜;但武则天上台之后,大家便开始骂武则天,开始同情皇后,同情长孙无忌
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
作为父母的好儿子,妻子的好丈夫,孩子的好父亲,我想这只是做人的最低标准。当你不熟悉和跟你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承认你或者是能熟悉你时,这才是社会价值。更多精彩成功日志分享→请加QQ:79216969
关于快乐
从无到有是很快乐的,但最大的快乐是从有到无。很多人不能从有到无,是因为他没有拥有财富。死在巨富的行列里是一件可耻的事,人生最快乐的时候是你散钱的时候。
2004年,只有五岁的蒙牛在香港成功上市,成功募集13.74亿港元。自此,由伊利、光明、三元在资本市场上所构架的中国乳业“金三角”被打破,牛根生的资本故事演绎到了高潮。
不过,牛根生觉得蒙牛有些与众不同,因为蒙牛上市“拿的是外国人的钱”。“明天假设我们都关门,都倒闭了,谁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损失大?光明在上海上市,伊利也是上海上市,他们拿的钱都是中国股民的钱……而我呢,拿的是外国股民的钱。”
牛根生“裸捐”:全部海外资产用于慈善

12月28日,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在香港宣布,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将其拥有的海外资产主要包括持有的蒙牛股份全数转让给Hengxin信托,以贡献公益慈善事业。
牛根生在境外设立了慈善信托机构“Hengxin”来运作牛根生在境外的资产,该捐献已经捐出不可撤销。
这次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第二次明确宣布其所拥有的资产做慈善。
2005年1月,牛根生及其家人宣布全部捐赠持有的蒙牛乳业股份做慈善公益事业,为此,作为主要发起人,牛根生成立了老牛基金会,并随后将其在国内的资产全部捐给老牛基金会。
截至目前,牛根生实际拥有和视为拥有的蒙牛股份为2.635亿股份,市值总额54.55亿港元。
牛根生此时再次要捐献所拥有的境外资产,让外界心生疑惑。
12月29日,蒙牛集团新闻发言人姚海涛告诉记者,“这个事情,我也是刚知道,牛根生捐款主要是个人行为,不需要跟公司沟通。
”不过,当日蒙牛集团董事会办公室张振华则称,老牛基金会是国内注册设立的机构,牛根生国内的资产已经全部捐给老牛基金会;由于牛根生持有的蒙牛股票在香港上市,牛根生持有的资产捐献,需要在境外设立机构来运作这些资产做慈善。
牛根生完成资产捐献张振华告诉记者,“Hengxin信托是在境外设立的一个公益性慈善机构,受牛根生委托全面负责运作牛根生所持有境外资产收益”。
姚海涛称,牛根生自从宣布捐出个人所持有资产做慈善后,这几年他一直在专心做慈善。
这次资产捐献后, Hengxin信托的受益方包括老牛基金会及与其合作过的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壹基金、大自然保护协会、内蒙古慈善总会等公益慈善组织。
张振华称,牛根生希望学习比尔.盖茨和李嘉诚,将所拥有的资产用来做慈善。
在这次捐献给Hengxin信托的资产中,主要有牛根生持有的蒙牛乳业3.96%股份,根据蒙牛乳业公开资料,这部分股份总额为6878万股。
另外,牛根生个人以及老牛基金会通过金牛、银牛等基金持有蒙牛乳业的股份。
2010年4月27日,在蒙牛乳业宣布公司执行董事牛根生转任公司非执行董事的公告中透露:截至本公告发出之日,牛根生实际拥有和视为拥有本公司2.635亿股份的权益(按《证券及期货条例》第XV部所界定的涵义)。
牛根生:上演“民退国进”的资本大剧

牛根生:上演“民退国进”的资本大剧
佚名
【期刊名称】《《职业》》
【年(卷),期】2009(000)008
【摘要】用10年时间开创中国乳业民营传奇的牛根生,突然在一夜间导演一场中国式“民退国进”的资本大剧。
7月7日下午,在中粮集团入股蒙牛的媒体沟通会上,蒙牛董事长牛根生与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再次握手。
