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科相关技术规范与操作规程(SOP)

合集下载

临床输血技术标准操作流程精选文档

临床输血技术标准操作流程精选文档

临床输血技术标准操作流程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临床输血技术标准操作流程(SOP-培训版)一、受血者血样采集二、接收血液四、输血注意事项1、取回的血液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

输血前将血液轻轻摇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2、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液输完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3、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2)立即通知值班的本院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4、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汇报上级医师,在积极配合治疗抢救的同时,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记录;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遵医嘱抽取患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4)遵医嘱抽取患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进行进一步鉴定;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菌种检测;6)遵医嘱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遵医嘱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参照依据:2000年10月01日起实施的由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输血科的技术操作规程(3篇)

输血科的技术操作规程(3篇)

第1篇一、总则1. 为了规范输血科的技术操作,确保输血安全,提高临床输血服务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程。

2. 本规程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输血科的技术操作。

3. 输血科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本规程,确保各项操作符合国家标准和临床需求。

二、人员要求1. 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学历,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并经过岗前培训。

2. 工作人员应熟悉本规程,掌握输血科各项技术操作流程。

3. 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输血安全。

三、输血科工作流程1. 输血申请流程(1)患者病情评估:临床科室根据患者病情,评估是否需要输血。

(2)填写输血申请单:临床科室医生填写输血申请单,注明患者基本信息、病情、血型、输血目的、输血量等。

(3)送检血样:临床科室将输血申请单及患者血样送至输血科。

(4)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输血科对血样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5)输血前评估:输血科根据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结果,评估患者输血风险。

(6)输血申请审核:输血科对输血申请进行审核,签署输血同意书。

2. 病人血样采集与送检流程(1)采集血样:输血科工作人员按照规定采集患者血样,确保采集量充足。

(2)送检血样:将采集到的血样送至输血科实验室。

(3)实验室检测:输血科实验室对血样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检测。

(4)检测结果反馈:输血科将检测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

3.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流程(1)血型鉴定:采用ABO血型鉴定(生理盐水法)或微柱凝胶检测法进行血型鉴定。

(2)交叉配血:采用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3)结果判定:根据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结果,判定患者是否适合输血。

4. 血液制品入库、核对、贮存流程(1)接收血液制品:输血科工作人员接收血液制品,核对品名、规格、批号、有效期等信息。

(2)入库登记:将血液制品登记入库,建立血液制品档案。

(3)核对:定期核对血液制品库存,确保库存准确。

【医院】输血科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SOP范本汇总

【医院】输血科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SOP范本汇总

操作规程SOP----输血科-----002 1.项目名称:血型鉴定试验2.测定原理: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用已知A1、B、O红细胞测定被检者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A抗B抗体(反向定型),结合正定型结果判定病人的血型。

3.标本要求:3.1抽取受血者静脉血3-4ml,于EDTA(2Na)抗凝的试管中。

3.2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液样本必须密封,每次输血后,2-6℃保存7天。

4.试剂4.1A1、B、O红细胞4.2保存条件:2-8℃保存2个月4.3使用条件:使用前试剂室温预0.5小时。

4.4试剂提供: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5.仪器和材料:5.1血库专用离心机、37℃水浴箱。

5.2试管架、试管、吸管等。

6.操作程序:6.1取试管3支,加入被检者血清或血浆各2滴。

6.2分别加入A1、B、O红细胞各2滴。

6.3摇匀,将试管放入专用离心机中离心,3400rpm转15秒。

6.4离心后观察是否溶血,轻摇试管判读结果。

7.结果判定:ABO血型结果报告见下表:血型A1红细胞B红细胞O红细胞A —+ —B + ——O + + —AB ———8.注意事项:8.1试管、滴管和玻片必须清洁干燥,防止溶血。

8.2离心时间不宜过长过短,速度不宜过快过慢,以防止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8.3在有效期内使用,出现浑浊或变色不能使用。

9.临床意义:输血是治疗与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

输血前必须检查血型,选择血型相同的供血者,进行交叉配血完全相和才能输血。

操作规程SOP----输血科-----003 1.项目名称:RhD(IgM)血型鉴定试验2.测定原理: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根据抗D抗体与对应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的凝集反应,区分RhD阳性和RhD阴性。

