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谚语“枪打出头鸟”看日本人的从众心理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考题

自然辩证法考题

2015理科研究生复习题:1.何谓创新思维?束缚人类创新思维定势表现及其如何克服?创新思维指的是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具有开放性、开拓性、灵活性、独特性、有效性和非常规性等基本特点。

创新思维能突破常规和传统,不拘于既有的结论,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

创新思维俗称“点子”,往往一个好点子可以救活一个单位或一家企业。

思维定势是指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时,人们会不假思索地采用自己习惯的特定思维框架进行处理。

思维定式的表现(1)从众定势:从众心理,就是不敢带头,不冒尖,一切都随大流的心理状态。

不许标新立异!枪打出头鸟!(2)经验定势:经验的狭隘性:时间、空间、条件(3)权威定势:对权威的尊敬甚至崇拜,不敢逾越权威半步,不敢怀疑权威的理论和观点。

一味“听话”、总是“服从”、外在泛化(4)书本定势如何克服:跳出从众定势:与众不同;敢做出头鸟;成功者的案例(毛泽东的“反潮流”、松下的“算术”)跳出经验定势:了解经验定势的危害:盲目观察、忽视规律;破除经验定势的训练:一枝红玫瑰、导盲游戏破除权威定势:不要一味“听话”、总是“服从”、外在泛化破除书本定势:读书正反合;团队合作;独木桥边的两人游戏2.何谓思维视角,思维视角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思维视角的概念:人的思维活动不仅有方向,有次序,还有起点。

在起点上,就有切入的角度,称为思维视角。

表现形式:之一:肯定视角:到处是光明;否定视角:一片黑暗中;存疑视角:等到明天再看看之二:过去视角:以前曾经是……;现在视角:目前已经是……;未来视角:后来怎么样……之三:自我视角:我认为……;他人视角:别人会以为……;群体视角:大家感觉如何……换位思维法、流变思维法、头脑风暴法之四:无序视角;有序视角;可行视角。

3.谈谈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如何理解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思维?重要性?如何理解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科学研究的核心,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工程技术和人类遇到的各类复杂的新问题,如航天载人计划、生态问题、社会和谐发展等问题,都要求科学工作者运用创新思维,并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老人言:枪打出头鸟,刀砍地头蛇

老人言:枪打出头鸟,刀砍地头蛇

老人言:枪打出头鸟,刀砍地头蛇枪打出头鸟,刀砍地头蛇。

——《增广贤文》俗语说猎人的枪会打露出头的那只鸟。

比喻凡事好出风头的人会被打压打击。

与“树大招风”、“锋芒毕露”意思相近。

自古成大事者都谨小慎微,“心机”胜人一筹,善于隐藏自己,能以静伏动,看似没有,实则充满,而没见那些自以为是、耀武扬威的人施逞得势而名留青史。

《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

锋芒对于你,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别人必将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更多,而锋芒就是人额头上的角啊!什么事情都不要太咄咄逼人,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就是衰败的开始。

人生也是这个道理。

当你志得意满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也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掩饰起你的才华吧。

现在,有很多的人处处锋芒,时时显示比别人聪明伶俐。

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

锋芒太露,时常使人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太露锋芒者,会像桌上凸起的钉子,容易让人用锤子给敲下来。

锋芒太露,往往会遭到打击损害。

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

汉之飞将军李广,是令匈奴兵闻之丧胆的大将,他与将士同甘共苦,对他的军士如子弟,真正做到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得到众勇士的拥戴,而且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可他却不知韬光养晦,让汉家军几乎成了李家军,遭到皇帝的猜忌,由于性格自负,做人处世异于同僚而不容于官场,最终以自刎结束了生命。

如果一个人太锋芒毕露,大都不会有所善终。

一个人不能融于集体,毕竟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人,李广之死,究根结底,与其锋芒毕露的性格和名声很有关系。

