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奥涅金诗节_与_阿赫玛托娃诗节_

_奥涅金诗节_与_阿赫玛托娃诗节_
_奥涅金诗节_与_阿赫玛托娃诗节_

2011年05月第30卷 第2期

中国俄语教学

РУССКИЙЯЗЫКВКИТАЕ

Май2011г.

Т.30 №2

博士园地

“奥涅金诗节”与“阿赫玛托娃诗节”

北京外国语学院 李 懿

提要:对于白银时代的女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来说,普希金的影响不单单体现在其作品中,更多的是女诗人表现出的对普希金强烈的爱。对阿赫玛托娃与普希金之间相似特点的论述多是从诗歌文本意义着手。本文以“奥涅金诗节”和“阿赫玛托娃诗节”为切入点,运用文本形式和文本意义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尝试更为全面地探究两位诗人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奥涅金诗节、阿赫玛托娃诗节、韵脚、韵律、诗行

[中图分类号]H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510(2011)02-0081-05

普希金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在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坛都享有盛名,整部作品积极介入生活,通过对生活多面的反映来塑造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别林斯基称《叶甫盖尼·奥涅金》为“一部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别林斯基2002:8—9)。这里有游离于现实与生活之外,又无法改变现状的“多余人”,有淳朴、善良的俄罗斯优秀妇女形象———达吉雅娜,这里更是诗人充分展示其才华的舞台。普希金运用一种独特的诗歌韵律形式———“奥涅金诗节”,使整部作品不仅有了内容上的充实,也在形式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奥涅金诗节”是普希金专门为《叶甫盖尼·奥涅金》量身定制的,他采用了源于意大利的十四行诗体,并按照俄语音韵的特点,创造了具有俄罗斯独特韵味的诗歌形式。全诗除男女主人公的两封信和一首民歌之外,各章皆以独特的“奥涅金诗节”组成。“奥涅金诗节”每段十四行诗,可分为四组,用抑扬格写成,韵脚分别采用交叉韵(abab),连韵(ccdd),抱韵(effe)和连韵(gg)的形式。十四行诗中,有的每行9个音节,以“阴韵”结尾,有的每行8个音节,以“阳韵”为末,各行音节数为98989988988988。这些严格的规定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奥涅金诗节”所特有的格律特征。抑扬顿挫的音步和错落有致的韵脚使《叶甫盖尼·奥涅金》诵读起来既铿锵有力又缠绵悠远。整部作品的六千余行诗作中,没有任何一行逾越“奥涅金诗节”的基本音节、音步和押韵规律。这是一项严谨的创造性劳动,正是秉着这种认真恪守格律的态度,作家保持了全诗在形式、节奏和音韵上协调一致的美。另一方面,在恪守格律的前提下,作家又运用自如的使它具有许多灵活多样的发展,避免了格律限制下的沉闷。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苏联《文学报》上发表了阿赫玛托娃有关长诗的一段谈话:“让我们回忆一下第一部俄罗斯的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吧。我们不必为作者称它为长篇小说而感到难堪。普希金为它找到了特殊的十四行诗的诗节和特殊的语调。无论是诗节也好,无论是语调也罢,看来这些很幸运获得的东西理应在俄罗斯诗歌中常存永在了。但是《叶甫盖尼·奥涅金》出现后,立即就在它后面放下了拦路杆。不论是谁试图利用普希金的精湛工艺就没有不失败的。甚至是后来的莱蒙托夫也不例外,更不要说巴拉丁斯基1了。甚至后来勃洛克的长诗《复仇》亦复如此。只有涅克拉索夫懂得,需要探索新的途径,于是出现了长诗《严寒,通红的鼻子》。当听到革命的彼得堡大街上新的韵律、新的词语后,勃洛克也

明白过来了。我们在他的长诗《十二个》中就立即看

到了这一点。关于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也应该这样说……我确信,按照体裁的规定亦步亦趋不可能写出好的长诗来。毋宁说应反其道而行之。”(彭克巽1999:231)这里所说的规定显然是指“奥涅金诗节”,不难看出,阿赫玛托娃已经意识到,《叶甫盖尼·奥涅金》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精神上的享受,更是一道无法超越的屏障,任何试图超越的举动都无可避免的败下阵来。完全照搬的做法只能使作品显得不伦不类,而长诗的魅力又无时不刻不在挑动着众多诗人的心弦,因此,阿赫玛托娃得出结论,赋予长诗魅力的手段众多,既然我们无法超越“奥涅金诗节”的艺术成就,那么与之截然相反的创作方法也未尝不是一种可能。

对于阿赫玛托娃的关注,人们更多的是把目光投向了女诗人早期小巧玲珑的“室内诗”上,投向了女诗人宜情宜景的剔透心思中,却少了几分对其长诗的深探。长诗在阿赫玛托娃的创作中的确只占据很小的比重,爯Усамогоморя爲(《岸边》,1914)、爯Путемвсеяземли爲(《沿路而行》,1940)、爯Реквием爲(《安魂曲》,1935—1940)和爯Поэмабезгероя爲(《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后简称为《叙事诗》,1940—1962)是阿赫玛托娃仅有的四首长诗。孰不知,经过岁月的历练与洗涤,《安魂曲》和《叙事诗》,才是凝聚阿氏一生艺术造诣的精华。正如俄国文论家日尔蒙斯基所言:“阿赫玛托娃是继普希金、涅克拉索夫、勃洛克和马雅可夫斯基之后,又一位在长诗创作方面有所突破的诗人,在长诗这种题材上她找到了一种崭新的形式。”(日尔蒙斯基1977:118)在对《叙事诗》的研究中,日尔蒙斯基将这种“崭新的形式”归纳为“阿赫玛托娃诗节”,它的基础是阿氏抒情诗习用的三音节诗格,即每行诗有三个重音,重音音节之前和重音音节之间有一或两个非重音音节。

众所周知,普希金是阿赫玛托娃创作灵感的源泉之一,在先辈智慧的笼罩下,女诗人表现出了对普希金的强烈的爱,那种贯穿女诗人生命始末的钟爱。事实上,我们在阅读阿赫玛托娃的作品时,总会或隐或现的感受到普希金的存在,探究《叙事诗》的艺术形式,我们不难发现女诗人把“奥涅金诗节”的零散要素藏匿于长诗的各个角落。于是所谓的“反其道而行”也并不是完全的另辟蹊径,更像是一种踏着前人的脚步思索未来的旅程。本文尝试从诗歌格律角度,对“奥涅金诗节”和“阿赫玛托娃诗节”进行分析比对,以待从中挖掘出隐匿于二者之间的关联。一、音步的完美展现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普希金在常见的四音步抑扬格诗行中,时而使用许多短音节词,使一行诗中的四个重音全部出现,读起来急速、轻快、跳跃,扣人心弦;时而又利用欧洲诗歌格律中常见的重音脱落方法,使诗行缓和、悠扬、舒畅。前一种情况通常用来抒发情感,描写急促的奔跑,喧闹的舞会,后一种情况往往出现在主人公抒情的段落和景致描写的文字中。诗歌是一种非常重视语言音响效果的文学体裁,因此,即便是相同的语音在不同场合下的合理运用,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

Итак,оназваласьТатьяной.

Никрасотойсестрысвоей,

Нисвежестьюеёрумяной.

Непривлеклабонаочей.

Дика,печальна,молчалива,

Какланьлеснаябоязлива,

Онавсемьесвоейродной,

Казаласьдевочкойчужой.

Оналаскатьсянеумела,

Котцу,никматерисвоей;

Дитясама,втолпедетей,

Игратьипрыгатьнехотела,

Ичастоцелыйденьодна,

Сиделамолчауокна.

