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霉菌对食品的污染及危害
食品中微生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

食事评论 | COMMENTS·28· 食品安全导刊 2019年1-2月食品中微生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摘要: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微生物对食品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
本文阐述了食品中微生物的危害、污染来源以及生长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控制食品中微生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危害;控制措施食品中微生物的危害和污染来源细菌性微生物的危害。
细菌是一种结构简单、形状微小,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的原核生物。
细菌对人体的危害大多是由食品中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会造成食物中毒。
真菌性微生物的危害。
真菌是真核生物,包括霉菌和酵母,繁殖方式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
水源污染。
由于生产用水的水源受到污染,菌落数量比较多,那么生产出的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数量也就会变多。
生物性污染。
食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经过生产人员进行生产,由于没有认真做好衣物、手套的清洁消毒工作,食品与其接触后,便会造成污染。
机械性污染。
各种机械化生产设备、工器具的消毒在食品生产中非常重要,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或消毒不彻底,都会对食品造成污染。
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影响因素温度。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按照微生物对温度的需求,可以将其分为嗜冷菌、嗜温菌和嗜热菌。
其中,嗜温菌占的比例最大,其最适温度在25℃~43℃之间,它们的存在会引起食品的腐败变质。
pH 值。
微生物都有各自适合生长的pH 值范围,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pH 值都在5~9之间,当超过其最低或最高的生长pH 值时微生物便难以生长。
水活度。
水活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食品微生物的水活度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干燥的环境会导致微生物细胞失水而造成代谢停止不再存活。
营养物质。
对微生物而言,食品有着较为丰富的营养成分,可以为其提供生长繁殖所必需的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等营养要素。
氧气。
按照微生物对氧气需求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好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
霉菌毒素常见种类介绍

常见种类介绍据统计,己知的霉菌毒素有300多种,常见的毒素有: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ZEN/ZON, Zearalenone)赭曲毒素(Ochratoxin)T2毒素(Trichothecenes)呕吐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deoxynivalenol)伏马毒素/烟曲霉毒素(Fumonisins,包括伏马毒素B1、B2、B3)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特征:1.主要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产生。
2.由约20种结构相似的化学物质组成,其中以B1、B2、G1、G2及M1最为重要。
3.国家法规规定饲料中这种毒素的含量不得超过20ppb.4.敏感性:猪>牛>鸭>鹅>鸡黄曲霉素对猪的影响:1.采食量降低或拒食。
2.生长迟滞,饲料报酬变差。
3.免疫功能降低。
4.造成肠道及肾脏出血。
5.肝胆肿大、受损和癌变。
6.影响生殖系统,胚胎坏死,胎儿畸形,盆血。
7.母猪泌乳量下降。
乳汁中因含有黄曲霉毒素,从而对哺乳小猪产生影响。
黄曲霉毒素对家禽的影响:1.黄曲霉毒素对所有品种的家禽都有影响。
2.导致肠道、皮肤出血。
3.肝胆肿大、受损和癌变。
4.高水平摄入时可导致死亡。
5.生长不良,产蛋性能变差,蛋壳品质恶化,蛋重减轻。
6.抗病能力、抗应激能力和抗挫伤能力降低。
7.影响鸡蛋品质,现已发现在蛋黄中有黄曲霉毒素的代谢产物出现。
8.低水平(低于20ppb)仍可产生不良影响。
黄曲霉毒素对其它动物的影响:1.降低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
2.奶牛产奶量下降,另外黄曲霉毒素可以将黄曲霉毒素M1的形态分泌到牛奶中。
3.可引起犊牛直肠痉挛、脱肛。
4.高水平黄曲霉毒素也可引起成年牛肝脏的损害,抑制免疫功能,导致疾病爆发。
5.致畸、致癌。
6.影响饲料适口性,降低动物免疫力。
玉米赤霉烯酮(ZEN)特征:1.主要由粉红色镰刀菌产生。
2.主要来源是玉米,热处理不能破坏此毒素。
3.敏感性:猪>>牛、畜类>禽类危害: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具有雌激素类物质活性的毒素,主要危害种用畜禽,其中青年母猪对之最为敏感。
食品安全中的微生物危害

食品安全中的微生物危害猪链球菌病报道●2005年7月中下旬,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报告,资阳市雁江、简阳、乐至3个县(市、区)部分地区相继发生不明原因生猪死亡。
●专家组经诊断,排除了猪流感、尼帕病等疫病,初步诊断生猪不明原因死亡是由猪链球菌病2型所致。
猪链球菌病机理●猪链球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传染病,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关节炎、哺乳仔猪下痢和孕猪流产等。
