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灵魂”与鲁迅作品

合集下载

中国魂

中国魂

“中國魂”——魯迅【鲁迅生平与重要作品】鲁迅自1907年开始文学活动,至1936年逝世,近30年间留下700多万字的著作、译作,加上日记和书信约1000万字以上。

他创作了短篇小说集两本:《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一本:《故事新编》;散文诗集一本:《野草》;回忆往事为主的散文集一本:《朝花夕拾》,以上共计35万字。

鲁迅的主要精力用于杂文创作,共出杂文集16本,计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1、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后收入《呐喊》。

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作者首次署笔名‚鲁迅‛。

作品通过一位元‚迫害狂‛患者的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叛逆封建礼教,受到迫害而发狂的狂人形象。

通过狂人的自述,向人们指出封建社会‚吃人‛的历史。

同时也暗示了狂人最终战斗和反抗的失败,进一步强调了启蒙的意义。

主题十分明确,就是要‚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2、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写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之间。

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鲁迅后来曾经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3、小说《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当时的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民族魂鲁迅节选阅读

民族魂鲁迅节选阅读

民族魂鲁迅节选阅读一、鲁迅与民族魂的关系1.1 鲁迅对民族魂的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他深入探讨了民族魂这一重要的主题。

他通过笔下的人物形象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触动,展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注和担忧。

他认为,只有唤醒了民族魂,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1.2 鲁迅的眼光鲁迅的作品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他用锐利的笔触刻画出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压迫。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杰作,也是对中国民族魂的一次呼唤。

他的眼光犀利而敏锐,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他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困境和民族的脆弱。

二、鲁迅作品中的民族魂展示2.1 《狂人日记》:愤怒的呼喊《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主人公白嘉轩的视角,展现了近代中国人的精神困境。

白嘉轩的愤怒是对社会的不公和对国家的软弱无能的呼喊,他的内心决定了他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担当起责任。

2.2 《阿Q正传》:民族自强的希望《阿Q正传》是一部讽刺小说,通过对阿Q这个典型的弱势群体的描写,暴露出中国人民的软弱性格。

然而,在阿Q身上,鲁迅也揭示了中国民族魂的希望,当社会危机来临时,阿Q不再逃避,而是挺身而出,展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三、鲁迅节选中的思考与感悟3.1 担忧与忧虑在鲁迅的一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与忧虑。

中国当时正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国家的分裂,鲁迅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试图通过作品唤起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注和担心。

3.2 激发民族自尊心鲁迅的作品中透露出对中国民族自尊心的关注。

他通过作者的视角展示了中国人在封建社会和外来文化冲击下所受到的屈辱和压迫。

他试图唤醒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

3.3 激发爱国情怀鲁迅的作品中还激发了读者的爱国情怀。

他通过对社会的揭露和对人物的刻画,让读者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他试图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国家和民族的爱和责任感。

3.4 民族魂的意义和价值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民族魂的意义和价值。

鲁迅的作品对中国社会觉醒与传统文化的塑造以及人性的探寻

鲁迅的作品对中国社会觉醒与传统文化的塑造以及人性的探寻

鲁迅的作品对中国社会觉醒与传统文化的塑造以及人性的探寻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人,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观察家。

他的作品深刻地触动了中国人民的心灵,对中国社会的觉醒与传统文化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鲁迅通过对人性的探寻,揭示了人类内心的黑暗面以及社会中的种种丑恶。

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社会觉醒的塑造鲁迅的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唤醒了中国人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鼓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首当其冲的就是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

通过主人公的自述和内心独白,鲁迅以疯狂的言辞和形象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如封建迷信、腐败政府等。

他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面,激发了他们的激愤和反抗意识,引发了对社会现实的深思和探索。

另外,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也是他对社会觉醒的重要贡献之一。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形象塑造和生动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势利和虚伪。

阿Q虽然身处贫困和弱势的境地,但他却能通过自我吹嘘和欺骗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这种形象的塑造,无疑激起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并使人们意识到了社会的弊端与不公。

