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新策略的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效果的探析

糖皮质激素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效果的探析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通常需要长期的治疗才能恢复。
在治疗中,糖皮质激素往往被用来减轻炎症和减少脑损伤。
本文将探讨糖皮质激素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效果。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糖皮质激素是一种能够减轻炎症、抑制免疫反应的药物。
在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中,糖皮质激素通常是作为辅助治疗使用的。
它可以减轻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炎症反应,并减少脑损伤的风险。
糖皮质激素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应用存在争议。
一方面,糖皮质激素可以帮助减轻炎症和脑组织损伤,但在另一方面,它可能会抑制免疫系统,使得病人更容易感染其他病原体,从而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要经过谨慎权衡利弊。
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和用法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和用法需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
通常糖皮质激素作为辅助治疗使用,往往在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开始后数天至一周内开始使用。
剂量和用法的设定通常根据病情和病人的反应而定,建议不要自行改变剂量和用法。
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可能导致一些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1.免疫系统抑制,容易引起其他感染。
2.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
3.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晕眩、焦虑等。
4.骨骼系统症状,如骨质疏松、易骨折等。
5.其他症状,如水肿、高血压等。
因此,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的过程中需要谨慎监测病情和病人反应,尽可能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糖皮质激素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效果糖皮质激素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效果存在争议。
一些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作为辅助治疗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脑组织损伤,并促进临床症状的减轻。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降低病人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能会导致一些并发症,并不一定能够改善病人的治疗效果。
因此,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要谨慎考虑病人的病情和病人的反应。
结论糖皮质激素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应用存在争议。
抗结核药物及方案对结核性脑炎治疗作用及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

(N I H) 、P ZA、丙 硫 异 烟 胺 ( ∞) 、R P+N +Po ( Po 、R P +I +L x ( Lf) 、R P +I +M f ( HMf )各 组有 非 常 显 P F IH r RH t) F NH f RH x F NH x R x
著的疗效 ,与空 白对照组相 比分别 下降 1 7 . 、0 7 . 、1 1 . 、1 2o , F 。结 论 馏 、1 6 . 、1 2 . 、1 3 . g C U 2 9 4 3 3 3l 。
MT ) d l c , s d ep ama o ieis p ama o y a c ( K P p rmeeso e i ls n ri su s g h aty a d MT B mo e mie t y t h r c kn t /h r c d n mi s P / D) a a t f h m p amaa d b ant s eu i e l n B u h c r t n i n h
核性脑膜炎小 鼠的脑组织中 RF 、L x P f 、Mf x的 A 。 UC , 分别增加 5 .%、1 85 6O 4 ,%、8 - 04 %:A 4MI 分别为 4 50 65 I;各组治疗 UC / C 4 .、1.、74
8周 后 ,对 肺 结 核 的 治 疗 除 吡 嗪 酰胺 ( Z P A) 、 Lx以外 ,均 有 显 著 疗 效 ;对 结 核 性 脑 膜 炎 的 治 疗 , 除 L x组 以外 ,均 有 显 著 疗 效 ,且 异 烟肼 f f
鞘内注射异烟肼地塞米松可缩短初治结核性脑膜炎疗程

[1] 谢惠安,阳国太,林善梓,等. 现代结核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 1) : 294.
[2] 王正文,周于志.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 江苏医药 杂志,2001,27( 12) : 948-949.
作者单位: 118000 辽宁省丹东市结核病院
治疗组,加用隔日一次放脑脊液 3 ml ~ 8 ml,椎管内给药 异烟肼 0. 1 地塞米松 2 mg ~ 5 mg。脑脊液恢复正常后每周 给药一次,地塞米松减量一半。总给药时间不超过两个月。 1. 6 治疗标准 治愈: 临床症状消失,脑脊液各项指标恢复 正常,无并发症发生; 好转: 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脑脊液化 验好转,并发症及功能损伤程度减轻; 无效: 临床症状无好 转,脑脊液加重,严重并发症或新结核病灶出现死亡。 2 结果
·118·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年 2 月第 5 卷第 3 期 Chin J Mod Drug Appl,Feb 2011,Vol. 5,No. 3
气立。方中用 酒 大 黄、栀 子、黄 芩 清 热 解 毒,川 芎 为 血 中 气 药,既能活血,又 能 行 气,气 血 通 畅,则 瘀 血 得 除,地 龙、全 蝎 熄风镇惊,通经活络; 用天竺黄、白僵蚕、瓜蒌壳化痰,防风为 风药走卒,甘草 调 和 诸 药。白 僵 蚕、全 蝎 既 能 祛 风 化 痰 又 能 通络止痉,瓜蒌壳既能化痰理气又能清热宣肺,栀子清三焦 浮游之火,酒大黄通腑攻下又清热活血,黄芩清利头目又解 上焦之火毒。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黄芪能增加脑组织葡萄糖 含量,保护脑细胞,促进脑复苏; 地龙含大量水解蛋白酶等各 种血栓溶解因子,能溶解血栓及动脉硬化斑,同时可软化血 管、恢复动脉弹性; 当归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氧 化、清除自由基、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川芎可改善
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在结核性脑膜炎强化期应用的疗效和 安全性分析

