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
胶体溶液剂的制备

溶剂
加热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 精制棉过滤。
11
四、实验内容
2、硫酸亚铁糖浆剂的制备(溶解法)
硫酸亚铁 枸橼酸 蔗糖
研细
搅匀溶解
纯化水25ml
加热
趁热过滤
澄清透明溶液 精制棉
水
50mL全量
薄荷醑
12
【注意事项】
硫酸亚铁置空气中吸潮后易氧化生成黄棕色碱式 硫酸铁,不能供药用,其反应式如下: 4FeSO4+2H2O+O2→4Fe(OH)SO4 加入枸橼酸,主要使部分蔗糖转化成具有还原性 的果糖和葡萄糖,以防止硫酸亚铁的氧化变色。 蔗糖分次加入溶解,避免溶液粘稠,不易过滤。
甘油硼酸钠
C3 H5 (OH ) NaBO3 CO2 H2O
14
3、复方硼砂溶液的制备(化学反应法)
硼砂 2g 研细 纯化水70ml 碳酸氢钠 1.5g 搅匀溶解
搅匀
液化苯酚 甘油 过滤
不产生起泡
澄清透明溶液
静置
混合溶液
15
四、实验内容
4、甲酚皂溶液(化学反应法)
【处方】甲酚
氢氧化钠
10.0g 植物油 3.5g
18
四、实验内容
5、B超耦合剂
【处方】羧甲基纤维素钠
甘油
香精 纯化水 共制 2.5g 主药 增稠、保湿剂 防腐剂 芳香剂
30ml
适量 适量 100mL
羟苯乙酯醇溶液(5%)0.1mL
溶剂
羧甲基纤维素应少量、分次撒布于水中。 缓慢溶胀,轻加搅拌。
19
5、B超耦合剂的制备——(分散法)
分次撒布 羧甲基纤维素钠2.5g 甘油、 羟苯乙酯 溶胶型液体 溶胀 加入少量乙醇润湿溶解更迅速。 甘油起保湿、增稠和润滑作用。0.Leabharlann g蒸馏水加至20mL
药物制剂技术 第六章 液体制剂

(3)混悬剂(以微粒状态分散,>500nm)
不同分散体系中微粒大小及其特征
液体类别 微粒大小 (nm) 1 低分子溶 液剂 1100 高分子溶 液剂 1100 溶胶剂 乳剂 混悬剂 >100 >500 特 征
以分子、离子状态分散,为澄明溶液, 体系稳定,用溶解法制备 以分子状态分散,为澄明溶液,体系稳 定,经溶胀后再溶解制备 以胶态分散形成多相体系,有聚结不稳 定性,用分散法和凝聚法制备 以小液滴状态分散,形成多相体系,有 聚结和重力不稳定性,用分散法制备
仿混溶,但不能与脂肪油混溶; 用作溶剂、润湿剂、保湿剂、防腐剂, 一定浓度的丙二醇尚可作为药物经皮肤或 粘膜吸收的渗透促进剂。
③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
通式为H(OCH2CH2)nOH。
PEG200、300、400、600为液体,PEG1000、2000、4000、 6000、12000、20000为固体。
不能混溶。化学性质稳定,但长期受热和光照会徐徐氧 化。可作口服制剂和擦剂的溶剂。
③ 肉豆蔻酸异丙酯(isopropyl myristate)
由异丙醇和肉豆蔻酸经酯化而制得。为无色澄明易流动 的油状液体,相对密度为0.846-0.855g/cm3。化学性质 稳定,耐氧化,抗水解,不易酸败。 不溶于水、甘油和丙二醇,可溶于乙酸乙酯、丙酮、矿 物油和乙醇,可与氯仿、乙醚、碳氢化合物和不挥发油 混溶,可分散于蜡、胆甾醇和羊毛脂中。 本品无刺激性、过敏性,易于被皮肤吸收,可溶解甾体 药物和挥发油,在外用制剂中可取代植物油作为润滑剂, 也可作为外用药物的溶剂和渗透促进剂。
