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论文

论文

像胡杨一样坚强的活着对《活着》的分析【摘要】活着是对生命苦难的承受,是对生命责任的承担。

作品《活着》用叙事的手法,通过写福贵生存的意义,渲染出了活着的重要意义并展示出了作品悲怆的魅力。

分析《活着》我们可以在悲痛中感受到丝丝的温情,亲情与友情。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揭示了《活着》讲的虽然是一个个死亡的故事,却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强的活下去。

【关键字】活着,死亡,悲剧,温情,亲情,友情人生就像海洋,生命就像航船,航船行驶于海洋上。

我们谁都无法知道航船在抵达目的地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事情。

但无论航船在行驶的过程中,海面是风平浪静,抑或是惊涛拍岸。

航船都会坚持的行驶下去。

人生无论是一帆风顺还是波澜曲折,生命都应该继续下去,我们都应该活着。

“活着”二字看似简单,实则充满着责任与承担。

活着并不容易,活着充满着力量,来自对生命渴望的力量,来自对生命苦难承受的力量。

活着,就是要承担起生命的责任,承担起生命中的酸甜苦辣。

余华写《活着》,不正是证明了这一点吗?《活着》是余华转型后的首部长篇小说。

小说从叙述者我在夏天阳光下听富贵老人讲他的人生故事开始,回顾福贵40年的生活,一个个大同小异的死亡故事缓缓引出。

福贵,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少爷,从出生到成年,生命路程一帆风顺,但他却嗜赌成性,最终输光了整个家业,不剩下一片一瓦,把自己的父亲活活气死。

在为母亲求医的路上,遇到国民党抓丁。

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后他母亲已经去世,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

本以为生活可以就此平静。

然而,真正的悲剧才开始渐次上演,聪明活泼的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最终失血而死。

可怜的女儿虽然嫁给了一个好人,但在生孩子的时候却因为医院的设施条件难产而死,留下儿子苦根。

妻子家珍因劳累过度也离开了人世,女婿二喜在一次意外中身亡。

接二连三的打击像一阵巨风把整个家吹得七零八散,剩下的只有外孙苦根一人陪伴着福贵,但是仿佛上天对福贵的打击还不够,孙子苦根最后也因吃豆子噎死而离开了福贵。

回归传统走向民间反思历史论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

回归传统走向民间反思历史论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
回归传统走向民间反思历史论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
余华的《活着》:民间视角下的 历史反思与人性探索
在当代中国文坛上,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充满深刻内涵的长篇小说。它不 仅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在社会、家庭、个体方面的深刻影响,更通过主人公福 贵的人生经历,展现了生命的无奈与生活的不可捉摸。
小说《活着》以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命运变迁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在大时代 背景下所经历的种种苦难。从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这些 社会变革让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磨难。最终,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只 有年迈的他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余华在《活着》中以平实的语言和简洁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急 剧变革的时代中的不幸遭遇和坎坷命运。福贵的人生经历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 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种对大历史背景的准确把握和深入描绘,使小说具有了 深远的现实意义。
然而,《活着》并非仅仅讲述一个充满悲剧的故事。在主人公福贵身上,我 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面对无尽的苦难,福贵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 这种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彰显了人性的伟大与坚强。
基本内容
在当代文坛上,余华的《活着》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 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近日,我有幸重新阅读了这部作品,感受到了 它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生命的独特诠释。
《活着》讲述了主人公徐福贵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人生历程。在不断变革的社 会背景下,福贵经历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 家人一个个离世,最后仅剩下年迈的他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然而,在这样的困 境中,福贵依然选择坚韧地“活着”。
1994年,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的同名电影《活着》上映,使这 部作品得到了更广泛的和认可。本次演示将从小说和电影两个角度,对《活着》 的经典化过程进行探讨。

余华小说《活着》影视改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余华小说《活着》影视改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余华小说《活着》影视改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从余华的小说《活着》到张艺谋执导的改编同名电影《活着》,都吸引了众多的受众。

由于两位创作者不同的艺术追求,小说和电影在一定的共性基础上,也产生了差异性,表现了不同的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

对于余华小说《活着》影视改编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也主要集中在电影改编对于原著小说所发生的叙述角度的变化、电影对小说原本的“忠实”与“创造”、作品色调的改变、题旨风格的异同等方面的对比研究。