二、对传统文化的塑造鲁迅的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思考,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对传统文化起到了推陈出新的作用。

例如,在他的小说《药》中,鲁迅将传统的医药文化与现代的医学观念相结合。

他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以及对传统医药知识的描写,呼吁人们不要囿于传统观念的禁锢,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他的作品,强调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对于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的转变产生了积极影响。

此外,鲁迅的小说《家》也深刻地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塑造。

小说中,鲁迅通过对家庭关系和家族观念的描写,传达了他对传统家庭道德和观念的批评和反思。

他以家庭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压抑和束缚,并试图打破传统观念的禁锢,提倡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鲁迅的民族的精魂作品解读范本1份

鲁迅的民族的精魂作品解读范本1份

鲁迅的民族的精魂作品解读范本1份鲁迅的民族的精魂作品解读 1“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逝世后,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曾这样高度评价鲁迅。

确实,作为一个民族的精魂,其生命是永恒的。

__来,鲁迅以其崇高的人格,深邃的思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心,导引着他们人生前行的正确方向。

现在,当我再次手捧《呐喊》、《彷徨》,又一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咸亨酒店走向土谷祠、轩亭口。

我仿佛回到那个时代,再一次的体味到鲁迅先生深邃的目光,振聋发聩的呐喊,伟大的人格魅力,不愧为民族之精魂。

鲁迅他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一生。

他曾经用“风雨如磐”、“寒凝大地”、“万家墨面”一类沉痛的词句,描绘自己生活的时代。

在他看来,唤起民众精神的觉醒,改造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是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当务之急。

他最先把目光投向__,接受过启蒙主义思想,相信过进化论,也曾经受到叔本华、尼采的某些影响。

经过一次次的挫折,特别是通过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鲁迅终于摆脱彷徨和苦闷,看到希望的曙光,深信“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深信在__的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

他把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渊博的学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密切地结合起来,使他的作品的思想深度、历史容量和战斗性,是中国文化史上所少有的;他的作品、思想和人格,在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民族的自信心方面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__同志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

鲁迅以笔为旗,为一个新生的中国呐喊。

虽然,他所诅咒的那个中国人民当奴隶或当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早已经成为过去,闰土、祥林嫂的后代们早已经成为国家的主人和新生活的建设者。

但鲁迅博大精深的精神品格,在今天仍然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呐喊》读后感(精选15篇)

《呐喊》读后感(精选15篇)

《呐喊》读后感(精选15篇)《呐喊》读后感1鲁迅先生是我很崇敬的一位作家。

他笔下的三味书屋、闰土、社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这些__就像小草一样清新自然。

可他的另一本小说集《呐喊》却像声声惊雷,在那个陈腐黑暗的年代唤醒了许多铁屋子里的清醒者,让黑暗的旧社会有了反抗的力量与希望。

《呐喊》是拯救民族,为革命先驱助威的号角,是让沉睡者觉醒,让勇士们振奋的战鼓!鲁迅原本是要学医拯救病人的生命的。

可在那民不聊生、战火纷飞的年代,手术刀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把手中的刀换成了拯救国人灵魂的枪。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开学第一天第一课堂里爱心大使李连杰叔叔说人们这一代的任务是继承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把它们发扬光大。

让人们祖国不但国富民强而且精神上也要站在世界顶端!是呀,人们盛唐时期,一走出国门,迎来的都是崇敬羡慕的目光。

比如唐僧。

外国人一听说是中国来的,都会赞叹道:您是大唐来的高僧啊!语气是多么崇拜向往啊!不像前些年人们去日本。

导游不敢给人们发队帽,他怕人们大声喧哗,在外国人跟前丢了中国的脸;还老提醒人们在公共场合不要拥挤、插队;男同胞上厕所要上前一步可见人们在老外的眼中素质是多么差啊!是呀,这些年人们的国家越来越繁荣昌盛,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但精神文明没有跟上。

