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

合集下载

2024版年度变态心理学第3版王建平

2024版年度变态心理学第3版王建平

采用物理方法如电疗、光疗等, 辅助改善心理疾病症状和促进康 复。
2024/2/2
25
家庭支持与社会资源整合
家庭支持
家庭成员提供情感支持、生活照顾等,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和增 强康复信心。
社会资源整合
利用社会资源如康复机构、志愿者服务等,为患者提供康复辅助和 社交支持。
政策法规支持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心理疾病患者的权益和提供康复支持。
变态心理的产生往往不是单一因 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相 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因素、心理 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共同导致变态心理的 出现。
发展的观点
变态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 程,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可能不 同。因此,在分析和理解变态心 理时,需要考虑到发展的观点, 关注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和需求。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及行 为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旨在揭示心理 异常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历程
变态心理学经历了从描述性、解释性 到实证性的研究历程,逐渐形成了现 代变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4
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如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2024/2/2
预防与康复
变态心理学注重心理异常的预防和康复工作,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径,提 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6
02 变态心理分类与 诊断标准
2024/2/2
7
常见变态心理类型
焦虑症
抑郁症
包括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 社交焦虑等,表现为过度担 忧、紧张不安、恐惧等症状。
2024/2/2
增强心理韧性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到各种各样的领域和分支。

其中,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一个强调的是异常心理状态,而另一个则关注个体的健康与幸福。

本文将探讨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以及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一、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也称为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专注于研究和了解人类异常心理状态和行为。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各种心理障碍、个性障碍、精神疾病等。

变态心理学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1. 精神疾病的分类与诊断:变态心理学致力于对精神疾病进行分类和诊断,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

通过识别症状和行为表现,如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等,对精神疾病进行科学而准确的划分。

2. 异常行为的病因研究:变态心理学试图探索人类异常行为的形成原因和机制。

通过研究心理、生理和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因素,帮助理解为何某些人会表现出异常的心理状态,如恐惧症、强迫症等。

3. 治疗方法与干预措施:变态心理学研究异常心理状态的治疗方法和干预措施,如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等,旨在帮助患者摆脱病痛,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变态心理学对于理解和帮助那些患有心理障碍的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异常心理状态,能够推动心理健康领域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二、健康心理学与变态心理学相反,健康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状态。

它研究和探讨的是健康人群的心理特点,以及如何维持心理健康和提升个体的生活质量。

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幸福感研究:健康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通过研究积极心理特征,如乐观、希望和自我成就感等,来推动人们的健康和幸福感。

2. 压力与应对研究:健康心理学关注个体在压力面前的应对策略。

研究发现,有效的应对方式可以降低焦虑和抑郁等心理不适,促进身心健康。

3. 心理健康干预:健康心理学提供了多种心理干预方法,以帮助人们维持和提升心理健康。

变态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变态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变态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个体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

它的学科特点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首先,变态心理学具有跨学科性。

它涉及心理学、精神病学、神经科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因此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研究。

其次,变态心理学注重个体差异和多因素综合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变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强调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遗传、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个体变态心理的影响。

此外,变态心理学还具有实践应用性。

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服务等领域,对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变态心理学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多种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如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因此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总的来说,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具有跨学科性、注重个体差异和多因素综合分析、实践应用性和研究范围广泛等学科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变态心理学成为了解和干预个体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重要学科。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3.高危设计:选择那些更可能出现某种心理异常的人进行前瞻性研究。

4.血亲设计:这种设计仍属病例控制抽样,但同时对病例组被试的亲属进行评定,这种研窕设计的主要目的试探讨心理异常的传递。

5.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状态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6.孤立病灶:乂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机能仍很正常,这种病灶可能是过去经受的精神床上的后果,遗留下来而成为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7.实验性神经症: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但如果兴奋和抑制不能协调,就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产生行为的混乱,称之为实验性神经症。

8.泛化: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9.辨别:即个体学会对相似的刺激进行分辨,并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10.神经症:指在面对日常生活种的问题时,由于过去不良的学习经验的影响而产生的持续性焦虑和恐惧情感。