1、致病菌:口服药品不得检出大肠杆菌;
【药剂学】09 液体制剂-1

非均相体系:粒子分散均匀
给药途径 口服:口感好
外用:无刺激性
浓度准确、稳定,要有防腐能力
包装容器应方便患者用药
分散溶媒毒性要小,最好以水为溶媒
一、概 述
1. 液体制剂的特点 2. 液体制剂的质系统分类
(1)均相液体制剂
低分子溶液 高分子溶液
第九章 液体制剂
第九章 液体制剂
一.概述 二.常用溶剂和附加剂 三.溶液型液体制剂 四.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 五.混悬剂 六.乳剂 七.其他液体制剂
一、概 述
1. 液体制剂的特点 2. 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 3. 液体制剂的分类
1、液体制剂的特点
• 液体制剂是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 制成的以液体形态应用的各种类型的制剂。
1、防腐剂 (preservative)
注意:• Tween对防腐剂增溶后并未增强抑菌效果 • 原因:Tween与防腐剂发生络合作用 • 遇铁变色 • 遇弱酸、弱碱易水解 • 易被塑料吸附
1、防腐剂 (preservative)
苯甲酸及其盐
COOH
COO- + H+
特点:
• 苯甲酸未解离的分子抑菌作用强; • 在酸性溶液中抑菌效果较好,最适pH值是4; • 溶液pH值增高时解离度增大,防腐效果降低; • 苯甲酸钠在酸性溶液中的防腐作用与苯甲酸相当 • 使用浓度:0.1~0.3%
热力学稳定体系
(2)非均相液体制剂
溶胶剂 乳剂 混悬剂
不稳定的多项分散 体系
分散体系中微粒大小及其特征
液体类型 溶液剂 溶胶剂 乳剂 混悬剂
微粒大小 (nm)
1
1 100
>100
>500
特征
执业药师第五节 液体制剂

五、乳浊液型液体制剂
(一)乳浊液型液体制剂的特点与分类
乳剂由水相(W)、油相(O)和乳化剂组成,三者缺一不可。根据乳 化剂的种类、性质及相比形成水包油(0/W)型或油包水(W/0)型, 也可制备复乳,如W/0/W型或0/W/0型;
根据乳滴粒径大小不同,乳剂可分为普通乳、亚微乳和纳米乳。
(4)温度的影响:温度影响药物微粒的溶解与结晶过程,可能 引起结晶长大、晶型转变。因此混悬液一般应贮藏于阴凉处。
七、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 (一)液体制剂生产与贮藏的有关规定 用适宜的量具以小体积或以滴计量的口服溶剂、口服混悬 剂或口服乳剂称为滴剂。
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口服乳剂在生产、贮藏期间 应符合以下要求: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陈老师,我们今天的课程是 110小 时可验证通关课,这个课程有帮助同学们理解考点、加深 记忆、有顺序、有目的的学习、复习等功能。现在我们开 始正式上课,试听的学员有三十分钟试听时间,时间到了 之后会有专门的教学老师关闭试听通道。请大家谅解!