牛根生骄傲地宣布:卖给谁,怎么卖,大家看得很清楚。
“为什么选择蒙牛?很简单,蒙牛是好公司,蒙牛目前业务和管理基础是中粮最适合的合作公司。
”宁高宁很坦白。
“为什么选择中粮?宁总我很熟悉,其他的人不熟悉。
”牛根生很直接。
蒙牛形成“国有资本+民营资本+战略合作”的新的多种所有制合作模式,
【总页数】1页(P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1.23
【相关文献】
1."国进民退":现实的选择——论"国进民退"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必然性 [J], 朱晓宁
2."国进民退"之殇:计划体制变相复归新一轮"国进民退"之殇 [J], 邢少文
3."国进民退"之忧中粮入股蒙牛凸现"国进民退"的隐忧蒙牛吃上国企"垄断盛宴"不值得欢呼 [J], 郑风田
4.助推"国进民退"根源为何逐渐凸显的"国进民退"现象根源何在 [J],
5.传播与国家治理论坛研讨新“国进民退” 第二届传播与国家治理论坛聚焦传播治国方略以受众为核心理解网络舆论的“国进民退” [J], 邵律;陈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根生资本运作篇一:蒙牛的资本运作 - 副本蒙牛的资本运作1999 年 5 月成立的蒙牛, 在短短 9 年时间里 , 取得了中国乳制品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完美境界。
蒙牛作为中国最优秀的民营企业之一 , 销售收入从 1999 年的 0.37 亿元飙升至 2006 年的 162.46 亿元, 增长了 439 倍! 在中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 1116 位上升为第 2 位, 创造了在诞生之初 1000 余天里平均一天超越一个乳品企业的营销奇迹! 从最初创业 900 万元注册“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到成为中国乳业界在海外上市的第一家企业 , 其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和骄人的业绩为世人所惊叹。
蒙牛所历经的创业之路,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蒙牛资本运作的过程1.创业的头 3 年。
1999 年 8 月 18 日 , 原任伊利副总裁的牛根生创办“蒙牛乳业”。
当时注册股本 1398 万股, 筹集到的资金仅为 1000 多万元。
创办初期, 蒙牛市场占有率远不及伊利; 2001 年, 蒙牛全年乳制品零售总额只有 7.24 亿元, 仅为伊利的 1/4。
3 年间, 蒙牛虽先后进行了增资、股改等 4 次资本运作 , 但距离成为一家足以垄断乳业行业的巨头 , 资金总是捉襟见肘。
于是牛根生一面强调对资本“取之有道”,一面有意识地搜寻投资者。
2.融资跳板。
在 2002 年春节联欢晚会上, 牛根生与摩根士丹利投资经理结识 , 经过 11 个月 20 多轮的谈判 , 同年 12 月 19 日 , 蒙牛与美国摩根士丹利、香港鼎晖、英国英联三家公司举行了投资入股签字仪式, 三家公司一次性向蒙牛投资2600 多万美元, 共持有“蒙牛乳业”约 32%的股份。
一年后 , 外资又以可换股债券形式, 再次注资 3500 万美元。
海外资本的介入不仅仅起到了输血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蒙牛的视野 , 在短短的几年中 , 蒙牛的资本运作战略可谓步步为营, 让人眼花缭乱。
( 1) 组建海外投资性壳公司。
2002 年 6 月 5 日, 摩根士丹利等海外投资者在开曼群岛注册“蒙牛乳业”(China Dairy Holdings) , 注册股本 1000 股 , 注资 1 美元 , 每股面值0.001美元。
这是对“蒙牛股份”投资的主体公司和“蒙牛股份”香港上市公司的映射公司。
6 月 14 日, “蒙牛乳业”在毛里求斯设立全资子公司—中国乳业“毛里求斯公司”,这是直接对境内“蒙牛股份”投资的壳公司。
( 2) “蒙牛股份”股本结构的重组。
