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的起源与特质
从中外文明的比较中看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关联性

从中外文明的比较中看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关联性摘要:人类社会,是一个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也是一个多种文明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社会。
但是,如何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关联性,是困扰人类自身的大课题。
21世纪的到来,把这一课题更加紧迫地摆到了我们面前。
国际社会越来越强烈地呼唤着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本文将以中外文明的比较研究为基点,来探讨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关联性,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关联性。
关键词:中外文明;比较;世界文明;多样性;关联性人类社会,是一个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也是一个多种文明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社会。
但是,如何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关联性,是困扰人类自身的大课题。
21世纪的到来,把这一课题更加紧迫地摆到了我们面前。
国际社会越来越强烈地呼唤着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本文将从文明的内涵、发展概况以及与文化的区别着手分析,进一步对中外文明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来探讨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关联性,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关联性。
一、文明的概述及与文化的区别(一)文明的概述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和睦的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
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
文明内涵具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明”涵义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表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达到较高的水平。
狭义的文明是指与野蛮相对的理性的社会体系。
人类整体守护着的文明是指广义的文明。
文明是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
从内容上看,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主客体矛盾。
主体在解决和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及人类客体的矛盾过程中,产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创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西方文化概论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定义: 为了应付自然的挑战, 发展出物质的或技术的文化; 为了找出在群体中与他人的相处之道, 乃有社群的文化和各种典章制度; 为了克服自己, 乃有精神的或表意的文化, 如音乐、文学、宗教等.二. 文化的特征:1. 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 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
遗传。
2.文化不是先天所有,而是通过后天习得。
文化是社会传承,而不是生理遗传。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4.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5.文化是动态的,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三. 西方文化:是西方人为适应自然与人文环境所创造出来的生活方式的总和,其功能在于确保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四、文化与文明五、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六、对待文化的态度: 文化相对主义七、世界八大文化体系1、亚洲太平洋文化体系2、南亚文化体系3、地中海大西洋文化体系4、中东阿拉伯文化体系5、北美大洋洲文化体系6、拉丁美洲文化体系7、非洲文化体系8、犹太文化体系八、西方文化的组成(23-24)第二章希腊文明第一节. 希腊文明的曙光---爱琴文明一) 克里特文明1.克里特岛的先民(公元前4500---公元前3000)来自北非(埃及)和西亚半岛(两河流域)2. 米诺斯时代(公元前2500---公元前1500)1)克诺索斯迷宫二)克里特文明的覆灭(公元前1500)三)迈锡尼文明(阿卡亚人) 由迈锡尼人创造的文明通常被视为青铜文化。