这是整部作品对达吉雅娜这一人物形象的第一次细致描绘,这一章的前23节引出了连斯基的热情和奥丽嘉令人愉悦的明媚,似乎是不得不写,于是笔锋一转,从先前的欢愉转为达吉雅娜格格不入的淡然。这种淡然既可是平凡的外表,也可是忧郁不讨喜的性子,如此诗意显然与明快语调不相搭配。诵读诗句是把握情态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诗行中音韵的分配显得尤为重要,这节诗的重音分布为:

иАоАаАаЯо;

иаоОЁыоЕ;

иеЕюеЁуЯо;

еиеАоАоЕ;

иАеАаоаИа;

аАеАяояИа;

оАеЕоЕоО;

аАаЕооуО;

2011年中国俄语教学第2期

оАаАаеуЕа;

оУиАеиоЕ;

иЯаАоЕеЕ;

иАиыАеоЕа;

иАоЕыЕоА;

иЕаоАуоА.(大写字母为重音音节,下同)。

从整个重音的分配来看,用以表述惊讶、无法理解时,常以元音a,я作为重读音节,读起来富有感情色彩,有强烈的他人评价意识,多运用于四音步诗行中,如第1行;当对塔吉雅娜与众不同的形象加以描述的时候,每行的最后一个重音音节全部用о,е,и这样发音相对圆润平稳的元音,使一个内心封闭无处倾诉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同时刻意脱落重音后的“三音步”诗行,如第2、4、5、6、7、8、9、10、行,与四音步诗行的动感节奏形成对比,仿佛塔吉雅娜就坐在我们身旁,独自浅吟低唱;表现塔吉雅娜沉静性格时,则在音步中穿插у,ы这样音响效果厚重的元音,如第2、12行,不仅模拟出沉浸在启蒙思想中的少女的轻叹,也同前几节的а,я音构成听觉上的反差。

三步抑扬格是抒情诗常用的一种诗歌格律,即每行诗有三个重音音节,重音音节之前和重音音节之间有一或两个非重音音节。而在《叙事诗》中,阿赫玛托娃将三步抑扬格做了适度的调整:“诗行总是以重音音节前的两个非重音音节开始(抑抑扬格)。而在其余两个重音音节前的非重音音节数目可能有两种情况。如果其中的一个重音音节前是一个非重音音节(抑扬格),则另外一个重音音节前必定是两个非重音音节。这种诗格赋予诗行以前进的‘飞扬的’节律动感”(彭克巽1999:231—232)如下图:———/———/—/或,———/—/———/,例如:

Язажглазаветныесвечи,

Чтобыэтотсветилсявечер,

Истобойкомненепришедшим,

Сорокперевыйвстречаюгод.

Но...

Господняясиласнами!

Вхрусталеутонулопламя,

爯Ивино,какотрава,жжет爲.

Этовсплескижесткойбеседы,

Когдавсевоскресаютбреды,

Ачасывсёещёнубьют...

这是全诗第一章的前三小节,突出了新年前夜热闹的场面与主人公内心的无望与机械反映的对比。

原诗每行都包含三个重音音节,重音音节前的非重音音节是“2,1,2”,和“2,2,1”的交替组合,解析图如下:яаАаЕыеЕи,

оыЭоеИяЕ,

иоОоЕеиЕи,

ооЕыеАюО,

ооОяяИаАи,

уаЕуоУоАя,

ииОаоАаЕ,

эоЕиЕоеЕы,

оаЕоеАюЕы,

аиЫёеЁуЮ.

解析图中清晰可见,第一小节采用“2,1,2”与“2,2,1”交叉组合形式,重音音节以元音“E”居多。元音“E”发音较平稳,声调缓和,在文学作品中,多用来描述轻松氛围下的环境特点和内心活动。第二、三小节的音步形式呈并列平行式,全部由“2,2,1”构成。在重音音节方面,大开口元音“A”“Я”的参与,使我们明显感觉到声调的起伏,进而体会出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波澜。最后一节“А”、“Я”、“Ы”、“Ю”的交替使用在听觉效果上达到混合音响的效果,符合该诗节所表达的诗意,达到了辞与象完美结合的境界。

二、行末尾音与诗意的融合

“奥涅金诗节”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十四行诗的固定格式,更突出表现为十四行诗错落有致的四段式。在情节发展的进程当中,如果一节可以交代清楚一件事情时,那么前三段用来陈述事实,最后两行常用来做警句式或哲理式的结论。例如:

Недуг,которогопричину

Давнобыотыскатьпора,

Подобныйанглисйскомусплину,

Короче:русскаяханбра

Имовладелапонемногу;

Онзастрелиться,славабогу,

Попробоватьнезахотел;

Нокжизнивовсеохладел.

КакChild-Harold?угрюмый,томный

Вгостиныхпоявлялсяон;

Нисплетнисвета,нибостон,

Нимилыйвзгляд,нивздохнескромный,

Ничтонетрогалаего,

李 懿 “奥涅金诗节”与“阿赫玛托娃诗节”

Незамечалонничего.

这十四行诗的行末尾音分别是:у,а,у,а;у,у,л,л;й,н,н,й;о,о.第一段是前元音а与中元音у的交替使用,在发音音调上构成一种起伏,其中а又为韵脚,更加突出了奥涅金“忧郁病”的呻吟;第二段中,前两行尾音у的叠加与第一段相扣,在音效和语义上成为先行诗行的延续,后两行尾音从元音过渡到辅音л,发音平缓却并不显突兀,符合对“淡漠”的描摹;第三段辅音й,н的环抱组合,声调相同,缺乏起伏,与诗意中奥涅金的百无聊赖形成呼应;最后一段启用元音o,所处行尾的同时,且作为韵脚突出,构成连韵,不仅在发音上与生活中表示确定、恍然大悟的“Ой”发音相似,也为结论式的语义提供了语音方面的支持。这一诗节中,前十行用来描写奥涅金的无所事事,后两行总结出这一无所事事的原因,不难看出,诗行与音韵的完美融合成就了诗意的无限延展。因此,正是有多方因素的共同支撑,才整合出“奥涅金诗节”的不朽魅力。

俄罗斯诗歌“抑抑扬格”的抒情诗中,韵尾多表现为abab交叉韵的形式。而在《叙事诗》中,阿赫玛托娃一改往日规整韵脚的风格,“创造了一种扩张程度不定的诗节。常常是并列的诗行重复押阴韵。”(彭克巽1999:233)《叙事诗》共三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出相对激动的情绪,因此不单是重读音节具有混音效果,韵脚也显得不符合常理,例如上文已列举的第一章第一节的韵脚情况如下:еееоааееею(aaabccbddb)。“其中,aaa,cc,dd都是并列诗行的重复押阴韵;bbb则为阳韵,并且将这三节诗连结起来。”开头以元音“е”为结尾的阴韵叠用,符合前两节相对平静的诗意,结尾处同样的元音以低沉的语调同“大家都在重复说这胡话”的混乱场面形成对比,表达出抒情主人公沉闷与格格不入的心境。同时,每一段的行末辅音均是爆破音д/т,类似交响乐中的打击乐,乐章结束时,往往将激情推向高潮,而后却也戛然而止。

《叙事诗》的二、三部分在抒情方面不像第一部分那样感情充沛,因此,格律相对规整。第二部分共20小节,每一节都是由六行诗构成;第三部分共10小节,每小节诗行相差不多,没有明显区别,例如:Яответила:爯Тамихтрое—

Главныйбылнаряженверстою,

Адругойкакдемонодет,—

Чтобонистолетьямдостались,

Ихстихизанихпостарались,

Третийпрожиллишьдвадцатьлет,

Имнежалкоего爲.Иснова

Выпадалозасловомслово,

Музыкальныйящикгремел,

Инадтемфлакономнадбитым

Языкомкривымисрдитым

Ядневедомыйпламенел.

这两节诗的押韵情况都是aabccb的形式,行末尾音多为具有“休止符”意义的辅音“м”“т”和“л”,节奏规律,没有明显语音上的起伏,同第二部分平稳的情绪相契合。总的来说,“阿赫玛托娃诗节”是一种富于弹性的结构形式,既保持了一般结构的规范,又有所变化。在节律方面,时而紧凑,时而舒缓,使诗情有序的向前推进。同时,也避免整部长诗展开时的千篇一律。“这种不同寻常的诗节结构是一种富于表达情感的抒情形式”(彭克巽1999:235)。

三、诗行的灵活运用

涉及诗歌句法,恐怕其中也有格律因素,为了情节发展的必要,诗人会把两个或更多的诗节连在一起,往往表现为一句话的前半句在上一诗节,而下半句会放到下一诗节,从而使节与节之间在内容上紧密衔接,既保持了整体格律的协调一致,也没有影响到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反而在章节的框架内,悄无声息的建立起独立的小单元,在结构上表现为一种内在的独立体系。另外,“阶梯式”的诗行结构也是普希金明晰诗歌层次的主要手段,作家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人物、事件、情节之间的关系层更加一目了然。例如:爯Поедем爲

Поскакалидруги...

爯Теперьсходитесь爲,

Хладнокровно...