●猪链球菌感染通过伤口、消化道等可感染特定人群发病,并可致死亡,危害严重。
●病原体早已长期存在猪群身上,因外界环境变化使病原体变异,从而突破种群障碍,开始从猪传播给人。
猪链球菌病图解四川猪链球菌病病例截至8月3日12时,四川省累计报告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病例206例,其中实验室确诊43例,临床诊断122例,疑似41例。
这些病例中,治愈出院26例,病危18例,死亡38例。
卫生部新闻办公室二〇〇五年八月三日候鸟迁徙传播禽流感禽流感将每年造成8000亿美圆损失●世界银行东亚太平洋地区高级经济学家Miland Brahmbhatt预测,如果禽流感在人群中流行,将给全球每年造成8000亿美圆损失。
●Miland Brahmbhatt表示,“SARS爆发使2003年二季度东亚地区的GDP损失2%。
因此,全球禽流感流行将使全世界GDP损失2%,全年经济损失高达8000亿美圆。
禽流感的流行范围和时间将超过SARS”。
目录1、细菌的危害2.真菌的危害3、病毒的危害4、寄生虫的危害简介●凡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包括生活病原体、有毒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等,通过各式各样的环节进入食品的过程,统称食品污染。
食品污染可发生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烹调直至食用等多个环节。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通常分为三大类:1. 生物性污染2. 化学性污染3. 物理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细菌性污染:常见的有沙门菌、变形杆菌、肉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主要污染食品为变质的肉、蛋、奶、豆制品、发馊的饭菜或冷饮,肉毒杆菌污染的火腿、腊肉、罐头、臭豆腐等;•霉菌性污染:常见有黄曲霉毒素等,污染的食品主要为霉变的米、麦、花生、玉米等;•寄生虫性污染:常见有缘虫污染的猪肉、牛肉,姜片虫和肺吸虫的卵、囊蚴污染的荸荠、蟹、虾等;•病毒性污染,如甲型肝炎病毒污染毛蚶。
食品污染及其预防(一)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

一般细菌
O.90
一般酵母
0.88
一般霉菌
0.80
嗜干性霉菌
0.65
嗜稠性酵母
0.62~0.60
24
不同浓度食盐水溶液的AW
食盐浓度%
AW
0.9
0.995
1.7
0.990
3.5
0.98
7.0
0.96
10.0
0.94
16.0
0.90
30.0
0.86
25
不同浓度蔗糖水溶液的水分活性
蔗糖浓度%
AW
8.51
长江沿岸及其以南严重;北方地区较轻; 世界是热带、亚热带严重
不同微生物发育最低的水分活性
微生物种类 发育需要的最低水分活性(Aw)
一般细菌
O.90
一般酵母
0.88
一般霉菌
0.80
嗜干性霉菌
0.65
嗜稠性酵母
0.62~0.60
63
毒性
急性中毒:
–剧毒物,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 –肝脏损伤
大肠菌群与肠道致病菌来源相同,在外界生存 的时间与主要肠道致病菌一致。
57
真菌与真菌毒素的食品污染
58
真菌
分布广,种类多 有些对人体有益 有些引起腐败变质 有些引起人畜中毒
59
主要产毒真菌及真菌毒素
产毒真菌:曲霉菌属、青霉菌属、镰刀菌 属 200多种,以黄曲霉毒素最为常见
60
黄曲霉毒素
化学结构与性质
45
脱水与干燥防腐
原理: 食物的游离水可以被微生物利用 脱水方法与食品质量 ➢ 日晒 ➢ 加热蒸发 ➢ 减压蒸发 ➢ 冷冻干燥
46
提高渗透压防腐
食品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一、填空1.毒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四个方面;2.毒物吸收途径有消化道吸收、呼吸道吸收和皮肤吸收三种;3.毒物在体内分布主要有血液分布、肝脏分布、脂肪组织贮存和骨骼中沉寂四种形式;4.毒物主要通过经肾排泄、经胆汁排泄和经乳汁排泄三种渠道排泄;7.一般动物毒性实验包括急性、亚慢性和慢性三种;8.我国食品毒理学对毒物分级一般采用国际六级分级标准,以显示食品安全重要性;9.致癌物可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无机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三大类;10.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如果LD50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1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毒性较强,应考虑放弃将其加入食品;11.慢性毒性实验中,当NOEL大于人的可能摄入量30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毒性较小,可进行安全性评价;12.食品毒物的危险度评估一般采用社会可接受的危险度,而要避免一味追求零危险度和过度安全所带来的高成本13.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有毒蛋白质主要有蛋白酶抑制剂、淀粉酶抑制剂、凝血素和过敏原四种;14.马铃薯发芽变青部位主要毒素为龙葵碱,其毒性机制为抑制胆碱酯酶,使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被降解而大量积累,导致过于兴奋抽搐等;15.苦果仁中毒素主要为苦杏仁苷,毒性机制为其水解产物氢氰酸可抑制细胞传递链,一直对氧的利用;16.粗制棉籽油的主要毒物为游离棉酚;17.河豚毒素碱性条件易于降解,可小心进行去毒处理;18.烤面包时,可由美拉德反应产生一些致癌物;19.合成食品着色剂由于安全嫌疑,我国允许使用的只有8种;20.天然色素中,加铵盐法法生产的焦糖色由于可能有致癌物,不得用于酱油加色;21.各类兽药一般在体内肝脏部位残存较高;22.食物中抗生素残留对人体主要危害有损害组织器官、病原菌产生耐药性、肠道内菌群失调、诱发过敏反应和潜在三致作用等五个方面;23.抗生素药残的主要检测方法有色谱技术和免疫学法技术;24.在我国,有机氯农药由于高毒高残留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禁产,其替代品主要为低毒低残留的有机磷类农药;25.