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文化的乡愁
乡愁的文化表达

乡愁的文化表达乡愁,是一种深深的情感,是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它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情感体验,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乡愁的文化表达无处不在,它可以通过文字、音乐、绘画、电影等多种方式来展现。
本文将以文字为主,探讨乡愁的文化表达。
文字是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来描述故乡的美景、乡村的变迁、乡亲的习俗等。
例如,我们可以用文字描绘故乡的山川河流,如黄土高原上的黄河奔腾而过,太行山脉的雄伟壮丽。
我们可以用文字来描绘乡村的风土人情,如农田里劳作的乡亲们,村庄里传承的民俗活动等。
文字可以将乡愁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思念和温暖。
音乐也是一种重要的乡愁表达方式。
音乐可以通过旋律、歌词等来唤起人们对故乡的回忆和思念。
比如《故乡的云》这首歌曲,通过抒发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让人们陶醉在回忆中。
又如《我的祖国》这首歌曲,通过歌词中的描述和旋律的激昂,让人们感受到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
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打动人心,唤起人们对故乡的情感。
除了文字和音乐,绘画也是一种常见的乡愁表达方式。
绘画可以通过画笔和色彩来描绘故乡的美景和乡村的风情。
比如中国的山水画,通过纸墨的运用,将大自然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中国的民间画,通过细腻的线条和明快的色彩,将乡村的风土人情生动地呈现在画面上。
绘画是一种无声的表达方式,它可以把乡愁的情感通过色彩和线条传递给观者,让人们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
电影也是一种强大的乡愁表达方式。
电影可以通过镜头的运用和故事的叙述,将乡愁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活着》这部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农民的一生,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变迁和人民的遭遇,让观众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电影是一种集文字、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表达方式,它可以通过影像和声音来打动观众的心灵,让观众感受到乡愁的情感。
乡愁的文化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文字、音乐、绘画、电影等多种方式来展现。
传承文化留住乡愁议论作文

传承文化留住乡愁议论作文《传承文化与留住乡愁》我的家乡是一个小村子,那里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大景点,也没有闻名遐迩的大企业,可是却有着满满的乡愁和独特的文化。
在村子的东头有一棵老槐树,那棵树可不得了,据说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树干得好几个人才能环抱过来,树皮粗糙得像老人的手。
树干中间有个大洞,小时候我们几个调皮的孩子总是幻想着这洞里是不是藏着什么宝藏,或者住着一个树精灵之类的。
树下是村里的“天然大广场”。
白天的时候,老人们喜欢坐在树下的石头上聊天。
他们那话题可是海了去了,从村东头的李家小子娶媳妇花了多少钱,到自己年轻时候怎么种地、怎么跟天斗跟地斗。
那些故事听得我津津有味,什么谁的爷爷当年用一头牛换了几亩地啦,谁在地里挖出过古董啦之类的。
夏天的时候,这个大树下就更热闹了。
妇女们坐成一圈纳鞋底,互相比较着谁纳的针脚密、花样好看。
男人们聚在一起,抽着旱烟,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和明年打算种点啥。
而我们小孩子就在旁边跑来跑去地捉蛐蛐玩。
这棵老槐树可不仅仅是棵树,它就是咱村文化和乡愁的一个象征。
它承载着祖祖辈辈的回忆啊。
曾经在外面打工的时候,每当晚上自己躺在那个小出租屋里,就特别想家,脑海里浮现的就是老槐树下的那些场景。
那些大爷们聊天时脸上笑得满脸褶皱的画面,妇女们打趣时候的笑声,还有小伙伴们捉蛐蛐的欢呼声,就像放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一遍遍过。
咱这村子里,过年的时候还有独特的风俗。
每家每户都要做一种糖馍馍,这馍馍啊,可不是简单的馒头加块糖。
从选面粉就得讲究,要用自家种的麦子磨的面,这样蒸出来的馍馍才有那个香甜劲儿。
然后把面发好,揉啊揉,就像对待宝贝似的。
包糖的时候也要小心,糖放少了没味道,放多了一蒸容易流出来烫嘴。
做好了糖馍馍,还得给村里的长辈们送去。
这个时候小孩子们可高兴了,因为到每家都能吃到不同风味的糖馍馍,还能收到长辈们给的小零钱或者糖果。
这糖馍馍也是咱村文化的一部分。
它背后的那些讲究,那些邻里之间互相馈赠的情谊,都浓缩在这小小的馍馍里了。
对中国文化的乡愁