3.标本要求:3.1抽取受血者静脉血3-4ml,于EDTA(2Na)抗凝的试管中。

3.2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液样本必须密封,每次输血后,2-6℃保存7天。

4.试剂4.1抗D血清4.2保存条件:2-8℃保存2年4.3使用条件:使用前试剂室温预0.5小时。

输血科SOP文件

输血科SOP文件

XXXXXXXXX输血科SOP文件编写者:审核者:二○二○年十一月二十日血液保存、发放、输注和报废制度 (3)血液报废管理制度 (6)输血前病人血液标本采集、送检和接收登记制度 (7)受血者输血前检查制度 (8)输血后血袋回收登记制度 (9)输血不良反应处理预案 (10)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及回报制度 (13)输血后感染的追踪处理和登记报告制度 (14)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管理、上报制度及流程 (15)预防和控制经血液传播疾病制度 (17)临床紧急用血预案 (18)临床输血审批制度 (19)临床合理用血评价制度 (20)检验记录和核对制度 (22)临床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 (23)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 (24)消毒管理及污物处理制度 (26)试剂的采购入库和领用管理制度.......................................-27 仪器设备认购、验收、使用、管理、保养、维修和报废制度 (28)计量标准使用维护管理制度 (31)输血管理交接班制度 (32)人员培训和技术考核制度 (34)血液保存.发放.输注和报废制度(一)血液入库管理1.全血、成分血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

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形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码或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2.血液逐袋验收合格并核对无误后,双方签名确认。

取回后立即进行详细分类登记,保留取血清单,以备月底结算。

(二)血液保存管理1.按不同品种、血型、规格和采血日期(或有效期)分别贮存与贮血专用冰箱不同层内或不同专用冰箱内,竖立放置于蓝中或金属架上,并有明显的标识。

血液的摆放要为冷空气的流通留有空间(不宜放置过于紧密)。

家用冰箱不宜用于贮血。

2.保存温度和保存期如下:全血4±2℃(同浓缩红细胞)浓缩红细胞4±2℃ACD:21天,CPD:28天,CPDA:35天。

临床输血技术标准操作流程

临床输血技术标准操作流程

临床输血技术标准操作流程
(SOP-培训版)
一、受血者血样采集
操作流程要点说明
二、接收血液
四、输血注意事项
1、取回的血液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

输血前将血液轻轻摇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2、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液输完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3、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的本院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4、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汇报上级医师,在积极配合治疗抢救的同时,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遵医嘱抽取患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遵医嘱抽取患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进行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菌种检测;
6)遵医嘱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遵医嘱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参照依据:2000年10月01日起实施的由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输血科技术操作规程(3篇)

输血科技术操作规程(3篇)

第1篇一、总则为确保输血安全,提高输血服务质量,规范输血科技术操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程。

二、人员要求1. 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持有相关资格证书。

2. 工作人员应接受定期培训和考核,确保操作技能符合规范要求。

三、工作流程(一)血液接收、入库、核查、保存、发放、收回、报废规程1. 血液接收:血液到科后,由专人负责验收,核对献血证、血袋标签、血液有效期等信息,确认无误后签字接收。

2. 入库:血液入库前应进行温度、湿度等环境监测,确保符合储存要求。

入库后,按血型、品种、有效期等分类存放。

3. 核查:定期对库存血液进行核查,包括血型、有效期、储存条件等,确保血液质量。

4. 保存:血液储存应保持恒温、恒湿,避免阳光直射和剧烈震动。

5. 发放:根据临床需求,由专人负责发放血液,核对患者信息、血型、剂量等,确保准确无误。

6. 收回:输血后,由护士回收血袋,并填写输血记录单。

7. 报废:过期、变质、污染的血液应予以报废,并做好记录。

(二)临床标本采集、运送规程1. 标本采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采集血液标本,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血型、Rh血型、交叉配血等。

2. 运送: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至输血科,避免长时间放置和反复冻融。

(三)标本接收、处理、保存、外送检测、安全处置规程1. 接收:接收标本后,核对患者信息、血型、标本类型等,确认无误后签字接收。

2. 处理:根据检测项目,对标本进行相应处理,如离心、分离等。

3. 保存:处理后的标本应按照要求保存,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外送检测:必要时,将标本送至上级医疗机构或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5. 安全处置:检测结束后,将废弃标本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定进行安全处置。

