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文言文解读

合集下载

《爱莲说》(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爱莲说》(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16课 《爱莲说》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

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氲氲无所①,故称瑞②耳。

体彩③,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注释】①氲氲(yūn yūn )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

②瑞:吉,善。

③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3)宜.乎众矣(__________)(4)即善.绘者以意取似(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

3.(甲)文中的莲和(乙)文中的兰,同是花中的君子,它们的香味和气质品格都具有相同之处,莲的香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的香味是:氲氲无所。

莲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气质品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写出兰气质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空)4.(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洗亲近而不庄重应当善于,擅长2.(1)(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2)兰花的香气,不是可以贴近闻嗅品赏的(或者嗅取香味的)。

3.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4.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高中数学】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爱莲说》

【高中数学】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爱莲说》

【高中数学】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爱莲说》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爱莲说》”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中考频道。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文言文阅读:《爱莲说》

文言文阅读:《爱莲说》

文言文阅读:《爱莲说》1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注释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树立。

可:只能。

亵玩:玩弄。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盛:广。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

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语气助词,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应该)。

宜:当。

众:众多。

3简析“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受莲说》就是“论爱莲”的意思。

作者通过对菊、牡丹、莲的对比描写,“菊花作陪衬,用牡丹作反衬,赞美了莲的高贵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陋室铭爱莲说》译文-字词解释(含习题)

《陋室铭爱莲说》译文-字词解释(含习题)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在于它的高低,有仙人居留便会出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水不在于深浅,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神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均为指示代词。

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惟:同介词“以”,起强调原因的作用。

德馨(xīn):意指品行高洁。

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往来谈笑的都是博学之士,浅薄无识之徒不会到此。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可以随心抚弄素琴,可以潜心阅读佛教。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指奏乐的声音乱耳:使听力紊乱。

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没有嘈杂的音乐使听力紊乱,没有繁忙的公务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间陋室如同南阳诸葛庐,又如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

全句意为“有何陋”。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多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清涟: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古今异义:(亭亭净植)植:古义:立今义:种植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助词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原文及解释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原文及解释

六年级必备文言文1、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2、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见《论语•子罕》篇)南阳,郡名。

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

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

西蜀,现在的四川。

子云,指杨雄,西汉文学家。

3、木兰诗《乐府诗集》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初中语文文言文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赏析邓韶玉周敦颐是北宋理学濂洛学派创始人、二程(程颖、程颐)的老师。

他博学力行,品德高尚,为官清廉,不媚权贵,明断狱案,得到人民的赞赏。

北宋中叶,士大夫在封建统治者诱掖下,追求富贵利达,耽于享乐之风盛行。

作者目击时弊,慨然命笔,写成此篇借物咏志的小品,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其懿德高行与美学情趣,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在今天也不失其思想价值。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

“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

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据唐人李肇《国史补》卷中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馀年矣。

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爱莲说》(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爱莲说》(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爱莲说》(附答案)阅读古文《爱莲说》,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解:《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作品,是一篇议论散文。

问题: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可爱者甚蕃。

()②濯清涟而不妖。

()()③不蔓不枝。

()()④香远益清。

()()⑤亭亭净植。

()()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⑦陶后鲜有闻。

()⑧宜乎众矣。

()2.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花之君子者也。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说说文中作者对菊、牡丹和莲的态度,还有用菊、牡丹衬托莲有什么用意?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5.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比喻君子庄重令人敬爱的语句();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句子()。

6.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7.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备有哪些美好的品质?8.本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附答案: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通“繁”,多。

②洗涤美丽而不端庄。

③动词,长枝蔓长枝节④远播更加⑤耸立的样子立⑥亲近而不庄重⑦少⑧应当2.翻译句子。

①我则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②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③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④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⑤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爱莲说》周敦颐 中考文言文阅读分解

