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手足口病150例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中、重度手足口病120例临床分析参考模板

中、重度手足口病120例临床分析参考模板

中、重度手足口病12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方法研究对象为2002年1月1日~2004年12月30日在我院诊断为中、重度手足口病,并住院治疗的患儿120例,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20例患儿中,男78例,女42例,男∶女=1.86∶1,发病年龄6个月~12岁,以2~4岁最多,病程5~16天,平均6.6天。

其中66例为单纯手足口病,54例合并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及呼吸、消化系统并发症,占总病例的45%。

结论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病毒感染性疾病,儿童是易感高发病人群。

近年来由于手足口病合并心、脑等重要器官损害的病例有增多趋势,甚至危及生命,故应对此病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早给予干预、治疗。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特点诊断治疗预后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小RNA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发热、手足斑丘疹及口腔疱疹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本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疱液、咽部分泌物均可分离到病毒。

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为发病高峰期。

全球广泛分布,潜伏期为2~7天,病程呈自限性,约5~7天,重症病例病程延长,多数预后良好,预后极少复发[1]。

现对我院收治的120例中、重度手足口病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2年1月1日~2004年12月30日,在我院住院并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患儿120例。

对其进行了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血、尿、便常规化验,血生化、肌钙蛋白(cTnI)、心肌酶、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检查。

120例患儿中,男78例,女42例,男∶女=1.86∶1,年龄6个月~1岁5例,1~2岁24例,2~3岁47例,3~4岁33例,4~5岁8例,5~12岁3例。

1.2 诊断标准1.2.1 季节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季节为主,尤其每年5~8月份为高峰期。

1.2.2 年龄以2~4岁学龄前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在托幼机构易发生流行[2]。

100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100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100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手足口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为:手,足,口腔内发生散在丘疹及水疱。

我院从2009年5月-2010年10月,共接诊100例手足口病的患儿。

现在就这些病例的儿科治疗及随访结果予以分析。

1 临床分析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年龄2-16岁,男:女为3:1,以2-5岁最多,病史2-3天。

均确诊为手足口病。

1.2诊断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体征,病后做粪便培养均为柯萨奇病毒及埃克病毒。

1.3 治疗方法均可以用抗生素静点,喜炎平,穿琥宁氯化钠注射液静点。

100例均已治愈。

2 讨论2.1 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50年代末在英国流行,以后美国等地相继报道,太原也有散在发生,主要是通过呼吸道的飞沫直接传染,粪便污染的食物和用具也能引起间接传染。

2.2 患病后,首先在口腔黏膜,如硬腭,颊粘膜,唇舌齿龈处,发生1-3mm大的红色、紫红色的丘疹、丘疱疹或水泡,之后很快破溃,形成糜烂或潜在溃疡,数目多少不定,痛时影响进食,发生于手掌、足趾的皮损为米粒至豌豆大小的红色斑丘疹及水疱疹,发生于趾指背或侧缘的典型皮损与趾指的皮纹走向一致,也可累及全身,发生广泛性丘疹及水泡。

90%的患儿上腭伴有疱疹,整个病程1周左右,很少复发。

2.3 我院发现100例患者均有手足口病密切接触史,大多数发热,体温在37.5-38.0之间,很少高热,但不及时治疗,虽然不像FV71病毒病情危重,但累及心肌炎的也占大多数。

患儿往往表现不思饮食,精神萎靡,所以给予适当的治疗,即营养心肌治疗亦起到非常重要的的作用。

2.4 对于手足口病并发心肌炎的处理。

除给予抗炎,抗病毒处理外,还要给予营养心肌治疗。

如静点丹参,或生脉1周后心肌炎症状如胸闷、气短均得到改善。

2.5 关于FV71手足口病轻重型的处理。

轻型:临床表现为轻度上感症状,口腔黏膜疹出现较早。

位于舌两侧颊部,流涎,拒食,手足肛周有疱疹,5天后变暗红,消退。

重型:典型手足口均可见疱疹,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不精神,呕吐,肢体抖动,四肢无力,弛缓性麻痹。