(四)检测(实验)报告发放、收回、更改和重新签发规程1. 发放:检测报告完成后,由专人负责发放,核对患者信息、检测结果等,确保准确无误。

输血技术操作规范(SOP)

输血技术操作规范(SOP)

输血科技术操作规范第一节 ABO血型鉴定操作规程【目的】正确鉴定血型,保障患者的输血安全。

【范围】所有送检需要鉴定ABO和RhD血型的标本。

【职责】输血科负责临床患者的血型鉴定。

【程序】ABO血型鉴定(1)原理:根据ABO血型分类原则,即红细胞上带有什么抗原就称什么血型、同一个体内抗原与抗体互补。

根据含某抗原的红细胞与含相应抗体的血清混合可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反之不发生凝集的原理,利用分型血清或分型红细胞鉴别血型,前者称为正定型(又称红细胞定型),后者称为反定型(又称血清定型)。

通过正反定型可准确鉴别ABO 血型。

(2)试管法a)取洁净小试管(内径10mm×60mm)5支,分别标明抗-A,抗-B,A细胞、B细胞和O细胞。

b)抗-A,抗-B管中分别按标记加入相应抗体血清2滴,并加入受检者3%~5%红细胞悬液1滴,混匀。

c)A、B和O细胞管分别按标记加入相应3%~5%标准红细胞盐水悬液1滴,并加入受检者血清2滴,混匀。

d)以1500r/min离心1min。

e)轻轻摇动试管,肉眼观察有无凝集现象,必要时须用低倍镜检查。

(3)微柱凝胶法(卡式血型鉴定)a)将代待检标本配成(0.5%~0.8%)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

b)将微柱凝胶卡标号。

c)正定型:将待检红细胞标本分别加入第一至第三支微管中,或第四至第六支微管中,每管50ul;d)带反定型的微柱卡:将待检红细胞标本分别加入第一至第三支微管中,第四至第六支微管中分别依次加入O型、A型、B型(0.5%~0.8%)标准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后再加入待检血清,每次加50ul。

d)即刻使用专用离心机离心5min,2min900rpm,3min1500rpm,取出后判定结果。

(4)结果判定a)试管法正定型(细胞定型)反定型(血清定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检者血型抗-A 抗-B A细胞 B细胞 O细胞+ O O + O AO + + O O BO O + + O O+ + O O O ABb)微柱凝胶法正定型(细胞定型)反定型(血清定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检者血型抗-A 抗-B DVI Ctl A细胞 B细胞+ O + O O + A,RhD+ O + + O + O B,RhD+O O + O + + O,RhD++ + + O O O AB,RhD+规格:抗A效价≥128;抗B效价≥128;抗D效价≥64【注意事项】1.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操作,认真核对标本并做好标记。

《输血科技术操作规程》(3篇)

《输血科技术操作规程》(3篇)

第1篇一、总则1. 为确保输血安全,提高输血质量,规范输血科技术操作,特制定本规程。

2. 本规程适用于医院输血科及相关科室的输血技术操作。

二、输血申请流程1. 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提出输血申请。

2. 输血科接到申请后,对申请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进行血样采集。

3. 血样采集后,输血科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检测。

4. 检测结果符合输血要求后,输血科发放血液制品。

5. 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三、病人血样采集与送检流程1. 采集血样前,核对患者信息,确保无误。

2. 采集血样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3. 采集后,将血样送至输血科,及时进行检测。

四、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流程1. 使用标准化的血型鉴定试剂,进行ABO血型鉴定。

2. 根据患者血型,进行Rh血型鉴定。

3. 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输血安全。

4. 结果符合输血要求后,发放血液制品。

五、血液制品入库、核对、贮存流程1. 血液制品入库前,核对生产批号、有效期、包装完好性等。

2. 将血液制品按种类、规格分类存放,确保储存环境适宜。

3. 定期检查血液制品储存环境,确保温度、湿度等符合要求。

4. 出库时,核对患者信息、血液制品信息,确保无误。

六、实验技术与设备操作规程1. ABO血型鉴定:采用生理盐水法,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2. Rh血型鉴定:采用微柱凝胶检测法,确保检测结果准确。