第五节 液体制剂
大纲要求
同一电解质可因用量不同起絮凝作用或反絮凝作用,如枸橼酸盐、枸 橼酸氢盐、酒石酸盐、酒石酸氢盐、磷酸盐及一些氯化物等。
(三)影响混悬型液体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措施
混悬型液体制剂为动力学不稳定体系及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稳定化措施:微粒间的排斥力与吸引力、混悬粒子的沉降、微粒增长 与晶型的转变、温度的影响
(二)液体制剂的分类 根据分散介质中药物粒子大小不同,液体制剂分为溶液剂、胶体溶液、乳浊液、混悬液型四种分散 体系,其中,胶体溶液型又分为高分子溶液剂和溶胶剂,其微粒大小与特征见表6-5。
执业药师第五节-液体制剂

(2)混悬粒子的沉降:在一定条件下,混悬液中微粒的沉降速度遵循Stokes定 律。
式中,V—微粒沉降速度(cm/s);r—微粒半径(cm);ρ1、ρ2—微粒
和介质的密度(g/ml);η—分散介质的黏度(g/ml/s);g—重力加速度
溶胶因分散质点小、分散度大、布朗运动强,分散相质点能克服重力 作用而不下沉,具有动力学稳定性。溶胶外观澄明,但具有乳光,属 于高度分散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溶胶因布朗运动强,具有动力学稳 定性。
(二)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分类
1.高分子溶液剂
定义: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 制剂,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
(一)液体制剂生产与贮藏的有关规定
用适宜的量具以小体积或以滴计量的口服溶剂、口服混悬 剂或口服乳剂称为滴剂。
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口服乳剂在生产、贮藏期间 应符合以下要求:
除另有规定外,口服溶液剂的溶剂,口服混悬剂的分散介 质常用纯水。
口服乳剂的外观应呈均匀的乳白色,以半径为10cm的离心 机每分钟4000转的转速离心15分钟,不应有分层现象。乳 剂可能会出现分层的现象,但经振摇应易再分散。
加入电解质后使ζ电位升高,阻碍微粒之间碰撞聚集的现象称为反絮 凝,能起反絮凝作用的电解质称为反絮凝剂,加入适宜的反絮凝剂也 能提高混悬剂的稳定性。
同一电解质可因用量不同起絮凝作用或反絮凝作用,如枸橼酸盐、枸 橼酸氢盐、酒石酸盐、酒石酸氢盐、磷酸盐及一些氯化物等。
(三)影响混悬型液体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措施
当两微粒逐渐靠近,吸引力略大于排斥力时,可形成疏松的聚集体, 呈絮状结构,稍加振摇即被分散。
带相同电荷微粒间产生的排斥力随着离子间距离缩小逐渐 增强,当达到一定距离时排斥力达到最大值。但这并非混 悬剂的最佳稳定条件,这是因为若因振摇或微粒的热运动 等而使离子间距再略微缩小,微粒间则产生强烈吸引而结 成较难被分散的硬块。
药剂胶体溶液

溶胶剂的稳定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主要有:
• ①电解质的作用:加入电解质中和胶粒的电荷, 使 ζ— 电位降低,同时也因电荷的减弱而使水 化层变薄,使溶胶剂产生凝聚而沉淀。
• ②溶胶的相互作用:将带相反电荷的溶胶剂混 合,也会产生沉淀。但只有当两种溶胶的用量, 刚好使电荷相反的胶粒所带的电荷量相等时, 才会完全沉淀.否则可能部分沉淀,甚至不会 沉淀。
• ③保护胶的作用:向溶胶剂加入亲水性高分子 溶液.使溶胶剂具有亲水胶体的性质面增加稳 定性。如制备氧化银胶体时,加入血浆蛋白作 为保护胶而制成稳定的蛋白银溶液。
四、胶浆剂
胶浆剂系水溶性高分子物质 在水中分散而成的制剂。分散 相粒子半径在1~100μm之间。 用于制备胶浆剂的高分子物质 有:明胶、阿拉伯胶、西黄蓍 胶、白及胶、淀粉、琼脂、聚 乙烯醇(PVA)、甲基纤维素 (MC)、CMC~Na等。
亲水性胶体的胶凝性
有些亲水胶体溶液,如明胶水溶液,阿胶、 鹿角胶等水溶液,在温热条件下为粘稠性 流动的液体。
但当温度降低时,呈链状分散的高分子形 成网状结构,分散介质水被全部包含在网 状结构之中,形成了不流动的半固体状物, 称为凝胶,形成凝胶的过程称为胶凝。
影响胶凝的因素
(1)主要有浓度、温度和电解质。每种 高分子溶液都有一形成凝胶的最小 浓度,小于这个浓度则不能形成凝 胶,大于这个浓度可加速胶凝。 2%明胶水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便 可形成凝胶;而阿胶等水溶液,则 需要在较大的浓度时才能形成凝胶, 主要是因为部分胶原蛋白被水解的 缘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课外拓展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有飞 沫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等,请 问新型冠状病毒的气溶胶是如何形成的? 又是如何传播的?我们如何切断其传播 途径?它是一种胶体吗?
