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手足口病100例临床分析
100例手足口病患儿照顾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

负面情绪 。对此护 士应 主动 、耐心 倾听 照顾者诉 说对 疾病
的认 识 、理解及各 种心 理反应 ,关 心他们 ,为他们 提供 力 所能及的物质及精 神支持 ,使 照顾 者能 以 良好 的心态 和稳 定积极的情绪配合治疗和护理 。
参考文献
S S 1 .0统计软件 对数据进行分析 。 PS2
担加 重及 陌生的就医环 境等 而产生 焦虑心 理 J 。对 此护 士 应 首先建 立一个 有利 于患儿 早 日康 复 的和谐 、安全 、舒 适 的护 理环境 ,使患 儿及其 照顾 者在 接受治疗 及护理 服务 过 程 中恢 复并保 持 良好的心理状态 ,尽可能发挥 自己的潜能 , 鼓励他们最大 限度地 参与 到治疗 、护理及恢 复患儿 健康 的 活动 中来 。使 照顾者感 到 医护人员 的接 纳及理 解 ,减少 焦
【 关键词 】
手足 口病 ;照顾者 ;心理分析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 57 (02 3— 15 0 07 81 21 )0 02 — 1
【 中图分类号】R 7.2 437
手足 口病是 由多 种人肠 道病 毒 引起 的一种儿 童 常见传 染 病 ,是我 国法定 报告 管理 的丙类 传染 病。近年 呈暴 发流
王 桂 云
吉林省长春市儿童 医院 ,吉林 长春 10 5 301
【 摘
要】 目的:分析手足 口病照顾者在 患儿住 院治疗期 间的心理状 况 ,探讨有针 对性 的护理对策 ,为 患儿 照顾者 提供心理 支持 。
方法 :患儿就医期间 , 究者采用跟踪调查 及面对面与患儿主要 照顾者及其家庭成员 交谈 的方式 ,观察记 录照顾者的心理状况 并进 行心理 研 分析 。结果 :观察显示照顾者在患儿住院治疗期间出现紧张 、 恐惧 、焦虑 、忧郁 等心理特征 。结论 :医护人员应关注和重视 手足 1病患儿 3 照顾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的心理状 况 ,运用心理学知识 帮助他们解决心理 问题 ,缓解心理负担 ,为他们提供科 学、有效 、优质的心理支持 。
儿童手足口病100例诊治分析

儿童手足口病100例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措施。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0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100例患儿均治愈或好转出院。
治疗4-7天后体温恢复正常范围,皮肤水泡干痂,丘疹消失,且无色素沉着,口腔溃疡治愈时间多为3-10天,发生并发症的患儿时间更长,合并肺炎患儿治疗时间多为8-16天;伴有神经系统异常真的患儿经针对性治疗后均恢复正常。
结论:小儿手足口病传染性非常强,一旦有症状发生应立即就诊,防止出现危重并发症。
【关键词】手足口病;诊断;治疗;流行病学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
为了提高我院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效果,我院对收治的1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为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00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5个月-9岁,中位年龄4.5岁,其中年龄5个月-1岁25例,2-3岁42例,4-5岁11例,6-9岁22例。
发病情况,在城区居住48例,乡村居住27例,托幼机构15例,散居10例。
1.2临床表现100例患儿均有发热、纳差、口痛、拒食和流涎等,少数患儿伴有肢体抖动、头痛、头晕、咳嗽、腹泻等。
发热87例,占87%;不发热13例,占13%;其中先发热后皮疹者40例,占45.97%,先皮疹后发热者22例,占25.29%,皮疹和发热同时出现者25例,占28.74%。
皮疹为本病特征性表现,多分布于手、足部,以手掌、足底两侧为多,皮疹特征为形状大小不等的卵圆形或圆形疱疹、丘疹、斑丘疹,皮疹通常在2天内出齐。
病初患儿口腔出现直径为0.1-0.5cm水泡样粘膜斑,且伴有明显的边缘充血现象,1-2天后出现破溃,形成黄白色假性小溃疡,且溃疡周围绕以红晕现象。
皮疹消退后不脱屑、无色素沉着、不留瘢痕。
中、重度手足口病120例临床分析参考模板

