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谚语与中国谚语论文
《2024年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范文

《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篇一一、引言谚语作为语言的瑰宝,既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也展现了各个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传统和语言表达上虽存在诸多差异,但在关于动物、自然、人的主题上,汉日谚语中也有不少共通之处和独特的表达。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研究汉日谚语,进一步探讨其文化内涵与表达方式的异同。
二、关于动物的谚语对比(一)共通之处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人们都将动物作为重要的比喻工具,体现在各自的谚语中。
例如,“蚂蚁搬家,蛇出洞”和“秋を老さして知らない鼠”,两句话都传达了预兆性的事件。
其中,“蚂蚁搬家”在中文里是“将有变化”的征兆,“鼠不知道秋天老”在日语中则是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二)差异之处然而,汉日谚语在关于动物的表达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如“虎落平阳被犬欺”反映了中国对老虎的敬畏,而日本则没有类似的表达。
而日本的“鹿の姿に歩む”则表达了从容不迫的姿态,这在中文谚语中并不常见。
三、关于自然的谚语对比(一)共通之处汉日谚语中,自然主题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无论是中国的“风大吹折了门头柳”,还是日本的“雨はまどの花を吹く”,都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观察自然变化所获得的经验。
(二)差异之处汉日谚语在表达自然主题时,也各具特色。
如中国的“天有不测风云”强调了自然的不可预测性,而日本则有“天は晴れども雲が移る”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此外,中国谚语中常以山川河流为背景,如“山高皇帝远”,而日本则更注重季节变化和植物生长的规律。
四、关于人的谚语对比(一)共通之处在关于人的主题上,汉日谚语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和“人間の思いは遠くにあるものを思ぶのと共通でし”(人都爱憧憬遥远的东西),两句话都表达了人们有远见卓识的重要性。
(二)差异之处尽管如此,在关于人的主题上,汉日谚语的表达仍有所不同。
例如,中国有“不打不相识”,而日本则有“争いの仲間が親しくなる”(争执的朋友更亲近)。
汉语谚语和日语谚语比较研究[论文]
![汉语谚语和日语谚语比较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266e4f7700abb68a982fb75.png)
汉语谚语和日语谚语的比较研究谚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类智慧的闪光,是各民族文化的浓缩。
通过对日语谚语翻译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从中折射出中日两国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谚语翻译文化差异比较研究谚语是人民大众根据自己长期生活的经验创造出来,并经过千万人的传诵、锤炼、加工完善而流传于世的。
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使谚语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要把语言凝炼、富于表现力的汉语谚语译为符合日本民族表达习惯的日本谚语时,首先要深入了解汉语谚语的潜在含义。
另方面要选用最能贴切地表现汉语意义的日本谚语。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深入地研究汉语谚语及日本谚语表现的相同处与不同处,从而使译文更加妥当。
一、日语谚语的翻译方法1.直译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我国文化传到日本后,日本人不仅利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谚语,其日语表达或是原封不动地照搬汉语,或是删减、增加、更改个别字,或是根据日语的表达方式借用汉语相应谚语的部分用词或通过释义创造出来,因此这些谚语在形式虽然与汉语不尽相同,但意思基本上是完全对等的,此类谚语在翻译时可采取直译的方法。
2.意译日本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谚语。
此类谚语的构成受到了日本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此类谚语如果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成汉语的话,有时会使中国读者无法理解或接受。
这时就不要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对等而影响内容的正确表达,而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其喻意翻译出来。
3.等值译法如直译和意译一样,等值译法也是日语谚语翻译时常被使用法。