3. 交叉配血试验:采用凝聚胺法,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

4. 抗体筛选试验:采用凝聚胺法,筛选患者体内不规则抗体。

5. 仪器设备操作:严格按照设备操作手册进行,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七、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 定期对输血科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3. 加强输血科质量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4. 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与本规程不一致的,以本规程为准。

第2篇一、总则为了确保输血安全,提高输血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科相关技术规范与操作规程(SOP)输血科相关技术规范与操作规程(SOP)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科室管理操作规范文件文件编号:QJYY-SXK第一版第1次修改责任部门:输血科生效日期:xx年1 月1日ABO血型鉴定文件页数:共5页 ABO血型鉴定【标本】抗凝或不抗凝静脉血。

【原理】根据红细胞膜表面有无A抗原和(或)B抗原,将血型分为A 型.B型.AB型.O型4种。

可利用红细胞凝集试验,通过正反定型准确鉴定ABO血型。

所谓正定型,是指用标准抗A和抗B分型血清来测定红细胞上有无相应的A抗原或(和)B抗原;所谓反定型,是指用标准A型红细胞和B型红细胞来测定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A和(或)抗B。

【器材】载玻片.塑料吸管.小试管.台式离心机.微柱凝胶离心机.蜡笔.记号笔.显微镜等。

【试剂】1.单克隆抗-A,抗-B血清试剂。

2. 0.8%.4%A1.B及O型试剂红细胞盐水悬液。

3. ABO.RhD血型定型检测卡(单克隆抗体)。

【操作步骤】(一)试管法1.样本处理标本用离心机离心分离血清,备用,将被检RBC 以N.S洗涤1~2次,配制成2-5%红细胞悬液。

2.加样2.1.正定型:2支小管,标“-A”,“-B”,分别加抗A.抗B 试剂1滴,2-5%红细胞悬液1滴;2.2.反定型:4支小管,标“Ac”,“Bc”,“Oc”,“自c”,分别加2滴P.s,然后各加1滴相应细胞;(注意:先加血清再加血球)3.离心:离心机3400r/min离心15秒,观察结果。

4.结果判定:血型抗A抗B AcBcOc 自身c A4+-->2+-- B-4+>2+--- O-->2+>2+-- AB4+4+----如有不符合上表情况需进一步试验。

5.试管法凝集强度判断表试管中红细胞的凝集情况结果判读一个结实的凝块4+ 数个结实凝块,背景清晰3+ 不结实的凝块,背景清晰,振揺后背景混浊2+ 背景混浊,散在的不结实的小凝块,振揺后凝块仍可见1+ 背景混浊,散在的不结实的小凝块,振揺后凝块不可见± 凝集和不凝集的红细胞同时存在混合视野(mf)红细胞扣完全或部分消失,细胞上请液为透明红色溶血(H)红细胞从细胞扣细沙样均匀划落,直至细胞扣完全消失 0(二)玻片法(正定型,仅用于交叉配血时复查患者血型)1.取清洁玻片1张,用蜡笔画成方格,标明抗-A,抗-B和抗-D,分别用滴管滴加抗-A,抗-B和抗-D分型血清1滴于标明的方格内,再各加受检者2-5%红细胞悬液1滴,混合。

2.将玻片不断轻轻转动,使血清与细胞充分混匀,连续约15min,先以肉眼观察有无凝集或溶血反应;再在低倍镜下观察结果。

3.结果判定:凝集者为阳性结果,不凝集者为阴性结果。

(三)微柱凝胶法【原理.方法.用途】本品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用于人ABO血型正定型和反定型以及RhD血型的筛查。

对于RhD阴性的样本,应按有关规定作进一步的实验。

本品系由聚丙烯塑料透明卡片,卡片上并排六支微柱型管中充填葡聚糖凝胶,从左向右顺序第一支至第三支微管凝胶中分别充填抗A. 抗B.抗D单克隆抗体IgM试剂,称之为特异性胶,检测人红细胞ABO.RhD抗原。

