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近代自然科学(19世纪前后)

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佩罗自然科学博物馆

转自: 专筑网https://www.360docs.net/doc/4310657168.html, 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佩罗自然科学博物馆

博物馆作为社会集体经验和文化表达的核心,呈现出了诠释世界的全新方式。博物馆蕴含了丰富的知识、保存了浩瀚的信息,同时也传递了各种思想;它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提高了人们的认识,也为交流创造了机会。作为教育和社会变革的工具,博物馆有潜力去塑造我们对于自己的认知,同时也在塑造着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全球环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因此对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广泛理解自然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致力于自然和科学方面的博物馆在扩大我们对于这些复杂系统的理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新的佩罗自然科学博物馆位于达拉斯的胜利公园,它将呈现出博物馆的不同身份特征,增强达拉斯建筑的突出效果,丰富不断发展的城市文化结构。建筑师希望该博物馆能够吸引大量的参观者,激发年轻人的思想,同时也能够激发参观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好奇心。该博物馆将会让参观者拥有无法忘怀的体验,这段经历将会在游客的脑海中烙下深深的印记,最终也将会扩展个人和社会对自然及科学的认知。 博物馆力求实现该类型建筑物可能达到的可持续发展的最高标准。凭借高品质的设计,结合最先进的技术,建筑师将会打造出一栋全新的建筑,这栋建筑将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身临其境以及营造出能够互动的环境都会深深地吸引着参观者,顶级的设施也会激发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拒绝将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理念作为展览的暗淡背景,新建筑自身也成了科学教育的积极工具。通过整合建筑、自然和技术,整栋建筑也会呈现出科学的理念,在自然环境中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参观者一进入博物馆,便可以在城市范围内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的魅力,博物馆带领人们领略到两处德克萨斯州当地的生态环境:一处是当地的大型冠层树种森林,另一处是当地沙漠节水型园艺平台。这片利用节水型园艺技术打造的平台缓缓地向上倾斜,与博物馆标志性的石屋顶连在一起。整个建筑体被看作是一块大型的立方体漂浮在建造地点的园景基座上。高低起伏的屋顶景色包含了岩石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及其发明者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及其发明者 1.细胞学说19世纪30年代,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可以说是多人研究的结果。1842年,德国的青年医生迈尔(J.R.Mayer,1814-1878),写成了他的第一篇关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论文:《论无机自然界的力》;1847年,英国酿酒商焦耳、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分别发表各自有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讲演或论文;不过,焦耳被认为是最先用科学实验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人,但焦耳和赫尔姆霍茨也承认迈尔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优先权。1953年,威廉·汤姆生帮助焦耳终于完成了关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精确表述。至此,自然科学中的三大发现之一的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宣告得到公认。 3.生物进化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进化理论,给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的打击。这也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我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 1、钱学森(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许多开创性贡献。) 2、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3、竺可桢(地理学家、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一代宗师,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推动者) 4、李四光(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化石新分类标准的提出、中国南方震旦纪与北方石炭纪地层系统的建立、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发现与研究是他对地质科学的重大贡献。) 5、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6、侯德榜(著名科学家,杰出的化工专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 7、周培源(著名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8、茅以升(著名桥梁专家、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9、邓稼先(物理学家,在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0、童第周(生物学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 11、钱伟长(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12、严济慈(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 13、吴有训(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教育家) 14、张钰哲(中国现代天文学家,“中华”小行星的发现者。) 15、汤飞凡(微生物学家,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病毒的人,沙眼病毒被称为“汤氏病毒”) 16、丁颖(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

世界近代史大事年表

世界近代史大事年表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世纪末朝鲜王朝建立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世纪早期印度莫卧儿帝国建立 1520-1570西欧宗教改革 1566-1581尼德兰革命 1600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 17世纪初期荷兰侵入印度尼西亚,法,英,荷开始在北美掠夺殖民地;德川幕府开始统治日本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17世纪英法成为贩卖奴隶的主要国家 1689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时机后半期法国路易十四开始改革 17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中期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18世纪中后期奥地利特雷西亚女皇和约瑟夫改革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792.9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793.6-1794。7法国雅各宾派专政 1794法国热月政变 1799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1804海地宣布独立 1804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 1810-1826拉丁美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 1815维也纳体系的确立 1830法国七月革命 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48-1849 1848年欧洲革命

