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二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33张ppt)

人教版必修二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33张ppt)

改革是继续前进,还是向后退? 重心是继续经济建设,还是保卫政权 是继续扩大开放,还是退回原来的路 又一个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历史关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 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 “资”姓“社”的问题。判断的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 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
1980年放宽对个体经济的政
1983年允许农民购置农机具
1983年允许农民进行长途贩 ……
1984年,农村乡镇企 个1985年,城市个体企 个 新经济力量崛起的同 制下的国企却步履维
常州东风印染厂为增加生产,需要进口染料,没有外汇, 贷款。银行完全同意,但需层层上报到中国银行北京总部 章才办完手续;增加染料进口又需要外贸部批准,又层层 章。办完两项手续花了八个月时间,如果准许该厂直接向 款,直接在香港自己购买染料,只要半天时间就够了。
1982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肯定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
【拓展延伸】 如何看待改革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的
1985年农村产值较1978年增长了近3倍;1984年 量比1978年增长33.6%;1984年农村居民纯收入 85.5%。
——吴敬琏《中 程》70年代兴建的17个大型化肥工厂,在1979年以后陆续投
——萧冬连《探路之役——197
孙冶方抨击僵化的苏式计划经济 度地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 主权。这使他成为60年代开始 清洗的第一位受害者,1968年 秦城监狱,直到1975年才被释
——吴敬琏《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无产阶级专 领导下的计划经济。企业自治就 国民经济的集中统一领导,主张 复资本主义复辟。
肥1000多万吨; 杂交水稻、玉米以及棉花良种的普遍推广; 过去长期的农田水利建设,到1979年,全国共修筑大中

人教版必修二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人教版必修二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 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思想路线
“左倾”思想
实事求是
政治路线 工作重心 经济、政治体
制 对外政策 农业政策
领导核心和思 想体系
以阶级斗争为刚
经济建设为中心
阶级斗争
经济建设
高度集中的经 济政治体制
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民主集中制
善和发展
建国后,我国的经济体 制发生了哪三次重大变化?
建国后,我国的经济体 制发生了哪三次重大变 化?
阅读课本第三目,归纳: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国 内、国际背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 程(按时间顺序)?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 义?
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东欧局面、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 义运动遇到挫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由于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1978年在思想理论 界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肯定了 “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 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 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性,极 大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 济的发展。
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
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内容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 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前提 目的 实质
目标
坚持社会 解放和发 社会主义制 建立社会主义 主义制度 展生产力 度的自我完 市场经济体制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确定今后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影响: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2.城市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调动了企业积极性,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 结果: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式:国内重重阻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3.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成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 1993年,中国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5. 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6.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7.成就:80年代以来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前言: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广泛注意,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总结: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2.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程标准】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难点:“两个凡是”方针的错误所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本课概述】介绍了“文革”结束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新时期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一目“伟大的战略决策”,首先概要介绍了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背景、目的、内容和意义,随后重点叙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重要决策。

第二目“改革开放的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还作出了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全会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以及对外开放和决定调整国民经济,加快农业的发展。

这两目的内容共同体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实现,重点应该放在经济体制的改革上,让学生明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讲清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

【知识梳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时间:1978年意义: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时间:年内容:①重新确立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作出实行的伟大决策意义:①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②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的一次③成为实行和开辟的起点农村(首先开始)原因:体制的弊端最先开始的省份:、内容:①实行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②撤销,建立乡、镇政府;撤销,建立村民委员会③改革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④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原因:高度集中的体制的弊端中心环节:、内容:①改革管理体制②改革所有制形式③改革分配方式④改革产权制度意义:①极大地解放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从此案例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或结论?
企业没有自主权,管理僵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边学边练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 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材料反映 了 ①农村经营权发生变化②农民拥护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③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④土地所有权 发生了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假使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你认为 当时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首先从农村开 始,还是从城市开始?请说出你的理由。 若首先从农村开始,又该如何改?有何 作用?
轰轰烈烈下地
松松垮垮劳动
人民公社 集体劳动
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唱过去,泥巴门,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一 日三餐喝稀汤;唱现在,住瓦房,吃细粮,电视 沙发西式床,还有余钱存银行。唱过去,一愁吃, 二愁穿,三愁欠债还不完,四愁儿子光棍汉;唱 现在,吃不愁,穿不愁,腰里别着十块头,又娶 媳妇又盖楼。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 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 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 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 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学习重点:经济体制改革 学习难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
A、1949年 C、1966年 B、1956年 D、1978年
4.下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叙述,不正确 的一项
A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C会议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会议作出了实行改开放的伟大决策