手足口病(EV71型)150例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EV71型)150例临床分析

1 . 3临床表 现及实验 室结果
全 部 病 例 以 发 热 、 皮疹 为 主 。易 惊4 3 例 ,多 于 发 病
1 ~2 天 后 出现 。入 院 当 天发 热 1 4 1 例 ,其 中 < 3 8 . 5 ℃ 9 2
手 、足 、 口腔 等部 位 的疱疹 ,少 数患 儿 可引起 心肌 炎 、肺 水 肿 、无菌 性脑 膜 炎等 并发 症 ,个别 重症 患J L ,  ̄ n 果 病情 发
7 5
手足 口病 ( E V 7 1 型) 1 5 0 f Y l l  ̄ 床分 析
赖 维 阳 费 立 龙 ( 冀 中能源 峰峰 集 团总 医 院普儿 一科 河北 邯郸 0 5 6 2 0 1 )
【 摘 要】 目的 探 讨婴 幼 儿手足 口病 的 临床特 点 ,提 高对婴 幼 儿手足 1 2病 的 , 床 认识和 诊 治水平 。方 法 回顾 性 分析 本科 2 0 1 2 年4 月~2 0 1 2 年6 月收治 的 1 5 0 例 婴 幼 儿手足 口病 ( E V 7 1 型 )患 儿的 临床 资料 。结 果 1 5 0 例 手足 1 : 7 病 ( E V 7 1 型) 患 儿经 治疗 1 ~2 d 后 体 温下 降 ,5 ~5 d 皮疹 消 退 ,平 均住 院7 d ;心 肌 酶谱异 常者 5 8 例 ( 占2 5 . 5 5 %) ,丙氨 酸氨基 转移 酶增 高者 1 2 例 ( 占8 %),心肌 酶及肝功 异常均 为一般 性 ,可随病情好 转 而渐恢 复正 常。结 论 手足 1 2病 目前
惊 、头痛 、呕吐 、烦燥 、肢体 抖动 。合 并有 循环 系 统表 现
以柯 萨 奇病 毒A1 6 型( C o x A1 6 ) 和 肠道 病毒7 1 型( E V7 1 ) 最 为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手足口病 50 例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手足口病 50 例临床分析
2 0 0 5, 1 8 ( 1 ) : 5 6 .
[ 5 ] 吴宗辉 , 贾功伟 , 虞乐华 , 等. 中西 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 胸腰椎压
缩性骨折的临床观察 [ J ] . 现代医药卫生 , 2 0 0 9 , 7 ( 2 5 ): 1 0 7 2 .
缩性骨折 , 必须 及时 就医治 疗 , 以便 早 日促 时骨折 愈合 , 减 少痛
者带来了很多不便 J 。其 导致 原 因主要 有 间接暴 力 , 如高处 跌 [ 2] 国家 中医药 管理局. 中华人 民共和 国中医药 行业 标准 一中医病证 落、 重物从高处掉下 冲击 头 、 肩、 背 部所致 。其 次肌 肉拉 力 、 直接
诊断疗 效标准[ M] . 南京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1 9 9 4 : 9 .
3] 李亚梅 , 李 艳, 刘玉槐. 骨质 疏松症合并腰椎压 缩性骨折 的治疗 暴力也是原因之一 ; 另外有 的患者多有 明确 的外伤史也是产生胸 [ 和护理[ J ] . 吉林医学 , 2 0 0 6, 2 7 ( 4) : 3 8 2 . 腰椎 压缩性骨折的主要 原因。其 临床症状 为胸腰局部肿痛 , 外观
的5 0例 重 症 手 足 口病 患者 进 行 回 顾 性 分 析 , 将5 0例 患 者分 为 治 疗组 和 对 照 组 各 2 5例 , 对 照组给予利 巴韦林、 免 疫 球 蛋
白、 甘 露醇等 常规 治疗; 治疗组加用 中药灌肠治疗 , 然后 对 比两组在 改善 患者 临床 症状 及 实验 室指标 等方 面的疗效 。结 果 总有 效率,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疗效有统计学意义( P<0 . 0 5 ) 。结论 中西 医结合 治疗重症 手足 口病 f 临床 疗效确切 , 优 于单纯西 医治疗 , 且灌肠疗 法简单 易行 , 临床值得推 广。

