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历程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历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历程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让世界瞩目。
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其经济体制的转型密切相关。
本文将回顾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历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以及转型所带来的重要变革。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代(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中国采取了计划经济的体制。
计划经济的核心是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和调节,包括经济资源的配置、生产计划的制定以及价格的管理。
在这一时期,国家拥有所有主要的生产资料,并集中决策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规模。
计划经济时代的产出和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农业集体化和国有企业的发展。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目标,但同时也存在生产效率低下、大规模浪费资源和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等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逐渐显露出诸多弊端,亟需进行改革。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试点(1978-1992)在1978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决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逐步推行市场经济。
这一时期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经济走向市场化打下了基础。
改革的重点是解除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束缚,鼓励农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中国还建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
这些特区和开发区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试验田,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经验。
与此同时,国有企业也开始进行改革和重组,引入股份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992至今)在1992年,中国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并通过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政策,进一步深化改革。
这一转型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国家继续在宏观经济调控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体制的演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中国经济体制的演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经济体制的演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其中一个核心的转变就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演变。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以及这一转变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计划经济时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采用了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个体制下,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并通过指令性的分配资源、定价和生产决策来实现经济发展。
国有企业是经济的主体,商品价格往往由政府控制。
这种体制在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以及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二、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兴起在1978年以后,中国领导层意识到计划经济的弊端,并开始推行经济改革开放政策。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被采取,包括农村包产到户、开放沿海经济特区、引进外资等。
这些改革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市场经济的种子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发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市场经济在中国逐渐兴起。
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私营企业的兴起和市场机制的引入使得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逐渐加强。
价格和资源配置逐渐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经济的发展和决策权更多地交给企业和个人,而不是完全由政府决定。
三、迈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的市场经济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逐步推进的过程。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中国市场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作为WTO成员国,中国承诺逐步放开市场准入、降低贸易壁垒、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等,以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同时,国有企业改革也是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过去几十年里,政府逐步推行了国有企业改革,包括引入竞争机制、上市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等。
这些改革旨在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并加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四、市场经济的影响中国转向市场经济带来了许多显著的变化和影响。
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

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
这一转型过程,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推动了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崛起。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并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和挑战。
一、计划经济时期在中国成立之初,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力度非常大。
计划经济时期,生产要素由政府所有,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几乎不存在。
政府通过五年计划调控经济发展,资源配置完全依靠行政命令,市场机制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
然而,计划经济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一方面,过分强调集中调控和政府主导的特点,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缺乏竞争机制。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在效率和创新方面存在困难,产能过剩和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计划经济时期的低效率和低质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经济体制转型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进程,着力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这一改革的核心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调动和配置资源,放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采取了多元经济体制并存的方式,引入了市场机制。
特区经济、农村包产到户和外资引入等措施的推行,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此外,进一步发展城市经济和开放沿海地区也为经济体制转型积累了经验。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进一步加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政府大幅度减少对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提高企业的自主性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市场主体。
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三、市场经济的挑战和改革尽管经济体制转型初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需要依法治理和市场监管体系的完善,因此,加强法制建设和监管能力提升成为必要的举措。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仍然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深化。
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模式

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模式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模式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
这一转变模式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以及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模式,并分析这一经济转型对中国经济的意义和挑战。
一、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改革开放阶段和现代化建设阶段。
1. 起步阶段起步阶段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主导经济发展,通过五年计划来指导经济的发展方向。
国家对资源进行配置和分配,集中控制经济命脉,以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等问题。
2. 改革开放阶段改革开放阶段始于1978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个阶段,中国逐步放开市场经济,引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外开放。
通过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中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GDP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创造了条件。
3. 现代化建设阶段现代化建设阶段是指从改革开放至今的时期。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速增长的阶段,并且可以看到现代产业结构逐渐形成。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加强,中国经济正朝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模式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模式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这一转型模式的主要特点和过程:1. 特点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模式反映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这一转型模式的特点包括放权、市场化、竞争、效益等。