以下是对余华小说《活着》影视改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的具体阐述:一、叙述视角和方式的变化对于余华《活着》影视改编叙述视角和方式的对比研究,在多篇文献中都有所涉及,而文章观点基本趋于一致。

杨国荣《张艺谋电影<活着>所蕴含的人生观》[1]、刘莎《同曲变奏:从文学文本到影视文本》[2]和司雯雯《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的差异浅析》[3]等文章都有相同或是相近的观点。

他们认为小说文本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其用意正如余华自己在日文版自序中说的“我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福贵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

如果用第三人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眼中就是一个苦难的幸存者”[4]。

而张艺谋的《活着》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展示福贵一家的悲欢离合。

通过不同的叙述视角将福贵及其家人的苦难悲欢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正如司雯雯《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的差异浅析》所讲“张艺谋的《活着》追求原生态的生活真实,凸显的是底层民众生存的艰辛和伤痛,是荒谬现实对无辜生命的摧损,影片因此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可观性与感染力。

这是张艺谋立足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结合自我艺术追求的独特选择。

”此外,刘莎《同曲变奏:从文学文本到影视文本》一文还借用了“视点镜头”的概念对张艺谋在《活着》影视文本中改用第三人称叙述进行了论述。

他认为,表面上看,影视文本改变了整个故事的叙述逻辑顺序(使倒序变为了顺序)以及叙述视角,舍弃复杂的叙述层面与叙述关系,直接将其简化为了第三人的叙述。

苦难与救赎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存哲学

苦难与救赎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存哲学

372021.04作者简介:张思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构式语法。

一、苦难如影随形首先,小说叙述的方式很独特,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讲述整个故事,使得整个故事的展开十分接地气,这也是余华对苦难意识书写最为常见的叙事方式。

通过第一人称的口吻,以个体的经历来推进,对于读者来说,心理上极易产生情感的共鸣,伴随作者在故事的讲述当中,将那些深藏的记忆一点点复活,而苦难又是众生皆懂的主题。

小说从福贵这位老人对自己过往经历的讲述之中开始,平实的语调下却弥漫着深沉的苦难,死亡的气息充斥在每个故事情节之中,作为读者,读的过程之中时刻会被一股巨大的悲痛意识掌控,苦难营造的种种不确定性令人无法喘息。

福贵本是富家子弟,却痴迷于赌博,败光家产,自己沦为佃农,父亲也死于从老宅搬于茅屋的当天。

经历了命运的轮回重创之后,福贵开始意识到既然生活开了一个玩笑,那就好好地接受自己现在的身份转变。

也正是这场命运的打击,他人生的苦难才真正开始:为生病的娘到城里买药时被抓为壮丁充军,在外流离两年之后,最终得以返乡,回到家却发现女儿凤霞因为一次高烧永远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在其后的生活里,苦难从未放过这位死里逃生回来的男人,他甚至没有时间去喘息,儿子有庆突然死于一次医疗献血,女儿凤霞死于难产,妻子家珍死于软骨病,女婿被工地的夹板车活活夹死,外孙吃豆子撑死。

更让人窒息的是,在福贵亲手埋葬了自己的亲人之后,还得一个人坚强地活下去,死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苦难的一种解脱和升华,但活着却是新的苦难。

对于福贵而言,他不得不面对身后的一切,承载着一切的伤痛,忍受着苦难带给他的精神桎梏。

他是幸运的,但更大程度上是不幸的,幸运的是自己历经磨难却仍旧活着,不幸的是,他面对活着本身无能为力。

二、救赎与信念历经苦难,却依旧能够坚韧地活下去,是什么支撑福贵想要坚强地活下去呢?余华是这样解释“活着”的:“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赋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2008)。

《《活着》中的人生困境与人性探索:20世纪中国历史变迁的镜像》

《《活着》中的人生困境与人性探索:20世纪中国历史变迁的镜像》

《《活着》中的人生困境与人性探索:20世纪中国历史变迁的镜像》1. 引言1.1 概述《活着》是由余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生活经历,深刻揭示了20世纪中国社会动荡时期人们所面临的重重困境和困扰。

