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理论第四章 学前儿童游戏分类

合集下载

《儿童游戏理论》考试范围

《儿童游戏理论》考试范围

指导介入
由教师建议或开始一个游戏,教师在 游戏中有一个固定的角色,以角色的 语言对幼儿进行隐而不露的点拨。
外部介入
教师不参加到游戏中去,而在游戏外 部以教师真实身份做出评价和建议, 可以通过言语提示、提问、评论或适 时出示玩具和游戏材料,来推进游戏 的进一步开展。
2、儿童游戏的指导可以分为几个环 节?每个环节的指导关键是什么?
3、我们可以通过对幼儿游戏中的哪些外 显行为的观察,来认识游戏的外部特征?
表情 动作 角色扮演 言语 材料
4、幼儿游戏动作具有哪些 基本类型与特点?
类型:探索、象征、嬉戏
特点:非常规性、重复性和个人随意性
5、幼儿扮演的角色类型
机能性角色 互补性角色 想象的或虚幻性角色
游戏讲评的重点: (1)共同分享游戏的体验 (2)共同探讨游戏中的问题
游戏讲评的注意点
教师要随机地、灵活地抓住游戏的闪光点 让它在游戏的讲评中得到肯定。
以正面教育为主,消极内容不讲评。 每次游戏讲评的时间不宜过长,以5—10分
钟为宜。 游戏讲评并不是每次游戏后的必要环节,
4、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
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想放弃努力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
极内容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因为遇到挫折、纠纷难以
实现自主愿望时。
5、游戏讲评的重点与注意点
创造性游戏
创造性游戏是儿童以想象为中心,主动地、 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幼儿期 典型的、特有的一种游戏。它包括角色游 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
角色游戏

幼儿游戏理论第四章学前儿童游戏分类

幼儿游戏理论第四章学前儿童游戏分类

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是一种通过模仿和表演 来表现故事情节的游戏,幼儿通 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再现故事情
节。
表演游戏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故事 情节和人物关系,培养幼儿的表
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可以学习如何 与他人合作,以及如何处理情感
和冲突。
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一种以音乐为主要元素的 游戏,幼儿通过听音乐、唱歌、跳舞 等活动,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按游戏的组织形式分类
个别游戏
儿童独自进行游戏,自由探索和发现。
集体游戏
多名儿童共同参与,有组织地进行游 戏活动。
小组游戏
儿童在一定范围内,与其他儿童合作 进行游戏,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按游戏的教育内容分类
语言游戏
以语言为主要教育内容, 如故事接龙、词语接龙等。
数学游戏
以数学知识和思维为主要 教育内容,如数数、图形 辨认等。
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可以学习如何表达 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以及如何与他人 合作和互动。
音乐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培养音乐欣赏 能力和节奏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和创造力。
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一种以身体运动为主要特点的游戏,幼儿通过参加各种体育 活动,锻炼身体和意志。
体育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提高幼儿的协调性和 反应能力。
喜欢的活动。
Hale Waihona Puke 学前儿童游戏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内容, 学前儿童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典型、
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最独特的学习方式。
特点
自主性
学前儿童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 的活动,他们不受外界的强制 和干预,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
和需要展开。
趣味性
学前儿童游戏具有趣味性,能 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 感到快乐和满足。

学前儿童游戏读后感

学前儿童游戏读后感

学前儿童游戏读后感学前儿童游戏读后感(一)最近在线阅读了《学前儿童游戏》第四章第三节自主性游戏,系统地了解了幼儿园自主性游戏的概念与含义、特征与关系,深有感触。

我们经常说的,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就是什么时间段的活动都是以自由游戏活动为主。

难免有老师会质疑这样的问题:难道连幼儿上厕所、吃饭、睡觉也要以游戏来进行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幼儿园可能就是一个绝对自由的地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了起码的行为规则和要求,培养出来的人也许会不适应小学的正规学习。

而我们的这本书中提到自主有两个尺度:一是相对于客观状况、生活环境等外部强迫和外部控制的独立、自由、自决和自主支配活动的权利与可能;二是相对于客观现实的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的目标,坚忍不拔和有进取心。