中、重度手足口病12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方法研究对象为2002年1月1日~2004年12月30日在我院诊断为中、重度手足口病,并住院治疗的患儿120例,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20例患儿中,男78例,女42例,男∶女=1.86∶1,发病年龄6个月~12岁,以2~4岁最多,病程5~16天,平均6.6天。
其中66例为单纯手足口病,54例合并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及呼吸、消化系统并发症,占总病例的45%。
结论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病毒感染性疾病,儿童是易感高发病人群。
近年来由于手足口病合并心、脑等重要器官损害的病例有增多趋势,甚至危及生命,故应对此病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早给予干预、治疗。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特点诊断治疗预后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小RNA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发热、手足斑丘疹及口腔疱疹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本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疱液、咽部分泌物均可分离到病毒。
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为发病高峰期。
全球广泛分布,潜伏期为2~7天,病程呈自限性,约5~7天,重症病例病程延长,多数预后良好,预后极少复发[1]。
现对我院收治的120例中、重度手足口病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2年1月1日~2004年12月30日,在我院住院并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患儿120例。
对其进行了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血、尿、便常规化验,血生化、肌钙蛋白(cTnI)、心肌酶、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检查。
120例患儿中,男78例,女42例,男∶女=1.86∶1,年龄6个月~1岁5例,1~2岁24例,2~3岁47例,3~4岁33例,4~5岁8例,5~12岁3例。
1.2 诊断标准1.2.1 季节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季节为主,尤其每年5~8月份为高峰期。
1.2.2 年龄以2~4岁学龄前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在托幼机构易发生流行[2]。
重症手足口病100例临床分析

重症手足口病10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选自我院收治的10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者为重症组,另外取同期的100例轻症手足口病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的差异进行比较。
结果神经、呼吸、循环系统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重症组的血糖、脑脊液检查、胸片、脑电图等辅助检查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重症组平均年龄小于对症组,重症组预后较差,因此手足口病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特点预后【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5-0232-02手足口病是由于感染肠道病毒71型及柯萨奇病毒A组16型所引起的以发热、手、足及臀皮肤斑丘疹,口腔黏膜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
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尤其以小于3岁的婴幼儿多见。
以感染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病情进展较快,EV71易侵犯神经系统,患者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以脑干脑炎极为严重)、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因此重症手足口病病死率较高,临床需提高认识,给予积极救治。
现将我院收治的10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者100例为重症组,其中≤3岁86例,3~5岁14例;肠道病毒71型72例,柯萨奇病毒16型28例。
选取同期的100例轻症手足口病患者为对照组,其中≤3岁58例,3~5岁42例;肠道病毒71型29例,柯萨奇病毒16型71例。
两组患者均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重症患者符合2010年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
1.2观察内容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临床转归及预后进行分析和总结,观察其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
100例重症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

100例重症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和心得体会。
方法:对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住院患儿中10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严密隔离,做好消毒、卫生宣教,做好发热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和用药护理等。
对100例患儿均采用静脉留置针,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结果:100例患儿均不同程度缩短了住院天数,痊愈或好转出院。
结论:本病无特效治疗,通过综合治疗并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卫生宣教可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传染病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42-02手足口病是一种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l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等二十余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和手、足、口、臀部皮疹为临床特征的儿童传染病。
绝大多数病例一周内痊愈,但少数重症病例可并发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呼吸循环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可致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甚至死亡[1]。
1 临床资料100例患儿的诊断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重症病例的诊断标准[2]。
其中男60例,女40例。
年龄最大为8岁,最小5个月,平均年龄(2.35±1.78)岁;≤1岁8例,1-2岁52例,2-3岁20例,3-4岁13例,4-5岁5例,大于5岁2例。
患儿均病情痊愈或好转出院。
无死亡病例。
病程一般为5~10天,最长15天。
2 护理2.1 心理护理。
刚入院的患儿及家属由于对疾病缺乏了解,加之对医院环境陌生,又要进行隔离,往往不知所措,患儿哭闹不安,这时就需要医护人员向家长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及通俗易懂的健康宣教,病房的环境、消毒、疾病的转归情况、流行情况、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等一一告知。
对患儿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并进行动作爱抚及鼓励赏识,解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2.2 发热的护理。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几乎都有高热,大多数患儿体温在38.5℃以上,精神状态差,可通过让患儿多饮热开水,用温水擦洗全身,实施物理降温。
100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100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手足口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为:手,足,口腔内发生散在丘疹及水疱。
我院从2009年5月-2010年10月,共接诊100例手足口病的患儿。
现在就这些病例的儿科治疗及随访结果予以分析。
1 临床分析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年龄2-16岁,男:女为3:1,以2-5岁最多,病史2-3天。
均确诊为手足口病。
1.2诊断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体征,病后做粪便培养均为柯萨奇病毒及埃克病毒。
1.3 治疗方法均可以用抗生素静点,喜炎平,穿琥宁氯化钠注射液静点。
100例均已治愈。
2 讨论2.1 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50年代末在英国流行,以后美国等地相继报道,太原也有散在发生,主要是通过呼吸道的飞沫直接传染,粪便污染的食物和用具也能引起间接传染。
2.2 患病后,首先在口腔黏膜,如硬腭,颊粘膜,唇舌齿龈处,发生1-3mm大的红色、紫红色的丘疹、丘疱疹或水泡,之后很快破溃,形成糜烂或潜在溃疡,数目多少不定,痛时影响进食,发生于手掌、足趾的皮损为米粒至豌豆大小的红色斑丘疹及水疱疹,发生于趾指背或侧缘的典型皮损与趾指的皮纹走向一致,也可累及全身,发生广泛性丘疹及水泡。
90%的患儿上腭伴有疱疹,整个病程1周左右,很少复发。
2.3 我院发现100例患者均有手足口病密切接触史,大多数发热,体温在37.5-38.0之间,很少高热,但不及时治疗,虽然不像FV71病毒病情危重,但累及心肌炎的也占大多数。
患儿往往表现不思饮食,精神萎靡,所以给予适当的治疗,即营养心肌治疗亦起到非常重要的的作用。
2.4 对于手足口病并发心肌炎的处理。
除给予抗炎,抗病毒处理外,还要给予营养心肌治疗。
如静点丹参,或生脉1周后心肌炎症状如胸闷、气短均得到改善。
2.5 关于FV71手足口病轻重型的处理。
轻型:临床表现为轻度上感症状,口腔黏膜疹出现较早。
位于舌两侧颊部,流涎,拒食,手足肛周有疱疹,5天后变暗红,消退。
重型:典型手足口均可见疱疹,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不精神,呕吐,肢体抖动,四肢无力,弛缓性麻痹。
重症手足口病68例临床分析