天津自然博物馆展示内容

天津自然博物馆展示内 容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天津自然博物馆 天津自然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分为六大展示区,分别为:动物生态厅、世界昆虫厅、海洋贝类厅、博物馆标本之最、热带雨林观赏区、和触摸池。 动物生态厅 该展厅展示的是按生态地理形式陈列的爬行、鸟兽动物群。既有东北的浩瀚林海,也有辽阔的塞北草原,的灌,还有南疆的。生活在其中的动物栩栩如生,丰富多彩,共约140种,200余件。展览配以高山、流水,并利用高科技手段展示了它们生活的动态场景。 世界昆虫厅 天津自然博物馆昆虫照片 展览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昆虫,通过比恐龙出现更早的动物——昆虫;昆虫的近亲;生命的故事——昆虫变态;保全生命的自卫与伪装艺术;一只昆虫的构造解剖,介绍了昆虫的基本知识。第二部分千姿百态的昆虫。 海洋贝类厅 该厅试图通过大量珍稀热带海洋贝类标本向广大观众打开一扇了解海洋,认识的窗口,该厅分贝类漫谈、沧海桑田贝壳堤、沧桑多变三个部份,由浅入深地向观众展示贝类漫长而复杂的演化过程。 博物馆标本之最

噬人鲨 又称大白鲨。它性情凶猛,游泳的速度快。经常以头足类、鱼类及海狮、海豹等为主要的食物。并且在对它的观察过程中发现,噬人鲨有袭击和吃人的记录。这种鲨鱼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域。 翻车魨 又称翻车鱼。为世界性、较大型的热带海洋鱼类。它的身体笨拙,不善于游泳。 天津自然博物馆 蝠鲼 这个蝠鲼的标本采集于我国的,翼展是全国之最。它是。属于暖水性上层鱼类。 姥鲨 又称老鼠鲨。这个标本长度是全国个体之最。姥鲨属于大洋性上层鱼类。它的性情温和,行动也较迟缓。是仅次于鲸鲨的大型滤食性鲨鱼。它的体长可达10米以上。广泛分布于、、和我国东南沿海水域。 热带雨林观赏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功基金样本

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正文报告撰写提纲 1.面上工程正文报告撰写提纲 面上工程的申请应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在国家需求引导下的科学家自由探索。申请的工程理论依据充分,学术思想新颖,创新性强,通过研究可获得新的科学发现获取的重要进展。面上工程,包括自由申请工程、青年科学基金工程、地区科学基金工程,申请者可自由选题。b5E2RGbCAP 自由申请工程,采取非定向申请。申请者可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每年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指南》,提出资助的主要范围、鼓励研究领域提出申请;青年科学基金工程是促进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培养和造就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地区科学基金工程,是加强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科学研究基础薄弱地区研究工作的支持,重点鼓励和资助申请者结合当地资源和自然条件特点提出的研究工程。p1EanqFDPw 所有申请书均由简表<规范格式)及主体内容即正文报告<自由格式)两部分构成。 简表:计算机录入专用表格,请在指定的位置选择并按要求输入正确信息。填写必须准确清楚,单位名称以单位公章全称填写。代码必须使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当年发布的《申请工程分类目录及代码》中所列的代码。DXDiTa9E3d 二、正文报告:要求分栏目撰写,条目清晰,标题突出,以下内容中斜 体字部分撰写后应删除。 Mg/Al异种活性金属焊接区微观结构与性能的相关性研究 正文报告提纲