从这个概念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部分教师对自主性游戏理解的几大误区,比如给任何活动都冠以游戏的名称,追求游戏活动的热闹场面,以单一的游戏形式贯穿一日活动,这也是我自己经常会走的误区。

其实这样是与理论相违背的,因为从自主性游戏的特征来说,它又具有游戏计划的生成性;游戏环境的多样性;教师角色的多重性;游戏机会的均等性。

而实践中不少教师认为:自主性游戏教师是不能指导的,当儿童有了问题教师不敢去介入,惟恐别人指责又在“导演”,无法把握教师指导的“度”,这样势必就会削减游戏的教育作用。

对于我们心中的很多困惑,在这一章节中也有明确的解说,在自主游戏的几对关系中指出,在游戏中,儿童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指导游戏的主人。

许多研究表明:有教师指导的游戏更能促进儿童游戏水平的提高和儿童能力的发展。

儿童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游戏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帮助。

教师在鼓励儿童自主探索、尝试的前提下,给儿童以适当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能促进游戏继续延伸下去,而且能让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和胜任感。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段话来总结我的感想: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幼儿对游戏活动能自主地选择、支配,在游戏中充分享受游戏的趣味性、娱乐性、自主性。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

角色扮演:是一个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游戏性体验:是儿童为主体,在游戏中产生的对活动的主观感受和内部心理体验,它影响儿童对游戏的态度和评价。

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形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工具性游戏:是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的游戏,也称教学游戏,其目的不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通过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游戏形式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的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

结构游戏:又称建构游戏,是一种儿童利用各种建筑、结构材料进行建筑、构造的游戏。

表演游戏: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

社会性: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循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

专门化玩具:模拟实物、结构精美逼真,功能的确定性强,由工厂制造出来的玩具。

非专门化玩具: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或天然材料制造的,无固定用途、玩法确定性不强的玩具。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即各种教育性活动的综合。

教学的游戏化:要求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的淡化教育目的,强化游戏的手段,看轻结果,重视过程。

游戏常规:是指在学前班集体中开展游戏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游戏成熟说:代表人物是拜敦代克,是一种根据心理动力理论建构起来的,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进行活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而不是单纯的一种动机。

学前游戏总体发展的趋势:1、游戏内容的发展。

2、游戏形式的发展:动作的渐次连贯——游戏语言的发展——持续时间的推延——规则的明朗化——游戏活动的社会化。

学前游戏的分类和发展

学前游戏的分类和发展

第二章学前游戏的分类和发展导言游戏的分类是出于研究的需要,自然状态下儿童的游戏不以类别命名,孩子们会说:“我们来玩办家家吧”(角色游戏);“我们来搭积木吧”(结构游戏);“我们来打弹子,来跳房子吧”(体育游戏);“我们来猜谜语吧”(智力游戏);“我们来玩《三只羊》吧”(表演游戏)。

对游戏的分类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幼儿游戏时的不同技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通过分类,让幼儿在同一段时间里玩同一种游戏。

学前游戏的分类一、学前游戏的认知分类1.感觉运动游戏2.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3.结构性游戏4.规则游戏二、学前游戏的社会性分类1.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2.袖手旁观的行为3.单独的游戏4.平行的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游戏三、按着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分类1.机能游戏2.想象游戏3.接受游戏4.制作游戏四、按着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冲突阶段及各阶段的游戏主题的不同来进行的游戏分类1.儿童关心他们自己的身体,感到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或表现人们期待的行为2.是由儿童与母亲的关系以及因她而产生的焦虑转化而来的3.随着恋母期的出现,儿童产生了新的焦虑4.儿童开始面对现实,并倾向于集体的依恋而不是前一时期的恋母焦虑五、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主要行为(或活动)表现及特征对游戏的分类1.动作性游戏2.探索性游戏3.表现性游戏4.建构性游戏5.角色扮演性游戏六、按着游戏的教育作用(或目的)而进行的分类1.角色游戏2.结构游戏3.表演游戏4.智力游戏5.体育游戏6.音乐游戏7.娱乐游戏七、根据游戏的关键性特征对学前游戏的分类1.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2.有规则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八、从游戏与教育教学关系的角度,对学前游戏进行的分类1.本体性游戏2.工具性游戏学前游戏的发展一、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游戏的发展1.学前儿童游戏的最初阶段——感觉运动性水平2.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发展——象征性水平3.学前儿童末期的游戏新发展——规则性水平二、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游戏的发展1.独自游戏阶段2.平行游戏阶段3.联合游戏阶段4.合作游戏阶段三、学前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1.游戏内容的发展2.游戏形式的发展第三章学前游戏的发展价值游戏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一、儿童游戏产生的社会生活条件二、游戏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一、游戏在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1.游戏有利于提高儿童体能2.游戏能增强儿童机体的适应能力3.游戏促进儿童身体生长发育实验:段宝利等选择体育游戏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协调性,证实了体育游戏对幼儿协调能力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完整版)幼儿游戏分类

