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控制理论概述
现代控制理论多媒体课件

航空器自动驾驶
在民航和通用航空领域, 现代控制理论用于实现航 空器的自动驾驶和自动降 落等功能。
工业自动化
智能制造
现代控制理论在智能制造 领域中用于实现生产线的 自动化、优化和调度。
工业机器人
通过现代控制理论对工业 机器人进行精确控制,提 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过程控制
在化工、制药、冶金等行 业中,现代控制理论用于 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 优化。
现代控制理论多媒 体课件
contents
目录
• 现代控制理论概述 • 现代控制理论的核心概念 • 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领域 • 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方法 • 现代控制理论的挑战与展望 • 现代控制理论案例分析
01
CATALOGUE
现代控制理论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现代控制理论是研究如何通过输入信号来控制和调节系统状态的一门科学。它 以数学为主要工具,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系统的动态行为,以达到 优化系统性能的目的。
未来展望
03Biblioteka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控制理论将继续发展,并应用于更
多领域,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
02
CATALOGUE
现代控制理论的核心概念
状态空间法
01
状态空间法是一种描述动态系统的方法,通过状态 变量和输入变量来描述系统的运动过程。
02
它能够全面地反映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动态特性,为 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控制系统的安全与稳定性
安全性
在控制系统中,安全性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 素。系统需要能够应对各种异常和故障情况 ,确保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稳定性
稳定性是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特性,它涉及 到系统的长期行为和响应。保持系统的稳定
《现代控制理论》课件

目录
• 引言 • 线性系统理论 • 非线性系统理论 • 最优控制理论 • 自适应控制理论 • 鲁棒控制理论
01
引言
什么是现代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是一门研究动态系统控制的学科,它利用数学模型和优化方法来分析 和设计控制系统的性能。
它涵盖了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多变量系统、分布参数系统等多种复杂系统的控 制问题。
20世纪60年代
线性系统理论和最优控制理论得到发展,为现代控制理论的建立奠定 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
非线性系统理论和自适应控制理论逐渐发展起来,进一步丰富了现代 控制理论的应用范围。
20世纪80年代至今
现代控制理论在智能控制、鲁棒控制、预测控制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 展,为解决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提供了更有效的工具。
01
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系统进行建模和学习,实现更高
效和智能的自适应控制。
多变量自适应控制
02 研究多变量系统的自适应控制方法,以提高系统的全
局性能。
非线性自适应控制
03
发展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控制方法,以处理更复杂的
控制系统。
06
鲁棒控制理论
鲁棒控制的基本概念
鲁棒控制是一种设计方法,旨在 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使其 在存在不确定性和扰动的情况下
自适应逆控制
一种基于系统逆动态特性的自适应控制方法,通过对系统 逆动态特性的学习和控制,实现系统的自适应控制。
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
系统建模
建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包括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控制器设计
根据系统模型和性能指标,设计自适应控制器,包括线性自适应控制器和 非线性自适应控制器。
参数调整
根据系统运行状态和环境变化,调整控制器参数,以实现最优的控制效果 。
现代控制理论的概念、方法

THANKS FOR WATCHING和优化控制,注重系统的全局性、 最优性和鲁棒性。
现代控制理论的重要性
工业自动化
现代控制理论为工业自动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 术支持,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航天与航空
