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与林纾翻译53页PPT
合集下载
《中西文化对比》第一章-第二讲--翻译的标准PPT课件

Liang Shiqiu ‘s and Zhao Jingshen’s : “It’s better to have a smooth version than a faithful one.”
-
6
外国学者及翻译家的学说
“等值论”:以前苏联的费道罗夫为代表的:“等 值翻译就是表达的原文思想内容完全准确并在修辞 上、作用上与原文完全一致。”
“等效论”:奈达先生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及“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学说,强调读者反应,即译文读者对译
文所产生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
本一致。
-
7
英国教授泰特勒(A. F. Tytler)18世纪提出 翻译三原则: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 地思想内容
“Elegance” refers to the use of classical Chinese before the Han Dynasty.
-
4
余光中“变通的艺术”
“翻译如婚姻,是一种两相妥协的艺术。譬如英文译 成中文,既不能西风压倒东风,变成洋腔洋调的中文, 也不许东风压倒西风,变成油腔滑调的中文,则东西 之间势必相互妥协,以求‘两全之计’。至于妥协到 什么程度,以及哪一方应该多让一步,神而明之,变 通之道,就要看每一位译者自己的修养了。”
smoothness (流畅). By faithfulness and accuracy, we mean
严复和林纾翻译策略

“信”:指翻译中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和思 想内容。
“雅”:指译文要优美自然,用词得体、文 笔优美。
严复翻译的策略及方法
严复在翻译中采用了多种策略和方法 ,如直译、意译、音译、释译等。
他在翻译时注重保留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 言特色,同时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和语 言表达习惯。
严复还提出了“对应”和“并列” 两种翻译方法,即尽量在两种语言 中找到相对应或并列的词汇或表达 方式,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 性。
本质和发展趋势。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3
林纾翻译策略
林纾翻译概述
生平简介
林纾,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主要翻译作品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鲁滨孙漂流记》等 。
翻译贡献
林纾是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翻译 作品为当时封闭的中国打开了一扇窗,促进了中国文学与西 方文学的交流。
林纾的翻译思想
“述而不作”原则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探讨严复和林纾的翻译策略及其形成原因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比较,对严复和林 纾的翻译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研究内容
通过对严复和林纾的翻译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翻译策略和特点,并对影响 其翻译策略的因素进行分析
创新点
通过对两位翻译大家的比较研究,揭示其翻译策略的异同,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 角和思路,同时为当前的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严复与林纾翻译策略比较分析
翻译目的比较
严复翻译目的
严复在翻译过程中强调“信达雅”的原则,旨在通过翻译让西方科学知识进入到 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贡献。
林纾与翻译PPT课件

7
时代背景:
晚清时期清政府腐败及帝国主义的入侵,民族危机使 得立志改革的先进者看到了小说的影响力。小说成为 他们宣传政治思想以及唤醒、教育民众的工具。
晚清时期的小说翻译是一项新兴而较随意的事业,译者 也就根据时局和表达需要而对原作较为随意地进行删 节、添加或改写。
8
林纾的翻译作品大多也是小说翻译,顺应了当时的翻译 风潮。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林纾的翻译目的包括两 个:政治和文化。
9
