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尿 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分枝杆菌。
阴 道 乳杆菌,类白喉棒状杆菌,奈瑟球菌。
讲解:XX
二 机会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
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 大肠艾希菌进入泌尿道,手术伤口化脓感染。
宿主免疫功能底下 大量使用激素,肿瘤化疗,放疗,AIDS晚期。
菌群失调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正常菌群被抑制,劣势或
讲解:XX
▪ 外毒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
➢ 神经毒素(neurotoxin) 破伤风痉挛毒素 全身骨骼肌强直性痉挛。 肉毒毒素 全身肌肉松弛,麻痹。
➢ 细胞毒素(cytotoxin) 白喉毒素 抑制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心肌炎。
➢ 肠毒素(enterotoxin) 霍乱毒素肠功能紊乱,严重腹泻,失水酸中毒。
抗 原 强 抗毒素 类毒素 弱 不成类毒素
讲解:XX
▪ 二 细菌侵入的数量
➢ 引起感染所需细菌的数量决定于两个因素 致病菌毒力的强弱 宿主免疫力的高低
▪ 三 细菌侵入的途径
➢ 呼吸道 肺炎球菌,结核,流脑。 ➢ 消化道 霍乱弧菌,痢疾,伤寒, ➢ 伤口 葡萄球菌,链球菌化脓性感染,破伤风。 ➢ 多途径感染 结核杆菌
4.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 ➢细菌与多糖组成的膜状细菌群体。 ➢利于细菌附着在支撑物表面。 ➢阻挡抗生素的渗入和免疫细胞杀伤。 ➢易发生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转移。 ➢脱落后扩散感染;气管插管,人工关节。 ➢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常见。
讲解:XX
静脉导管表面的葡萄球菌生物膜
医学微生物学
讲解:XX
第七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讲解:XX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 一、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完整版)病原微生物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习题与答案