这些困境涵盖了社会、家庭以及个人层面,并引发了对人性的深度思考与探索。

同时,《活着》也是20世纪中国历史变迁的一面镜子,反映出政治运动、社会制度改革以及传统文化观念解构重建等方面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展开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了《活着》这部作品的背景和意义,并简要介绍了文章接下来的结构安排。

其次,在“人生困境”部分,将从社会动荡、家庭与个人三个角度阐述小说中所呈现出来的各种困境状况。

紧接着,在“人性探索”部分,将重点讨论小说中对爱情与亲情、善恶和道德观念、自由意志与命运等方面的深刻探索。

而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迁的镜像”部分,将聚焦于政治运动、社会制度改革以及社会价值观与传统文化观念的重建等方面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文章进行总结,并进一步探讨《活着》所揭示的人生困境和人性探索对现实社会以及我们每个人可能产生的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余华的《活着》,更好地理解20世纪中国历史变迁背景下人们所遭遇到的困境和对人性问题的探索。

同时,通过小说中呈现出来的镜像,我们可以更透彻地认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对普通人民生活所带来的冲击与改变。

这种对比反映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思考当代社会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在这些困境中找到前行与成长的力量和方向。

2. 人生困境:2.1 社会动荡带来的困境:《活着》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动荡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困境。

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中国,经历了许多政治运动和社会变革。

这些动荡不仅给人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也对他们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知识分子被打击、迫害,失去了工作和声誉,甚至失去了生命。

学年论文——浅析活着

学年论文——浅析活着

浅析余华《活着》福贵形象摘要余华的《活着》给了我们一种独特的视角和全方位的启示。

他揭示了在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既真实可信又辛酸冷酷,余华以冷峻的笔触,朴素简单的文笔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现实又残酷的故事:福贵家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而他却坚强地活着。

这部作品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死亡过程,一波又一波的苦难经历,宣扬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可能的态度。

本文主要从福贵少年、中年和老年来分析福贵的形象,及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通过看福贵苦难人生,探索活着的意义,人类生存的价值。

关键词福贵;苦难;活着福贵是典型的旧时中国人物的代表,一个穷途末路的羔羊,任生活的利刀宰割。

悲剧的命运和动荡的年代让勤劳善良的一家人经历了生的坎坷和活的辛酸,最终活着的人仍然在悲伤中坚韧地活下去。

不论是天灾也好,人祸也罢,都汇聚在这一个中国最质朴的农民的家庭中,展现了中国底层人生活全景画的一面,表达了生命中的无常以及普通百姓粗糙的却坚韧的生存信念。

历史的变迁导致人的生活与思想跟着改变,潦倒后的福贵在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较量后,才真正明白,活着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呀!福贵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死亡,恐惧和孤独,然而他只能默认生活的林林总总的苦难,他背对着灵魂的孤独,承受了那个时代给带来的无知和愚昧。

于是,活着就成了生活的信念。

一、福贵形象分析(一)忤逆放荡的福贵人物是小说创作的重要部分。

小说艺术是涵盖于塑造人物形象,艺术典型的艺术。

小说《活着》中得人物都是苦难的种子,作者通过塑造其他人物形象来丰富了福贵的生命历程。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要经历从青涩到成熟的过程,就像果实一样。

年轻时候的福贵是个嗜赌成性,终日流连于风月场所的浪荡地主少年。

凭着爹是地主的优势,又是独子,从小被溺爱着,整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家里还有漂亮贤惠的妻子,可谓是人前人后羡慕的主子。

有句俗语说:“饱暖思淫欲”,福贵就是这个样子。

小说中是这样写福贵年轻的时候,“我爱往妓院里钻,听那些风骚的女人整夜叽叽喳喳和哼哼哈哈,那些声音听上去像是在给我挠痒痒。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人生无奈而又沉重的悲歌汉语言文学汉语121摘要:余华给了苦苦追寻的我们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无比深刻的答案:活着是一种过程,生命只是活着,无论幸福或者不幸,都需要我们去经历,去面对,活着,生命才有意义。

有时候,苦难也是生命中的一种必然,不能轻易的放弃生命才是实质。

关键词:活着苦难希望死亡正文: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只依稀记得一幕,最后的孙子,也死在他面前,那种欲哭无泪地默然,让人心里揪得紧紧的,也没有眼泪,却比大哭一场还要累神。

