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63例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小儿手足口病60例临床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60例临床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60例临床分析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型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原,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尤其是2岁以下最多见,成人亦可发生。

每年6-8月为流行季节,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经口传播。

潜伏期4-7天。

近年来手足口病有增多趋势,2009年6月至2012年10月我科共收治小儿手足口病60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例均为0-6岁儿童,其中散居儿童28例占46%,群居儿童32例占54%。

男36例,女24例。

0-1岁8例,1-2岁16例,2-3岁24例,3-6岁12例。

5月份发病6例,6月份发病12例,7月份发病36例,8月份发病6例。

1.2临床特点皮疹部位及形态:手部皮疹48例(80%),足部皮疹54例(90%),多在手掌,手指屈侧,足掌,足趾屈侧,为红色丘疹成水疱,水疱为白色,周边有红晕。

口腔粘膜皮疹42例(70%),多在软腭,硬腭,悬雍垂,咽喉部,出现丘疹,溃疡。

臀部皮疹18例(30%),多发生在肛周,底部皮肤,以红色丘疹,疱疹多见。

面部丘疹6例(10%)。

其他症状:发热24例(40%),食欲减退28例(46%)。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增高36例(60%)。

1.3治疗方法让患儿多饮水,注意讲究卫生,无发热患儿口服利巴韦林,维生素C,板蓝根,口腔疱疹溃疡处涂西瓜霜喷剂,发热患者服退烧药对症治疗。

高热,白细胞增高,拒食患者收住院,给予利巴韦林,炎虎宁,抗生素输液治疗。

1.4结果60例患者中58例在一周内治疗痊愈,皮疹消退后症状基本消失。

2例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表现为高热抽搐,呕吐,对症治疗后转上级医院治疗。

10天治愈出院。

2 讨论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能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面积流行。

本病属于自限性疾病,多数1周内自愈。

且由EV71GR感染的少数患者可并发脑炎,下呼吸道感染,心肌炎,个别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治疗过程中稍有失误可能危及生命,这要求我们基层医护人员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因此一旦出现重症倾向即可送上级定点医院治疗,挽救生命。

76例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76例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种 安 全 有 效 的 辅 助 治 疗 方 法 _ 。1 降 颅 压 : 2 甘 露 醇 1 ] ) 用 O
其 主 要 临 床 特 征 、 高 临 床 医 师 的诊 疗 水 平 、 早 期 诊 断 、 提 为 治 疗 提 供 科 学 的理 论 依 据 , 对 今 年 1 6 份 我 院手 足 口病 区 现 ~ 月 收治 的 7 6例 小 儿 重 症 手 足 口病 病 例 的 住 院 病 历 进 行 查 阅 、 分
手 足 口病 是 由 肠 道 病 毒 ( 柯 萨 奇 病 毒 A 组 1 以 6型
( oa6、 道病毒 7 C xl ) 肠 1型 ( V7 ) 见 ) 起 的 急 性 传 染 病 , E 1多 引
窦性心动过速 3 3例 , 上性 心 动过 速 1 , 室 例 T波 2 , 例 I度 房
多 发 生 于学 龄 前 儿 童 , 以 3岁 以下 年 龄 组 发 病 率 最 高 。病 尤 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 , 主要 通 过 消化 道 、 吸 道 和 密 切 呼 接 触 等 途 径 传 播 。 主要 症 状 表 现 为 手 、 、 足 口腔 等 部 位 的斑 丘 疹 、 疹 。少 数 病 例 可 出 现 脑 膜 炎 、 炎 、 脊 髓 炎 、 水 肿 、 疱 脑 脑 肺 循 环 障 碍 等 , 由 E 1 染 引 起 , 死 原 因 主要 为 脑 干 脑 炎 多 V7 感 致 及 神 经 源 性 肺 水 肿 。手 足 口 病 是 全 球 性 传 染 病 , 已在 世 界 多 个 国 家 暴 发 和 流 行 , 年 来 在 我 国 的发 病 率 显 著 升 高 , 呈 现 近 并 季 节 性 流 行 和 全 年 散 发 的 趋 势 。我 国 于 20 0 8年 5月 将 其 规