这就像一个跛脚巨人,是无法跑到世界前列去的!今天,我也要学学鲁迅先生当年呐喊的精神,大声呼喊:同学们!让人们继承祖先们深厚优良的文化传统,接过建设精神文明的大旗,努力学习,为发扬祖国文明而奋斗!来吧,小主他们!让人们就从现在开始,人人讲文明,懂礼貌:向老师敬个礼,向同学问声好;帮妈妈扫扫地,帮老人捶捶背大家都从小事做起,先管好自己再帮帮别人。

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中华民族一定会成为物质精神的巨人,迈着强健的脚步走向世界。

加油!《呐喊》读后感2想带孩子们读经典,上次读了《城南旧事》,学生阅读兴趣浓厚,感悟很深,这次带他们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

鲁迅的作品反映了中国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关注了中国人民群体的日常和生活。

鲁迅的作品反映了中国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关注了中国人民群体的日常和生活。

鲁迅的作品反映了中国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关注了中国人民群体的日常和生活。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关注了中国人民群体的日常和生活。

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腐败和落后,以及中国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

《狂人日记》描述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变态和自我解构的过程。

主人公田间因长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压抑,最终产生了精神病。

他的精神变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腐败和禁锢。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秩序,全面主张“礼、乐、人伦、仁义、孝悌”,对个体的自我发展和创造性的表达是不加重视的。

这种传统文化的禁锢让田间感到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甚至让他丧失了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的能力。

田间的痛苦和疯狂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未能适应现代化的进程,面对新的挑战和变革,他们感到束手无策和两难境地。

这也是鲁迅作品中所表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揭示了中国人民在现代社会中历经失败和挫折的历程。

阿Q是一个十分特别的人物,他有着强烈的自尊和尊严,但是他在现代社会中却不断地遭受着各种侮辱和挫折。

阿Q的经历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到的各种困境和挑战。

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与阿Q一样的普通人,他们拥有着自尊和尊严,但却由于贫困、无知、排斥和损失等原因而遭受着各种权力压迫和环境打压。

鲁迅通过揭示阿Q的悲剧遭遇,让人们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世纪之交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变化所造成的冲击和挑战。

同时,它也提醒了人们应对困境和挑战的重要性。

《鲁迅全集》是鲁迅的主要作品集,其中包括了鲁迅大量的日记、散文和小说等作品。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关注了中国人民群体的日常和生活。

这些作品不仅对于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在阐述中国的文化意义上也形成了不可方割的地位。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传统文化鉴赏:民族魂——鲁迅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传统文化鉴赏:民族魂——鲁迅
“看电影事件”让鲁迅看到了国人的麻木不仁,人民不觉醒是民族落
后的根本原因。鲁迅去日本学医,怀着良好的愿望,希望学成后疗救国民 的体魄,而这次事件,使他看到了比体魄更需要疗治的是国人的灵魂。然 而要救治国人的灵魂,必须唤醒民众,不是学医就能完成的,所以“我的 意见却变化了”。
中国民众的愚味、麻木,使他深感医学 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 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 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 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 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自嘲,字面意思就是自我戏嘲、自己嘲笑自己。从本 诗内容看,写的是自己的危险处境和在这样处境中的心 态。自己尽管时时都有危险,但鲁迅向朋友说,这些不 过是些好笑的事情罢了。这正是鲁迅一贯的幽默乐观的 风格。鲁迅在“自嘲”中所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和自 己战斗到底的决心,是一个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本色。
鲁迅的名言
给人看。
鲁迅先生死后,有很多人来看望他, 有学生,有工人........鲁迅以笔为武器, 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 东评价他为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 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 缅怀鲁迅吧。
•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 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 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 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
小说集
《阿Q正传》是中国著名的小说家鲁迅先生创 作的第一部小说,它有力的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 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 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 病态。

《鲁迅选集》读后感3000字 从鲁迅作品看到中国国民的精神风貌

《鲁迅选集》读后感3000字  从鲁迅作品看到中国国民的精神风貌

《鲁迅选集》读后感3000字从鲁迅作品看到中国国民的精神风貌《鲁迅选集》读后感中国国民的精神风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话题。