在航天和航空领域,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对于飞 行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能源与环境
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现代控制理论有助于实现能 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VS
详细描述
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基于最优控制理论, 通过最小化系统状态和控制输入的二次型 代价函数来寻找最优的控制策略。这种方 法能够有效地优化系统的性能,提高系统 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能力。
预测控制
总结词
预测控制是一种基于模型预测和滚动优化的 控制方法。
详细描述
预测控制通过建立系统的预测模型,对未来 的系统行为进行预测,并滚动优化控制策略 以减小预测误差。这种方法具有较好的鲁棒 性和适应性,广泛应用于工业过程控制和智 能控制等领域。
现代控制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现代控制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学理论的不断发展而 逐步完善。
发展
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鲁棒控 制、自适应控制等,为复杂系统的控制提供了更广泛和深入的理论基础。
02 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
系统建模
总结词
系统建模是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它通过数学模型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
详细描述
性能指标是用来评估控制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包括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和鲁棒性 等。稳定性表示系统在受到扰动后恢复平衡的能力;准确性表示系统输出与理想输出之 间的误差大小;快速性表示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鲁棒性表示系统在存在不确
《现代控制理论》 教案大纲

《现代控制理论》教案大纲第一章:现代控制理论概述1.1 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1.2 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1.3 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领域1.4 本章小结第二章: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表示2.1 状态空间的概念2.2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表示2.3 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2.4 本章小结第三章: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3.1 系统稳定性的概念3.2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条件3.3 劳斯-赫尔维茨稳定判据3.4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3.5 本章小结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控制器设计4.1 控制器设计的目标4.2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PID控制器)4.3 状态反馈控制器4.4 观测器设计4.5 本章小结第五章:非线性系统的控制5.1 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5.2 非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表示5.3 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5.4 非线性控制器设计方法5.5 本章小结第六章:采样控制系统6.1 采样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6.2 采样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6.3 采样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6.4 采样控制系统的控制器设计6.5 本章小结第七章:数字控制系统7.1 数字控制系统的组成与特点7.2 数字控制器的原理与设计7.3 数字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7.4 数字控制系统的仿真与实现7.5 本章小结第八章:现代控制方法8.1 模糊控制理论8.2 自适应控制理论8.3 神经网络控制理论8.4 智能控制理论8.5 