我们看到,“阶梯式”的诗行排列方式,并没有破坏音步和韵脚关系,也没有破坏韵律的美感。几段阶梯式的诗行使整部作品看起来不会过于呆板,凭添了几分活泼。《叶甫盖尼·奥涅金》创作形式的灵活多变令我们感到,普希金在“奥涅金诗节”面前是一个具有绝对统治权的君主,是话语表述的权威。他不允许格律成为禁锢其天马行空的坟墓,相反的,善用格律使之千变万化,而又万变不离其宗。

上文提到“阶梯式”诗行的排列方法避免了长诗展开时千篇一律的单调感。在俄罗斯,这种“阶梯式”

2011年中国俄语教学第2期

的诗行形式是从普希金开始的,因此当我们翻开《叙事诗》的第一部分时,映入眼帘的递进而下的“阶梯式”诗行,让读者无可避免的联想到《叶甫盖尼·奥涅金》偶尔出现的这种灵动、富于跳跃性的诗行。同时,这种“阶梯式”的排列方式在视觉上也混合着某种杂乱无章,与第一部分波澜起伏的抒情相呼应,构成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除此之外,《叙事诗》全诗仅有一小节是由十四行诗句构成,即是开篇题词的第一小节,除了特殊的十四行诗外,这一小节的格律和重音音节与非重音音节的关系,也没有遵循“阿赫玛托娃诗节”特有的“三步抑抑扬”诗格,诗歌相对规整的前6行遵循的是“奥涅金诗节”的传统,采用了传统的四步抑扬格,不仅如此,尽管这一小节没有分段,但通过语义的辨析,我们可以得出,第一句作为引子,引出下面的诗行,第2—9行在诗意上可以形成一段,而这一段的韵尾形式是:abab交叉韵,和cddc抱韵,这种韵尾形式我们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再熟悉不过了。

我们无法考证阿赫玛托娃是否刻意将“奥涅金诗节”的某些典型元素融入自己作品之中,但我们不能忽略这些与“奥涅金诗节”的巧合,全诗仅有的14行诗结构被置于开篇之首,在笔者看来,其目的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唤醒人们对“奥涅金诗节”韵律美感的回忆。

四、阿赫玛托娃的创新

上文提到,当阿赫玛托娃谈到《叶甫盖尼·奥涅金》时,反对完全照搬的做法,“亦步亦趋不可能写出好的长诗来”,其结果只能以失败告终。因此,在长诗创作方面,阿赫玛托娃提倡“反其道而行”的创作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格律的创新。我们看到,《叙事诗》并没有沿袭女诗人惯用的抑扬格传统,而是除第一节外,几乎全部采用了三步抑抑扬格。这一格律的使用不仅没有使读者感到突兀,相反,三步抑抑扬格强烈的动感使读者耳目一新,同时也丰富了阿赫玛托娃的艺术世界。

第二,音步的创新。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普希金用忽略重音的方法,降低诵读时语调上的起伏,意在配合平稳发展的情节;在《叙事诗》中,为了同样的目的,阿赫玛托娃则选择使用相对缓和低沉的元音е,у,ы,ю,构成平稳的旋律。

第三,韵脚的创新。《叙事诗》的第一部分中,韵脚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却没有显得杂乱无章,原因在于阿赫玛托娃将т,д,б,л,м,这样的辅音夹在里面,利用语音爆破与停顿的特效,使整个诗章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

可以说正是阿赫玛托娃不拘泥于前人的创作方法,使其长诗在俄罗斯文坛上有了立足之地。同时我们也看到,这种创新并不是对“奥涅金诗节”的否定,而是将“奥涅金诗节”隐秘地融进创作之中。所以,我们能在一开头便体会到“奥涅金诗节”框架下四步抑扬格的悠远韵尾;我们能在第一章“凌乱”的音步之后,看到和缓的交叉韵与抱韵的叠用;我们在梯形诗行的眼花缭乱后,找到久违的安稳与规整;我们甚至还读到了从《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引出的题词:别了,假如要永别,那就永别吧;就连阿赫玛托娃也说,“我在创作时,实在无法抑制对《奥涅金》的回想,在诗句中,我只能尽力去掩饰。”(阿赫玛托娃,1990:456)

注 释

1.巴拉丁斯基(Е.Баратынский,1800—1844),俄国诗人。

参考文献

[1]Ахматова.А.А.АннаАхматова—сочинения,1-2том—прозаипереводы[M].М.,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литерату-

ра,1990.

[2]Ахматова.А.А.Янаучиласьпросто,Мудрожить[M].M.,Эксмо,2007.

[3]Файнштейн.Э.Б.АннаАхматова[M].М.,Эксмо,2007.

[4]黄玫,《韵律与意义:20世纪俄罗斯诗学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刘文飞、陈方,《俄罗斯文学大花园》[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6]彭克巽,《苏联文艺学学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日尔蒙斯基,《文学理论·诗学·修辞学》[M],列宁格勒,列宁格勒科学出版社,1977.

[8]张建华、任光宣、余一中,《俄罗斯文学选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收稿日期:2010—06—24;

本刊修订稿,2011—01—26

通讯地址:100089首都师范大学俄语系

(责任编辑杜桂枝)

李 懿 “奥涅金诗节”与“阿赫玛托娃诗节”

西川新诗赏析

西川新诗赏析 西川,原名刘军,1963生于江苏省徐州市,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曾在新华社工作多年,现为中央美院文学院副院长。出版的诗集有《隐秘的汇合》(1997)、《虚构的家谱》(1997)、《西川诗选》(1997)、《大意如此》(1997)、《深浅——西川诗文录》(2006)等。另有多部评著译著。获第2届鲁迅文学奖。这里选择他的《远方》和《饮水》进行赏读。 1.《远方》 ——给阿赫玛托娃 有一片梦中的雪野 有一株雪野中的白桦 有一间小屋就要发出洪亮的祈祷 有一块瓦片就要从北极星落下 远方 有一群百姓像白菜一样翠绿 有一壶开水被野兽们喝光 有一只木椅陷入回忆 有一盏台灯代表我照亮 远方 一块玻璃上写满我看不懂的文字 一张白纸上长出大豆和高梁 一张面孔使我停下笔来 再拿起笔时墨水已经冻僵 远方 在树杈间升起了十二月的行云 我灵魂的火车停立于寒冷 在寒冷的路上我看到我走着 在一个女子的门前我咳嗽了三下 “信仰”之旅 “远方”是一个地理概念,在西川的诗中一直是神圣之物。在这首诗里,远方则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杰出女诗人阿赫玛托娃的指代。连题目一起共出现四次“远方”——复沓的运用,既串起四节诗段,显得焦距集中,同时又积蓄情感,不断推进。以至于最后的“远方”,容易脱离具体表象,而隐含着某种诗歌信仰了。 《远方》带我们走进一段梦幻之旅。梦幻的开始是寒冷中的雪野,雪野中的白桦。孤独、挺拔的白桦,与坚韧的女诗人形象自然叠合,在画面和情感上引发一种崇高感。女诗人的声音被禁锢在小屋,但那洪亮的祈祷,依然清晰可辨,“就要”的将来时态,并没有窒息的画外音萦绕于我们耳际,反而蓄足了爆发力。这是一颗指引方向、照亮黑暗的“北极星”,在黑暗的时代注定要像瓦片陨落,诗人用“瓦片”比喻当时的阿赫玛托娃,被弃置埋没,又用“北极星”来证明她的亮度。吊诡的意象,洋溢着对阿赫玛托娃的同情、惋惜。 请注意,西川一开篇就连续用了四个“一”,随后的诗句也7次写到“一”,在追求优雅和谐韵律的同时,反复强调的“一”(单一、唯一),目的是突出女诗人的“孤独”——一种特立独行的身姿、品质,这样卓然的身影很快就嵌进读者心中。 接下来,随着情思与联想的深入,出现两幅概括性的现实图景:一是俄罗斯的“精英”们,有如“翠绿的白菜”,生机勃勃;二是在物质匮乏的岁月,专制的“野兽”们疯狂的吞噬与榨干(喝光水)。正反两个鲜明的对比,巧妙而简洁地嵌成“时代背景”,让我们感受期

阿赫玛托娃的诗

阿赫玛托娃的诗 我再也不需要自己的双足 我再也不需要自己的双足, 让其变成鱼尾,使我能在水中游荡! 一片清凉令人心旷神怡, 远处的小桥隐约泛着白光。 我不再需要柔顺的心灵 让其化为一缕青烟, 在黑色的海滨飘逸升腾 与温柔的蓝天溶为一片。 瞧,我在水中潜得多深, 用手紧紧地抓着水草, 我不再重复任何话语, 也不再沉迷于任何烦恼…… 而你,我的远方的人啊, 难道这般可悲,化为一片苍茫? 我听到了什么?整整三个星期了 你一直悄声细语:“可怜的人,你何必这样?” 来源诗人(https://www.360docs.net/doc/428383611.html,) 原文:https://www.360docs.net/doc/428383611.html,/waiguo/russia/022.htm 幻觉 一 今天的凌晨喝醉了春天的阳光 阳台上玫瑰的芳香更为沁人, 天空比蓝色的瓷碟还要明亮。 我翻开羊皮封面的笔记本, 阅读一首首悲歌和短诗,.