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无疑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他以其犀利而真实的笔触,深深地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选集》是一本集合了鲁迅一生创作的作品的巨著,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国民的精神风貌的几个重要方面。

首先,在《鲁迅选集》中,我看到了中国国民的勇气与坚韧。

鲁迅的作品以揭露社会黑暗、探索人性的深渊为主题,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愤怒。

他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残酷与不公,深入刨析社会的矛盾与病态。

他毫不畏惧地批判封建主义、压迫和忍辱的文化传统,为中国人民争取尊严和自由。

鲁迅的作品中透露出的坚持与顽强精神,无疑是中国国民精神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在《鲁迅选集》中,我看到了中国国民对教育的渴求与追求。

鲁迅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呼吁中国人民用科学的眼光来认识世界,用现代的知识来拓展眼界。

他关注青年的成长与教育,提倡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

他强调教育的力量,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中国人民才能真正解放自己。

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以生动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凸显了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中国国民的求知欲与对教育的追求,正是中国国民精神风貌中一股源源不断的力量。

第三,在《鲁迅选集》中,我看到了中国国民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与呼唤。

鲁迅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不公平与不正义。

他通过对封建主义、旧文化和压迫现象的无情揭露,激发了人们对社会正义的强烈渴求。

他让人们看到了社会阶级和人性的丑陋,同时也唤醒了他们对于真正公正和人道的向往。

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中国社会的改革和进步,成为社会正义的先锋。

中国国民对公正与正义的执着不懈追求,是中国国民精神风貌的又一重要方面。

通过阅读《鲁迅选集》,我对中国国民的精神风貌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鲁迅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个人对于社会的思考和探索,也体现了中国国民对于真理、自由、公正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人灵魂”与鲁迅作品摘要: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

中华的民族精神就深深地根植于这五千年的文化之中。

鲁迅,积其一生之力,用其深邃的思想、犀利的笔锋和仁爱的心胸,铸国人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不朽的灵魂。

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的自卑、自负和自甘堕落。

关键词:鲁迅,文学作品,国民性,历史意义,现实思考。

一、鲁迅作品产生的背景鲁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他以那深邃的思想、犀利的笔锋和仁爱的心胸,无情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鲁迅在1898年离开家乡,先后进入南京水师学堂,铁路矿务学堂学习。

他读了许多宣传新思想、新知识的书,对外国侵略者入侵中国十分痛恨,对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也产生了不满。

1902年,鲁迅赴日本留学,他认为新医学是一门有用的学问,中国人体质差,学医可以救死扶伤,于是便到仙台学医。

1905年的秋天,当时日本与俄国在中国东北打仗不久,学校放映了时事片。

在一次放映的时事片中,出现了这样的镜头:一群日本兵抓住一个中国人,将他五花大绑地押赴刑场,而旁边有一群中国人在围观,他们的神情是如此麻木,但他们的身体看上去是很强壮,在场的外国学生发出一阵欢呼。

顿时,一种愤怒、悲痛、屈辱的情感紧紧抓住了鲁迅的心。

他领悟到:“医学救国”是行不通的,再高明的医师也只能医治同胞的肉体,而无法医治同胞的灵魂;只有振奋中国国民的精神,唤醒沉睡的国民才是当务之急。

所以,当时鲁迅决定放弃医学,转向文学。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用白话文写的小说——《狂人日记》。

之后,鲁迅又创作了《孔乙己》、《风波》、《臆见小事》、《故乡》、《阿Q正传》等。

鲁迅写的杂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像一颗颗光辉夺目的明珠,深受人民喜爱。

鲁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文学创作为武器进行“文学革命”的文学家,他在所有的作品中都对中国黑暗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清醒的战斗精神唤醒了无数中国人,被后人誉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二、鲁迅作品中折射出的国民性国民性是通过国民的行为倾向表现出来的,同一种心理特质组成的普遍的人格类型。