(完整版)病原微生物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习题与答案

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一、选择题【A型题】1.化脓性细菌在机体血液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并随血流到达其他器官,产生性的化脓性病灶称为:A.菌血症B.脓毒血症C.内毒素血症D.毒血症E.败血症2.下列结构中,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是:A.芽孢B.荚膜C.细胞壁D.中介体E.核糖体3.内毒素的毒性部分为:A.核心多糖B.特异性多糖C.LPSD.脂质AE.脂蛋白4.类毒素的特点是:A.有抗原性,无毒性B.无抗原性,有毒性C.无抗原性,无毒性D.有抗原性,有毒性E.有半抗原性,而无毒性5.脑膜炎球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产生内毒素,引起全身严重中毒症状为:A.菌血症B.败血症C.毒血症D.脓毒血症E.以上都不是6.潜伏感染与隐性感染的区别是:A.潜伏感染有传染性,而隐性感染无传染性B.潜伏感染无免疫力产生,而隐性感染则有免疫力产生C.潜伏感染无传染性,而隐性感染有传染性D.潜伏感染有免疫力产生,而隐性感染则无免疫力产生E.潜伏感染多见于病毒感染,而隐性感染多见于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7.能引起内毒素性休克的细菌成分是:A.肽聚糖B.磷壁酸C.LPSD.O抗原E.荚膜多糖8.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引起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其原因是内毒素毒性成分:A.化学组成基本相似B.受体基本相似C.抗原性基本相似D.无抗原性E.以上都不是9.细菌的黏附素是指:A.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特殊结构B.革兰阴性菌的菌毛C.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D.其受体为D­甘露糖E.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表面蛋白质10.毒性最强的外毒素是:A.破伤风溶血毒素B.肉毒毒素C.产气荚膜杆菌ε毒素D.产气荚膜杆菌α毒素E.破伤风痉挛毒素11.由外毒素制备类毒素所用甲醛浓度为:A.0.1%~0.2%B.0.2%~0.3%C.0.3%~0.4%D.0.4%~0.5%E.0.5%~0.6%12.产生潜伏感染的细菌是:A.结核杆菌B.脑膜炎球菌C.痢疾杆菌D.链球菌E.白喉杆菌13.易出现带菌状态的细菌是:A.白假丝酵母菌B.链球菌C.白喉杆菌D.产气荚膜杆菌E.肺炎球菌14.易发生脓毒血症的细菌是:A.痢疾杆菌B.链球菌C.脑膜炎球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E.伤寒杆菌15.破伤风梭菌可引起下列哪种全身感染类型?A.菌血症B.毒血症C.败血症D.脓毒血症E.内毒素血症16.可经多途径感染的细菌是:A.脑膜炎球菌B.淋球菌C.伤寒杆菌D.军团菌E.结核杆菌17.革兰阳性菌中,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A.膜磷壁酸B.肽聚糖C.M蛋白D.荚膜E.壁磷壁酸18.可在流行期形成健康带菌者的细菌是A.霍乱弧菌B.志贺菌C.脑膜炎球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E.结核杆菌19.关于内源性感染,正确的叙述是:A.病原菌均属正常菌群B.常发生于大量使用抗生素后,均为菌群失调症C.也可发生于使用激素后,即为医院内感染D.是一种自身感染E.以上都不是20.构成细菌侵袭力的菌体表面结构不包括:A.侵袭性酶B.菌毛C.膜磷壁酸D.荚膜E.Vi抗原21.下列哪组细菌均不产生外毒素?A.脑膜炎球菌、结核杆菌B.霍乱弧菌、结核杆菌C.炭疽芽孢杆菌、白喉杆菌D.脆弱类杆菌、肉毒梭菌E.伤寒杆菌、痢疾杆菌22.关于细菌内毒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B.其化学成分是LPSC.对热不稳定D.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E.不能制成类毒素23.无菌毛的革兰阴性菌是:A.志贺菌B.肠产毒型大肠杆菌C.伤寒杆菌D.淋球菌E.霍乱弧菌24.胞内菌不包括:A.结核杆菌B.李斯特菌C.军团菌D.伤寒杆菌E.痢疾杆菌25.下列病原体中引起潜伏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A.麻疹病毒B.风疹病毒C.单纯疱疹病毒D.乙型肝炎病毒E.Kuru病病原26.关于病毒感染细胞表面出现的新抗原,下列叙述哪项正确?A.无病毒特异性B.可使细胞免受损伤C.可激发相应抗体产生D.由宿主基因编码产生E.各类病毒均可产生27.下述哪种感染类型是病毒感染特有的?A.急性感染B.显性感染C.慢性感染D.慢发病毒感染E.亚临床感染28.可引起慢发病毒感染的病原体是:A.麻疹病毒B.肝炎病毒C.沙眼衣原体D.风疹病毒E.乙脑病毒29.下列哪种病毒被认为与鼻咽癌发生有关?A.HA V B.EBV C.HBV D.HPV E.CMV30.关于病毒的致病机制,下列叙述哪项正确?A.内外毒素作用B.侵袭性酶类C.干扰素的作用D.多聚酶E.以上都不是31.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范围主要取决于:A、病毒表面的蛋白B.病毒的衣壳C.细胞表面的受体D.病毒包膜E.病毒表面的血凝素32.下列哪组病毒一般不引起垂直传播?A.风疹病毒,HIVB.CMV,风疹病毒C.HSV,HBVD.HIV,CMVE.流感病毒,狂犬病病毒33.关于垂直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感染方式是亲代直接传给子代B.感染途径是产道或胎盘C.可致死胎,早产或先天畸形D.是病毒独特的感染方式E.以风疹病毒等常见34.关于病毒的整合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可致细胞转化B.细胞表面可出现新抗原C.整合后致癌变D.逆转录病毒要整合才能复制E.可随宿主细胞分裂传给子代35.引起深部感染的真菌大多数是:A.致病性真菌B.产毒素真菌C.条件致病性真菌D.多细胞真菌E.具有变应原的真菌36.真菌的致病性不包括:A.真菌性中毒B.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C.真菌超敏反应D.真菌毒素的致癌作用E.嗜神经性真菌产生神经氨酸酶而致病37.下列哪种因素与真菌感染的发生无关?A.皮脂腺脂肪酸的分泌量B.服用免疫抑制剂或某些激素C.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D.