<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4000~8000字): 1. 工程的立项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基础研究需 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应用研究需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附主要的参考文献目录)。RTCrpUDGiT 1、工程的立项依据 (1> 立项意义 活性轻金属镁 Mg和Al都是活性、极易氧化的金属,工件表面的氧化膜阻碍二者结合; 2> Mg/Al熔焊接头晶粒粗大,焊缝和熔合区存在界面反应,易形成脆性相和强化相偏析,特别是Mg具有较大的热脆性,接头处产生的热应力易导致产生裂纹。LDAYtRyKfE Mg/Al异种活性金属的焊接是目前航空新材料研究的前沿课题,也是异种活性金属结构制造中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本课题的目的是研究Mg/Al异种活性金属熔焊<电磁脉冲氩弧焊)和固相快速扩散焊接头区域微观组织结构与性能的相关性,针对Mg/Al异种活性金属熔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训练题:专题十四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技术、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专题十四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技术、19世纪以来的 世界 文学艺术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伽利略不仅纠正了统治欧洲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更创立了研究自然科学的新方法。伽利略的新方法( ) A.促进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B.重视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C.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开展 D.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答案 B 伽利略在研究自然科学的过程中,重视系统的观察和实验,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故选B项。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是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发表,排除A项;文艺复兴的开展对伽利略新方法的创立产生重要影响,排除C项;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排除D项。 2.有学者认为,哥白尼的革命意味着把人从宇宙的中心和特权地位上撤换下来,而康德在一定意义上是把人当作偶像崇拜的。二者( ) A.对人的地位的认识是对立的 B.有利于思想解放运动发展 C.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发展进步 D.动摇了中世纪神学的统治 答案 B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否定了传统的“地球中心说”,“把人从宇宙的中心和特权地位上撤换下来”是指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康德在一定意义上是把人当作偶像崇拜的”,提高了人的地位,有利于思想解放。据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 3.“1859年11月24日清晨,雾霭中,伦敦几家书店的门口人声鼎沸,人们争先恐后地排队购买刚出版的新书……初版1 250本书在发行的当天就被销售一空。……书中的观点震撼了世界。”材料中提到的书籍是( ) A.《社会契约论》 B.《资本论》 C.《物种起源》 D.《共产党宣言》

答案 C 由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859年11月24日”可知,该书是《物种起源》,故选C项。《社会契约论》出版于18世纪,故A项排除。《资本论》于1867年、1885年和1894年分为三卷出版,故B项排除。《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2月,故D项排除。 4.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生丝市场中一种新的交易方式通行起来。商人们在上海买到生丝的同时即在伦敦市场上将其出售。这种交易方式的通行得益于( ) A.中国生丝质量的提高 B.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可知,上海生丝市场中的生丝交易可以与伦敦市场同步,这种交易方式的通行得益于近代通讯事业的进步,故选B项。中国生丝质量优劣与材料中的交易方式通行并无关联,排除A项;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项与材料信息及史实均不符,排除;材料信息未涉及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故D 项错误。 5.(2019江苏常州期末)引力波也被称为“时空的涟漪”,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并传输能量。成功预言了引力波存在的科学理论还( ) A.准确预见了海王星的存在 B.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进程 C.拓展了对宏观世界的认识 D.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规律 答案 C 成功预言了引力波存在的科学理论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拓展了对宏观世界的认识,故选C项。A项是牛顿力学的影响,排除;17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进程,相对论于20世纪初提出,故B项错误;D项属于量子力学成就,排除。 6.20世纪80年代,西欧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以解决科技落后于美、日的问题。法国制定的“研究开发基本法”以信息技术为首要开发领域,联邦德国实施为期5年的

大事年表|世界历史大事年表(二)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20世纪初~今)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年25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年3月,共产国际成立。 1919年1月-6月,巴黎和会。 1921年11月-1922年2年华盛顿会议。 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 1922年12月,苏联成立。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年9月1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件。 1933年1月,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开始建立法西斯专政。 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年7月7日,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 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 1943年11月-12月,苏、美、英举行德黑兰会议。 1944年6月6日,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5年2月,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945年7月-8月,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20世纪40、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年10月,联合国建立。 1947年8月,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独立。 1948年,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1953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 1954年7月,《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字。1955年4月,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59年,古巴革命取得胜利。 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 1979年,中美建交。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 1993年,欧洲联盟建立。 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形成。 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现代文阅读指导——自然科学类文章典型题目 【考点透视】 自然科学类文章地阅读,考查地热点有:把握说明对象地特征;辨识文章中所使用地说明方法;理解说明地顺序;理解重点词句地含义;概括说明地内容;体会说明语言地特点;分析文段结构;进行与文段内容有关联地个性化表达. 一、对文章解读能力地考查,始终是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考查地主要内容. .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地含义和作用.阅读材料中出现地科学术语、科学概念,能对其含义做出理解;重要代词所指代地内容,能够具体解释;修饰限制性地词语,能对其作用阐释清楚. .理解重要句子在文章中地意义和作用.能找出段落或全文地中心句,对其在段落或全文地地位、作用做出阐述;对复杂句子、特殊句子、重要句子地意义能结合语境具体理解;能够发现文中地语病,找出并加以修改. .正确把握文意,概括要点.能够把握文章地大意,从中提取重要信息;根据文章提供地内容,对文中出现地新概念下定义;对段落地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对事物地特点进行阐述;对事物地发展过程进行总结;根据文意,给文章增加标题. 二、理解并掌握自然科学类文章地技法,仍将是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考查地重点之一. .说明顺序.准确理解局部或整体地说明顺序;能够按照一定地说明顺序排列句序. .说明层次.熟练划分不同类型段落地说明层次;在理清层次地基础上,将抽出地句子能够还原到文章中去,并说明理由. .说明结构.准确理解全文地结构特点;理清段与段之间地关系;掌握过渡句段、照应句段、总括句段地作用;对局部内容在全文中地地位及作用做出阐述,并说明是否删掉地理由. .说明方法.能够快速判断文中所用地说明方法,并阐述其作用. .说明语言.对文章地语言特点进行归纳概括;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地作用;阐述具体句段地语言特点. 三、注重培养考生地科学素养,始终是自然科学类文章考查地一个亮点. 中考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目前主要是对科技自然科学类文章地考查,根据新课标中“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地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地要求,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考查地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这些题目将会更多地以开放性试题地形式出现. 四、开放性试题地增加,将是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考查地一个发展方向. 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地多元性和不惟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一种重要形式.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地开放性主要表现在: .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地表述;.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地看法和见解; .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出自己地认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 .根据文章内容延伸到文外相似地内容;.自然界对人类地启示;