初级中药师中药制剂学考点:液体药剂

初级中药师中药制剂学考点:液体药剂2017年初级中药师中药制剂学考点:液体药剂导语:液体药剂系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形态的药剂。
可供内服或外用。
液体药剂中的药物可以以分子状态或微粒状态分散在介质中,从而形成均相的液体药剂或非均相的液体药剂。
一、概述:1、液体药剂的含义与特点含义:是药物分散在液体介质中所制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一类制剂。
特点:分散度大,吸收快,作用迅速;给药途径多;浓度可控、易分剂量、便于服用、适于儿童和老年患者。
但稳定性差、运输不便。
2、液体药剂的分类(1)按分散系统分为:真溶液:粒径小于1nm胶体溶液:粒径为1~100nm (高分子溶液和溶胶)乳浊液:粒径为0、1~100μm混悬液:粒径为0、5~10μm溶胶、乳浊液和混悬液均属非均相分散体系。
(2)按给药途径分:内服液体药剂,外用液体药剂,注射用液体药剂。
二、表面活性剂(一)表面活性剂的含义与特点1、含义:凡是能够显著降低两相间表面张力的物质2、组成:长链的有机化合物,同时含有极性的亲水基团和非极性亲油基团3、特点:表面活性剂分子会自动富集到溶液表面并产生定向排列,在溶液中形成正吸附,改变液体的表面性质,降低表面张力。
(二)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1、胶束和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一定浓度后,表面活性分子急速地聚集形成分子或离子的缔合体,称为胶束或胶团。
尽管其浓度继续增加,但其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已不再明显增强。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开始缔合形成胶团时的浓度称为临界胶团浓度(CMC)。
临界胶团浓度的大小与其结构和组成有关,同时受温度、pH以及电解质等外部条件的影响。
2、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指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两种基团的亲水性和亲油性的强弱的平衡值。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愈高,其亲水性愈强;HLB值愈低,其亲油性愈强。
不同用途的表面活性剂要求不同的HLB 值,如水溶液中增溶剂的HLB 值的最适范围为15~18以上;O/W 型乳化剂的HLB 值为8~16;W/O型乳化剂的HLB 值为3~8;润湿剂的HLB 值为7~9,消泡剂的为0、8~3,去污剂13~16等。
实验一溶液型和胶体型液体制剂的制备

实验一 溶液型和胶体型液体制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液体制剂制备过程的各项基本操作。
2、掌握溶液型、胶体型液体制剂配制的特点、质量检查3、通过薄荷油-吐温20-水三元增溶相图的绘制,掌握增溶相图的制作方法和应用4、了解液体制剂中常用附加剂的正确使用。
二、实验指导溶液型液体制剂是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介质(溶液)中供内服或外用的真溶液。
溶液分散相小于1nm,均匀澄明。
常用溶剂为水、乙醇、丙二醇、甘油或其混合液、脂肪油等。
按分散系统分类属于溶液型液体制剂的有:溶液剂、芳香水剂、甘油剂、醑剂、糖浆剂等。