11.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焦虑为基础的神经症模式,病人报告躯体症状,似乎躯体某方面出现问题,但去不能找到任何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乂称心里生理障碍。

12.转换性障碍:以前称做疫病(症)或歇斯底里,其特点为在没有器官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某种机体机能障碍或失去控制能力。

13.恐怖症:指对某种客观或情境表现出一种持久的恐惧,但客体或情境并没有真正的危险,或这种危险的程度是被极大地考大了的。

14.妄想:思维障碍导致假的不合理的信念称为妄想,妄想可见于许多类型的精神障碍,并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具有泛化,内容荒谬的特点,迫害妄想关系妄想及影响妄想最常见。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按照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去研究异常心理现象。

从变态心理发展过程看,越来越将异常心理看作心理障碍,看作疾病,所以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与临床精神病学涉及范围大体相同,他们的不同点:其一,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范围的理论体系,临床精神病学是精神病学理论体系。

其二,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分支学科,临床精神病学是医学分支学科。

学科简史一、早期学说公元前400 年,古希腊医学之父Hippocrates 提出了体液学说,认为人的心理差异和性格差异都与体液密切相关。

人体存在4 种体液:血液生于心;黏液生于脑;黄胆汁生于肝;黑胆汁生于胃。

4 种体液正常混合人则健康,抑郁症是黑胆汁过多,焦虑症恐怖症是黄胆汁过多。

二、现代学说1. 精神分析理论首创19 世纪末,盛行20 世纪,他不仅是精神病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主流派,也是西方哲学,文学,艺术,美学的主流派。

创始人Freud。

在探讨神经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中,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来源于著名的Anna 病历。

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由心理结构;人格结构;性本能;梦解析;心理防御五部分组成。

2. 行为主义理论,理论基础是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是20 世纪中期创立的。

3. 认知理论Beck和Ellis在70年代提出认知理论。

Beck认为认知区分两个水平,表层的认知是我们意识到的,深层的认知是潜意识的信念。

这种信念影响着表层认知,而表层认知又影响着情感,行为, 生理唤醒水平。

4. 人本主义理论20世纪50年代由Rogers和Maslow创立的,Rogers认为个体都具有自己选择成长方式发展和提高方式。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和“共情”是走向自我实现的要素。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1. Maslow正常心理十项参考有充分的适应能力;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恰当的评估;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人格完善;有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良好;能控制情绪;个性发挥不违背集体利益;个性要求不违背社会规范。

变态心理学概述

变态心理学概述

变态心理学概述一、定义变态心理学,属于心理学分支学科。

这一分支科学,至今尚无确切定义,因为有的学者认为,它研究的问题不只是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之间的差距,而应该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来研究,所以应叫做病理心理学(psychopathology)。

可是,如果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看待,在实践中又有困难,因为,把"疾病"一词用在某些人身上是恰当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不恰当的,因为相当多的心理异常,目前尚不能找到器质性损害的证据,只能将它们暂时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按新的《国际疾病分类》( ICD - 10 ) 来说,不能称之为"疾病"。

二、研究对象此“变态”非彼“变态”,首先看一下“变态”的涵义:维基百科对“变态”的解释是:变态指事物的性状发生变化。

还指人的心理的一种有别于常人的不正常状态,有时专指性变态。

简单地说,变态是相对于常态的概念,也就是不正常状态。

心理学领域将研究心理的不正常状态的学科命名为变态心理学,所以变态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而非人们自定义的“变态”。

三、心理异常心理学把心理活动分为正常和异常,异常的心理活动状态称之为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

为了和大众口语的“变态”作区分,下文会用“精神障碍”来描述变态即心理异常的人。

什么是心理异常?心理学上有三个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原则:1、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主要表现在是否出现幻觉、妄想,以及是否有自知力(对自身精神状态的判断能力)。

2、心理活动的协调性原则。

即认知、情绪和行为是否协调。

例如,一个人遇到开心的事情反而阴郁,遇到痛苦的事情反而做出快乐的反应,这就是心理活动失去了协调性。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例如在没有明显外因的情况下,一个待人接物非常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漠;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有可能是人格稳定性出现了问题。