《爱莲说》周敦颐 中考文言文阅读分解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 以为,认为 隐居避世
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叹词,表示感慨
少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应当
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 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 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 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 人应当很多了。
美名远播 端庄廉洁
令人敬重
5.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 方面也透露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 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作者通过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态度,表明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 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 正直的品德。
写作特色 ❷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
文章用了四个叠套式的衬托,用“菊”“牡丹”分别正衬 和反衬“莲”,用陶渊明、世人衬托自己,用“隐逸者” “富贵者”衬托“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以 此表明作者志向的与众不同,主题得到层层深化。“菊,花之隐 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的比喻,勾勒出 优劣不同、高下有别的三种形象。作者通过这些手法抒写了自 己的抱负、向往和追求。
写作特色 ❶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本文借赞美莲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 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 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赋予 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 的处世态度作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了作者“出淤泥 而不染”的道德信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文言文解读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淨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言文解读
1试据本文,分别从生长环境、形态、香气等方面,说明莲花的特质。

(1)生长环境:莲花长在淤泥中而不受污染,在纯净透明的水波中洗涤而不妖冶。

(2)形态:莲花的花柄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像蔓草般依附别的东西生长,也不枝节旁生。

(3)香气:莲花的气味飘到远处,更加清香。

2莲花的特质,与君子的哪些特质相似?试分点说明:
(1)出淤泥而不染:即使出身于恶劣的环境,也不同流合污。

(2)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爱,态度不妖媚。

(3)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4)不蔓不枝:不攀附权势,做事专心致志。

(5)香远益清:品格高尚,声名远播。

(6)亭亭净植:卓然独立,不偏不倚。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端庄严正,受人敬重。

(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接受。


3试推想作者为甚么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提示:菊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花,多为黄色。


作者认为菊花是花中「隐士」,是因为:
(1)菊花的颜色不鲜艳,而且在百花凋谢后才开放,不争妍斗丽。

(2)菊花能抗寒霜,表现出节操。

4试推想作者为甚么说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提示:牡丹是落叶小灌木,初夏开花,大型,白、红或紫色,为著名观赏植物。

)作者认为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是因为:
(1)牡丹在初夏开花,与其他花卉争妍斗丽。

(2)牡丹花瓣繁多,花形硕大,像衣着华丽的富贵人家。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者在以上的文字中寄托了甚么感慨?
作者所寄托的感慨是:旷达清高的隐士,自陶渊明之后便很少了;好像他自己这样的君子,也不会有多少人;但爱好富贵的社会大众,却几乎人人都是。

6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哪三类不同的人生态度?你喜欢哪一
类?为甚么?
(1)爱菊代表品行清高,不问世事的隐士;爱莲代表出淤泥而不染、不慕荣华、不求名利、恬静寡欲、耿介孤高的君子;爱牡丹代表贪慕荣华富贵的社会大众。

(2)学生自由作答。

作法讨论
7本文题为「爱莲说」,为甚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要提起「水陆草木之花」?
因为花朵一般可分为长在水里的、陆地上的,草本的和木本的四大类,作者以这句话概括一切花朵,作为文章的起头,再集中谈「莲花」。

8作者写自己喜爱莲花,为甚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花和世人甚爱牡丹?
(1)作者先写陶渊明爱菊花和世人甚爱牡丹,目的是衬托自己喜爱莲花。

(2)作者选择这两种花作为衬托,因为这三种花所代表的人物,对「俗世」有不同的态度。

菊花代表隐逸者,对「俗世」采取隔绝的态度;牡丹花代表富贵者,对「俗世」采取随波逐流的态度;而莲花代表君子,对「俗世」并不取离弃的态度,也不会随波逐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能在「俗世」中保持高尚的情操。

用这两种各趋极端的花,正好衬托出莲花(君子)的特质。

9试以本文为例,说明「说」这种文体的功用。

「说」,可以直接用来说明、议论事理,也可以透过叙事、写人、咏物来说明事理。

本文借着莲花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等特质的说明,赞美君子的品格高尚,发挥了「说」咏物说理的功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