(完整版)幼儿游戏分类

1、偶然的行为(或称无所事事) 儿童无所事事,独自发呆,或玩
弄的衣服,东游西荡,偶尔会注意 看看他人,或碰到什么东西会随手 玩弄两下。
2、袖手旁观的行为 儿童在近处观看同伴的活动,但
不主动参与游戏。
3、单独的游戏 专心地独自玩自己的玩具,不注
意也不关心别人的存在。
4、平行游戏
儿童相互之间可能会玩相同的玩具, 相似的游戏,也会有相互模仿的现象,也 会有少量的交谈,但他们仍是在独自游戏, 相互间没有合作。
机能性游戏是儿童最早出现的一种游戏 形式,一般处于从儿童出生到2岁这一阶 段,以后比例逐步下降,到6岁时,只占 全部游戏的14%左右。
Click
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
是2—7岁学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形式, 占的时间也最长,从2岁开始,直到入小 学,高峰期在3岁。
象征性游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 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 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 游戏形式。角色游戏是其主要的表现形 式。
通过象征性游戏,儿童可以脱离当前 对实物的知觉,以象征代替实物并学会 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体现着儿童认知 发展的水平
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 结构材料(积木、积塑、泥、沙、 雪等)来构建、反映现实生活中的 物体的活动。如搭积木、插积塑、 泥工、折纸、堆雪人、玩沙、玩泥。
它是游戏活动向非游戏活动的过 渡,前期带有象征性,后期逐渐成 为一种智力活动。
5、联合游戏
儿童相互之间一起游戏,谈论共同的 活动,时常会有借还玩具的行为,但儿童 关注的仍是自己的兴趣。例如大家一起玩 雪片。
6、合作游戏
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组织、 有分工。例如:大家一起玩雪花片,插一 个小公园,甲插小桥,乙插小花、丙插 树……大家组合一起就成为一个小公园。

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 ppt课件

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  ppt课件

ppt课件
5
3 结构游戏
• 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来建构、 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活动。它是游戏活动向 非游戏活动的过渡,前期带有象征性,后期逐渐 成为一种智力活动。
ppt课件
6
4 规则游戏
• 规则游戏是7~11岁的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 带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儿童必须在两 人以上。
4 代替性假想游戏 • 2~3岁的儿童可以用物体来代替其他事物而不是
它们自己(如,一个木块成为一辆汽车,塑料瓶 则成为一艘船)。
ppt课件
22
5 社会戏剧性游戏
在5岁时产生这种游戏,儿童开始扮演一些角色, 并假想其他人也如此(如,一个护士或医生,母 亲或父亲)。 6 角色的知觉 这标志着又发展了一步,儿童大约从6岁开始,产 生给别人安排角色的行为,并对角色的活动进行 精心设计。 7 规则性的比赛 从7~8岁开始出现并一直发展下去,儿童逐渐开始 用特殊的规则的比赛来替代假想游戏。
ppt课件
23
二、 根据游戏活动的分类法
• 从游戏自身横向的角度,按照每一发展阶段中游 戏活动的类型对游戏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对 描述儿童的游戏行为提供了依据。这种分类有的 以理论假设为指导,也有的以自然观察为指导来 对游戏进行分类。
ppt课件
24
(一) 以游戏的特征分类
• 1 功能游戏
• 指一些简单的肌肉活动,包括行动的和言语的, 开展游戏的目的是对表现形式加以操作。儿童尝 试新动作、模仿自己和他人。游戏使他们了解自 己身体的能力,去探索、体验周围环境。
ppt课件
32
3 连续型
• 这是一种对同一类型的游戏能连续玩耍近1小时的游戏, 在一个游戏后连续一种与前一个游戏内容无关的游戏,或 是插入其他的游戏。这种游戏一般多见于2~4岁期间。