重症手足口病68例临床分析【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特征;治疗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感染引起的以发热和手、足、口腔黏膜、臀部等部位疱疹、丘疹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近年来儿童中常见流行,我国台湾省及东南亚地区不断有手足口病爆发流行,并在5岁以下儿童中出现严重并发症。
2008年3月以来,我国以安徽省阜阳县发生手足口病疫情,短时间内即出现22例死亡[1],2010年5月至7月,笔者在北京地坛医院进修时,门诊及住院部手足口病患儿急剧增多,共收治580例,其中68例为重症手足口病,1例因脑干脑炎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均救治成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68例重症患儿中,男40例,女28例,男女之比10:7,年龄最小284 d,最大5.2岁,平均年龄2.1岁,病程最长18 d,最短5 d,平均8.82 d。
68例患儿均符合新版《实用儿科学》手足口病重症诊断标准[2]及卫生部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重症的临床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68例患儿均有发热体温,其中<38℃8例(11.76%),38~39℃42例(61.76%),39℃以上18例(26.47%)。
68例手足口病均有皮疹,其中62例臀部有皮疹,皮疹为红色疱疹和(或)丘疹。
68例手足口病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受累症状,但临床表现迥异。
病情进展初期以头痛呕吐、高热神萎,易惊、肢体抖动,脑膜刺激征和(或)病理征阳性为主,病程进展极期以持续嗜睡,意识模糊、心动过速、呼吸增快、感觉过敏及烦躁,血糖、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其中易惊、肢体抖动56例;持续嗜睡(48~72 h)4例;感觉过敏3例,主要为痛觉过敏致烦躁不安;排尿障碍5例,其中尿潴留2例,需导尿处理,排尿困难、用力排尿3例;肢体活动不灵、站立不稳10例;共济失调3例;下肢单侧轻瘫2例,患儿伴尿潴留,腹壁反射消失,膝反射减弱,但头颅及脊髓MRI平扫未见异常;1例临床诊断为脑干脑炎患儿2岁5个月,病情进展迅速,病程第2天即出现左上肢活动减少,肌力、肌张力减弱,呼吸、心率明显增快,血糖增高,持续低氧血症,咯粉红色泡沫痰,查脑脊液脑压250 mmH2O,白细胞440/ul,单核80%,蛋白44.1 mg/dl;病程中伴血压升高8例,血糖升高5例。
重症手足口病121例临床分析