海 外 汉 学 家 小 传
吉川幸次 郎( 吉川幸次 郎, 1 9 0 4 " : 1 9 8 0 ) , 生于 日 本 神户市, 著名 汉学家。 曾任 京
都大学 中国文学教授 , 日本艺术院会 员。 E I ] 本 京都 帝国大 学文学博士。 代表作有
《 宋诗概说》 、 《 元 明诗概说》 , 是日 本研 究中国断代 诗史的先驱 。
根 据 我 的观 察 ,中 国 文化 的精 神
.
然 而 ,如 此强 调 万 物 的具 有 同一 性, 用 宋 儒 的话 来 说 , 是 “ 理一” 的宋
里面 , 历 来 就 有 确 信 事 物 应 该 归于 一 , 并 对 差 异极 度 敏 感 的传 统 。 分 裂 成千 差 万 别 形 态 而 存在 于 天 地 间 的 万物 ,作 为 现 象 ,虽 是 千 差 万
L U ND A O・ T A S H AN I 论道・ 他山 这里 。 孔 子 的谈 话 , 往 往 是 以事 物 间 存 在 家 的语言 , 难上加难 。译成 “ 关怀 ” 都 不
细 微 的 差 别 为 前 提 ,不 厌 其 烦 、 娓 娓 道 来, 自然 导 出一 个 结 论 , 而 孟 子 却 能 够 灵 活地抓 住“ 道理 ” 的“ 大头脑 ” 处, 倾 向于 单纯的理论阐述。 面 节 节 ,只是 此理 散 为 万殊 。 如 孔 子 教 人, 只 是 逐 件 逐 事 说 个 道理 , 未 尝 说 出大 头脑 处 。 然 四面 八 方 台聚 凑 来 , 也 自见 得 大头脑 处 : 若孟 子 , 便 已指 出 教 人 , 周 子 类》 卷九 ) 最后 的 “ 周 子 说 出太 极 ” 云云 , 指 的 是 宋 学 的 创 始 人 濂 溪 先 生 周 敦 颐 。 称 赞
传承文化留住乡愁议论作文

传承文化留住乡愁议论作文《传承文化留住乡愁》篇一:《家乡的戏曲》我老家是个小县城,有样东西一直让我念念不忘,那就是家乡的戏曲。
那可不是什么高雅艺术,就是咱老百姓自己的乐子。
记得有一次,村里搭了个戏台子。
那个戏台子可简单了,几块木板,几根柱子,再搭上几块红布。
下午的时候,戏班子就开始准备了。
那些演员们可滑稽了,脸上涂得花花绿绿的。
有个演小丑的,他穿着一身花花绿绿的大袍子,那帽子上还有个小铃铛呢。
他在后台准备上场的时候,就在那练习翻跟头,结果一个不稳差点摔个狗啃泥,逗得周围人哈哈大笑。
当锣声敲响的时候,那可就热闹了。
老老少少都搬着小板凳围坐在戏台前面。
台上的演员们咿咿呀呀地唱着,我也听不懂在唱啥,但是那调调特别带劲。
我身边的老头老太太们可不得了,闭着眼,晃着脑袋,跟着节奏哼着,还不时地评论两句,说这个唱得嗓子亮,那个扮相俊。
这家乡的戏曲啊,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别看它土得掉渣,可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戏词里有老祖宗的道德观念,有为人处世的道理。
如果咱们都不重视了,这个文化可就断了根。
像我这种年轻人,出去久了还真就会想念这带着泥土味儿的戏曲,这就是乡愁的一部分,传承戏曲就是留住乡愁。
篇二:《老房子的故事》咱老家的老房子那可有点年头了。
那是一座青砖灰瓦的小院,墙缝里都能长出草来。
我小时候特别爱在院子里玩。
那院子地面是石头铺的,石头缝中间都是泥土,一下雨就会长出小蘑菇。
有一次,我突发奇想,觉得那小蘑菇长得像小雨伞,我想拔下来给我的小玩偶当伞用。
我就蹲在那儿使劲拔,结果不但蘑菇没拔下来,还摔了个屁墩儿。
这老房子里的每一间房都有故事。
客厅里有个大桌子,那桌子的腿都有点歪了,据说是曾祖父那时候就有的。
桌子上全是划痕,我爷爷说那些划痕都是以前家里的小孩调皮刻上去的。
在西厢房里,以前住着我的太奶奶。
太奶奶总是坐在床边,用她那粗糙的手给我做针线活。
她戴着老花镜,专注得很,小小的针在布上穿梭来穿梭去。
老房子的建筑风格啥样的可都有讲究,那布局、那结构都是以前的人根据生活习惯和当地气候慢慢琢磨出来的。
乡愁的文化表达

