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球生物进化发展过程的理解——生命科学导论结课论文
《生物科学导论》结课论文优秀范本

《生命科学导论》结课报告姓名:詹晓琴学号:1000530234专业:商学院10级电子商务《生命科学导论》主要涵盖的内容,非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学习《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意义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是细胞内严密组织和高度有序且动态的结构体系,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是生命的本能;生命通过繁殖而延续,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DNA 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生物具有个体发育的经历和系统进化的历史;生物对外界刺激可产生应激反应并对环境具有适应性。
生命是集合这些主要特征的物质存在形式。
“生命科学导论”是生命科学的入门科学。
基础生命科学涵盖的基本内容包括:生命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能量与代谢、繁殖与遗传、遗传信息的传递与控制、生物的起源进化与系统分类、生物个体的发育、结构、功能和行为、生态环境、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前沿与新进展等。
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正在由宏观向微观深入发展,分子生物学正在向揭示生命的本质方向迈进。
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推动了生命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深刻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团结协作是一些杰出科学家所具备的基本科学态度和精神。
作为非生物学专业的我,认真学好《生命科学导论》主旨在于培养自己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主动探索生命的奥秘,把握生命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建立进化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等知识框架,培养自己带着问题去学习,并留出想象的空间的能力,把学习到的生命科学知识与全面提高科学素质相结合,打开生命科学知识创新大门。
根据生物体的元素及分子组成特点,联系实际浅谈我们现代人健康合理的膳食通过对《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生物体的元素及分子组成基本特点和他们对于生物体的重要性,深刻感觉到我们人类也应该根据各类食物构成的不同营养价值合理健康饮食,促进营养需要与饮食供给建立平衡关系,达到合适的热量、合适的蛋白质、合适的无机盐、丰富的维生素、适量的食物纤维、充分的水分等要求。
进化生物学论文

进化生物学论文生命的起源与生物进化宇宙的起源,现在能被大多数人公认的是大爆炸理论,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超能原子的大爆炸引起的,并逐步发展成现在偌大的宇宙。
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如同宇宙的起源与进化一样,当存在了一个小小的起点就可以逐渐的发展成为庞大的宇宙空间。
因为曾有学者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可能是地外陨石坠落地球带来的,但是现在已知的就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所以只能以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来论述,有以下几点:一、生命在地球上的起源在自然界中的生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物;一类是非生物。
生物和非生物,从现在的研究表明,按照它们的组成元素方面来讲,只是量的差异,但是就物质的运动形式来看,却是有着质的不同;非生命的物质靠着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运动,而生命却是通过各物质之间的协调作用来完成运动的。
关于生命的本质及生命起源的问题,始终是两种宇宙观激烈斗争的问题之一。
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群对这个问题有着很大差异的解释。
由此,围绕着这个问题的讨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剥削阶级和唯心主义者过去和现在总是把生命看成是某种精神的、非物质的—“灵魂”、“精神世界”、“生命力”、“神的智慧”等等表现,用超自然的力量解释生命的起源。
辩证唯物主义学者与唯心主义学者相反,辩证唯物主义学者认为,生命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物质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从一些学说来看,从古至今有这么四个阶段:一、古代“活力论和生机论”的倡导者:古希腊的著名亚里士多德,法国的学者柏格森;二、近代“机械论”的倡导者:法国的伊卡尔和莫诺;三、发现并总结新陈代谢、生殖、繁殖等生命特征;四、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从微观角度去寻求生命本质。
然而,物质是怎样由量变转换到质变的呢?从无生命形态发展成有生命的生物的呢?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1、自然发生说这是一种根据自然现象产生的一种学说。
在过去,不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有神创论一说,中国的女娲造人,外国的上帝造人。
生物科学类专业导论结课论文

生物科学类专业导论结课论文摘要生物科学是一门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涵盖了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领域,是关于生命的研究。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现有的生物科学研究成果和趋势,旨在探讨生物科学类专业的重要性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导论生物科学类专业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生物科学在医学、农业、环境等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生物科学不仅涉及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还探究生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将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生物科学的重要性生物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生物科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拓展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在医学领域,生物科学类专业的人才可以帮助人类战胜疾病,改善生活质量。
在环境领域,生物科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应用价值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选择从事医学、生态学、农业、食品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工作。
他们可以成为科研人员、医生、教师、研究员等,为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作出贡献。
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学生还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从事更加深入的研究工作。