汽车尾气中的有害金属污染主要由其含铅汽油防爆剂造成;26.日常生活中,砷的常见污染来源是煤的不完全燃烧;27.黄曲霉毒素在加氢氧化钠碱性条件下,可被破坏结构除毒;而其在体内反应中,羟化为解毒反应,环氧化为增毒反应;1、毒物分类中,生物毒素可分为以下几种,既黄曲霉毒素、镰刀菌属毒素、其他曲霉和青霉和细菌毒素;2、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3、绝对致死剂量LD100是指能引起一群集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4、化学毒物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生物膜的条件是不消耗能量、不需载体、不受饱和限速、不受竞争性抑制影响;5、化学毒物的代谢反应过程分为两相,氧化、还原、水解均为Ⅰ相反应,结合为Ⅱ相反应;6、活性氧对DNA的损伤机理正在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有两个方面:①氧化应激②细胞程序化死亡;7、一般脂溶性高的毒物在体内停留时间长,毒性较大;8、急性毒性试验在选择动物时,大鼠几乎占所用实验动物的一半,占第二位的是小鼠;9、经口染毒时,有以下几种具体接触方式:灌胃法、吞咽胶囊、混入饲料法;10、测定lD50时,一般要求计算实验动物接触受试物后两周时间内的总死亡数;12、动物致畸试验,一般选用2种哺乳动物,首选为大鼠,此外可选用小鼠或家兔;13、外源性化学物引起的胚胎毒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既胚胎死亡、生长发育迟缓、胎儿先天缺陷或畸形、功能发育不全;14、化学毒物导致的基因突变可分为三个类型,既碱基置换、移码和大段损伤;15、外原性化合物的胚胎毒性表现在胚胎死亡、生长发育迟缓、胎儿先天缺陷或畸形和功能发育不全等方面;16、ADI是指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外源化合物的总量;17、急性毒性试验时,如给予实验动物毒物5000mg/kg体重也不死亡,不必再加大剂量染毒;18、毒物的联合作用大致可分为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独立作用;加强作用19、急性毒性试验时,大鼠年龄一般选初成年者,最常用的是出生2-3月龄,体重为200g左右;20、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有毒物因素、机体与坏境因素、毒物间的联合作用三个方面21、外原性化学物在人体内常以血浆蛋白质、肝脏和肾脏、脂肪组织、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22、自由基对DNA的氧化损伤机制研究已经有一定深度,主要研究有活性氧对碱基的损伤、活性氧造成DNA断裂;23、靶器官是指外源化学物可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24、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25、最小致死量是指在一群个体中仅引起个别发生死亡的最低剂量;26、生物转运中,颗粒物和大分子常通过吞噬作用和胞吐方式进出细胞;27、活性氧族包括氧自由基,如O2-、OH-,也包括一些含氧的非自由基衍生物;28、I相反应包括:氧化作用,还原作用和水解作用;29、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内容包括过敏原、毒性物质、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30、免疫系统作为化学毒物攻击的靶部位,其毒性反应可使免疫活性改变;免疫活性降低表现为免疫抑制,免疫活性增强可致免疫介导疾病发生,如超敏反应或自身免疫应答;三、判断题1、卤素有强烈的吸电子效应,在化合物中增加卤素会使分子极化程度增加,使毒性减弱;错2、最大耐受量指在一群个体中不引起死亡的最高剂量;对3、毒物吸收时,人体不同部位对毒物通透性不同,腹部>阴囊>额部>手掌>足底;错4、外源化学物水解作用主要由酯酶、细胞色素P—450酶、酰胺酶、肽酶催化;错5、一般情况下,成年雌性动物比雄性动物对化学物的毒性敏感;对6、河豚鱼体内毒素由高到低依次为鱼卵>卵巢>肝脏>肾脏>眼睛;错7、毒理学评价时,如某物质的亚慢性毒性无作用剂量小于人群可能摄入量的50倍者,表示毒性很强;错8、凡经代谢转化后毒性增强的化学毒物,对新生和幼年动物的毒性较成年动物低;对9、毒理学评价时,慢性毒性试验所得的最大无作用剂量小于人群可能摄入量的100倍者,表示毒性较强;对10、当人摄入维生素A量超过200-500万IU时就可能中毒;对11、急性毒性试验是1次或一周内多次对实验动物高剂量染毒;错12、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对13、食品毒理学评价中,遗传毒性试验属于第三阶段实验;错14、食入动物的甲状腺后引起中毒的潜伏期一般为12-24小时,可表现为心跳减慢、皮疹等;错15、黄曲霉毒素以花生和玉米的污染最为严重;对16、急性毒性试验时,每个剂量组小鼠不少于5只,大鼠3—4只;错17、靶器官不一定是毒物浓度最高的场所;对18、急性毒性试验的周期以2周为宜;对19、阈剂量也称最大无作用剂量;错20、河豚毒素的LD50为μg/kg体重小鼠,腹腔注;对21、若持续10周给小鼠饲以80mg./kg体重的苯甲酸,可致小鼠32%死亡;对22、雪卡毒素中毒对小鼠的LD50为μg/kg体重,错23、山梨酸是一种直链不饱和脂肪酸,基本无毒;对24、有机碱在胃内成解离状态,容易吸收;错25、龙葵碱广泛存在于马铃薯、番茄和四季豆中;错三、简答1.简述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四点、翻书2.毒性指标主要有哪些1半数致死剂量LD50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LD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反之LD50数值越大,则毒性越低;2未观察到的有害作用剂量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3观察到的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对照机体是可以区别的;3.化学物质的分子毒害机制有哪些1对生物细胞膜组成成分的影响2对膜生物物理性质的影响通透性、流动性、表面电荷3对细胞钙稳定的影响4机体内生物大分子氧化损伤5与细胞大分子的共价结合永久性,不可逆,改变内源性分子的结构4.