四、“变态”类型参考《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这里介绍四种最常见的精神障碍类型:1、神经症:俗称神经病。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学
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研究异常心理现象和精神障碍的学科领域,主要关注人类的异常思维、情感和行为。

•变态行为(aberrant behavior):指个体表现出与社会规范和常态行为相悖的行为表现,具有非常规、不正常的特征。

•精神病理学(psychopathology):研究精神疾病的发生原因、类型、症状和治疗的学科领域。

•异常心理现象(abnorm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a):指与正常心理过程有显著差异的心理现象,包括情绪异常、认知障碍等。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人类心理扰乱和功能障碍的一种形式,表现为情绪、行为、认知、社交和个人自理能力等多个
方面的异常。

示例解释
•例如,某个人对尸体具有强烈的兴趣,甚至表现出摸尸体的冲动,这种行为被视为变态行为,属于变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另外,某人长期处于悲伤、沮丧的情绪中,睡眠质量下降,丧失兴趣等,这些异常心理现象可能是抑郁症的症状,需要精神病理学专家进行诊断和治疗。

•还有一种例子是不断反复洗手,担心受到细菌感染,而这种强迫行为可能是强迫症的症状,属于精神障碍的范畴。

以上只是部分列举的名词和解释,变态心理学作为一个涉及精神障碍和异常心理的学科,有着广泛的个案和症状。

研究变态心理学对于理解和改善人类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一、变态心理学:以心理和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等。

变态心理学学习心理异常的症状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侧重研究和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和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为了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侧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障碍的预防与康复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1、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对心理异常的说明:固着(性心理发展受挫),焦虑(本我和自我的冲突的矛盾),压抑(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所以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2、行为主义的解释:巴普洛夫: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产生是由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三、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保障顺利适应环境,正常进行人际交往,正常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四、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区分1、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2、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自知力)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是完整统一协调一致的)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八、心理健康: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应的状态区分心理正常心理健康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心理不健康(从刺激的性质、反应的持续时间、反应的强度和反应是否泛化四个方面来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心理冲突是常形的,→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

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时常形的,持续时间限在半年之内→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2000下2001下28、催眠时相29、心身疾病30、病态人格31、折衷主义心理治疗2002下28、恐怖症29、应激30、药物的耐受31、多动综合症2003下1、血亲设计2、自杀行为3、智力障碍4、应激2004下1、实验性神经症2、药物的耐受3、继发性病态人格4、系统脱敏法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2000下2001下32、心理健康水平评估标准包括哪些方面?33、简述学习学派对反社会人格的解释.34、简述儿童少年期恐怖症的表现和类型.35、严重心理异常和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是什么?2002下32、多肯提出的预防和控制心理异常的最佳方案是什么?33、简述最常见的诱发抑郁症的因素。

34、简述精神动力学派对高血压的看法。

35、简述弗洛伊德最重要的两方面的贡献。

2003下1、简述弗洛伊德的意识结构。

2、鉴别转换性障碍和真正的器官障碍的标准有哪些?3、简述易产生反社会热呢的家庭背景因素。

4、简述大麻的危害性。

2004下1、重度心理异常的主要特征有哪些?2、简述弗洛伊德最重要的两方面的贡献。

3、可能加强自杀企图的因素有哪些?4、简述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的主要治疗态度。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001下36、介绍行为疗法的主要技术.答:行为治疗与强调无意识作用的精神分析不同,它认为病人的症状,即各种心理病态和躯体症状,是个体在其过去生活经历中,通过条件反设即“学习“过程固定下来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设计某些特殊的治疗程序,通过条件反射的客观方法,即学习方法来消除或纠正病人的心理病态和躯体症状。

1、系统脱敏法:亦称交互抑制法,是一种基本的行为治疗技术,这种方法是诱导患者缓慢地暴露于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习惯的目的;2、厌恶疗法:亦称厌恶性条件法,是一种较常用的行为治疗技术,其做法为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达到使患者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3、暴露疗法:亦称暴露冲击疗法,是前述系统脱敏疗法的极端形式,也就是一次性脱敏。

