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WCDMA900MHz网络建设指导意见
中国联通2020年固定语音网建设指导意见

中国联通2020年核心网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01月目录1规划编制总体要求 (1)2无线网 (1)编制范围 (1)规划思路及目标 (1)编制要求 (10)技术部署和应用建议 (28)3宽带接入网 (35)编制范围 (35)规划目标和建设思路 (35)编制要求 (39)4政企网络 (42)编制范围 (42)编制思路和原则 (42)5本地承载网 (48)编制范围 (48)本地基础网络架构 (50)本地管道及光缆 (51)智能城域网 (53)现有IP城域网 (64)现有本地IPRAN网络 (73)本地传输系统 (73)数据网虚拟资源池 (76)CDN (77)IDC网络 (80)IP网络支持系统 (82)“三同步”对网络规划建设的要求 (84)6省干传输网 (85)总体发展策略 (85)省内干线节点指导意见 (85)省内干线光缆网指导意见 (86)省内干线传输系统指导意见 (87)7移动核心网 (89)编制范围 (89)编制要求 (89)总体目标 (90)规划编制思路 (90)8固定语音网 (99)编制范围 (99)规划目标 (99)规划原则 (100)退网思路 (100)建设思路 (101)9创新业务及增值平台(网建平台) (103)编制范围 (103)编制原则 (104)编制思路 (104)编制要求 (110)10基础设施 (111)编制范围 (111)规划编制总体目标 (111)基础设施规划思路 (111)基础设施规划原则 (114)编制要求 (120)11网络IT支撑 (121)编制范围 (121)ONS演进目标 (121)总部与省分建设重点 (121)12节能减排 (125)编制原则 (125)规划目标 (126)编制要求 (127)13技术改造 (132)编制范围 (132)规划目标 (132)编制总体要求 (140)整治/配置参考标准 (141)网络更新改造颗粒度规范 (146)14附件 (147)无线网附件 (147)政企附件 (156)智能城域网附件 (157)技术改造附件 (163)各专业联系人 (164)1 固定语音网建设目标以业务为引导,构建核心网健康性、健壮性关键体系。
090-2009 中国联通GSM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HLR设备规范v2.0

中国联通GSM/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HLR设备规范China Unicom GSM/WCDMA Digital Celluar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Network HLR Equipment Specification(V3.0)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次目次 (I)前言 (III)中国联通GSM/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HLR设备规范 (1)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缩略语 (1)4概述 (2)5HLR/AUC设备功能 (3)5.1 业务要求 (3)5.2 基本用户数据管理 (3)5.3 支持CAMEL2相关的CSI数据的签约和管理 (4)5.4 HLR/AUC用户鉴权数据管理 (4)5.5 HLR恢复功能 (4)5.6 虚拟HLR功能 (5)5.7 支持移动性管理 (5)5.8 支持呼叫相关的处理(被叫取路由和获取漫游号码的过程) (5)5.9 支持为分组业务提供路由信息(可选) (5)5.10 补充业务操作 (5)5.11 支持2G/3G互操作要求 (5)5.12 可视电话业务 (5)5.13 差异化服务用户标识存储功能 (6)5.14 支持在线计费/热计费 (6)5.15 支持视频炫铃业务 (6)5.16 支持ADD功能 (6)5.17 支持炫铃业务 (6)5.18 HLR备份功能 (6)5.19 支持ODB和漫游限制功能 (7)6HLR/AUC性能要求 (8)6.1 可靠性和可用性要求 (8)6.2 HLR性能要求 (9)6.3 AuC的性能指标 (9)7编号 (9)8接口与信令要求 (9)8.1 物理接口 (10)8.2 逻辑接口 (10)8.3 站点接入要求(可选) (10)9时钟同步要求 (10)10网管与操作维护要求 (10)10.1 网管要求 (11)10.2 人-机接口 (11)10.3 操作维护要求 (12)11电源与接地 (15)12环境要求 (15)前言本标准是中国联通GSM/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核心网子系统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和名称预计如下:(1)《中国联通GSM/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2)《中国联通GSM/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MSC Server设备技术规范》(3)《中国联通GSM/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MSC