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无效输注

合集下载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适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患者的出血,并已成为各种血液病及肿瘤患者放﹑化疗的有效支持疗法,但患者在多次输血(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妊娠及器官移植后,易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TR)。

我们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研究进展,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治疗与预防措施等综述如下。

1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标准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指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未见有效提高,临床出血症状未见改善。

一般认为:患者至少连续2次输注足量随机ABO同型血小板后,没有达到适合的CCI值,可认为是血小板输注无效(PTR)。

目前临床判断PTR的依据主要有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ercent platelet recovery,PPR或PR%,以下简称PPR)和输注后血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以及患者出血状况有无改善。

由于血小板输注后患者出血症状改善程度不易量化,故以PPR和CCI作为量化的判断依据[1]。

根据输注前1h和输后24h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以及输入的血小板数量,计算PPR和CCI。

计算公式为[2]:PPR=(输后血小板计数输前血小板计数)×全血容量/(输注血小板总数×P)×100% 其中,血容量=体表面积×2.5,P=2/3;CCI=输后血小板增加数(个/μl)×体表面积(m2)/输注血小板总数(×1011)其中,体表面积=0.0061×患者身高(CM)+0.0128×患者体重(kg)-0.01529。

若24h CCI<4.5×109/L或PPR<20%判断为PTR,也有以输后1h的CCI<7.5×109/L或PPR<30%作为判断标准。

CCI 30 ×109/L 相当于PPR 100%,CCI(7.5—10)×109/L,相当于PPR 25%—30%,CCI (4.5—7.5)×109/L,相当于PPR15%—25%,两种计算方法大致相等。

血小板输注无效名词解释

血小板输注无效名词解释

血小板输注无效名词解释
血小板输注无效指的是在进行血小板输注后,患者的病症或症状并没有得到改善或减轻。

这可能是由于输注的血小板数量不足,或者输注的血小板质量不佳,或者可能是由于其他并发症导致的。

血小板输注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用于缓解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等症状。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建议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以帮助患者恢复凝血功能,改善症状。

但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较高。

通常情况下,如果患者患有其他疾病,或者存在其他并发症,可能会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例如,如果患者存在感染或其他疾病,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或质量不佳,从而导致输注的血小板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

除了以上原因外,血小板输注无效还可能与输注的剂量、时间、方法和操作不当有关。

因此,在进行血小板输注前,患者需要接受仔细的检查和评估,以确保输注的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符合要求。

同时,输注过程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操作,并遵循相关的操作规程。

血小板输注无效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来改善症状。

患者需要接受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以确保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方案。

血小板输注无效及其处理

血小板输注无效及其处理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处理
1 非免疫因素的处理
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纠正DIC 适当增加血小板输注数量及次数 注意血小板离心及储存条件,尽可能输给24小时内
采集的新鲜血小板 脾肿大者需增加每次输入血小板数量,脾脏大小不
影响血小板存活期。不必缩短输血周期。脾切除可 纠正此情况 病人情况许可条件下避免使用两性霉素B、万古霉 素、 环丙氟哌酸等药物
血小板输注无效 及其处理
李亚琪
常用血小板制剂
1 浓缩血小板
采用多联采血袋采集全血后6-8小时内在20-24C条 件下用大容量离心机将血小板分离出并悬浮在血浆 内所制成浓缩血小板。200ml全血制备的血小板含 量≥2.0×1010,容量为25-35ml。血小板在输注时 无需交叉配血 ,要求ABO血型相同输注。
临床发生率约为30-70%
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判断标准
1 临床表现:
出血倾向不减轻,或出现输血性紫癜, 出血加重。
(输血后血小板计数没有明显增高但临 床出血症状有明显改善,应认为血小板输注 有效)
2 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
(输后血小板计数-输前血小板计数) ×体表面积
CCI=
输注的血小板总数×1011 注:血小板计数单位为109/L,体表面积单位为m2
非独立原因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消耗大量血小板
(4)抗菌素的应用:二性霉素B、万古霉素、环丙
沙星等
(5)成分血的质量:血小板在收集、离心、储存期
间,若条件不当而被激活,可造成“储存损伤”影 响血小板质量,导致输注无效
(6)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全身照射、GVHD、静
脉闭塞病(VOD)、CsA的应用、HLA抗体的产生
输注剂量及方法

