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古诗 研学地理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研究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研究
关于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研究
中国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
相当部分的诗词作品对自然和社会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地理元素,不乏有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词。
这些诗词对增强我们的地理审美观、正确地理解地理规律、激发我们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大有帮助。
中国历代诗人、文学家,抒发喜怒哀乐之情,表现旨趣,往往借助于祖国的'名山秀水。
许多诗歌中不仅反映了一些气候特点、地质地貌状况,也透析了一些生态环境的变化现象。
在古诗词中,除了一些对自然地理方面的精彩描述外,有的诗词亦很贴切地反映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
【关于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研究】。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细腻的艺术赢得了世人的赞美。
在古诗中,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感慨和情怀,还蕴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这些地理知识不仅是对中国历史和地貌的真实记录,也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对中国古诗中蕴含的地理知识进行探究,揭示古代诗人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和理解。
中国古代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涵盖了山川、江河、湖泊、地貌等方面。
首先,我们可以从诗中的山川描绘中了解到中国的地理特点。
比如诗人杜甫在《望岳》中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中国山川的雄浑与壮美。
泰山作为中国五岳之首,其气势磅礴的山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又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首诗描绘了黄河流经山区进入海洋的壮丽景象,强调了黄河的长势巍峨和宏伟。
古代诗人对江河的描写同样生动而细腻。
例如司马迁在《卜居》中写道:“浣花溅水蕊心动,碣石鲸波胆气开。
”这首诗描绘了浣花小姑娘在江边洗花的场景,通过描写江水的波浪、浪花以及鲸的波动,将水流的形态、气势和声音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江河的壮美景色,还体现了古人对江河的熟悉和感受。
又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这首诗刻画了船只驶入蓬莱的场景,描绘了岛屿的景色和黄昏时分的淡淡忧愁。
这些描写展示了中国沿海地区的一块独特风景。
除了山川和江河,中国古代诗词中还蕴含了丰富的湖泊知识。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夜泊牛渚怀古》中写到:“白洲虽在,依旧宛然。
鬓微星,眉似月。
楚江玉蒲团,万载何年束?牛渚在何方?”这首诗以夜晚在牛渚岛泊船的场景为背景,描绘了湖泊周边的景色,表现了湖光山色的美妙。
还有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首诗展示了青海湖和玉门关的景色,通过描写湖泊的云雾和雪山,凸显了湖泊地区的雄奇和壮丽之美。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的世界,感受诗词中蕴含的有趣的地理知识。
1.古诗词与月相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地理解析诗中“九月初三”是表示时间,“月似弓”是写月初的娥眉月,即上娥眉月。
上娥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形状为一反“C”字形。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地理解析诗中“夜半”而“月落”,描写的是“上弦月”。
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形状为一大写的“D”字形。
2.古诗词与气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地理解析该句诗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地理解析该诗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
在我国的江淮地区,每年六七月份都会出现持续阴天有雨的气候现象,持续时间能达到一个月左右。
由于这个时候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所以人们称其为“梅雨”。
初夏时节,从热带海洋北上的暖湿空气常常伸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到达淮河及其以北地区,与从寒带南下的冷空气相遇。
它们势均力敌,处于“拉锯”状态,形成一条稳定的降雨带,导致阴雨绵绵。
3.古诗词与河流将进酒(节选)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地理解析该诗句旨在说明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但黄河水奔流入海之后真的“不复回”了吗?从自然界水循环的角度分析,自然界的水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河流汇入海洋的水体,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降落到地面,成为地表径流,可能重新进入河流。
“天上”指巴彦克拉山脉。
“奔流到海”指渤海。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地理解析昔日的大江大河所流经之地,现在已经成了“数家新住处”,体现了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的现象,即河流的侵蚀与堆积作用。
古诗中地理知识的探究--论文

古诗中地理知识的探究——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关键词:地理古诗摘要:我国浩瀚的文字海洋中,有许多“优美动人,底蕴深厚”名诗佳句,其中大量的描写了各个时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社会现实。
本人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地理角度来进行了归类。
这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推理、判断及文学欣赏能力的一种探究的方法。
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
古诗来源于生活,因此古诗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
从古诗中不仅能学到很多的文学知识,还可以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
一、描写气候1、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
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
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
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2、描写平原与山地气候差异的诗句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
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
从诗歌中学习地理