Server设备测试规范》(4)《中国联通GSM/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MGW设备技术规范》(5)《中国联通GSM/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MGW设备测试规范》(6)《中国联通GSM/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HLR设备规范》(7)《中国联通GSM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MSC Server与MGW间接口(Mc)技术规范》(8)《中国联通GSM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MSC Server与MGW间接口(Mc)测试规范》(9)《中国联通GSM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MSC Server间接口(Nc)测试规范》(10)《中国联通GSM/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应用部分(MAP)测试方法》(11)《中国联通GPRS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规范》(12)《中国联通GPRS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测试规范》本标准是《中国联通GSM/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HLR设备规范》。
中国联通室内无线综合分布系统设计指导意见

中国联通室内无线综合分布系统设计指导1总则1.1.1为了指导中国联通室内无线综合分布系统(以下简称室内分布系统)的工程设计,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1.1.2本指导意见适用于中国联通新建室内分布系统和原GSM室内分布系统系统改造中GSM900/1800、3G(WCDMA)、WIFI共用室内分布系统的工程设计。
1.1.3设计应切合实际,兼顾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应进行多种覆盖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1.4室内分布系统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设计指导意见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本设计指导意见与国家标准、规范相抵触时,应按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办理。
1.1.5本设计指导意见未尽事宜参照相应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1.1.6在特殊条件下,执行本设计指导意见中的个别条款有困难时,设计中应充分论述理由,提出采取措施的报告,报主管部门审批。
2名词术语3G,3GMS(3rd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组织GSM 工作于900MHz频段的GSM900系统,以及工作于1800MHz 频段的GSM1800系统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CDMA 工作于800MHz频段的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WIFI 基于802.11b/g的无线局域网AP WIFI无线接入点ADSL 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EIRP 等效全向辐射功率ACLR: (Adjacent channel interference raion) 临信道泄漏比BER: (Bit error ratio) 误码率BLER: (Block error ration) 误块率BS:(Base Station)基站C/I 载干比CPICH(Common Pilot Channel) 公共导频信道CS(Circuit Switch):电路交换域Ec/Io 导频干扰功率比FDD: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 频分双工Node B:UMTS 基站PS(Packet-Switched domain):分组交换域RNC:(Radio Network Controller) 无线网络控制器/基站控制器RRU 光纤拉远设备TCH:(Traffic CHannel)业务信道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层控制协议/网间协议TDD: (Time Division Duplex) 时分双工TDMA:(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时分多址UARFCN: (UTRA absolute radio frequency channel number) UTRA绝对无线频率信道号UE: (User Equipment) 用户设备,如WCDMA手机VSWR:(V oltage Standing Wave Ratio)电压驻波比RSCP:(receive signal code power)接收信号码片功率3总体要求3.1.1室内分布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信号源、多频段合路器、信号分布系统三个部分。
