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种植模式
长江中下游地区秋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长江中下游地区秋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作者:姚良琼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15年第06期摘要秋马铃薯需要独特的生长环境,长江中下游地区本身的气候条件不能完全满足秋马铃薯的生长条件。
因此,相关人员需要研究相关的栽培技术来增加秋马铃薯的产量。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地区;秋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8-0-02近年来,秋马铃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越来越受到广大种植户的重视,很多农村地区开始充分利用本地的独特地理位置来种植秋马铃薯。
秋马铃薯有着很广泛的用途,而且在生长的时候对秋季和冬季的气候条件都有比较高的要求,高产栽培技术表现在很多方面,选种和防灾都是很重要的环节,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户要充分结合本地和秋马铃薯的优势来进行栽培[1]。
1 栽种秋马铃薯的重要意义秋马铃薯的种植有很大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产量和和收入方面,秋马铃薯的种植时间是在收获秋粮之后。
在正常的条件下,秋马铃薯的单产比较高,而且按照平均的市场价格来计算,秋马铃薯一季的种植能够实现较高的收入,这种作物的种植和油菜籽的种植相比有很大的优势,它的收入是油菜籽收入的好几倍。
秋马铃薯的块茎对作物的生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传毒蚜虫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很难生长。
因此,对作物造成的伤害也比较少,复壮效果在这种环境下也比较好[2]。
完成收获后,需要注意选种工作,春薯种的选择有一定的条件,选留健小薯不仅对其产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还能避免从高寒地区调种所带来的成本问题。
培育秋薯种需要很多的环节,既要注意选择田块,又要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止病毒和蚜虫的出现,而且对光的条件也有所要求,健小薯在阴凉出储藏可以保证其良好的生长环境。
秋季马铃薯比一般的马铃薯有更长的储存时间,这主要是受到其收获季节的影响,秋马铃薯在冬季收获,在接下来的几个月的时间内气温都比较低,能够延长秋马铃薯的加工期[3]。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引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引针对黄淮海、西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4+2和3+2种植模式,制定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引,以复合种植机械化播种、植保、收获为重点作业环节,提出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基本原则、技术路线、技术要点、机具配套等,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机械化工艺流程和装备体系,加快推进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
一、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因地制宜,优选高产模式。
根据当地大豆玉米种植农艺、耕地条件以及机具配备综合选择种植模式,优先选择4+2、3+2高产种植模式,根据农艺要求确定适宜的株距、行距、带间距、播种深度、施肥量等作业参数。
二是坚持统筹兼顾,做好生产规划。
播种作业前,应考虑大豆、玉米生育期,确定播种、收获作业先后顺序,做好生产布局和作业路径规划,合理确定地头作物,方便机具转弯调头。
三是坚持造改结合,优化机具配套。
应依据生产条件和种植模式选择适用机具装备。
按照“以机适艺”原则,播种环节优先选用复合种植专用播种机,提高作业质量;收获环节兼用现有谷物联合收割机调整改造,实现“一机多用”,但应确保改造到位,满足复合种植作业质量要求。