100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100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100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手足口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为:手,足,口腔内发生散在丘疹及水疱。

我院从2009年5月-2010年10月,共接诊100例手足口病的患儿。

现在就这些病例的儿科治疗及随访结果予以分析。

1 临床分析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年龄2-16岁,男:女为3:1,以2-5岁最多,病史2-3天。

均确诊为手足口病。

1.2诊断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体征,病后做粪便培养均为柯萨奇病毒及埃克病毒。

1.3 治疗方法均可以用抗生素静点,喜炎平,穿琥宁氯化钠注射液静点。

100例均已治愈。

2 讨论2.1 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50年代末在英国流行,以后美国等地相继报道,太原也有散在发生,主要是通过呼吸道的飞沫直接传染,粪便污染的食物和用具也能引起间接传染。

2.2 患病后,首先在口腔黏膜,如硬腭,颊粘膜,唇舌齿龈处,发生1-3mm大的红色、紫红色的丘疹、丘疱疹或水泡,之后很快破溃,形成糜烂或潜在溃疡,数目多少不定,痛时影响进食,发生于手掌、足趾的皮损为米粒至豌豆大小的红色斑丘疹及水疱疹,发生于趾指背或侧缘的典型皮损与趾指的皮纹走向一致,也可累及全身,发生广泛性丘疹及水泡。

90%的患儿上腭伴有疱疹,整个病程1周左右,很少复发。

2.3 我院发现100例患者均有手足口病密切接触史,大多数发热,体温在37.5-38.0之间,很少高热,但不及时治疗,虽然不像FV71病毒病情危重,但累及心肌炎的也占大多数。

患儿往往表现不思饮食,精神萎靡,所以给予适当的治疗,即营养心肌治疗亦起到非常重要的的作用。

2.4 对于手足口病并发心肌炎的处理。

除给予抗炎,抗病毒处理外,还要给予营养心肌治疗。

如静点丹参,或生脉1周后心肌炎症状如胸闷、气短均得到改善。

2.5 关于FV71手足口病轻重型的处理。

轻型:临床表现为轻度上感症状,口腔黏膜疹出现较早。

位于舌两侧颊部,流涎,拒食,手足肛周有疱疹,5天后变暗红,消退。

重型:典型手足口均可见疱疹,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不精神,呕吐,肢体抖动,四肢无力,弛缓性麻痹。

手足口病60例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60例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60例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7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1-0065-02手足口病(HFMO)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 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

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ХA)坷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

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爆发流行。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院自2008年5月至2008年10月收治患儿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为10个月—7岁,其中小于5岁占80%,其中流行季节为6—9月份,8月份为最高峰期。

1.2临床表现以皮疹及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有皮疹,好发部位为手心,足心,口腔黏膜,肛周,臀部,四肢,可见皮疹,躯干部少见。

皮疹特点为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疱疹多见于颊黏膜及舌尖,易破溃成溃疡引起疹痹,流涎和拒食,全部病例95%以上有发热,体温在38℃-40℃,热型不规则,热程3-7天,体温越高,病情越长,病情较重,2例患儿出现心率加快,脑炎症状。

1.3实验室检查患者的粪便标本,咽试纸标本中病毒分离阳性,白细胞总数多正常,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

1.4治疗及预防治疗以抗病毒为主,对症治疗,支持疗法.一般患儿我们应用炎琥宁或喜炎平静脉滴注,辅以板兰根冲剂,较重患儿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及二羟丙茶碱静注,同时给予支持疗法,尤其是口腔溃疡患儿我们给予自行配制的口腔涂抹药物及较重且伴有呼吸道症状者给予雾化吸入,注意热量及电解质平衡。