等值译法又常被称为借用法、代替法或对译法,是将源语谚语翻译成与目的语相似或意思相近的谚语。
有一部分的日语谚语与汉语谚语无论在文化内涵、形式还是感情色彩等方面都很相似,这时若采用等值译法,保留源语的风格和形式,较易为读者所接受。
日本谚语与中国谚语论文

日本谚语与中国谚语论文【篇一:日本谚语与中国谚语论文】引言1.1 先行研究 1.1.1 中国谚语的先行研究谚语是汉语里数量之多、运用广泛、使用频率很高且历史悠久的一种语言形式。
早在先秦的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了“谚”这个词。
其中谚语出现最多的当属《春秋左传》, 这就说明了“谚”这个词在先秦时代就已使用。
历史典籍中“谚”的解释有很多,如:“谚,俗语也”《礼记大学》;“谚,直言也”《文心雕龙书记》。
古籍中关于谚语的解释反映了前人从不同角度总结出谚语的性质。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好马不吃回头草”等就是谚语中的经典。
中国古代典籍如《史记》、《左传》《汉书》以及《国语》等都引用了许多谚语。
在现代,与谚语有关的专著也很多,如:朱雨尊《民间谚语大全》;《汉语谚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谚语大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其中,在温端政编写的《谚语》一书中,对谚语的名称性质、产生发展、语法功能、语义和结构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向我们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谚语。
1.1.2 日本谚语的先行研究日语中谚语的数量也很多,研究谚语的著作也是浩如烟海。
与谚语相关的工具书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遍及日本各个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像三省堂、东京堂、明治书院等都出版过专门的研究谚语的工具书。
日本谚语受中国文化影响也很深,早年出版的谚语集中出典于中国古籍的谚语约占三分之一。
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以动物表意的的谚语,一直沿用至今。
在日本早期的谚语集中,成书最早的是《北条氏直时代谚留》,但它收集的谚语数量少且解释也不够完善。
明治时代的主要谚语著作有藤井二男的《谚语大词典》和中野吉平的《俚谚大辞典》,这时的谚语收集范围逐步扩大;战后高桥源一郎编写的《故事成语谚语词典》侧重于收集汉语成语谚语;此外小学馆出版的《故事谚语辞典》则主要阐述了日语谚语与中国传统谚语的联系。
随着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语言学”。
中日谚语对比研究

中日谚语对比研究刘晶【摘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任何语言都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
作为语言表现形式之一的谚语更是其民族文化的写照,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结晶。
其中蕴含着该民族固有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
中国与日本隔海相望,在文化等诸方面都互相影响。
众所周知,随着汉字和儒学传入日本,许多的中国谚语也随之传入,但是,通过查阅日语辞典及对日本人使用的谚语的调查来看,由日本人自己创所作的谚语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因此,对于中日两国人民所使用的谚语,特别是中日非同源谚语,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本文中,我决定对中日非同源谚语进行研究。
主要对在音声、句子结构变化、表达方式、语用论及修辞手法方面的中日谚语的特征及谚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对各自国家的谚语有着怎样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分析研究。
第一章中,首先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对象、方法后,总结相关先行研究,并对本论文进行了明确的定位。
迄今为止,关于谚语的研究多限于以表面形式为重点,只比较外观的异同以及对意义与语用的比较的论文,而对于中日同源与非同源谚语的研究还不多。
因此,本论文将从广义角度考查中日非同源谚语的比较研究。
在第二章中,对中日谚语分别与惯用句、成语和格言进行了区分,并对中日谚语的诞生和传承进行了阐述。
在第三章中,首先对中日同源谚语从发音、形式结构和语用方面,在传入日本后进行的改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探讨了其变化的原因。
并且,本文对中日非同源谚语从语源、发音、句子结构变化、语用论以及修辞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特别对中日谚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做了对比研究。
第四章是对本论文的综合性考察,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得出结论。
中日两国谚语在自然环境、宗教、思维习惯、世界观及心理认知的影响下,产生了各自与众不同的谚语。