翻译思想
林纾提出注重翻译的目的与功能,既强调译品要能达到预期目标 和效果,要求译作能够完成肩负的任务。(林纾的翻译目的是爱 国,其译作中就能看出倡导兴办实业来实现“实业救国”的理论)
林纾过分注重其译作中救国思想的宣扬,对原作进行删减和增加, 导致一定程度上对原作的不忠实。
林纾翻译中的“讹”:一种是不通西文和粗心大意的“讹”。另 一种是明知故犯,创新性的“讹”。第一种“讹”对译文产生荒 唐或有害的效果,第二种“讹”则给译文带来了活力。在林纾众 多的译文作品中,有一些确实是其滥砍滥伐后的作品,有一些也 出现不相关的增加的内容,但其创新性地为原文修枝剪叶,省略 了大量与情节发展不相关的,冗长的人物描写分析,再进行润色 补充,就大大增强了译文的活力。
10
翻译理论:
忠实论:基本上遵循了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认为翻译
只能“如其所言”,忠实于原作思想。 例如:林纾在翻译中能做到因据人口译而有差错和删改外,林纾
一般都能将作者原名列出,书中人名地名绝不改动一音,尤显难 能可贵。 林译的人名、书名,如大卫·科波菲尔、耐儿、罗密欧、《鲁滨逊 漂流记》,《伊索寓言》至今仍在使用。
12
: 比较论 林纾指出中外文学共同的表现,即小说的题材、情节
、人物可以不同,但其间所反映表现的情感是相同的。在林纾看 来,不管东方西方、中国外国,小说(文学)所传达的情感形式 虽有不同,却都具有“共心”的一面。
时代背景:
晚清时期清政府腐败及帝国主义的入侵,民族危机使 得立志改革的先进者看到了小说的影响力。小说成为 他们宣传政治思想以及唤醒、教育民众的工具。
晚清时期的小说翻译是一项新兴而较随意的事业,译者 也就根据时局和表达需要而对原作较为随意地进行删 节、添加或改写。
8
林纾的翻译作品大多也是小说翻译,顺应了当时的翻译 风潮。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林纾的翻译目的包括两 个:政治和文化。
9
翻译思想
林纾提出注重翻译的目的与功能,既强调译品要能达到预期目标 和效果,要求译作能够完成肩负的任务。(林纾的翻译目的是爱 国,其译作中就能看出倡导兴办实业来实现“实业救国”的理论)
林纾过分注重其译作中救国思想的宣扬,对原作进行删减和增加, 导致一定程度上对原作的不忠实。
林纾翻译中的“讹”:一种是不通西文和粗心大意的“讹”。另 一种是明知故犯,创新性的“讹”。第一种“讹”对译文产生荒 唐或有害的效果,第二种“讹”则给译文带来了活力。在林纾众 多的译文作品中,有一些确实是其滥砍滥伐后的作品,有一些也 出现不相关的增加的内容,但其创新性地为原文修枝剪叶,省略 了大量与情节发展不相关的,冗长的人物描写分析,再进行润色 补充,就大大增强了译文的活力。
10
翻译理论:
忠实论:基本上遵循了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认为翻译
只能“如其所言”,忠实于原作思想。 例如:林纾在翻译中能做到因据人口译而有差错和删改外,林纾
一般都能将作者原名列出,书中人名地名绝不改动一音,尤显难 能可贵。 林译的人名、书名,如大卫·科波菲尔、耐儿、罗密欧、《鲁滨逊 漂流记》,《伊索寓言》至今仍在使用。
12
: 比较论 林纾指出中外文学共同的表现,即小说的题材、情节
、人物可以不同,但其间所反映表现的情感是相同的。在林纾看 来,不管东方西方、中国外国,小说(文学)所传达的情感形式 虽有不同,却都具有“共心”的一面。
1班第1组 林纾与严复翻译比较

鲁迅、周作人、郭沫若、朱自清、冰心、钱钟书等都有过 嗜读林译小说的经历。
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指出:“林纾翻译的兰姆改写的莎士 比亚戏剧故事集《吟边燕语》也使我感到无上的兴趣,它无 形之间给了我很大的影响。”
据周作人回忆,早年鲁迅遇到林纾翻译的小说,每本必读, 所以鲁迅早年的译书风格跟林纾相近,不但使用文言文,而且 大体是意译。
2>.严复在翻译过程中还采用了删节、增评、加按语、注评 等特殊的方法。
(1)删节是指严复有选择地翻译原文;
(2)增评是指严复翻译过程中根据需要添加词句即添加了 一些议论性或评说性的文字;
(3)加按语是指严复翻译时会在译文章节的结尾或中间评 论作者的观点,大胆结合中国局势阐述自己的观点。
(4)注评是指译者对译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语义作补充说 明或对疑难字词进行解释。
林纾与严复翻译比较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in’s and Yan’s Translation
--brought to you by group 1
林纾、严复其人
林纾(1852~1924), 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原名群玉,秉辉,字 琴南,号畏庐、畏庐居 士。别署冷红生。我国 近代影响最大、成就最 高的小说翻译家,在古 文、小说、诗歌、传奇 、绘画等方面也各有造 诣和贡献。
历史小说如《撒克逊劫后英 雄略》;
军事小说如《利俾瑟战血余 腥记》;
冒险小说如《鲁滨逊漂流记 》;
实业小说如《爱国二童子传 》;
神怪小说如《哈葛德的三千 年艳尸记》;
政治小说如《黑奴吁天录》 ;
讽刺小说如《魔侠传》.