天津北京自然博物馆展示内容

天津自然博物馆 天津自然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分为六大展示区,分别为:动物生态厅、世界昆虫厅、海洋贝类厅、博物馆标本之最、热带雨林观赏区、和触摸池。 动物生态厅 该展厅展示的是按生态地理形式陈列的爬行、鸟兽动物群。既有东北的浩瀚林海,也有辽阔的塞北草原,亚热带的高山林灌,还有南疆的热带雨林。生活在其中的动物栩栩如生,丰富多彩,共约140种,200余件。展览配以高山、流水,并利用高科技手段展示了它们生活的动态场景。 世界昆虫厅 天津自然博物馆昆虫照片 展览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昆虫大世界,通过比恐龙出现更早的动物——昆虫;昆虫的近亲;生命的故事——昆虫变态;保全生命的自卫与伪装艺术;一只昆虫的构造解剖,介绍了昆虫的基本知识。第二部分千姿百态的昆虫。 海洋贝类厅 该厅试图通过大量珍稀热带海洋贝类标本向广大观众打开一扇了解海洋,认识海洋贝类资源的窗口,该厅分贝类漫谈、沧海桑田贝壳堤、天津沧桑多变三个部份,由浅入深地向观众展示贝类漫长而复杂的演化过程。 博物馆标本之最 噬人鲨 又称大白鲨。它性情凶猛,游泳的速度快。经常以头足类、鱼类及海狮、海豹等为主要的食物。并且在对它的观察过程中发现,噬人鲨有袭击和吃人的记录。这种鲨鱼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域。 翻车魨

又称翻车鱼。为世界性、较大型的热带海洋鱼类。它的身体笨拙,不善于游泳。 天津自然博物馆 蝠鲼 这个蝠鲼的标本采集于我国的东海,翼展是全国之最。它是双吻前口蝠鲼。属于暖水性上层鱼类。 姥鲨 又称老鼠鲨。这个标本长度是全国个体之最。姥鲨属于大洋性上层鱼类。它的性情温和,行动也较迟缓。是仅次于鲸鲨的大型滤食性鲨鱼。它的体长可达10米以上。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我国东南沿海水域。 热带雨林观赏区 热带雨林观赏区 您漫步在盘根错节,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观赏美丽的淡水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池中自由自在地游弋之时,您可以欣赏到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古老鱼类,同时也能看到各种各样漂亮与众不同的其它观赏淡水鱼,看时不仅使人想到大自然是多么伟大而神奇在这充满生机的热带雨林中,您会由然产生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恍如置身于神秘的亚马逊原始森林中。 触摸池 在这里您可以亲手触摸憨态温顺的海龟、行动迟缓的海星、奇形怪状的海螺、张牙舞爪的虾蟹、反应敏捷的鱼类、还有舞姿翩翩的海葵……您甚至可以亲手投喂。 海洋生物区 神秘的海底世界,一直是我们人类向往的地方,那里蕴藏着无数的秘密,生活着大量的生命群体—海洋生物。 天津自然博物馆水生动物照片