中国联通900MHz频段的重耕策略

中国联通900MHz频段的重耕策略董帝烺【摘要】通过对中国联通频谱现状、全球低频段频谱重耕情况的分析,详细论述了中国联通900 MHz频谱的重耕策略,包括重耕方向、覆盖、容量、终端和战略价值,提出利用LTE带宽压缩、共谱调度和2T4R技术进行LTE 900 MHz重耕的方案.【期刊名称】《移动通信》【年(卷),期】2018(042)002【总页数】6页(P24-29)【关键词】900MHz频段;频谱重耕;带宽压缩;共谱调度;2T4R【作者】董帝烺【作者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福建省分公司,福建泉州 36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29.51 引言中国联通经过多年的网络建设目前已经拥有GSM、WCDMA、LTE这3张网络,5G的脚步越来越近,再建设一张5G网络的话,中国联通将同时拥有4张网络。
多张网络的同时运营使网络的复杂度和运营成本不断攀升。
随着用户对数据流量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高速的LTE网络,GSM网络承载的语音和流量急剧减少,未来GSM将会退出历史舞台,900 MHz频段的重耕利用将是大势所趋。
900 MHz频段由于频率低、覆盖能力强,被称为黄金频段,该频段对于无线网络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中国联通频谱现状频率资源是无线通信最宝贵的资源,国家给中国移动分配了233 MHz的频谱资源,给中国联通分配了162 MHz的频谱资源,给中国电信分配了130 MHz的频谱资源,虽然中国联通分配的频谱资源介于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之间,但是在1 GHz以下的低频段频谱最少[1]。
表1为国内三家运营商频段分布。
表1 国内三家运营商频段分布运营商下行频段/MHz 网络制式占用频率/MHz中国电信870—880 CDMA FDD 20 1 860—1 880 LTE FDD 40 2 110—2 125 CDMA FDD 30 2 370—2 390 LTE TDD 20 2 635—2 655 LTE TDD 20中国移动935—954 GSM FDD 38 1 805—1 830 GSM FDD 50 1 880—1 900 LTE TDD 20 2 010—2 025 TD-SCDMA TDD 15 2 320—2 370 LTE TDD 50 2 575—2 635 LTE TDD 60中国联通954—960 GSM FDD 12 1 830—1 840 GSM FDD 20 1 840—1 860 LTE FDD 40 2 130—2 145 WCDMA FDD 30 2 145—2 155 LTE FDD 20 2 300—2 320 LTE TDD 20 2 555—2 575 LTE TDD20随着近几年LTE网络和市场的发展、经营,中国联通已经形成了WCDMA语音承载网和LTE数据流量承载网的形态,以表2某地市的语音流量占比来看,使用了32 MHz频谱资源的GSM网络只承载语音8.64%,流量0.08%,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频谱资源。
关于中国联通部署UMTS900的探讨

关于中国联通部署UMTS900的探讨作者:沈大鹏来源:《移动通信》2013年第16期【摘要】对中国联通部署广度覆盖而言,尤其是人口稀少的农村区域3G覆盖,UMTS900无疑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如何建设UMTS900,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现网业务的冲击将是中国联通所面临的主要课题。
通过在甘肃联通选取典型场景部署UMTS900,利用路测和网络性能指标等手段对比部署前后网络覆盖及服务质量的变化,并针对中国联通移动网络的特殊性,就如何实施UMTS900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UMTS900 空间损耗退频广度覆盖部署策略1 概述我国3G牌照发放以来,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联通UMTS基站已达33.1万个,基本覆盖了中国全部城市及东、中部乡镇和西部发达乡镇,在全国超过330个城市建成了下行速率达21Mbps的WCDMA HSPA+网络,广东、浙江等地区还将3G网络最高下行速率提升至42Mbps,这标志着联通3G开始迈入高速时代。
为了保证用户3G上网体验,中国联通一直在对UMTS网络进行完善,加强深度覆盖和广域覆盖。
中国联通UMTS网络使用的是3G系统的核心频段(上行1 920~1 980MHz,下行2 110~2 170MHz)。
与2 100MHz频段相比,900MHz频段的空间损耗更低,可覆盖更广的范围。
对中国联通部署广度覆盖而言,UMTS900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2 UMTS900技术简介2009年欧盟部长会议通过新的决议,批准了900M频率重用立法提案。
UMTS900的工作频段上行为880~915MHz、下行为925~960MHz。