对文人的影响
林译小说对一大批近现代作家文学倾向的形成、文学道路 的选择产生过直接的影响。
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指出:“林纾翻译的兰姆改写的莎士 比亚戏剧故事集《吟边燕语》也使我感到无上的兴趣,它无 形之间给了我很大的影响。”
据周作人回忆,早年鲁迅遇到林纾翻译的小说,每本必读, 所以鲁迅早年的译书风格跟林纾相近,不但使用文言文,而且 大体是意译。
2>.严复在翻译过程中还采用了删节、增评、加按语、注评 等特殊的方法。
(1)删节是指严复有选择地翻译原文;
(2)增评是指严复翻译过程中根据需要添加词句即添加了 一些议论性或评说性的文字;
(3)加按语是指严复翻译时会在译文章节的结尾或中间评 论作者的观点,大胆结合中国局势阐述自己的观点。
(4)注评是指译者对译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语义作补充说 明或对疑难字词进行解释。
林纾与严复翻译比较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in’s and Yan’s Translation
--brought to you by group 1
林纾、严复其人
林纾(1852~1924), 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原名群玉,秉辉,字 琴南,号畏庐、畏庐居 士。别署冷红生。我国 近代影响最大、成就最 高的小说翻译家,在古 文、小说、诗歌、传奇 、绘画等方面也各有造 诣和贡献。
历史小说如《撒克逊劫后英 雄略》;
军事小说如《利俾瑟战血余 腥记》;
冒险小说如《鲁滨逊漂流记 》;
实业小说如《爱国二童子传 》;
神怪小说如《哈葛德的三千 年艳尸记》;
政治小说如《黑奴吁天录》 ;
讽刺小说如《魔侠传》.
对文人的影响
林译小说对一大批近现代作家文学倾向的形成、文学道路 的选择产生过直接的影响。
(林纾的翻译)钱钟书简析PPT课件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林纾的讹
翻译速度
• 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 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下笔如飞, 文不加点。
• 造句松懈、用字冗赘,字句的脱漏错误。
林纾的讹
字迹潦草
• 最特出的例是《洪罕女郎传》男主角的 (Quaritch),全部译本里出现几百次, 都作“爪立支”;“爪”宇准是“瓜” 字,草书形近致误。
化境理论
• 翻阅“林译小说”,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小说中故 事本身的奇妙情节,而且还有译者本人澎湃的爱国 主义激情。林琴南是一个有血性刚烈、感情奔放的 作家,他常常是噙着热泪,怀着赤诚,去创作翻译 的。他把自己的译书作为一种救国的事业。
• 他的翻译小说,不光要把外国小说艺术技巧介绍到 中国来,更要把他的爱国热诚,通过翻译感动读者, 加上他凭着自己的文学素养,用来补有些原作的不 足,使他的译作竟胜过有些原作。
林纾
• 林纾乐善好施,在他译作畅销海内的那几年,月收 入近万,他大部分都用来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上学。 他自己不会外文,却资助了许多学生到国外深造。 晚年,林纾的古文体受到新文学运动的冲击,终于 丢了北大的教席,从此经济情况大不如前。那些曾 受到他接济的学生,此时都学成回国,在社会上崭 露头角。他们聚在一起,商量了一个既能帮助恩师 度过窘境又不使恩师难堪的计策:他们捐款成立了 一个基金会,名义上是为了支持林纾的翻译工作, 实际上款项都由林纾自行使用,常常用于他私人的 日常开销。
林纾
• 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纾捧着《闽中新乐府》和让洛阳 "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开始了他迟来且丰硕的 著译生涯。然而,林纾涉入译界却是极为偶然的事,他的译作 如此畅销也在意料之外。当时恰逢林纾母亲去世,接踵而至又 是妻子病故。魏翰、王寿昌等几位好友为帮林纾走出消沉的困 境邀他一同译书。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林纾的讹
翻译速度
• 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 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下笔如飞, 文不加点。
• 造句松懈、用字冗赘,字句的脱漏错误。
林纾的讹
字迹潦草
• 最特出的例是《洪罕女郎传》男主角的 (Quaritch),全部译本里出现几百次, 都作“爪立支”;“爪”宇准是“瓜” 字,草书形近致误。
化境理论
• 翻阅“林译小说”,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小说中故 事本身的奇妙情节,而且还有译者本人澎湃的爱国 主义激情。林琴南是一个有血性刚烈、感情奔放的 作家,他常常是噙着热泪,怀着赤诚,去创作翻译 的。他把自己的译书作为一种救国的事业。
• 他的翻译小说,不光要把外国小说艺术技巧介绍到 中国来,更要把他的爱国热诚,通过翻译感动读者, 加上他凭着自己的文学素养,用来补有些原作的不 足,使他的译作竟胜过有些原作。