四是坚持规范生产,提高作业精度。
在播种、植保、收获等关键环节宜配置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提高作业精准度和前后环节作业匹配度,实现精准播种、分带植保、对行收获,并减轻机手劳动强度。
二、技术路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通过机械化精量播种、苗期综合管理、减损收获等关键技术配套,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实现高产高效。
技术路线如下:图1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图三、采用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应用要求(一)系统选择根据当地定位基站、网络信号、地块坡度、扩展性等因素,优先选择具有作业线共享功能的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保证前后生产环节、工序的衔接精度;优先选择支持移动、联通和电信“三网合一”的网络差分方式,在网络信号无法覆盖的区域,可选用星基增强差分方式或者增配移动电台基站。
适合在长江流域种植的各种蔬菜的播种时间

适合在长江流域种植的各种蔬菜的播种时间经过⼏年的实践,本⼈摸索和整理出了楼顶菜园的各种菜种播种时间,它应该适⽤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吧。
这些菜我基本都种过,播种时间也都经过了⼏年的验证和调整。
现将我⾃⼰的种菜时间表拿出来和菜友们分享。
⼀、芳⾹调料类:1、荆芥 是⼀种速⽣叶菜,3-9⽉份均可播种,直播、育苗移栽、扦插均可(过早或过晚都会被⼀阵冷风给吹死的)。
2、⾹菜全年都有种植,但以秋、冬季的品质较好。
播种⽅法:浇透⽔后,撒上⾹菜籽,应密点撒,(如果撒稀,⽣长不好,长势矮,产量低。
)播种⽅法:浇透⽔后,撒上⾹菜籽,应密点撒,(如果撒稀,⽣长不好,长势矮,产量低。
)把种⼦撒完之后,上把种⼦撒完之后,上盖2毫⽶厚的潮湿⼟,同时,上⾯盖上⿇袋,⽬的是保湿度,早出苗,⽤这种⽅法,⽐不⽤⿇袋捂提前出苗10天。
(搓成两冷藏室内,在0-5℃的环境下催芽48⼩时左右,胚芽萌发后取出播种。
太阳⼤的话要盖防晒⽹或蛇⽪袋⼩时左右,胚芽萌发后取出播种。
太阳⼤的话要盖防晒⽹或蛇⽪袋。
⾹菜籽的安全使⽤有效期为3年。
年。
当年的新种⼦不能播种使⽤当年的新种⼦不能播种使⽤,使⽤后不能很好的出苗,必须存放1年后才能播种使⽤。
3、⾲菜⼀般在阴历3⽉初下种⽉初下种,,到中秋节前移栽。
不过分棵移栽是最好的。
⽥要爽⽔。
4、⼩葱三个主栽良种:即六和⼩葱、⿎雷⼩葱、云南⼩葱。
以销售鲜栽培的,3⽉下旬⾄7⽉选⽤⿎雷品种为主,8—9⽉云南⼩葱,9⽉⾄翌年1⽉选⽤六和⼩葱。
留种栽培于10⽉份售⾷⽤葱头产品的宜采⽤个头⼤、⾹⽓浓的⿎雷品种在10⽉播种还有⼀种麦黄葱,夏季休眠,⼋九⽉⼋九⽉将它的球茎插在⼟⾥将它的球茎插在⼟⾥,很快就发芽了.;最迟不得超过⼗⽉中旬。
2~3厘⽶,播种后可覆盖⼀层草⽊灰。
注 :别种深了,看不见蒜瓣就可。
6、紫苏三⽉播种⼆、⾖类耐寒性⽐豇⾖强,但是不耐⾼温,地温12摄⽒度就可以播四季⾖。
育苗时间2⽉20⽇以后⽇以后。
长江中下游滩地造林模式实践

本着科学开发 , 综合利用的原则 , 实行高水位滩地造 林 , 下 间种 豆类 、 生 、 菜 、 类 等 粮 油 作 物 , 林 花 油 麦 沟 渠及低 洼 积水 区养 鱼 、 面 及 林 下 放 养 鸡 、 、 等 水 鹅 鸭
家禽 , 这种 复合 经 营 系统 , 林 业 上 达 到 了 长 短 结 在
生产系统 , 8 年代初开始结合灭螺防病工程 , 从 0 对 滩 涂地进 行综 合 治理 , 推行 以林 代 芦 , 树 造 林 , 植 建 立 以杨 树为 主 的工业 用 材 林 基 地 , 积达 23 h 2 面 33 m ,
1m, 多呈冬 陆 夏水 状 态 , 7 大 地下 水 位 15—2O 土 . .m,
入 。
13 林—— 水 生作物— — 禽模 式 .
水生作 物是 沿湖 地 区 的一 种 优 势 物种 , 类 繁 种
多, 、 、 莲 藕 芡实 、 白等 , 茭 为把 发 展 水 乡林 业 与 水 生 作 物 结合起 来 , 照 生态经 济学 和生 态 位原 理 , 行 按 实 滩地造 林 , 沟渠种 植 水 生 作 物 , 底 适 当养 鲆 , 面 水 水 放养 鹅 、 , 态经济 效益 十分 显著 , 调查 , 、 、 鸭 生 据 莲 藕
相互 制 约 , 系统 具 有 整 体 的 高效 性 和稳 定性 。 既 使 使 滩涂 隙地 得 以绿化 , 又使生 态 环境得 以改善 , 利 是
国利 民之举 。
15 林— — 农—— 牧—— 加 模 式 .