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在结核性脑膜炎强化期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在结核性脑膜炎强化期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共纳入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对照组则接受传统治疗。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病情恢复较快,且不良反应较少。
经过讨论,本研究认为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在结核性脑膜炎强化期的应用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更多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结论指出该联合治疗方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安全性良好,但仍需进一步评估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 利奈唑胺, 左氧氟沙星, 疗效, 安全性, 强化期, 研究方法, 结果分析, 讨论, 研究局限性, 临床意义, 结论总结, 展望未来, 安全性评价.1. 引言1.1 背景结核性脑膜炎是结核病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严重的结核感染并发症。
该病常见于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脑膜炎的症状包括头痛、发烧、意识障碍、抽搐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传统方法包括抗结核药物治疗和脑脊液引流,但效果有限且易产生耐药性。
近年来,利奈唑胺和左氧氟沙星作为新型抗结核药物在疾病治疗中开始受到关注。
利奈唑胺可抑制结核菌的细胞壁合成,左氧氟沙星可抑制细菌的DNA合成,二者联合使用可以提高疗效,减少治疗时间和减少耐药性发生的风险。
本研究旨在探讨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在结核性脑膜炎强化期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全面了解这一治疗方案的优势和局限性,为未来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2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估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在结核性脑膜炎强化期的应用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在治疗这一严重疾病时提供参考和指导。
25例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脑脊液细胞学的动态观察

正 常 人 脑 脊 液 中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一 般 很 难 见 到 , 不 超 过 多
2 (b L 超 过 4 ) tJ不 。统 计 分 析 表 明 : 脊 液 中嗜 酸 性 粒 细 胞 脑 明显 增 高 应 首 先 考 虑 脑 寄 生虫 病 , 年 来 免 疫 学 认 为 嗜 酸 性 粒 近
较 特 殊 的 疾病 , 胞 学 特 点 是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比例 相 应 较 高 , 细 一
般 易 误 诊 为 寄 生 虫 感 染 [ 。本 组 3例 , 酸 性 粒 细 胞 分 别 为 】 ] 嗜 1 、5 、9 , 除寄 生 虫 感 染 后 要 考 虑 特 发 性 嗜 酸 细 胞 性 5 3 5 排
[ ] 邹洪智 , 3 郭萍 , 毛元英 .恶性肿瘤 患者的嗜 酸性 粒细胞观察 [] J.
四川 省卫 生管 理 干 部学 院学 报 ,04 2 () 2 7 2 0 ,3 3 :3. ( 收稿 2 0—32 ) 080—7
义 ,即 使数 量 较 少 也 应 予 重 视 。如 计 数 明显 与 持 续 升 高 , 应 则
视 为病 态 , 进 一 步 相 关 检查 , 确 诊 断 。 作 明
参 考 文献 [ ] 李京红 .特发嗜酸细胞性脑膜炎 1 1 5例分析[] J .实用神经疾病杂
志 ,0 5 8 1 :5 20 ,( ) 5 . [ ] 马 兴铭 , 群 霞 , 2 张 雄艳 萍 .嗜 酸 性 粒细 胞 抗 肿 瘤作 用 研 究 进展 [] J.
细胞 是 参 与 免 疫 反 应 的 一 种效 应 细 胞 , 抗 寄 生 虫 感 染 的 主 要 是 的 直接 免 疫 力 , 的增 多 是 寄 生 虫 感 染 抗 体 变 态 反 应 特 征 。 本 它 组 l5例病 例 中 寄生 虫 感 染 3 l 2例 , 这类 疾 病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增 高 最 明显 的特 点 为 嗜 酸 性粒 细胞 持 续 时 闻 长 , 经 数 疗 程 吡 喹 酮 须 或丙 硫 咪 唑 治 疗 后 , 酸 性 粒 细 胞 才 消 失 。本 组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嗜 1 ~5 2 % 0例 , 5 ~ 1 9 , 1 ~ 2 2例 ,O 以 > O 例 > O O 2 上仅 1 , 例 嗜酸 性 粒 细 胞 比 例 多 在 1 ~ 5 范 围 内 , 报 道 不 与
结核性脑膜炎的诊疗及病例分析