1. 狮子门2. 黄金面具3. 特洛伊战争四) 线形文字A 和B西方文化的起源和古典时期1. 新石器时代(公元前两万年) →农业文明开始→青铜器时代(公元前6000-3000) →众多的民族来到爱琴还地区(亚细亚民族和印欧语系民族)2. 欧洲文明(文化的欧洲和地理的欧洲)的出发点: 埃及的尼罗河; 亚洲的两河流域; 上古的第三大文明是爱琴文明.3.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古典时期)发展阶段:1)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最早的文明) →迈锡尼文明(早期的城邦文明,公元前13世纪特洛伊战争)2)荷马时代(多利亚人公元前11-9世纪)3)古希腊城邦时期(公元前8世纪)→马其顿兴起(公元前4世纪)4)罗马帝国征服马其顿(公元前2世纪)→47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2、米诺斯时代从历史渊源上来看,西方文明最初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位于爱琴海南端入口处的克里特岛。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报告

大家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我们说西方文明如果从克里特文明开始算起的话,距今已经有4千5百年左右的历史了。
而我们中国文明呢,我们常说中国文明5千年的历史,而实际上只有3100年左右,即便是从夏代开始,至多也只有4100年。
但是西方学术界只承认我们的文明史是从商代而不是从夏代开始。
因为,他们认为夏代只是一种传说,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是一个文明,尤其是没有找到文字。
没有文字的文化只能算是一种原始文化或者是一种传说。
不过,我们自己还是坚持我们的文明是从夏代开始,也就是和西方的文明历史大抵一致。
人类世界是由多民族复合组成的。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民族在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下生存、繁衍、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在人类文化发生之初,生活在不同地理背景的人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
环境的差异构成民族文化差异的最初动因。
在漫长的人类文化与自然界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民族文化的特色。
一、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中华民族文化诞生于东亚大陆,东濒茫茫沧海,西北横亘漫漫戈壁,西南耸立着世界上最险峻的青藏高原。
这种对外交通不便和内部回旋余地相当开阔的环境,造成了一种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离的状态。
中国古代文化系统从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中获得了比较完备的隔离机制,加之适宜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和土壤,决定了中国人之能以农耕为主。
农业是中华民族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中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生产方式,而农业的生产方式又决定了中华文化具有与其他文化不同的特征。
在形成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文化心了结构也逐步发育成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二、西方民族文化的特质西方文化的源头在古希腊。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西方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具有鲜明的特质。
西方民族文化同样具有的独特风格主要表现在古代西方的生存自然环境和西方民族富有的探索精神。
原创2:第3课 西方文明之源

凯撒遇刺后,罗马动荡的局势并未停息。公元前27年,屋大维在元老院的支持下独揽大权,成为实际的皇帝,元老院还给屋大维上了一个新尊号:奥古斯都,意为“庄严、神圣、伟大”之意,这是一个比皇帝更光荣的称号。屋大维是没有“皇帝”称号的第一个罗马皇帝。从此,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
共 和 制
帝 制
屋大维统治罗马长达四十年以上。他结束了一个世纪的内战,使罗马帝国进入了近200 多年相当和平、繁荣的辉煌时期。史称“罗马和平”
本意是指罗马帝国辉煌时期,疆域辽阔,交通四通八达!
引申意:
小 结
拓展延伸:永恒之城——罗马城的起源
著名的“母狼乳婴”故事记载了有关创建罗马古城的传说。公元前7、8世纪,罗马国王努米托雷被其胞弟阿姆利奥篡位驱逐,其子被杀死,女儿西尔维娅与战神马尔斯结合,生下孪生兄弟罗慕洛和雷莫。阿姆利奥把这两个孪生婴儿抛入台伯河。落水婴儿幸遇一只母狼用奶汁哺喂成活,后被一猎人养育成人。后来,两兄弟长大后杀死了阿姆利奥,并迎回外祖父努米托雷,重登王位。努米托雷把台伯河畔的7座山丘赠给他们建新都。后罗慕洛私定城界,杀死了雷莫,并以自己名字命名新城为罗马。
政治上:扩大公民的权利;完善雅典的民主政治。
经济上:大力发展工商业。
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
启示:
伯利克里 (公元前495~前429年),雅典政治家,统治期间实施一系列改革,使雅典达到全盛。
雅典卫城
雅典露天剧场遗址
伯利克里完善雅典民主政治的具体做法:
西方文明之源是什么?
迈锡尼文明
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它是不同于大河流域的海洋文明