希望以上研究对于今后的谚语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及价值。
【关键词】:中日对比谚语非同源文化【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H136;H36【DOI】:CNKI:CDMD:2.2009.107532【目录】:∙摘要5-6∙要旨6-10∙第一章序論10-15∙ 1.1 研究の目的と意義10-11∙ 1.2 研究方法と对象11∙ 1.3 先行研究及び本論の位置づけ11-15∙ 1.3.1 中国語の諺についての先行研究11-12∙ 1.3.2 日本語の諺についての先行研究12∙ 1.3.3 中日の諺についての对照の先行研究12-13∙ 1.3.4 先行研究の不足と本論の位置づけ13-15∙第二章諺の誕生と伝承15-27∙ 2.1 諺と慣用句、成語、格言についての限定15-19∙ 2.1.1 中国語の諺についての定義15-16∙ 2.1.2 中国語の諺と慣用句、成語、格言についての限定16-17 ∙ 2.1.3 日本語の諺についての定義17-18∙ 2.1.4 日本語の諺と慣用句、成語、格言についての限定18-19 ∙ 2.2 中日の諺の誕生と伝承19-27∙ 2.2.1 中国語の諺の誕生と伝承19-22∙ 2.2.2 中国語の諺の特徵と分類22-23∙ 2.2.3 日本語の諺の誕生と伝承23-24∙ 2.2.4 日本語の諺の特徵と分類24-26∙ 2.2.5 まとめ26-27∙第三章中日の諺についての对照27-62∙ 3.1 中日同源の諺27-32∙ 3.1.1 語源から27∙ 3.1.2 日本に伝えられ後の改造27-30∙ 3.1.3 日本に伝えられ後の変化の原因30-32∙ 3.2 中日非同源の諺32-62∙ 3.2.1 語源から32-34∙ 3.2.2 音声による差異34-39∙ 3.2.3 文の流動性による差異39-41∙ 3.2.4 表現方式による差異41∙ 3.2.5 意味論上による差異41-43∙ 3.2.6 修辞学の運用による差異43-49∙ 3.2.7 中日非同源の諺による社会文化49-62∙第四章結論と今後の課題62-66∙ 4.1 研究のまとめ62-64∙ 4.2 今後の課題64-66∙注66-68∙参考文献68-71∙論文発表71-72∙謝辞72-73∙研究生履歷73。
中日谚语对比——以动物谚语为例

中日谚语对比——以动物谚语为例中日谚语对比——以动物谚语为例谚语是一种流传下来的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日两国作为亚洲最具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家之一,各自拥有丰富的谚语文化。
本文将以动物谚语为例,对比中日两国的谚语,探讨其中的差异和共同点。
1. 马到成功这是中国的一句常见谚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事业获得顺利发展。
而日本对于马的形象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他们将马作为战争中的勇士,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鞍上龙马”,表示战胜困难,意味着取得了胜利。
两个国家对待马的象征意义有明显的差异。
2. 狐假虎威中国有这样一句谚语,用来形容一个胆小怕事的人在强者面前逞强。
而日本对狐的印象与中国不同,他们认为狐是聪明、机智的动物。
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臆狐之名”,形容一个人冒充高人物的身份。
在谚语中,两个国家分别给予了狐不同的形象。
3.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是中国的一句谚语,用来形容一个不识好人好事的人。
而日本的狗形象与中国相似,认为它们是忠诚的朋友。
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忠犬八公”,用来形容一个非常忠诚的朋友。
尽管两个国家对狗的象征意义一致,但在具体的谚语表达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4. 如鱼得水中国有这样一句谚语,用来形容一个人适应了新的环境,感到舒适自在。
而日本对鱼的形象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将鱼视为象征幸福的吉祥物。
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金鱼奇缘”,用来形容一对恋人之间的美好故事。
两个国家对鱼的象征意义以及谚语的表达方式存在明显差异。
5. 一箭双雕这是中国的一句谚语,用来形容一次行动达到了两个目的。
而日本对鸟的形象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将鸟视为自由和永生的象征。
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鸟の親子鳴き,離れて飛ぶ”,意为父子鸟一起鸣叫,然后展翅高飞。
两个国家对待鸟的象征意义以及谚语的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差异。
通过对比中日两国动物谚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两个国家都以动物为谚语的表达对象,但在具体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论文]中日英三语中谚语对比
![[论文]中日英三语中谚语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93bca0d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de.png)