血小板输注无效-抗体检测与供者选择

血小板输注无效-抗体检测与供者选择

血小板输注无效:抗体检测与供者选择作者:周晓华王明元徐惠新【关键词】血小板随着临床输血事业的发展,血小板(platelet,PLT)的使用日益广泛。

但是,随着大量使用血小板的情况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大问题,即反复输血者可能产生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及输血小板无效(refractoriness to platelet transfusion,RPT)。

一般情况下,把监控血小板输注结果常用的公式,即校正计数增值(CCI)和血小板回收率作为判别依据,当输注后1h CCI<7.5和20h CCI<4.5或1h回收率<20%,则认为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输注无效有非同种免疫因素和同种免疫因素,非同种免疫因素包括血小板质量、发热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骨髓移植、脾肿大等因素,另一方面,血小板上由于存在血小板相关抗原,主要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抗原,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即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

目前,HPA被国际正式命名的有22个抗原,其中12个抗原被列入6个遗传系统,分别命名为HPA-1~5和HPA-15。

这些抗原产生的同种免疫可导致RPT的发生。

研究证实血小板相关抗体中79.9%为HLA抗体,HLA抗体与血小板抗体共存占17.6%,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占2.7% [1]。

国外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预防、处理、抗体实验评估及应用有相当多的讨论[2~4]。

血小板相关抗体常出现在血小板输注6次以上的患者中,有报道称反复大量的输注血小板可导致50%左右患者产生同种免疫抗体,相当于红细胞同种抗体产生频率的几十倍。

血小板相关抗体引起的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eona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a,NAIT)也不时有病例报道,其主要因素是人类PLT抗原抗体反应,但Saito [5]却发现了1年中3例HLA抗体引起的NAIT。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输注无效
哈尔滨工业大学医院检验科 金慧敏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标准
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指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后 血小板计数未见有效提高,临床出血症状 未见改善。
一般认为:患者至少连续2次输注足量随机 ABO同型血小板后,没有达到适合的CCI 值,可认为是血小板输注无效(PTR)。
目前临床判断PTR的依据主要有血小板恢 复百分率(percent platelet recovery, PPR或PR%,以下简称PPR)和输注后血 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以及患者出血状况有无 改善。
国外血小板抗体高发频率调查结果显示,同种
HLA抗体的频率最高,大约20%—70%长期接 受血小板输注的患者将产生HLA抗体,其次是血 小板特异性抗体,约10%的PTR患者合并HLA和 HPA抗体。HPA抗体种类与HPA抗原分布频率有 关.
在国内缺乏针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免疫性 影响因素的深入系统调查
我国人群HPA 1a抗原频率>99.9%,极 少有机会产生此类抗体。国内研究,曾经在 PTR患者中检出HPA 2b抗体,我们对青 岛地区PTR 、ITP患者的抗体类别进行了调 查,检出HPA 2b 5b 4b 3a 抗体。
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移植及一 些其他多次输血患者可检出PAIgG。研究 发现[8,9]10%—26%的多次输血患 者可产生泛反应性抗体,其中20%与HLA 抗体有关.
通过Fc受体激活血小板 低分子量肝素少见
实验室检查方法
血清学方法
检测血小板HLA抗体的方法常规应用淋巴 细胞毒试验(LCT),还有酶联免疫吸附试 验(ELISA),混合被动血凝试验 (MPHA), 单克隆特异性抗体固化血小 板抗原试验(MAIPA) ,血小板免疫荧光 试验(PIFT)等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输注无效
23/26
However, some patients fail to receive the full benefit of platelet transfusions because they do not achieve the appropriate platelet count increment following transfusion.
➢ hybridization with sequence specific amplification primers (SSP) 序列引物引导PCR反应
➢ hybridization with sequence specific oligoprobes (SSO) 次序特异寡核酸法
➢ direct sequencing-based typing (SBT) 测序法分型
现有研究表明:重复大量输注血小板患者约50%以上产生 血小板同种抗体,其中HLA抗体占80%,HPA单独存在频率 较低(2%-3%),HLA、HPA共同存在约18%
血小板输注无效
10/26
Non-immune causes 非免疫原因
➢ Fever 发烧 ➢ Sepsis 败血症 ➢ Splenomegaly 脾肿大
血小板输注无效定义
血小板输注无效
7/26
Platelet refractoriness can be simply defined as a posttransfusion platelet increment that is less than expected.
是指病人在输注适当剂量血小板后没有产生预想疗效
➢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小板输注无效解决的方案课件