本章小结第九章:现代控制理论在工程应用中的实例分析9.1 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9.2 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9.3 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9.4 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9.5 本章小结第十章: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趋势与展望10.1 控制理论研究的新领域10.2 控制理论在新技术中的应用10.3 控制理论的发展前景10.4 本章小结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现代控制理论概述难点解析:理解控制理论的演变过程,掌握现代控制理论的核心思想。
二、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表示难点解析:理解状态空间的物理意义,熟练运用状态空间表示线性系统。
(完整版)现代控制理论

第一章线性离散系统第一节概述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采样系统和数字控制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
通常把采样系统,数字控制系统统称为离散系统。
一、举例自动测温,控温系统图;加热气体图解:1. 当炉温h变化时,测温电阻R变化→R∆,电桥失去平衡状态,检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其偏转角度为)e;(t2. 检流计是个高灵敏度的元件,为防磨损不允许有摩擦力。
当凸轮转动使指针),接触时间为τ秒;与电位器相接触(凸轮每转的时间为T3. 当炉温h 连续变化时,电位器的输出是一串宽度为τ的脉冲信号e *τ(t);4.e *τ(t)为常值。
加热气体控制阀门角度调速器电动机放大器h →→→→→→ϕ 二、相关定义说明(通过上例来说明) 1. 信号采样偏差)(t e 是连续信号,电位器的输出的e *τ(t)是脉冲信号。
连续信号转变为脉冲信号的过程,成为采样或采样过程。
实现采样的装置成为采样器。
To —采样周期,f s =--To1采样频率,W s =2πf s —采样角频率 2.信号复现因接触时间很小,τo T 〈〈τ,故可把采样器的输出信号)(t e *近似看成是一串强度等于矩形脉冲面积的理想脉冲,为了去除采样本身带来的高额分量,需要把离散信号)(t e *恢复到原信号)(t e 。
实现方法:是在采样器之后串联一个保持器,及信号复现滤波器。
作用:是把)(t e *脉冲信号变成阶梯信号e h (t)3.采样系统结构图r(t),e(t),c(t),y(t)为连续信号,)(t e *为离散信号)(s G h ,)(s G p ,)(s H 分别为保持器,被控对象和反馈环节的传递函数。
(t)r4.采样系统工作过程⇒由保持器5. 采样控制方式采样周期To ⎪⎩⎪⎨⎧=≠=⇒相位不同步采样常数常数6. 采样系统的研究方法(或称使用的数字工具)因运算过程中出现s 的超越函数,故不用拉式变换法,二采用z 变换方法,状态空间法。
现代控制理论期末总结

现代控制理论期末总结一、引言现代控制理论是控制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包括数学、物理、电子工程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现代控制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文对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方法和应用进行总结和归纳。
二、基本概念1.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由若干个组成部分组合起来,形成的一个整体。
主要包括被控对象、控制器、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等。
2. 系统模型:系统模型是对控制对象的数学描述,主要有状态方程和传输函数两种形式。
3. 控制器:控制器是根据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来生成控制信号,将控制对象的输出调整到期望值或稳定状态。
4. 闭环控制与开环控制:闭环控制是指根据反馈信号来调整控制信号的方法,开环控制是指不考虑反馈信号而直接调整控制信号的方法。
三、主要方法1. PID控制:PID控制是一种常用的控制方法,它基于比例、积分和微分三个部分来调整控制信号,使得系统输出能够快速稳定地达到期望值。
2. 状态空间法:状态空间法是一种描述系统动态行为的方法,通过状态变量和状态方程来描述系统的状态演化过程,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3. 最优控制:最优控制是寻找使系统性能达到最佳的控制方法,主要有最小时间、最小能量、最小轨迹等不同的优化目标。
4. 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是指根据系统的动态特性来调整控制器的参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控制对象。
5. 非线性控制:非线性控制是处理非线性系统的方法,包括滑模控制、反馈线性化、自适应模糊控制等。
四、应用领域1. 工业控制:现代控制理论在工业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控制、工艺流程控制等。