其做法是让患者长时间地想象恐怖的观念或情境,或置身于严重的恐怖环境之中,从而达到消退恐惧的目的。

4、示范疗法5、操作学习疗法:行为塑造法、代币券法又称标记奖励法37、试述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意识结构、人格结构和心理异常的起因.弗洛伊德理论认为,心理分为三部分:意识,即当前注意所及的心理活动领域;前意识,即当前未被注意,但一经提及可以想到的心理活动领域;无意识,即受到压抑,隐藏很深的心理活动领域。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包含着各种本能欲望,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原动力。

人格结构也分为三部分:本我,是行为动力的源泉,它追求直接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指导行为采取社会允许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超我,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对自我起监督作用,不让其有越轨行为,否则就给予惩罚。

按照精神分析观点,所有的心理异常都与某种满足本能欲望的努力被固着在早期发展阶段有关,因此,病人仍以婴儿方式去满足性欲和攻击性欲望,但这些寻求满足的方式与过去经历中的创伤有关。

个体的本能欲望和对惩罚的恐惧之间会产生冲突,严重的话就容易引起神经症症状或精神病。

2002下36、试述认知治疗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并列举其具有代表性的疗法。

认识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的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的认知有关。

治疗者的任务就是与病人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病人的认知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病人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

目前认知治疗技术种类发展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疗法使:60年代初由(艾利斯)创始的(理性情绪疗法);60年代中期,由(贝克)研究的(认知转变法);理性情绪疗法(RET)以(认知理论)为基石,并揉合了(行为疗法)的某些技术而成一体。

(1)RET关于情绪障碍的理论。

ABC理论:A、是指外来的激发性生活事件。

B、是指个体在诱发事件之后相应的信念系统,即他对这一事件的想法、理解和评价。

C、是指由B引起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2)RET的治疗过程及方法。

A、心理诊断。

B、领悟。

C、修通。

D、再教育。

贝克的认知转变法:其理论为情绪障碍认知理论,治疗的过程及技术A、识别自动式思想。

B、识别认知错误。

C、真实性检验。

37、试述你对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观点的理解。

2003下1、试述神经症的症状表现、行为特点、以及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学派对它的解释。

答:神经症指面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时,由于过去不良的学习经验的影响而产生的持续性焦虑和恐惧情感。

弗洛伊德最先注意到,神经症病人的这些行为实际上表现为一种矛盾。

从表面来看,所有行为都是为了带来最大限度的愉快和最少的痛苦。

而从旁观者看来,神经症病人的行为是极端适应不良的,而且从长远来看只能为他们带有痛苦。

神经症行为的两个特点:1行为往往以一种刻板的模式出现,而且似乎这种行为的对立面已经不存在。

2神经症性的防御反应难以完全掩盖其焦虑瓜或被抑制的行为系统。

精神分析学派对神经症的解释:来内自部或外部的威胁会引发焦虑,而这种焦虑又会导致各种自我防御机制的过分使用,并导致不适应的行为的出现。

行为学派对神经症的解释:错误的学习。

错误的学习是指神经症病人学会了不适应的行为,或没有学会应付正常生活情境的适当的能力和态度。

如果采用一种防御性的或逃避性的行为风格则可以在短期内适当地降低其焦虑,而这种风格也就是因此而受到了强化并保持下来。

条件反射并不是形成不合理恐惧的唯一途径,很多证据表明人类的行为,包括恐惧反应可以通过观察习得。

2、试述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及其在治疗中的体现。

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主要有:A自我是组织心理活动的中心,是最系统的概念。

B着眼点在于价值和个人成长。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特别强调价值和价值选择过程在指导行为以及寻求有意义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意义。

C对人性和人类潜力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与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不同的是,人本主义理论家对人性和人类潜力的看法是积极的、乐观的。

他们认为在适宜的条件下,人类都倾向于友好、合作、以及建设性的行为。

而自私、攻击性以及残忍则是由于对我们的本性的否认、挫折、或歪曲。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方法,它被看做是心理疗法的第三势力,主要有患者中心疗法、存在主义治疗和完形疗法。