血小板输注无效解决的方案课件

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 可能导致反复输注、治疗费用增
加和患者死亡率上升等问题。
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血小板交叉配型可以减少免疫反 应的发生,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效 果,但操作复杂且耗时。
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免疫反应, 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效果,但可能 带来副作用和并发症。
针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解决方案 包括使用血小板交叉配型、使用 去白细胞的血小板、使用免疫抑 制剂和采用血小板生成素等。
使用去白细胞的血小板可以去除 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减少免疫 反应的发生,但可能增加感染的 风险。
采用血小板生成素可以促进血小 板生成,提高血小板数量和功能, 但需要长期使用。
对未来的展望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开发更有效的血小 板交叉配型技术和方法、研究新的免 疫抑制剂和促进血小板生成的药物等。
此外,加强临床观察和研究,深入了 解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机制和原因,有 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 施,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优化存储条件
温度控制
确保血小板存储在适当的温度下, 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影响血小板 活性。
震荡保存
采用震荡保存方式,使血小板均匀 分布,减少聚集和沉淀。
定期检测
定期检测血小板质量,确保符合标准。
案例分析
案例一: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解决方案
总结词: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指由于患者体内存在 针对供者血小板抗原的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后迅速被 破坏,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导致 血小板消耗过多,同时抑 制骨髓造血功能,引起血 小板输注无效。
脾功能亢进
脾脏对血小板的滞留作用 增强,导致血小板在脾脏 中破坏增多。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解决方 案

血小板输注无效判断标准

血小板输注无效判断标准

血小板输注无效判断标准
背景:
血小板输注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用于改善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偶尔会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情况,即输注后患者的凝血功能未得到明显改善。

为了及时判断输注是否有效,需要制定一份血小板输注无效判断标准。

标准:
1. 时间标准:
- 在输注血小板后经过一定时间,例如30分钟,应该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如凝血因子活性、凝血时间等)。

若凝血功能未得到改善或仍处于异常状态,则可判断血小板输注无效。

2. 血小板计数标准:
- 在输注血小板后一定时间内,比如1小时后,应监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

若血小板计数未达到预期的增加幅度,或仍低于需要的水平,则可判断血小板输注无效。

3. 凝血酶原时间标准:
- 在输注血小板后一定时间内,例如2小时后,应检测凝血酶原时间。

若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改善或仍处于异常范围内,则可判断血小板输注无效。

4. 凝血因子活性标准:
- 在输注血小板后一定时间内,例如3小时后,应测定凝血因子活性。

若凝血因子活性未得到明显改善或仍低于正常水平,则可判断血小板输注无效。

5. 出血程度标准:
- 输注血小板后,应及时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

若在合理时间内(如2小时)内出现新的或加重的出血症状,则可判断血小板输注无效。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标准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判断,以及可能的其他检测指标,如纤维蛋白原水平等,综合评估血小板输注的疗效。