本组患儿经过积极治疗都已痊愈,从中可看到年龄小的患儿发病较重,易出现并发症。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V 7 1 核 酸 阳性 6例 。 递增。H F M D发病季节主要集 中在春夏秋季。以下 锌 普遍偏 低 。E . 3 治 疗与 转 归 遵 循 早 发 现 、 早 隔离 、 早 干预 及 为2 0 1 2 年 4月一 9 月期间来锦州市妇婴医院门诊诊 2
治的手足 1 5 病患儿 3 6 2 例的调查 . 并对其发病 、 临床 早恢复。指导患儿注意休 息, 加强营养及进食易消
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 果 : ① 发病患儿 大部分年龄集 中在 6个月 ~ 5 岁之 间, 季节主要在春夏季 。②全部患儿均有手足及 ! - I 腔疱疹 , 伴发热者
多见 , 少数患儿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等其它 系统合并症 。③ 白细胞计数部分升高 , 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 , 部分患儿有心肌酶谱 及血糖 升高等。④
等多部位的水疱疹 、 溃疡为主要症状 , 个别患儿可引 厥等 。伴肺 水肿 、 肺 出 血 可 有 呼 吸 困难 、 紫绀 、 肺 部
起 心肌 炎 、 肺水肿、 无 菌性 脑 膜 炎 等并 发 症 。H F MD 哕音 、 口吐白色 、 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等。伴休克者表 是 全球 性传 染 病 , 1 9 5 7年 新 西 兰 首 次 报 告 , 1 9 5 8年 现 心率增 快或 减慢 , 脉搏 减速 、 减弱。 面色 苍 白, 四肢 分 离 出柯 萨奇 病 毒 . 1 9 5 9年 提 出手 足 口病 这 一诊 断 发凉 , 大理石样花纹 。 血压下降等。 名 称 1 ] 。引发 手足 口病 的病原 体有 2 0多种 , 其 中主 2 . 2 辅助 检查 3 6 2例 患儿 均 行 血 常规 检 查 : 白细
它在世 界上 大部 分 国家和地 区均 曾有 暴发 流行 。 例; 心肌 酶谱 C K— MB升高 1 2例 。血糖升 高 8例 , 脑 1 9 8 1年我 国上 海首 次 发现 本 病 。 此后 全 国不 同地 区 电图示边 缘状 态或 异 常脑 电图 3例 。肝 功能 检查 谷

79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79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病毒药利巴韦林口服或注射给药, 皮肤疱疹局部外用阿昔洛 韦软 膏, 口咽部疱疹用开喉剑喷 雾剂消炎, 补充维生素 B 等 , 全部患儿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 及时有效对症治疗小儿手足 口病是行之有效的。 [ 关键词 ] 小儿手足 口病 ; 抗病 毒 药 ; 喉剑喷 雾剂 开 Cl ia ay i o 9 Ca e t u g Ch l n ・ o - o t s a e i c lAn l ss f7 s s wi Yo n i Ha d- tM u h Die s n h d Fo
De . 0 c 2 08 Vo . 4 No 6 13 .






20 0 8年 l 2月
J OURN F MODE I C DI N AL O RN CLNI AL ME CI E
第3 4卷
第 6期
表 2 两组治疗前后 S P P 0 潜 时变化组 内比较 ( 5 E (4 ) ± )

3 0,r to p ciey Re u t 7 a e r e ev d o a i s d cn e r s e tv l . s ls: 9 c s s we e r c i e r lChne e me ii e t e a tvrld u i a ii r l r h n iia r g rb vrn o a o
( 08— 8—1 20 0 3收稿 ;0 8— 9— 9修 回) 20 0 0
本 文 编 辑 : 国 芳 刘
细胞内合成用于组成轴突的结构蛋 白至关重要 , 能促
[ 文章编号]63 1 7 20 )6一 40 o 1 — 5 (080 o2 一 2 7 5