重症手足口病155例临床特点分析

重症手足口病155例临床特点分析

心肌 、 呼吸支持等综合治疗 。结果 : 1 5 5例重 症患儿多发生在 3岁 以内( 9 1 . 6 %) , 其 中 1~ 2岁 占 6 0 . 6 %; 以男孩 多见 , 男女 比 例1 . 5 : 1 ; 农村患儿 1 2 1 例( 7 2 . 2 %) ; 均有易惊 、 皮疹 , 其 中发热 1 4 7例 , 嗜睡 、 精神 差 1 1 0例 , 肢 体抖动 3 2例 , 恶心呕 吐 1 4例 , 出冷 汗 3例 。血 常规 WB C升高 7 5例 , 肌酸激 酶同工 酶升高 6 8例 , 血糖 升高 4 5例 , C反应蛋 白升高 3 7例 , 血 压升高 3 3例 , 心 率增 快 1 6例 。1 5 0例患儿行脑脊液 检查 , 其 中异常 1 4 8例 。治愈 1 5 3例 , 其 中 1例 曾出现急性 迟缓性 麻痹 ; 2例死亡 。 结论 : 针对临床手足 口病患儿尤其是年龄 < 3岁 , 伴有发 热、 嗜睡 、 打惊 等精 神症状者 , 要高度重视 , 密切观 察血压 、 血糖 、 心率等 生命 体征变化 , 早期识别 重症 手足 口病 , 早期 干预治疗是 降低 病死率 、 减少后遗症 、 改善患儿预后 的关键 。 [ 关键词 ]手足 口病 ; 早期 ; 临床分析 ; 治疗 体会 [ 中国图书资料 分类法分类号 ]R 7 2 5 . 1 [ 文献标志码 ]A
Me t h o d s : T h e c l i n i c l a d a t a o f 1 5 5 c h i l d r e n wi t h s e v e r e h a n d — f o o t - mo u t h d i s e a s e we r 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a l y z e d . Al l p a t i e n t s w e r e t r e a t e d w i t h i n t r a v e n o u s g a mma g l o b u l i n, me t h y l p r e d n i s o l o n e b a s e d o n a n t i — i n f e c t i o n a n d s y mp t o ma t i c t r e a t me n t , a n d r e d u c i n g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p r e s s u r e, i mp r o v i n g c i r c u l a t i o n a n d my o c rd a i u m a n d s u p p o r t i n g r e s p i r a t o r y a c c o r d i n g t o p a t i e n t S c o n d i t i o n .Re s u l t s :Amo n y

150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150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150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分析目的对150例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加以总结。

方法对2010年4月~9月收治的15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患儿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112例(74.67%)小于3岁均有皮疹,以手、足、口、臀部为著,其次为双膝、肘关节。

116例(77.33%)伴发热,发病集中在5~7月份。

所有病例经及时、早期治疗,均获痊愈,未发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的流行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本组患儿临床表现典型,预后良好,临床医生及时正确的诊断并予以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预防并发症发生,防止疾病流行传播。

标签:手足口病;临床分析手足口病(HFMD)是儿童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表现,多数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肺等重要脏器,近年来国内HFMD发病呈现上升趋势。

现将2010年4月~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5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作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50例全部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1],其中男93例,女57例,男女之比1.6∶1,发病年龄5个月~9岁,其中5个月~1岁24例(16.00%),1~3岁88例(58.67%),4~6岁28例(18.67%),7~9岁10例(6.67%),4月份发病6例,5月份发病52例,6月份发病58例,7月份发病27例,8月份发病4例,9月份发病3例。

150例患儿中,托幼儿童及小学儿童发病112例,38例为在家散居儿童。

1.2临床表现1.2.1发热116例(77.33%)伴发热,其中低热(37.5 ℃~38 ℃)60例,中等热(38 ℃~39 ℃)33例,高热(39.1 ℃~40 ℃)22例,40 ℃以上为1例,发热多在病程第1~3 d出现,无固定热型,无发热病例34例(22.67%)。