从诗歌中学习地理团风县实验中学何国山我国是诗的王国,特别是古代诗歌作品浩如烟海,许多诗歌不仅以其精湛的文学艺术价值而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而且其中一些诗句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学知识,反映了古代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思考与认识。
下面从三个方面给同学们谈谈诗歌赏析与地理学习的关系。
一、诗歌与气候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文中有这样的内容:“大兴安岭,雪花飞舞;长江两岸,柳枝发芽;海南岛上,鲜花盛开。
”小学生们吟诵的这近似儿歌的内容,表明我国南北跨度大(跨纬度近50度),冬季南北温差大的特点。
我们可以利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觉转入此中来”来学习地形对气候、植被的影响。
白诗道出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山地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下降0.6℃,山地植被也相应的呈垂直变化,“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就反映了高山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的特征。
王之涣的《出塞曲》中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这里的春风应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大陆性气候,受夏季东南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
柳宗元的“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的名句,反映了我国江淮一带在准静止锋影响下出现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梅雨现象。
新疆人的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则体现了欧亚大陆上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气温日较差很大。
二、诗歌与自然景观现代歌曲“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和北朝名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我国北方牧区草原水草肥美,马牛羊成群的景象与和平恬静的放牧图景。
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上”应指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李诗既点明了黄河发源地和流向,又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诗人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指时间一去不复返。
如果从地理角度来理解李诗,“奔流到海不复回”还有不正确的一面,因为水是循环的,黄河是一条外流河,参与了陆海间大循环,注入到渤海的黄河水汇入太平洋中,海水蒸发的水汽又随夏季风吹到了我国季风区,进行了海陆间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灵活运用古诗词 激发学习地理兴趣

灵活运用古诗词激发学习地理兴趣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们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语言精炼,琅琅上口,千百年间万口传诵。
不仅如此,很多诗词还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能在地理教学中巧妙的加以利用,就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深入理解教材,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地理知识解诗意,活学妙用,兴趣无穷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更是如此,有时巧借一句趣语,授课会增加几分诙谐;妙用一句诗词,课堂更变得形象生动、趣味无穷。
用地理知识巧解语文诗词的意义,不仅使学生对地理学习热情极高,课堂会更加深化;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学素养。
例如,在讲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这一特点时,我设计这样的导入方法。
上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一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然后问:这些诗句都蕴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学生们迅速说出我国许多河流是向东流入海的,我顺势引导:俗话说水往低处流,我国地势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们说出我国地势的特点为西高东低。
我继续追问:我国地势除了西高东低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呢?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样的地理意义?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这一节内容。
这样自然导入到这一节,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讲中国气候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
那么春风为什么不能度过玉门关呢?春风又指的是什么呢?这样导入,可以增加学生的探究欲望,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学习,学生们知道,这里的春风是指夏季风。
我国是受季风影响比较显著的国家,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
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探究

附1:
校本课题研究立项申报书
课题名称: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的研究
申报者:
所在单位:
所在教研组:
申报日期:2020 年10 月14 日
一、课题研究者基本信息
二、课题设计论证
三、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四、学校评审意见
附4:
校本课题研究成果鉴定申请书
课题名称:
课题编号:
所在单位:
课题主持人:
教研组:
申报日期:年月日
一、提交鉴定的成果主件、附件目录(如已发表,请注明出版物或出版社)
二、成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概述
三、课题组成员名单
四、课题主持人所在教研组意见
五、教导处鉴定意见
- 11 -
附5:
校本课题研究结题证书
同志主持,等老师参与的校本研究课题《》(编号:)已完成结题工作,通过学校鉴定,被评为课题,准予结题。
教导处
年月日
- 12 -。
古诗词与地理环境教案