感觉实在是太过深刻,悲痛就这样一下一下,按部就班地席卷而来。

考虑题目考虑了很久,在这次重新看了第二遍时,突然明白,悲的并不是福贵一生的遭遇,而是那种对于命运的无奈和对于人生的无力,所以对它定位为人生无奈而又沉重的悲歌。

余华这样说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书中福贵经历了由富少到落魄到亲人相继离世的过程,在这中间,他学会了劳动,学会了忍耐,学会了体会生活的种种艰辛。

在这中间,他失去了六个亲人,他体会了悲痛,体会了无奈,体会到了命运的残酷剥夺。

他历经了懊悔沮丧悲痛,与昔日富家少爷的生活与形象大相径庭,他这么苟延残喘的活着,这么孤独的活着,他没有任何目的,就只是单纯的为了活着而活着。

对于福贵的形象我不知该到底如何去赘述。

他奢靡他颓唐他是浪荡公子,他却在后来贫困潦倒中就那么那么挣扎的活着。

他看见妓女,看见赌场,看见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景象,却在最后抱着家珍说要好好活下去。

活着的信念该是多么强大,让福贵这样温顺和沉静的坚定走下去。

我不敢想假设我是主人公,会不会有勇气活着,会不会像福贵这样沉静乐观。

有庆的死变成书的转折点,变成命运的嘲弄与悲痛的来源。

就在此之前,有庆长跑得了第一名,凤霞回家变成家里的主力,在我们认为福贵的生活福贵的人生就要转为美好,充满了未来美好的希望时,有庆的死成为了突兀在我们心中的刺,然后一步一步的看着福贵的亲人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苦难中求生存—浅析余华的《活着》

苦难中求生存—浅析余华的《活着》

苦难中求生存—浅析余华的《活着》摘要:余华的《活着》向人们展示了人在极度苦难状态下的生命承受能力。

本文通过浅析小说主人公富贵在极度苦难的生存状态下所体现出的生命承受能力,来分析支撑其坚强生存理念背后的精神源泉:对命运的顺从与认同,亲人间体现出的脉脉温情,以及富贵深厚的家庭情结。

富贵所持的那种面对苦难而活着的“在世”态度,不仅是一个农民的生存体验,也是具有人类普遍性的面对苦难的生存理念和生存策略。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生存策略中国现代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以一部《活着》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底层农民的坎坷一生,在生与死考验中,充分体现出了个体在苦难遭遇中的生命承受能力,以及面对苦难的生存理念和策略,值得我们去深刻思考。

一、人生中无尽的苦难首先,个人的苦难往往源于不同时代社会发展变迁中所产生的苦难。

作为个体存在的我们不可能独立于社会潮流之外,而只能作为社会存在的一部分而存在,我们的命运也将永远被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而牵动。

《活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宏大的社会生活背景:“做了手脚”、“挖了个坑让人往里跳”的赌场;枪林弹雨,死人如麻,随时会丧命的战场;荒谬至极的大跃进炼钢时代;饿殍满地的三年饥荒时期;黑白不分颠倒人妖,人性扭曲的文革日子。

小说主人公X富贵及其周围的亲人,就在这变幻不定的社会生存场景中活着,哪怕被人做了手脚一夜之间输得倾家荡产,哪怕糊里糊涂被抓壮丁,拖上战场;“上面”一声令下砸锅炼钢,人人都会照办,解散食堂全村买锅,人人还是都会照办;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会饿死人,只知道要活着;他们不知道城里的造反派为什么要铺天盖地地贴大字报,那是离他们很远的事,他们只知道“天天都在死人”的城里去不得。

作为渺小的个体存在,他们没有抗争,也无法挣扎,他们只是被动而无奈地活着,默默地承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切阵痛。

他们不是生活的主人,而只是被生活卷着走的人,是被命运俘虏的人,他们没有任何能力承担命运的变幻无常。

其次,活着最大的苦痛不是生存的艰辛,而是与亲近的人一个个地先自己而远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的研究综述
文学院杨海燕67
摘要:《活着》主人公福贵讲述了他一生的故事。