中日英三语中谚语的对比分析摘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谚语是人们常年生活经验的结晶。
既然它能反映人们的生活经验,不同民族的谚语便应该有一定的共性。
与其共性相对而言,谚语还反映着各民族由于历史背景、社会形态、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不同而产生的民族特性、文化特色等。
有时它还会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而不同。
如果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谚语中的比喻,对比,押韵现象比比皆是。
谚语的认知意义往往受社会、文化、宗教、地理因素的约束,在不同语言之间他们体现为偶然的一致性和必然的区别性。
本文将从对比语言学及修辞学的角度对汉语,日语及日语中的谚语特征进行探讨。
关键词:谚语;对比语言学;修辞学;民俗1.引言关于日语中「諺(ことわざ)」一词的语源,本居宣长的《古事记传》中说,「こと」是「言」,「わざ」是与「童謡(わざうた)·禍(わざわい)·俳優(わざおぎ)」等的「わざ」相同。
祭拜神灵或者死者称作「もののわざ」,而神借人之口说出来的话叫做「ことわざ」,是神将心意借人之口说出以谕吉凶。
然而逐渐地「ことわざ」变成了指自古流传下来的老话。
与宣长的这个说法相近,折口幸夫说「わざ」是寄宿了神意之物,而寄宿了神意的词就是「ことわざ」了。
因而ことわざ是被施与了神灵精气的言语。
另一方面,藤井乙男在『諺の研究』中,有这样的记述——“ことわざ(谚语)是与しわざ(行为)相对应的词,有‘说话技巧’的意思”。
柳田国男在『民俗学辞典』中说、諺是「言語の技術、コトワザの意」(语言的技巧,即コトワザ)。
如果说谚语是人类智慧的凝缩,那么各种语言中的言语必定在某种形式上存在共同点,也存在不同点。
本文将围绕汉语,日语及英语中谚语的语意特征和修辞学特征,探讨其中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2.中日英三语中谚语的语意特征对比语言学可以不仅限于语言系属关系,而是同时比较两种(以上)的语言,通过发现语言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辨明各种语言的音韵、形态、语构、文体。
接下来就对中日英三语中的谚语的一些对比性特征,即语素、语形、语意的特征进行探讨。
《2024年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范文

《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篇一一、引言谚语,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不仅在汉语中广泛流传,也在其他语言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着重对汉日两国的谚语进行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
二、关于动物的汉日谚语对比1. 汉语中的动物谚语在汉语中,以动物为主题的谚语数量众多,如“鲤鱼跳龙门”、“虎落平阳被犬欺”等,这些谚语往往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物形象,传达出深刻的道理和寓意。
2. 日本语中的动物谚语日本谚语中也有很多以动物为主题的,如“虎の子を取り巻く者が立ちつくない”(虎毒不食子)等,这些谚语同样借助动物形象来表达日本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观念。
3. 汉日动物谚语的对比汉日两国的动物谚语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汉语谚语更注重形象生动,通过具体的动物形象来传达寓意;而日本谚语则更注重抽象的哲理表达,往往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来传达道理。
此外,在具体内容上,汉日两国的动物谚语也存在差异,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在价值观和观念上的不同。
三、关于自然的汉日谚语对比1. 汉语中的自然谚语汉语中的自然谚语多以山水、气象等自然现象为题材,如“春雨贵如油”、“秋高气爽”等,这些谚语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2. 日本语中的自然谚语日本谚语中也有很多以自然现象为题材的,如“春雨の泥棒”(春雨骗子)等,这些谚语同样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
3. 汉日自然谚语的对比汉日两国的自然谚语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汉语谚语更注重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和赞美;而日本谚语则更注重通过自然现象来传达某种道理或情感。
此外,在具体内容上,汉日两国的自然谚语也存在差异,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在自然观念上的不同。
四、关于人的汉日谚语对比1. 汉语中的人的谚语汉语中关于人的谚语数量众多,如“人无完人”、“知人者智”等,这些谚语反映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和认识。
2. 日本语中的人的谚语日本谚语中也有很多关于人的表达,如“人間の知恵は大きい”(人的智慧是伟大的)等,这些谚语同样体现了日本文化对人的理解和认识。
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 毕业论文