乡愁的文化表达乡愁的文化表达乡愁的文化表达邹广文①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文化的个性日益消弭了,而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总要试图以各种方式抗拒着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去憬多元的、个性化的生活。
这样,乡愁便与人类的现代化结伴而行,它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拨。
②诚然,思乡、怀乡之情古已有之。
乡愁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但乡愁对于步入工业化文明的人来说,则具有特别的意义,拥有最真切的感受——这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特定的文化形态一旦形成,便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编织起人的文化成长之路,甚至伴随人的一生挥之不去。
人类生活步入现代化,但是人的文化记忆却不能连根拔起。
人的心灵不能简单地被物所填充,更不能全心沉于物的世界而无法自拔。
阅读答案__乡愁的文化表达邹广文阅读答案__乡愁的文化表达邹广文。
而乡愁就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③从这个意义来说,乡愁产生于距离——这既是一种空间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乡愁就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
诗人北岛的著名诗句“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体现的便是对我们生命的安定之所、生命根基的找寻与眷恋。
乡愁还传达了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它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
④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这折射了我们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该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找到归属感,该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该如何抚平人们浮的心绪进而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告别乡村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但是心理距离却变远了,然而生存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割断我们的文化记忆,乡愁常常能够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
文学与乡愁我对乡愁主题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与研究

文学与乡愁我对乡愁主题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与研究文学与乡愁:我对乡愁主题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与研究乡愁,作为一个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的主题,自古以来一直被作家们所倾注与表达。
乡愁在中国文学中既是一个个体的心灵状态,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本文将从乡愁的定义、表现手法以及在中国文学中的研究展开探讨。
一、乡愁的定义及内涵乡愁作为一个文学主题,具有多元的定义和内涵。
笔者认为,乡愁是一种对故乡、家园的思念和回忆所产生的情感。
它不仅仅是对家乡的地理环境、人文风貌的怀念,更是一种对曾经生活的时光和人际关系的回忆。
乡愁既是一种温暖的情感,也是一种带有一丝苦涩的忧伤。
二、乡愁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手法中国文学中关于乡愁主题的作品琳琅满目,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乡愁都以多样的表现手法展现在读者面前。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1. 描写家乡的自然景色:许多作家通过描写家乡的自然景观来表达对故乡的留恋之情。
例如,明代文学家茅盾的小说《子夜》中就以描写家乡的江河、山川为主线,展现出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2. 叙述乡村生活的平凡与幸福:乡村生活的朴素与安稳常常被作家们用来表现乡愁。
他们通过人物塑造和细腻的叙述,展示了乡村的美好和亲情的真挚。
例如,鲁迅的《故乡》以儿时在乡村过年的情景展开,以此表达了对家乡生活的怀念之情。
3. 对家乡变迁的追忆与反思: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许多地方的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许多作家通过对家乡变迁的追忆,反思现实社会的问题。
例如,余华的小说《活着》通过描写家族三代人的命运,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对乡村生活和情感的冲击。
三、乡愁主题在中国文学中的研究现状乡愁主题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一直备受关注,因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而成为学者们探讨的对象。
目前,研究乡愁主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历史与社会学的研究:通过对乡村变迁的历史与社会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乡愁情感的发展和变迁。
从社会学的角度,可以深入研究乡愁与城市化、农村发展等方面的关系。
从《乡愁》看中国传统文化

龙源期刊网 从《乡愁》看中国传统文化作者:李翠来源:《新课程·中学》2012年第11期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乡愁》是初中语文教材一个单元中的重点课文。
其内容可以分四节,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在这首诗中,人生的几个阶段都在每段的起始明确提出。
从这首诗的分段上来说,每一小段都代表着人生的一个阶段。
作者以时代的不同作为这首诗的四段。
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时空的变换,让整首诗的描述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一开始描写从小离开,与母亲互通书信,把所有的乡愁都铭记在邮票上。
成人之后,因生活所迫,与亲人聚少离多,从而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船票上。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乡愁》作为现代诗里面的一个典型,无论是在诗的内容还是整个节奏上,都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种种现状。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很多思乡情结的诗歌。
《乡愁》这首诗的作者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下,又加上作者本人的国人情怀,所以就创作了以乡愁为主题的诗。
在这首现代诗的词句当中,表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
从《乡愁》这首现代诗中透露出的思念之情,更具有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结。
从古至今“思乡情结”是每个国人心中思念之所在。
“乡愁”也是在我们国家和国人之间永恒不变的旋律。
思念家乡是国人心中永恒的话题。
每个人对于自己家乡的任何环境都有着深厚的情感。
这也让身在各方的游子,无论在哪,他们对家乡的情感也是难以割舍的。
中国人乡愁文化解读