接 减压术 的可改用椎板 间及关节突 间植骨 融合 ,对有 必要进行直接 椎
管减压 术的可改用横突 间及 关节 突间植骨。
传导的作用 ,协助椎 体后缘的骨 块重新进行有 效的复位 ,并对骨折进 行 稳定 的同时 间接 采取椎管减压 术。另外 ,若发现骨块 发生明显 的翻 转、骨块碎 裂等严重 游离现象 ,经评估后无 法进行 间接 的减压 ,可改
[】 朱 美 根. 腰椎 骨折 后 路手 术治 疗24 分析 [ . 医疗,00 4 胸 例 J 中外 ] 2 1,
2 ( 1: ・3 92 ) 27 . 7
重症手足 口病 1 1 临床分析 例 2
杨 水 芬 何 娅 民 郑 雄 光 张 智 远
( 云南省 嵩明县人 民医院 ,云南 昆明 6 10 ) 5 7 0
内液体较少 ,口腔粘膜 见疱疹或小 溃疡 ,越是重症 皮疹越不典 型 ,重 症者皮疹 较小、散在 ,以针尖样 出血 样皮疹或 暗红色皮疹 ,有 时需仔
细寻找才能发现 。
122发热 ..
所 有病 例 均 有发 热 ,体 温3 ~ 1 ℃,其 中<3 ℃者3 例 , 占 84 . 5 9 7
用复位器将 椎体 的后 缘骨块进行 推压或锤 击 ,尽量恢复 椎管的容量 ,
综上所 述 ,胸腰椎 骨折应用 后路手术 治疗的临床疗 效显著 ,能显 著恢 复神经功能 ,安全可靠 ,值 得在临床上合理推广 应用 。 参考 文献 【】 史宗 新 , 云海 , 坤 , . 减 压 椎 弓根钉 内固 定治 疗 胸腰 1 丛 王世 等 后路
例 治愈 3 ,死 亡 2例 。平 均住 院天数 68 。结论 重 症手足 1病 患 儿病 情进 展极 快 ,预 后极 差 ,早期 识 别和 发现 重症 病 例 ,早期 及时干 例 . d 2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症手足口病10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3-06T16:50:12.1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35期供稿作者:潘晓洁刘晓梅毕珍常开延
[导读] 手足口病是由于感染肠道病毒71型及柯萨奇病毒A组16型所引起的以发热、手、足及臀皮肤斑丘疹,口腔黏膜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
潘晓洁刘晓梅毕珍常开延
(昆明市儿童医院云南昆明 650032)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选自我院收治的10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者为重症组,另外取同期的100例轻症手足口病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的差异进行比较。
结果神经、呼吸、循环系统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重症组的血糖、脑脊液检查、胸片、脑电图等辅助检查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重症组平均年龄小于对症组,重症组预后较差,因此手足口病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特点预后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5-0232-02
手足口病是由于感染肠道病毒71型及柯萨奇病毒A组16型所引起的以发热、手、足及臀皮肤斑丘疹,口腔黏膜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
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尤其以小于3岁的婴幼儿多见。
以感染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病情进展较快,EV71易侵犯神经系统,患者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以脑干脑炎极为严重)、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因此重症手足口病病死率较高,临床需提高认识,给予积极救治。
现将我院收治的10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者100例为重症组,其中≤3岁86例,3~5岁14例;肠道病毒71型72例,柯萨奇病毒16型28例。
选取同期的100例轻症手足口病患者为对照组,其中≤3岁58例,3~5岁42例;肠道病毒71型29例,柯萨奇病毒16型71例。
两组患者均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重症患者符合2010年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
1.2观察内容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临床转归及预后进行分析和总结,观察其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
1.3治疗方法
1.3.1一般治疗目前对治疗手足口病尚无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物,也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因此还需对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以及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
1.3.2对症治疗降温,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给予人血丙种球蛋白和甲基强的松龙减轻炎症反应,咪唑安定镇静,呼吸循环衰竭的患者机械通气以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1.4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3.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两组间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重症组的平均年龄小于对症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糖、脑脊液检查、胸片及脑电图等辅助检查的异常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手、足、臀部皮肤斑丘疹和口腔黏膜疱疹等手足口病的一般表现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详见表1
表1 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2.2重症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其中有8例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给予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占8%,本组病例中有1例出现肾功能衰竭,家长放弃治疗出院,其余99例均治愈出院,出院时未见明显后遗症。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病原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esckie virus)、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A16型最常见。
而重症手足口病患者以感染EV71为主,本组病例占72%,此型多侵犯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等严重神经系统病变,其中以脑干脑炎最为严重,患者早期可出现易惊、颤抖、惊厥、出冷汗等症状,若不及时救治,在短时间内可迅速发展为神经源性肺水肿,表现为肺水肿、肺出血及循环衰竭等并发症,应立即给予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以降低死亡率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率。
EV71病毒最主要是侵袭患者的神经元,导致脑膜、脑干和脊髓等重要部位发生水肿,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而神经系统的病变使
视丘下部及延髓孤束核的功能发生紊乱,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含量增高,血管收缩,体循环阻力增加,患者血压急剧上升,大量血液潴留在肺组织形成肺水肿;另外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可引起心肌微循环障碍,出现心肌细胞损害,从而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异常表现,因此,重症手足口病关键是早期识别,积极治疗,尽早给予脱水、激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同时应予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减低死亡率;本组病例中发现,低年龄段的患者因其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进展迅速,早期表现较隐匿,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治疗,则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杨智宏,朱启镕.卢联合,等.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与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48-652.
[2]陶建平,杨思达,邓力,等.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6):423-426.
[3]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S〕.2010.
[4]杨跃杰,姚雪华,杨晓霞,等.重症手足口病31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