结核性脑膜炎的诊疗及病例分析(总9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结核性脑膜炎的诊疗及病例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毛薇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髓膜的这种非化脓性的炎症,它是结核杆菌引起的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
据流行病学资料统计,我国20世纪90年代之前结核的发病率它是呈一个下降的趋势,但是在这之后就逐渐有一个缓慢的上升。
美国结核性脑膜炎在20世纪60年代后也是一个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但是1985年之后就开始有显着的上升。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了结核主要是由于HIV的流行。
结核病在HIV病人中很多发现首发的就是结核病,所以结核病常常是HIV感染的一些首发症状。
艾滋病的患者结核的发病一般是正常人的500倍,其他的一些易患因素,也就是我们说的这个高危人群。
比如与结核病病人接触,有密切的接触的人容易患有结核病。
还有就是一般状况较差,慢性酒精中毒或营养不良的人,流浪者和老年人或长期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的这样的人,还有患有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的病人。
结核的发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经过血循环播散,播散到脑膜、软脑膜下种植,种植之后就形成了结核结节,结核结节可以发生破溃,破溃后大量的结核就进入蛛网膜下腔,形成这样粟粒性的结核或者结核瘤病灶,最后导致结核性脑膜炎。
还有结核菌从颅骨或者是脊椎骨结核病灶,可以直接破入颅内或者椎管内,这样就进入了蛛网膜下腔,形成了结核病灶。
这是粟粒性肺结核病人的CT的表现,可以看到双肺有这个均匀的弥漫的这种小结节。
结核性脑膜炎病理特点,通常它是以渗出、变性、增殖这三种组织炎症反应同时存在。
在病程的不同时期,其中一种或两种病理变化就更突出。
比如说在急性期的病变就以炎性渗出最为明显,而且由于重力的关系大量的灰粉色的胶状粘稠的渗出物容易沉积在脑的底部和脊髓周围的蛛网膜下腔。
纤维素和结核性肉芽肿组织增多,形成典型的干酪样坏死,结核结节。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结核性脑膜炎诊治进展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结核性脑膜炎诊治进展
董万利
【期刊名称】《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年(卷),期】2002(025)006
【摘要】@@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很容易误诊误治,常可导致死亡.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贫困、人口流动、居住和营养条件差,结核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WHO(1977年)估计印度有40%儿童患结核病.在我国及部分发达国家由于人口流动频繁,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耐药性结核菌种的出现以及HIV感染,结核病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
【总页数】3页(P1-3)
【作者】董万利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江苏,苏州,215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29.3
【相关文献】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治现状——神经系统疾病(8)(续前) [J], 刘淑萍;李大年
2.生物芯片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简 [J], 李硕驰;李海鹏;汤海亮;张茜;黄仁彬;
3.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J], 刘宠;彭子元;吴永华
4.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 张梦瑶;任建发;陈亚南;邸卫英
5.常见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结核性脑膜炎 [J], 张新颖;孙玉玲;温兆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结核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综 述文章编号:100128689(2005)0420250204抗结核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Trends and advances i n an tituberculosis agen ts陆宇 段连山L u Yu and D uan L ian 2shan(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北京101149)(Beijing T uberculo sis and T ho racic T umo r R esearch Institute , Beijing 101149) 摘要: 结核病是除A I D S 外引起死亡最高的感染性疾病,严峻的结核病回升形势要求加速新型抗结核药物的研究开发。
缩短疗程,提高M DR 2TB 疗效及对结核潜伏感染(L TB I )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是开发新抗结核药物要实现的目标。
口恶唑烷酮类、硝基咪唑并吡喃类等药物是近年发现的新药,利用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加速药物筛选、有效传递药物至靶位的药物载体、联合抗结核药物的免疫辅助治疗剂等也是抗结核病药物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结核; 抗结核药物; 药物筛选; 载体中图分类号:R 978.3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4207227作者简介:陆宇,女,生于1971年,博士,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抗结核药物药理学研究。
结核病是除A I D S 外引起死亡最高的感染性疾病,是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
抗结核药物是结核病化学治疗的基础,结核病的化学治疗是人类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
结核病化疗的出现使结核病的控制有了划时代的改变,以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为核心的短程化疗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人类迈入新世纪的今天,现有的抗结核治疗方案还远远不够理想,严峻的结核病回升形势要求加速新型抗结核药物的研究开发。
目前,结核病治疗的两大难题在于结核分枝杆菌的持留性和耐药性,人们对结核分枝杆菌本质认识的逐步深入及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抗结核药物的研究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