简述化学物质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1第一阶段,急性毒性实验,经口毒性:LD50,联合急性毒性;2第二阶段,遗传毒性实验,主要为传统致畸实验,确定化学物质遗传毒性;短期喂养试验30d3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实验,通过90天喂养实验初步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繁殖实验了解受试物对动物繁殖影响及对子代的致畸作用;代谢实验了解受试物在体内药代动力学及靶器官4第四阶段,慢性毒性实验和致癌实验,最终确定受试物最大无作用剂量及遗传毒性;5.简述生物标志物及其分类;1生物标志物是指毒物进入宿主后,经过一定时间,可以检测到的组织成分的变化或器官、细胞功能的改变,可以指示毒物从暴露到损伤机体过程中的一系列信号,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2接触生物学标志,机体组织或体液中测定到的外源性物质及其代谢物或其和体内靶分子或细胞相互作用的产物3效应生物学标志,外源物质作用下,机体产生的相应的可测量的生化、生理学功能的改变及其它病理形态学的改变4易感性生物学标志,机体暴露于某特定外源化学物时,因其先天性遗传或后天获得性缺陷而反映出其反应能力的一类生物标志物1.有毒有害物质可分为几大类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2.食品中毒物的主要来源和途径;1农药污染: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菊酯类农药等;2工业三废污染:工业三废是指废水、废气、废渣;它们通过污染食品或通过生态系统在食物链中的迁移,造成在某些动植物产品中的富集,最终影响人体健康;3霉菌污染:霉菌对食品污染的危害,一是食品变质,二是产生毒素;4兽药残留污染:有些兽药在使用后不易排泄,残留量高,从而使产品达不到安全标准,有些则是养殖户违反规定而造成不合格残留;5运输污染:运输食品的火车不干净,或食品与一些有毒有害物品同车混合运输造成污染;6加工污染:主要是在加工过程中滥用添加剂,此外一些不良加工方式或不良包装材料也会造成有毒有害物质污染;7事故性污染:食品加工企业或餐馆由于管理不善,工作马虎,误用或超量使用一些化学物质造成中毒事故;9.造成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常见因素1在休药期前屠宰动物;2屠宰前用药物掩饰临床症状,以逃避宰前检查;3用未经批准的药物添加剂饲喂动物;4药物标签上的用法指示不当,造成不符合规定的残留;5肉品中的抗生素残留,主要是滥用所致不按应用限制规定,超剂量、长时间用药等;2.亚慢性毒性试验的主要目的及观察指标目的:⑴一步探索受试物的毒作用特点和靶器官;⑵解受试物有无蓄积作用,是否产生耐受性;⑶析受试物的剂量-效应关系;⑷步估计出不出现毒作用的最大耐受量NOEL和出现毒性的最小有作用剂量MED;⑸为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提供依据;⑹为受试物的毒理机制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观察指标:⑵一般性指标:包括每日采食量、体重变化、外观体征、异常表现和中毒症状等;⑵生理生化指标:包括血、尿常规和相关生化指标;⑶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指标;⑷析剂量-效应关系;⑸理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⑹肾检查;7其他指标检查:包括血压、血流、动脉管壁弹性、血液电解质的变化、心电图、神经反射、记忆、氧化损伤等;1、食品中常见存在的天然酶类抑制剂有哪些常存在于哪些食物中有胰蛋白酶抑制剂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α-淀粉酶抑制剂;在大豆、菜豆等食物中,均含有能够抑制胰蛋白酶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α-淀粉酶抑制剂主要存在与大麦、小麦、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的种子中;2、食品中常见的天然存在的有毒蛋白有哪些常存在于哪些食物中植物凝集素:包括血凝素和酶抑制剂;这类毒素包括蓖麻毒素存在于蓖麻子和蓖麻油中、巴豆毒素、相思子毒素在豆科植物种子中分离的、大豆凝集素、菜豆毒素生的菜豆中等;3、龙葵碱、秋水仙碱、生氰糖苷、芥子苷、皂甙、游离棉酚的食物来源龙葵碱广泛存在于马铃薯、番茄及茄子等茄科植物中;秋水仙碱主要存在于黄花菜等植物中;生氰糖苷主要存在于木薯、杏仁、枇杷和豆类等,主要是苦杏仁苷主要存在于苦杏仁、桃仁、李子仁、枇杷仁、樱桃仁等果仁中和亚麻仁苷主要存在于木薯、亚麻籽及其幼苗中高粱苦苷存在于禾本科的玉米、高粱、燕麦、水稻等农作物的幼苗中;芥子苷主要存在于甘蓝、萝卜、芥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及洋葱、管葱及大蒜等植物的种子中;含有皂甙的植物有豆科、五加科、蔷薇科、菊科、葫芦科和苋科;游离棉酚存在于棉籽色素腺中;4、动物的哪些腺体中有毒甲状腺甲状腺毒素、肾上腺肾上腺皮质激素、病变淋巴腺;1、食品中苯并a芘的主要来源和预防控制措施;来源:(1)食品加工:大多数加工食品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食品加工过程本身;①食品中的脂类、胆固醇、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在很高的烘烤温度800~1000℃发生热解,经过环化和聚合就形成了大量的多环芳烃;而当食品在烟熏或烘烤过程焦烤或炭化时,苯并α芘的含量尤其高;②食品加工机械的润滑油中苯并α芘含量很高,如果润滑油滴落在食品上即可造成污染;沥青中含有大量的苯并α芘,如果在公路上脱粒和晾晒粮食,尤其是油料作物,均可使其受到苯并α芘的污染;③加热方法不同,苯并α芘含量的差异也很大;无火焰加热,由于温度较低,时间较短,仅污染少量PAH;只有在较高温度时特别是火焰直接接触的烧烤才能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或脂肪生成可检出量的PAH;用煤炭和木材烧烤的食品往往有较高的苯并α芘含量;而用电炉或红外线加热时产生的苯并α芘较少;燃料燃烧不完全、熏烤时间越长、食品被烧焦或炭化,产生的苯并α芘就越多;④加工过程中使用含苯并α芘的容器、设备、包装材料等,均会对食品造成苯并α芘的污染;(2)环境污染:蔬菜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是环境污染所致,尤其是工业废水和烟尘的污染;预防控制措施:1改进食品加工方法,熏制和烘烤食品时,应避免食品直接与炭火接触,高脂肪食品在烹调时要避免温度过高;2加强环境污染的处理和监测工作,