发祥地
克里特文明
爱琴文明
维纳斯雕像
东西方文明比较

东西方文明比较——希腊文明与中国文明摘要:东西方文明由于地域差异和形成原因的不同,因此文明方式和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
关于东西方文明的比较,我想我们应该都会很快的想到希腊文明与中国文明,这是两个典型的东西方文明的代表,希腊与中国也可以说是两种文明的起源地。
所以我论文的主要内容会把希腊文明与中国文明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东西方文明希腊文明中国文明政治制度经济思想文化在政治制度方面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主线是从分封制、宗法制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核心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而古希腊的政治体制主线是古希腊民主政治,核心是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这两种文明下所产生的政治制度有着很大的差别。
古代中国地域宽广以集聚的部落形式存在,以众多土地为依托形成“农耕文明”。
这种地理环境下中国政治制度开始变化发展,渐渐地以地域组织取代血缘组织,这也是是区别国家与氏族部落的一大标志,它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巨大成果。
到了青铜器时代我国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强化发展,夏商周时期,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依然有浓重的血缘组织色彩。
秦的统一逐渐打破了这种情况,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其皇帝制度源于王位世袭制,专制制度源于宗法制,但均极度强化;同时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建立中央管理地方的体制;此时,皇室家族与国家合为一体,皇室家族成为国家的象征,统一的标志,这是历史的进步。
从汉到元,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发展、完善的时期,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到达顶峰。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不断变化、调整,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国家、地方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调整。
这些政治制度的不断调整,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一度强盛文明,但同时也为中国以后的改革、革命种下了难以拔出的封建之根。
而古希腊被近现代西方视为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其原因在于今天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法律制度,大部分源于古希腊、罗马。
人类早期文明多发生在大河域。
《西方文化导论》复习综合题库

《西方文化导论》综合复习第一章西方文化的起源一、填空1 、希腊历史的第一页是___非洲_____ 文明的历史。
爱琴海文明指的是爱琴海地区的青铜文化,先后形成了两大中心:________ 和________ ,因此又通称克里特岛- 迈锡尼文化。
2 、公元前________ 年期间,是克里特文化最为繁盛的时代。
克里特文化的中心是________ ,传说中的________ 国王建立了海上霸权,控制了整个爱琴海地区。
克里特的文字经历了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两大发展阶段,在它的繁盛期,线形文字全岛通用,这种文字又称________ ,以区别迈锡尼的________ 。
3 、迈锡尼文化以________ 而得名,但它实际上是希腊本土文化青铜文化的通称,是________ 的继续,只不过又加上了希腊民族文化的一些要素。
4 、荷马时代的艺术主要表现为________ ,陶器表面多用________ 来装饰,所以荷马时代的考古文化通称为________ 风格文化。
5 、爱琴海文明经历了一个盛极而衰的过程。
随着希腊文化中心的北移,希腊文化也越来越摆脱了________ 和________ 文明的巨大影响,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希腊民族文化。
奠定了日后________ 的根基。
二、名词解释1 、迈锡尼文化2 、荷马史诗三、问答题:1 、荷马史诗的成就是什么?第二章希腊古典时代的文化一、填空1 、在古希腊史上,通常把公元前8 世纪- 前6 世纪称为________ ,这是古希腊文化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公元前6 世纪以后直至马其顿征服希腊,称为________ ,是上古希腊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古典时代以后到奥古斯都打败安东尼这一时期,为________ ,是上古希腊文化广泛传播于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大洲许多地区的时代,同时也是希腊文化没落的时代。
2 、希腊人信奉的新神是从_______ 开始的, 神宫建在_______ 山上,娶其姐_______ 为后,有智慧女神_______ ,太阳神________ ,爱神_______ 。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录和见证者,作为凝固了的文化艺术品,从未间断过对人们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文化特质、哲学体系、艺术风格、审美观念、建筑历史等方面来看,中西方建筑文化存在许多明显差异。
