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168例临床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80例心肌酶谱临床分析

I
RS I
小 儿 手 足 口病 8 0例 心 肌 酶 谱 临 床 分 析
农 玉芳 林 天云 陈 柱荣
岑溪
1 . 2 方法 : 所有检测对 象 均空腹 采集 血 液 3 ~4 mL。标 本 采集前准备 、 标本采集 、 标本运 送 、 标本 处 理、 分 析 等 过 程 均 严格按 N C C L S操 作 指南 操作 。 1 . 3 仪器 与试剂 : 仪 器 采 用 德 国 MOD UL A R罗氏P 8 0 0型 全 自动 生 化分 析 仪 ; 肌酸激酶 ( c K) 采用连 续监测法 ( 又 称 速
冼新 宁
5 4 3 2 0 0 )
( 广 西 岑 溪 市 人 民 医 院儿 科
关 键 词 手 足 口病 ; 心肌 酶谱 ; 重 症 识 别
中图分类号 : R5 1 2 .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9 3 0 X ( 2 0 1 3 ) 0 2 — 0 3 0 4 — 0 2
手 足 口病 ( Ha n d f o o t a n d mo u t h d i s e a s e , HF MD) 是 由多
率法) ; 肌 酸激 酶 同 功酶 ( C K — MB ) 采用免疫抑 制法 ; 乳 酸 脱 氢 酶( L D H)采 用 I F C C法 。试 剂 为 北 京 科 美 生 物 技 术 有 限 公
童, 心、 肺功能正常 。 注: 与 对 照 组 比较 , P d0 . 0 1 , # P d0 . 0 5 2 . 2 3组 心 肌 酶 谱 检 测 结 果 : 两 组 HF MD 患 者 C K — MB 和 L DH 活性 均 明显 高 于对 照 组 ( P d0 . 0 1 ) , C K 活 性 明 显 高 于 对照组( P d0 . 0 5 ) , 但 HF MD重 症 组 和 普 通 组 之 间 比 较 , 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 P>O . 0 5 ) , 见表 2 。
手足口病18例临床分析

本 组 l , 中男 5例 , l , 女 之 比为 1 8例 其 女 3例 男 : 3 病程 4~ , 7天 , 年龄 1 0月 ~ 7岁 的儿 童 , 均 年 龄 3 平 岁 ,0例为 托幼 机构 患儿 , 余 为散 居 儿童 , 中 8例 l 其 其 有 明确 的手 足 口病接触 史 。 症状 : 热 、 发 咳嗽 、 喉 部 不 适 l 咽 0例 , 流涎 、 食 、 拒 流涕 、 呕吐 、 泻 者 3例 , 5例 除 口腔溃疡 疼痛 外 , 腹 余 余
并发症 。 关键 词 : 足 口病 临床 特征 手
治疗
中 图分床资料
手足 口病是 一种肠 道 病毒 病 , 国于 】8 我 9 1年上 海 首次 报道本 病 。我 院 自20 0 8年 5月 ~ 0 8年 1 20 1月共 收治病 人 3 4例 , 中住院 1 其 8例 , 家 留观 1 在 6例 , 病 本 起 病 急病情 较轻 , 已治 愈 出院 。现 l 病案 总结 报 均 8例
实 验室检 查 : C<( WB 4×19/ ) 0 L 4例 , C( WB 4— 1 0×19 L , C >( 0×19 L)3例 , > 0 / )1 1例 WB 1 0/ L 6%l 0 2例 N >6 %6例 。 0
2 治 疗 方 法
所有病例 均给予利 巴韦林 治疗 , 剂量 1 0—1m 5g
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58例临床分析及诊治体会

间为 手足 口病 病程 的 2 3d 以农 村 患 儿 多 见 ( 24 ) ~ , 7 . 1 。检 出 普 通 肠 道 病 毒 ( E 5 例 , 道 病 毒 7 P V) 1 肠 1型 ( V7 )2 E 1 7例 , 柯 萨奇 A组 l 6型 ( o A1 )3 。5 Cx 6 例 6例 患 儿 痊 愈 出 院 , 转 省 级 医 院 治 疗 。结 论 2例
手 足 口病是 由肠 道 病 毒 ( 以柯 萨 奇 A 组 1 ( oA1 ) 6型 C x 6 、 肠道病毒 7 1型 ( V7 ) 见 ) 起 的 急 性 传 染 病 , 发 生 于 E 1多 引 多 学 龄 前 儿 童 , 以 3岁 以 下 年 龄 组 发 病 率 高 。重 症 病 例 可 出 尤 现 脑 膜 炎 、 炎 、 脊 髓 炎 、 水 肿 、 环 衰 竭 等 , 死 原 因 主 脑 脑 肺 循 致
( 括 肝 功 、 功 、 肌 酶 、 清 离 子 等 ) 血 肌 钙 蛋 白 、 脊 包 肾 心 血 、 脑 液 、 部 x 线 、 颅 核 磁 等 检 查 。血 常 规 白 细 胞 计 数 平 均 胸 头
