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合集下载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内容摘要】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伦理的较量,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价值偏离,并引发激烈冲突。

文章重点对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价值冲突的主要表现、特点和内在成因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力图寻求和揭示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在发展中追求的内在价值和新的平衡点。

【关键词】生命科技发展伦理价值冲突一、价值冲突的主要表现1.生殖干预技术遭遇伦理困惑。

一般意义上的生殖干预主要是利用生物医学技术在生命体诞生过程中对生殖各环节实施有目的行为影响,如人工授精、试管婴儿、设立精卵库、代孕技术、避孕技术等。

一方面,因为”这种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自然生殖规律,这种方式必然会引起人们关于生育模式的思维方式的改变。

另一方面,它还冲击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给父母子女亲情的严格定义带来疑问,对”血缘“亲情关系定义直接构成挑战,还关系到各种社会权益保障问题,引发夫妻关系、夫妇的权利与义务、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的道德问题。

可见,生殖干预技术不仅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且要以对传统观念的突破为前提。

2.”克隆技术“引发伦理价值的反思碰撞。

从克隆人体胚胎,然后到克隆人,克隆技术的不断突破,生命科技不得不面对社会价值的两难反思,引发科技与人性的深层次的争论。

就目前来看,世界宗教界、民间和政府大都不反对用于医疗治病的胚胎克隆,但绝大多数明确反对克隆人。

3.”安乐死“面对的生命伦理的质疑。

人没有选择生的权力,有没有选择死的自由呢?怎样面对安乐死不仅是一个医学话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人们从伦理、道德、法律等不同维度去思量。

4.器官移植掀起道德争论的波澜。

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陆续开展了人类各种同种器官移植以来,移植数量逐年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后,移植学出现突破性进展,器官移植日益成为常规手术,器官移植无疑是医学上的一大进步,也为患病者带来了福音,但面对带来的伦理问题却经常难以给出合理答案。

一方面社会大力提倡遗体、器官捐赠的风气,以造福别人,但同时捐赠器官必须出于自愿,不得强迫,才是合理的手段。

《生命科学导论》期末论文“ 生命有形,梦想无限”

《生命科学导论》期末论文“ 生命有形,梦想无限”

《生命科学导论》期末论文生命有形,梦想无限——赵玉著20092609 生命虽有形,梦想实无限!梦想精彩,人生才能精彩。

一株草,一棵树,一只鸟,一条鱼,再到一个人,都是由无数的细胞组成的细胞集合体。

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却都是大自然的一个个奇迹。

然而在每一个生命诞生前,都已经被大自然赋予了特殊了形。

鸟儿在天上飞,鱼儿生活在水中,猎豹天生就拥有神速,蝙蝠天生就是昼伏夜出,狮子天生就注定是万兽之王……他们都是可贵的生命,都被打自然赋予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特性,无法改变,这就是大自然赋予每个生命的形。

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大自然的杰作,人类尤其如此,可人类天生就只有两只胳膊两条腿,无法用四肢行走,只有五官而不会有六官。

人类虽然会说话,会思考,懂得运用智慧去创造生活,可是人类没有腮,不可以像鱼儿一样在水中自在;没有翅膀,无法像雄鹰一般在空中翱翔;没有强健的四肢,跑起来又不堪猎豹的神速……尽管人类受到生命本身的诸多限制,可是人类依旧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神奇的生命。

因为人类会思考,会用大脑,人类有梦想。

没有千里眼,人类发明望远镜,一样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东西立刻近在眼前;没有顺风耳,人类发明电话,大洋彼岸的声音依然可以清晰可闻;没有天生神力,人类发明机械,顶上十个大力士……纪伯伦说,生命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是有了激励;一切的激励都是盲目的,除非是有了知识;一切的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是有了工作;一切的工作都是虚空的,除非是有了梦想。

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梦想,或大或小,有了梦想,人的生命也就有了追逐的目标,人生就也就不再拘泥于昏昏噩噩的活着。

追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倘若人生少了梦想,那人类和飞禽走兽又有何分别呢?还不如做一颗小草,永远只做装点大地的那一抹绿,或是做一束花,去点缀大自然的缤纷。