1.中国的宫室建筑带有权力中心思想的印记中国大型宫室建筑的特点是中轴对称,中轴线上的宫室巍峨宏伟,有多层级纵深,两旁有附属性建筑,左右对称。
这体现着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君臣秩序、尊卑长幼之节。
皇家建筑是帝国形态的象征。
普通人家建筑也严格地体现着封建家长的权威地位——家长住上房堂屋,子孙住厢房偏厦。
即使最偏远乡村中的房子也遵守着宫殿建筑中蕴含的等级体系与社会思想文化准则。
2.中国重视“内宇宙”修炼的思想在园林建筑中的痕迹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
重视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之学,涵泳性情,默思玄览,修炼“内宇宙”,在笔墨纸砚则为书画,在草木土石则为园林。
他们将内心修养作为宇宙中最广大最重要的学问。
中国古代除了李白、徐霞客等寥寥数人,并无太多探险家,大约与士大夫重视“内宇宙”修炼而不重视对“外宇宙”的探索有关。
反映在建筑上就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华丽、精巧。
他们将“内宇宙”又投影在园林建筑上。
苏州园林玲珑精致,咫尺之间变幻多重景观,譬如狮子林中的假山曲径,极尽曲折回环之能事。
3.中国建筑的围墙文化中国建筑喜欢用一堵坚实的围墙把建筑封闭起来。
作为家天下的皇帝,更是给“国家”(以国为家)修了一座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围墙。
此处可隐约窥见中国内敛、保守的思想因子。
4。
中国建筑中的“天人合一”徽派建筑模山范水、师法自然,建筑和周围山川景物、地理形势融合无间,让水土成为建筑的有机部分,让建筑浑融而化入山川。
中国建筑讲究风水堪舆之学,大概与“天人合一”的思想问有某种内在的隐秘关联。
5.西方建筑文化发展与中国文化的迥异之处经历了风格迥异的不同历史时期,西方建筑在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都十分显著,而中国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变迁的痕迹则微乎其微,只有专业人士才能从斗拱的层数多寡等细微之处判断出一座中国古代建筑的年代。
阶段特征与时间节点

四、1840—1870年 (一)世界总特征:
工业文明( “蒸汽时代”)的到来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1、经济 工业革命(18世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完成---机器大生产
取代手工劳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政治 资本主义代议制发展—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本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 法国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社会主义运动兴起--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 1871年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世界: 中世纪欧洲黑暗统治---基督教神权统治 中外联系对比: 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三、14—18世纪 中国明清(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特征: 农业文明(中华文明)走向衰落(并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西欧特征: 资本主义兴起---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1、政治 中国明清: 专制皇权发展到顶点---明朝内阁制度和清朝军机处--维护封 建专制统治 国家大统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康熙帝政迹 欧美:
七、20世纪70年代 (一)世界总特征 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战略收缩 世界多极化趋势形成— 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 正常化。 不结盟运动兴起(1961年). (二)中国总特征 从“文革”到改革开放
中外联系对比: 中国改革与苏联改革、西欧社会改革 中苏美三国关系的变化及原因
1、经济 工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海外殖民活动。 2、政治 (1)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成为西方文明的起源。 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6年) --雅典民主制的确立。 伯里克利改革(公元前5世纪中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第1期第7卷(总22期)西安联合大学学报Journal of Xi ’an United University Vol.7 No.1Feb.2004文章编号:10082777X (2004)0120038204收稿日期:2003-06-08作者简介:汪国风(1938— ),男,江苏仪征人,天津画院一级画师。
西方文明的起源与特质汪国风(天津画院,天津300040)摘 要:长期以来,东西方的学者习惯于将古希腊文明视为西方文化的源头。