认真做好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和治理工作,减少环境有害物质向食品的污染;3去毒措施,有的食品如油脂中的苯并α芘可用活性炭去除;粮谷类可用去麸皮和糠麸办法使苯并a芘下降;此外,日光和紫外照射也有一定的效果;4制定食品中允许量标准;2、食品中杂环胺的种类、形成原因和控制方法;种类:1氨基咪唑氮杂芳烃类:主要包括喹啉类IQ、喹喔啉类IQx、吡啶类PhIP;2氨基咔啉类:主要包括α-卡啉AaC、δ-卡啉和γ-卡啉;形成原因:1所有高温烹调的肉类食品均含有杂环胺类物质;烹调温度和时间也是杂环胺形成的最关键因素,煎、炸和烤的温度越高,其产生的杂环胺越多;此外,食物水分对杂环胺的生成也有一定影响,当水分减少时,表面受热温度上升,杂环胺形成量明显增高;2食品中PhIP吡啶类在烹调的肉类食品中不仅存在广泛,且检出量较高;在煎、烤肉类食品形成的氨基咪唑类杂环胺中,PhIP可占80%以上,其次为MeIQx甲基咪唑喹啉占10%,DiMeIQx和IQ均小于5%;在煎炸的鸡肉中PhIP的检出量远高于其他杂环胺化合物,其检出量可达400ng/g;3除了肉类食品外,其他一些食品也可能含有杂环胺,PhIP平均含量葡萄酒为L,啤酒为L;香烟中,每支含量可达;控制方法:由于杂环胺的前体物肌酸、糖和氨基酸普遍存在于鱼和肉中,且简单的烹调就能形成此类致癌物;因此,人类完全避免暴露于杂环胺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膳食中杂环胺的摄入量;1改进食品加工烹调方法,不要高温过度烹煮肉和鱼,尤其是避免肉类食品烹调时表面烧焦;2不要吃烧焦的食品或将烧焦部分去掉后再吃;3烧烤肉类时,避免食品与明火直接接触;用铝箔烧烤可有效防止烧焦,从而减少杂环胺的形成;3、食品中亚硝胺类物质种类、前体及主要来源种类:根据其化学性质可分为两类1亚硝胺,1R与2R为烷基、芳烷基和芳基;2亚硝酰胺,1R是烷基或芳烷基,2R为酰基;前体:1N-亚硝化剂:包括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以及其他氮氧化物,还包括与卤素离子或硫氰酸盐产生的复合物;2可亚硝化的含氮化合物:主要涉及胺、氨基酸、多肽、脲、脲烷、呱啶、酰胺等;来源:1亚硝酸盐、硝酸盐和胺类在食品中普遍存在;一般而言,以根、茎、叶供食的蔬菜均属于NO3-高富集型蔬菜,而以果实供食的蔬菜则为低富集型蔬菜;痛一种蔬菜植株的不同部位组织内,硝酸盐的分布差异较大;2目前认为内源性合成亚硝胺是很重要的来源;人体内合成亚硝胺类化合物的主要场所是胃; 3一些食品加工方式是产生亚硝胺的主要来源;①在蔬菜的腌制过程中,硝酸盐可被某些细菌还原成亚硝酸盐;同时,腌菜中的蛋白质可以分解成胺类与亚硝酸盐进一步形成亚硝胺类物质;②鱼类在经亚硝酸盐处理后会自然形成亚硝胺化合物;③对用亚硝酸盐处理过的食物进行加热或油煎也可产生较多亚硝胺;④腌制肉品时,加入硝酸钠,可被硝酸盐还原菌还原成为亚硝酸盐;同时肉中含有丰富的胺类,从而为形成亚硝胺类物质创造了条件;⑤腌制食品如果再用烟熏,则亚硝胺化合物的含量将会更高;经亚硝酸盐处理的腌肉咸肉在油煎时,可产生含量高达100mg/kg的强致癌物——亚硝基吡咯烷;4啤酒在发酵过程中形成大量的仲胺,亦可与亚硝酸盐形成亚硝胺;5食品与食品容器或包装材料的直接接触可以使挥发性亚硝胺进入食品;6某些食品添加剂和农业投入品含有挥发性亚硝胺,当这些材料加入食品时,就将亚硝胺带入食品;如用于腌肉的含有盐、糖、香料和亚硝酸盐预混剂含有相当数量的挥发性亚硝胺;2、汞的主要污染途径和毒性特征主要污染途径:1、工业三废尤其是含汞废水排入天然水体中,通过自然界的生物浓集并经食物链进入人体,威胁人体健康;2、含汞农药有机农药残留作物主要是由于直接喷洒引起作物表面吸附,最终吸收到植物组织中或是散落在土壤和水中的汞经根部,主要以根部吸收为主;另外,有机汞农药常用于种子消毒或作物生长期杀菌,使粮食中汞的含量超标或食品动物误食拌种的籽粒中毒或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毒性特征:一般来说,金属汞和无机汞化合物毒性较小,而有机汞毒性则大,在有机汞种,烷基汞特别是甲基、乙基汞比苯基汞、甲氧乙基汞的毒性强;在体内的降解速度,有机汞比无机汞慢得多,有机汞中尤以烷基汞更慢;1、急性毒性动物实验表明:无机汞化合物的毒性因不同动物而有差异,氯化汞的毒性最大;各种汞化合物毒性,以甲基汞毒性最大,其次是乙基汞、苯基汞和无机汞;2、慢性毒性汞具有蓄积性毒性作用,汞在人体内可引起慢性中毒;在人群中,血汞浓度与饮食中汞含量成正比,与中毒症状出现有一定关系;甲基汞在体内的生物半减期为70d,如果它在体内蓄积量达100mg时即可发生中毒,因次根据汞的摄入量可推算中毒的潜伏期;汞与蛋白质的巯基有特异性的亲和力,因而它能抑制多种酶的活性;汞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的损害;3、镉的主要污染途径和毒性特征主要污染途径:镉是一种危害较大的重金属毒物,多因矿山开采、冶炼及一些工业三废排放造成污染;镉在工业上主要用于制造合金、焊料、蓄电池、矿灯、核反应器、光电池、蒸汽灯、烟幕弹、农药和化肥等工业;在塑料工业中还用硬脂酸镉作聚乙烯的稳定剂;毒性特征:镉及其化合物的毒性视品种而异,金属镉微毒,镉化合物一般具低毒或中等毒性;但因进入体内的镉可长期储留在体内,故对其慢性作用应以重视;1、急性毒性镉急性中毒可引起呕吐、腹泻、头晕、意识丧失甚至肺气肿,继而引发中枢神经中毒;2、慢性毒性镉在体内排泄缓慢,长期摄入低浓度镉可出现慢性蓄积性中毒;慢性毒性表现如下:1肾损伤镉对肾的危害主要是损害肾小管,使肾的再吸收发生障碍,可出现蛋白尿、氨基尿酸和糖尿;镉使肾中的维生素D3活性倍抑制,干扰正常代谢;2骨痛病镉对磷有一定的亲和力,置换了骨质中磷酸盐中的钙,使骨钙析出;同时由于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受损,使肾对钙的重吸收发生障碍,导致钙的负平衡,可引起骨骼畸形、骨折、牙齿出现黄色镉环等,最终导致病人骨痛难忍,并在疼痛中死亡;3贫血镉能增加红细胞脆性,故可大量破坏红细胞,同时镉在肠道可阻碍铁的吸收,一直骨髓血红蛋白的合成4高血压、动脉硬化镉可能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发病有关;5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2、影响外来化学物毒作用的因素是什么主要有化学物因素、机体因素、化学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及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食品中微生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