全都出自我祖母的手笔。 我看见一条道路直通院门,路过的墩子在绿宝石般的草坪上清晰地泛白,啊,心儿爱得盲目,爱得甜蜜! 精美的花坛大放光彩, 乌鸦在黑色天空发出尖利的叫声, 林荫道深处有墓穴的拱门。 二 不断袭来闷人的热风, 大阳火辣辣地烤着手臂, 头顶上方是高高的天穹, 犹如罩着蓝色的玻璃。 在细长、散乱的发辩里 蜡菊散发出干枯的气息, 在多节瘤的云杉树干上 爬着成群结队的蚂蚁。 池塘懒洋洋地泛着银光, 生活以新的方式变得轻松, 今天在轻盈的吊床上 谁会进入我的睡梦? 三 蓝色的夜晚。风温顺地停了, 明亮的灯光召唤我回家。 我猜测。谁在那里? 是我的情郎?是他?…… 凉台上,有一个熟悉的侧影 勉强可辨轻声的交谈。 呵,如此迷人的疲倦 我直到现在才初次体验。 白杨焦虑地沙沙作响, 温柔的睡梦将它们探访, 天空的颜色如同蓝钢, 星辰刚显得苍白、暗淡。 我手拿一束紫罗兰, 往其中珍藏一团火焰, 谁若从羞怯的手中接过花束, 定会感触手掌的温暖。 四

奥涅金人物形象分析

论叶甫盖尼·奥涅金形象的思想价值 【内容提要】:叶甫盖尼·涅金作为“多余人,,群像的鼻祖,在俄罗斯文学形象的画廊里占有特殊的地位,关于这一形象的争议却一直绵延至今、从未停止。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从作品的具体内容入手,以人物形象为重心,分析并描述出了奥涅金形象的思想价值的波动轨迹,以期获得对这一经典人物形象的更深刻、更具体的认识。 【关键词】:奥涅金,“多余人”思想价值,典型性。 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问世以来,关于主人公奥涅金的争议一直不断。自从赫尔岑把“多余人”的帽子戴在奥涅金的头上,评论界才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然而.近年来,随着普希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多余人”论受到了怀疑。张铁夫在(近年来我国的普希金研究》一文中作了总结,认为我国文艺界近年来至少存在着以下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奥涅金是19世纪20年代俄国贵族先进青年的典型,是“一个夭折了的十二月党人的形象”,而不能归入“多余的人”;一种观点认为“多余的人”是一种超阶级的提法,奥涅金形象从许多方面来考察都是一个“中间人物”;第三种观点仍然坚持奥涅金是“多余的人”。本文力图从这些矛盾的分析中获取对奥涅金形象思想价值的再认识。 这里所说的“思想价值”包括三层含义:其一,奥涅金在其自身封闭状态中的本体价值;其二,奥涅金在其所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价值;其三、奥涅金形象对于读者的认识价值。 小说“卷首语”是这样的:“他虚荣心极重,又特别自负,因此无论在谈到自己的好的或坏的行为时都抱着同样冷漠的态度—这也许是他自以为比别人优越所造成的”。这段话是普希金对主人公奥涅金的“判词”,同时也像是作者本人的自画像。别林斯基说《奥涅金》倾注了普希金的全部热情,小说里有着诗人的种种幻想、喜怒哀乐和全部理解能力,它是诗人的整个生命、全副心灵和他所有的爱;因此说普希金通过奥涅金形象的塑造以探索自己精神苦闷的原因和思想出路并不为过,可以说,奥涅金的思想矛盾正是普希金的思想矛盾。既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反抗的出路,王智量甚至认为奥涅金形象就是普希金本人的真实写照。②奥涅金和南方叙事诗篇中的“俘虏”、阿乐哥等一样,都是贵族先进阶层的代表,不满现实、追求自由,但又心灰意冷、精神苦闷。他出身贵族,从小受到

阿赫玛托娃诗选

阿赫玛托娃诗选[俄罗斯] 阿赫玛托娃著;翻译:晴朗李寒 阿赫玛托娃(1889-1966)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诗人之一。有“俄罗斯诗歌的月亮”美称。她和第一任丈夫古米廖夫同是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命运多劫,而创作不止,一生出版的诗集有《黄昏》、《念珠》、《白色的云朵》、《车前草》、《耶稣纪元》以及长诗《没有主人公的长诗》、组诗《安魂曲》等。她出生于奥德萨一个海军工程师家庭,1910年与诗人古米廖夫结婚。与丈夫、曼德里施塔姆等人组建了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著名诗歌流派“阿克梅派”。1912年,她的第一部诗集《黄昏》问世。此后陆续有诗集《念珠》、《车前草》等出版。十月革命后,古米廖夫被处决,阿赫玛托娃受牵连,很少发表诗作。三十年代,她的儿子两次被捕,她依据自己的亲身遭遇,写下了她一生最重要的组诗《安魂曲》(1934-1940)。这是一部抒情组诗,抒发的是一个母亲在儿子无辜被捕后无比痛苦的心情,以及对造成这一切的错误政策的愤懑与不平。《安魂曲》虽然有着诗人自身的遭遇,但她的诗是献给所有人的。她关心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儿子,还有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全诗230余行,分为献诗、前奏、判决、致死亡等6部分。组诗当时未能发表,直到1987年才问世。卫国战争中,阿赫玛托娃写下了许多爱国主义诗篇。1946年,她曾遭受不公正的批判,五十年代后期才得以恢复名誉。长诗《没有主人公的歌》(1940一1962)是其诗歌创作的总结。此外还著有《光阴飞逝》等。安娜·阿赫玛托娃是现代俄罗斯文学史上最富魅力而又复杂的文学现象之一。她以其传统而又自出机杼的诗艺,在众多的白银时代女诗人中高出一头,她早年以撷取生活的戏剧性细节表现恋爱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而见长。在走过了偃蹇多舛的生活道路之后,诗风变得开阔而苍凉,形式上也随之转变。 《我们将不会从同一只杯子》 我们将不会从同一只杯子 喝水,或是饮甘甜的美酒, 我们不会在清晨亲吻, 而黄昏时一起眺望窗口。 你呼吸着阳光,我呼吸着月亮, 可我们在同一的爱情中生长。 我真诚温情的朋友总在身边, 与你相伴的是你愉快的女友。 我明白你灰眼睛的慌乱, 你是我伤痛的罪魁祸首。 我们不会更多地短暂约会。 因此我们的安宁应该珍惜。 只要你的声音在我的诗中歌唱, 在你的诗中散发我的气息。 呵,如同篝火,无论是忘却,还是恐慌。 都不会将它吹熄 假如你知道,现在我是多么想亲吻 你干燥的、玫瑰般的双唇!

_奥涅金诗节_与_阿赫玛托娃诗节_

2011年05月第30卷 第2期 中国俄语教学 РУССКИЙЯЗЫКВКИТАЕ Май2011г. Т.30 №2 博士园地 “奥涅金诗节”与“阿赫玛托娃诗节” 北京外国语学院 李 懿 提要:对于白银时代的女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来说,普希金的影响不单单体现在其作品中,更多的是女诗人表现出的对普希金强烈的爱。对阿赫玛托娃与普希金之间相似特点的论述多是从诗歌文本意义着手。本文以“奥涅金诗节”和“阿赫玛托娃诗节”为切入点,运用文本形式和文本意义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尝试更为全面地探究两位诗人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奥涅金诗节、阿赫玛托娃诗节、韵脚、韵律、诗行 [中图分类号]H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510(2011)02-0081-05 普希金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在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坛都享有盛名,整部作品积极介入生活,通过对生活多面的反映来塑造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别林斯基称《叶甫盖尼·奥涅金》为“一部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别林斯基2002:8—9)。这里有游离于现实与生活之外,又无法改变现状的“多余人”,有淳朴、善良的俄罗斯优秀妇女形象———达吉雅娜,这里更是诗人充分展示其才华的舞台。普希金运用一种独特的诗歌韵律形式———“奥涅金诗节”,使整部作品不仅有了内容上的充实,也在形式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奥涅金诗节”是普希金专门为《叶甫盖尼·奥涅金》量身定制的,他采用了源于意大利的十四行诗体,并按照俄语音韵的特点,创造了具有俄罗斯独特韵味的诗歌形式。全诗除男女主人公的两封信和一首民歌之外,各章皆以独特的“奥涅金诗节”组成。“奥涅金诗节”每段十四行诗,可分为四组,用抑扬格写成,韵脚分别采用交叉韵(abab),连韵(ccdd),抱韵(effe)和连韵(gg)的形式。十四行诗中,有的每行9个音节,以“阴韵”结尾,有的每行8个音节,以“阳韵”为末,各行音节数为98989988988988。这些严格的规定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奥涅金诗节”所特有的格律特征。抑扬顿挫的音步和错落有致的韵脚使《叶甫盖尼·奥涅金》诵读起来既铿锵有力又缠绵悠远。整部作品的六千余行诗作中,没有任何一行逾越“奥涅金诗节”的基本音节、音步和押韵规律。这是一项严谨的创造性劳动,正是秉着这种认真恪守格律的态度,作家保持了全诗在形式、节奏和音韵上协调一致的美。另一方面,在恪守格律的前提下,作家又运用自如的使它具有许多灵活多样的发展,避免了格律限制下的沉闷。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苏联《文学报》上发表了阿赫玛托娃有关长诗的一段谈话:“让我们回忆一下第一部俄罗斯的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吧。我们不必为作者称它为长篇小说而感到难堪。普希金为它找到了特殊的十四行诗的诗节和特殊的语调。无论是诗节也好,无论是语调也罢,看来这些很幸运获得的东西理应在俄罗斯诗歌中常存永在了。但是《叶甫盖尼·奥涅金》出现后,立即就在它后面放下了拦路杆。不论是谁试图利用普希金的精湛工艺就没有不失败的。甚至是后来的莱蒙托夫也不例外,更不要说巴拉丁斯基1了。甚至后来勃洛克的长诗《复仇》亦复如此。只有涅克拉索夫懂得,需要探索新的途径,于是出现了长诗《严寒,通红的鼻子》。当听到革命的彼得堡大街上新的韵律、新的词语后,勃洛克也 1 8