结语生物科学类专业是一门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命,改善生活质量,还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
培养更多优秀的生物科学类专业人才,将有助于推动科技的进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本文对于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学生有所启发,让他们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成为未来生物科学领域的精英。
生命科学导论结课论文

生命科学导论结课论文《人类基因技术及其伦理》作者:***学号:**********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动物医学141班摘要: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是人类科学史发展过程中一次伟大的创举,它是从分子水平上直接探索人类自身奥秘的伟大科学工程,是人类认识自我、追求健康、战胜疾病最为重要的科学研究行为。
基因及基因工程的发展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法律、社会等问题。
关键词: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工程、伦理道德问题正文:在人体生命科学探索的历史中,没有比“基因"二字更具有震撼力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基因一直采取拒绝承认的态度。
直到70年代,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基因"二字才被写进了科教书。
现在“基因”已经被世界各国接受.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一般指位于染色体上编码一个特定功能产物(如蛋白质或RNA分子等)的一段核苷酸序列.人们对基因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遗传学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双螺旋结构以后,人们才真正认识了基因的本质,即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研究结果还表明,每条染色体只含有1~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序列)不同,不同的基因就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基因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是能够“突变”,突变绝大多数会导致疾病,而另外的一小部分是非致病突变。
这两大特点正是遗传和变异的发生基础。
人类研究基因主要应用于基因工程。
所谓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是指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
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
基因工程对人类最大的好处可能就是其应用于医学了,我们知道基因作为机体内的遗传单位,不仅可以决定我们的相貌、高矮,而且它的异常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各种疾病的出现.目前我们还无法对人类受损的基因进行修复,但我们可以利用正常的人类基因在其他生物体内进行表达,生产出我们所需的激素或是蛋白质等物质,来治疗那些不能自身合成此类物质的病人。
生物科学导论的论文

生物科学导论的论文生物科学是以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发育、遗传和进化为重点的学科。
它涉及生物体的多个层面,从微观的分子水平到宏观的生态系统。
生物科学不仅在理论方面探讨生命现象的规律性,还在实践中为医学、生态学、农学等领域提供基础支持。
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生物科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生物分类学,为今后生物系统分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6世纪至17世纪,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探索和研究,这一时期的成果为生物科学奠定了实证基础。
18世纪至19世纪末,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生物科学进入现代化阶段。
生物科学的研究领域生物科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
生物学家研究的对象包括生物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等内容。
遗传学研究基因的遗传规律和变异情况,为人类疾病的治疗和遗传特性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生态学研究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等专业也是生物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科学的意义与价值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生物科学为医学、农业、生态保护等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生物科学研究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生命现象的规律性,拓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生物科学的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生物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未来生物科学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生物科学将继续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遗传变异的机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生物科学还将与其他学科如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相互融合,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并不断创新和突破。
总而言之,生物科学是人类对生命现象的认知和探索的重要领域,它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在未来的道路上,生物科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创新,为解决人类面临的挑战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超有用)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生命科学与我们的生活的连系越来越紧密,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
生命科学是系统地阐述与生命特性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科学。
支配着无生命世界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同样也适用于生命世界,无须赋于生活物质一种神秘的活力。
对于生命科学的深入了解,无疑也能促进物理、化学等人类其它知识领域的发展。
比如生命科学中一个世纪性的难题是“智力从何而来?”我们对单一神经元的活动了如指掌,但对数以百亿计的神经元组合成大脑后如何产生出智力却一无所知。
可以说对人类智力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解释智力本身。
对这一问题的逐步深入破解也将会相应地改变人类的知识结构。
生命科学研究不但依赖物理、化学知识,也依靠后者提供的仪器,如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蛋白质电泳仪、超速离机、X-射线仪、核磁共振分光计、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等等,举不胜举。