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题目: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学号:学生姓名:专业班级:主要任务:1.收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数据2.研究文献资料,选定毕业设计题目3.撰写开题报告4.撰写论文5.结合指导老师意见修改论文6. 定稿需要提交的文档:1.开题报告2.任务书3.文献综述4.毕业论文发出任务书日期:完成期限:指导教师:系部主任: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学习和研究谚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谚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它包含着人们的生活、智慧以及丰富的情感。
同时,它凝聚着人们文化的精髓、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中日隔海相望,在文化的各方面相互影响,因此谚语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众所周知,随着汉字和儒学传入日本,许多谚语也随之而入,通过日本人使用谚语的调查来看,这个话题非常值得研究。
在本文中,我是如此架构的:首先,第一章是序论,主要阐述了该论文的选题动机以及明确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同时简述了以前对谚语研究过但至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次,第二章中对中日谚语定义以及它们的惯用句意向作以对比。
另外,第三章中分别详细阐述了中日谚语对比研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之处,并且对本章节作以归纳总结。
最后,第四章中对本论文综合性考察,总结出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并作出结论。
同时在最后一章中对于谚语又提出了独特吸引人的两个话题,并且希望将此话题作为以后的课题,进一步深入探讨。
中日两国因地理位置、环境、世界观的不同,谚语也是有所差异,希望以上研究对今后的谚语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中日对比;谚语;文化;惯用句;中日谚语异同点- I -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要旨諺は一つの民族の集団の知恵の結晶で、言語の精華である。
諺を学んで研究して私達に一つの民族の歴史の文化と風俗習慣を理解するように助けることができる。
諺は人々が日常生活の中で総括したので、それは人々の生活、知恵と豊かな感情を含んでい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谚语与中国谚语论文【篇一:日本谚语与中国谚语论文】引言1.1 先行研究 1.1.1 中国谚语的先行研究谚语是汉语里数量之多、运用广泛、使用频率很高且历史悠久的一种语言形式。
早在先秦的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了“谚”这个词。
其中谚语出现最多的当属《春秋左传》, 这就说明了“谚”这个词在先秦时代就已使用。
历史典籍中“谚”的解释有很多,如:“谚,俗语也”《礼记大学》;“谚,直言也”《文心雕龙书记》。
古籍中关于谚语的解释反映了前人从不同角度总结出谚语的性质。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好马不吃回头草”等就是谚语中的经典。
中国古代典籍如《史记》、《左传》《汉书》以及《国语》等都引用了许多谚语。
在现代,与谚语有关的专著也很多,如:朱雨尊《民间谚语大全》;《汉语谚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谚语大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其中,在温端政编写的《谚语》一书中,对谚语的名称性质、产生发展、语法功能、语义和结构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向我们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谚语。
1.1.2 日本谚语的先行研究日语中谚语的数量也很多,研究谚语的著作也是浩如烟海。
与谚语相关的工具书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遍及日本各个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像三省堂、东京堂、明治书院等都出版过专门的研究谚语的工具书。
日本谚语受中国文化影响也很深,早年出版的谚语集中出典于中国古籍的谚语约占三分之一。
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以动物表意的的谚语,一直沿用至今。
在日本早期的谚语集中,成书最早的是《北条氏直时代谚留》,但它收集的谚语数量少且解释也不够完善。
明治时代的主要谚语著作有藤井二男的《谚语大词典》和中野吉平的《俚谚大辞典》,这时的谚语收集范围逐步扩大;战后高桥源一郎编写的《故事成语谚语词典》侧重于收集汉语成语谚语;此外小学馆出版的《故事谚语辞典》则主要阐述了日语谚语与中国传统谚语的联系。
随着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语言学”。