其实,真正的源头应是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
但它并非原生文明,而是在埃及农业文明与西亚商业文明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次生文明。
而西方文明则是一种在游牧文化骑马民族的反复冲击下,主要继承和发扬了游牧文化集贸易、掠夺、殖民于一体的骑马民族传统,由原始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商品文化、农耕文化杂交而成的海洋文明。
关键词:骑马民族;海上骑马民族;海洋文明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11骑马民族的反复冲击从人种和语言上划分,最原始的游牧民族主要有三大支:印欧语系的高加索人、阿尔泰语系的蒙古利亚人和闪含语系的闪米特人。
游牧民族形成以后,便主要生存于广袤的欧亚内大陆和西南亚的干旱地区。
他们以“落”(二三户为一落)的方式,散布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漂泊不定,全部财产可以随身带走的简朴生活,而且还必须按季节在冬季和夏季的牧场之间不断地游动,游牧距离常在1000公里以上。
只有在冬季或发生天灾人祸之时,才聚成“部”,“部”的大小不一,少则数十数百户,多则成千上万户。
由此也就形成了与有根的农耕文化截然不同的轻土重财、游荡成性、四海为家、随遇而安等的无根特质。
由于放牧主要靠个人的能力与智慧,独自面对大自然的肆虐,鹰、狼一类食肉猛兽的袭击或邻人的劫掠,便锻炼出他们强壮的体魄,彪悍的性格和天马行空、独立不羁的英雄精神,形成游牧文化的又一特质──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强权思想,以及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体私有观念和相应的个体私有制度。
在农耕社会通过一系列兼并战争形成国家,而分散的、与世隔绝的游牧民族,却始终处于没有文字和历史、没有什么年代变化和地域差别的单一同质状态。
直到他们终于面对农耕文明积累起来的丰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时,才痛感自己的寒酸与落伍。
加之周期性旱灾的胁迫,便使他们如影随形一般地与农耕文明形成了不解之缘。
大约从公元前三千纪中叶,由于发生了世界性超大规模旱灾,便进一步致使游牧民族化为江上波夫所谓的“骑马民族”,开始进行以农耕社会为目标的大迁徙和大掠夺。
游牧民族所发动的掠夺战争,从时间上说要比农耕社会的兼并战争要晚。
就其性质而言,则是一种集贸易、掠夺和殖民三位于一体的、基于天时和力量对比的随机性外拓型战争。
具体地说,就是:在风调雨顺或农耕社会相对强盛之时,他们大抵安于相互间的和平共处与“双边贸易”,至多进行一些随机的局部性骚扰;一旦发生天灾人祸或农耕社会相对衰败之时,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扑向农耕社会,不断地进行掠夺和殖民。
既然战争的主旨在于掠夺和殖民,他们便如蝗群般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因而胜负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往往不是将帅的谋略,而是勇士们的彪悍、勇敢、机敏和相互间的默契配合。
为了造就这样的勇士和调动他们的战斗积极性,军事集团的首领们又实行以敌人的首级论功行赏、战利品归个人所有、把战死者尸体运回便可尽得死者的财产,以及偷一罚十、一夫多妻和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剩余等一系列鼓励强权的政策,进一步将他们塑造成以“男人的天堂在马背上和女人的胸脯上”一类格言为人生观,拿杀人放火当家常便饭,视马革裹尸为寿终正寝的亡命徒。
由这样的亡命徒构成的、建立在个体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军事集团,很难形成农耕社会那种精神和伦理的权威。
为了使掠夺战争“成为经常的职业”和“民族生活的正常职能”,就必然实行军事民主制,即平时,统治集团的首领必须定期召集会议,举行国家庆典或商讨国事;战时,则必须发扬军事民主,而不能独断专行。
建立国家之后,君主也须接受贵族会议和公民会议的制约与监督而很难实行独裁。
尽管骑马民族所实行的“民主”制度,主要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民主”,但毕竟开了人类社会民主制度之先河。
面对各方面的条件皆优于他们的农耕社会,他们实行全民皆兵的战略,刻意推崇尚武精神,连少女儿童也都个个骁勇善战,如萨尔马特(Sarmatians )人,甚至形成妇女须杀死数名敌人后才能婚配的习俗。
而半是蒙古血统、半是欧洲血统的斯基泰(Scythia )人则在女儿初生时,母亲即用铜烙铁烙其右乳,为了发育时滋生右乳之经血可集中于右肩及右臂,以便挽弓射箭。
他们的男子,生活即战斗,战斗即生活。
对俘虏的敌人,鲜血就是饮料,人头就是酒杯。
凡其行经之处,遇人即杀,遇物即毁。
[1](上,P344注、P343)而匈奴人一经激怒,他们就奋起作战,排成楔形队形,发出各种狂叫声,投入战斗;他们敏捷灵活,有意分散成不规则队形,兵锋所至,杀戮骇人。
他们没有固定住处,没有家,没有法律,没有稳定的生计;他们乘坐着大篷车,像难民一样四处流浪。
他们没有人能说出自己的起源,因为母亲怀他在一处,生他在遥远的另一处,抚育他又在更远的一处。
[2](上,P316)在这种“全民皆兵”的基础上,又以军事贵族为核心,联合各个游牧部族,组成精悍的军事集团,依靠战马的优势,采取快速机动的运动战,来对付貌似强大却外强中干,并且由于根的羁绊而注定处于被动挨打地位的农耕国家。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扮演了“食腐兽”的角色,游牧民族的大迁徙主要有三个源头:一是分布于西南西伯利亚、哈萨克和南乌拉尔地区的印欧人,二是西南亚阿拉伯半岛的北支闪米特人,三是分布于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匈奴人、突厥人和蒙古人。