2. 航空航天:现代控制理论在飞行器的姿态控制、飞行轨迹规划、自动驾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3. 医疗器械:现代控制理论在医疗器械中的应用包括影像诊断、手术机器人、生命支持系统等。
4. 交通运输:现代控制理论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包括车辆控制、交通网优化、智能交通系统等。
现代控制理论教学课件

数字仿真软件 介绍常用的数字仿真软件,如 MATLAB/Simulink等,并解释其 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数字仿真实验设计 详细说明数字仿真实验的设计方 法,包括如何建立系统模型、如 何设计控制器、如何设置仿真参 数等。
该方法能够全面地反映系统的性能,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实用 性。同时,该方法可通过实验手段进行验证,可靠性高。
设计过程相对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适用于高阶系统和多变量系统的控制器设计,广泛应用于工程 实践中。
最优控制设计法
定义
最优控制设计法是一种基于最优化理论进行控制器设计的 方法。
缺点
现代控制理论阶段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状态空间 法成为主导,适用于多输入多输 出、非线性、时变系统的分析与 设计。
现代控制理论的特点
状态空间描述
现代控制理论基于状态空间描述 ,通过状态变量全面反映系统内 部状态,提供更深入的系统分析
。
时域分析法
相比古典控制理论的频域分析法, 现代控制理论采用时域分析法,能 够直接反映系统的时间响应特性。
05
现代控制理论进阶知 识
系统的数学模型 ,包括微分方程、差分方程和状态方程等
。
A 非线性现象
介绍系统中的非线性现象,如死区 、饱和、滞后等,并分析其对系统
性能的影响。
B
C
D
非线性系统设计
探讨非线性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如反馈 线性化、滑模变结构控制、反步法等。
稳定性分析
利用状态空间方程的特征值分析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判断 特征值的分布来确定系统的稳定性。
现代控制理论ppt

求解方法
通过利用拉格朗日乘子法或Riccati方程,求 解线性二次调节器问题,得到最优控制输入
。
动态规划与最优控制策略
动态规划的基本思想
将一个多阶段决策问题转化为一系列单 阶段问题,通过求解单阶段问题得到多 阶段的最优解。
பைடு நூலகம்
VS
最优控制策略的确定
根据动态规划的递推关系,逐步求解每个 阶段的优化问题,最终得到最优控制策略 。
总结词
稳定性分析是研究非线性系统的重要方法,主要关注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否恢 复到原始状态或稳定状态。
详细描述
稳定性分析通过分析系统的动态行为,判断系统是否具有抵抗外部干扰的能力。 对于非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需要考虑系统的初始状态、输入信号以及系统的 非线性特性等因素。
非线性系统的控制设计方法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线性系统是指在输入和输出之间满足线性关系的系统,即 系统的输出量可以用输入量的线性组合来表示。线性系统 的性质包括叠加性、均匀性和时不变性等。叠加性是指多 个输入信号的响应等于各自输入信号响应的总和;均匀性 是指系统对不同频率信号的响应是一样的;时不变性是指 系统对时间的变化不敏感,即系统在不同时刻的响应是一 样的。
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输出方程描述了输出量与状态变量之间的关系。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总结词:稳定性是控制系统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 析是现代控制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
• 详细描述:稳定性是控制系统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如果一个系统受到 扰动后能够自我恢复到原来的状态,那么这个系统就是稳定的。线性系 统的稳定性分析是现代控制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常用的方法有劳斯赫尔维茨稳定判据和奈奎斯特稳定判据等。劳斯-赫尔维茨稳定判据是 一种基于系统极点的判据,通过判断系统的极点是否都在复平面的左半 部分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奈奎斯特稳定判据是一种基于频率域的判据, 通过判断系统的频率响应是否在复平面的右半部分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洗衣机智能模糊控制
机器人神经网络控制
复杂系统理论:把系统的研究拓广到开放复杂巨系统的范
筹,以解决复杂系统的控制为目标。
复杂航天器控制
回顾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的发展过程反映了 人类由机械化时代进入电气化时代,并走向自动化、信息化、 智能化时代。