谚语的先行研究不仅仅是编纂辞典,有关谚语的理论研究领域也在不断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谚语,作为语言表达形式之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它同时包含着人们的生活、智慧以及丰富的情感。
中日隔海相望,在文化方面相互影响。
中国和日本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
但由于两国所处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使谚语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
回顾历史,在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留学生到中国,仅公元630 年到公元895 年日本就浅析中日有关动物的谚语向中国派遣学习的使节达十余次之多。
这些使节在唐朝逗留期间不仅亲自学习唐朝文明,还学习其他知识。
在这一时期中日的文化交流达到了鼎盛时期。
之所以研究中日与动物有关的谚语是因为谚语是维系本民族文化最根本的纽带,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人民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认识,同时射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社会心态、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本论文主要围绕中日两国有关动物的谚语在使用种类和使用频率、文化背景、表达意象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从而更好地了解中日两国有关动物谚语的使用偏好和动物形象,达到更好的准确使用两国谚语的目的。
谚语的起源和历史2.1 中国谚语的起源和历史我们国家的谚语是对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劳动生活、丰富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
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承下来的。
它多是口语形式,通俗易懂。
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出深刻的道理,不仅语句鲜活灵动,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
民间谚语蕴含了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是永远绽放的智慧之花,五彩缤纷。
我国谚语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范围之大、历史之久、运用之广泛,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步的。
这些谚语,像满天星斗,难以数计,仅见于清代《古谣谚》从古籍中辑录来的已近3000 条;而在有清以后形成和整理出的新谚,恐怕就远远不止这个数目了。
而在历史上,从东汉的崔寔、宋代的周守忠、明代的杨升庵到清代的杜文澜,以至民国以后史襄,都有过对谚语的归纳与整理 2.2 日本谚语的起源和历史日语谚语主要诞生于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关于日语谚语有多种定义。
根据《日本国语大辞典》第四卷所述,谚语是从古代起在民间广泛流传至今的短语,是蕴涵丰富经验教训和讽刺的熟语之一[1](p990)。
广义范围的谚语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在日本本国根据日本的社会生活习俗及历史典故、人物产生的谚语,如“弘法不择笔”,“神也允许商人撒谎”等,在日本社会中被普遍传承的中国成语、谚语、故事、名言警句。
如“虎死留皮,人死留名”等;狭义范围的谚语是指在日本社会生活中,日本人根据其生活习俗、历史典故及人物产生的谚语。
其内容包罗万象,是日本文化、生活智慧及性格心理的反映,具有口头传承的特色,即使在普通大众之中也琅琅上口易于使用,是语言的精华,堪称为语言的活化石。
日本民族特有的国民性格,文化特质在日语谚语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中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中日有关动物的谚语浅析中日有关动物的谚语 3.1中日有关动物谚语的种类在中国动物的种类就已经达到10.4 万余种,而在谚语中出现的动物是很少的,几乎都是一些人们所熟知的动物。
通过对《简明日中成语词典》(知识出版社出版)和《现代中国语词典》的调查,从中统计出中日谚语中出现的百种左右动物,如下表所示:中日共有中国特有日本特有哺乳动物可以看到,中日谚语中提到的动物可以分为哺乳、鸟、鱼、昆虫等种类。
其中,猩猩、骆驼、狮子、鲶鱼????只在汉语当中出现,????只在日语当中出现。
其原因是。
)根据括号里的思路再详细地分析一下,表中中国特有和日本特有是什么意思,只在汉语中有日语中没有或者只出现在日语中汉语中没有的意思吗?比如蛇这种动物,中日谚语中都应该有吧(表格3 中也提到了,这样论文中就产生了前后矛盾),这里要经过严格的调查研究后再写。
3.2 中日谚语中有关动物谚语的使用频率动物にかかわる中日ことわざの中に动物の使用率中国语动物谚数(387 名称使用率(次)百分比名称使用率(次)百分比 4210.9% 3612.2% 浅析中日有关动物的谚语 328.3% 227.4% 184.7% 196.4% 153.9% 175.7% 123.1% 124.1% 根据表2 来看,不论在中国还是日本使用率排在第一位的都是鱼类,但在日本的百分比要稍高些。