在他的讲述中,我们沉浸在人间让人感到温馨和感动的美好情感当中,同时,又被其中不可捉摸的人物命运深深牵引,“一朝一夕,福祸难料”。

本文将透过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下的《活着》、民族性和现实性等五个视角,归纳各位学者对《活着》一书的探索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活着”这个沉甸甸的词语。

引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关键词:活着现实艺术苦难生命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下的《活着》
有学者认为余华先生的《活着》是一部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作品,具有无穷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以莎士比亚化中对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要求来阐述《活着》的社会性”【1】以现实主义理论中典型和个性相统一的原则来解读《活着》的人物描写,以莎士比亚化中对作品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的要求来探看《活着》的情节发展,以现实主义理论中真实性和倾向性相统一的原理来展示《活着》的思想价值;对《活着》作了更深刻的挖掘和解剖,从更广阔的角度说明了该作品的魅力与价值。

余华的《活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特定时代的社会和其生活风貌,文中的故事情节在那些特殊的历史年代里(三反五反、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都不乏有着现实性的意味;《活着》这部作品真正做到了以历史的真实面貌叙述故事的手法,达到了文艺创作“真实性”的标准,同时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又自然而然的、隐蔽的流露出了自己的“倾向性”———对人的终极关怀。

作者的“倾向性”在故事“真实性”的基础上合情合理的表达出来,做到了文学创作客观倾向和作家主观思想倾向的融合统一,是创作真实性与倾向性辩证统一的优秀作品。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下的《活着》是一部具有强烈现实性的作品,是一部将人物描写典型性和个性化相结合的作品,是一部情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完美结合的作品,还是一部于真实中自然而然流露人文主义关怀的巨作。

从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出,《活着》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文学创作的要求,它的深刻性和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将经受住历史的考验,永远放射出它那独特的光芒。

二、一部小说,彰显民族特性
有学者认为《活着》中体现的民族性,应该是作者余华在写此小说前就已经意识到了的一个精神,在《活着》中,民族特征的展示是全方位的。

从小说的整体构思来看,《活着》是以传统的辩证思维写成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思维首先认为事物是以其对立面的存在为基础的。

在《活着》中,传统辩证思维的对立统一和发展转化的两极都得到显示,具体表现在情节叙事、反鉴历史和人性探索这三个层面上。

从写作立场来看,作者余华先生站在了民间立场的角度上,平静地叙述完了这部“死亡史”,这一大亮点成为了其作品民族特性的另一重要维度。

书中并不涉及过多的评论性文字,“正如花开花落,一切顺其自然”【2】给读者的感觉只能是余华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在看待书中人物的遭遇,对于历史霍乱,作者余华只是当其为一个外部环境,而没有丝毫的埋怨之感。

书中的叙述让读者沉浸在非政治的平民百姓的原初混沌之中, 获得一种超脱的享受。

另外,福贵和家珍对待春生的态度充分显示了摒弃政治势力、重情重义的民间道德的自在之美。

总之,《活着》所显示的民族性特征是余华寻找真理掘到的宝藏,从中可以看到民族文化的深远与悠长,看到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和魅力。

三、关于艺术的审美
有的学者认为通过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对《活着》进行了审美反应的分析,《活着》的材料与形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不一致,但作者以精心布置的形式克服了题材,达到了材料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

“这一切使读者的灵魂在苦难中得到了净化,获得了艺术的审美”【3】
《活着》用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将其中陈述的部分分为两个大块,以主人公的讲述为主,以“采风者”的串插为辅,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索,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人们学会的是如何去不死,理解生的意义;同时还为给读者讲述了生活的苦难,是一场人生,《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活着》以其精巧的构思和精心布置的形式,消解了生活的苦难,使读者在死亡中看到了活着的乐观和坚韧,获得了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升华,有着持久的艺术魅力。

四、透过《活着》,看现实的新一种
活着,本是一个沉甸甸的字眼,更是一个需要面对现实的字眼。

有的学者认为余华的《活着》探讨了现实中人的生存处境,对《活着》中所蕴藏的具有终极意义的人的生存处境作进一步的探讨,让读者在作家平静的故事叙述中感受到生命的宁静,并不由得对处于历史与现实中得人们所要面对的问题进行思考。