生命科学学家也是由各个学科汇聚而来。
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造成了许多前景无限的生长点与新兴学科。
正是世界上这各种各样些生物物种的存在,使得我们的自然界变得丰富多彩,但是由于人类的快速发展,许多物种面临着灭绝和已灭绝的危机,就拿离我们很近的20世纪来说,大约20多万种的物种从此消失在了地球上,昆士兰毛鼻袋熊,1900灭绝.;澳米氏弹鼠,1901年灭绝.;曾经世界上最凶猛的熊--堪查加棕熊,1920年灭绝了;新墨西哥狼,1920年灭绝;中国豚鹿1960年灭绝;台湾云豹1972年灭绝.;西亚虎,1980年后的人是看不见它了;亚欧水貂灭绝时间大概是1995--1999年之间。
生命起源与进化史结课论文

生物演化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自有生物以来,生物就不断地变化着;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细菌到哺乳动物,从海洋生物到陆地生物,它们都是不断改变着。
然而,物种具体是如何进化的呢?最有影响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指出生物进化主要是因为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突变为它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控制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与环境存在一定的关系,而构成环境的要素——环境因子,如水、阳光、空气、湿度等,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环境因子有着五大特点: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限定性、直接和间接作用性。
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耐受范围,生物只有在耐受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旦超过生物在某一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生物就会受到影响。
而且同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是不同的,其原因是生物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它的发育情况、基因的表达情况等都不同,从而使生物对外面环境的需求、耐受能力发生变化。
对于同一种环境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其耐受范围也是不同的,其原因是每一种生物都有不同于其他生物的结构、生物特点。
例如,河水干涸时,生活在里面的鱼类就会死亡;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照晒,植物就会枯萎;绿洲变成沙漠,其上生活的生物也会消失,就是因为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的不适应,所以生物只能死亡或者选择迁徙。
然而,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忍耐范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其他生态因子的影响。
这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可能。
长期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生物,它们的遗传结构和特性受到这个地区生态因子的影响,并产生很好的适应性。
但当环境条件改变,或迁居到一个新的地方时,它们的遗传结构和特性就会受到新的环境因子的影响,如果能忍受环境条件的变化,生物就会产生定向的诱导变异,由不习惯到习惯,并逐渐在新环境里顺利生存下来;如果生物在新的环境中不能及时的适应下来,就会从时间长河中被淘汰掉。
当然,这种适应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论文摘要:学习生命科学知识不仅是生物专业学生的需要,对非生物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三个方面介绍了我校为非生物专业学生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实践和探索,并就师资队伍建设、实验课开设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时代,生物科学日新月异,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前,人类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问题,如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不仅是科技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这要求生物类和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必须有广博的生命科学知识。
因此,面向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生物类相关课程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提高学生综合科学素质的手段之一、如果大学生毕业时不懂得什么是DNA、什么叫克隆等基本概念,不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不了解生物技术与人类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将可能有会成为一种遗憾。
在强调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的背景下,国内外许多高校已将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设为本科生通用选修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上海海洋大学作为一所有其自身特色的院校,推进非生物类专业的生命科学素质教育已有十多年,在2000年《生命科学导论》作为公共选修课在学校开设。
根据我国高校课程的教学思路,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对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一些尝试,并作出一些思考。
一、优化教学内容二、更新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是本科教学最重要、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如何提高生命科学导论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生命科学导论的课程内容涉及生命的组成、细胞、代谢、遗传、分子生物学、进化、生态、健康与疾病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教学内容跨度大、面广且不易深入。
因此,除采用板书、讲述、引导和启发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外,我们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地球生物进化发展过程的理解
摘要:本人通过初中以来从课本上对生物知识的学习,以及课外兴趣中阅读的一些生
物类书籍,于地球生物进化方面稍有基本知识的储备。
在生命科学导论结课论文的要求下,又大体阅读了《普通生物学》等通论书籍内的有关章节,加深了对进化问题的宏观印象,并参照《生态学精要》等课本了解了一下微观机制,同时泛读了一些进化方面的课本和杂书,时间与能力有限,没有形成更系统的概念,只能简单阐述一下个人对地球生物进化发展过程的学习和理解。
关键词:自然选择,进化,地球生物
一、地球历史中的生命演化
地球历史中的生命是以化石的形式保存下来的。
早在18世纪,科学家在寻找矿产的生产活动中发现,古生物化石的面貌最能反映地层系统的新老顺序。
19世纪地质学家基本完成了地层系统(界、系、统)的建立,并提出与地层系统相对应的地质年代表(代、纪、世)。
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表的建立主要根据古生物进化发展的阶段。