幼儿游戏理论课件

幼儿游戏理论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游戏治疗理论
总结词
游戏治疗理论关注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积 极影响,认为游戏可以帮助幼儿释放压力、 宣泄情感,促进心理平衡和情绪稳定。
详细描述
游戏治疗理论认为游戏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 疗方法,可以帮助幼儿应对焦虑、抑郁等心 理问题。通过游戏中的自由表达和想象,幼 儿可以释放内心的压力和情绪,同时游戏中 获得的成功体验也可以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此外,游戏中的互动和交流也有助于提高
特点
幼儿游戏具有趣味性、虚构性、社会性、具体性等特点。趣味性是游戏本身固有的特征,虚构性是幼儿游戏的根 本特征,社会性是幼儿游戏的本质特征,具体性是幼儿游戏的主要特征。
幼儿游戏的重要性
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的感知觉、 注意、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
的发展。
培养幼儿社会性行为
游戏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合 作、分享、谦让等社会性行为 。
幼儿游戏理论课件
目 录
• 幼儿游戏概述 • 幼儿游戏理论 • 幼儿游戏设计 • 幼儿游戏实践与指导 • 幼儿游戏与教育融合 • 幼儿游戏研究与发展趋势
01
CATALOGUE
幼儿游戏概述
幼儿游戏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幼儿游戏是幼儿在一定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发交 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由表现,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 发挥和人格构建的过程。
观察幼儿游戏行为
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 ,包括语言、动作、情绪 等,了解其发展水平和需 求。
适时介入指导
在幼儿需要帮助或引导时 ,适时介入游戏过程,给 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联合游戏阶段
四岁以后,幼儿会留心别人的游戏,会
互借玩具,有时会加入对方的游戏中,并 且相互交谈,但没有建立大家一致的共同 目标,没有真正的组织者或领导者。 儿童在联合游戏中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社 交行为,但每个儿童在游戏中仍以自己的 兴趣为中心。
4、合作游戏阶段
五岁以后开始出现较多的合作游戏, 合作游戏是社会性程度最高的游戏。 五岁以后的幼儿已有较丰富的社会交 往经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可 以一起商讨,确定游戏的主题,角色的 分配,材料的选择等,有了集体活动的 共同目标。
Play)
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带有“好 像”、“假装”的特点。 象征性游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 角色,完成以人代人、以物代物为表现形 式的象征过程,反应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 游戏形式。
3.结构性游戏(Constructive Play) 就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 (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建构 物体的游戏。
音乐游戏 智力游戏
(二)幼儿园游戏分类存在的问题
• 1.对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的本质特 征认识不清 2.把教学游戏等同于有规则游戏 • 3.从字面意思来解释游戏的功能
• 创造性游戏:较多体现儿童主动地、创 造性的主体特征,突出游戏是儿童自主 自愿的、创造的活动。 • 有规则游戏:具有明确的规则要求儿童 去遵循,以确保游戏目的的达成。
(2)结构游戏的发展 我国幼儿园、托儿所最常见的一种游 戏形式。这种游戏占3-5岁儿童全部活 动的40%,4-6岁儿童的51%。
• 象征性游戏与结构游戏在学前儿童个体 身心发展过程中,既交叉又融合,游戏 发展由感觉运动水平向象征性水平的转 化和升华,使象征性成为在幼儿阶段游 戏的典型特征。
3、学前儿童末期的游戏新发展 ——规则 性水平 规则游戏的大量出现发生在学前末期, 当然,带有感知运动特点的简单的规则 游戏在幼儿初期就出现了。儿童在规则 游戏的发展中,对规则理解的认知水平 和规则遵守的行为水平随儿童年龄 的增长表现出由低到高的增长趋势。
二、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游戏 的发展
1、独自游戏阶段
学步期及其前后的婴儿通常是以 这种方式进行游戏。该阶段儿童的 游戏并没有表现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容 易察觉别人的存在。