此标准制定仅供参考,在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验证,且应由专业医生或医疗团队进行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辐照血小板
• 血小板经过一定剂量的放射线( γ或χ射 线)照射后输注给患者。它能快速穿透 有核细胞,直接损伤细胞核的DNA,造 成淋巴细胞丧失有丝分裂的活性、停止 增殖。能灭活淋巴细胞,也可抑制细胞 抗原性(但不能完全去除),而降低同 种免疫性。 • 能保持其它细胞的功能和活力。
辐照血小板的其他功能
输注效果评估公式
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μ L×体 表面积(m2)/(输注血小板数×1011)
输注后1小时 CCI〈 7500/μL • 12小时 CCI〈 6000/μL • 24小时 CCI〈 4500/μL 连续3次,可判断为血小板无效输注。 • 评估门诊病人的输注小板效果,可以在输注 血小板后10分钟计数,所得结果和输注血小 板后1小时计数是一样的.
相关检查
• 淋巴细胞毒试验(lymphocyte cytotoxicity test,LCT)——筛检HLA-Ⅰ类 抗体 。 • 一般使用18~60株不等的型特异性已知的细 胞,谱细胞供者提供的淋巴细胞被保存在液氮 中并仅在试验使用当天才被融化,这些淋巴细 胞要具有以下特点:(1)必须包含大多数 WHO命名的抗原特异性的HLA-Ⅰ类抗原;(2) 谱细胞必须能够鉴定血小板输注患者中出现频 率高的HLA抗体并确定其特异性(主要是抗A2,也有抗-A9,-B12或-B5)。
• GVHD:由于异体血液中含有大量的淋巴及 NK等细胞,它们可以发动针对受体靶器官 的免疫反应,导致GVHD的发生。 发生条件: 1.输入的淋巴细胞有活性,可以增殖。血液 越新鲜,危险度越高。尤其是采集3天内的 血液(2周)。 2.受血者的免疫功能低下,不能分辨外来的 淋巴细胞。 3.供血人的HLA与受血者很相似(亲属)。 能顺利进入体内而不被驱逐。
难治病例
• 有些病人发生HLA / HPA同种免疫反应,又 找不到合适供血者,对他们的处理是很困难的。 没有证据表明输注不相合的血小板给发生同种 免疫反应的病人对病人有好处,这种输注不会 增加血小板计数,而且应当停止预防性血小板 输注。 如果发生出血,输注随机献血者或最匹配 献血者的血小板(尽管不完全相合)可能会缓 解出血严重程度,虽然这时需要更大剂量的血 小板。
白细胞滤过的其他作用
• 但是单纯去除白细胞,并不能完全 避免 发热反应的发生。因为在血液保存过程 中白细胞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如IL-1、 IL-6、IL-8、TNF、组织胺等物质被不 断释放到血浆中,这些物质也与非溶血 性发热反应的发生明显相关,滤器无法 清除。如果在血液贮存前去除白细胞, 可明显降低炎性细胞因子。
如何防治血小板无效输注
白细胞过滤
• 由于HLA抗体是导致免疫性无效输注的 主要原因,血液中HLA抗原主要存在于 白细胞上,故去除白血病成为有效手段 • 给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输注未去白细 胞的血液成份和去白细胞的血液成份, 无效输注的发生率分别为9%和2%。证 明白细胞去除有明显效果。 • 滤除白细胞分为储存前、储存后和输用 前(床边)三种方式。
• 由于每袋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数量并不知道,只 知道每袋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数量按规定应》 2.5X1011/袋,所以公式在日常医疗实践中难以 准确计算。因此只要输注后无法使血小板计数 达到预定值,即可认为此次输血小板效果不佳. • 有些病人可能有一次输血小板效果不好,而以 后几次效果不错。只有在2次及2次以上输血小 板效果都不好,才能诊断为血小板输注无效。
白细胞滤过的其他作用
• 1.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 :发生的主要 原因是输入的供者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与受血 者发生了同种免疫反应,产生了白细胞抗体而 导致发热等症状。此类输血反应与输血次数和 受血者的性别(女性多于男性)和有无过敏体 质(过敏体质多于非过敏体质)有密切关系。 国外调查认为,一次输入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 含量少于5×108,即去除90%的白细胞,就 能有效地防止非溶性输血发热反应的发生。国 外许多医院对于既往有2次以上输血发热反应 的患者常规使用去除白细胞血液制品。
白细胞——污染、垃圾
• 但近代医学研究表明,血液中非治疗性 成分如白细胞等是一种“污染物”,其 同种异体输注会产生白细胞抗体,引起 一系列副作用如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 应、HLA同种异体免疫反应、血小板输 注无效、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传播 嗜白细胞病毒。因此,血液及其成分去 除白细胞对输血安全和临床治疗具有重 要作用。
白细胞过滤
• 白细胞过滤的原理是通过机械的阻滞作 用以及依赖白细胞的黏附特性使血液通 过特殊材料制成的滤膜后将白细胞黏附 在其上。优质的白细胞过滤器,可以使 每单位血液中残留白细胞数低于106 个, 红细胞回收率>90%,血小板回收率 ≥85%。由于5×106白细胞可以引起白 细胞抗体的产生,因此血液经白细胞过滤 后可以使白细胞抗体产生的几率大大降 低。
• (4)抗菌素的应用:二性霉素B、万古 霉素、环丙沙星等 • (5)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全身照射、 GVHD、静脉闭塞病(VOD)、CsA的 应用、HLA抗体的产生 • (6)其他:成人〉儿童、女性〉男性
免疫因素
• 占17.5%。 • 血小板相关抗体常出现在血小板输注6次以 上的患者中,有报道称反复大量的输注血小 板可导致50%左右患者产生同种免疫抗体, 相当于红细胞同种抗体产生频率的几十倍。
白细胞滤过的其他作用
• 2.巨细胞病毒(CMV)、人类嗜T淋巴 细胞性白血病I型病毒(HTLV-Ⅰ)和克 雅氏病(CJD)病毒与白细胞呈高亲和 性,去除白细胞可防止这些病毒的传播。 我国是CMV高发地,使用CMV血清学 阴性供者成分血及白细胞滤过是预防输 血传播CMV主要方法 。
白细胞滤过的其他作用
血小板无效输注
血小板无效输注
• 多次输入血小板后,由于产生了免疫相关及非免疫 相关因素的影响,致使血小板输注无效,出血趋势 不减轻,甚至加重出血。发生率30~70%,此外 还可引起发热反应或输血性紫癜。 • 输注剂量= 需要提高的PLT数(109/L)X血容量(L) 校正值(0.67)
血容量=体表面积X2.5
免疫因素
• 主要的免疫原因是HLA-Ⅰ类同种免疫反应。 占血小板相关抗体的79.9%。(再生障碍性贫 血患者HLA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率比急性白血 病患者高 )。 • HPA(人类血小板抗原)同种免疫反应。占血 小板相关抗体的2.7%。存在于血小板糖蛋白 上, HPA被国际正式命名的抗原有22个。 • ABO血型不合。 • 血小板自身抗体。 • 药物相关的血小板抗体 。
无效输注的原因
• 免疫因素 • 非免疫因素
非免因素
• 非免疫相关病因
占67.5% • (1)发热及败血症:感染可使血小板生 存期缩短,G¯ 败血症患者的血小板无效 输注发生率为57.5% • (2)脾脏肿大:患者比正常人破坏可增 加30%。 •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消耗大量血小 板
非免疫因素
• 3.预防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一 般认为输注血液中残留的白细胞数低于 107, 可使发生输血后GVHD的危害大为 降低。白细胞滤器可减少白细胞的输注, 故可以降低发生的危险。但不能认为它 可完全预防TA-GVHD,已经有输注经 滤器减少白细胞后的血液发生TAGVHD的报道。
白细胞滤过
• 注意应用过程中不能冲管。
如何选择血小板
• 随机(去除白细胞)血小板 如产生临床输注无效
检测HLA抗体,输HLA配合的PLT(特配),并评估效果
如果检测到HPA抗体
HLA配合的血小板仍输注 无效 非免疫因素
HLA配合的供者的HPA HLA和HPA配合性的 血小板 定型
尚不能完全避免无效输注发生
• LCA敏感性较差,不能查出所有HLA抗体。 • HPA抗体目前尚不能检测。 • 有少数患者在既没有检测到HLA也没有HPA抗体的 情况下,输注了匹配的血小板后仍然没有计数的提升。 这种情况可能是非免疫因素影响了输入的血小板的作 用,也有可能存在有至今未明确的抗体而引起输注无 效。 • 对于已经发生HLA抗体的无效输注患者,仍应坚持 白细胞滤过。避免更多、不同的HLA抗体的产生。
血小板无效输注
• 一般情况下,我们用校正计数增值 (CCI)和血小板回收率作为判别是否 出现无效输注依据.
输注效果评估公式
血小板回收百分率(R) • PR% =(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
×全血容量× 100%/输注血小板数
• 全血容量=体表面积(m2)×2.5 • 若输注血小板24小时后,PR%〈20%,可 判断为血小板无效输注