在几种人本主义治疗中,由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是最为突出的。

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治疗者应对当事人采取同情、尊重、理解和诚实的态度,以发挥其个人的潜能,从而摆脱困境。

反对治疗者以指导人自居,而与当事人应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2004下1、试述你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以及对心理障碍的预防工作的看法。

答: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只有心理和身体都健康的个体才称为健康的人。

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标准有以下几项指标:1社会适应行为:在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总是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并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

2、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

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例如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都应该是统一的、完整的和协调的。

3、人格的稳定性。

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以后就表现前后一贯、始终如一的特性,在没有重大的变故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4、挫折的耐受力:心理健康的人能忍受严重的挫折5、社会交往能力。

人类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有赖于社会交往的发展。

社会交往能力,也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障碍的预防:分3个部分:1、初级预防:即帮助正常人健康地生活、学习和工作,避免或消除种种危机和刺激,防止情绪混乱或心理障碍的发和,或者说减少一般人群中心理障碍的发生率。

2、二级预防。

所谓二级预防,即尽早发现心量已有不正常的人,从而开展较迅速的心理和医学的干预,同时也包括设法缩短病人的病程和降低复发率。

3、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的目的是要减小心理障碍的危害和后遗症。

二、试述行为模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其对心理异常的看法。

答:行为模型的基本理论观点:行为主义理论模型的基本概念就是学习。

(1)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

(2)强化。

在操作条件抬高中,如果某一行为重复伴随一种奖酬性条件或逃避某种厌恶刺激的条件,则这一行为就会被强化。

(3)泛化与辨别(4)榜样作用(5)认知——行为主义理论对心理异常的看法:(1)经典条件反射: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大部分行为异常都是经典条件反射的结果。

(2)强化与操作条件反射:代币治疗的原则也是对积极的行为进行强化,而对异常行为则不邓强化。

(3)不恰当的泛化与不恰当的辨别:根据行为模型的观点,很多异常是由于不恰当的泛化与不恰当的辨别造成的。

(4)模仿学习技术:这种技术是基于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即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别人来学习,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正常行为来消除自己的不适应行为。

(5)认知——行为矫正:内部语言的改变,这种方法是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即异常行为是由于不恰当的内部言语或自我强化所产生的。

16.从心身医学的观点出发,心身疾病的发病过程为:紧张刺激--情绪反应--( 功能障碍)--细胞疾病--( 组织结构改变).17.在比内-西蒙智力量表中,智商=( 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18.有代表性的认知疗法包括:艾利斯创造的( 理性情绪疗法),贝克发展起来的( 认知转变法).19.引起应激的内外环境因素称为( 应激源),无论是愉快的还是厌恶的,产生的应激反应都是一样的,所以叫做( 非特异性反应).20.新生儿核黄疸绝大多数是由于( 母子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溶血造成的.21.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观点中,( 自我)是组织心理活动的中心,着眼点在于价值和个人成长.22.系统脱敏法也叫( 交互抑制法);理性情绪治疗简称(RET ).23.在变态心理学领域,目前影响最大的四种理论模型是( 医学模型)( 心理动力学模型)( 行为模型) ( 社会文化模型).24.躁狂症的典型症状是( 情感高涨)( 思维活动加速)( 言语动作增多).25.婴儿孤独症是发生在儿童早期的以( 同外界接触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病,又称( “坎纳氏病” ).26.老年神经症主要可分为( 疑病)、焦虑、(强迫症)、老年癔病等四种类型。

27。

大麻的急性期精神症状可分为四期,即(陶醉兴奋期)、发展期、(深度幻觉期)和(沉睡期).2002下16、吸食阿片上瘾不易戒断的因素有(逃避现实)、(寻求刺激)、(避免痛苦)。

17、轻度智力迟滞是智力迟滞者中占人数最多的一类,大致相当于(“能教育”)者。

18、根据儿童期焦虑症状的特征和起病因素,临床分为(分离性焦虑)、过度焦虑反应、(迥避性障碍)三种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