2、平行游戏阶段 三岁左右的幼儿会在一起玩, 一般各玩各的,彼此之间交流很少, 他们会察觉到其他幼儿的存在,幼 儿之间会相互模仿,形成了初步的 玩伴关系。
• ①关于情景转变。情景转换是使行为脱离 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 景。 • ②关于以物代物。以物代物是用一种东西 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 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 ③关于以人代人(即角色扮演)。以人 代人是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 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他人 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 为及其特征,即角色扮演。
4、规则性游戏(Games with Rules)
两个以上孩子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则进 行的,往往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如:下棋、 打牌、拔河等。 这是一种在相互交往中以规则为目标的社 会性的游戏。 培养幼儿最基本的规则意识。
(二)从游戏社会性的角度分类
美国 帕顿(Parten,1932) 通过关于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的研 究,将儿童( 2 - 6 岁 ) 的游戏行为按照 儿童在游戏中社会行为的不同表现及参 与游戏的儿童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划 分为以下几种:
三、学前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 势
• • • • • • • (一)游戏内容的发展 (二)游戏形式的发展 1.动作渐次连贯 2.游戏语言的发展 3.持续时间的推延 4.规则的明朗化 5.游戏活动的社会化
实 践 练 习
到幼儿园见习,任选一年 龄班观察幼儿的游戏,试分 析幼儿的游戏发展状况。
1、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 (Accidental Behavior) 2、袖手旁观的行为(sit out Behavior) 3、单独的游戏(solitary play) 4、平行的游戏(parallel play) 5、联合游戏(associative play ) 6、合作游戏(cooperative play )
(三)情绪体验的分类
美国 比勒 : 机能游戏 想象游戏 制作游戏 接受游戏
二、根据儿童游戏与教育教学结合 度的分类
• 本体性游戏 • 工具性游戏
三、幼儿园游戏分类
(一)在我国幼儿园,通常采用下面的游戏分 类方法 角色游戏 (按儿 创造性游戏 结构游戏 童游戏 表演游戏 的关键 特征不 体育游戏 同) 有规则游戏
第 四 章
学前儿童游戏分类与发展
第一节 学前游戏的分类
一、根据儿童发展的分类
(一)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分类(皮亚杰) 1.感觉运动游戏(Sensorimotor Play) (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2岁前 主要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组成。 游戏动因: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 所获得的快感。
2.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Symbolic
2、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发展——象征性 水平 两岁以后游戏开始达到一个新的发 展阶段,象征性游戏以及结构游戏成为 幼儿游戏的主要形式,也就是进入学前 儿童游戏的象征性阶段,象征性游戏是 婴幼儿典型的游戏形式。2-4岁左右是 象征性游戏的多发期即发展,以物代物,以人代人是象 征性游戏的基本构成要素。 象征性游戏在4岁后呈衰减趋势,这 表明孩子越使自己适应自然和社会世界, 就越少迷恋于象征的歪曲和转换,因为儿 童逐渐使自我服从于现实,而不是使外部 世界服从于自我。
(三)游戏分类在幼儿园游戏中的运用
• 幼儿园各年龄班游戏的类型是不同的 • 游戏的材料是全面的 • 幼儿园教学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手段
四、按照儿童游戏中交往关系的不 同分类
• 根据儿童游戏中交往对象的不同,游戏 主要分为亲子游戏、师幼游戏、同伴游 戏。
第二节 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
一、以认识为主线的学前游 戏的发展
1 、学前儿童游戏的最初发展 —— 感觉运 动水平 感觉游戏:2、3个月开始,1岁前最多
婴儿的感觉运动游戏在感知觉器 官和运动系统的发展、成熟过程中不 断发展,同时也不断地促进着感知觉 和运动机能的成熟和完善,促进着以 感知觉和实际动作为基础的感知行动 性思维即婴儿认识的发展,继而促进 身心的整体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