小儿手足口病58例临床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58例临床分析

或镇痛药物 ,以求患儿合作 。但根据我们临床经验 : 全麻有 而且治疗结果表明 , 治疗次数较多的几例年龄均在6 个月以上。

新生儿泪囊炎的最佳治疗时间为2 月龄。 -6 定的危险性 , 镇静药物也有一定的副作用 ,并且使用后患 我们 的体会是,
( 收稿: 08 0— 0 20- 2 2)
个月至7 其中<1 例 (. Il 岁, 岁5 86 岁~,4 t14 ) %) 2 例 4 .% I
本病通过唾液、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或由手及污染物 经
2 ~,1 例 ( 7 6 ; 岁 ~, 例 ( 3 8 l4 一, 例 口传播 。由于传染性强、 岁 6 2 .%) 3 8 1 . %) 岁 3 传播速度快 , 短时间内 障碍所致 ,大多为鼻泪
管下端被先天残膜封闭或上皮细胞残屑阻塞 ,泪液及细菌在 假道 ,用小儿专用泪道冲洗探针,冲洗 时要缓慢 ,并在冲洗 时观察患儿呼吸吞咽情 况,避免吸人性肺炎产生 。 泪囊 内储留感染 ,形成泪囊炎。采用滴眼液、按摩等保守治 、 疗的治愈率较低 ,而探通治疗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有效方
中 国 乡 村 医 药 杂志
3 次以上治愈 1 只眼 (.%) 0 9 。治疗 2 次以上治愈的7 例患儿年 液进入鼻咽部时患儿能配合做吞咽运动可视为探通成功的标
龄均 >l个月。 2
志。本组的所有 患儿我们只使用了 0 5 . %丁卡因进行表面麻 醉 ,未发现异常情 况。 ②操作要点。心态平稳、动作轻柔 ,避免产生副损伤及
高 U例 (16 , 2. %) 下降 l例 (1 ) 6 3 . 。血 C 反应蛋 白检查 【1王晓华 ,李文琳 . 儿手 足 口病 l 0 一 2 小 6 2例报告【 1 中华流行病 J.

某医院80例手足口病例临床分析

某医院80例手足口病例临床分析

某医院80例手足口病例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手足口病近年来高发并危害性越见明显,探讨该疾病的临床特征,以促进该疾病在治疗与防控能力的提高。

方法本文通过对本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手口足病80例患儿作一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病3岁以下61例(占76.25%), 3~9岁19例(占23.75%)。

80例(占100%)均见手足口皮疹,49例(占61.25%)伴发热,并发症以肺炎的患儿最多,有11例(占13.75%);合并心肌损害9例(占11.25%),肝功能损害5例(占6.25%)以合并脑炎症状最危重2例(占2.5%)。

本组患儿治疗以抗病毒为主,辅以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支持治疗及对症处理, 79例(98.75%)治愈,死亡1例(1.25%)。

结论手足口病可防可治,其中防控工作很重要,托幼机构和小学校防控工作尤为关键,常规治疗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其中对危重病例做到早识别,早重视,早治疗,注意治疗方案的调整,即可减低死亡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并发症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coxa16)、肠道病毒(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学龄前儿童为易感人群,尤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1]。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2008年开始在我国南方地区有爆发流行上升趋势,并且以感染肠道病毒为主,易侵犯神经系统,使患儿出现脑炎及神经性肺水肿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发展成重症导致患儿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给我国儿童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

与2008年比较2009年发病强度高,高峰持续时间长,发病高峰集中在4~7月。

本文将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手口足病80例患儿作一回顾性分析,为疾病的治疗与防控提供有益的临床参考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009 年3 月至2011 年3 月,在本院住院并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患儿80例,病例均符合卫生部颁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 年版)中规定的临床诊断标准[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手足口病63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症状及治疗。

方法:本组共63例,按临床标准严重程度分为轻度39例,重型24例,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及治疗后,退热起效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不良反应。

结果:重型组最高体温>39℃、精神欠佳、呕吐、意识障碍、嗜睡、惊厥及头痛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型组,退热起效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优于轻型组,p0.05。

结论:小儿手足口病轻型无需特殊治疗,重型应给予糖皮质激素及中药抗病毒,以缩短治疗疗程,降低并发症损害。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喜炎平地塞米松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89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506-01
手足口病(hfmd)是以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发的急性传染病,以学龄前儿童多见,临床症状以手、足及口腔黏膜疱疹为主要症状[1]。

治疗即时、有效预后良好,如延误诊治则可伴发中枢神经损害、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且病情发展迅速,甚至危及患儿生命。

为提高对小儿手足口病认识,提高诊断率、治疗疗效,特对我院患儿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3例,为我院2011年1月~2013年4月
收治,经临床检查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本)》诊断标准[2]。

男童37例,女童26例,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7岁,平均(2.36±0.42)岁。

按临床标准严重程度分为轻度39例,重型24例,两组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

轻型为仅有手、足、口腔黏膜、臀部疱疹,伴有或不伴有发热;重型为伴有嗜睡、无力、脑膜刺激征、喷射性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