是否接种真菌疫苗 E.患糖尿病、肿瘤、白血病等疾病38.关于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主要是内源性感染B.是肿瘤、糖尿病及免疫缺陷性疾病治疗中的疑难问题C.致病性强,常造成肿瘤等病人的致死性感染D.目前无特异预防措施E.临床感染率呈明显上升趋势【X型题】1.下列哪些细菌代谢产物与致病有关?A.细菌素B.膜磷壁酸C.扩散因子D.溶血毒素E.血浆凝固酶2.细菌外毒素的特点是:A.耐热且抗原性强B.均由细菌合成后分泌至胞外C.经甲醛处理可脱毒成类毒素D.引起特殊病变和临床表现E.引起DIC3.细菌侵袭力由下列哪些因素构成?A.黏附因子或黏附素B.菌毛和膜磷壁酸C.细菌的内、外毒素D.细菌的侵袭性酶E.细菌的表面结构4.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包括:A.发热反应B.神经毒作用C.Shwartzman现象D.食物中毒E.细胞毒作用5.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A.基本结构B.特殊结构C.侵袭力D.毒素E.分解代谢产物6.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结构有:A.荚膜B.芽孢C.鞭毛D.菌毛E.包膜7.能使细菌吸附到黏膜上皮细胞上的结构是:A.荚膜B.芽孢C.菌毛D.R因子E.膜磷壁酸8.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均由活菌分泌释放B.性质稳定,但可被甲醛灭活C.毒性强且组织特异性高D.抗原性强,可被抗毒素中和E.均由革兰阳性菌产生9.关于细菌感染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感染源来自体外的称外源性感染B.感染源来自体内的称内源性感染C.感染源来自体表的称内源性感染D.感染源来自体表的称外源性感染E.感染源来自医院的称医源性感染10.下列哪些物质可构成病原菌的侵袭力?A.荚膜B.芽孢C.性菌毛D.壁磷壁酸E.膜磷壁酸11.关于外毒素的特性,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均由革兰阳性菌产生B.其毒素作用大致相同C.多数外毒素有A、B两个亚单位D.均经60℃30分钟灭活E.可制成类毒素12.胞外菌感染免疫包括:A.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B.补体的调理作用C.IgG介导的ADCCD.吞噬细胞的不完全吞噬E.SIgA的局部抗感染作用13.关于细菌感染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感染源系指患者、病畜和带菌物品B.内源性感染菌多属体内正常菌群C.隐性感染者无临床表现,亦无传染性D.感染源来自体内和体表的称内源性感染E.只要细菌有侵袭力即可引起机体感染14.关于毒素,下列哪些正确?A.只有革兰阴性菌产生内毒素B.多数外毒素均拥有毒性亚单位和亲嗜性亚单位C.内毒素对热稳定,但用甲醛处理可脱毒D.外毒素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其毒性作用大致相同E.外毒素一般可分为A、B两个亚单位15.内毒素可引起:A.发热反应B.多克隆B细胞激活C.细胞毒作用D.食物中毒E.促进T细胞成熟16.隐性感染的特点为:A.无明显临床症状B.无传染性C.产生亚临床感染D.无特异免疫力产生E.感染率降低17.细菌致病性的含义:A.细菌致病性质B.细菌致病的对象(宿主)C.细菌致病的能力D.细菌致病的部位E.细菌致病的途径18.反映细菌毒力强弱的指标是:A.LD50B.ID50C.TCID50D.CPEE.PFU19.细菌的毒力包括:A侵袭力 B.内毒素 C.毒素 D.外毒素 E.黏附素20.全身性感染包括:A.毒血症B.败血症C.脓毒血症D菌血症 E.内毒素血症21.根据病原体与机体两者力量对比,将感染的类型分为:A.亚临床感染B.显性感染C.潜伏感染D.垂直感染E.带菌者22.细菌毒素包括:A.TSST­1B.霍乱外毒素C.链球菌致热毒素D.葡萄球菌溶素E.杀白细胞素23.内毒素血症可引起:A.小血管功能紊乱B.凝溶血功能紊乱C.I型超敏反应性休克D.酸中毒E.组织缺氧24.内毒素引起的白细胞反应表现在:A.白细胞减少B.白细胞增多C.白细胞左移D.白细胞右移E.白细胞变形25.能释放具有内毒素活性LPS的微生物有:A.钩端螺旋体B.痢疾杆菌C.肺炎支原体D.恙虫病立克次体E.沙眼衣原体26.能产生外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有:A.鼠疫杆菌B.绿脓杆菌C.白喉棒状杆菌D.痢疾志贺菌E.霍乱弧菌27.隐性感染发生的原因是:A.病毒毒力较低B.宿主抵抗力强C.病毒不能到达靶器官D.病毒不入血E.病毒抗原性稳定28.隐性感染的特点是:A.不产生临床症状B.不排出病原体C.不产生免疫应答D.可作为传染源E.可产生Tm、Bm细胞29.关于潜伏性病毒感染的发病间歇期,下列叙述哪些正确?A.不能分离病毒B.不能测出抗体C.无临床症状D.可测出病毒核酸E.可测出IgM型抗体30.病毒感染细胞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是:A.杀死细胞B.细胞膜上出现新抗原C.形成包涵体D.细胞转化E.细胞增殖31.病毒的致病作用包括:A.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损害B.病毒引起宿主细胞转C.病毒致宿主细胞融合D.包膜病毒释放LPS致病E.免疫病理损伤32.能引起机体持续感染的病毒有:A.麻疹病毒B.巨细胞病毒C.EB病毒D.乙型肝炎病毒E.人类免疫缺陷病毒33.病毒的持续感染包括:A.慢性感染B.潜伏感染C.隐性感染D.慢发病毒感染E.水平感染34.常致垂直传播的病毒包括:A.乙型肝炎病毒B.风疹病毒C.巨细胞病毒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E.腮腺炎病毒35.包涵体的组成包括:A.病毒抗原B.病毒颗粒C.病毒生物合成的产物D.宿主细胞器E.宿主核酸36.病毒在体内扩散方式包括:A.细胞融合B.神经周树轴索扩散C.血流播散D.淋巴播散E.整合后传代37.病毒感染细胞可使细胞发生:A.裂解B.融合C.转化D.抗原性转变E.整合38.真菌的感染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生理年龄B.性别C.局部组织结构D.机体非特异免疫力E.机体细胞免疫39.目前认为能诱发肝肿瘤的真菌代谢产物有:A.T-2毒素B.灰黄霉素C.展青霉素D.黄褐毒素E.黄曲霉毒素40.主要引起外源性感染的真菌有:A.假丝酵母菌B.曲霉菌C.皮肤癣菌D.毛霉菌E.组织胞浆菌41.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包括:A.荨麻疹B.接触性皮炎C.哮喘D.变应性鼻炎E.肾小球肾炎42.真菌性中毒的原因主要是:A.真菌引起超敏反应B.真菌毒素作用C.真菌直接毒性作用D.真菌引起细胞恶变E.真菌降低机体免疫力二、填空题1.细菌引起感染的能力称,其强弱程度称,常用和作为衡量指标。