第四支至第六支微管中只有凝胶,称之为中性胶,第四支微管作为阴性对照管;第五支和第六支微管作为ABO血型反定型管。

【操作】1.样本处理标本离心,分离出血清,用 N.S配制0.5%-0.8%RBC悬液。

2.在标有Ac.Bc的微管中各加入50ul(约1滴)受检血清。

3.在标有“-A”,“-B”,“-D” 对照的微管中各加入50ul (约1滴)受检0.5%-0.8%RBC悬液。

4.将0.5%-0.8%试剂Ac.Bc分别加入标有Ac.Bc的微管中,每管50ul 。

5.即刻使用专用离心机离心5分钟,2分钟900rpm, ,3分钟1500rpm,观察结果。

6.结果判定:(1)阳性结果:红细胞抗原与相应抗体在微柱凝胶中形成的特异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浮在凝胶表面或胶中,为阳性反应。

(2)反应强度:特异性抗原抗体复合物位于胶表面,为强阳性反应;复合物在胶中为弱阳性反应;愈靠近胶底部颗粒愈小,反应愈弱。

(3)阴性结果:被检红细胞抗原无相应的抗体结合,不出现特异性抗原抗体复合物,红细胞沉于微柱凝胶底部。

附:微柱凝胶法凝集强度判断表反应强度现象及说明4+ 红细胞复合物(凝集)位于凝胶表面3+ 大部分红细胞复合物位于凝胶表面,少部分位于凝胶中上部分2+ 大部分红细胞复合物位于凝胶中部,少部分位于凝胶下部1+ 红细胞复合物位于凝胶中下部± 与同一卡阴性管结果对照,如与阴性结果有差别,即为± -红细胞完全沉积在凝胶管尖底部完全溶血凝胶和液体无凝集或未凝集的红细胞,液体出现透明清澈红色不完全溶血残留红细胞在胶表面.胶中或胶底部,液体出现透明清澈红色混合凝集红细胞复合物位于凝胶表面和凝胶底部主要参考文献1.叶应妩.王毓三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xx年11月第3版2.试剂盒说明书编写者:徐路琼审核者:马丽琼时间:xx 年1月1日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科室管理操作规范文件文件编号:QJYY-SXK第一版第1次修改责任部门:输血科生效日期:xx年1月1 日RH血型鉴定文件页数:共6页 RH血型鉴定 RH(D)抗原初筛【标本】抗凝或(和)不抗凝静脉血,制备成2-5%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

【原理】根据凝集反应原理,当被检测者红细胞上有D抗原存在时,可与IgM抗D产生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出现红细胞凝集现象。

凡带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不带D抗原者称为RH阴性。

【器材】塑料吸管.载玻片.记号笔.小试管.离心机.显微镜等。

【试剂】1.单克隆抗D(IgM)血清试剂。

2.ABO.RhD血型定型检测卡(单克隆抗体)。

【操作】(一)试管法1.1支小管,标“-D”,加入1滴IgM抗D。

2.1滴2-5%P.c,混匀。

3.3400r/min离心15秒。

4.轻轻振揺试管使红细胞重悬,肉眼或显微镜观察有无凝集现象。

5.记录结果,凝集者为阳性反应,反之为阴性反应。

玻片法.微柱凝胶法分别参考ABO血型鉴定的(二)和(三)。

R H阴性确认(一)经典抗人球蛋白法【标本】抗凝或(和)不抗凝静脉血,红细胞三洗,制备成2-5%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

【原理】D变异型(弱D或部分D)红细胞与大部分盐水(IgM)抗D试剂通常不产生直接凝集反应,而与部分的IgG抗D血清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反应阳性。

当我们初次得到RH阴性结果时,须进行RH阴性确认试验,用三种不同批号的IgG抗D定型,如果全部阴性方可认为该被检者为RH阴性,否则,只要有一批为阳性,则可认为是D变异型。

【器材】塑料吸管.试管架.记号笔.小试管.离心机等。

【试剂】3批人源抗D.抗人球蛋白试剂(多抗或IgG).阳性对照【操作】1.3支小管,标“-D1”,“-D2”,“-D3”,分别加入3批人源抗D各1滴。

2.加2-5%P.c1滴,37℃水浴30分钟。

3.立即N.S三洗(若不立即洗,则已结合的抗体容易脱离),最后一洗在吸水纸上扣干。

4.加入抗人球试剂2滴,3400r/min离心15秒,观察结果;5.结果判定3支小管都阴性:RH(D)阴性;有任一小管凝集:D变异型。

(二)微柱凝胶法【标本】抗凝或(和)不抗凝静脉血,红细胞三洗,制备成0.8%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