溶液剂的制备方法有三种,即溶解法、稀释法和化学反应法。
三种方法在一定场合下可灵活使用,从工艺上来看多用溶解法。
其制备原则如下:(1)溶解度大的药物直接溶解;(2)小量药物(如毒剧药)或附加剂(如防腐剂、增溶剂、抗氧剂等)应先溶解;(3)溶解度小的药物宜采用微粉化、剧烈搅拌、加热助溶等手段;(4)不易溶解的药物可采用增溶、助溶等方法;(5)无防腐能力的药剂应加防腐剂;(6)不稳定的药物可加抗氧剂、金属络合剂等稳定剂以及调节pH值等;(7)浓配易发生配伍变化的可分别稀配再混合。
一些在水中溶解度小的药物,欲配成水溶液,往往可以通过添加增溶剂,如吐温20、吐温80等,增加其溶解度而制得符合治疗需要浓度的制剂。
例如一些含挥发油的制剂:大蒜油注射液、假性近视眼眼药水(含薄荷油等),因挥发油在水中溶解度小,不能制成治疗需要浓度的澄清溶液,一般都需要添加足量的增溶剂才能形成澄清溶液,但有时这种澄清溶液用水稀释仍然可能再次析出油而使溶液变浑浊。
这是因为油、增溶剂和水三者百分组成改变之故。
如果增溶剂配比得当,用水稀释可一直保持澄清。
这在临床用药上是有现实意义的,此可通过增溶相图的研究来解决。
一定量的薄荷油要配成澄清水溶液,如直接将油加入水中振摇,因为油的溶解度小,溶液浑浊不能制得澄清溶液。
若逐渐加入吐温20并振摇,则溶液由浑浊逐渐变为澄清,形成单相的均匀溶液,此溶液由薄荷油、吐温20和水三组分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高分子溶液剂的制备
• 高分子药物在溶解时,首先要经过溶胀过程。溶胀是指水分子自动渗
入到高分子的分子结构中去,与极性基团发生水化作用,使体积膨胀
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
。有限溶胀过程一般不搅拌或加热,
故时间较长。随着溶胀继续进行,高分子间隙充满了水分子,从而降
低了水分子间的引力(范德华力),最后使高分子药物完全分散在水
• 溶胶剂(sols)系指固体药物以多分子聚集 体分散于水中形成的非均相液 体制剂。溶胶 剂中的分散相质点大小与高分子溶液剂一样, 均在 1 nm~100 nm 之间,但其水化作用很 弱,质点与溶剂之间存在相的界面,属于热 力学不稳定 系统。溶胶剂的质点小,分散度 大,药效会增大或异常,目前在临床应用不 多, 但溶胶的性质在药剂学中却非常重要。
一定量的亲水性高分子溶液,使胶粒表面水化作用
增强,可显著提高溶胶的稳定性,这时高分子溶液
起保护作用,称为保护胶。如果加入的高分子溶液
的量太少,则其分子链反而使胶粒聚结,降低了溶
胶的稳定性,这种现象称为
。
2.溶胶剂的制备
• 溶胶剂的制备有分散法和凝聚法两类。 • 1.分散法 • (1)机械分散法 常用胶体磨进行制备,胶体磨的转速达 10 000 r/min,
• ③一般不宜过滤,因为胃蛋白 酶在盐酸酸性溶液中带 正电(其等电点为 2.75~3.00),而湿润的滤纸或棉 花带 负电,有吸附作用。必要时可在滤纸润湿后加稀 盐酸少量冲洗以中和电荷,消除吸附现象。
• ④ 配制时应用冷纯化水,因为在50℃以上胃蛋白酶会
产生沉淀,且高于室温贮存会降低活性。
二·溶胶剂
本品用于缺乏胃蛋白酶或消化功能降低引起的消化不良 症。
注意:
• ① 胃蛋白酶分子量约为 35500,在 pH 1.5~2.5 时分 解蛋白的活力最强;另外,合剂中含盐酸的量不可超 过0.5%,以免使胃蛋白酶失活,故用稀盐酸调pH 值。
• ② 配制时应将胃蛋白酶分撒于液面上,使其自然膨胀, 不可猛 烈振摇或搅拌,以防止粘结成团使其活性降低。
稳定性
通常当 ξ电位降低至 25 mV 以下时,溶胶聚结速度
增大,产生聚结不稳定性。当 ξ电位接近零时,溶