相比2 100MHz频段而言,900MHz频段具备以下优势:(1)覆盖范围广根据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载波频率越低,无线信号传播距离越远。
这就意味着运营商部署的一个站点可以覆盖更大的面积,因此UMTS900是非常好的广覆盖解决方案。
研究表明,对于相同的覆盖范围和服务等级,相对于UMTS2100,使用UMTS900可以减少基站数量40%以上。
铁塔室分设计及建筑施工守则

精心整理一.现场查勘与方案设计1.现场查勘查勘是指在方案设计之前,在现场对站点的建筑参数、所属地理区域及站点所处电磁环境进行实地调查。
包括但不限于对站点的经纬度、人口流、建筑面积、单层面积、层高等进行记录,最终形成查勘记录(报告)。
室分站点的查勘,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现场人文环境需采集(可选)等。
现场自然环境该信息主要是为方案设计时,线井分布情况、外墙和天花材料等。
现场的电磁环境需采集的信息有:各运营商周边宏站分布情CQT测试得出。
2.2.1经济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并注重共建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方案的整体效益和系统性能的综合权衡。
室内分布系统方案设计应当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合理性原则室内分布系统应综合考虑各系统对信号质量的要求,应更多地注重方案整体合理性和可实施性。
在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网络性能、可实施性、经济性充分比较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建设方案。
经济性原则室内分布系统应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选用经济成本低的方案。
由于网络发展及未来频段划分的不确定性,对于新建系统合路器的选择应尽量贴近实际需求,避免为未划分的频段预留过多的端口而增加合路器件的复杂度,造成成本增加。
前瞻性原则室内分布系统对于重点覆盖区域在建设方案设计中可适当进行必要的升级演进考虑,并在设备选型、链路预算、机房空间以及传输等方面进行必要的预留。
另外,根据集团最新指示,多系统合路时,还应该注意一下几点:①原则上采用POI+无源分布系统的方式,有条件的分公司可根据场景需求及电信运营企业接受程度进行光纤分布系统等有源分布系统的试点;②③对于各电信运营企业引入系统小于等于LTEMIMO双通道;④对于各电信运营企业引入系统多于6POI和高性能室分器件来实现复杂多系统的⑤单通道设计;⑥⑦对2.2覆盖场强应满足《通信室内分布系统施工验收规范》的各项要求,并根据覆盖场强进行链路预算;对于各系统的信噪比和业务能力等指标,需由各运营企业配合,结合室内外基站进行优化。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标准

900/1800MH Z T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s on Engineering Design for900/1800MH Z TDMA Digital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2004年11月900/1800MH Z T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s on Engineering Design for900/1800MH Z TDMA Digital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2004年11月目次1 总则 (2)2 名词术语 (3)3 网络设计的一般要求 (5)4 交换网路设计 (7)4.1 网路结构划分 (7)4.2 各种节点的设置 (7)4.3 话路网网路组织 (9)4.4信令网 (12)5 GPRS核心网络设计 (17)5.1 GPRS核心网络结构 (17)5.2 网络节点的设置 (17)5.3 网络组织方式 (18)6 无线网络设计 (20)6.1 无线网络设计的一般原则 (20)6.2 无线覆盖区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 无线网网络扩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6.4 双频网建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联通4G LTE无线网络建设指导意见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中国联通LTE无线网络建设指导意见中国联通网络公司网络建设部2013年09月目录一.总体原则 (1)二.部署区域选择 (1)1.室外宏基站部署区域选择 (1)1.1 LTE FDD (1)1.2 TD LTE (2)2.室内分布系统覆盖区域选择 (2)三.室外覆盖规划原则 (2)1.规划指标要求 (2)2.站址选择 (3)3.天馈线建设原则 (3)3.1总体原则 (3)3.2具备新装天线安装位置的站点 (4)3.3不具备新装天线安装位置的站点 (5)3.4天线指标要求 (5)3.5天线安装要求 (6)四.室内覆盖规划原则 (7)1.总体原则 (7)2.单/双通道方案建设原则 (8)2.1 单/双通道方案选取原则 (8)2.2 单/双通道方案建设原则 (8)2.3 双通道方案天线选取原则 (9)3.