食品中微生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在现代社会,食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食品生产方式的改变,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普遍。
这些微生物可能会引起各种感染,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健康问题。
因此,食品生产过程中防止微生物污染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食品中微生物的危害以及控制措施。
食品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如果食品受到微生物污染,可能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以下是部分微生物对人体的危害:1.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它可以引起急性胃肠炎和腹泻。
感染者的症状包括腹痛、发烧、肚子胀、噁心、呕吐等。
4.霉菌:霉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可以产生毒素,对人体有严重危害。
直接食用霉菌感染的食品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5.病毒:食品中的病毒包括诸如乙肝病毒、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
它们可能引起食品中毒、病毒性感冒、腹泻等。
食品生产过程中防止微生物污染非常重要。
以下是多种食品生产过程中防止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措施:1. 清洗和消毒:清洗和消毒是防止食品污染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应定期清洗和消毒所有设备和表面,以杀死残留的细菌和真菌。
此外,员工也应保证个人卫生和工作环境的卫生。
2. 控制温度:食品应该在适当的温度下存放和加热。
将食品存放在寒冷和干燥的环境中可防止细菌和霉菌的生长。
对于需要加热的食品,应确保充分加热至内部温度达到合适的温度。
3. 引入新技术:现代科技已经允许食品生产者使用新技术来防止污染。
例如,高压处理和微生物控制剂都可以有效地减少食品污染。
4. 实施食品安全计划:制定适当的食品安全计划可以帮助生产者有效地控制食品污染。
根据食品安全计划,食品制造商应根据食品安全标准对食品进行抽检和监控。
结论通过控制和预防微生物污染,可以减少食品中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食品生产者应认真执行合适的食品安全标准,定期清洗和消毒设备,坚持控制食品温度,引入新技术防止污染,遵守食品安全计划等方面采取各种行动,以确保食品的品质和安全。
霉变生虫蟑螂食品安全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霉变生虫蟑螂食品安全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提供对整篇文章主题的简要介绍,包括霉变、生虫蟑螂和食品安全法的基本概念。
可以参考以下写作:引言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主题——“霉变生虫蟑螂食品安全法”。
本文将详细探讨霉变和生虫蟑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以及这一问题背后的潜在危害,提出相应的法律法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霉变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霉变是由于食品受到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的污染而导致的质量变差的现象。
霉变会导致食品变质、产生有害化学物质,甚至引发食物中毒事件。
尽管有一些食品可以通过烹饪或烘烤进行处理以消灭霉变菌,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
其次,我们将讨论生虫蟑螂对食品安全的威胁。
生虫蟑螂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们会在食品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出现。
蟑螂是传播病原体的重要媒介,它们经常出没于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潜藏于食品仓库、厨房等地方。
它们的存在会增加食品污染和感染食品中毒的风险。
为了提高食品安全,本文将讨论制定一部名为“霉变生虫蟑螂食品安全法”的法律法规的必要性。
这部法律法规将旨在规范食品生产、储存和运输中的霉变和生虫蟑螂的防控工作,以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和健康。
在结论部分,我们还将提出一些建议,包括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等,以促进该法律法规的实施。
通过对霉变、生虫蟑螂和食品安全法的综合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将会保护公众的健康,并为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引言、正文和结论。
这三个部分在整篇文章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头,用于引入主题并提供背景信息。
在此部分,我们会简要概述霉变和蟑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并明确本文提出的问题和目的。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用于详细论述主题。
在此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霉变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和蟑螂对食品安全的威胁。
霉菌污染鉴别及注意事项

是菌丝体比较发达但没有较大子实体的小型真菌的统称。 霉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同时由于其可形成各种微小的孢子, 因而很容易污染食品。各类食品均可受到霉菌污染,其中以玉米、 花生、大米、小麦污染最多。 霉菌污染食品后不仅可造成腐败变质,而且有些霉菌还可产生 毒素,造成人、畜霉菌毒素中毒。