【原理】在微柱凝胶介质中,RH(D)抗原与相应的不完全抗体在抗人球蛋白的作用下发生凝集反应,形成红细胞免疫复合物,在一定离心力下,该复合物不能通过凝胶间隙而浮于胶表面或悬于胶中;如无RH(D)抗原,则不能形成红细胞免疫复合物,在一定离心力下,分散的红细胞可以通过凝胶间隙沉于微柱腔底部。

【器材】塑料吸管.小试管.微柱凝胶孵育器.微柱凝胶离心机等。

【试剂】抗人球蛋白检测卡。

1.将1滴受检0.8%RBC悬液加入标记好的微柱中,立即加入1滴已知抗血清(分别加入3批人源抗D各1滴);2.37℃孵育15分钟;3.使用专用离心机离心5分钟,2分钟900rpm, ,3分钟1500rpm,观察结果。

【结果判定】阳性结果:红细胞RH(D)抗原与相应抗体在微柱凝胶中形成的特异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浮在凝胶表面或胶中,为阳性反应。

阴性结果:被检红细胞无RH(D)抗原,不出现特异性抗原抗体复合物,红细胞沉于微柱凝胶底部。

【临床意义】1.在临床输血中,D变异型人输注D阳性红细胞后可产生抗D 抗体。

所以受血者若为D变异型,应作RH阴性论,应输注RH阴性血液;供血者为D变异型,应作RH阳性论,不应当输血给RH 阴性受血者。

2.D变异型妇女与RH阳性丈夫生育的婴儿可能发生新生儿溶血病。

R H抗原分型(一)试管法【标本】抗凝或(和)不抗凝静脉血,制备成2-5%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

【原理】根据凝集反应原理,当含有-C”,“-c”,“-E”,“-e”抗原的被测红细胞分别与相应IgM抗-C”,“-c”,“-E”,“-e”血型定型试剂混合时,可导致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出现红细胞凝集现象。

【器材】塑料吸管.试管架.记号笔.小试管.台式离心机等。

【试剂】IgM抗-C”,“-c”,“-E”,“-e”。

【操作】1.4支小管,标“-C”,“-c”,“-E”,“-e”,分别加入相应抗血清1滴。

2.再各加2-5%患者红细胞悬液1滴。

3.3400r/min离心15秒。

4.轻轻摇动试管,观察凝集情况。

(二)微柱凝胶法【标本】抗凝或(和)不抗凝静脉血,制备成0.8%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

【原理】⑴人红细胞抗原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其本质为血凝反应);⑵检测系统是在微柱中(载体)将反应介质凝胶(50葡聚糖凝胶)装入微柱中;⑶凝胶的间隙具有分子筛作用。

凝集的红细胞(结合的)被留在微柱上面成带状或凝集颗粒散布凝胶中间。

未凝集的红细胞(即未结合.游离的)通过离心后沉入微柱的底部;⑷微柱凝胶中所含的特异性单克隆抗-C”,“-c”,“-E”,“-e”试剂检测红细胞上相应的RH血型抗原。

【器材】塑料吸管.微柱凝胶离心机等【试剂】RH血型抗原检测卡(单克隆抗体)。

【操作】1.在标有“-C”,“-c”,“ D”,“-E”,“-e”的微柱中各加1滴受检者0.8%RBC悬液。

2.即刻使用专用离心机离心5分钟,2分钟900rpm, ,3分钟1500rpm。

3.观察结果。

【注意事项】1.如果临床上只要检查是否为RH阳性还是阴性,只需用抗-D 血清一种进行鉴别。

如果为阴性,应进一步排除变异型D,再作RH表型分型。

2.如鉴定结果只与抗-D血清凝集,与抗-C”,“-c”,“-E”,“-e”都不凝集,则受检者为RH缺失型,以“–D–”表示。

主要参考文献1.叶应妩.王毓三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xx年11月第3版2.朱铁楠主编《血型鉴别标准与血制品应用技术及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解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xx年11月第1版3.试剂盒说明书编写者:徐路琼审核者:马丽琼时间:xx 年1月1日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科室管理操作规范文件文件编号:QJYY-SXK第一版第1次修改责任部门:输血科生效日期:xx年1 月1日Coombs试验文件页数:共5页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antiglobulin test, AGT)又称Coombs试验,是检查不完全抗体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