初中世界历史年代尺大事年表

初中世界历史年代尺(大事年表) 世界古代史 公元前3500年尼罗河下游、两河流域南部出现奴隶制小国公元前3千年统一的埃及国家在尼罗河流域建立 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出现奴隶城邦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两河流域 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制达到顶峰 公元前6世纪佛教在古印度诞生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2世纪地跨亚非欧 1世纪基督教在巴勒斯坦地区创立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 7世纪初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 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亚非欧大帝国(唐朝)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 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 1487-1488年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首航美洲 1497-1498年达·伽马远航印度 1915年-1522年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 16世纪欧洲科学革命 世界近代史 1640年新议会召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心在法国)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发动政变,推翻复辟王朝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 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签署《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诞生1781年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1840年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年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 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运动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公车上书 1898年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世界最终联成一个整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1916年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转折点) 世界现代史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世界现代史开端)世 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1922年苏联成立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面抗战开始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召开,决定成立联合国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10月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诞生 1946年6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解放战争)开始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 1949年4月渡江战役,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开始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1956年底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1964年6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 10月我国第一颗导弹核武器试爆成功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1976年,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首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80年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地区开始,设立经济特区 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991年)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举行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在北京举行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高考语文专题训练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 (附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各篇文章,完成文后试题,每题5分,共100分。 (一)深海的发现:从“大洋中脊”到“深部生物圈” 人们看惯了绵亘的山岭和曲折的海岸,一般不会问“为什么”的问题。90年前,A?WEGENER发现大西洋两侧的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可以拼合,又有同样的化石,从而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但当时回答他的只是嘲笑和冷漠。半个世纪后,深海测量技术发现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岭,全世界有8万公里长的山脊蜿蜒在各个大洋,而大西洋的中脊恰好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陆和大洋的岩石圈是分成若干“板块”的整体。 同样,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看惯了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决不会对“万物生长靠太阳”产生怀疑,又是深海洋底“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视野。上世纪70年代,“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了近百度的高温区,原来海底有“黑烟”状的含硫化物热液喷出,冷却后形成“黑烟囱”耸立海底。更为有趣的是在热液区的生物群。现在,这类热液生物群在各大洋被发现的地点已经数以百计,离我们最近的就在日本冲绳海糟。 黑暗食物链的基础,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原核心生物,据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不只是海底,近年来发现在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

却有极大的数量,有人估计其生物量相当于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原来从极地冰盖到火山热泉,从深海海底到地层深处,生物的分布几乎无处不在,人类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过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不但海底,海水层里也是一样:运用新技术,发现了普通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微微型浮游生物。 深海大洋的发现,纠正了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我们用肉眼甚至用光学显微镜见到的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生物的一级人类,应当是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生物圈概念的扩展,也改变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而实际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几首没有形态化石可留,只靠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在三四十亿年的地质历史上默默无声地“耕耘”,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的评价。总之,深海大洋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也是生命科学的突破口。 1.根据文章,下列对“大洋中脊”或“深部生物圈”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的大西洋海底山脊,构成了大西洋的“中脊”。

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成功之独家经验

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成功之独家经验—一位教授的感受 写好申请书是申请成功的关键基金的评审实质上只是对基金申请书的质量的评审.因为:评审过程没有本人答辩或现场了解,没有申辩。所以:评审实际上只评申请书本身。不评实际学术水平。所以:学术水平高不等于申请能批准。总之:不要把希望、注意力和工作重点寄托在熟人,后门或大树上(原因:除上面的外还有–基金评审相对公正;有五个评委;基金实际批准的大都没大树)一个好的标题等于成功了一半标题要―确切、醒目、主题明了‖。[标题是第一印象也是画龙点睛]要在尽量短的一句话中回答―干什么、对象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要反复推敲。题目大小要适中,防止―大题目、小课题‖。400字摘要:要具体不空洞[是上网内容]投放的学科要选准=报志愿创新是基金申请的灵魂,也是评议和能否批准的关键创新包括: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体系;新的规律源头创新=原始性+惟一性源头:有进一步发展的前景。(长江之―源‖)―实质性的创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范围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know what, know why, know how)所以:题目―有意义‖还不行,要属于基金资助范围。(―应用研究‖可申请―联合资助‖项目) 不打一炮换个地方,有连续性较好。 选题要点 切忌―大而空‖。 题目如有应用背景,则要―明确‖,即讲清应用背景究竟在哪。 如果是―交叉学科‖,则不能是―表面的、形式上的,应是实质上的。 重要性化费时间 题目(摘要)—————— 20%————10% 立项依据——————— 40%————50% 研究内容和目标可行性—— 30%————20% 其他—————————10%————10% 立项依据编写要领 既要有国外,也要有国内——避免评议时说你―不了解国内情况‖。 国内情况既要有别人,也要有自己的。(不怕与―研究基础‖部分有重复)——可以争取―立项依据充分、全面‖的评语。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提纲