霉菌毒素
控制措施
1.防霉 预防食品被黄曲霉毒素及其它霉菌毒素污染的最根本措施。
原材料生产防霉,首先要防虫及防倒伏;在收获季节,要及时排除 霉玉米棒;脱粒后玉米应及时晾晒。 食物在保藏中应以低温、除湿即(降低水分)至安全水分之下、注意通 风;另外除氧充氮或用二氧化碳进行保藏,效果亦可。
控制措施
2.去毒 2.1挑选霉粒法。国内曾在花生仁及玉米粒试用,去毒效果较好。 2.2碾轧加工法。一般适用于受污染的大米,碾轧加工可减低精米中毒 素含量。 2.3加水搓洗、加碱或用高压锅煮饭,适用家庭中大米去毒。 2.4植物油加碱去毒,紫外线照射或白陶土吸附等方法,效果均为理想 2.5生物脱毒。
黄曲霉的产毒条件
黄曲霉的最低繁殖温度范围是6-8℃,最高繁殖温度是44~46℃,最 适生长温度37℃左右。但产毒温度则不一样,略低于生长最适温度, 最适产毒温度为28-32℃。最适Aw值为0.93~0.98。PH:4.7以下;相对 湿度80%以上。天然基质 (大米、玉米、花生粉) 中产毒量高。
产毒的迟滞现象:黄曲霉在水分为18.5%的玉米、稻谷、小麦上生 长时,第三天开始产生黄曲霉毒素,第十天产毒量达到最高峰,以后 便逐渐减少。黄曲霉产毒的这种迟滞现象,意味着高水分粮食如在两 天内进行干燥,粮食水分降至13%以下,即使污染黄曲霉也不会产生 毒素。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Alfatoxin简称AFT或AT)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 代谢产物。寄生曲霉的所有菌株都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我国寄生 曲霉罕见。黄曲霉是我国粮食和饲料中常见的真菌,由于黄曲霉毒 素的致癌力强,因而受到重视,但并非所有的黄曲霉都是产毒菌株 ,即使是产毒菌株也必须在适合产毒的环境条件下才能产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⑷耐热,加热到280℃才裂解破
坏;⑸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稳定
,在pH值9~10的强碱性溶液中
迅速分解。
• A.flavus 主要产生B1和B2,世界范围分 布。 • A.parasiticus 主要产生B1、B2、G1、 G2,分布于美洲和非洲。 • AFM1和AFM2为AFB1、AFB2的羟化衍生物 ,主要存在于奶(milk)及奶制品、肉 类(meat)中,故名M族。
霉菌与霉菌毒素污染食品
• 概况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统称,凡是在 基质上长成绒毛状、棉絮状或蜘蛛网状 菌丝体的真菌(fungi),都称为霉菌。
霉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对食品的 污染以南方多雨地区为多见,目前 已知的霉菌素素约有200余种,不 同的霉菌其产毒能力不同,毒素的 毒性作用也不同,按其化学性质可 分为肝脏毒、肾脏毒、神经毒、细 胞毒及性激素样作用。
– 产毒霉菌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条件, 霉菌污染食品并在食品上繁殖是产毒 的先决条件,而霉菌能否在食品上繁 殖与食品的种类和环境因素等各方面 的影响有关。
• 影响霉菌产毒的因素
影响霉菌生长繁殖及产毒的因素很
多,主要包括基质(食品)、水分、
温度、湿度、空气流通等,为此,控
制这些条件,可以对食品中霉菌分布
我国的标准 玉米、花生、花生油、坚果和干果(核桃、杏仁) ≤ 20 ug/kg 大米、其他食用油(香油、菜籽油、大豆油、葵花 油、胡麻油、茶油、麻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 、棉籽油) ≤ 10 ug/kg 其他粮食(麦类、面粉、薯干)、发酵食品(酱油、 食用醋、豆豉、腐乳制品)、淀粉类制品(糕点、 饼干、面包、裱花蛋糕) ≤ 5 ug/kg 牛乳及其制品(消毒牛奶、新鲜生牛乳、全脂牛奶 粉、淡炼乳、甜炼乳、奶油)、黄油、新鲜猪组织 (肝、肾、血、瘦肉) ≤ 0.5 ug/kg
• 空气流通
大部分霉菌生长繁殖和产毒均需要
氧气,少数霉菌(毛霉、庆绿曲霉)厌
氧并可耐受高浓度的CO2。
• 几种主要的霉菌毒素 –黄曲霉毒素 –岛青霉类毒素 岛青霉类毒素是由岛青霉产生的代谢产 物,岛青霉为青霉属。国外报道的“黄变米 ”主要含有青霉属,最常分离的霉菌有黄绿 青霉、岛青霉、和桔青霉等。“黄变米”是 由于稻谷收割后,贮存中含水份过高,被霉 菌污染后发生霉变所致,因为霉变呈黄色, 故称“黄变米”。
减轻,生长发育缓慢。 –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
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国际 肿瘤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将黄曲霉毒素B1列为人类致 癌物。 1993年,IARC将黄曲霉毒素划定为1 类致癌物。
• 丁烯酸内脂 是三线镰刀菌产生的一种水溶性有毒 代谢产物,可引起牛烂蹄病,可引起后 腿变瘸、蹄和皮肤联结处破裂、脱蹄。 是一种血液毒,毒性也较大,尚不能排 除致癌的可能性。
• 霉菌和霉菌毒素的卫生学意义 –引起食品变质。食品霉菌污染程度及 卫生质量评定:A.霉菌菌落总数 B. 霉菌菌相构成 –霉菌毒素引起人畜中毒。霉菌毒素引 起的中毒大多通过被霉菌污染的粮食 ,油料作物以及发酵食品等引起,而 且霉菌毒素中毒往往表现为明显的地 方性和季节性,临床表现较为复杂, 有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以及致癌、致 畸和致突变等。
•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的结构和性质
主要由黄曲霉、寄生曲霉(
A.parasiticus)、模式曲霉(A.nominus)
、黑曲霉(A.niger)产生。
基本结构:两个呋喃环和香豆素。前者为
基本毒性结构,后者与致癌作用有关。
AFB1
AFB2
AFG1
AFT目前已分离鉴定出20余种异构体,其中最
烯酸内酮等几类毒素。镰刀
菌烯醇、雪腐镰刀菌烯醇和镰刀菌烯 酮-X等。急性毒性较强,以局部刺激 症状、炎症甚至坏死为主,慢性毒性 可引起白细胞减少,抑制蛋白质和
DNA的合成。
• 玉米赤霉烯酮 • 又称F-2毒素等,以污染玉米、大麦、 燕麦和小麦为主,具有类雌性激素样作 用。
• 预防措施 – 预防霉菌污染为根本措施:⑴降低温度 ;⑵降低粮食水分;⑶通风干燥,控制 环境湿度;⑷减少氧气含量;⑸减少粮 粒损伤程度;⑹培育抗霉新品种。
– 去毒措施:⑴挑选霉粒;⑵碾压水洗;
⑶油碱炼去毒;⑷油吸附(白陶土或活