排出伴有呼吸困难、抽搐、休克真表现患儿。

1.3 方法。

轻型患儿给予常规抗病毒、对症支持疗法,给予阿昔洛韦膏疱疹处外涂,利巴韦林10mg/kg/d、维生素c注射液0.25~0.5g/d,以5%葡萄糖注射液吸收后静脉滴注。

发热患儿给予物理降温、退烧贴或布洛芬混悬液口服,加强疱疹部位及破溃部位护理,预防感染。

重症患儿在轻型患儿治疗基础上给予喜炎平(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6249;厂家:江西青峰制药有限公司;规格:50mg)静脉滴注,5~10mg/mg/d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

地塞米松注射液1mg入墨菲斯壶,连用2~3d。

1.4 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退热起效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不良反应,并详细记录。

1.5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8.0电脑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的比较x2检验,p39℃、精神欠佳、呕吐、意识障碍、嗜睡、惊厥及头痛发生率明
显高于轻型组,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退热起效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不良反应对比。

通过对两组患者积极治疗发现,重症组退热起效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优于轻型组,p0.05。

3 讨论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样化自限性传染病,特点以蔓延速度快、传染性强为特点。

发病以婴幼儿为主,特别是≤3岁为高危人群。

小儿如出现合并症,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患儿死亡或永久性肌麻痹,病情危急损害严重,故早期诊断、及时准确治疗,可降低患儿致残及死亡率。

手足口病诊断,多以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确诊。

对于基层医院,实验室检查条件不足,多以临床症状诊断,患儿出现手、足、臀部疱疹,口腔溃疡,伴或不伴发热即可诊断。

据相关报道称,肠道病毒71型可导致神经系统、心肌等损害,认为肠道病毒71型可特异性与脑桥内皮、脑干及脊髓索等部位特殊受体结合,致使不同程度炎症反应发生,甚至导致大量神经元核固缩、死亡,使并发症出现[3]。

也是临床常见手足口病并发症原因,本组63例患儿,24例出现不同程度神经系统症状,可见临床并不少见。

其中最高体
温>39℃、精神欠佳、呕吐、意识障碍、嗜睡、惊厥及头痛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型组,差异显著,p<0.05。

手足口病目前无特异性治疗药物,多数学者认为,轻型手足口病无需特殊治疗,仅给予对症治疗、疱疹及口腔黏膜护理即可。

对于
重型患儿,目前尚无针对性药物,以综合治疗为主。

糖皮质激素为手足口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推荐药物。

应用后可发挥抗炎、抗组胺、降低微血管通透性作用,降低炎症反应、减轻或避免脑水肿发生,降低神经系统损害及组织损伤。

同时可快速控制体温,降低高热并发水电解质紊乱、脑损害等。

但有学者认为,糖皮质激素早期应用可导致重型手足口病发生[4]。

本院认为,有2项临床症状支持重型手足口病,即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前提为给予抗病毒、促进病毒代谢药物应用前提下应用,并积极对症治疗。

本院对重型患儿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喜炎平疗效卓越。

相关文献报道,喜炎平亲水基团和穿心莲内酯结合后,使其空间结构改变,增强与细菌、病毒竞争蛋白结合位,抑制细菌、病毒复制。

还可提高溶酶体水平、提高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共同达到抗炎、抗病毒作用[5]。

本组对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给予喜炎平、糖皮质激素,与轻型手足口病患儿对比,退热起效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优于轻型组,p<0.05,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可见,重型患儿给予喜炎平、糖皮质激素疗效优越,不但可快速退热,且可缩短皮疹消退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不增加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小儿手足口病轻型无需特殊治疗,重型应给予糖皮质激素及中药抗病毒,以缩短治疗疗程,降低并发症损害。

参考文献
[1] 李东玲.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85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3,53(21):97-9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治指南(2010年版)[s].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4):1
[3] 刘春峰,熊小雨.小儿重症手足口病诊治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8):1377-1380
[4] 陆韦,路健,罗菁菁,等.重型手足口病116例并发症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6):766-767
[5] 朱庆雄,朱春晖,廖细生,等.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27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0):780-7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