世界历史年代大事表 世界历史上册(特别要注意世纪与年代的换算与记忆,) 世界古代史--上古时代(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约三四百万年前,人类形成。最早的一支是来自非洲的“南方古猿”,正在形成的人前3500年,非洲尼罗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国家 前3500年,亚洲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国家 前3000年,古埃及国家统一 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国家 前2070年,中国夏朝建立 前2000年~前12世纪,希腊爱琴文明出现及发展(西方文明之源) 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前8世纪,雅典和斯巴达文明出现 前8世纪,罗马国家建立 前509年~前27年,罗马共和国时代 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在印度创立佛教 前6世纪,波斯帝国建立 前5世纪早期三次希波战争 前5世纪后期,伯利克里改革(中国战国时期) 前4世纪后期,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建立亚历山大帝国 前3世纪~前2世纪,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三次布匿战争,罗马胜利 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中国两汉时期,中国把当时的罗马叫做大秦) 1世纪,基督教诞生(耶稣上帝)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与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帝国) 476年,罗马帝国灭亡。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迟了近千年) 世界古代史--中古时代(封建社会) 5世纪,大和民族统一日本 5世纪后期,法兰克王国建立 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期兰教诞生 630年,穆罕默德攻战麦加城, 632年,阿拉伯国家统一(中国唐朝) 646年(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实行大化改新 8世纪,查理·马特改革,西欧实行封建采邑制,实行森严的等级制度 9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确立 10世纪,西欧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13世纪,意大利马可·波罗到达中国元朝大都(北京) 13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国家建立 1453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被土耳其灭亡 世界近代史(1640年-1917年) 14世纪,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产生,人文主义精神广为流传 14世纪~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 1497~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 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清朝开始)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原始时代 距今约3500~3000万年——原上猿出现距今约1400~700万年——出现距今约300、400万年——人类的诞生 距今约200、300~1万年—— 距今约170万年——生活在 距今约100万年前——火的使用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中国华北地区 约公元前3~前1万年——原始宗教出现 约18万年前——人类文明进入晚期 约公元前1.2万~前4000年——开始 约公元前8000~前2000年——开始,的兴盛 约公元前8000~前4000年—— 古典文明 约公元前4000~前3100年——进入,文字的出现 约公元前3100年——统一埃及 约公元前3100~前2686年——埃及进入 公元前2686年——的出现 公元前2686~前2181年——埃及进入 约公元前2700年前后——的出现 公元前2040~前1786年——埃及进入 公元前1786—前1567年——埃及进入第二中间期,入侵 约公元前4300~前3500年——两河流域铜石并用时代,出现 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苏美尔文明时期,形成早期的和宗教中心约公元前3100~前2800年——苏美尔文明进入捷姆迭特·那色时期,公元前2800~前2371年——苏美尔文明早王朝时期,改革 公元前2371年——建立, 公元前2191年——库提人入侵灭亡 公元前2113年——的建立 公元前2006年——的入侵 公元前1894年——的统一 公元前1792~前1750年——强盛时期,颁布 公元前1595年——入侵 约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建立帝国 公元前626~前539年——时期,的建造,的诞生 公元前1020年——犹太人称王 约公元前4000~前2000年——的兴盛和衰落