有梦想的生命是多彩的,绚丽的,神奇的。

人生的旅程有限,可是人类的梦想却是无限的。

不能像鱼儿一样在水里游,可我们发明了轮船,一样可以漂洋过海;不能在天空翱翔,我们发明了飞机,照样可以直击长空;没有猎豹的神速,我们发明汽车,依旧日行千里……生命之形,在于躯壳,可生命的价值,却在于对梦想的追逐。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llll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llll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研究动物细胞融合是从细胞水平来改变动物细胞的遗传性,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疫苗等特定的生物制品,改良培育动物新品种,缩短动物的育种过程。

动物细胞融合的应用范围已广及生物学的各个分支学科,特别是在绘制人类基因图谱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虽然细胞杂交属于理论生物学范畴,但在实际应用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对研究细胞分化、基因定位、肿瘤发生机制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方面,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在药物定向释放系统、细胞治疗以及抗肿瘤免疫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个人认为动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基因定位和绘制人类基因图谱JP2 杂种细胞中某一染色体或其片段的存在与否与细胞的某一性状表达与否相联系,从而可以实现把基因定位于某一染色体或某一区段上。

1967年Weise和Green发现在人和鼠的融合细胞中,人的染色体优先丢失,并证明利用这一特点有可能对人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定位。

1970年Ruddle等开始系统地用融合细胞作为实验系统来绘制人类基因图。

人类基因图谱的完成,是医学上一场革命的开始,但这场革命的成功将需要更长的时间。

中国科学家承担了这个工程1%的工作量。

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完成,给即将广泛推行的全新基因医疗手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使人类向真正的“个性化医疗”时代又迈进一步。

2)用于生产树突状细胞抗肿瘤疫苗一般认为肿瘤细胞表面抗原不能诱导强的免疫应答反应,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树突状细胞疫苗能够有效地激发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无论是在动物研究还是在人体早期临床试验中都证明这是一种方便、安全、可行的方法。

并且由于融合细胞可以在体内存活,因此可以维持较长时期的免疫应答,有利于诱发机体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免疫。

肿瘤抗原可以肽段或完整蛋白的形式与集散控制技术结合,或者将肿瘤抗原基因转化进集散控制技术中,使其内源性地表达抗原,这两种方法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均有效,但适于免疫的肿瘤抗原及其基因难以鉴定从而限制了其应用,有实验证明用这两种方法制备的肿瘤疫苗的免疫原性不及肿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直接融合的异核细胞,融合细胞保持了集散控制技术和肿瘤细胞的特性,并且能高效地将未知的肿瘤抗原提呈给免疫系统,今后肿瘤疫苗的研究工作将集中在疫苗的纯化上,以期用高度纯化的杂合细胞来激发更为有效和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使得这种方法在临床应用中更为实际。

生命科学导论结课论文

生命科学导论结课论文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前提下,开始追求从饮食中吃出健康,即所谓的食疗。

而食疗,无非就是通过饮食起到治病的效果,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

也就是通过中药里的食物,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其实,食物和中药的界限并不是特别清楚。

中药大都属于植物和动物,而可供人类饮食的食物,恰好又是植物和动物,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所以,人们称这为“药食同源”。

食疗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中国人希望通过饮食达到预防疾病甚至是治疗疾病的效果。

现在的人通过食疗减肥、护肤、护发等。

五谷杂粮,有益于人类而无害于身体,所以性“中”,离得近些就是偏凉,偏热,离得远些,就是“寒”与“热”了。

“热”了就得用“凉”药,但如果不是“热”得很厉害,就可以用偏“凉”的食物调理达到治疗的效果,比如绿豆等,既美味可口又能调理身体治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亚健康的人群比例已达到70%,这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敲响了警钟。

但西医并没有调理身体的方法,所以人们把目光转向了中医,这也造成了中国食疗市场的混杂,各种“专家”误导群众,把食疗的作用无限放大,甚至出现了“食疗包治百病”的谬论。