大约自公元前三千纪初叶以降,这三个源头,便有如三个活火山口,先后一批批地向农耕世界“喷发”游牧民族部落的“熔岩”,掀起三次历时长久的大规模迁徙和冲击浪潮。
第一次大迁徙主要是印欧人和闪米特人。
大约从公元前三千纪初开始,阿拉伯半岛上的闪米特人便如涨潮时的海浪一般,一波接一波地对埃及和苏美尔这两个农耕文明社会进行劫掠和入侵,并在两河流域先后建立了苏美尔・阿卡德、古巴比伦、亚速、新巴比伦、腓尼基、巴勒斯坦等一系列国家和王朝。
大抵与闪米特人同时,欧亚内大陆西南部的印欧人,也先后朝三个方向迁徙:东至印度河流域和中国的西北边境;西至多瑙河流域、巴尔干半岛、希腊半岛、亚平宁半岛,直至大西洋边;南至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和小亚西亚。
南下的印欧人,与从西南亚北上埃及、西亚和两河流域的闪米特人,又形成南北夹击、犬牙交错的局面。
印欧人在其迁徙过程中,不断与当地人融合,先后建立了印度吠陀文明、安息帝国、赫梯王国、依兰和米底王国、波斯帝国、迈锡尼文明、古希腊文明、罗马帝国……从而造成长达十几个世纪的大动荡、大战乱和大融合、大发展。
第二次大迁徙主要是阿尔泰语系的匈奴人、突厥人、鲜卑人和拓拔诸部落,他们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以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为源头,主要对中国的农耕社会进行冲击。
后来由于匈奴人和突厥人的西进,又引起前后持续两个多世纪的欧亚民族的大迁徙。
第三次主要是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蒙古人,他们以蒙古高原为源头,从1219年秋开始,由东向西横扫欧亚大陆,在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内,建立了空前辽阔、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
他们所建立的国家,便常常有如沙上建塔———虽然好似夏日的狂风暴雨般地所向披靡,以令人眩目的速度,建立起一个又一个跨民族、跨文化的大帝国,却往往又有如夏日溶冰般的稍纵即逝。
正如英国著名作家赫・乔・韦尔斯所概括的:“定居、游牧民的征服、同化、新的征服、再同化,这种更替现象,是这段历史的特征。
”[3](P173)21次生与杂交的欧洲海上骑马民族农耕文明主要起源于北纬30°线附近的大河流域。
源于北非尼罗河和西亚两河的农耕文明,早在公元前4000年之前,便从中东沿三条路线逐渐传播到欧洲,一条是朝北,经过土耳其到乌克兰平原,沿冰河时代的冰盖边缘所留下的黄土风化带,到波罗的海和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另一条向西,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到巴尔干半岛,再沿着多瑙河流域穿过中欧,到法兰西东北和不列颠群岛;再一条也是向西,经地中海沿岸向西至比利牛斯半岛和大西洋沿岸。
[2](P87)公元前三千纪初,上述地区已有农耕者居住,他们在巨砾遍野的北欧冰碛层和多石的大西洋沿岸艰难地开荒种地,或在以多瑙河为中心的地区清除森林开拓耕地。
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水平的局限,他们虽得以生存却难于发展。
而地中海沿岸,特别是爱琴海沿岸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则相对要好得多,克里特岛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克里特岛早在公元前4500~3000年就已有人居住,希腊神话中有这样的传说:生于克里特岛上的众神之神宙斯,变成一头美丽的公牛,劫持了腓尼基阿革诺耳国王的女儿欧罗巴,一同渡海回到克里特岛,生下三个孩子──米诺斯、萨尔贝顿和拉达曼斯,后来,米诺斯打败了他的两个兄弟,统一了克里特岛。
当然,神话传说毕竟不等于历史,只能算作一种旁证。
但克里特文明是欧洲文明的真正源头,总是不争的事实。
比埃及文明与苏美尔文明晚2000多年、并无论在血统或文化传统上皆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米诺斯文明,属于次生文明,也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克里特文明主要从他们那里继承了什么呢?克里特人与埃及隔海相望,无论在血统或文化上皆与埃及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他们首选的继承自然是农业;又所以,他们才以农业起家,并在公元前17世纪末到公元前16世纪初,便已建立欧洲最早的统一国家──米诺斯王国。
然而克里特岛上的土地有限,没有埃及那样的农业长足发展条件,当人口发展到一定程度,生计便成问题,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必须通过这一文化脐带继续作出新的选择。
公元前三千纪末,来自波斯湾的游牧的闪米特人的一支,在西亚各民族激烈的竞争中,来到地中海东岸地区,同化了当地的胡里人,于公元前21世纪初,建立起一批有发达手工业和商业的奴隶制城邦,成为腓尼基人。
腓尼基人继承了西亚的商品经济文化传统,并将它发展到海上。
他们善于经商和造船,海上贸易尤其独步地中海,并且常常商盗不分。
他93 第1期汪国风:西方文明的起源与特质04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第7卷们的行为,往往因对象而异:弱,则用抢;强,则用骗;不弱不强,才和你规规矩矩做生意。
[1](上,P349)腓尼基人在小亚西亚、塞浦路斯、爱琴海诸岛,甚至黑海南岸建立商业据点,进行商业殖民活动,同时从事海盗活动,到处掳掠人口,贩卖奴隶,成为西亚诸民族中,集贸易、海盗和殖民于一体的典型“海上骑马民族”。
克里特人与腓尼基人隔海相望,与他们同样是在血统或文化上皆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因而,当农业发展到饱和状态之时,便理所当然地选择并继承了腓尼基人为代表的“海上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