中国通过大力放权、市场化改革,鼓励竞争,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2. 过程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是一个渐进而复杂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实现了这一转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改革和创新,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持续增长。
这一改革过程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历经了多个阶段和重大变革。
第一阶段:农村改革和城市集体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1978年,中国农村改革推动了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建立,解放了农民的生产活力,开启了一个由集体经营向家庭经营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此举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农民收入也有了明显提高。
同时,城市集体经济也经历了一系列改革。
城市集体企业实行了利润责任制,解放了企业家精神,鼓励个人和集体投资,并逐渐放宽了对外开放政策。
这些变革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后续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进一步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企业改革。
1984年,中国提出了"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经济发展原则,开始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允许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同样重要的是,中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
这包括实行股份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和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等。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国有企业的运作更加市场化和透明化,增加了效率和竞争力。
此外,在这一阶段,中国还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加强了与国际市场的联系。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重要里程碑,这使中国经济更加开放,加速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阶段:深化改革与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进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
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继续优化经济结构、激发市场活力。
2003年,中国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观点,正式确立市场经济的地位。
政府开始加大对市场经济的监管和服务。
同时,通过深化国企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等措施,为市场主体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机制。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的变化:1. 计划经济模式(1949-1978):在建国初期,中国采取了计划经济模式,通过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军工等行业,实行国家统一调度和资源配置。
2. 改革开放模式(1978-2001):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放开了市场,引入了市场机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成功地推行了农村经济改革和沿海地区的经济特区建设,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2001-现在):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市场经济的改革力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这一阶段,中国逐步完善市场体制和法律法规,加强宏观调控,鼓励创新和科技进步。
中国还积极推动开放合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4. 高质量发展模式(当前):中国正在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高质量发展。
这包括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业链水平,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中国还在加强内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都是为了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自1978年开始,标志着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本文将回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并展望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计划经济的局限与转型背景中国在1949年建国后,采用了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下,国家通过计划来决定资源的配置、企业的生产和消费品的供应。
在最初的几十年里,这种经济模式使中国实现了基本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但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计划经济下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政府主导的决策过程严重制约了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
企业和个人没有自主权,无法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投资决策。
这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分配。
其次,计划经济使得经济增长缺乏动力。
在计划经济下,国家通过制定指标来评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绩效,而这些指标往往以增长速度为导向。
因此,追求经济增长成为当时中国经济的唯一目标,忽视了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问题。
最后,计划经济无法刺激创新和竞争。
企业没有竞争的动力,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性也受到限制。
这导致中国经济在全球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正是基于这些问题,中国决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转向市场经济。
二、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与成就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始于1978年的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开启了中国经济的新时代。
市场经济改革的核心在于给予企业和个人更多的自主权和市场竞争的空间。
首先,中国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
国家逐步取消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一系列行政干预和管制措施,放宽了对企业投资和生产方面的限制。
企业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来灵活调整生产和投资决策。
其次,中国加强了产权保护和法制建设。
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私有产权得到了充分的保护。
政府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了法律和法规体系,为企业提供了更加稳定和透明的市场环境。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原因①: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现代 化的保障 材料二:万里问一个农民:“你有什么要求?”那农民把 破棉袄掀开,拍拍肚子,意思就是希望肚子能够圆起来!
好年景 差年景
人均口粮 人均收入
9两 /天 0.11元/天
2.8两/天 0.04元/天
附注:全村有20 户人,常年外出讨 饭的有19户
原因②: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
中共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采取的措施: ⑴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⑵财政体制改革 ⑶金融体制改革 ⑷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⑸国家经济管理机构改革 ……
小 结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后来,弊端日益突出,对农 村、城市经济发展的阻碍越 来越大。
建国后,50年代中后期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对初期的经济 建设有一定的 积极作用
废除封建土地 1950-1952 所有制为农民 土地所有制 把土地等生产 1953-1956 资料由私有制 改造成公有制
1958年
提高公有化的程 严重挫伤农民 度与扩大规模 的生产积极性
公有制前提下改 调动了农民积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1978年以后 变经营管理方式、极性,推动农 业生产的发展 分配方式
材料四: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一切财产上交公 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 (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 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
材料五:农民呢,在下地的时候爱干不干的,实际上是一种 怠工,我跟万里同志讲,农民的消极怠工情绪很厉害。人民 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 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 纳鞋。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总结二:中共历史上有哪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从中可 以获得什么共同的历史认识?(报纸第二版) 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时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结束
第三课时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循着线索· 理一理]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三课时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结束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三课时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结束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三课时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结束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三课时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结束
探究点二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已考史料· 命出新意]……
史料 (摘自 2010 年北京高考 T37)茶叶是中国对世界 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试 从 企 业 性质 角 度 , 划分 主题 茶叶与民族企业 “张一元”大事年表 “张一元 ”企 业 发 展 的历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三课时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结束
[由表及里· 想一想]
1. 从中国对内视角来看, 怎样理解“21 世纪始于中国的 1978 年”?