林纾
• 林纾乐善好施,在他译作畅销海内的那几年,月收 入近万,他大部分都用来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上学。 他自己不会外文,却资助了许多学生到国外深造。 晚年,林纾的古文体受到新文学运动的冲击,终于 丢了北大的教席,从此经济情况大不如前。那些曾 受到他接济的学生,此时都学成回国,在社会上崭 露头角。他们聚在一起,商量了一个既能帮助恩师 度过窘境又不使恩师难堪的计策:他们捐款成立了 一个基金会,名义上是为了支持林纾的翻译工作, 实际上款项都由林纾自行使用,常常用于他私人的 日常开销。
林纾
• 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纾捧着《闽中新乐府》和让洛阳 "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开始了他迟来且丰硕的 著译生涯。然而,林纾涉入译界却是极为偶然的事,他的译作 如此畅销也在意料之外。当时恰逢林纾母亲去世,接踵而至又 是妻子病故。魏翰、王寿昌等几位好友为帮林纾走出消沉的困 境邀他一同译书。
明清时期的翻译 翻译家林纾页PPT文档

本) P709
• 《月界旅行》:鲁迅译 “译法荒谬”
• 《蝴蝶生漫游记》: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提倡人们重视 自然科学研究,破除迷信
• 中译西方侦探小说早于日本 柯南道尔 福尔摩斯探案 (林纾)
• 爱伦.坡:侦探小说鼻祖 周作人 译
美国 法国 英国 日本
• 侦探小说的翻译,一直延续到“五四”前后 如果说当时翻译小说有千种,翻译侦探小说要占五百部 二三人(周桂笙、奚若、陈景韩) 庞大的翻译群(林纾)
四、评价
• 中国新文化 先 驱 • “译才并世数严林” • 译界之王、译坛泰斗 • 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 ,开 拓了人
们的视野
• 戊戌维新前,进步爱国,针砭时弊思想 • 后来思想保守,跟他始终主张忠于光绪帝的立场有关
翻译缺陷
• 坚持使用古文体翻译外国小说,倘若林纾能在翻译创作盛 期用白话文翻译小说,将会有更多中文基础薄弱的民众读 到外国文学。——曾朴
一、生平
• 生辰:1852年 • 籍贯:福州人 • 职业:文学家 翻译家 国画家 (晚年常住北京专以译
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并曾任教于北大)
林 纾 故 居
林纾绘画
• 学 历:举人 (考进士不中 )
• 地位:是我国最早翻译西方文 艺作品的人 • 爱好:能诗善画,喜史记 • 文章特点:擅叙事抒情,崇尚韩柳,文笔婉约动人
• 翻译侦探小说热盛行的原因:1.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P715
2. 市民阶层文化需要的扩大
3.追求惊险好奇的文化心理
4.朦胧的科学意识
光宣时期文学翻译的特点
• 初期,政治教育意义,情节曲折动人 • 后期,加强文学意识
小说散文
• 1. 《伊索寓言 》 (林纾 、严复之子) • 2. 《天方夜 谭》 (周桂笙、周作人) • 3. 印度 • 4. 日本 (梁启超、鲁迅、林纾) • 5. 英国 (跛少年 林纾) 《鲁滨逊漂流记》 《格列佛
WEEK4翻理论·文学翻译概述PPT课件

译者想要传神地译出文学作品,首先要对它 有深刻透彻的理解。这是翻译的基础。译者 只有自己先理解了原文,才能用另一种语言 对作品再创造,才能进一步去传达作品的风 格和思想。
2021
18
二、把握原文的风格
风格是什么?布封说:“风格即其人。”福 楼拜说:“风格不但就是其人,而且还是一 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一)
1) 语言的形象性
在情节描写中,作家崇尚具体形象,力避抽象演绎。 与这一特点相伴的词语特征是: (1) 准确。 (2) 多限定词、修饰词。这也是为了使描述准确和具体。 如D·H·劳伦斯的The Odour of Chrysanthemums 的开 头一句:The small locomotive engine, Number 4, came clanking, stumbling down from Selston with seven full wagons.(四号小火车的车头拖着七节装满货 物的车厢,从赛尔斯顿方向跌跌撞撞地开了过来,一 路上发出叮叮咣咣的声响。)
风格乃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艺 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 立场观点、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各不相同, 他们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述形象等方 面也各不相同。这种写作和艺术风格,常常 比表达的意义本身还重要。
2021
19
三、了解双语的社会文化背景
文学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必然有反映社会文 化的一面。因此,文学翻译就不能不对原作 中包含的社会生活映象进行认识和反映,或 者说对原作中反映的社会生活进行再认识和 再反映。而译者如果没有对源语的社会文化 背景深刻的理解,就不可能具有敏锐的美学 和社会学眼光,自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再 创作也就不能进行到一个比较深的层次了。