是“一个民族的绝大多数人在思想,情操及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大概固定形态”。

[1]简单地说,一个国家国民的性质特点与他国国民的差异,他国国民所无,我国国民所独有,或者虽为人性所共有,但在我国国民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的精神和灵魂品质的特点就是中国人之国民性。

既然如此,那么国民性就有优点也有缺点。

鲁迅的作品承载的是他感时忧国的神圣使命,据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回忆,鲁迅在日本期间,经常思考这样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2]从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出发,鲁迅形成了他关于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整体构架。

《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是鲁迅批判国民性主题的经典体现。

1.奴性鲁迅对国民精神弱点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奴性人格的批判,阿Q是一个双重性格的奴性人物。

“见了狼,自己就成为羊;见了羊,自己又变成狼”,这是阿Q性格中最为突出的一面。

在“假洋鬼子”、赵太爷这些“狼”面前,阿Q表现出空前的软弱,乖乖地做“羊”,任其欺辱。

在王胡面前,阿Q虽然不甚服气,并试图获得胜利,然而,在王胡真的动了气同他打起来的时候,他又软下来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是弱者的哲学,也是由狼变羊过程中的心理安慰。

总之,鲁迅先生对阿Q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周作人说阿Q 是“一个民族的类型”,是“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相‟”。

小田狱夫说阿Q是“…中国人的代名词‟,是非常贫弱和颓败的一种人格,《阿Q正传》是鲁迅关于国民性的追求开出的…盛大的花朵‟”。

[3]阿Q的如此种种的取胜法宝,如同麻醉剂,使他不能认识自己所处的悲苦命运,过着奴隶不如的生活,至死了也不觉悟。

如果说小说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集中刻画,已经证明了鲁迅是要借阿Q来刻画国人的灵魂,那么阿Q身上的其他这些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态,就更进一步证明,鲁迅的确是完成了他的创作意图,把阿Q写成了整个民族精神病态的典型。

在某些情况下,“阿Q精神”可以起到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的积极作用,但量变会导致质变,“在大多数健康的人的身上,这是偶然为之的行为,并且往往成为实际胜利的前导,而在不正常的人身上,这种精神居于统治地位。

前者是准备直面现实,后者是要逃避现实。

”,“鲁迅从集体生命的基点出发,认为…精神胜利法‟是应该遭到批判的”。

[4]2.自私、冷漠早在留日期间,鲁迅就认为“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与爱”。

[5]谈到民众,鲁迅不无愤慨地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悲壮剧;如果显得彀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 [6]鲁迅在一系列小说中描写了神情麻木不觉醒的看客形象:《药》、《示众》里鉴赏杀人场面时,“一堆人”“竭力伸长了脖子”“嘴张得很大”;《孔乙己》中酒客们取笑孔乙己写“回”字、偷书被打;《祝福》中鲁镇上的人们拿祥林嫂额上的伤疤、阿毛被狼叼走做笑料;而“阿Q十分得意的笑”着调戏小尼姑时,“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未庄的人们十分“欣然”地听阿Q讲杀革命党的事,阿Q游街示众时“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看客们露出“闪闪的像两颗鬼火”的狼一样的眼睛。

这些看客身上共同存在着愚昧、麻木、怯弱的精神状态,还潜藏着一种自私、冷漠的灵魂,其结果是人的生命被完全漠视,群众成了戏剧的看客,只知道咀嚼、鉴赏别人痛苦,它不仅使人津津有味地欣赏人间的喜剧和悲剧,而且心安理得地欣赏丑恶与残忍,这是一种完全扭曲变态的审美心理反应。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反思和批判,是鲁迅不灭的精神实质。

3.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在阿Q身上,一般赋予它以自私、保守、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卑弱与健忘等含义。

如: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

”又如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

林毓生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仅只是他的表面特征,而更为基本的特征则是他缺乏内在的自我,如果我们把阿Q通过社会所获得的传统文化体系的因素,也包括进去作为他的本性的部分,那么,阿Q便可以称为几乎全靠本能生活和行为的动物了。