性炭)去毒;⑸紫外线照射去毒。
– 制定执行食品中最高容许量标准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食品黄曲霉毒素最
黄曲霉毒素
• 发现历史 上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的十万只火鸡突发 性死亡事件被确认与从巴西进口的花生粕有关。进
一步的调研证明,这些花生粕被一种来自真菌的有
毒物质污染,这些研究工作最终使人们发现了黄曲 霉(Aspergillus flavus)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
常见的包括B1、B2、G1、G2、M1、M2 。 特性:⑴紫外线下发不同颜色的荧光,蓝色 荧光(Blue fluorescence)为B族,黄绿色荧 光(yellow-Green fluorescence)为G族;⑵
呋喃环有双键者毒性强,具有致癌性; ⑶溶于
油、氯仿、甲醇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乙醚 、石油醚;
及产毒造成很大的影响。
–水分
–霉菌生长繁殖主要的条件之一是必 须保持一定的水分。食品的水分活 度Aw表示可供微生物利用的水分含 量,Aw越低,食品能提供给微生物 生长所需的水分越少,越不利于微 生物生长繁殖。当Aw在0.7以下时 ,霉菌的繁殖受到抑制,可以阻止 霉菌的产毒。
–温度 –温度对霉菌的繁殖及产毒均有重要 的影响,不同种类的霉菌其最适温 度是不一样的,大多数霉菌繁殖最 适宜的温度为25-30℃,在0℃以下 或30℃以上,不能产毒或产毒力减 弱。一般来说,产毒温度略低于生 长最适温度,如黄曲霉的最适产毒 温度为28-32℃。
高允许浓度为15ug/kg。
美国规定人类消费食品和奶牛饲料中的黄曲霉毒
含量(指B1+B2+G1+G2的总量)不能超过15ug/kg。 人类消费的牛奶中的含量不能超过0.5ug/kg,其 他动物饲料中的含量不能300ug/kg。而欧盟国家 规定更加严格,要求人类生活消费品中的黄曲霉 毒素B1的含量不能超过0.05ug/kg。
11.长期摄取黄曲霉毒素与罹患肝癌有关。 动物研究结果显示老鼠、仓鼠及猴子等 动物经长期口服黄曲霉毒素后,可引致 肝部长出肿瘤。人类资料也显示一致的 结论。非洲及东南亚国家的流行病学研 究显示,摄取黄曲霉毒素与人类出现初 期肝癌的情况有正比关系。研究显示染 有乙型肝炎的人,罹患肝癌的机会与摄 取黄曲霉毒素的多寡有关。
与食品关系较为密切的霉菌毒
素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杂
色曲霉素、岛青霉素、黄天精、桔
青霉素、展青霉素、单端孢霉素类 、玉米赤霉烯酮、丁烯酸内醋等。
• 霉菌产毒的特点
– 同一产毒菌株的产毒能力具有可变性 和易变性。产毒株累代培养后可能失 去产毒能力,而非产毒株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产毒。 – 产毒菌种产生的毒素不具有严格的专 一性。一种菌种可产生几种毒素,同 一毒素可由几种霉菌产生。
• AFT污染食品的情况
黄曲霉毒素经常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各
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大豆、稻谷
、玉米、调味品、牛奶、奶制品、食用油等 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黄曲霉毒素。一般在热带 和亚热带地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 比较高。
在我国,产生黄曲霉毒素的产毒菌种
主要为黄曲霉,1980年测定了从17个
省粮食中分离的黄曲霉1660株,广西 地区的产毒黄曲霉最多,检出率为 58%。总的分布情况为:华中、华南 、华北产毒株多,产毒量也大,东北 、西北地区较少。
–光强度:较低时有利于产毒
•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
–急性毒性:剧毒物,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 ,砒霜的68倍。表现:⑴肝实质细胞坏死; ⑵胆管增生;⑶肝细胞脂质消失延迟,形成 脂肪肝;⑷肝出血。
–慢性毒性:动物生长迟缓,肝脏出现亚急
性或慢性损伤,主要表现:⑴肝功能变化;
⑵肝组织学变化;⑶食物利用率下降,体重
•
黄曲霉毒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人类主要是经进食受污染食物而摄取到黄曲霉毒素 。虽然也可能透过呼吸而吸入这种霉菌,从工作
环境而吸入这种霉菌的情况则不常见。黄曲霉毒
素可引致动物急性及慢性中毒,其影响包括急性 肝脏受损、肝硬化、引起肿瘤、形成畸胎及其他
遗传影响。在现今社会里,人类因摄取到黄曲霉
毒素而引起急性中毒的个案是很罕见。中毒病征 可能包括发烧、呕吐及黄疸病,也可能引致急性 肝脏受损,情况严重的会致命。
霉菌与霉菌毒素的食品污染
outline
• 霉菌与霉菌毒素污染食品概述 – 霉菌简介 – 霉菌产毒的特点 – 影响霉菌产毒的因素 – 主要的霉菌毒素 – 霉菌和霉菌毒素的食品卫生学意义 • 黄曲霉毒素
– 发现历史
– 结构与特点
– 污染食品的情况 – 影响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因素 –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 – 黄曲霉毒素与人体健康 – 预防措施
• 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影响因素
–产毒菌株
–培养基:花生、玉米等是黄曲霉的天然培养基。
–温度和湿度:最适生长温度在37℃左右,产毒温 度略低于最适生长温度,黄曲霉毒素产毒温度28 ~32℃,相对湿度85%以上。
–水分:产毒的适宜水分活度为0.8~0.9。
–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
–pH值:最适pH值为3
–基质 霉菌在天然食品上比在人工合成 的培养基上更容易繁殖。此外,不同 的霉菌菌种易在不同的食品中繁殖, 即各种食品中出现的霉菌以一定的菌 种为主。如玉米、花生以黄曲霉为主 ,小麦以镰刀菌为主,大米中以青霉 为主。
• 湿度 在不同的相对湿度中,易于繁殖的霉 菌也不同。相对湿度在80%以下时,主 要是干生性霉菌(灰绿曲霉、白曲霉等 )繁殖;相对湿度在80~90%时,主要 是中生性霉菌(多数曲霉、青霉等)繁 殖;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主要为湿 生性霉菌(毛霉)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