众所周知,日本作为一个岛国,由于其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海洋渔业十分发达,鱼的种类繁多,日语中与鱼有关的词汇相当的丰富,在谚语中也是如此。
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人们多从事渔业,所以在中国谚语中与鱼相关的内容也很多。
但在谚语中,中日两国呈现出了不同的使用偏好。
中国谚语中很少出现鱼的具体种类或是名字,都泛称鱼且多为淡水鱼,如“鱼过千层网,网后还有鱼”,“鱼见饵不见钩,人见利不见害”,“双手难捉两条鱼”等。
日语谚语中常出现各种不同种类的鱼多为海水鱼,且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如:鲷在日语中发音与おめでたい(吉祥喜庆)的“たい”相同,所以作为喜庆高贵的象征,在各种鱼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相比之下,鰯鱼小且数量众多,常用做比喻无价值的东西。
河豚鱼无比鲜美,可是却有剧毒,想要品尝美味的时候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些鱼和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各自的特点几乎妇孺皆知,把这些非常熟悉的事物作为生活智慧人生道理的比喻流传下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在前五位的除鱼类外其它都是哺乳动物,由此看来中日两国对哺乳类动物都是极为关注的。
3.3 中日谚语中有关动物谚语的文化背景中日谚にある动物の数量调査表动物(中国)数量动物(日本)数量 26浅析中日有关动物的谚语 1510 根据《中华成语熟语辞海》、《汉语成语辞海》、《谚语大词典》、《广辞苑》做了上表的统计,从表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马作为与古代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特别是作为出行方面重要的交通工具,在谚语中最常出现。
许多生活智慧和人生道理通过马来表达, 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好马不吃回头草”,“赶三年知马性”,“老马识途、人老识理”,“好马不用鞭催”等。
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马是农耕的重要劳动力,其次是牛和羊,这都在谚语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农耕文明。
与此相对,在日本谚语中使用最多的则是鱼类。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由于其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海洋渔业十分发达,鱼的种类繁多,日语中与鱼有关的词汇相当的丰富, 在长期人与大海共存、与渔业共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
这种海洋文明不仅体现在谚语中,而且还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
这里可以举出一些日语中关于鱼的谚语,用日语书写。
3.4 中日谚语中有关动物的谚语意象的比较 3.4.1 同一种动物,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对《简明日中成语词典》(知识出版社出版)和《现代中国语词典》中有关动物的谚语进行搜集,分析做了如下表的分类中国の谚日本の谚东施效颦喜鹊叫客人到カササギ大理の庭に巣くう乌鸦百浴不成白鹭如表4所示,我们找出了与汉语谚语中出现的动物相对应的日本的谚语,通过分析对比我们会发现中日有关动物的谚语在使用偏好上的共同点。
在中日谚语中猴子给人自作聪明的印象,当然汉语中也有表示赞美的意思,但总体来说几乎都是负面的评价;老鼠在中国人心目中常代表胆小怯懦的形象,中文谚语中老鼠也常被比喻为做坏事的人。
其中有大家最熟悉的“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还有如“老鼠看仓,看个精光”是用于比喻监守自盗的人,“老鼠怕天亮”比喻暗中干坏事的人害怕在光天化日之下暴露自己。
同样,在日本老鼠也不受欢迎,它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也是胆小狡猾猥琐的形象。
另外,在日语中,老鼠还比喻那些私下里偷偷加害别人的人,在这点上来看中日两国对老鼠的看法非常相似;喜鹊在中日两国都是一种吉祥的鸟;中日谚语中乌鸦的特点都体现在“黑”上,且多用于贬义。
比如中文中大家都很熟悉的“天下乌鸦一般黑”,还有“粉刷的乌鸦白不久”,都体现乌鸦的这种外表特征;在昆虫世界里,蚂蚁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社会性动物,它们常成群地活动而且分工明确,在中日谚语中蚂蚁都给人一种勤劳的感觉,尤其在日本谚语中通过蚂蚁反映出日本社会中的团队合作精神;螃蟹在中日谚语中都寓意横行霸道,蛮不讲理;羊在汉语谚语中有两个意思,一、自卑的人;二、弱小的人。
在日语谚语中羊是弱者的比喻;在中文中,虎一向是猛兽的代表, 被奉为百兽之王。
在中国谚语中,虎常和狼连用,两者都是凶狠、残暴的形象,用作比喻强大、凶恶的势力。
如“蜂蚁也有君臣,虎狼也有父子”。
“人可以和虎狼搏斗,却无法和苍蝇争吵。
”还有“前怕狼,后怕虎,一事无成白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