[提示]
1978 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21 世纪初,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历史
(
)
联知识: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 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 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 红手印,体现了农民的“期望、思想 和要求”,实则突破了“人民公社” 体制。
承包责任制的形式及带 来的积极作用。划线部分 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 反 映 了 农 民 有 了 经 营 权 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 或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性,促进了从传统农业向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 年) 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造 已经没有出路了。”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三课时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结束
探究点一 全面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未考史料· 读出史论]……
史料二
从史料中你能获取哪些历 用农民的话来说: “ 大包 史信息?
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国家 的,交足集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三课时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结束
[史论术语· 背一背](先填后背)
①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 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 的伟大局面。
②中国的改革从 农村 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包产到户 、包 干到户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三课时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结束
探究点一 全面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未考史料· 读出史论]……
史料一
从史料中你能获取哪些历 1998年,江泽民在安徽农村 史信息?
考察时指出:“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 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
此处强调了农村改革的迫 决定的„„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 切性。
历史
计划经济体制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三课时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结束
项目
计划经济体制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 极作用,但后期计划经济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
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 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极
影响 步僵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 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
大提高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三课时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结束
探究点二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已考史料· 命出新意]……
史料 (摘自 2010 年北京高考 T37)茶叶是中国对世界 请抓住企业发展的某一阶段,分析 该阶段内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 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考原题 主题 茶叶与民族企业 “张一元”大事年表
开,中心环节即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三课时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结束
4.为什么将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作为改革开 放新阶段的标志?
[提示]
①南方谈话确认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从
而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 ②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此后,中国市场化进程大大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三课时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结束
③邓小平的“ 南方谈话 ”和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进入 新阶段 的标志。
④我国的经济体制有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 1956~1978 年,实行 计划经济体制 ,1978~1992年实行计划为主、市场为 辅的管理体制,1992年以后则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
此处反映了家庭联产承 的 ” ;农民取得了对农产品的实际支配 包责任制未改变生产资 权,所以说这种办法“责任明确、利益直 料公有制性质。
接、方法简单、群众放心”。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三课时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结束
探究点一 全面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未考史料· 读出史论]……
史料三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 从史料中你能获取哪些历 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 史信息? 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 联产 史 料 三 分 析 了 家 庭 联 产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三课时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结束
(2)特点:
①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 的社会主义制度。
②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 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 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三课时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结束
史论形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其实质
(1)原因:
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
②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 设。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来的方针。
时间
190办张玉元茶庄 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 创建福建茶场,就地加工生产
史阶段。高考原题
20世纪30~ 40年代
1956年 “文革”期间 1982年 1992年 1995年 1999年 2002年
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三课时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结束
5.有人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仅仅 是社会属性的不同,其运行机制是相同的。”请指出这一观点的 错误所在。
[提示]
二者有着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把市
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且由 于这一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国家对市场具有很强的调控能 力。
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公私合营 先后改称红旗茶庄、大栅栏茶庄、闽春茶店 恢复张一元茶庄的名称 成立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 建立茶叶生产基地——闽东茶叶公司 成立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股份制 扩建为张一元饮品有限责任公司
答案:①1900~1925 年:民族工商 业进一步发展;清政府和民国政府 的鼓励。 ②1925~1956 年: 民国政府对民族 企业既鼓励又压制(四大家族);抗 日战争对民族经济的破坏;中国共 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民族工 业曲折发展。 ③1956~1999:三大改造完成;进 入社会主义探索与曲折发展阶段; 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④1999~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建立;国企改革深入。
公私合营 先后改称红旗茶庄、大栅栏茶庄、闽春茶店 恢复张一元茶庄的名称 成立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 建立茶叶生产基地——闽东茶叶公司 成立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股份制 扩建为张一元饮品有限责任公司
此处企业发展主要是指企 业经营的阶段化发展,然后 根据划线信息即可进行阶 段划分。
答案: 1900~1925 年为创业 阶段; 1925~1956 年为扩展 阶段; 1956~1999 年为改制 阶段; 1999 年至今为企业改 革(与扩大)阶段。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三课时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结束
[历年高考真题整体研究——找规律]
1.(2014· 江苏高考)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 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 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 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 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答案:D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