临床微生物与检验 第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临床微生物与检验 第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微生物
疾病
痢疾志贺菌
细菌性痢疾
伤寒、鼠伤寒沙门菌
伤寒、胃肠炎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类似痢疾
肺炎链球菌
脑膜炎、肺炎
流感嗜血杆菌
脑膜炎、肺炎
李斯特单胞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李斯特菌病
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病
布鲁菌
布鲁菌病(波状热)
耶尔森菌
鼠疫、胃肠炎
伯氏疏螺旋体
莱姆病
梅毒螺旋体
梅毒
出现菌细 胞表面
介导这些 细菌侵入 上皮细胞
侵袭素介导细菌侵入上皮细胞或通过胞饮细菌进入细胞。
(2)产生有害代谢产物:H2O2 、细菌 素(如大肠菌素)等可杀伤病原菌;
(3)营养竞争作用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作用 (二)
2.营养作用 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双岐杆菌
在肠道合成维生素B、K以及叶酸等。 3.免疫作用
正常菌群作为抗原刺激、促进免疫 器官发育。双岐杆菌可诱导产生SIgA, 激活固有层CD4+ T细胞。
阴道 尿道
乳酸杆菌、白假丝酵母菌、类白喉棒状杆菌、大肠埃希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耻垢分枝杆菌等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作用
1.生物拮抗(antagonism) 2.营养作用 3.免疫作用 4.抗衰老作用 5.抗肿瘤作用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作用 (一)
1.生物拮抗 (antagonism)
(1)竞争黏附作用:正常菌群黏附,形 成保护性生物膜,阻止病原菌定植;
三、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微生态平衡(microeubiosis)——指正常微生物群 与其宿主生态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生理性组 合的动态平衡。
微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指正常微生物群 与其宿主之间的平衡,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被破坏, 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