2002 年 9 月 23 日, “蒙牛股份”在英属维京群岛( BVI) 注册了两家新公司:Jinniu Milk Industry Ltd.( “金牛”公司 ) 和 YinniuMilk Industry Ltd.( “银牛”公司 ) , 两家公司注册股本 5 万股 , 注册资金 5 万美元, 每股面值 1 美元。
“金牛”和“银牛”成立后, 即以面值购得了全部的“蒙牛乳业”股权 1000 股, 总代价 1美元, 两家各持有 50%。
( 3) “蒙牛乳业”扩股募资。
2002 年 9 月 24 日, “蒙牛乳业”扩大法定股本 1 亿倍, 股份从 1000 股扩大为 1000 亿股。
根据其公司法 , 公司的股份分为一股十票投票权的 A 类股5200 股和一股一票投票权的 B 类股 99999994800 股 , 并规定原来的 1000 股旧股算作 A 类股份 , 包含于 5200 股 A类股份之内。
10 月 17 日, “金牛”与“银牛”以 1 美元/股的价格 , 分别投资 1134 美元、2968 美元认购了 1134 股和 2968股的 A 类股票 , 加上以前各自持有的 500 股旧股, “金牛”与“银牛”合计持有 A 类股票 5102 股。
随后, 摩根士丹利等三家外资机构以 530 美元/股的价格,分别注资 17332705 美元、5500000 美元、3141007 美元 , 认购了 32685 股、10372 股、5923 股的 B 类股票, 合并持有 B 类股票 48980 股 , 摩根士丹利等三家外资机构总计为“蒙牛乳业”注入资金 2597.3712 万美元。
“蒙牛乳业”其余股票则并未发行。
( 4) 毛里求斯公司注资“蒙牛股份”。
完成扩股募资之后, “蒙牛乳业”将募集的 2597.3712 万美元全部注入全资子公司“毛里求斯公司”, 通过“毛里求斯公司”对境内“蒙牛股份”投资, 间接持有“蒙牛股份”66.7%的股份。
至此, “蒙牛股份”完成首轮海外融资的全部操作。
在首轮融资中, 三家海外投资商在进入“蒙牛乳业”的最初控制了其 90.6%的股权。
但由于在投资协议中规定 : 战略投资者持有的 B 类股票在“蒙牛乳业”中每股可投一票, 而“蒙牛股份”管理层透过“金牛”“银牛”持有的 A 类股票每股可投十票 , 所以实际上, “蒙牛股份”管理层拥有了“蒙牛乳业”51%的投票权。
同时 , 三家外资机构与蒙牛管理层签订协议 : 未来一年中 , 如果蒙牛管理层没有实现维持蒙牛高速增长, “蒙牛乳业”及其子公司“毛里求斯公司”账面上剩余的大笔投资现金将要由投资方完全控制 , 并且将拥有“蒙牛股份”60.4%的绝对控制权; 如果实现高速增长, 蒙牛就可以将 A 股按 1 拆 10 的比例转换为 B 股。
( 5) 次轮融资。
2003 年 8 月, 蒙牛管理层提前完成任务。
从 2002 年底的 16.69 亿元, 到 2003 年底的 40.72 亿元, 蒙牛的销售收入增长了 1.5 倍。
9 月 30 日, “蒙牛乳业”将已发行的 A、B 类股票全部赎, 并重新发行 900 亿股普通股, 加 100 亿股可换股债券, 每股面值均为 0.001 美元。
三家海外投资商再次注资 3523.3827 万美元 , 认购“蒙牛乳业”发行的3.67 亿可换股债券 , 约定未来转股价 0.74 港元 /股 ( 2004 年 12 月后可转 30%, 2005 年 6 月后可全部转股) 。
随后, “蒙牛乳业”通过全资子公司“毛里求斯公司”向“蒙牛股份”注入出售可换股债券募集的全部美元资金, 增持“蒙牛股份”股权至 81.1%。
随后, 牛根生又与三家海外投资商签署了一份被媒体称之为“对弈国际投资巨头 , 牛根生豪赌 7 千万股权”的协议。
大致内容是: 如果“蒙牛股份”今后三年的复合增长超过某一数值, 三家海外投资商将赔偿“金牛”公司 7800 万股的“蒙牛乳业”股份; 否则, “金牛”公司要向三家海外投资商赔偿同样数量的股份或相当数量的资金。
( 6) 成功上市。
2004 年, “蒙牛乳业”为上市做了最后的准备。
1 月 15 日, 牛根生从谢秋旭手中购得 18100920 股“蒙牛股份”,占蒙牛总股本的 8.2%。
3 月 22 日, 若干银牛股东向两名内部人士转让了 3244 股“银牛”股份。
同日, “金牛”“银牛” 分别向各自当时的若干股东发行及配发 32392 股和 32184 股股份。