以海洋无脊椎动物和高级藻类植物为主,以低级脊椎动物无颌类及高等植物罗蕨类出现的阶段,成为早古生代;以海洋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向陆地侵进(从出现于早古生代的无颌类逐渐演化出鱼类、两栖动物及原始爬行动),以及植物占领陆地(从裸蕨发展到石松类及其他蕨类、种子蕨类及原始裸子植物)的阶段,成为晚古生代;爬行动物的恐龙类盛极一时,裸子植物大发展,鸟类、哺乳类以及被子植物出现的阶段,成为中生代;哺乳类和被子植物大发展的阶段,成为新生代。
我们人类出现在新生代末期。
二、科学史上博物学家们的讨论与各派学说发展
(一)布丰的观点
布丰是法国的博物学家,也是最早阐述生物进化观点的学者。
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生物变异的原因在于环境的变化,且变化会遗传给后代。
他相信构造简单的生物是自然发生的,但由于教会的强烈指责,他被迫放弃了有悖于教义的观点。
(二)拉马克学说
拉马克也是法国博物学家,生物学伟大奠基人之一。
他在1809年出版的《动物学哲学》中系统阐释的进化观点可以概括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认为生物体是在向着复杂化发展的欲望中进化的。
(三)达尔文学说
达尔文被称为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博物学家,是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他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论证了两个问题:一是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二是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即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四)新拉马克主义
1900后,生物学家重新发现了用进废退机制,提出的核心思想是后天获得的形状能够遗传,以适应环境。
若它成立,则表明生物不是被动而缓慢地接受自然选择,而是可以主动而快速的适应并改变世界。
(五)间断平衡论
这是由美国两位古生物学家于1972年提出的观点,在欧美流传较广。
他们认为
新种只能通过线系分支产生,只能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就处于保守或进化停滞状态,直到下一次物种形成事件发生之前,表型上都不会有明显变化;
进化是跳跃与停滞相间,不存在匀速、平滑、渐变的进化。
它与传统的进化论区别有三:
(1)传统学说强调进化是物种在自然选择下的渐进演变过程,在时间(纵向)性状演变(横向)坐标上呈斜线的形式;间断平衡论则认为进化是突变与渐变的结合。
强调大多数物种的形成是在地质上可忽略不计的短时间内完成的,这个迅速的过程叫种形成。
物种形成后,在选择作用下发生的十分缓慢的变异,叫线系渐变。
(2)传统进化论认为进化量(即生物种系在一段时间内的性状演变总量)是渐进变异逐渐积累的总和,线系渐变是进化的主流;间断平衡论则认为虽然渐变也可造成变异,并积累形成新种,但其在总变异量中所占份额很小,种形成才是进化的主流。
(3)间断平衡论强调变异的随机性和地理隔离对种形成的必要性。
它认为形成新种的原料是个体突变,突变是无定向的。
只要对适应无害(中性) ,就可能闯过自然选择这一关而有可能形成新种。
它又强调大多数新种是从父种地理分区边缘上被隔离的孤立小种群中形成的,因为在这孤立种群中产生的突变,不致因基因交流而失去特性,其中多数虽被淘汰,少数仍能被选择保留下来而形成新种。
(六)中性学说
由日本遗传学家木村资生(M. Kimura)于1968年提出一种学说,认为由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对于物种生存既无利也无害,这些突变在自然选择上是中性的,因此,在分子水平进化中自然选择几乎不起作用。
这些突变全靠一代又一代的随机漂变而被保存或趋于消失,从而形成分子水平上的进化性变化或种内变异。
(七)现代综合进化论
现代综合进化论彻底否定获得性状的遗传,强调进化的渐进性,认为进化是群体而不是个体的现象,并重新肯定了自然选择的压倒一切的重要性,继承和发展了达尔文进化学说。
现代综合进化论的基本观点是:(1)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通过有性杂交实现的基因重组合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2)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体而不是个体;进化是由于群体中基因频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3)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4)隔离导致新种的形成;长期的地理隔离常使一个种群分成许多亚种,亚种在各自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一步发生变异就可能出现生殖隔离,形成新种。
迈尔在概括现代综合进化论的特点时指出,它彻底否定了获得性的遗传,强调进化的渐进性,认为进化现象是群体现象并重新肯定了自然选择的压倒一切的重要性
现代综合进化论继承和发展了达尔文学说,能较好地解释各种进化现象,所以近半个世纪以来,在进化论方面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三、我的理解
现代的进化论基本相信生物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进化。
我支持其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部分,至于适合的方向究竟是复杂还是简单,何者高级何者低级,便是我认为难以确定之处。
在这个问题上,我更倾向于“细菌统治地球”的观点,因为细菌基本处在传统的更高级更复杂观点的对立面上——极端简单,而初期的细菌模式,历经世代,始终维持稳定。
如果按照在书本上以化石记录划分的时代,代表进化过程每一阶段的进步,则是: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爬虫类、哺乳类,最后是人类时代,
而细菌却从大约35亿年前的化石中就已存在,并一直发展至今,维持着它差别不大的生存模式,不得不令人惊叹。
所以我认为,自然选择的结果,也许不是人类这般自作聪明却不断给自己制造麻烦的所谓高级复杂,而是细菌般极致的简单和稳定。
就如同系统反复庞大的数学,在精湛的化归思想下只不过就是几何和代数而已一样,生物进化之美未必在于复杂和庞大。
参考文献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吴庆余.基础生命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李难.生物进化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李难.进化生物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李难.生物学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
张昀.生物进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周长发.生态学精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达尔文.物种起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郝守刚,马学平,董熙平,齐文同,张昀.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J 菲尔吉布森,特莉R 吉布森.自然选择.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恩格斯迈尔.进化是什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薛定谔E.生命是什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Lewontin R C.适应.科学,1978,11
Levinton T S.动物进化的大冲击.科学,1993,3
严复.天演论.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
刘平.生物主动进化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Waal F.本性与环境之争的终结.科学,2003,3
Berra,Tim M.进化与特创论的神话.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Futuyma,Douglas J.审判席上的科学:进化论一案.New Y ork:Pantheon Books,1983
史蒂芬杰古尔德.生命的壮阔.南京:江苏科技技术出版社,2009
史蒂芬杰古尔德.奇妙的生命. 南京:江苏科技技术出版社,2008
赫胥黎.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