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医学微生物学-第七单元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医学微生物学-第七单元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医学微生物学-第七单元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单选题]1.外源性感染慢性患者A.病程≥1个月B.病程≥3个月C.病程≥6个月D.病程≥9个月E.病程≥1(江南博哥)2个月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外源性感染指来自宿主体外细菌的感染,包括急性或慢性患者,带菌者以及病畜和带菌动物,均可向外环境排出病原菌。

急性或慢性患者:系细菌显性感染机体,有明显临床症状体征者。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患者与慢性患者,一般≥6个月病程者,称为慢性患者。

掌握“宿主的抗菌免疫及感染的发生发展”知识点。

[单选题]2.以下属于外源性感染的是A.急性患者B.慢性患者C.带菌者D.带菌动物E.以上说法均正确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外源性感染指来自宿主体外细菌的感染,包括急性或慢性患者,带菌者以及病畜和带菌动物,均可向外环境排出病原菌。

掌握“宿主的抗菌免疫及感染的发生发展”知识点。

[单选题]3.宿主的固有免疫力的组成中,不包括A.屏障结构B.吞噬细胞C.细胞因子D.非特异性体液因素E.体液免疫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宿主的固有免疫力,由屏障结构,吞噬细胞、非特异性体液因素和细胞因子等组成。

掌握“宿主的抗菌免疫及感染的发生发展”知识点。

[单选题]4.非特异性免疫亦称A.固有免疫B.细胞免疫C.主动免疫D.被动免疫E.体液免疫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非特异性免疫亦称固有免疫,为生来就有且个体间差异很小的免疫力,可代代遗传,并且是后天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掌握“宿主的抗菌免疫及感染的发生发展”知识点。

[单选题]5.下列属于胞外菌感染的是A.结核分枝杆菌B.麻风分枝杆菌C.化脓性球菌的感染D.布鲁氏菌E.军团菌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大多数细菌均为胞外菌,当感染机体后,仅存在于吞噬细胞外的体液或组织中,并可引起吞噬细胞死亡和严重的临床症状,称为胞外菌感染。

例如,化脓性球菌的感染等。

胞内菌感染系少数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布鲁氏菌、军团菌等的感染。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反应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反应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反应细菌感染是指人体受到细菌侵入并引起相应疾病的过程。

在人类历史上,细菌感染一直是严重的健康威胁,导致了许多严重的疾病和流行病。

了解细菌的感染过程以及人体对其的免疫反应对预防和控制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一、细菌感染的过程细菌感染通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侵入、定植、繁殖和传播。

1. 侵入:细菌通过不同的途径侵入人体,如通过皮肤破损、眼鼻喉黏膜、消化道或生殖道等。

这些途径可以包括直接接触、飞沫传播、食物或水源污染等。

2. 定植:一旦细菌侵入,它们会寻找适合其生存和繁殖的组织或器官。

在这些地方,细菌可以附着并定植下来,形成感染灶。

3. 繁殖:细菌在感染灶中开始繁殖。

它们通过分裂来增加数量,并释放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对周围组织产生损害。

4. 传播:细菌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血液或淋巴系统传播到其他部位或其他人体。

这导致了感染的扩散和传播。

二、人体的免疫反应当细菌侵入人体时,我们的免疫系统会启动一系列的防御机制。

免疫反应可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方面。

1. 先天免疫:这是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它对抗各种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

它包括机械屏障(如皮肤和黏膜)、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天然杀伤细胞等。

机械屏障可以阻止细菌侵入,而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天然杀伤细胞则可以摧毁入侵的细菌。

2. 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指在细菌感染过程中形成的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反应。

这种免疫反应需要时间来形成,但一旦形成,它能提供持久的保护。

获得性免疫通过产生抗体和激活细胞免疫来抵御感染。

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产生的,它们可以与特定的细菌结合并中和它们的活性。

而细胞免疫则是由T淋巴细胞引导和执行的,它们可以识别并杀死感染细胞。

三、处理细菌感染的方法1. 预防措施:为了防止细菌感染,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

这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正确遮嘴咳嗽等),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保持清洁的环境,接种疫苗等。

临床执业医师知识点: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临床执业医师知识点: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临床执业医师知识点:细菌的感染与免疫2017年临床执业医师知识点: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细菌变异的机制是细菌基因发生突变、转移或重组。

突变是细菌基因结构发生稳定性的改变,导致遗传性状的变异。

突变是随机的,可以自然发生,其突变率为10-6~10-9,当受到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可使突变率提高。

细菌基因转移的方式包括转化、转导和接合。

当外源DNA转移到受体菌中,外源DNA可与内源DNA发生重组。

1.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的概念(1)转化转化是指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DNA的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如活的无毒力的肺炎球菌可摄取死的有毒力的肺炎球菌DNA 的片段,从而转化为有毒株。

(2)转导转导是指温和噬菌体介导的遗传物质从供体菌向受体菌的转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无性菌毛菌获得非结合性耐药因子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

(3)接合接合是指细菌通过质粒介导和性菌毛连接沟通的细胞间接触,将遗传物质(质粒或染色体)从供体菌转入受体菌。

性菌毛是F质粒表达的中空管状结构。

(4)溶原性转换溶原性转换是指侵入细菌的噬菌体在溶原期,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的染色体发生重组,导致细菌的基因发生改变。

溶原性细菌可因之而获得新的特性,如白喉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和肉毒杆菌分别可因溶原性转换而分别成为可产生白喉毒素、α毒素和肉毒素的有毒株。