胶极不稳定,最后产生沉淀。 电解质的加入对溶胶
的 ξ电位影响很大,因为可使扩散层变薄,较多的
反粒子进入吸附层,使吸附层有较多的电荷被中和,
水化层也变薄,胶粒易聚集合并。另外,带相反电
荷的溶胶互相混合,有可能发生沉淀。 溶胶中加入
溶胶具有光学性质。
当一束光线通过溶胶时,在侧面可以看到一个浑
浊发亮的圆锥光柱,称为
。这是由于
胶粒的光散射作用产生的;而真溶液主要是透射
光,散射光极弱;混悬剂中粒子较大,仅产生较
强反射光,
另外,不同的溶胶对特定波长的吸收,
使溶胶产生一定的颜色,如氯化金溶胶呈深红色,
碘化银溶胶呈黄色。其次,粒子大小不同,对光
在高分子溶液中,加入:
• ①少量电解质,使高分子物质从亲水胶粒→无电 荷水化粒子。
• ②脱水剂(乙醇、丙酮等),使溶液分子失去水 化膜而沉淀,此时亲水胶粒→疏水胶粒。
控制加入乙醇的浓度,可以使不同分子量的产品 分离。
③加入大量中性电解质。
破坏水化膜,使高分子化合物脱水、凝聚,称为 盐析。
电解质的阴离子对亲水胶体的凝结能力由强到弱 的排列顺序称为感胶离子序。如:枸橼酸根离子 >酒石酸根离子>SO42->CHCOO->CL->Br->I>CNS-
中形成高分子溶液。这一过程称为
。 无限溶胀过程需要搅拌
或加热,以加速高分子溶液的形成。
• 不同的高分子物质形成高分子溶液的所需条件不同。如明胶、阿拉伯 胶、西黄蓍胶等需粉碎,于水中浸泡 3 ~4 h 有限溶胀后加热并搅拌
使其溶解。淀粉遇水可立即溶胀,但 需加热至 60~70℃才溶解。胃 蛋白酶溶胀和溶解速度都很快,将其撒于水面, 自然溶胀后再搅拌即
• 水化作用:水溶液中离子和分子一般均以水化离子或水化分子 的形式存在。
聚结特性
• 向高分子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电解质,不会破坏水化膜,影响稳 定性,但向溶液中加入大量电解质,由于电解质的强烈水化作 用破坏高分子的水化膜,使高分子凝结而沉淀,这一过程称为 ;
• 向溶液中加入脱水剂,如乙醇、丙酮 等也能破坏水化膜而发生 聚结;其他如盐类、pH 值、絮凝剂、射线等的影响使高分子 化合物凝结沉淀,称为 ;另外带相反电荷的两种高分子溶 液混合时, 由于相反电荷中和也产生凝结沉淀。
而使胃蛋白酶沉淀于滤纸上,影响胃蛋白酶的 效价。
例:胃蛋白酶合剂 处方 胃蛋白酶(1:3000)20g 稀盐酸 20ml 单糖浆100ml
橙皮酊 20ml 5%羟苯乙酯醇液 10ml 纯化水加至 1000ml
制法: 将单糖浆、稀盐酸加入 800 ml 纯化水中,搅匀, 再将胃
蛋白酶撒 于液面,使其自然膨胀、溶解。然后将橙皮酊缓缓加入 溶液中,取事先用 100 ml 纯化水溶解好的羟苯乙酯醇液,缓缓 加入上述溶液中,再加纯化水至全量,搅匀,即得。
的散射程度不同,如金溶胶粒子很小时呈红色,
随着粒子增大,散射光增强,溶胶呈现蓝色。利
用这一特性可判断粒子大小范围。
电学性质
溶胶剂由于存在双电层结构而带电荷电场作用下胶粒产生移动,在移动
过程中产生电位差,称为
。Leabharlann 溶胶剂的电泳现象就是界面动电现象所引起的。
动力学性质
溶胶的动力学性质表现为有布朗运动。布朗运动是胶粒受到溶剂小分子 永 不停止的撞击而产生的无规则运动,也是胶粒本身的热运动,胶粒愈 小,运动 速度愈大。这种运动阻止了胶粒由于重力作用而下沉的趋势, 使溶胶能在较长 时间稳定。所以溶胶具有动力学稳定性。
• 高分子溶液剂是指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匀 分散的液体制 剂,高分子在药剂学中应用广泛,一些高 分子本身就可起治疗作用,如右旋糖 酐血浆代用品,或 通过化学方法与药物形成高分子药物聚合物,以延长疗效 , 如聚乙烯吡咯烷酮-碘络合物等。一般药剂学中的亲水 性高分子溶液剂口服给药适用较多,如胃蛋白酶合剂、胰 蛋白酶合剂等。