辐照血小板的其他功能
• 血液辐照技术由于能使淋巴细胞灭活, 停止增殖,目前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 骨髓移植后患者、免疫力低下患者(新 生儿,老人,化疗病人)的输血,亲属 间输血,以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 主病(TA-GVHD)的发生特别。
辐照血的缺点
• 值得注意的是,辐照可使红细胞制品K+含量 迅速升高,游离K+在辐照后的一周内迅速升 高,明显高于不辐照组,脆性试验也表明辐照 红细胞抵抗低渗能力低于不辐照组,表明辐照 对红细胞膜有一定的损伤。尽管损伤是照射瞬 间产生的,但随着储存时间延长会加重损伤。 并显示出一定的剂量关系。因此对不能耐受较 高K+的新生儿、早产儿、肾功能不全患者及 需要快速大量输血的患者等,应注意高K+的 问题,辐照后应立即输用,不能用储存的辐照 血。美国FDA血制品建议委员会推荐照射后红 细胞保存期不能超过28天(我国)。
可以尝试的其他方法
• 除外非免疫因素。 • 严重同种免疫输注无效的其他措施方法 包括:如大剂量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 大量丙球可暂时性封闭抗体,减少免疫 性因素所致血小板的无效输入。 剂量:0.4g/kg,连用5天,再输血小板 • 脾切除手术及血浆置换。 • 严格血小板输注的指征。
病例
• 患儿张颖,女,12岁。M3白血病。治 疗过程中反复输注PLT。 • 辐照 白细胞滤器 特配HLA相 合PLT 患儿父PLT,丙球冲 击,激素 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