(5)原生质体融合失去细胞壁的原生质体可彼此融合,其染色体之间可发生基因的交换和重组,获得多种不同表型的重组融合体。

2.耐药质粒的组成及与耐药性的关系R质粒转移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根据有无自身转移能力,可把R质粒分为接合性和非接合性耐药质粒。

(1)接合性耐药质粒由耐药传递因子(RTF)和耐药决定因子(r决定因子)两部分组成。

RTF的实质是F因子,可编码产生性菌毛和通过接合转移;r决定因子可表达耐药性的基因;(2)非接合性耐药质粒可由转化和噬菌体转导方式进入受体菌。

条件致病菌和至病的条件1.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被打破,形成生态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样,正常时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为条件致病菌。

病原微生物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习题与答案

病原微生物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习题与答案

第 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一、选择题【A 型题】1.化脓性细菌在机体血液中大量繁衍产生毒素,并随血流抵达其他器官,产生性的化脓性病灶称为:A.菌血症B.脓毒血症C.内毒素血症D.毒血症E.败血症2.下列结构中,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是:A.芽孢B.荚膜C.细胞壁D.中介体E.核糖体3.内毒素的毒性部份为:A.核心多糖B.特异性多糖C.LPSD.脂质 AE.脂蛋白4.类毒素的特点是:A.有抗原性,无毒性B.无抗原性,有毒性C.无抗原性,无毒性D.有抗原性,有毒性E.有半抗原性,而无毒性5.脑膜炎球菌侵入血流,大量繁衍产生内毒素,引发全身严重中毒症状为:A.菌血症B.败血症C.毒血症D.脓毒血症E.以上都不是6.暗藏感染与隐性感染的区别是:A.暗藏感染有传染性,而隐性感染无传染性B.暗藏感染无免疫力产生,而隐性感染则有免疫力产生C.暗藏感染无传染性,而隐性感染有传染性D.暗藏感染有免疫力产生,而隐性感染则无免疫力产生E.暗藏感染多见于病毒感染,而隐性感染多见于各类病原微生物感染7.能引发内毒素性休克的细菌成份是:A.肽聚糖B.磷壁酸C.LPSD.O 抗原E.荚膜多糖8.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引发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其原因是内毒素毒性成份:A.化学组成大体相似B. 受体大体相似C. 抗原性大体相似D.无抗原性E.以上都不是9.细菌的黏附素是指:A.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特殊结构B.革兰阴性菌的菌毛C.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D.其受体为D­甘露糖E.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表面蛋白质10.毒性最强的外毒素是:A.破伤风溶血毒素B.肉毒毒素C.产气荚膜杆菌ε毒素D.产气荚膜杆菌α毒素E. 破伤风痉挛毒素11.由外毒素制备类毒素所用甲醛浓度为:A.0.1%~0.2%B.0.2%~0.3% C .0.3%~0.4% D.0.4%~0.5% E.0.5%~0.6%12.产生暗藏感染的细菌是:A.结核杆菌B.脑膜炎球菌C.痢疾杆菌D.链球菌E.白喉杆菌13.易出现带菌状态的细菌是:A.白假丝酵母菌B.链球菌C.白喉杆菌D.产气荚膜杆菌E.肺炎球菌14.易发生脓毒血症的细菌是:A.痢疾杆菌B.链球菌C.脑膜炎球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E.伤寒杆菌15.破伤风梭菌可引发下列哪一种全身感染类型?A.菌血症B.毒血症C.败血症D.脓毒血症E.内毒素血症16.可经多途径感染的细菌是:A.脑膜炎球菌B.淋球菌C.伤寒杆菌D.军团菌E.结核杆菌17.革兰阳性菌中,类似菌毛作用的成份是:A.膜磷壁酸B. 肽聚糖C. M 蛋白D.荚膜E.壁磷壁酸18. 可在流行期形成健康带菌者的细菌是A.霍乱弧菌B.志贺菌C.脑膜炎球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E.结核杆菌19.关于内源性感染,正确的叙述是:A.