规划指标要求 (10)4.信源选取原则 (10)5.器件选取原则 (11)五.站型配置 (12)1.基站类型 (12)2.载频配置 (12)3.功放配置 (12)4.接口配置 (12)5.传输配置 (13)六.功能配置 (14)附件1:LTE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方案 (15)一. 总体原则(1)LTE网络定位为提供高速数据接入服务,以满足用户高速数据业务需求和提高使用体验为目的进行部署;3G网络定位为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的主力承载网络,应继续完善覆盖和容量;利用3G、4G网络的融合竞争优势,共同为用户提供良好、无缝的业务体验。
(2)LTE网络部署应综合考虑竞争和网络长期发展需求,兼顾网络投资效益,优先选择网络竞争力、投资效益双提升的区域。
(3)TD LTE网络应针对数据业务热点区域和市场需求明确的区域进行按需发展,同时应做好LTE FDD网络引入的准备工作,TD LTE和LTE FDD网络应共用核心网并充分共用传输、配套等资源,向融合4G网络演进。
(4)初期LTE只承载数据业务,语音和短信业务优先回落到3G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联通WCDMA 900MHz网络建设指导意见1 总体原则(1)WCDMA 900MHz(以下简称U900)初期主要定位于农村和乡镇地区的广覆盖,主要支持语音和HSPA数据业务;WCDMA2100MHz(以下简称U2100)在农村和乡镇地区的定位为配合U900解决容量需求,不要求U2100在农村和乡镇进行全覆盖;(2)U900初期优先在中、西部省份的广覆盖需求强烈且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区域进行部署;(3)U900部署应尽量避免或减小对G900网络的影响;(4)在U900目标部署区域,应积极推进G900网络话务向U900或GSM1800 MHz(以下简称G1800)网络迁移以降低G900网络负荷;(5)U900基站载波带宽应选择3.8MHz,中心载频为基站下行957MHz/上行912MHz;(6)U900覆盖区域内的U900基站应尽量与G900 基站1:1共站部署;(7)工程实施中应高度重视G900和U900两网的协调优化,尤其关注G900与U900网络间的同频干扰优化及邻频干扰优化。
(8)初期U900网络部署暂不考虑支持HSPA+。
2 U900部署区域选择原则2.1 总体部署原则(1)U900部署区域选择应综合考虑广覆盖定位、一定的投资收益以及部署代价等因素;(2)由于U900部署会挤占现有G900的可用频谱资源,考虑到尽量避免或者减小影响G900网络的服务质量,U900的部署区域(包括与G900的缓冲区域)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之一:a)区域内所有G900小区的话务量均低于4.4Erl;b)区域内有少量G900小区话务量高于4.4Erl,通过细致的频率规划(如保留少量2载波小区)或通过新增现有G1800基站的少量载波(优先采用拆闲补忙的方式)可满足该区域G900的话务需求;c)区域内有部分G900小区话务量高于4.4Erl,通过细致的频率规划以及新增现有G1800基站的少量载波后仍需新建少量G1800基站,若新建的G1800基站总量低于区域内(U900覆盖区+缓冲区)G900基站总量的10%,且后期经济效益预计较高(需市场部门确认),可考虑通过新建少量G1800基站以满足部分G900小区的高话务需求。
2.2 分场景U900部署原则U900初期部署场景原则上主要定位于广覆盖需求强烈且有一定经济效益的乡镇以下区域。
其中一些重点的点、线、面场景的部署原则如下:(1)积极采用U900完善有较明显业务需求但尚未形成U2100连续覆盖的交通干线的连续覆盖,对于尚未部署G900的区域建议直接部署GU900双模基站,实际部署中还应同时兼顾干线两旁的乡镇及行政村覆盖;(2)相对独立的区域:积极考虑采用U900覆盖有较明显业务需求,但尚未实现U2100覆盖的相对独立/封闭的区域(如绿洲,海域,山区小城、孤立小镇等);(3)县城城区:对于G900站点规模小、话务量低,具备引入U900所需的G900减频条件且县城周围区域也满足U900部署条件的小型县城,可以考虑在县城城区也引入U900,以完成U900的大片连续覆盖同时减少G900与U900缓冲区的范围。
3 U900网络规划和设置原则3.1 G900减容降配及AMR半速率配置原则U900覆盖区和缓冲区内,G900最多剩余10个可用频点资源,仅支持进行S1/1/1连片组网频率规划,对于该区域内G900话务量过高的站点,需要对原G900网络开展减容降配以及考虑开通AMR半速率,原则如下:1)原G900网络配置大于S1的扇区,原则上全部减容到1个载频;在频率规划允许的条件下,个别地区可以保留少量2载频的扇区;2)G900小区减容到1载频后,建议信道配置为1BCCH+1SDCCH+5TCH+1PDCH(静态);3)G900小区减容到1载频后应100%开通AMR半速率来实现话务量吸收的目的。
3.2 G1800新增或新建原则(1)原则上应严格控制因引入U900而新建G1800站点;(2)对于预计引入U900后经济效益确实明显的区域(需市场部门确认),如其中仅有少量站点的话务确实比较高(小区忙时话务量大于4.4Erl),且通过细致的频率规划以及新增现网G1800基站的少量载波也无法满足G900高话务小区的需求,可考虑少量新建G1800基站分担G900话务负荷,但新建G1800基站的数量应小于U900覆盖和缓冲区范围内G900基站总数的10%。