古诗词与地理环境教案一、引言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瑰宝,从古至今都被广泛传颂。
它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和表达。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教案将结合古诗词与地理环境,通过启发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深入学习和欣赏古诗词,达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体验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地理环境对古诗词的影响;2. 学习和欣赏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并理解其中蕴含的地理环境因素;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感悟能力;4. 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三、教学内容1. 古代地理环境简介:包括大陆地形、河流、山脉、湖泊等要素;2. 古代地理环境与诗词创作:解读古代诗词中对地理环境的描写;3. 学习和欣赏古代经典诗词:根据地理环境进行精选、解读和欣赏。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介绍古代地理环境与古诗词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古代地理环境(15分钟)通过图片、文字、地图等资料介绍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包括大陆地形、河流、山脉、湖泊等要素,让学生对古代地理环境有一个初步了解。
3. 古代地理环境与诗词创作(20分钟)选取古代经典诗词中与地理环境相关的片段,进行解读和讲解。
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引导,分析诗词中对地理环境的描写手法,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情感等。
4. 学习和欣赏古代经典诗词(30分钟)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特点,为学生精选一些相关的古代经典诗词。
教师可以朗读、解读,或者让学生自己朗读、体验,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对地理环境的理解。
5. 总结讨论(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古代地理环境与古诗词的关系,总结学习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彼此的感受。
六、拓展活动1. 课外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自行分析其中描绘的地理环境,写一篇短文讲解。
2. 野外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并体验自然环境对人类情绪和创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古诗研学地理
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人们传诵。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溜”。
如果我们细细品读,注意分析,就会发现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科学、合理地利用古诗能使地理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品读古诗,悟山之神韵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一座座山川不仅秀美、雄壮,更有迷人的文化神韵。
蕴含哲理的古诗,就是山山水水的精华再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人文沉淀。
利用古诗可以更好地活跃地理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例如,学习“五岳独尊”泰山的时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只有1532.7米,并不是很高,但孔子为什么会有“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当学生学习了有关地形知识后,就会懂得因为泰山位于华北大平原的东部,勃起于山东丘陵之上,整个华北大平原之上惟它独高,所以相对高度就显得很大,气势就显得特别雄伟,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一个美学形象。
此时,再引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学生就如同身临其境,心领神会五岳之首
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能感悟到诗人借物咏志的远大抱负。
再如,学习庐山时借用《题西林壁》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在朗朗上口的言语中感受到诗人苏东坡慧眼横看、侧看和远视、近观,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因为庐山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
再加上其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常隐没在云雾之中,变幻莫测。
从地质构造上看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造就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地貌,寥寥几字,不仅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地理原理,也陶冶了学生的高尚情操,领略了中国文化的艺术之美。
二、品读古诗,感水之灵性
水是生命之源,黄河、长江更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在指导学生学习黄河时,教师可以引用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首先请学生思考:黄河是我国第几长河,“天”指哪里,“海”又指哪里?学生很容易指出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天”指黄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海”指的是渤海。
接着再思考:上句写大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东
去,势不可回,黄河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状态?学生经过研讨发现:黄河流经我国的三个阶梯,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比第二级阶梯的高原地区高出2000-3000米,比第三阶梯的平原地区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们来看,黄河好似从天而降,一泻千里,巨大的落差使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学习长江流经地形的特点时,为了让学生学得生动和有趣,先点拨学生思考“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舟”、“彩云间”表达了什么?学生易答出“轻舟”形容长江流速特快,“彩云间”是描写白帝城地势特高,以突出长江流经上游时落差特大,生动突现长江上游多峡谷,水流急的特征。
再指导学生赏析“朝也磺硫,暮也磺硫,三朝三暮,磺硫如故”的含义,领悟长江中游河道多弯曲的特点。
最后指导学生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为学生展示长江下游江阔、水深的特点。
这样把地理与古诗巧妙结合,不仅能让学生生动感悟长江各段的水文特点,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之情。
三、品读古诗,观地形之奇妙
古诗中的精练语言,能为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某地的地形特征,加深学生印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学习内蒙古高原地形特征时,可借用北朝民歌《敕勒川》: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诗句,能启发学生轻松感悟其地形特征是地表坦荡,草原辽阔。
再如,学习四川省地形特点时,指导学生仔细观看四川省地图,借用李白的“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
学生边读边悟到四川省特别是西部崎岖的地形特点,四川西部山脉属于横断山脉,山峦起伏,地形非常复杂。
最后借用俗语“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另一方面体验到,气候垂直分布是山高谷深之因,为学生体会四川地形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品读古诗,探气候之奥秘
每天的阴晴、冷暖、风力大小无不给我们以直觉的感受,但一提到气候,学生就感到抽象,提到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时候学生更感到难以接受,此时可借用古诗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
如为了指导学生识记和理解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的有关知识,可引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激起学生的兴趣,点拨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探究并懂得其中的科学原因:诗句中的春风是指夏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
换而形成。
夏季亚欧大陆上形成的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仅仅保留在海洋上,这就是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太平洋暧湿气流在亚洲高压的吸引之下,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以东以南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划为季风区,以西以北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为非季风区。
至此,学生通过古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情感,深刻理解了季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形成,也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再如,指导学习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这一气候规律时,首先让学生赏析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美景:诗里的“人间”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的江西省九江市,“山寺”是指我国江西省庐山上的大林寺,庐山是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上耸立的一座高山,而庐山上的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之间,它比九江市的平地气温要低6℃多。
所以桃花开放的时间比平原上的要晚20~30天,山上的物候比山下的物候推迟了一个月左右。
由此探讨出“山地海拔高度导致气候垂直变化的自然景观”,也理解了“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变化规律。
借助这首诗让学生理解和体味到气候的垂直差异及其原因,为以后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学习打好了
基础。
古诗源于生活,古诗源于山川大河,借助古诗能引导学生感悟抽象的地理概念,感悟地理知识的情感和价值,加深对社会、生活及人生的理解,增强对地理学科的热爱之情。
(责任编辑杨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