年冬季 栽植 , 二年 春季 结合 林 地经 营类 型 , 第 造林 树
种 主 要是选 择 耐水 湿 的池杉 、 水杉 或 者意杨 , 造林 密 度 一般 为 10株/ , 下 间 种农 作 物 冬 季 为 麦类 、 1 亩 林
高考地理:中国农业 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收获时间 (教学素材)讲解学习

高考地理:中国农业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收获时间(教学素材)中国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收获时间(教学素材)冬小麦:9、10月份播种,次年4、5月份收割(主要在长城以南)春小麦:春节后播种,8、9月份收获(主要在长城以北)棉花:4——9月油菜:12——次年5月花生:4——10月甜菜:5——9月水稻:东北:5、6——10月(单季)南方:4——7月, 7——10、11月(双季)华北冬麦区,是我国主要的冬麦区,播种面积占我国的47%,总产占我国的53%。
一般年份冬麦可安全越冬,大于0℃积温4100℃。
可供小麦、早中熟玉米的两熟。
水是决定播种面积的限制因子。
黄河以北地区多种在灌溉地上,黄淮平原是旱地麦适宜区,生产潜力大。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种植面积占12.3%,总产占45%。
3-5月江淮平原光温水较协调。
3-5月降水量大于450mm的地区属不适宜种麦区。
该区小麦商品率较高。
东北春麦区,黑龙江、吉林温度低,春麦适宜。
西北春冬麦区,灌区和黄土高原区。
除南疆外主要是春小麦,南疆冬小麦,适应好,生产力高,品质优。
西南麦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四川冬暖,温水适宜,但光照少,病虫严重。
高原光照强,灌溉成熟期温度低,利于高产。
青藏高原冬春麦区,光温水配合利于小麦生长、抽穗-成熟期长达50-80天。
降水不足,小麦种在水浇地上。
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其生长习性1、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及其以南的地区,秋种夏收。
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种植和收获季节大致与冬小麦一致。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农谚:“寒露籽,霜降麦”,说的是当地一般在寒露时种油菜,霜降时种小麦。
它们一般在端午前后收获,北方地区收获季节要晚些。
故称夏收作物)2、棉花的分布主要是五大商品棉基地。
春种秋收3、水稻在全国种植普遍,可结合各地的种植制度来确定其种植和收获季节。
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则是春种秋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有的田地是种双季稻(即一块地中一年种两次水稻),双季稻中,早稻是春种夏收(一般是5。
“头季稻+再生稻”种植模式发展简况及栽培技术要点

“头季稻+再生稻”种植模式发展简况及栽培技术要点周跃良1,付爱斌2,李望君1,孙科峰1,熊 伟1,李国兵1,肖层林3※(1. 湖南恒德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长沙 410000;2.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7;3.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 410128)摘 要 我国早在1700多年就有再生稻的记载。
近年来由于水稻育种栽培技术的进步和机械化收割的推广,使“头季稻+再生稻”种植模式得到较快发展。
头季稻关键技术:选用适宜品种,早季播种,重施基肥,早施蘖肥,适施穗肥,中期重晒田,后期保持湿润,重点防治纹枯病、稻飞虱,控制倒伏,成熟期保根系、茎秆活力,叶青籽黄收割。
再生稻关键技术:头季稻收割前10~12 d 追施腋芽萌发肥,留桩高度30~40 cm ,收后当天灌水保桩,及早重施发苗肥,浅水或湿润管水,保持活秆成熟收割。
关键词 头季稻;再生稻;种植模式;发展简况;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DOI :10.19415/ki.1673-890x.2019.13.006收稿日期:2018-11-20基金项目:长沙市科技局重点项目“再生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kq1801192);湖南省农业农村厅一般项目“再生稻高效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及推广”(18HX05)。
作者简介:周跃良(1962—),男,湖南桃江人,本科,高级农艺师,从事水稻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
※为通信作者,E-mail: xiaocenglin50@ 。
周跃良,付爱斌,李望君,等.“头季稻+再生稻”种植模式发展简况及栽培技术要点,2019,13(13):24-27.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收获后的稻桩,采用适宜肥水管理技术,使稻桩节位休眠芽萌发,长成再生苗,抽穗成熟的水稻。
在长江中下游区域“头季稻+再生稻”种植模式为:以生育期适宜的品种,早季(3月中下旬)播种与移栽,初秋时节(8月上中旬)收割,留适当高度的稻桩,及时进行肥水管理,培养再生苗,9月抽穗,10月收割再生稻。
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附答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01 组合列举知识点1 原始农业的发展1.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________,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________。
2.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________。
3.我国的稻、粟和黍后来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对推动这些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________作出的重要贡献。