“苦难和温情是《活着》的主旋律,即使在那样一个艰苦的年代,人们与命运、苦难抗争,人与人之间流露出互相理解、帮助和爱护的真情,不管是亲人、朋友,还是乡人,他们的生命是如此真实,在残酷的现实中,他们一遍遍承受生活的苦难”【4】《活着》正是通过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历程,来展现普通下层人民在苦难中体味温情和在温情中承受苦难的生存处境。

同时,《活着》以一种充满了温情的叙述方式,与余华以往作品中那种让人感觉冰冷的、毫无感情的、残忍的叙述是相去甚远的,在这种温情的叙述氛围里,作品中善良的人物的命运让人感伤而又让人欣慰和感动。

有的学者还认为《活着》不着意追求活着的意义,只关注“活着”本身;它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就像是一首韵味悠长的歌谣,它克制而超然地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5】福贵因为身世受到“我”的重视而满怀喜悦地讲述自己,和盘托出,虽是平铺直叙,却在读者胸中激起一唱三叹的哀悯。

总的来说,《活着》给读者带来的是耳目一新的感觉,不管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更特别的在于作家那对现实予以平和与超脱的写作姿态所呈现的温情的、感动的“现实”,其较于之前的作品中所展现的残酷的、血腥的“现实”可谓是作家余华创作的“现实的新一种”。

“或许可以说是作家突破以往那种“我是为虚无而写作”的创作,而回归现实、忠于现实的真正为内心的写作”【6】
五、温情的受难,倔强的活着——剖析主人公的灵魂
主人公福贵是苦难的象征, 他在经历了人生的大灾大难之后体悟出;面对不完全的生命状态, 要想活着就要能够承受生命中的苦难、对生命和生活怀有希望、保持乐观的精神。

“世界上最珍贵的是生命, 而活着就是生命的基本要求”【7】
有学者认为在活着一文中,作者余华先生将主人公富贵放置在一个不完全的生命状态中,让他在温情的包围下,受着苦难的折磨。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 福贵的人生顿悟中确实包
含着过多消极因素, 但对于在漫长的艰难中苦苦挣扎的中国底层的弱小百姓来说, 实在很难否定这种人生态度的合理性及存在价值。

福贵作为一个无知无识无依无靠的贫苦农民,在大灾难面前, 他只能采取隐忍的方式, 温情地承受苦难, 抗拒死亡, 用不争之争的方式, 这个意义上来说, 福贵的活着是另一种反抗不是激烈的革命式的反抗,而是用生命的存在化解苦难, 并进而抗拒死亡的反抗。

然而,有学者还认为文中主人公福贵倔强地活着,具有完整的生命意义。

《活着》中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即福贵对生命长度的迷恋,他在面对生存困境时,不断地“挣扎”, 与之抗衡,最终并活了下来,这是一件让读者为直敬畏的事情。

世界上最珍贵的是生命, 只有当死神的脚步越来越临近时, 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才能够体验到即将失去它的不舍与无奈。

当我们拥有它时, 就应该抓紧时间去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快乐。

与生命的贵重相比, 一切都可以看淡了。

“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 人的理想, 抱负, 或者金钱, 地位等等”【8】与生命本身是没有关系的, 它仅仅是人的欲望或者是理智扩张时的要求而已。

人的生命本身是不会有这样的要求的, 人的生命唯一的要求就是温情的受难, 倔强的活着。

【1】焦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视角分析余华《活着》[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05期.第108页.
【2】贾小瑞.余华小说的民族性分析——以《活着》为例[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02期 . 第53页.
【3】余盛详.王慧英.生活的苦难艺术的审美——试析余华《活着》[J].黑河学刊,2010年09期. 第57页.
【4】孙蕾.活着的真实——读余华的《活着》[J].成功(教育) ,2009年11期 . 第260页.
【5】徐敏君.现实的新一种——论余华《活着》[J].文学界(理论版) ,2011年04期.第16页.
【6】吴腾飞.论余华的小说《活着》[J].文学教育(中) ,2011年01期.第14页.
【7】水维莉.温情地受难倔强地活着——论《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的精神形象[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02期. 第82页.
【8】王俊忠.《活着》:孤独个体的承担与希望[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第7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