所以,我们有必要自行了解真正的食疗。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那些中药里的食物。

韭菜最常见的韭菜,又名起阳草,为百合科草本植物韭菜的茎叶,在我国多数地区均有栽培,古书史书《夏小正》中有“正月囿(菜园)有韭”的记述。

韭菜既可调味,又可凉拌、做饺子馅,是茶楼酒家菜谱上的知名佳肴。

而韭菜不仅仅是因为其美味而得到青睐,它的营养价值极高,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胡萝卜素、苷类、纤维素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还含硫化物和挥发油等。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韭菜含丰富的纤维素,能加快食物在胃肠的蠕动,加速排便,着对于习惯性便秘最有利,也可预防结肠癌、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优秀3篇)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优秀3篇)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优秀3篇)【摘要】在人类的历史上,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计算机水平的每一次提升都会带给社会巨大的推动。

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希望计算机的性能越来越强,但是现在的计算机的一些技术已经达到了极限,不可能再提高了。

所以,寻找另一个提高的方向已十分必要。

现在,生物计算机理论的提出和诞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的希望。

如果有朝一日生物计算机能够普及,那这将会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关键词】生物计算机DNA神经元芯片【正文】一、计算机的发展自冯·诺依曼设计的EDVAC计算机始,直到今天我们用芯片制作的多媒体计算机为止,电脑一代又一代,都没能够跳出“诺依曼机”的体系结构。

冯·诺依曼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但是,随着生物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计算机的发展,“诺依曼机”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被打破。

【2】二、生物计算机的诞生1994年,一位加州科学家首次使用试管中的DNA来解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从而产生了利用DNA来储存和处理信息的创意。

这一创意也为计算机带来了新的课题与发展方向。

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仿生学同样可以应用到计算机领域中。

通过对生物组织体的研究,发现组织体是由无数的细胞组成,细胞由水、盐、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物组成。

而有些有机物中的蛋白质分子像开关一样,具有开与关的功能。

因此,人类可以利用遗传工程技术,仿制出这种蛋白质分子,用来作为元件制成计算机,科学家把这种计算机叫做生物计算机。

【3】计算机工业在近几十年内飞速发展,然而目前,晶体管的密度已经达到当前所用技术的理论极限。

所以,人们在不断地寻找新的计算机结构。

另外,人们在研究人工智能的同时,借鉴生物界的各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提出了一些生物计算机的模型,部分模型已经解决了一些经典计算机难以解决的问题。

【4】三、生物计算机的优良特性生物计算机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生物分子或超分子芯片;自动机模型;仿生算法;生物化学反应算法。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精选9篇)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精选9篇)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精选9篇)生命科学的论文篇一一、迷你实验,—简易探究,训练科学技能迷你实验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在中译本中均置于旁栏,每个迷你实验仅由实验过程和分析两部分组成,展现了实验的核心内容,可在实验室或者家庭中完成,简单易行,侧重于从训练学生的科学技能角度强化补充概念,贴近学生的生活。

相对导航实验而言,迷你实验的实验过程和分析更加具备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很明显,迷你实验也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的线索来体现的。

迷你实验大多以模拟动手操作的实验为主。

迷你实验在全套5本教材中共有52个,是几类实验设置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大致可分为模型建构型、技能探究型、知识运用型。

例如,在《生命科学人体》这一册中共有迷你实验14个,涵盖了上述3种不同的类型。

在模型建构型迷你实验中,有图表绘制类(如绘制激素水平图,将一段时间内的激素水平数据转变为曲线图);有模拟类(如模拟小肠内的吸收过程、模拟疤的形成、模拟肾的功能)。

在“确定繁殖速度”这一迷你实验中,利用硬币来模拟细菌的分裂,并且要求将数据绘制成图表。

这个实验基本上可以说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生物“探究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这一探究实验的模拟版本,但操作更简单,结论更直观。

在技能探究型迷你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感受、体验等得出有关结论,从而训练并提高学生相关的探究技能,特别是训练学生与整个探究过程相关的其中一技能,如“比较食物的脂肪含量”这一迷你实验,将3份不同的食物依次放在牛皮纸包装袋上,放置30min后移走食物,观察牛皮纸上的油腻印迹和湿的印迹来比较不同食物中脂肪的含量。