知识点2 河姆渡人的生活4.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位于________流域,距今约7000年。
5.河姆渡人建造了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________式建筑。
6.农业上,主要种植________、使用________。
7.河姆渡人使用最早的木结构________;饲养猪、狗和水牛;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________;进行象牙雕刻和使用________。
知识点3 半坡居民的生活8.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________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
9.半坡居民住________式圆形房屋,使用磨制________,制造骨器、角器等,主要种植________。
10.半坡居民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________;还会制作装饰品和少量乐器,如________;饲养猪和狗等家畜,捕猎捕鱼、采集野果;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1.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2.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
3.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黄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的地方。
02 辨析改错11.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创造了早期的文明火种。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河姆渡聚落地处河湖密布、潮湿炎热的江南地区,所以他们居住在干栏式建筑中。
【】改正:(2)半坡人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他们和北京人都处于新石器时代。
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长江中下游地区实例分析

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长江中下游地区实例分析【摘要】:本文从经济学的成本理论分析,如何确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并结合实例中的情况,阐述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地经营规模的情况,推广到在我国现行条件下实现土地经营规模的各种途径,发展农村经济。
【关键词】:土地适度规模长江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地处我国地理位置最优势之地。
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满足我国日益增加的人口以及经济发展需要,在当今凸显出其重要的作用。
一、长江中下游地区概况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平原区和东南丘陵区,平原区位于淮河以南,武当山以东、洞庭湖、鄱阳盆地以北,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
年降水量800—1600mm,农作物一年两熟,主要土壤为红壤、棕壤和水稻土。
丘陵区主要分布在长江及洞庭湖、鄱阳两湖以南,武陵山以东,地形为丘陵、山地及散布其间的盆地,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
年降水量为1200—1800mm,农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主要土壤为红壤水稻土[1]。
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农村经济发达。
表1 长江中下游主要省市耕地面积单位:千公顷全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耕地面积130039.2 315.10 5061.70 2125.30 5971.70 2993.40 3953.00 4949.50 比重(%)100 0.24 3.89 1.63 4.59 2.30 3.04 3.81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部2006年农业统计年鉴长江中下游各主要省市耕地面积如表1所示,截止2006年,总耕地总面积为50739.40khm2,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39.02%,其中尤以江苏、安徽两省的耕地比例最大。
该地区耕地以水田为主,且江苏省农业总产值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第一。
(全国排名第三,见表2)二、实行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必要性土地经营规模是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纺织工业。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其产值约占全国纺织工业产值 的1/2。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纺织工业中心。
(3)化学工业。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发祥地,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综 合化工基地。江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首位。南京是化学工业基地。