毕巧林和奥涅金人物形象异同比较

毕巧林和奥涅金人物形象异同比较——多余人形象特征解析 类别:建筑学 学号: 3 1 5 0 1 0 2 6 5 8 姓名: 从依云

毕巧林和奥涅金人物形象异同比较 ——多余人形象特征解析 从依云 摘要:“多余人”是19世纪前半期俄国文学中的独特现象。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和奥勃洛摩夫虽然都称“多余人”,但由于存在的主客观原因不一样,他们本身及在历史上的作用也不同。作为早期出现的“多余人”,奥涅金和毕巧林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反杭着他们生存的那个社会,同时他们又无法摆脱他们作为贵族阶级的本性。奥涅金和毕巧林均是俄国文学史上“多余人”的典型代表,二者性格迥异,但却也有相同之处。本文着重分析“多余人”奥涅金和毕巧林人物形象的异同,反映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以及不幸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毕林巧;奥涅金;人物形象;特征 一、“多余人”的概念及其典型特征 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前半期,在俄国的文坛上便出现了“多余人”的身影。当时,西欧很多的先进国家己经逐渐地步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但是在俄国仍然残存着比较严重的封建农奴制。而且在这个体系的内部,却逐渐地产生了属于资本主义范畴的新的生产关系。伴随而来的是大规模的暴动、农民起义。封建的农奴专制政体的弊端己经逐渐暴露,农奴制度的改革甚至崩溃被推翻是不可避免的。 “多余人”的形象作为俄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同的人物形象身上却具备着相似甚至相同的历史特征。这些多余人大多数都出身于贵族阶级,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聪明的头脑。最初的时候活跃在资本主义的上流社会,但是接受过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熏陶的他们很快地便仄倦了空虚无聊乏味的生活,想着寻求生命的意义,追寻更加有意义的生活。但是在具体的行动上,他们却严重地脱离了人民群众,既不满足于现实社会却又苦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出路。 二、毕巧林和奥涅金人物形象的相同点 (一)奥涅金与毕巧林精神的共同点 二人都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知识分子,生活富足舒适;均在经历了长期的贵族生活之后,开始痛恨贵族上流社会的虚伪与庸俗,对现实社会怀着极大的

3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 1、安德烈·纪德的代表作是() A.《这里黎明静悄悄》 B.《背德者》 C.《田园交响曲》 D.《伪币制造者》 2、杰克·伦敦的代表作是 A.《荒野的呼唤》 B.《海浪》 C.《铁蹄》 D.《马丁·伊登》 3、二战后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者是 A.布莱希特 B.雷马克 C.伯尔 D.茨威格 4、《墙》所体现的主题是 A.“自由选择”主题 B.爱情主题 C.道德主题 D.宗教主题 5、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是 A.《了不起的盖茨比》 B.《夜色温柔》 C.《美国》 D.《马丁·伊登》 6、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 A.蒲宁 B.阿赫玛托娃 C.马雅科夫斯基 D.阿·托尔斯泰 7、阿·托尔斯的代表作是 A.《安魂曲》 B.《开会迷》 C.《苦难的历程》 D.《彼得大帝》 8、普鲁德特的代表作是 A.《追忆逝水年华》 B.《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C.《为芬尼根守灵》 D.《尤利西斯》 9、福克纳的代表作是 A.《喧嚣与骚动》

B.《我弥留之际》 C.《押沙龙,押沙龙!》 D.《海浪》 10、《魔山》的作者是 A.亨利希·曼 B.托马斯·曼 C.黑塞 D.伯尔 11、德莱塞的代表作是 A.《嘉莉妹妹》 B.《珍妮姑娘》 C.《美国的悲剧》 D.《金融家》 12、《尤利西斯》的作家是 A.普鲁斯特 B.乔伊斯 C.福克纳 D.沃尔夫 13、俄国著名的未来主义诗人是 A.蒲宁 B.库普林 C.马雅科夫斯基 D.阿赫玛托娃 14、奥尼尔的代表作是 A.《天边外》 B.《琼斯皇》 C.《毛猿》 D.《榆树下的欲望》 15、瓦西里耶夫开掘军事文学的“人学”深度的作品是 A.《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B.《方尖碑》 C.《热的雪》 D.《战争》 16、海勒是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的代表作是 A.《第二十二军规》 B.《出事了》 C.《上帝知道》 D.《最后一幕》 17、《愤怒的葡萄》的作者是 A.菲茨杰拉德 B.帕索斯 C.斯坦贝克 D.塞林格 18、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的作者是

外国诗歌精选一百首

外国诗歌精选一百首由《诗印象》诗歌论坛徐凝选编(美)布洛茨基一首 阿赫玛托娃百年祭 书页和烈焰,麦粒和磨盘, 锐利的斧和斩断的发——上帝 留存一切;更留存他视为其声的 宽恕的言词和爱的话语。 那词语中,脉搏在撕扯骨骼在爆裂, 还有铁锹的敲击;低沉而均匀, 生命仅一次,所以死者的话语更清晰, 胜过普盖的厚絮下这片含混的声音。 伟大的灵魂啊,你找到了那词语, 一个跨越海洋的鞠躬,向你, 也向那熟睡在故土的易腐的部分, 是你让聋哑的宇宙有了听说的能力。 刘文飞译 (美)雷蒙德·卡佛一首 河流 我蹚水,越来越深,在黑暗的河里。 夜晚,河水涌动, 回旋,当它裹住 我的双腿,紧紧抓住。 小鲑鱼冲破水面。 幼鲑冲向一边,三龄鲑另一边。 随着挤压,沙砾在靴下翻滚。 大鳞鲑狂暴的眼睛注视着。 它们巨大的头部慢慢地转动, 眼睛燃烧着愤怒,浮游 在深流里。 它们在那儿。我感觉到它们在那儿, 我的皮肤刺痛。但是 还有些别的什么。 脖子上的风让我浑身紧绷。 感觉头发竖起来了, 当某样东西触到我的靴子。

越来越害怕看不见的事物。 然后是充斥在眼里的一切—— 那枝桠累累的河对岸, 身后山脉深暗的边缘。 以及这条陡然间 已变得黑暗和湍急的河流。 不管怎样,吸一口气,撒网。 祈祷不要有什么来袭。 (美)罗伯特·勃莱一首 圣诞驶车送双亲回家 穿过风雪,我驶车送二老 在山崖边他们衰弱的身躯感到犹豫 我向山谷高喊 只有积雪给我回答 他们悄悄地谈话 说到提水,吃橘子 孙子的照片,昨晚忘记拿了 他们打开自己的家门,身影消失了 橡树在林中倒下,谁能听见? 隔着千里的沉寂 他们这样紧紧挨近地坐着 好像被雪挤压在一起 郑敏译 (美)詹姆斯·赖特一首 开始 月儿投到田里一两片羽毛。 黑森森的麦苗凝神谛听。 此时, 万籁无声。 那儿,月儿的幼雏正试 它们的羽翼。 林间,一位苗条的女子抬起她可爱的 面影,轻盈地步入空中,轻盈地升上去了。我独自站在一株老树旁,不敢呼吸 也不敢动弹。 我屏息倾听。 麦苗向它自己的黑暗倾身。