( 00 ± 2 9 ) 1 L, 高 1 1.6 .4 × 0/ 升 3例 , 高 1 . 最 86× 1。 L, 0/ > 1 . ×1 。L 2例 ; R 50 0/ C P平 均 (. 3 . 0 mg L, 高 4例 , 28 ±4 5 ) / 增 最 高 2 . / ; 糖 平 均 ( . 3 1 6 ) 8 7mg L 血 5 7 ± . 3 mmo/ 升 高 1 lL, 6
3 8例 , 2 女 0例 ; 龄 7 ~4岁 6月 , 均 (. 5 0 9 ) , 年 月 平 2O ± .4 岁 其 中 ≤ 1 6 (0 3 ) 1 3岁 4 岁 例 1.4 ,~ O例 ( 8 9 ) ≥ 3岁 6.7 , 1 2例 (O 6 ) 2 . 9 。患 儿 来 自城 市 1 6例 ( 7 5 ) 农 村 4 例 2.9 , 2 ( 24 ) 7 . 1 。从 发 病 到 确 诊 重 症 的 时 间 为 ( . 9 1 6 ) d 3 1 ± .7 。 诊 断均 符合 卫 生 部《 足 口病 诊 疗 指 南 (0 8年 版 ) 重 症 病 手 20 》
手足口病(终版)

手足口病
发现与来源 流行病学 病原体介绍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治疗 预防 近几年多发的原因
世界首例 手足口病 的报道
When?
发现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荷兰、西 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德国等国家经常发生由各型 柯萨奇、埃可病毒和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 日本也是手足口病多发区。
接触病畜、喝 未严格消毒的 奶
年龄广泛,多 为成人
全身中毒症状 重
指间有疹子, 疱疹易溃疡, 有痛痒感
呼吸道
儿童多见,6月以下 婴儿较少见 常有发热,症状较重
全身性疱疹多且大, 液体多,有瘙痒感, 破溃易感染
鉴别诊断
• 手足口与一般疱疹性炎症的区别 • 疱疹性口炎 四季均可发病,以散在为主。一
般无皮疹,偶在下腹部出现疱疹 • 疱疹性咽颊炎 病变在口腔后部:如扁桃体、软
• 人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GL- l)在淋 巴细胞表面表达,EV71可与之结合,继而 诱导炎症因子的产生。
• 病毒可诱使人类T细胞、巨噬细胞和单核细 胞产生促炎因如TNF-a和巨噬细胞迁移抑 制因子,树突状细胞也会在病毒感染的触 发下释放促炎因子IL-6、IL-12和TNF-α。
CNS损害机制推测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 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流行环节
• 传染源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空气飞沫传播、水源传播、医源 性传播
• 易感人群
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 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
流行病学特点
• 时间分布:一般流行季节为5~8月份
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共有20多种肠道病毒:
69例手足口病患儿血清CRP、cTnI联检结果分析

6 9例 手足 口病患儿血清 CR 、T I P c n 联检结果分析
浙江省兰溪市中医院检验科 (2 10 3 10 )
手足 口病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病毒感染 性疾病 , 主要 由科 萨 奇病 毒 A 6和 E 7 1 V 1型等肠道 病毒 引起。近 年来流 行病 学 和临床研究 发现 , 手足 口病 能 引起 患儿 多项 检验 指标 异
en 结果 比较无 明显差异 ( 0 0 ) TI P> .5 。
表 2 手足 口病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 C P和 en 检测结果 ( s R TI i± )
岁 。 有病 例符合手 足 口 所 病诊 断标 准 。正 常对照组 2 】 8例 为同期本 院健康 体检儿 童 , 年龄 9 个月 ~ 岁 。 7 12 方法 患J - . I] d 诊人院时静脉采血 2 l分离血 清后测定 m,
夏国文
e n > . 0 g m 为 阳性 。两个项 目在手 足 口病 中的阳性率 T I 0 3 n/ l 比较见表 1 R 。C P的阳性率 为 7 . % ( 2 6 ),T I 5 4 5 / 9 e n 的阳性 率为 1 4 ( / 9 , . % 1 6 ) 两者 比较 有显著性 差异 ( P<0 0 ) .1 。
放 免j 墼羔
1 O
笙望 鳖 』 Fra bibliotek! ・ !