二、实验室,—完整实验,强调科学方法运用相比于导航实验设计和迷你实验而言,“实验室”在教材目录中已经呈现,这充分显示了“实验室”在美国生物教材中的重要性,同样,“实验室”在实验整个的设计流程上显得正规而完整,一般有“现实世界的问题”、“实验过程”、“结论和运用”等。

根据不同的目的,有的实验还有“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分析数据”等实验过程。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超有用)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超有用)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生命科学与我们的生活的连系越来越紧密,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

生命科学是系统地阐述与生命特性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科学。

支配着无生命世界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同样也适用于生命世界,无须赋于生活物质一种神秘的活力。

对于生命科学的深入了解,无疑也能促进物理、化学等人类其它知识领域的发展。

比如生命科学中一个世纪性的难题是“智力从何而来?”我们对单一神经元的活动了如指掌,但对数以百亿计的神经元组合成大脑后如何产生出智力却一无所知。

可以说对人类智力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解释智力本身。

对这一问题的逐步深入破解也将会相应地改变人类的知识结构。

生命科学研究不但依赖物理、化学知识,也依靠后者提供的仪器,如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蛋白质电泳仪、超速离机、X-射线仪、核磁共振分光计、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等等,举不胜举。

生命科学学家也是由各个学科汇聚而来。

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造成了许多前景无限的生长点与新兴学科。

正是世界上这各种各样些生物物种的存在,使得我们的自然界变得丰富多彩,但是由于人类的快速发展,许多物种面临着灭绝和已灭绝的危机,就拿离我们很近的20世纪来说,大约20多万种的物种从此消失在了地球上,昆士兰毛鼻袋熊,1900灭绝.;澳米氏弹鼠,1901年灭绝.;曾经世界上最凶猛的熊--堪查加棕熊,1920年灭绝了;新墨西哥狼,1920年灭绝;中国豚鹿1960年灭绝;台湾云豹1972年灭绝.;西亚虎,1980年后的人是看不见它了;亚欧水貂灭绝时间大概是1995--1999年之间。

生命科学导论结课小论文

生命科学导论结课小论文

生命科学导论之“长生”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长生不老”总有着无限的追求,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再到雍正嘉靖,从海外求仙到制丹炼药,不论这些主宰者是否有丰功伟绩,他们对于“长生”的诱惑却没有一丝丝的抵抗力,但不管如何,他们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逃不开的劫。

记得在一部虚幻小说《哑舍》中,虽然含有非常多的想象,但我见到了另一种长生。

小说的主人公老板是秦朝天才丞相——甘罗,老板的长生不死是由于他身体细胞的改变,一种类似癌变的变化,不断增殖生长、衰老死亡,没有变异,永远像是新生的细胞,并且,他身上的衣服始终带有一条龙,一条似乎有生命的可以在不同衣服间游走的龙,以他神奇的能力在老板体外阻止细胞的扩散,使细胞不至于不断地产生,让生命消失。

在现实中,与细胞生命活性有关的是一种叫做端粒的DNA片段。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由许多简单重复序列和相关蛋白组成的复合结构,具有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性和解决其末端复制难题的作用。

每当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时,端粒就会变短,直到端粒达到一个临界长度,这时细胞也失去活性而死亡。

所以端粒是随着细胞个体的衰老而变短。

控制端粒的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是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重复序列,加到新合成DNA链末端。