俄罗斯诗人阿赫玛托娃刍议

俄罗斯诗人阿赫玛托娃刍议 阿赫玛托娃·安娜·安德烈耶夫娜是苏联俄罗斯女诗人。一提起“安娜·阿赫玛托娃”这个名字不能不让人立刻想起冠在这个“最适合人的嘴巴和耳朵的名字”之前的修饰语:“俄罗斯诗歌的月亮”、“20世纪俄罗斯的萨福和莫扎特”、阿克梅派杰出的代表人物等等这样耀眼的光环。阿赫玛托娃以自身的天赋使自己同时代的人坚信她必将成为而且已经成为一代诗人。她用丰富而又细腻的笔触“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她以自己独特的声音唱出了女性的内心情怀,揭开了世界女性主义文学的新篇章。 标签:俄罗斯诗人;阿克梅派;女性主义文学 一、文学界对阿赫玛托娃的高度评价 阿赫玛托娃是俄罗斯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之一,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是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她的诗善于捕捉情感震颤、灵魂律动和心流涟漪,因而被诗评家称为“打开了一颗与其说是极其柔软,倒不如说是刚强的,与其说是爱流泪,倒不如说是残酷的抒情的心灵。”在她之前俄罗斯从来没有人这样写过。她的诗可以与萨福的作品及莫扎特的音乐相媲美。 二、阿赫玛托娃的简要生平 阿赫玛托娃是一位海军机械工程师的女儿。1889年6月11日出生在敖德萨近郊,大部分童年时代在彼得堡近郊的“皇村”度过。她11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当爸爸得知女儿写诗时很不高兴,不许她用父亲的姓(戈连科)发表任何作品,于是她就取了阿赫玛托娃这个笔名。从此,阿赫玛托娃成了俄罗斯和世界文学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人们反而忘记了她的真名阿尼亚·戈连科。 1912年春天,一本署名安娜·阿赫玛托娃的诗集《黄昏》在俄罗斯出版了。诗集一出版,阿赫玛托娃立刻引起了诗坛的关注,《黄昏》诗集在读者中获得了极大的共鸣。1914年3月,阿赫玛托娃的第二本诗集《念珠》出版。1917年9月,第三本诗集《白色的群鸟》出版。三本诗集出版后,阿赫玛托娃已经跻身于俄罗斯一流诗人行列。十月革命前后,阿赫玛托娃的思想经历了复杂的转变过程。但她仍然勤奋地进行诗歌创作。1921年出版了诗集《车前草》,1922年《耶稣纪元》问世。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阿赫玛托娃的诗被禁止发表和出版,她本人也被禁止出入公众场合,因为她无论走到哪儿,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于是她用了10多年时间认真研究圣彼得堡的古建筑及普希金的生平和创作。20世纪30年代中期后,阿赫玛托娃再次投入了诗歌创作。卫国战争期间及卫国战争之后,她的诗歌创作进入了新的活跃时期。不料,1946年8月,她又一次受到了批判。直到1952年,才逐渐恢复名誉。历经磨难,诗人变得越加聪明,更加成熟。 1966年,阿赫玛托娃逝世。而直到1987年,她的《安魂曲》才全文发表。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 2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 学生姓名:xxxx(楷体、三号、居中)所属院部:xxxx(楷体、三号、居中)专业:xxxx(楷体、三号、居中)指导教师:xxxx(楷体、三号、居中) 2014年5 月18 日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 摘要 (3) 关键词 (3) 一、绪论 (3) 1.1课题研究的背景 (3) 1.2课题研究的意义 (3) 二、多余人简述 (3) 2.1多余人的产生 (3) 2.2.多余人的特性 (4) 2.3对多余人的思考 (5) 三、奥涅金简介 (5) 3.1奥涅金人物形象 (5) 3.2奥涅金精神世界分析 (6) 3.3对奥涅金的剖析 (7) 四、总结 (8) 参考文献 (8)

摘要多余人是俄国19世纪贵族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多余人是俄罗斯 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产物。最典型的代表是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多余人的形象从奥涅金开始被人们逐渐的认识。多余人无法认清自己生活的环境和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无法找到自身活着的价值,他们痛恨社会的腐败、不以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多余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矛盾体,他们反对社会却没有采取措施,想了很多但没有采取行动。无论是在爱情、友谊等大事上他们也面对各种的问题,抨击、放任、逃避、放弃是多余人思想的变化过程。本课题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开始来浅析多余人的任务形象,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贵族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社会的丑陋,从多个层次来分析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奥涅金多余人人物形象 一、绪论 1.1课题研究的背景 从上世界的80年代开始,很多的专家学者对《叶甫盖尼。.奥涅金》进行了研究。从奥涅金的实例来分析多余人的形象、特征、思想、价值主张、审美等方面的内容。小说中表现的是现代化的精神品质和艺术造诣,通过自由意识、爱情表现、死亡等社会主题的表现来渲染,奥涅金这样的多余人形象在文学上、生活中都有着极大的研究意义。我们队人性、对命运的深入探讨据哟更多的社会意义。很多的专家学者对多余人的研究还逐渐的走上了实用化、延续性、社会化。对多余人的研究不仅要关注过去和历史,还要注重现实、未来,探讨不同的分型出路。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思想极深的小说,奥涅金是贵族进步青年的代表。自由、爱情、死亡等社会主题都和社会有着极大的关系,关系着社会的进步、未来的发展。小说中的奥涅金代表的是19世纪世纪进步青年,从他们的生活态度、思想风貌、价值主张等方面对人性的善恶、社会的邪恶进行探讨和抨击。课题对多余人的探究从把握当时的时代背景开始,对人性的思考,探讨小说的艺术性、超越性等。从而寻找一种适合人类发展的思想精神,反应的是社会的悲哀和对未来的担忧。 1.2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从多余人的产生背景,基本特征等进行介绍,他们代表的是俄国贵族革命期间启蒙思想影响下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是时代造就的矛盾体,对多余人的研究能更好的体现出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当时的社会。多余人是俄国文学中的主角,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代表,他们是世界文学中的精品。对多余人具体实例的研究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俄国文化,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现实意义。分析法和辩证法两种方法的结合能更好的掌握住小说的基本思路,对人物形象的进一步分析能辩证的分析文学作品中思想境界。 二、多余人简述 2.1多余人的产生 说到多余人很多人都会想到俄国伟大的诗人普希金,他的代表作《叶普盖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2.docx

本科毕业论文 ( 设计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 学生姓名: xxxx (楷体、三号、居中)所属院部: xxxx (楷体、三号、居中)专业: xxxx (楷体、三号、居中)指导教师: xxxx (楷体、三号、居中) 2014年 5 月18 日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 摘要 (3) 关键词 (3) 一、绪论 (3)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3)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3) 二、多余人简述 (3) 2.1 多余人的产生 (3) 2.2.多余人的特性 (4) 2.3 对多余人的思考 (5) 三、奥涅金简介 (5) 3.1 奥涅金人物形象 (5) 3.2 奥涅金精神世界分析 (6) 3.3 对奥涅金的剖析 (7) 四、总结 (8) 参考文献 (8)

摘要多余人是俄国19 世纪贵族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多余人是俄罗斯 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产物。最典型的代表是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多余人的形象从奥涅金开始被人们逐渐的认识。多余人无法认清自己生活的环境和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无法找到自身活着的价值,他们痛恨社会的腐败、不以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多余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矛盾体,他们反对社会却没有采取措施,想了很多但没有采取行动。无论是在爱情、友谊等大事上他们也面对各种的问题,抨击、放任、逃避、放弃是多余人思想的变化过程。本课 题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开始来浅析多余人的任务形象,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塑造 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贵族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社会的丑 陋,从多个层次来分析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奥涅金多余人人物形象 一、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从上世界的 80 年代开始,很多的专家学者对《叶甫盖尼。 . 奥涅金》进行了研究。从奥涅金的实例来分析多余人的形象、特征、思想、价值主张、审美等方 面的内容。小说中表现的是现代化的精神品质和艺术造诣,通过自由意识、爱情表现、死亡等社会主题的表现来渲染,奥涅金这样的多余人形象在文学上、生活中都有着极大的研究意义。我们队人性、对命运的深入探讨据哟更多的社会意义。 很多的专家学者对多余人的研究还逐渐的走上了实用化、延续性、社会化。对多余人的研究不仅要关注过去和历史,还要注重现实、未来,探讨不同的分型出路。 《叶甫盖尼 . 奥涅金》是思想极深的小说,奥涅金是贵族进步青年的代表。自 由、爱情、死亡等社会主题都和社会有着极大的关系,关系着社会的进步、未 来的发展。小说中的奥涅金代表的是19 世纪世纪进步青年,从他们的生活态度、思想风貌、价值主张等方面对人性的善恶、社会的邪恶进行探讨和抨击。课题对多余人的探究从把握当时的时代背景开始,对人性的思考,探讨小说的艺术性、 超越性等。从而寻找一种适合人类发展的思想精神,反应的是社会的悲哀和对未 来的担忧。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从多余人的产生背景,基本特征等进行介绍,他们代表的是俄国贵族 革命期间启蒙思想影响下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是时代造就的矛盾体,对多余人的研究能更好的体现出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当时的社 会。多余人是俄国文学中的主角,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代表,他们是世界文学中的精品。对多余人具体实例的研究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俄国文化,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现实意义。分析法和辩证法两种方法的结合能更好的掌握住小说的基本思路,对人物形象的进一步分析能辩证的分析文学作品中思想境界。二、多余人简述 2.1 多余人的产生 说到多余人很多人都会想到俄国伟大的诗人普希金,他的代表作《叶普盖