论述类文本阅读自然科学类(含答案)1

论述类文本阅读自然科学类(含答案)1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10分) 人类利用聚乙烯材料制成塑料袋使用的历史不过50年,但近年对塑料袋的指责却不绝于耳。全世界每年要消耗5000亿到1万亿个塑料袋。废弃的塑料袋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掩埋他们会影响农作物吸收营养和水分,污染地下水;如果焚烧塑料袋则会产生有毒气体,影响人体健康。所以,科学家十分关注如何处理那些垃圾塑料袋的问题。 一般来说,将垃圾生物降解是解决其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法。科学家用“呼吸运动计量法”来测量垃圾的降解率。他们在一个富含微生物的容器中防如作为测试样本的垃圾,例如报纸或香蕉皮,使他们暴露在空气中,微生物会一点点地吸收这些样本,并释放二氧化碳,单位时间内生成二氧化碳的水平是衡量降解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测试结果发现,报纸需要2到5个月完成生物降解,香蕉皮则只需要几天就足够了。然而当科学家用同样的方法对塑料袋进行测试时,却发现它毫无变化,根本没有二氧化碳生成,科学家们还提出,在阳光下聚乙烯内部的聚合链将发生破裂,因此,聚乙烯可以见光分解,但这个过程可能漫长得无法确定。 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寻求塑料袋的替代品。纸袋很容易降解,自然成为首选。然而,制作纸袋需要耗费木材,一旦舍弃塑料袋而选择纸袋,大量的树木将被砍伐。生产一个纸袋所需的能量,相当于生产一个塑料袋的4倍。纸袋比同样大小的塑料袋重4倍,这意味着运输过程中纸袋耗能更高。另外,制造同等用途的纸袋要比塑料袋多生产70%的空气污染和50倍的水污染。同时,处理垃圾纸袋所需要的空间也更大。目前处理垃圾的方式是将垃圾掩埋并利用水泥隔绝,接触不到空气、水和阳光,纸袋的生物降解过程会极为缓慢。看来,不论是使用纸袋还是塑料袋,要保护环境,恐怕都得注意不要随意丢弃,而要循环、重复利用。统计材料表明,塑料袋的回收和再生产比纸袋的回收和再生产所需要的能量要少91%。 目前,科学家们也在抓紧研制廉价易得且能够降解的塑料。我们期望,不远的将来垃圾塑料袋的处理就不再是问题了。 (取材于《塑料袋的科学迷思》)

世界大事年表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世纪末朝鲜王朝建立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世纪早期印度莫卧儿帝国建立 1520-1570西欧宗教改革 1566-1581尼德兰革命 1600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 17世纪初期荷兰侵入印度尼西亚,法,英,荷开始在北美掠夺殖民地;德川幕府开始统治日本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17世纪英法成为贩卖奴隶的主要国家 1689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时机后半期法国路易十四开始改革 17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中期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18世纪中后期奥地利特雷西亚女皇和约瑟夫改革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792.9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793.6-1794。7法国雅各宾派专政 1794法国热月政变 1799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1804海地宣布独立 1804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 1810-1826拉丁美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 1815维也纳体系的确立 1830法国七月革命 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48-1849 1848年欧洲革命 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成为震撼世界的大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成为震撼世界的大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 现之一 1855年时的达尔文,此时他46岁 地球上生存着几百万种动物和植物。这么多的生物,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有人说,是上帝创造的;有人说,是天生就有的;也有人说,是逐步进化发展而来的。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博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达尔文认为:生物是从简平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而来的。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生存斗争,进行着自然选择。这一进化理论合理地解释了自然界中生物的进化发展过程,因此被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达尔文年轻时喜欢在户外采集植物,观察动物,他对博物学格外有兴趣。博物学是当时自然科学的总称。达尔文在剑桥大学获得学位后不久,恰好有条英国皇家海洋调查船“小猎犬”号,要出发环航世界,测定贸易路线。达尔文申请在“小猎犬”号上当一名博物学者,随船考察。达尔文在这艘船上生活了将近5年之久。每航行到一个地方,他就尽量采集岩石、植物和动物的标本,还写了许多笔记。在达尔文时代,以前的老观念是:物种是不变的,各个物种间互不关联,彼此没有血统关系。而达尔文在对大展生物现象进行考察之后,认为物种是可变的,而且不同的物种有共同的祖光。达尔文得出了这样一个重要的结论:某个物种只要条件比其他物种优越,哪怕是略见优越,电会有很好的机会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这就是著名的“自然选择”理论。生物间的生存斗争,生物与环境的斗争,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强者或是适应者可继续生存,这叫作“适者生存”,它是“自然选择”理论的精髓。 动物和人有着很大的悬殊,可达尔文认为:人类起源于“某些原始细胞”,后来逐渐进化,变成了鱼、两栖动物。哺乳动物,再经过进化变成古代世界的类人猿,后来又进化成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