如果不满足上述条件,建议暂缓该区域的U900部署,等待G900网络负荷实际降低到可以部署U900后再开展相关工作;(3)现网G1800基站新增加的载波,原则上尽量采用拆闲补忙的策略实现网络设备需求配置,减少新设备的采购规模;(4)新建的G1800基站应尽量与原G900共站。
3.3 G/U900缓冲区设置原则U900部署区域周围应设置足够大的缓冲隔离区域,以确保GU900两系统间的同频干扰对网络质量影响很小。
缓冲区设置应达到以下要求:(1)G900网络忙时,U900覆盖区域内的U900基站RTWP的平均值不应比G900网络闲时抬升超过(此时相当于U900 基站上行接收低噪)1dB。
注1:U900基站RTWP的测量建议在U900网络接入现网用户之前进行;注2:通常情况下G900网络忙时测得的U900基站RTWP的平均值应小于-105dBm(特殊区域可以稍作浮动,但底噪抬升量需须满足前面要求)(2)在G900采用8频点的规划方案时,G900网络忙时U900终端在U900覆盖区内,955.1-958.9MHz带宽内的同频集总干扰功率应小于-99.5dBm;在G900采用10频点的规划方案时,G900网络忙时U900终端在U900覆盖区内,955.3-958.7MHz带宽内的同频集总干扰功率应小于-99.5dBm。
同频集总干扰的测量需要在U900网络开通之前进行。
在进行U900缓冲区规划时,可通过如下几种方式降低缓冲区规划范围和代价:(1)充分利用地物地貌形成的有效阻挡,以减少该地形区域的缓冲区规划范围,适应地形包括山地、丘陵、沟壑等;(2)利用G900网络覆盖相对独立的区域,以减少缓冲区规划范围,适应地形包括绿洲,海域等;(3)通过成片U900部署形成广覆盖,以实现整体较小的缓冲区规划代价,适应地形包括平原等;3.4 G900频点规划联通900MHz频段的频谱资源为909-915MHz/954-960MHz,去掉95号保护频点,实际总可用G900的频点为29个(96号至124号,共计2*5.8MHz)。
联通U900基站带宽选用3.8MHz,应用U900后,G900存在两类频率规划方案:10频点方案和8频点方案。
如果GU900中心间隔2.0M(紧邻频),此时G900可用频点为10个,如果GU900中心间隔2.2M(间隔一个GSM载频保护带),那么G900将剩余8个频点。
10频点方案:96-100、120-124频点均用于G900站点的规划可用频点。
8频点方案:96-99、121-124频点用于G900站点的规划可用频点,100频点和120频点用作GU保护带。
G900频点规划方案的选取原则是:(1)在频率规划方案满足对G900网络自身干扰影响较小的前提下,应优先采用8频点进行频率规划;对于无法利用地理地形隔离实施有效G网低自干扰的8频点规划方案的区域,可采用10频点进行频率规划,但10频点规划方案应确保G网基站对U900终端的邻频干扰影响较小。
(2)10频点规划方案中,为减少GU900两系统之间的邻频干扰,U900覆盖区和缓冲区内应尽量少使用100号频点和120号频点。
3.5 U900覆盖指标U900各场景覆盖指标要求如下:注:1)覆盖区域内,覆盖最低门限要求RSCP≥-100dBm2)各省公司可根据客户感知、场景的重要程度以及后续网络调整、优化难度、适当提高覆盖指标。
3.6 RNC设置原则3.6.1 总体原则各省应考虑业务发展目标,现网业务模型、设备厂家性能特点,以及网络的可持续发展性,进行RNC设置,原则如下:(1)RNC设置需要从软件处理能力、信令处理能力和硬件接口等方面综合考虑,各指标利用率不能超过70%,Iur、Iu-cs和Iu-ps端口可根据实际需求配置;(2)每个RNC控制的基站的位置应相对集中,以减少受不同RNC控制的基站间的切换;(3)话务量及数据量均匀地分布在不同的RNC,使RNC的负荷比较均衡;(4)RNC划分的边界应尽量避免处于高话务区或与交通干线相重合;(5)网络接口安全性:a)进一步提高WCDMA现网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RNC Iub、Iu-cs和Iu-ps接口的GE端口采用N+N配置或交叉连接;b)U900网络有切换关系的RNC间应进行Iur连接,若涉及跨省连接,应积极协商完成,Iur可优先考虑IP化网络;c)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Iu-cs IP化和Iub IP化组网部署,逐步实施全IP化积累经验。
3.6.1 U900与U2100 RNC设置原则(1)U900与U2100同厂家:原则上U900与U2100应遵循RNC统筹设置的原则,两网的基站可以共用RNC,RNC的划分主要考虑前面所述的负荷原则和边界原则,避免RNC划分中出现插花设置。
(2)U900与U2100不同厂家:U900需新建RNC,应尽量通过网络的优化调整(如搬迁部分可搬迁的重叠覆盖U2100站点到非重叠覆盖区)减少U900和U2100两网间的插花设置,同时高度重视U900和U2100RNC切换边界基站的切换参数优化,保证切换质量。
3.7 共站建设及天馈原则共站建设及天馈配置原则如下:(1)U900基站应尽量与部署区域内的G900基站1:1共站建设。
(2)U900网络部署应尽量减少采用外置合路器共天馈系统的部署方案,优先采用独立天馈方式或者在U900与G900同厂家的情况下可采用GU900双模基站(替换原G900基站设备)实现共天馈方式部署。
3.8 U900传输及配套原则U900各类基站Iub接口建议按照U2100的中配进行配置(见下表),不具备FE接口的基站需要预留FE接口,待具备条件时实施FE接口的改造以具备FE接入的能力。
详细见表1.表1 U900基站Iub接口传输带宽建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