来自20位读书人的年度阅读报告:我们这一代读书人的书评

来自20位读书人的年度阅读报告|我们这一代读 书人的书评 《应物兄》 《希尼三十年文选》 《北上》 《傻瓜吉姆佩尔》 《国王的两个身体》 欢迎来到2019,在新的一年,想在这个日子跟大家聊一聊读书这件事: 这个时代,学者们都在研究怎样的书籍,思考怎样的问题? 创作者们都在创作怎样的小说与诗歌? 做书的出版人又在筹划着出版怎样的书籍? 我们在新年的初始,采访了二十余位学者、作家与出版人,请他们回顾了自己2018年的阅读收获,也谈及了2019年的阅读期待。 我们的阅读之1 做研究的人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2018年,威廉斯哲学是一个重点;另一个重点是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这一类,叫读书还不如叫啃书。 此外的阅读我统称闲读。书多半不是闲书,只是我不求甚解,有一二新知心得就好。这一类,我读后受益最大的列几本: 《城邦与灵魂》G.R.F.费拉里; 《庄子内七篇析义》张文江; 《启蒙时代(上)》《启蒙时代(下)》彼得·盖伊;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尤金·罗根; 《金雀花王朝》丹·琼斯; 《战争、枪炮与选票》保罗·科利尔; 《暴力》兰德尔·柯林斯; 《民主的逻辑》包刚升; 《现实不似你所见——量子引力之旅》卡洛·罗韦利; 《现代主义》彼得·盖伊 任剑涛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回顾2018年的阅读经历,除开随兴所至的漫读,在专业方面,因为受编辑朋友的邀请,对三本书做了深读: 一是《国王的两个身体》,这是一本专深的大部头著作,论述的是中世纪晚期神性化国王的问题。没有料到这样的一本书会列入畅销书榜,我还为之撰写了书评和长篇论文,算是奇事一件。 二是《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这本书对现代西方政治理论的介绍并无令人称奇之处,但对日本的二战责任之所以流失的分析精深独到。 三是《亢奋战:纳粹嗑药史》,这是一本揭示纳粹以毒品助战争的著作,让人对激进主义的精神提振极限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_叶甫盖尼_奥涅金_中的人物形象的解读_刘茂媛

wén xué 文 学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人物形象的解读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刘茂媛 摘要:《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文学巨匠普希金的奠基之作,该部作品广泛受人喜爱,除了诗歌一样甜美的语言之外,真实的情感表达才是使无数读者折服的真正原因。这部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每个都很经典。究其作品成功的最主要原因离不开普希金对自身家庭观念的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可以从普希金自身的生活中找到原型,也是普希金家庭轨迹的缩影。 关键词:《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 人物形象 引言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史诗级巨作,该作品形象地描述了男主人公奥涅金的一生,通过奥涅金与女主人公达吉雅娜的感情纠葛,体现出了沙皇时代上层贵族的兴衰,其中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所映射的原型正是处于家道中落的普希金自己和他的妻子,貌美的普希金娜。这部小说以记实的手法将普希金短暂而复杂的一生进行了高度浓缩,最终成为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奠基之作,奠定了普希金作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鼻祖的地位。 一、《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主人公 《叶甫盖尼?奥涅金》男主人公奥涅金是个贵族青年,他时髦得体的打扮、优雅不俗的谈吐、纯熟流利的法语、曼妙轻柔的舞步注定了是上流社会的宠儿。他的学识包罗万象,人们称赞他年少而渊博,他有滔滔不绝的口才,对任何话题都应付自如,每逢重大的争辩,他会面带一种老练的、学者的肃穆,而突然俏皮地说句冷嘲,使夫人和小姐抿嘴而笑。在上流社会,他的聪明无疑是让人喜欢并深受欢迎的,他拥有所谓的上流社会公认的魅力。然而他又有上流社会的虚伪,他很早就学会了虚假和佯装,心头的意愿从不透漏,他会叫人信赖再使人失望。同时,他又是调情的高手,过着荒唐糜烂的感情生活,他已经熟谙和习惯这样的生活,所以,当善良、真诚的达吉雅娜向他吐露爱意时,他并没有意识到爱情的真挚和可贵,而是像往常一样觉得这只是又一场逢迎,但是他又感觉到达吉雅娜与以往上流社会的女性不同之处,她淳朴、善良,所以他会与举止轻浮的奥尔加调情,却不会对达吉雅娜虚情假意,他直接拒绝了达吉雅娜的表白。 奥涅金由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而又无力改变,导致他要把他对现实的极度厌烦、愤怒发泄出去,哪怕是再荒唐可怕的事情。他在舞会上为了排解参加无聊舞会的烦闷,开始报复连斯基,和奥尔加调情。他的虚荣和骄傲,他拥有凭空杜撰的优越感,导致他和连斯基决斗,并亲手杀害了他的挚友。他对自己无目的的、无意义的人生感到极度地悲观和失望。毫无疑问,奥涅金是痛苦的、悲惨的,他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作品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作者普希金赋予了太多美好的品质在她身上。虽然她没有奥尔加的美丽,没有特别吸引人的鲜艳容颜,她常常落落寡合、沉默忧郁。然而,她是那么的浪漫,她对卢梭等进步的思想非常崇敬,所以当他遇见奥涅金时,听到他与众不同的高谈阔论,她深深为之痴迷,对奥涅金充满崇敬。她是那么善良、纯洁而真诚,她不曾期望世界上有欺蒙,单纯地相信自己美好的梦想,她听任情感的指引,她的爱情没有一点佯装。她的纯真让她对奥涅金表白了自己的爱情,虽然她的爱情遭到了拒绝。她身上拥有的可贵品质是上流社会贵族小姐很少有的,她不像其他贵族小姐那样举止轻浮,“天使一样的外貌却有着魔鬼一样的邪恶与狡猾的心灵”,正因为如此,当她面临着她所爱的奥涅金热烈追求的时候,已嫁为人妇的达吉雅娜痛苦地拒绝了他的苦苦追求,忠实于丈夫。这种品质在生活糜烂的上流社会是十分珍贵的,也是作者普希金追求而赞颂的。 二、《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人物形象与普希金的家庭轨迹 (一)普希金与叶甫盖尼?奥涅金 普希金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实际上也是自身生活经历的浓缩和描述。其中的人物形象都可以在该部作品中找到原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作品的男主人公奥涅金。通过仔细研读该部作品可以发现奥涅金实际上就是普希金自身的缩影,也就是说普希金就是奥涅金。 在《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部作品中,奥涅金是一个生活放荡不羁的上流社会的没落贵族,可以说是一个整天惹事生非的公子哥,经常出入上流社会的宴会、舞会等,深得上层女子的喜爱。生活中的普希金也是一个这样的人,他出生于沙皇俄国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虽然到他这代已经家道中落,但是家庭的没落并没有改变他上流社会腐化的生活作风,这一点与《叶甫盖尼?奥涅金》作品中描述的奥涅金如出一辙。由于普希金受到了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在当时的时代来说虽然收到了以沙皇为首的上层保守派的排挤但是却得到了像娜塔丽娅?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这样倾国倾城的女子的喜爱,并最终成为了他的妻子。 (二)达吉雅娜与普希金娜 达吉雅娜并非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一个人物形象,她的原型也是普希金生活的重要人物——他的妻子普希金娜。普希金娜出生在莫斯科,是贵族冈察洛夫的女儿,在成为普希金的妻子之前是俄罗斯上流社会公认的交际花,得到了很多俄罗斯贵族甚至沙皇的亲睐。在1828年的一次舞会上,作为16年来首次公开参加社交活动的她立刻成为了当场的焦点,优雅的气质和优美的相貌令参加舞会的其他女子黯然无光,对于在场的所有男士来说自然被她所吸引,在这之中作为在整个俄国有很高知名度的诗人普希金也不能免俗,她和普希金一见钟情、不能自拔,并一直在内心中爱着这位诗人。 (三)普希金的家庭褒贬观 普希金用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来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大量融入了家庭因素,普希金以另一种形式创作了一部自传。对于男主人公来说,描述的是普希金自己,他并未将自己描述成一个完人,而是将自身的所有特点尤其是缺点暴露无疑,让活生生的自己变成了他笔下的奥涅金,普希金这种记实手法的运用更加体现了作品的真实性,让这部大作变得有血有肉,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而对于女主人公达吉雅娜来说就不同了,普希金在对自己妻子的描述上体现了绅士风度,可以说在整个作品中达吉雅娜女神一样的圣洁让所有的读者臣服,这正是普希金对于心目当中的这个“阿尼玛”爱慕的别样表达,甚至在普希金决斗之后即将走完生命最后历程的几天里,对她的妻子普希金娜还是关爱有加,他还安慰她的妻子不要难过,都是他自己犯下的错误才有现在的结果。 真正的普希金和普希金娜有许多作品中没有进行直接表述,需要仔细揣摩字里行间的叙述才可以了解普希金的家庭观。普希金和普希金娜在生活中共同语言甚少,作为诗人普希金要经常搞创作,而长久的创作让普希金娜感到厌烦,她对普希金创作的诗一点兴趣也没有,日久天长自然生变。上层不计其数的灯红酒绿显然对普希金娜来说超过了普希金对她的吸引力。 结语 《叶甫盖尼?奥涅金》作为俄罗斯著名作家普希金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对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作品中所塑造出来的男女主人公形象更是深入人心,男主人公奥涅金与女主人公达吉雅娜正是普希金夫妇生活的真实写照,普希金将自己的家庭生活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人物真实地反映出来,该作品也是其短暂一生和家庭轨迹的真实写照。语 参考文献 [1]张蕾,宋清丽.论《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人物悲剧[J].职业,2010(14). [2]智量.奥涅金和连斯基的决斗——《叶甫盖尼?奥涅金》第六章赏析[J].名作欣赏,1982(05). DOI:10.16412/https://www.360docs.net/doc/428383611.html,ki.1001-8476.2014.35.026 yw n jiàn shè