中国人乡愁文化解读小时候曾听过一首儿歌,“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长大后才明白这表达的是一种思乡情。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表现的重要主题。
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关山重重,音信难通,远在异乡的游子,念及家乡,每每禁不住悲从中来,千百年来形成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思乡或乡愁成为中国文化异于其他文化的一支奇葩。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乡关何处》中写道:“我想,诸般人生况味中非常重要的•项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
这一况味,跨国界而越古今,作为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悖论而让人品咂不尽。
"[1](P148)“乡愁”文化经过千百年的发扬、积淀,早已嵌入中国人心理结构的底层,成为文化遗传的基因密码,成为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本能化的情感之一。
乡愁缘由《汉书•元帝纪》日:“安土重迁,黎民之性。
”认为安于故土,不愿轻易迁居他乡,这是黎民百姓之本性。
由于土地对于农耕民族来说至关重要,人们世代生活在一块土地上,久而久之,对所生活的这块土地就产生了深深的依赖和眷恋之情,如果没有天灾兵祸,是不会轻易迁离家乡的,即使是不得不离开家乡,也断不了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汉代无名氏的《古诗》云:“日暮途且远,游子悲故乡。
”晋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三国魏时曹操的《却东西门行》云「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唐代刘长卿的《代边将有怀》云:“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0”清代崔岱齐的《岁暮送戴衣闻还苕溪》云:“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
”最著名的还是唐代诗人李白《静夜思》里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描写游子思乡的名句,短短的四句诗,既朴实又清新,既平常又深沉,鲜明地勾画出一副生动的月夜思乡图。
[2](P24)汉语中一些成语也与安土重迁有关:安土重迁,落叶归根,衣锦还乡,荣归故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拿到了新书《对中国文化的乡愁》,作者乃是生活在明治、大正、昭和时代的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等日本一流汉学家们,所选文章都是有关中国文化的学术随笔。
书中既有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到表述,也有对近现代文化的深沉思考。
譬如尺八本是中土乐器(五孔吹管宫廷乐器),然两宋之后,汉文化断层,尺八从中土大地上消失了,约在七八世纪时传入日本,现在仍流行于日本,称“晋化尺八”。
可以说,一枝小小的尺八象征性地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机运的流转与兴替。
卞之琳在他的上世纪三十年代《尺八》一诗中,描写了一个海西客(即诗人本人)乘了长安丸万里迢迢来到异邦东瀛,听到了带有唐音余韵的尺八。
他感到这“单纯的尺八像一条钥匙”,无意中为自己“开启了一个忘却的故乡”,仿佛看到了昔日长安的繁华。
在汉民族文明鼎盛的大唐时代,东瀛来的番客来向汉民族取经,带回了尺八流传于异邦,而如今中土人在千年后却只能在异邦听到这古老的乐器了。
抚今追昔,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对照,让海西客心底如昔日东瀛的番客一样涌起了“不如归去”的呼声,并进一步引起他深沉的历史衰痛与沉思:既悲哀于祖国的落后与民族文化的失落,更悲哀于国人对于落后与危机的麻木与不自觉,所以诗人才有“海西客想带回去失去的悲哀吗”的反问,以反问来启发人们思考如何继承民族文化,振兴古老祖国的问题。
确实是这样,在近代以前,中国一直向日本进行着文化输出,这个过程持续了大概千年有余,这么漫长的文化输入和哺乳,使得日本民族的文化性格、文物器具以及行为方式深受中土汉民族的影响,也使得很多中土宫廷雅文化或者民间文化在日本生根发芽、源流不绝。
反观中土在千年来气运低迷,频遭致命打击,一度中兴,然最终沦于蛮族之手,民族气运断绝,精神萎靡有三百余年矣。
现代汉人面对东瀛保存下来的故国风物、传统礼制可能首先会有羞赧愧疚感,如果能知耻后勇,想到要去复兴不绝如缕的中土文化传统,当然这是好事。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异邦人对中国文化的乡愁,俾能了解别国对中国文化的观感,接受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审视,无疑也是开阔我们的眼界,让我们更加能了解自己,这本书值得好好去读。
这些日本汉学家对于中国文化的见解颇为独到而且深刻,翻看目录就看到了汤川秀树的那篇《庄子》,汤川是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本人倒不是汉学家,他的这篇随笔我之前看到过。
汤川秀树在研究基本粒子的时候,想起了庄子中《应帝王篇第七》中混沌的寓言故事,他本人承认这故事对他有一定启发作用。
因而他思考说,并不一定只在希腊文明传承的地方才能产生现代科学,东方的印度和古代中国的哲学文化中自古以来就产生过各种思想。
至于是否能产生现代科学,过去不能未必代表未来也不行。
这也是我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