病原菌均属正常菌群B.常发生于大量利用抗生素后,均为菌群失调症C.也可发生于利用激素后,即为医院内感染D.是一种自身感染E.以上都不是20.组成细菌侵袭力的菌体表面结构不包括:A.侵袭性酶B.菌毛C.膜磷壁酸D.荚膜E.Vi 抗原21.下列哪组细菌均不产生外毒素?A. 脑膜炎球菌、结核杆菌B.霍乱弧菌、结核杆菌C.炭疽芽孢杆菌、白喉杆菌D.脆弱类杆菌、肉毒梭菌E.伤寒杆菌、痢疾杆菌22.关于细菌内毒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B.其化学成份是 LPSC.对热不稳定D.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E.不能制成类毒素23.无菌毛的革兰阴性菌是:A.志贺菌B.肠产毒型大肠杆菌C.伤寒杆菌D.淋球菌E.霍乱弧菌24.胞内菌不包括:A.结核杆菌B.李斯特菌C.军团菌D.伤寒杆菌E.痢疾杆菌25.下列病原体中引发暗藏感染的病原体主如果:A.麻疹病毒B.风疹病毒C.单纯疱疹病毒D.乙型肝炎病毒E.Kuru 病病原26.关于病毒感染细胞表面出现的新抗原,下列叙述哪项正确?A.无病毒特异性B.可使细胞免受损伤C.可激发相应抗体产生D.由宿主基因编码产生E.各类病毒都可产生27.下述哪一种感染类型是病毒感染特有的?A.急性感染B.显性感染C.慢性感染D.慢发病毒感染E.亚临床感染28.可引发慢发病毒感染的病原体是:A.麻疹病毒B.肝炎病毒C.沙眼衣原体D.风疹病毒E.乙脑病毒29.下列哪一种病毒被以为与鼻咽癌发生有关?A.HA V B.EBV C.HBV D.HPV E.CMV30.关于病毒的致病机制,下列叙述哪项正确?A.内外毒素作用B.侵袭性酶类C.干扰素的作用D.多聚酶E.以上都不是31.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范围主要取决于:A、病毒表面的蛋白B.病毒的衣壳C.细胞表面的受体D.病毒包膜E.病毒表面的血凝素32.下列哪组病毒一般不引发垂直传播?A. 风疹病毒,HIVB.CMV,风疹病毒C.HSV,HBVD.HIV,CMVE.流感病毒,狂犬病病毒33.关于垂直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 感染方式是亲代直接传给子代B.感染途径是产道或胎盘C.可致死胎,早产或先天畸形D.是病毒独特的感染方式E.以风疹病毒等常见34.关于病毒的整合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可致细胞转化B.细胞表面可出现新抗原C.整合后致癌变D.逆转录病毒要整合才能复制E.可随宿主细胞割裂传给子代35.引发深部感染的真菌大多数是:A. 致病性真菌B.产毒素真菌C.条件致病性真菌D.多细胞真菌E.具有变应原的真菌36.真菌的致病性不包括:A.真菌性中毒B.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C.真菌超敏反映D.真菌毒素的致癌作用E.嗜神经性真菌产生神经氨酸酶而致病37.下列哪一种因素与真菌感染的发生无关?A.皮脂腺脂肪酸的分泌量B.服用免疫抑制剂或某些激素C.长期利用广谱抗生素D.是不是接种真菌疫苗 E.患糖尿病、肿瘤、白血病等疾病38.关于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 主如果内源性感染B. 是肿瘤、糖尿病及免疫缺点性疾病医治中的疑难问题C. 致病性强,常造成肿瘤等病人的致死性感染D. 目前无特异预防办法E.临床感染率呈明显上升趋势【X 型题】1.下列哪些细菌代谢产物与致病有关?A.细菌素B.膜磷壁酸C.扩散因子D.溶血毒素E.血浆凝固酶2.细菌外毒素的特点是:A.耐热且抗原性强B.均由细菌合成后分泌至胞外C.经甲醛处置可脱毒成类毒素D.引发特殊病变和临床表现E.引发 DIC3.细菌侵袭力由下列哪些因素组成?A.黏附因子或黏附素B.菌毛和膜磷壁酸C.细菌的内、外毒素D.细菌的侵袭性酶E.细菌的表面结构4.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包括:A.发烧反映B.神经毒作用C.Shwartzman 现象D.食物中毒E.细胞毒作用5.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A.大体结构B.特殊结构C.侵袭力D.毒素E.分解代谢产物6.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结构有:A.荚膜B.芽孢C.鞭毛D.菌毛E.包膜7.能使细菌吸附到黏膜上皮细胞上的结构是:A.荚膜B.芽孢C.菌毛D.R 因子E.膜磷壁酸8.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均由活菌分泌释放B.