东欧文化

东欧文化课程论文 题目: 俄罗斯诗歌的月亮——安娜·阿赫玛托娃 姓名: 学院: 外语院 专业: 日语 班级: 日语142 学号: 指导教师: 邱欣敏 2015年12 月11 日

俄罗斯诗歌的月亮——安娜·阿赫玛托娃 地跨亚洲和欧洲,拥有世界上最广袤的国土的俄罗斯,这个被戏称为北极熊的国家,所养育的人民以民风彪悍著称:崇尚武力,以强硬状态示人,表现的无所畏惧,就跟熊一样,充满力量跟威慑力。这也是俄罗斯成为战斗民族的原因。在我为他们强悍的体魄所折服的同时,也为他们内心的浪漫情怀所感叹:俄罗斯人无比热爱诗歌。 作品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诗人、文学家普希金正是出生于俄国。普希金“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诗作,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而普希金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相对于普希金不是那么为人熟知的女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就是俄罗斯文学史上与之遥相辉映“俄罗斯诗歌的月亮”。 瑞典诺贝尔文学评奖委员会主席埃斯普马克在一篇文章中认为,俄罗斯诗人阿赫玛托娃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她本人的遗憾,更是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遗憾。这是一个迟到的评价,却因时间的流逝而得到了愈来愈肯定的证实。阿赫玛托娃是二十世纪世界诗歌史上少数堪称“大师级诗人”中的一个,享有“继萨福之后第二位伟大的抒情女诗人”之美誉,而她的作品则是“俄罗斯的伟大象征之一”。正如邱老师的展示中所说,她不仅仅是一个闺房诗人,他还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耐心和洞察力的代表。 阿赫玛托娃,她被誉为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但月光柔美恬静的色调并不属于她的命运。她一生坎坷,晚年方才云开月霁。安娜自小酷爱文学,尤其对诗歌创作表现出浓厚兴趣。然而她父亲却十分厌恶文学,曾明令禁止女儿用他的姓发表任何文学作品,故她则取外曾祖母的姓氏“阿赫玛托娃”作为笔名。阿赫玛托娃嫁给著名诗人古米廖夫,但两位兴趣相仿的年轻人的婚姻生活并不像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幸福和美满。他们各自强烈的个性不断碰撞,导致了矛盾的产生和激化。1912年,阿赫玛托娃的第一部诗集《黄昏》出版,获得了评论界良好的反应。两年后,她出版了第二部诗集《念珠》。这两部诗集为她赢来了最初的诗名。然而二十年代以后,阿赫玛托娃开始进入了她生活中的低谷,首先是已经离异的丈夫古米廖夫的被枪杀,随后,唯一的儿子列夫两次被捕。她本人,起初是因为诗歌中的阴郁、低沉的调子和“既没写劳动,也未写集体”而在文学界受

阿赫玛托娃诗选

阿赫玛托娃诗选 分享《青春》传播文化阿赫玛托娃(Akhmatova)诗选黝黑的少年在林荫道上徘徊 黝黑的少年在林荫道上徘徊, 漫步湖畔,愁肠百结, 一个世纪了,我们还在怀念 那窸窸窣窣的脚步声。刺人的松针绵密地 铺满低矮的树墩, 这里放过他的三角帽, 一卷破旧的帕尔尼诗集。1911(汪剑钊译)在深色的面纱下在深色的面纱下,握紧双手…… '今天你为何如此憔悴?' ――'是因为,我用苦涩的忧愁 把他给灌得酩酊大醉。'我怎能忘记?他踉跄着出门, 痛苦地扭曲着嘴唇…… 我顾不得扶靠护栏, 忙不迭地追他到门口。我气喘吁吁地喊道:'那一切 不过是玩笑。你再走,我就死。' 他只是平静地一笑,冷冷地 对我说:'别站在风口里。'1911(汪剑钊译) 我活着,像座钟里的布谷鸟

我活着,像座钟里的布谷鸟, 我不羡慕森林中的鸟儿们。 上紧了发条--我就咕咕叫。 你要知道,这种命运 我仅仅希望 仇敌才会拥有。1911(汪剑钊译)我来了,要取代你,姐姐 '我来了,要取代你,姐姐, 在高窜的林中篝火旁。你的头发花白,视力 下降,泪眼矇眬。你已不再记得鸟儿的歌声, 你也不会发现星星和闪电。早已不再听见铃鼓的击打, 而我知道,你害怕寂静。' '你来了,要将我埋葬。 你的铁锹和铲子在哪里? 你的手中只有长笛。 我不会责怪你, 我的嗓音早已停息, 难道还值得惋惜?请你穿上我的衣裳, 忘掉我的担忧, 让风儿拨弄起鬈发。 你散发着丁香一般的芬芳, 沿着险峻的道路走来, 为的是成为被照亮的那一个。' 一个去了,给另一个

腾出、腾出位子。 踉踉跄跄,像一个瞎子, 走在一条陌生而狭窄的小路上。 她仿佛看到了一切,附近 有火焰……手里握着铃鼓。 而她,恰似白色的旗帜, 而她,恰似灯塔的光芒。1912(汪剑钊译)这里,我们全是酒鬼和荡妇 这里,我们全是酒鬼和荡妇, 我们在一起多么郁闷! 连壁画上的鲜花和小鸟 也在思念流动的云彩。你抽着一管黑色的烟斗, 缭绕的烟雾那样神奇。 我穿着狭窄的衬裙, 让身材显得更加俏丽。几扇小窗永远被钉死, 是担心雾淞,抑或是雷电? 你那机敏的眼睛 如同一对警惕的猫眼。啊,我的心多么忧伤! 莫非在等待死期的来临? 那个如今正在跳舞的女人, 她命中注定要下地狱。1913(汪剑钊译)我来到诗人家里作客

浅析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浅析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摘要:“多余人”的产生和发展是俄国历史的产物,“多余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一些对社会制度不满、生活苦闷、厌恶当局又脱离人民无处施展抱负的先进人物的迷茫状态,“多余人”形象有其先进性和历史性,对整个世界文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俄罗斯多余人贵族爱情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多余人”形象最早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身上体现的,在某种意义上“奥涅金”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而这一形象真正的广为流传是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才更加深入人心的。之后又有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中“奥博洛莫夫”等。 一、出身“贵族”的“多余人” “多余人”都出身于贵族家挺,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根本不必为生活担心,他们从小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正是教育使他们开始思考社会人生。也许人们追求财富、荣誉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作为一出生就拥有财富的贵族地主,他们渐渐认识到正是自己的特权地位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他们背离本阶级价值的标准,不再把追求功名利禄、家庭幸福当作自己人生目的,作为上流社会、贵族阶级的一员却走上了与本阶级的价值标准相背离的道路。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学识广博、聪明深刻的奥涅金在二十六岁时仍然是个既无公职也无家室的人,成为上流社会眼中的怪人。毕巧林同样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青年,他思维敏捷,才华出众,具有非凡的洞察力,但是他同样没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