1.2.2皮疹150例患儿均有皮疹,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粒至黄豆大的水疱型皮疹,周围绕以红晕,椭圆形或圆形,手掌、手指屈侧,脚底、脚趾屈侧,肛周广泛分布。

重症手足口病121例临床分析

重症手足口病121例临床分析
装置将椎体 周围的残 存的后纵韧 带、髓核液 、软组织及 纤维环连通压
接 减压术 的可改用椎板 间及关节突 间植骨 融合 ,对有 必要进行直接 椎
管减压 术的可改用横突 间及 关节 突间植骨。
传导的作用 ,协助椎 体后缘的骨 块重新进行有 效的复位 ,并对骨折进 行 稳定 的同时 间接 采取椎管减压 术。另外 ,若发现骨块 发生明显 的翻 转、骨块碎 裂等严重 游离现象 ,经评估后无 法进行 间接 的减压 ,可改
[】 朱 美 根. 腰椎 骨折 后 路手 术治 疗24 分析 [ . 医疗,00 4 胸 例 J 中外 ] 2 1,
2 ( 1: ・3 92 ) 27 . 7
重症手足 口病 1 1 临床分析 例 2
杨 水 芬 何 娅 民 郑 雄 光 张 智 远
( 云南省 嵩明县人 民医院 ,云南 昆明 6 10 ) 5 7 0
内液体较少 ,口腔粘膜 见疱疹或小 溃疡 ,越是重症 皮疹越不典 型 ,重 症者皮疹 较小、散在 ,以针尖样 出血 样皮疹或 暗红色皮疹 ,有 时需仔
细寻找才能发现 。
122发热 ..
所 有病 例 均 有发 热 ,体 温3 ~ 1 ℃,其 中<3 ℃者3 例 , 占 84 . 5 9 7
用复位器将 椎体 的后 缘骨块进行 推压或锤 击 ,尽量恢复 椎管的容量 ,
综上所 述 ,胸腰椎 骨折应用 后路手术 治疗的临床疗 效显著 ,能显 著恢 复神经功能 ,安全可靠 ,值 得在临床上合理推广 应用 。 参考 文献 【】 史宗 新 , 云海 , 坤 , . 减 压 椎 弓根钉 内固 定治 疗 胸腰 1 丛 王世 等 后路
例 治愈 3 ,死 亡 2例 。平 均住 院天数 68 。结论 重 症手足 1病 患 儿病 情进 展极 快 ,预 后极 差 ,早期 识 别和 发现 重症 病 例 ,早期 及时干 例 . d 2 '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例临床分析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例临床分析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例临床分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加剧,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特别是在夏秋季节,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例时有所增多。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接触传播。

小儿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如不及时治疗,易发展成为重症手足口病。

本文通过对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例临床分析,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 临床表现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症状主要包括:高热、咳嗽、呕吐、腹泻、口腔溃疡、手足皮疹等。

有些患儿表现为持续高热,乏力、精神差也比较常见,重者还会出现脑炎、肺炎等情况。

二. 临床诊断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体检和病史回顾等方法进行。

在体检时,医生需要注意查看患儿的手足皮疹、口腔溃疡等症状。

同时还需要进行病史回顾,观察患儿症状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等因素,以此进行临床诊断。

三. 治疗方法1. 对症治疗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是以对症治疗为主。

对于较轻的症状,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如口腔消毒、止痛等;对于重症病例,则应及时住院治疗,注意加强营养与呼吸道保护,使用支持疗法。

2. 抗病毒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病毒有时会感染到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炎、脑膜炎等重症,并且对于婴幼儿来说,其免疫能力有限,容易感染继发性病原微生物,如肺炎链球菌等,因此可选择抗病毒治疗。

3. 抗菌治疗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性感染疾病,但病毒引起的感染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如所致肺炎、中耳炎、化脓性淋巴结炎等。

对于有细菌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的患儿,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四. 预防措施对于手足口病的预防主要还是要做好卫生防护措施,如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不干净的物品、加强全面消毒、不乱食乱药等。