翟
—
—
一
99
. l y e N U C 水 诊断 的慢性 肾炎患者 ( 包括病史 、 体征 、 实验室有关项 目的检 2 2 慢性 肾炎 患者 组血 浆 t 与 B 、 r 平 进行 相关
测后 明确诊断 ) 。 112 正常对照组 ..
肝 肾功能试验正常。
1 2 方 法 .
186例手足口病病原检测及临床分析

186例手足口病病原检测及临床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手足口病病原学特点以及临床特征,为诊断和预防提供有力的实验室及临床依据。
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试剂盒对该院2011年2月—2012年3月收治的186例手足口病患者的粪便、咽拭子标本进行总肠道病毒、ev71、coxa16检测,并对其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 186份标本检测,146例肠道病毒通用核酸阳性(78.49%),78例肠道ev71病毒核酸阳性(41.94%),42例 coxa16核酸阳性(22.58%),26例其他肠道病毒核酸阳性(13.98%)118份咽拭子标本中104份为阳性,检出率为88.14%,68份粪便标本阳性42份,检出率为61.76%,咽拭子标本阳性检出率明显比粪便标本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上采用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法有助于对手足口病进行早期病原学诊断,对相关流行病学调研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有助于早期发现、治疗、预防手足口病,降低其病死率。
[关键词] 手足口病;病原学检查;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 r51;r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1(a)-0028-02手足口病是近几年很常见的一种主要是由于肠道病毒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16)感染所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好发人群主要为幼儿以及学龄前儿童,某些免疫力极低的成年人也会感染该病,潜伏期较短,一般为3~7 d,感染者没有十分明显的前驱临床表现和体征,一般表现为骤然起病,主要侵犯部位为口、手、足、臀[1]。
感染者最先出现口腔粘膜疹,起初表现为周围有红晕的水疱或粟米样斑丘疹,主要位于两颊侧和舌以及唇齿侧。
手足等远端的部位会出现或凹或平的疱疹或者斑丘疹,皮疹不发痒,5 d左右斑丘疹就会由红变暗,逐渐消退;疱疹内含混浊液体,呈圆形或者椭圆形且扁平凸起,皮纹和长径的走向相同,大小如黄豆一般,一般不会出现痒和痛感,愈合之后不会有瘢痕[2],为了探讨分析手足口病病原学特点以及临床特征,为诊断和预防提供有力的实验室及临床依据,现对该院2011年2月—2012年3月收治的186例手足口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266例

C Hl FS N £
床 论
坛
0 M M lN IV n f f T ) I C S
d 手 足 口病 的 临 床 分 析 2 6例 xL J 6
村 , 患 儿 在 同 一 个 幼 儿 园 , 发 病 季 8例 一 从
宦 荣 莲
6 10 南 禄 丰 县 医 院 传 染 科 52 0云
d i 1 . 9 9 j i n 】 0 —6 4 . 0 0 o: 0 3 6 / . s . 0 7 s 1x 2 1 .