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

能发现买的东西并不是自己真横需要的,但是利益在前,又使自己控制不
住跟风随大流的心理。一旦这种利益减少,这种从众的行为也会减少,这 就是好处利益驱动下的从众行为。 电视剧鄙视链:英剧>美剧>日剧>韩剧>港剧>台剧>内地剧>泰剧 浏览器鄙视链:谷歌chrome、firefox>苹果safari、opera>遨游>IE系列>360 电影鄙视链:冷门国家文艺片>欧洲文艺片>日韩台小清新>老港片>好莱坞内地
出现于各类投资者中,它是投资者心态模型的重要形式,是“群体压力”
或“社会影响”等情绪下贯彻的非理性行为,投资者的从众行为对风险 资产的价格具有重要影响。
(1)学生现象:
学习从众
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
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优等生、 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宿舍成员集体出
就是大规模的从众心理显现,失去理智的人们陷入激情之中,从而酿成持
久的劫难。 第三,文艺上的从众心理降低了文艺的高雅品位。大量媚俗作态的文艺作 品充斥文艺园地。 第四,从众心理造成了经济生活中的“一哄而起”。“重复建设”屡禁不 止;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公款吃喝玩乐猖撅;企业经营困难,大批职工下岗, 国有资产流失愈演愈烈。有人还归纳了这样一个句式:不……白不……,众 人都这么干,我不……白不……”,把这类从众者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从众行为? (Conforming Behavior) 如何避免从众行为
-------- (cullen)
1
从众行为
1.1 从众行为定义、特点及表现形式

十二公民心理学深度解析

十二公民心理学深度解析

十二公民心理学深度解析电影《十二公民》的故事背景是政法大学学生为通过补考请来十二位社会各界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来充当陪审团,通过模仿英美法庭陪审制,必须所有人全部意见一致通过才能结束。

案件内容是一个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十二位陪审员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

电影中一开始十二个陪审员出现了11:1的有罪判定,经过一系列的反转证实,由8号陪审员一个人说服十一人,最后完成了12:0的大逆转。

最初,十二个人中十一个人为了早点完成任务或者是心里已经给这个所谓的“富二代”定了罪从而投了有罪。

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社会对“富二代”团体的刻板印象,带着有色眼睛去看这个案件,在下意识的判断中就带着偏见。

例如10号的地域歧视“外地的二道贩子能有实话吗?”①。

只有8号陪审员一直在坚持讨论案件,疑罪从无,这里通过后面他身份的揭示也反应了这是他的社会角色②——检察官的身份决定的。

①【社会心理学电子书第九章偏见】②【社会心理学电子书第五章社会角色】俗话说;“枪打出头鸟”,一个人的特殊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8号认为富二代无罪。

8号陪审是男主,第一次投票就是无罪,同时他的身份是最神秘,电影在最后揭示他是一个检察官。

做出无罪的选择,是职业素养使然也是一种合理的怀疑态度。

8号陪审员,给我的感悟就是认真、坚持和明确的态度。

在所有人都想要敷衍了事的时候,他提出了“天下没有百分百的事情,所谓的百分之百都是四舍五入的那么一结果”。

在讨论过程中,他不怕质疑,甚至主动提出质疑,认真的态度引导着他坚持寻找证人证词的漏洞。

他让我感触到,每个人对待事情都应该怀着认真的、坚定的态度,同时要充满怀疑精神。

8号陪审员面对众多意见不一致的其他十一位陪审员,他没有选择从众,而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无罪。

不光是因为认真对待的态度还有就是他明确的想法。

他明确的知道这个案件存有疑点,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会影响他。

他有着古代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名士气概。

从众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从众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从众行为的心理学研究作者:张影来源:《决策探索》2020年第08期【摘要】从众行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人类社会成员行为一致性和相似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社会秩序与规划发展得以维持的核心基础。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人们的从众行为通常指的是社会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会选择放弃自身最初的主张,而去与大多数人选择保持一致性或者相似性,从而最终改变自身的行为。

本文将进一步对从众行为的心理学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从众行为;心理学;研究从众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心理学已经证实了绝大多数人都具有从众心理,当决策者展开实践行动时,会出于各方面因素考虑到他人的具体行为,即便知道这是属于一种从众行为,但也会参与其中并采取相似或者完全一致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领导者要想全面实现其领导功能,就必须具备能够影响或者改变他人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能力,以及准确把握人们产生从众的主要类型以及从众行为的相关因素等。

一、从众行为的主要特征和类型(一)从众行为的特征一是适应性。

从众作为个体对社会发展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是社会个体参与实践生活的基础手段,同时也是优化调整个体与社会环境关系的有效方式。

社会个体的从众行为是为了更好地融入适应某种环境,以此来达到自身心理平衡。

二是普同性。

从众行为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社会现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各种个体的从众行为。

从众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一种共性,任何时期的社会都存在从众现象,只是程度有所区别。

三是社会性。

从众行为是基于社会实践而产生的,不同形式表现的从众行为会受到社会不同程度的制约,它们会显示出不同时期社会的文化特色。

(二)从众行为的类型一是自由盲目从众。

从众类型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盲目性,该种从众行为通常是在模糊情境中自发产生的。