§ 1.2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的内容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的内容为: 线性系统理论 最优控制理论
指 南 车
2. 公元1086-1089年 (北宋哲宗元祐初年), 我国发明的水运仪象台, 就是一种闭环自动调节系 统。
水 运 仪 象 台
二 起步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与工业生 产的发展,到十八世纪, 自动控制技术逐渐应用到 现代工业中。其中最卓越 的代表是瓦特(J.Watt) 发明的蒸汽机离心调速器, 加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 步伐。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
Modern Control Theory
第一章 绪 论
§ 1.1 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1.2 现代控制理论的内容
§ 1.3 现代控制理论与经典控制理论的差异
§ 1.4 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
§ 1.1 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控制理论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已经 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维纳
维纳生于哥伦比亚市一个犹太人家里。维纳4岁开始读 书。9岁时读中学,11岁进人大学学习.他的数学知识已 超过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水平,所以转而热衷于研究化学、 物理、电学了。他18岁时取得了哈佛大学数学和哲学两个博士学位,后来又到德国、 英国学习,拜著名哲学家罗素、数学家希尔伯特为师,进一步深造。 维纳已是一个很有名的数学家了,但他对其他学科也很有兴趣。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末期,有两个大问题特别引起了他的兴趣,一个是电子计算机,另一个是火炮命 中率问题。 维纳和一位年轻工程师合作,从驾驶汽车这种简单的动作中发现,人是采用了一 种叫“反馈”的控制方法,使汽车按要求行驶。维纳又请来了神经专家进行共同研 究,发现机器和人的控制机能有相似之处。后来,维纳又和许多有名科学家进行讨 论,听取对方的批评意见,甚至是“攻击”意见,终于于1948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 发表了出来,叫《控制论》。
最优估计理论
自适应控制理论
系统辨识理论
智能控制理论
§ 1.3 现代控制理论与经典控制理论的差异
经典控制理论 研究对象 单输入单输出系统(SISO) 高阶微分方程 研究方法 研究工具 传递函数法(外部描述) 拉普拉斯变换 现代控制理论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MIMO) : 一阶微分方程 状态空间法(内部描述) 线性代数矩阵
分析方法
设计方法 其他
频域(复域),频率响应和根轨迹法
PID控制和校正网络
复域、实域,可控和可观测
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
频率法的物理意义直观、实用, 易于实现实时控制和最优控制 难于实现最优控制
§ 1.4 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
比起经典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考虑问题更全 面、更复杂,主要表现在考虑系统内部之间的耦合, 系统外部的干扰,但符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现代 控制理论已经应用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及国防 建设等各个领域。
1.五十年代后期,贝尔曼(Bellman)等人提出了状态分析法; 在1957年提出了动态规划。
2.1959年卡尔曼(Kalman)和布西创 建了卡尔曼滤波理论;1960年在控制 系统的研究中成功地应用了状态空间 法,并提出了可控性和可观测性的新 概念。 卡尔曼
3. 1961年庞特里亚金(俄国人)提出 了极小(大)值原理。
奈奎斯特
奈奎斯特,美国物理学家,1889年出生在瑞典。1976年在 德克萨斯逝世。奈奎斯特对信息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奈奎斯 特1907年移民到美国并于1912年进入北达克塔大学学习。1917 年在耶鲁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17年~1934年在AT&T 公司工作,后转入贝尔电话实验室工作。
为贝尔电话实验室的工程师,在热噪声(Johnson-Nyquist noise)和反馈放大器 稳定性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早期的理论性工作关于确定传输信息的需满足的 带宽要求,在《贝尔系统技术》期刊上发表了《影响电报速度传输速度的因素》 文章,为后来香农的信息论奠定了基础。 1927年,奈奎斯特确定了如果对某一带宽的有限时间连续信号(模拟信号) 进行抽样,且在抽样率达到一定数值时,根据这些抽样值可以在接收端准确地恢 复原信号。为不使原波形产生“半波损失”,采样率至少应为信号最高频率的两 倍,这就是著名的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奈奎斯特1928年发表了《电报传输理论的 一定论题》。 1954年,他从贝尔实验室退休。