3 0 7 6 9
临 床 表 现 : 热 26例 患 儿 中有 10 发 6 0 例 (7 6 ) 体 温 3 . 4 ℃ , 程 持 续 3.% , 7 2~ 0 热 2~5灭 。 皮 疹 :6 2 6例 患 儿 均 有 皮 疹 , 主 要 表 现 为 手 、 、 部 出 现疱 疹 和丘 疱 疹 , 足 臀 口腔 硬 腭 、 部 、 部 、 龈 、 内 侧 出 现 舌 颊 牙 唇 疼 痛 性 小 水 疱 , 溃 后 形 成 溃 疡 , 1周 破 约 左右愈 合。10例 出现双 侧扁 桃 体 I~ 6 Ⅱ度 肿 1 。其 他 症 状 :6 人 2 6例 患 儿 发 病 时 都 有 食 欲 不 振 , 嚼 时疼 痛并 拒 食 、 延 、 咀 流 咳 嗽 部 分 重 症 患 儿 m现 易惊 甚 至抽 搐 , 其 中 2例 现 呼 吸 、 消化 、 中楸 、 环 系 统 循 并发症 。 实 验 事 检 查 : 围 粗象 受 检 2 6例 , 周 6 白细 胞 总数 (0 0~1. )×1 I9 1. 80 0/ 7例 , 其余均 常。重 症病 例及死 病例 清 及 咽拭 子 均 分 离 出肠 道 E 7 V 1型病 毒 治 疗 与 转 归 : 组 患 儿 2 6例 均 给 维 本 6 生 素 1 片 2 5~5 g3次/口, 儿 咽 扁 3 , . m, 小 颗 粒 2~4 , g3次/E, 静 滴 利 巴 韦 林 注 l 均 射 液 lrgk O / g・日 , e 1次/日, 扁 桃 体 肿 对 大、 m象 高 者 给 抗 菌 素 ( 拉 西 林 钠 、 哌 头
小儿手足口病58例临床分析

或镇痛药物 ,以求患儿合作 。但根据我们临床经验 : 全麻有 而且治疗结果表明 , 治疗次数较多的几例年龄均在6 个月以上。
一
新生儿泪囊炎的最佳治疗时间为2 月龄。 -6 定的危险性 , 镇静药物也有一定的副作用 ,并且使用后患 我们 的体会是,
( 收稿: 08 0— 0 20- 2 2)
个月至7 其中<1 例 (. Il 岁, 岁5 86 岁~,4 t14 ) %) 2 例 4 .% I
本病通过唾液、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或由手及污染物 经
2 ~,1 例 ( 7 6 ; 岁 ~, 例 ( 3 8 l4 一, 例 口传播 。由于传染性强、 岁 6 2 .%) 3 8 1 . %) 岁 3 传播速度快 , 短时间内 障碍所致 ,大多为鼻泪
管下端被先天残膜封闭或上皮细胞残屑阻塞 ,泪液及细菌在 假道 ,用小儿专用泪道冲洗探针,冲洗 时要缓慢 ,并在冲洗 时观察患儿呼吸吞咽情 况,避免吸人性肺炎产生 。 泪囊 内储留感染 ,形成泪囊炎。采用滴眼液、按摩等保守治 、 疗的治愈率较低 ,而探通治疗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有效方
中 国 乡 村 医 药 杂志
3 次以上治愈 1 只眼 (.%) 0 9 。治疗 2 次以上治愈的7 例患儿年 液进入鼻咽部时患儿能配合做吞咽运动可视为探通成功的标
龄均 >l个月。 2
志。本组的所有 患儿我们只使用了 0 5 . %丁卡因进行表面麻 醉 ,未发现异常情 况。 ②操作要点。心态平稳、动作轻柔 ,避免产生副损伤及
高 U例 (16 , 2. %) 下降 l例 (1 ) 6 3 . 。血 C 反应蛋 白检查 【1王晓华 ,李文琳 . 儿手 足 口病 l 0 一 2 小 6 2例报告【 1 中华流行病 J.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口病
168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
2012-10-23T09:12:43.7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7期供稿 作者: 吴传芬
[导读] 手足口病(hand food and mod disease,HFMD)最早在1957年被发现[1]近年来在儿童中较为流行。
吴传芬
(攀枝花市第四人民医院 617061)
【摘要】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的诊断,防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68例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结果 手足口病临床表现典型易于诊断,3
岁以下年龄组发病最高占
64%,抗病毒治疗有效,治愈率:95%。治疗上采取分类管理,轻者在门诊治疗,在家隔离;偏重者:住院治
了。结论
手足口病抗病毒治疗有效,治愈率高,治疗上采取分类管理,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又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合
理的应用。
【关键词】手足口病
临床特点 抗病毒 分类管理
手足口病(hand food and mod disease,HFMD)最早在1957年被发现[1]近年来在儿童中较为流行。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
病,常在
4至7月份发生[2]。早期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多见。近年来肠道病毒71型(EV71)在东南亚及周边地区处于活跃状态,
有超越
CA16成为主要病原体的趋势[3]。而由于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往往伴随有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出现爆发性死亡,引起社会恐慌。应
引起我们严重关注。因而有必要对其防治要点作进一步的探讨。现收集
2008年4月—2010年4月在我院确诊的手足口病168例作回顾性分
析。
临床资料
一、 一般资料:
168
例患者为我院2008年4月—2010年4月,门诊和病房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均符合卫生部发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
版)
[4]其中男性98例、女性70例,年龄最小的8个月、最大的15岁,小于1岁14例8%;1-3岁94例56%;4-7岁47例28%;大于7岁13例
8%