3 月 23 日, 牛根生从三家海外投资商象征性的以 1 美元的价格分别购入 5816 股、1846 股、1054 股的“蒙牛乳业”的股权。
至此, 牛根生直接控制了“蒙牛乳业”的6.1%的股权。
2004 年 6 月 10 日, “蒙牛乳业”(2319.H K)在香港挂牌上市, 并创造出一个奇迹 : 全球公开发售 3.5 亿股 ( 包括通过香港公开发售 3500 万股以及通过国际发售的 3.15 亿股) , 公众超额认购达 206 倍, 股票发行价高达 3.925 港元, 全面摊薄市盈率 19 倍, IPO 融资近 13.74 亿港元。
摩根士丹利称: “蒙牛首次公开发行创造了 2004 年第二季度以来, 全球发行最高的散户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超额认购率。
其需求相当于前五个 1 亿美元以上公开发行交易需求的总和。
”事实上, 2005 年 4 月 7 日, “蒙牛乳业”宣布, 由于公司表现超出预期 , 三名外资股东已向“金牛”公司提出 , 以无偿转篇二:牛根生辞职背后牛根生辞职背后2011-06-14 13:48 证券日报我说两句(1)牛根生■本报记者李冰6月11日晚,蒙牛乳业(02319.HK)发布公告称:公司创始人牛根生正式辞任董事会主席一职。
与此同时,委任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为董事会新主席。
辞任后的牛根生计划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慈善事业中,但他也保留蒙牛乳业非执行董事一职。
“牛根生走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他肯定要离开。
原因有两个:第一,他的焦点和重点已经不在蒙牛了;第二,他已经重新开辟了战场。
”乳业知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牛总的离开对蒙牛不会有任何影响,也不会再有大的人事变动。
”蒙牛集团总裁杨文俊(专栏)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候表示。
牛根生—3次言退六年前,牛根生曾有过一番言论,让人记忆犹新。
2005年9月,牛根生宣布将辞去蒙牛乳业总裁的职务,同时,蒙牛乳业面向全球招聘CEO。
也正是那个时候,牛根生首次面对媒体坦言,希望自己在50岁的时候退休,退出蒙牛的管理层。
当时被人们认定是牛根生退休的一个前奏。
当时,很多人揣测着牛根生单纯的想退出蒙牛集团以“安享晚年”,甚至还有人说是三鹿田文华事件让牛根生充分体会到了前车之鉴。
然而六年过去了,事实证明退出并非牛根生本意。
“牛根生在2005年时候退出过一次、2008年退出过一次,现在又再次退出,据我所知2005年时牛根生同时兼任2个公司,所以上市公司建议他不能同时兼两个,所以他退了一次,2008年退出是为了交班,实际上是为自己了找个替身。
而这次退不是彻底退,他还留下一个非执行董事,实际上他不能完全退出因为他有个人的股份在,让他做个普通的股民他肯定不会心甘情愿的,所以他还为自己留下个尾巴。
从这就能看得出来,他并非自愿。
”上述知情人士分析表示。
对于牛根生辞职的原因,蒙牛乳业在公告中称牛根生计划将大部分时间投入慈善工作,实现数年来的夙愿,所以辞去董事会主席,但“他将保留非执行董事一职,并继续参与本集团之策略规划。
“这个事情当时内部肯定是有个分歧和意见,辞职只是让他体面的离开,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如果让一个人心甘情愿离开原因只有两个:第一,我没有这个能力;第二,我知道整个内幕在引爆之前必须离开,暴风雨来之前必须找个避风口。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那么对于蒙牛来说2009年的“借贷门”则是牛根生不能回避的话题。
中粮集团—守约前来2008年9月11日,对牛根生来说是个噩梦。
三聚氰胺也是让牛根生无比头疼的词汇,在这场冲击全球的信誉危机中,除三鹿外,号称最有责任感的乳品企业蒙牛受到诸多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