同时,也应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手足口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小儿感染病,特别是在夏秋季节,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也增加了不少。

对于小儿重症手足口病,需要进行及时且综合的治疗,同时加强预防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症手足口病15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5-01-29T16:07:38.133Z 来源:《医药界》2014年11月第11期供稿作者:杨杰赵健雄
[导读] 重症手足口病进展快,预后极差,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儿科医护人员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提高警惕,认真仔细体检,以便早期识别和发现重症病例
杨杰赵健雄(贵州省贵阳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贵州贵阳550004)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
【摘要】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临床诊治经验,探讨早期干预措施,以提高救治效果。

方法对我院住院15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重症手足口病患者150例,男88例,女62例,男女比例为1.41∶1。

年龄2个月~7岁,平均3.5岁,其中<3岁者122例,占81.3%,发病年龄以3岁以内为多;150例病例中,重型138例,危重型12例。

本组临床特征:重症患儿出现最多的症状及体征是惊跳、易惊,持续高热、呕吐、膝反射异常。

心率增快,呼吸增快或减慢,四肢发
凉是病情危重的表现,应及早机械通气及综合治疗。

本组病例EV71感染率高;肛縂子核酸检查EV71阳性者112例,占74.66%。

重型病例全部治愈,危重型病例治愈10例,死亡2例。

平均住院天数6.5d。

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进展极快,预后极差,早期识别和发现重症病例,早期及时干预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儿童临床特征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病原有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CoxA16),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少数可引起脑膜炎、脑炎、脑干脑炎,极少数危重病患儿病情进展快,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呼吸循环衰竭易致死亡,本文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5月,收住的15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早期识别和发现危重病例,早期干预治疗,进一步降低病死率,提高救治效果,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50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均符合卫生部制定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其中男88例,女62例,最大年龄7岁,最小年龄2个月,平均3.5岁,<3岁者122例,占81.3%,其中<1岁者22例,占(14.66%),1~2岁76例(50.66%),2~3岁24例(16%)。

3~5岁13例(13.30%%),>5岁28例(18%)。

1.2临床表现1.2.1皮疹全部病例均有手心足底或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其中分布于手足口部132例(88%),手足口臀部15例(10%),膝部12例(8%)。

皮疹特点:手掌、足底、见斑、丘疹或丘疱疹,掌心足底为主,为椭圆形或圆形的斑点或疹疗、皮疹周围有炎症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见疱疹或小溃疡,越是重症皮疹越不典型,重症者皮疹较小、散在,以针尖样出血样皮疹或暗红色皮疹,有时需仔细寻找才能发现。

1.2.2发热所有病例均有发热,体温38~41.5℃,其中<39℃者38例,占25.33%;39~40℃者88例,占58.66%;>40℃24例,占16%。

1.2.3神经系统症状全部病例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症状或体征,全部病例均有精神差,易惊、惊跳131例(87.33%),激惹95例(63.33%),肢体抖动72例(48%),嗜睡83例(55.33%),抽搐14例(9.3%),呕吐55例(36.66%),颈抵抗45例(30%),膝反射亢进67例(44.66%)。

1.2.4严重合并症肺水肿6例4%,休克5例3.3%,死亡2例1.3%,心率增快、呼吸增快76例50.6%。

1.3辅助检查所有患者均行血常规、心肌酶、血糖、肝肾功检查。

血常规:WBC>10×— 75—109/L72例(48%)。

血糖正常78例(52%),血糖升高72例(48%),2例死亡病例高例达30mmol/L以上。

心肌酶(CK-MB)升高80例(53.33%);CRP<10g/L105例(70%),>10mg/L45例(30%);脑脊液检查118例,90例白细胞数升高[(12~590)×106/L],占60%,42例(%),蛋白轻度升高(28%)。

病原学检查:采集肛试子核酸检测病原,病原阳性123例(82%),其中101例肠道病毒71型,8例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检测阳性,14例为其他肠道病毒阳性,27例未发现肠道病毒。