。168例患儿中:轻症131例78%;重症倾向37例22%。
二、 临床表现:
1
、 发热:168例患儿中138例有发热占82%;热程1-7d,多为中(38.1-39.0℃)、高(39.1-41.0℃)热;少数患儿为低热(37.5-
38.0
℃)。
2
、 皮疹:168例患儿均有皮疹,皮疹大多表现典型,皮疹分布于手掌、足底及臀部,少数患儿除上述部位外,前臂、小腿及膝部也出
现皮疹,另有少数患儿皮疹仅见于手掌或足底。皮疹多表现为直径
2-3mm的圆形或椭圆形疱疹,疱不易破,周围有红晕,少数仅表现为红
色斑丘疹,无疱疹。所有患儿皮疹均无疼痛,极少数有瘙痒。出疹
3-5d皮疹消退,疱疹渐干瘪结痂,消退后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3
、 发热与皮疹的关系:134例80%患儿表现为发热后出疹,一般是发热1-2d,9例5%表现为先出疹后发热,25例15%患儿有皮疹无发
热。
4
、 口腔粘膜病变:168例患儿有口腔粘膜病为131例占78%,初起为直径1-2mm的疱疹,1-2d后形成溃疡。主要分布于咽部,少数也
可见于颊粘膜、软腭、硬腭及舌面,主要表现为流涎及拒食。口腔粘膜病变可与皮疹同时出现,也可在皮疹出现前或
1-2d出现。另外部分
患儿还可出现流涕、咳嗽、哭闹、食欲不振、头痛等症状。
三、 实验室检查:
1
、 血常规:大部分患儿WBC正常或轻度升高,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WBC>1.8×109/L,有9例5%中性粘细胞>0.6的有5例占3%。
2
、 心电图:有7例4%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
3
、 胸部X线片:有9例5%异常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增粗;炎性改变者2例1%。
四、 分类管理:
根据患儿年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将所有患儿分为2类。
1
、 轻症:患儿体温<39℃或无发热,一般情况良好,心率、呼吸正常。WBC正常或轻度升高;此类患儿可在门诊治疗,在家隔离。
2
、 重症倾向:患儿体温>39℃以上,一般情况较差,呼吸急促,心率增快或减慢,WBC>14.2×109/L,此类病人收入住院,加强
治疗。
五、 治疗与转规:
90
例轻症患儿在门诊经抗病毒(部分同时应用抗生素)退热等对症处理全部治愈。41例轻症病人和27例重症倾向者住院治疗。经抗感
染、退热、镇静、吸氧、支持治疗,
49例病愈出院;9例好转出院占5%。无死亡病例。
讨论
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病,感染者是唯一传染源,可通过粪—口途径和飞沫传播。其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温带地区主要是夏季流行。
我国发病高峰一般在
4至8月份,潜伏期3-7d。有资料报道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3岁以下龄组发病最高,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
疹、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炎、脑膜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5-6]。本组资料显示:7岁以内发病155例92%,其中3岁以
内
108例64%,符合资料报道。141例,84%为轻症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手掌、足底、臀部的皮疹及口腔粘膜的疱疹、溃疡,伴或不伴发
热,
27例16%,患者为重症倾向。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大多数正常或轻度升高,可出现胸部X片、心电图等的改变。
手足口病采取分类管理,轻症患儿经合理治疗大多7-10d可康复,在门诊接受治疗回家隔离,既减少了患儿在医院等公共场所的交叉
感染,也减轻了经济负担,又节约了有限的医疗资源。对于重症倾向者,住院治疗,病情好转后可回家继续治疗,一旦病情加重,则立即
重症监护治疗,有效控制病情。
手足口病通过临床表现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把握患者病情轻重,进行分类管理,相应治疗更显重要,这样不仅使患者得到了及时、
有效的治疗,而且又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应有。
参考文献
[1]
李晖等2008年广东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相关临床特征分析,中华传染病杂志,2009.12.753.
[2]
马亦林,传染病学,4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Bible JM. Pantelidis P
. Chan PK. et al. Genetic evolution of enterovirus 71: epidem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implications. Rev Med
Virol.2007.17:371-37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EB/ol].[2008-11-19].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ass/
htmzfiles
/mohyzs/s3585/200812/38494.htm.
[5]
宋义琴,孙正仟.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三例抢救报告[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4):1305-1306.
[6]
赵玉岐、杨海萍、高美,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损害47例临床分析 [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