在人体内端粒酶出现在大多数的胚胎组织、生殖细胞、炎性细胞、更新组织的增生细胞以及肿瘤细胞中。

但每个细胞的端粒长度是天生的,并非一开始就相同,并且之后的缩短速度也各不相同。

端粒损耗的速度是衡量“生物衰老”的一个方法。

大量实验说明端粒、端粒酶活性与细胞衰老及永生有着一定的联系。

第一个提供衰老细胞中端粒缩短的直接证据是来自对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的观察,当细胞分裂到50代左右时,分裂繁殖就完全停顿,最终死亡,这被称为细胞分裂的海弗利克极限,并且通过对不同年龄供体成纤维细胞端粒长度与年龄及有丝分裂能力的关系观察到随着增龄,端粒的长度逐渐变短,有丝分裂的能力明显渐渐变弱;Hastie 发现结肠端粒限制性片段的长度随供体年龄增加逐渐缩短,平均每年丢失33bp的重复序列;植物中不完整的染色体在受精作用中得以修复,而不能在已经分化的组织中修复,这在较为高等的真核生物中也证实了体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受抑制;精子的端粒要比体细胞长,体细胞缺失端粒酶活性就会逐渐衰老,而生殖细胞的端粒却可以维持其长度;转化细胞能够通过端粒酶的活性完全复制端粒以得永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科学导论
——1200560122 于跃
一.生命科学导论是一门融基础知识与前言进展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作为非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丰富我们的生物学科学知识,促进我们不断提高对现代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内涵、进展及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加深对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理解,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激情,促进学科交叉,帮助我们提高科技素养、促进知识迁移,主动适应职业需求变化,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通过学习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程,我了解到了有关于细胞癌变的知识。

细胞的癌变是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或接触化学物质,或感染某些病毒就有可能使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

导致细胞癌变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外因和内因。

目前导致细胞癌变的外因主要为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辐射;化学致癌因子则有数千种之多,无机化合物如石棉、砷化物等,有机化合物如联苯胺、黄曲霉素等;病毒致癌因子也称生物致癌因子,是指能使细胞发生癌变的病毒、致癌病毒能够引起细胞发生癌变,主要是因为他们含有病毒癌基因以及与致癌有关的核算序列。

他们通过感染人的细胞后,将其基因组整合进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人的细胞癌变,如Rous肉瘤病毒等。

致癌的内因,一些科学家已经证明人和动物体内普遍存在原癌基因,正常处于抑制状态。

原癌基因一旦被激活,就有可能发生癌变。

细胞有癌变的可能性,那我们就要尽可能的预防,从而减少这种可能性。

癌症的预防:癌症的预防措施主要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
1、加强防癌健康教育,对人们特别是癌症的高危人群,应提高他们对癌症的认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应要求他们加强身心修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日常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不偏食不反复吃相同的食物和药物;不吸烟不酗酒,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过咸过热和烧焦的食物,不吃发霉的食物;避免过度日晒、避免过度劳累,保持个人的清洁卫生,注意身体锻炼等以增强体质,提高自身抗癌能力。

2、合理使用医药用品,切勿滥用药物及放射线,尤其是妊娠期妇女的诊断性照射,以防上白血病、骨肉瘤、皮肤癌等的发生。

3、消除职业致癌因素,加强对已经确认可以引起肿瘤的物质的检测、控制与消除,以预防职业性肿瘤的发生。

4、加强劳动保护、环境保护和食品卫生,减和或消除环境中的致癌因素。

二级预防
1、无症状人群的监测,乳腺癌的监测:对30岁以上妇女应推行乳房自我检查,40岁以上妇女应每年做1次临床检查,50岁以上妇女每年应进行临床及必要时的X线摄影筛查,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包括:30岁以上初孕岁以前月经初潮,50岁以后绝经、肥胖症、高脂膳食者,有卵巢病史及子宫内膜炎病史者,筛查时,应特别注意;
2、宫颈癌的监测。

一切有性生活的妇女均有发生宫颈癌的危险,应从有性生活开始每2-3年进行1次宫颈脱落细胞涂片检查;
3、结肠、直肠癌的监测。

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1次直肠指检,50岁以上人群,特别是家族肿瘤史、家庭息肉史、息肉溃疡史及结肠直肠癌史者,应每年进行1次大便隐血试验;每隔3-5年做1次真肠镜检查。

4、有症状人群的监测。

由于人体所患的恶性肿瘤约75%以上发生在身体易于查出和易于发现的部位,重视常见恶生肿瘤的癌症信号及时主动去医院检查,有利于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目前人类对于癌症通常有几种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通常包括根治性手术,姑息性手术,探查性手术
(2)自然疗法
(3)放射治疗:简称放疗。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放射线有X线治疗和r线治疗两种。

(4)化学治疗:目前临床应用的有四种方式,晚期或播散性肿瘤的全身化疗、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特殊途径化疗。