(4)钢铁工业。本区是全国钢铁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上海是全国重要的钢铁 基地,钢、成品钢材产量均位居全国首位,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2.4%和10% 。武汉是也是大型钢铁工业基地。
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1)农业综合发展水平高,农产品总量大,商品率高。本区耕地面积占全国 的20.6%,2001年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29.0%,其中稻谷产量占全国的51.5%; 油料产量占全国的38.7%,其中油菜籽产量占全国的65.0%,芝麻产量占全国的 53.9%;桑蚕茧产量占全国的42.5%;亚热带林产品、果产品占有更高的比重, 茶叶、柑橘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0%、42.5%。2001年全区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 占全国的29.78%。农产品的商品率高,1997年净调出区外粮食770×104 t。本区 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基地。 (2)集约化程度高。土地利用率高、农田投入水平高和耕作水平高。 (3)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占重要位置。乡镇企业数占全国的32.8%。乡镇 企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
五、矿产资源不够丰富
本区除有色金属矿产等少数资源外,从总体上看,矿产资源比 较贫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稀土资源丰富的地区,是铜、钨、锑的 主要产地。本区钨矿的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锑矿占38%、铜矿占36%。 铁矿主要分布在沿长江两岸、湖北的大冶、黄石、鄂州,安徽的庐江、马鞍 山、梅山等地均有规模较大的铁矿,是武汉、马鞍山、南京、上海等钢铁基地的 矿山基地,但这些铁矿中贫矿占储量的90%以上。锰矿分布在湖南湘潭、安徽沿 长江一带。 能源资源相对较少。 水能资源丰富。长江三峡河段和清江、汉江、洞庭湖水系及鄱阳湖水系均蕴 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本区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约5 500×104 kW,占全国总量的 12.2%。
一、区域发展条件
(1)优越的区位条件:本区地处我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兼 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 (2)良好的空间资源:低平坦的地势与丰富的水热资源的良好结合。 (3)投资环境优越:水运四通八达、铁路、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纵横交织。 上海、武汉是我国重要的航空港。 (4)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较高,文教卫生等社会条件较好。 (5)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 (6)市场容量大。 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其自然资源较少,人多地少,基础设施、生态建 设与发展尚不相适应。
续到10月。 • 5个湖群
(1)两湖平原湖群。 (2)赣皖湖群。 (3)苏皖湖群。 (4)太湖湖群。 (5)江淮湖群。
钱塘江
汉 江 黄 河
47 300
173 620 752 440
466
1 532 5 464
998
1 910 1 480
315.0
541.0 465.7
• 水资源特征
平均年水资源总量5 954×108 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1.7%。水资源的特征为: (1)水资源丰富。 (2)河流水系、湖泊发育。 (3)天然水质好,但人为污染严重。 (4)水旱灾害。
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大部分 地区海拔在3~5 m以下。河网密度 达4.8 km/km2。三角洲的南北两翼各 有一个大的碟形洼地,北为里下河 平原,南为太湖平原。居中的是一 系列以河口沙坝为核心的河口古沙 洲。近期发育的沙洲尚处在长江南 北汊流包围之中,例如崇明岛、长 兴岛、横岛等。早期形成的古沙洲 已与长江北岸连成一片,成为江淮 平原的组成部分。
三、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一)工业发展特点
(1)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2)工业结构较为合理。 (3)东部沿海沪、苏、浙,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心,工业部门齐全,形成了以 加工业为主体的完整强大的工业体系。 (4)鄂、湘、皖、赣四省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在全国占有重要地 位。
(二)工业基地建设
(1)机械制造业。本区为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业基地,门类齐全。上海是全 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业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 精密仪器仪表及量具的制造中心。2001年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9.7%。江苏 的机械制造中心有南京、常州、无锡、苏州、镇江、南通、徐州等。浙江的金属 切削机床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1%。湖北的运输机械制造也占有突出地位。