2021
18
二、把握原文的风格
风格是什么?布封说:“风格即其人。”福 楼拜说:“风格不但就是其人,而且还是一 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一)
1) 语言的形象性
在情节描写中,作家崇尚具体形象,力避抽象演绎。 与这一特点相伴的词语特征是: (1) 准确。 (2) 多限定词、修饰词。这也是为了使描述准确和具体。 如D·H·劳伦斯的The Odour of Chrysanthemums 的开 头一句:The small locomotive engine, Number 4, came clanking, stumbling down from Selston with seven full wagons.(四号小火车的车头拖着七节装满货 物的车厢,从赛尔斯顿方向跌跌撞撞地开了过来,一 路上发出叮叮咣咣的声响。)
风格乃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艺 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 立场观点、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各不相同, 他们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述形象等方 面也各不相同。这种写作和艺术风格,常常 比表达的意义本身还重要。
2021
19
三、了解双语的社会文化背景
文学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必然有反映社会文 化的一面。因此,文学翻译就不能不对原作 中包含的社会生活映象进行认识和反映,或 者说对原作中反映的社会生活进行再认识和 再反映。而译者如果没有对源语的社会文化 背景深刻的理解,就不可能具有敏锐的美学 和社会学眼光,自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再 创作也就不能进行到一个比较深的层次了。
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PPT

※中国近代翻译简史及理论家介绍
一、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
南,号畏庐、畏庐居士。我国近代影响最大, 成就最高的小说翻译家,在古文、小说、诗歌、 绘画等方面也各有造诣和贡献。
‚林译十大小说‛: 《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撒 克逊劫后英雄略》、《吟边燕语》、 《拊掌录》、《迦茵小转》、《离恨天》、 《现身说法》、《块肉余生述》、《不如归》
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达—译文要通顺畅达,使读者清楚地理解; 雅—雅言(语出《论语·述而》)
子所雅言,诗、 书执礼,皆雅言 也。
Ps:这里严复所说的‚雅‛是指‚汉以前的字 法句法‛,他认为:只有用汉以前的古文译 书,才能把原著的‚精理微言‛表现出来, 才能行之远,使译文不粗俗,才能‚雅‛。
一、东汉—唐宋的佛经翻译 安清,字世高,西域安息国的王太子,汉代翻译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佛经贡献最大者,他精通汉语,所译佛典‚义理 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为翻译 之首‛。安世高可以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他 首先译介了印度小乘佛教禅类的经典。
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 ,
☆古代: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近代: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 ‚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 译时期 ☆现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翻 译时期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Q:你所知道的翻译(理论) 家有哪些?
四个阶段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家(安清、支谦、慧远、 道安、鸠摩罗什、玄奘、义净等)
师、著名
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含辛茹苦 历经12载,译出经典74部384卷,这些经卷 对中国和世界佛教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影响。 他与义净、唐玄奘被尊称为历史上佛教三大 翻译家。鸠摩罗什主张意译,成为中国翻译 史上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