三.生命伦理学就是对生命问题的道德哲学解释,是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对生命科学技术和卫生保健政策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它是涉及到有关人和其他生命体生存状态和生命终极问题的学科群。

生命伦理学包括理论生命伦理学和应用生命伦理学两部分。

自上世纪中期人类历史性地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以来,生命科学便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人类越来越多的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生命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医学等领域,对于人类增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预防治疗疾病,减轻痛苦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但是正如其他科学技术成果一样,生命科学技术成果也具有内在的伦理价值,并带来众多的伦理难题。

如基因治疗所带来的伦理疑虑,辅助生殖技术所引起的伦理争论,克隆技术所引起的伦理争论等等。

生命科学技术探讨的是操作上的“可能”,其目的在于追求“真”;而生命伦理探讨的是行为上的“应当”,其目的在于确保“善”。

生物技术只能解答如何来做,采取何种手段来实施,但却无法保证此种手段在伦理价值上便是善的,得到的结果也是伦理上追求的。

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是风险社会来临的某种程度上的彰显,而生物技术所陷入的伦理困境也正是所有科学技术的伦理困境。

这些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生物技术的飞跃式发展,人们无法对其作出相应的价值评价,而传统的生命伦理观则表现的尤为滞后;二是具有普世意义的生命伦理学观念难以引申出具体的行为准则,加上文化接受程度的差异而缺乏操作性;三是以普世价值原则为基础的全球性规则和约定无法有效的遵行,这直接使得生命科学技术在全球引发伦理困境的背景下仍然能够在某一国取得飞速发展。

纵观历史,我们发现无论重技术还是重伦理都不能真正解决技术与伦理之间的冲突。

唯有找到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契合点才能促进二者共同发展。

四.基因工程又称作DNA体外重组技术。

基因工程是在DNA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的。

基因工程已经深入到细胞水平,现在科学家可以用基因技术来改造生物的本性,这样就大大的扩大了育种的范围,打破了物种之间的杂交障碍。

当今基因工程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引起了全人类的重视。

基因工程的影响方面很多,医疗领域、农业、社会科学、环境保护等等。

对于克隆人的研究,我认为这克隆人有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克隆人技术难度大,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很难,即使将来有那么几个克隆人来到世界上,也不见得会威
胁到人类的生存。

其次,人们对事物的接受也有一个过程,人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可以改变的,现在接受不了的东西,将来不见得不能接受。

再次,科技的发展有自身的内在规律,细胞计数的发展是挡不住的。

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克隆技术是一项十分有用的技术。

即使对克隆人持反对意见的人也不敢断言人类社会根本不需要搞克隆人。

克隆人的研究会对解决发育生物学中某些理论问题提供契机,也可能会提供对人类很有用的技术。

对于克隆人不要总想着伦理、法律和道德,这些极易束缚科学家的手脚和创造力。

五.氮的固定是指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氮的固定方法分为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

自然固氮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所以人们进行人工固氮,通过合成氨实现固定氮。

六.通过这一段时间对生命科学导论的学习,让我对生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从前只是通过初中、高中的生物课对此方面有些了解,现在学习生命科学导论这段时间的课程,引起了我对生物学的兴趣,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和对生物学的探索,我了解到了营养与健康的关系,懂得了细胞与细胞工程的神秘,知晓了基因与基因工程的作用,端正了对转基因产品的看法,理解了遗传病的根源,知道了信息传递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神经系统在信息传递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理解了激素系统和细胞信息的传递。

我深刻的认识了癌症这种可怕的疾病,接触了对人禽流感的种种疑惑,提高了自己的预防意识,深化了对微生物的认识,了解到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再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

接触到了纳米科学,看到了纳米在生物及医学方面的应用与发展。

真正理解了雾霾天气的形成因素及危害,体会到了牺牲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后,人类自食恶果的无奈。

生命科学导论所讲的细胞、动植物、细菌病毒、遗传、生态环境、生物制药、基因工程、蛋白质等知识,还加深了我对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与资源问题、克隆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应用前景以及安全性等问题的认识,加强了我对生命科学基本概念和内在联系与规律的了解。

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在这门课程中所学到的东西对我今后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