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10℃积温为4 000~6 500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长江以北0~2℃,江南2~10℃,南岭一带10~ 12℃。 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 600 mm,比华北区多1~2倍,比西南区也要 丰富些。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 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 雨量亦可占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 长江中下游区是全国冬雨比率较高、 春雨最为丰沛的地区。 梅雨是本区降水的重要组成部 分,根据上海、南京、芜湖、九江 和汉口五站的统计,梅雨期的降水 各占该站6、7两月降水总量的70%。 梅雨期的长短、降水量的大小,对 本区旱涝影响极大。
图12-1 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
江南丘陵:包括长江以南,雪峰山以东、南岭以北的广大低山丘陵区。红岩 盆地广布,红层地貌发育典型。 南岭山地:江西、湖南南部为断续的东西向的南岭山地,南岭古称“五岭” 包括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山地。 西部边缘山地:本区西部为一系列较高的山地,自北向南有武当山,大巴山 东段的神农架和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
3、丘陵山地牧草果菌沼模式
原则:根据红壤丘陵开发地垂直立体分布的特点,以水土 保持为核心,建立林果草牧菌沼等持续性恢复治理模式。
具体模式:
在景观布局上,山顶部保留原有的林地景观,形成 水土保持的第一防线;
山坡种草,并开发成层层的水果带,构成水土保持 的第二道防线;
山脚一般为农田和蓄水塘池,形成整体的绿色防御 体系。 在配置上,选择具有共生互利作用的物种组合,利 用果-草-牧、果-绿肥-土壤、果-豆科作物等模式,提高人 工植物群落对资源的利用效能。 可能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1)水土流失;(2)水库
2、水体生态农业模式
理由:该地区具有丰富的湖泊资源,在保护宝贵的湖泊资源的同 时,合理利用于发展水体生态养殖能够取得更好的生态与经济效 益。
具体模式:洪湖市一洪湖的母湖为核心,以湖心为圆心,按地形 地貌的等高差模拟设计,把全区划分为 8个经济圈: 第一圈是湖心能量补偿级资源保护圈; 第二圈是深水围栏养殖圈; 第三圈是浅水水生生物圈; 第四圈是堤滩林草畜禽业和林果业; 第五圈是子湖涝地立体养殖圈; 第六圈是潜育地稻鱼共生圈; 第七圈是基本农田水旱轮作圈; 第八圈是庭院经济圈。 可能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1)湖泊的萎缩和干涸,水面积的 锐减;(2)污染严重,湖泊富营养化加剧:;(3)湖泊围网养 殖过渡,生态系统受损;(4)水土流失;(5)生态系统退化,
四、过渡性的亚热带植被与土壤
(一)自然植被明显的南北过渡性
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北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层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夹 有少量耐寒的常绿乔木树种。典型常绿阔叶林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本区针 叶林分布在北部或海拔较高处的杉木林中,混生的植物种类较单纯。分布在本区南 部海拔较低处的杉木林,混生的植物种类较多。 本区竹林分布广泛,种类甚多,例如毛竹、刚竹、淡竹等。 有许多经济价值很 高的植物,有大量的亚热带特有经济植物。木本油料植物有油桐、乌桕、油茶等。 茶的产品种类很多。果树中以红橘和甜橙最为著名。 暖温带果木,如柿、板栗、梨、桃、杏等也有栽培。和天然植被一样,在经济 林木上也充分显示出长江中下游区自然景观的南北过渡性特征。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生产模式设计
自然条件分析
一、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的地表结构
本区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 淮北平原:江苏与安徽北部为黄淮平原的一部分,称为淮北平原。 淮阳山地:包括大洪山、桐柏山、大别山及其东延的江淮丘陵。是长江水 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山地两侧气候土壤、植物均有明显差异。 长江中下游平原:由江汉平原、洞庭湖、鄂东沿江冲积平原、鄱阳湖平原、 巢湖及皖江沿江平原及长江三角洲等组成。
(5)有色金属工业。有色金属矿产是本区的优势资源之一,而且区内电力( 水电)充足,为有色金属冶炼提供了有利条件。 (6)电力工业。水力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华东电网和华中电网 构成本区强大的供电系统。
四、水路陆路交织的交通运输网
本区位于我国水陆交通的枢纽地带,交通运输业发达。
五、加速发展旅游业
图12-2 长江中下游区梅雨开始期与终止期
三、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
• 河流的特点
(1)水量丰富。 (2)汛期长,由5月持 表12-1 长江中下游区主要河流与黄河水量比较
河流名称 赣 江 湘 江 沅 江 流域面积 /km2 83 000 94 230 90 410 河流长 /km 764 817 1 060 平均流量 /(m3•s-1) 2 030 2 010 2 130 径流总量 /(108m3) 640.3 633.7 677.0
主要进行季节性禁渔并结合人工投放鱼种,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 城市化程度高,农副产品集散地 有限度地发展大湖圈养 光休闲、生态园林、 退田还湖,种植水生经济植物,保护洪湖水质和草湖景观 堤滩林草畜禽业和林果业 建设高效、优质的精养鱼塘,推广立体复合优化生态农业模式,生产名、优、特产品 在稻田推广起垄种稻,垄沟养鱼 以优化种植制度和种植模式,达到保护耕地和发展农业相结合 依靠农户采用综合集约技术,开发庭院生态农业
非金属矿产资源中,明矾石、金红石、磷矿石、水泥用石灰岩等储量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