”[7]这种精神胜利法中国人发明得很早,后来与异族周旋失败,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这就是阿Q劣根性在国人身上烙下的印记。

4.吃人“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8]鲁迅小说的重大贡献之一,是以一系列成功的典型形象,在中国文学史最早从根本上挖掘出封建主义血淋淋的“吃人”本质,并把它展示在古老的中华民族面前。

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鲁迅说它“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9]这里的“家族制度”,应当读作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这里,“仁义道德”与“吃人”是相互对应并紧密联系的,或者说,“仁义道德”就是“吃人”的代名词。

从此,“吃人”这名词,就被赋予了封建主义对人进行镇压和奴役,把“人”异化成“非人”的特殊含义。

钱理群在分析《孔乙己》的“叙述者”后面的意味时说到:鲁迅在具体考察描写中国社会时,他有一个重大的艺术发现:在中国,不仅封建制度、封建伦理道德“吃人”,而且千百年的习惯势力所形成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更在无时无刻地制造着“吃人”的悲剧;而在鲁迅看来,后者是更为普遍,更不露痕迹,因而是更为可怕的。

三、鲁迅国民性的历史意义源于十九世纪末的严复、梁启超等的新文化运动,到二十世纪初以鲁迅、陈独秀等为代表推向了高潮,特别是鲁迅以其文学创作和思想引领着新文化运动。

经历“五·四”波澜,逐渐看清了民族衰落,国家的积贫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民的整体的不觉悟和病态,并且深知已是病入膏肓,“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动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我想这鞭子总要来。

好坏是另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

”鲁迅知难而进,自觉地拿起这鞭子抽打拷问自己,更拷问民族的灵魂。

在黑暗中探求民族的出路,正如尼采所说的“超人”一般来唤醒灵魂,解救民众。

鲁迅的意义不是纯文学的,而是民族的,社会的,历史的。

鲁迅是当代的文学巨匠,当代文学的奠基人。

更是一个思想者,但不管文学上还是思想上,他的成就更集中在他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和犀利批判上。

他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

鲁迅当时认为,中国社会的落后不仅是物质、经济的落后和政治的腐败,更关键的是文化的落后,是人的落后。

落后的文化造就了劣弱的“国民性”,造就了民族素质和精神的低下,因而导致了经济的落后和政治的腐败。

所以,如果要使中国社会得到根本的改造,首要的问题是改造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即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他把这一思想的核心称之为“立人”,他希望通过推行文艺来改变国民精神,祛除国人灵魂上的种种痼疾,以达到“立人”的目的,从而最终改造社会。

因此国民性批判,构成了鲁迅小说的一大主题。

他所有小说的目的都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在于对“愚弱的国民性”的批判。

四、鲁迅国民性的现实思考二十世纪以来,对“国民性”、“民族劣根性”的反思和批判不绝于耳,鲁迅及其小说总是被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与对国民性的激烈批判相联系。

虽然赞者奉为圭臬,疑者不以为然,但谁都必须承认:当文学自觉地担负起“启蒙”的任务,用科学和民主来启封建之蒙时,其中最深刻最坚韧也最执拗的“真的猛士”独鲁迅一人。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他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他的人生经历早已让他深切地体验到国民性的问题。

先是绍兴时期“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家庭变故”,他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

接着他想追寻一种朦胧的“理想的人性”,于是便有了南京时期的“乌烟瘴气”。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但又如何呢?在仙台医专的电影中见到“久违的许多中国人”,然而他们“强壮的体格”却“显出麻木的神情”。

最后,这种人生体验使鲁迅清醒地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10]很显然,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主要来源于他自己深切的人生体验。

然而悲剧性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纵然全面而深刻地改造国民性的同时,却未能涤荡这种痛苦的体验。

新文化先驱者们自身携带的传统文化基因、文化心理素质与思维方式却存在着深刻的自我矛盾和冲突,顽固地阻挠着人性觉醒和国民性改造的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