1.4防治及转归主要是对症支持及利巴韦林、喜炎平等抗病毒治疗、隔离治疗、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皮肤及口腔护理,预防继发感染;控制输液量及速度,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警惕肺水肿、肺出血、脑干脑炎等严重并发病的发生。

及早识别危重病例,所有病例均积极使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危重者使用静脉免疫球蛋白2g/kg,短期小剂量激素,机械通气10例,经积极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除2例因肺出血分别于入院8h、16h经抢救无效死亡外,全部病例临床症状消失,治愈出院,住院时间6~11d,平均住院天数6.5d。

重型病例全部治愈,危重型病例治愈3例,死亡2例。

2讨论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病原有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CoxA16),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手足口病为儿科常见的急性传染病,部分重症患儿发生脑膜炎、脑干脑炎、心肌炎、急性弛缓性麻痹,极少数危重患儿病情进展快,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进展极快,预后极差,如何早期识别和发现危重病患儿,早期及时给予规范治疗,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幼儿,重症病例一般发生在3岁以下[1],本组病例显示:<3岁者122例(81.3%),1~2岁76例(50.66%),提示3岁以下,尤其是1~2岁为重症手足口病的高发年龄。

所有病例均有发热,体温>39℃者112例(74.46%)。

全部病例均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症状或体征,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症状依次为精神差(100%),易惊、惊跳131例(87.33%),嗜睡83例(55.33%),呕吐55例(36.66%),提示易惊或惊跳为神经系统受累的最常见的早期表现,需高度警惕。

本组病例呕吐发生率为36.66%,提示呕吐不容忽视,发生呕吐时可能已经存在颅内压增高,但此症状极易误诊为胃肠炎而被忽视,本组病例中2例死亡病例均有呕吐,其中1例死亡病例死亡前6余小时在外院曾多次呕吐,但未引起重视。

最常见体征为:颈抵抗45例(30%),膝反射亢进67例(44.66%)。

WBC10×109/L72例(48%);血糖升高78例(52%),其中2例死亡病例血糖高达30mmol/L以上。

提示白细胞及血糖升高也是重症手足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王中林等[2-4]研究认为,白细胞升高及血糖升高是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表现之一。

其机制为:当脑干脑炎累及迷走神经背侧核和孤束核时,可导致交感神经异常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大量分泌,一方面动员外周血白细胞大量释放,另一方面刺激肝脏内糖原分解,造成白细胞、血糖水平升高。

本组病例心肌酶(CK-MB)升高80例(53.33%),心率、呼吸增快76例(50.6%)。

合并肺水肿6例(4%),肺出血4例(2.66%),死亡2例(1.33%)。

EV71具有嗜神经性,EV71引起的重症病例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病毒性脑膜脑脊髓炎,引起快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神经源性肺水肿。

由于病毒侵犯脑干
的血管调节及呼吸中枢,脑干及网状结构广泛受损,并通过病毒编码的蛋白导致感染的宿主神经细胞凋亡,进一步导致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

EV71感染导致神经源性肺水肿是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组病例EV71阳性101例(66.67%),EV71感染率高,且2例死亡病例均为EV71感染,提示本地此次流行以EV71感染为主,应引起重视。

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的早期识别和规范治疗是成功救治的关键[5]。

重症手足口病进展快,预后极差,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儿科医护人员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提高警惕,认真仔细体检,以便早期识别和发现重症病例,及时给以规范治疗。

尤其是年龄<2岁,存在高热不退、易惊、肢体抖动、心率及呼吸增快、膝反射异常、肢端凉、高血压、高血糖及白细胞升高的手足口病患儿,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高度重视,应早期识别,严密观察,早期及时给予规范治疗,危重者早期机械通气,进一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1]叶毅华,陈志凤,张素芬,等.97例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4):97-98.[2]王中林.肠道病毒71感染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J].儿科学分册,2001,28(6):311-313.[3]王玲,李新维,廖健.122例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临床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19(05):92.[4]蔡润学.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简易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03,31(12):43.2010-12-01[5]祝益民.重症手足口病(EV71)感染的救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7):780-7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