5. 20世纪70年代奥斯特隆姆
(瑞典)和朗道(法国, ndau)在自适应控制理 论和应用方面作出了贡献。 朗道
ndau
与此同时,关于系统辨识、最优控制、离散时间系统和自 适应控制的发展大大丰富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内容。
第三阶段 鲁棒控制理论阶段
1. 由于现代数学的发展,结合着H2和H等范数而 出现了H2和H控制,还有逆系统控制等方法。
奈奎斯特
4.1948年伊万斯(W.R.Ewans)提出了复数域内研究 系统的根轨迹法。 建立在奈奎斯特的频率响应法和伊万斯的根轨迹 法基础上的理论,称为经典(古典)控制理论(或 自动控制理论)。
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标志阶段
1. 1947年控制论的奠基人美国 数学家韦纳(N.Weiner)把控制 论引起的自动化同第二次产业革 命联系起来,并与1948年出版了 《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 控制与通讯的科学》,书中论述 了控制理论的一般方法,推广了 反馈的概念,为控制理论这门学 科奠定了基础。
倒立摆稳定控制
单级倒立摆稳定控制
二级倒立摆稳定控制
导弹稳定控制
地空导弹稳定控制
空空导弹稳定控制
航天器控制
卫星控制
月球车控制
机器人控制
空间机器人控制
足球机器人控制
[课堂小结]
1. 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发展、内容、研究方法和应 用; 2. 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的差异; 3. 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
的稳定性判据—劳斯判据
和赫尔维茨判据。基本上 满足了二十世纪初期控制 赫尔维茨(Hurwitz)
工程师的需要。
3.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需要 控制系统具有准确跟踪与补 偿能力,1932年奈奎斯特 (H.Nyquist)提出了频域 内研究系统的频率响应法, 为具有高质量的动态品质和 静态准确度的军用控制系统 提供了所需的分析工具。
瓦特JamesWatt
(JamesWatt,1736~1819)英国发明家、工程师。1736年1月 19日生于苏格兰的一个小镇格里诺克。1753年他在家钟表店学手 艺。15岁学完了《物理学原理》并获得了丰富的木工、金属冶炼 和加工等工艺技术。1753年他在一家钟表店学手艺。 1753年又 跟有名的机械师摩尔根当学徒。经过刻苦学习,努力实践,他已 能制造难度较高的象限仪、罗盘、经纬仪等。1756年在格拉斯哥 大学当了仪器修理员。1765年发明了把冷凝过程从汽缸中分离出 来的分离式冷凝器。冷凝器的发明在蒸汽机的发展中起了关键性 的作用。1768年他制成了一台单动作蒸汽机 。1781年,他发明了 行星式齿轮,将蒸汽机活塞的往运动变为旋转运动 1782年他发明 了大动力的“双动作蒸汽机”并获得专利 1784年他发明了平行运 动连杆机构,解决了双动作蒸汽机的结构问题。1788年他发明了 离心式调速器和节气阀,用来自动控制蒸汽机的运转速度。1790 年发明了蒸汽机配套用压力计。 到此为止,瓦特完成了对蒸汽机的整套发明过程。经过他的一系列重大的发 明和改进,使蒸汽机的效率提高到原来纽科门机的3倍多,而且配套齐全、性能 优良、切合实用。瓦特由此博得了第一部现代蒸汽机——高效率瓦特蒸汽机的发 明者称号。
考核计分说明
考试形式:闭卷 平时成绩:20%, 其中: 作业: 10%; 到课: 10%; 特别提醒:每缺课或未交作业一次,平时总成绩 扣5分!!! 期中成绩: 10% 期末成绩: 70%
End
指南车
指南车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世 界上最早的控制论机械之一。用英国著名科学史 专家李约瑟的话说,中国古代的指南车“可以说 是人类历史上迈向控制论机器的第一步”,是人 类“第一架体内稳定机”。 指南车与司南、指南针等相比在指南的原理上截然不同。它的车箱 里装着非常巧妙而复杂的机械。是一种双轮独辕车。它的中央有一个大 平轮,木头人就竖立在上面。在大平轮两旁,装着很多小齿轮。如果车 子向左转,右边的车轮就会带动小齿轮,小齿轮再带动大平轮,使大平 轮相反地向右转。如果车子向右转,同样地,大平轮则向左转。因此, 只要指南车开动以前,先让木头人的右手指向南方,以后车子不论是向 左转还是向右转,木头人的右手就总是指向南方。指南车是利用齿轮的 原理造成的。这种齿轮传动类似现代汽车用的差动齿轮,相当于汽车中 差动齿轮的逆向使用原理。这种指南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化 设备。
瓦特
瓦特离心调速器
鸡蛋自动孵化器
三 发展阶段
1. 1868年马克斯韦尔(J.C.Maxwell)解决了蒸汽机调速 系统中出现的剧烈振荡的不稳定问题,提出了简单的稳 定性代数判据。
马克斯韦尔(J.C.Maxwell)
2. 1895年劳斯(Routh)与赫
尔维茨(Hurwitz)把马克 斯韦尔的思想扩展到高阶微 分方程描述的更复杂的系 统中,各自提出了两个著名
2. 20世纪70年代末,控制理论向着“大系统理论”、 “智能控制理论”和“复杂系统理论”的方向发 展:
大系统理论:用控制和信息的观点,研究各种大系统的结
构方案、总体设计中的分解方法和协调等 问题的技术基础理论。
复杂大系统控制
智能控制理论:研究与模拟人类智能活动及其控制与信
息传递过程的规律,研制具有某些拟人 智能 的工程控制与信息处理系统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