4.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6(人教版必修二)

4.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6(人教版必修二)

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题《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②探究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过程与方法①利用历史资料,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②通过比较,分析今天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门户开放”之间的异同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改革开放的必要性②认识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阻碍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教学过程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活动导入改革开放已深入人心,伟大的变革运动开端于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指什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过程一、伟大的历史转折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②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转折?二、经济体制改革③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实质是根本目的是什么?④在党和人民的不断探索下,农村中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A包产到户 B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政府⑤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搞活企业,为达到这一目的,国家对企业实施了哪些新的政策?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逐步建立起来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停用口号、拨乱反正、重心转移、改革开放比较:八七会议、遵义会议、七届二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管理体制上:政企分开所有制上:多种所有制分配上:多种分配方式1992[南方讲话、十四大]-1993[十四届三中]-1997小结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发散搜集资料,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变化板书设计伟大的历史转折:背景-内容-意义经济体制改革:农村:1978年,安徽、四川“包产到户”-1983年,乡、镇……城市: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背景-过程[1992、1993、1997]后记不同时期人们对富裕程度的不同看法是什么?【知识表解】伟大的历史转折背景“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仍停滞不前标志1978.1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主要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③作出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④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影响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经济体制改革经过开始: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安徽、四川等省展开发展: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内容①农村经营形式: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②农村管理体制: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委会③城市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④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⑤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影响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背景国内:改革阻力重重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进程①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讲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②1992.10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⑤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教学素材】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评粉碎“四人帮”后,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同志坚持“左”的政治路线,又提出了错误的思想路线,叫做“两个凡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优质课教案_4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优质课教案_4
3、教师对学生的疑惑点、本课重难点精讲、细讲。
4、学生讨论完成合作探究,并展示讨论结果,最后老师总结。
5、利用本课测评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6、学生自己总结在本课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课件图片导入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目内容
1、为何改革?→提出改革→伟大的历史转折
1)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使我国的改革重新焕发了活力。
【设计思路】本课小结,采取了与常规教法不一致的方法,在继承常规教法的同时,在总结中引入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能准确地把握住本课的内容。
探究: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我国的国民经济为什么仍然处于停滞状态?
(展示材料: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
得出背景:两个“凡是”。
2)十一届三中全会
(阅读第一段)回答:假如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参加者,请你谈谈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1、自主阅读课本第二目及学思之窗,完成下列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第三目内容
3、改革为何?→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导入:回答了如何改革,那么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第三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背景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伟大转折
【设计思路】依据课标,本目的识记内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这是改革开放提出的背景,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准确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感受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必须要抛弃阶级斗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为引入下面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作好铺垫。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青阳中学)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青阳中学)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江苏省江阴市青阳中学 张海
材料一 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 1958年以后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它的 主要特征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 大,一般一乡一社,有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 所谓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上交公社, 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 的供给制(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公社经常 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 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是对农 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 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极大的破坏。到1978年 仍有2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A面
这段历史:面对历史遗留问题,设法解 决这一问题,凸显问题解决的政治智慧 这一课堂:面对历史纪事,我们叙事 并且再现,我们感受并且分析
这堂历史课: 期待“爱国主义、民族复兴 和勇于创新”的价值闪烁
我们党是用什么方式解决这些问题的?
穷则思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视频
一、陈述已知,建构已有的知识结构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的 实 践
改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 革 推 2.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 动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 会 主 3.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义 现 (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代 4.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化 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设
四、在历史里读历史(读出时代感)
(1)调动了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国民经济
国际地位
生活水平
五、在质疑中读历史(读出历史的喜与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