中含有羧基和氨基,在水溶液中随 pH 值不同 可带正电或负电。 当溶液的 pH 值>等电点时,蛋白质带负电荷,pH 值<等电点 时,蛋白质带正电荷。 • 在等电点时,高分子化合物不荷电,这时高分子化合物 的性质 发生变化,如粘度、渗透压、溶解度、电导等都变为最小值。
稳定性
• 高分子溶液的稳定性主要是有高分子化合物水化作用和荷电两 方面决定 的。高分子化合物含有大量亲水基,能与水形成牢固 的水化膜,可阻止高分子化合物之间的相互凝聚,这是高分子 化合物稳定的主要原因。高分子溶液放置 过程中也会自发地聚 集而沉淀,称为陈化现象。
溶胶的性质和结构
双电层结构与ζ电位 电学性质 稳定性
光学性质
动力学性质
双电层结构与ζ电位
• 溶胶的质点(胶核)在水中由于本身某些基团解离而 带电,或吸附溶液中 某种离子而带电。这时,带电 的质点将溶液中一部分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称反离子) 紧密地吸附在自身周围,称为吸附层,胶核和吸附层 形成胶粒;另一部分反离子则扩散在溶液中,离胶粒 呈渐远渐稀的趋势,称为扩散层。吸附层和扩散层带 有相反的电荷,称为双电层(electric double layer) 或扩散双电层。胶粒表面与中性溶液间的电位差称为 ξ电位(zeta-potential)。ξ电位高,胶粒之间斥力愈 大,溶胶就愈稳定。另一方面,ξ电位高,表明进入 吸附层的反离子少,而扩散层的反离子多,由于离子 有较强水化作用,胶粒的周围就会产 生水化膜。电 荷愈高,扩散层愈厚,水化膜也愈厚,从而进一步增 加了胶粒的稳定性。
(3)超声分散法 用超声波(20 kHz 以上)所产 生的能量使粗分散粒子分 散成溶胶剂的方法。
2.凝聚法 (1)物理凝聚法 先将药物溶解成真溶液,改变分散介质的性质可使 溶解 的药物凝聚成为溶胶。 (2)化学凝聚法 借助氧化、还原、水解、复分解等化学反应制备溶 胶的方法。
谢谢
药剂⑦组
• 以水为溶剂:亲水性高分子溶液或胶浆剂; 非水溶剂:非水性高分子溶液剂。
高分子溶液的的性质
荷电性
聚结特性 黏度与相对分子质量
稳定性
渗透压
胶凝性
荷电性
• 高分子水溶液中高分子化合物的某些基团因解离而带电,有的 带正电,有 的带负电。
• 带正电荷的高分子水溶液有:琼脂、血红蛋白、明胶等; • 带负电荷 的有:淀粉、阿拉伯胶、西黄耆胶、海藻酸钠等。 • 一些高分子化合物所带电荷 受溶液 pH 值的影响。蛋白质分子
第二节 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
概念
• 高分子溶液和溶胶都属于胶体分散体系,但 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 高分子溶液为均相,属热力学稳定体系,而 溶胶为非均相,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但由 于两者分散相质点大小均在 1-100nm范围, 性质上有某些相似之处,故把它们 一并列入 胶体分散体系。
一.高分子溶液剂
高分子溶液的渗透压,黏度及相对分子质量
• 溶液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 • 高分子溶液是黏稠性流动液体,黏稠性用黏度表
示,通过测定黏度可以确定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 量。 • π=cRT • [η]=KMr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