盲目从众行为并没有明确思想基础的引导,也不会受到明显外部压力的驱使,更多是社会个体由于受到某个群体一致行为的影响,自发产生从众行为。

二是被迫表面从众。

中俄文化差异

中俄文化差异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尴尬的局面。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各国文化因素的了解尤为重要,了解对方民族文化,求同存异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俄罗斯——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邻国,正与中国关系越来越密切。

作为欧亚大陆上的两个大国,在长久以来就保持了紧密的联系。

在历史上,两国有着极其复杂的渊源。

而在近些年以来,两国又不断的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

这个时候,研究中俄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跨文化交际中中俄文化的差异。

1.国家概况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国。

中国国土面积69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大陆,其主要国土位于亚洲,但它在历史上就一直认为是个欧洲国家。

而中国是亚洲国家的显著代表。

政体上,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而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是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

1991年8月24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

现在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89个联邦主体构成。

2宗教意识中国虽然庙宇众多,但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宗教灭绝运动,国民中虔诚信徒的比重并不高。

中国的宗教不参与政治,这在宗教意识甚重的欧洲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的宗教往往宣扬向善和普世救人,所以没有强烈的排他性或扩张意识。

俄罗斯人被认为是最具宗教品格的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东正教所宣传的爱与宽恕的思想处处可见。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等著名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中都充满了种种宗教的哲理。

管理心理学 从众心理分析

管理心理学 从众心理分析

从众心理分析首先我们分享一个案例:法国科学家亨利·法布尔曾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然后在花盆的不远处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

一连七天七夜,都未曾有一只松毛虫吃到松叶。

相反,它们一直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直到饥饿劳累而死。

也许动物世界的故事看起来多少有些讽刺,但是人类何尝又不是如此。

就以前阵子的热火的股市来说,有多少人跟风入股现在却被牢牢套住的?一、从众心理含义及产生原因从众就是指由于群体的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从而使个人的行为朝着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或“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表现了人类共有的一种从众心理。

而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盲从则往往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集体)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

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事实上羊群效应就是一种跟风行为,它表现了人类共有的一种从众心理。

这种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自我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二、从众心理的作用从众心理有时是个人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与群体发生冲突,增强自身安全感的一种手段。

所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就是从众心理最好的例证。

一般来说,从众心理带有被迫性,它是一种在外来压力的情况下而做出符合群体要求的行为,并非出于个人的自觉自愿。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如果一个企业在同行业中有过分独特之举,必然引起其他企业群起而攻,因此有时从众也是迫不得已之举。

就比如说现在国内家电行业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就是明显的例子。

率先挑起价格战的厂家,必然遭到同行业其他厂家的一致谴责,随后进行的就是激烈的价格战,每一家企业都会迫不得已而从众降价,否则就会因产品售不出去而破产。

这种从众心理是一种被迫的行为,但也是一种消极的行为。

《大学生学习、生活、求职从众心理利弊论文》2800字从众心理的利弊作文

《大学生学习、生活、求职从众心理利弊论文》2800字从众心理的利弊作文

《大学生学习、生活、求职从众心理利弊论文》2800字从众心理的利弊作文作文一:《大学生学习、生活、求职从众心理利弊论文》2800字论大学生学习、生活、求职中的从众心理及利弊分析摘要: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在学习、生活、求职方面表现较强。

从众心理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高校教育者应努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个性品质。

本文从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主要方面、利与弊着手进行探讨分析,如何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避免不良的从众行为。

关键词:从众心理;大学生;利弊分析【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79-01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导致行动上随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

李焕是我校一名临床专业的学生,他性格内向,一与陌生人说话就脸红。

在班中年龄最小,经常与大他两三岁的同学一起玩。

平时去干什么或不干什么他从来不作决定。

面临毕业分配时,其他同学根据自己所好决定到公司去。

一来能将自己所学医学知识用到市场营销的专业实践;二来争取将来能有出息,当个公司经理或总裁什么的。

于是几个同学纷纷行动,很快与大小公司签了约。

而李焕呢?他深知自己性格不适合从事竞争激烈,商业气息太浓的工作,但又想,几个朋友都去了,自己不去,不是太各色了吗?于是,他也和一家大型医药销售公司签了约。

同时拒绝了一份适合自己到医院上班的工作。

但工作没几个月,他觉得自己实在无法融入单位的商业氛围中,也觉得自己的能力在这里不能充分发挥,因而感到压抑,情绪低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