性质稳定,但可被甲醛灭活C.毒性强且组织特异性高D.抗原性强,可被抗毒素中和E.均由革兰阳性菌产生9.关于细菌感染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感染源来自体外的称外源性感染B.感染源来自体内的称内源性感染C.感染源来自体表的称内源性感染D.感染源来自体表的称外源性感染E.感染源来自医院的称医源性感染10.下列哪些物质可组成病原菌的侵袭力?A.荚膜B.芽孢C.性菌毛D.壁磷壁酸E.膜磷壁酸11.关于外毒素的特性,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均由革兰阳性菌产生B.其毒素作用大致相同C.多数外毒素有 A、B 两个亚单位D.均经 60℃30 分钟灭活E.可制成类毒素12.胞外菌感染免疫包括:A.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B.补体的调理作用C.IgG 介导的 ADCCD.吞噬细胞的不完全吞噬E.SIgA 的局部抗感染作用13.关于细菌感染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感染源系指患者、病畜和带菌物品B.内源性感染菌多属体内正常菌群C.隐性感染者无临床表现,亦无传染性D.感染源来自体内和体表的称内源性感染E.只要细菌有侵袭力即可引发机体感染14.关于毒素,下列哪些正确?A.只有革兰阴性菌产生内毒素B.多数外毒素均拥有毒性亚单位和亲嗜性亚单位C.内毒素对热稳定,但用甲醛处置可脱毒D.外毒素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其毒性作用大致相同E.外毒素一般可分为 A、B 两个亚单位15.内毒素可引发:A.发烧反映B.多克隆 B 细胞激活C.细胞毒作用D.食物中毒E.增进 T 细胞成熟16.隐性感染的特点为:A.无明显临床症状B.无传染性C.产生亚临床感染D.无特异免疫力产生E.感染率降低17.细菌致病性的含义:A. 细菌致病性质B.细菌致病的对象(宿主)C.细菌致病的能力D.细菌致病的部位E.细菌致病的途径18.反映细菌毒力强弱的指标是:A.LD50B.ID50C.TCID50D.CPEE.PFU19.细菌的毒力包括:A 侵袭力 B.内毒素 C.毒素 D.外毒素 E.黏附素20.全身性感染包括:A.毒血症B.败血症C.脓毒血症 D 菌血症 E.内毒素血症21.按照病原体与机体二者力量对比,将感染的类型分为:A.亚临床感染B.显性感染C.暗藏感染D.垂直感染E.带菌者22.细菌毒素包括:A.TSST­1B.霍乱外毒素C.链球菌致热毒素D.葡萄球菌溶素E.杀白细胞素23.内毒素血症可引发:A.小血管功能紊乱B.凝溶血功能紊乱C.I 型超敏反映性休克D.酸中毒E.组织缺氧24.内毒素引发的白细胞反映表此刻:A.白细胞减少B.白细胞增多C.白细胞左移D.白细胞右移E.白细胞变形25.能释放具有内毒素活性 LPS 的微生物有:A.钩端螺旋体B.痢疾杆菌C.肺炎支原体D.恙虫病立克次体E.沙眼衣原体26.能产生外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有:A.鼠疫杆菌B.绿脓杆菌C.白喉棒状杆菌D.痢疾志贺菌E.霍乱弧菌27.隐性感染发生的原因是:A.病毒毒力较低B.宿主抵抗力强C.病毒不能抵达靶器官D.病毒不入血E.病毒抗原性稳定28.隐性感染的特点是:A. 不产生临床症状B.不排出病原体C.不产生免疫应答D.可作为传染源E.可产生 Tm、Bm 细胞29.关于暗藏性病毒感染的发病间歇期,下列叙述哪些正确?A. 不能分离病毒B.不能测出抗体C.无临床症状D.可测出病毒核酸E.可测出 IgM 型抗体30.病毒感染细胞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是:A.杀死细胞B.细胞膜上出现新抗原C.形成包涵体D.细胞转化E.细胞增殖31.病毒的致病作用包括:A.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损害B.病毒引发宿主细胞转C.病毒致宿主细胞融合D.包膜病毒释放 LPS 致病E.免疫病理损伤32.能引发机体持续感染的病毒有:A.麻疹病毒B.巨细胞病毒C.EB 病毒D.乙型肝炎病毒E.人类免疫缺点病毒33.病毒的持续感染包括:A.慢性感染B.暗藏感染C.隐性感染D.慢发病毒感染E.水平感染34.常致垂直传播的病毒包括:A.乙型肝炎病毒B.风疹病毒C.巨细胞病毒D.人类免疫缺点病毒E.腮腺炎病毒35.包涵体的组成包括:A.病毒抗原B.病毒颗粒C.病毒生物合成的产物D.宿主细胞器E.宿主核酸36.病毒在体内扩散方式包括:A.细胞融合B.神经周树轴索扩散C.血流播散D.淋巴播散E.整合后传代37.病毒感染细胞可使细胞发生:A.裂解B.融合C.转化D.抗原性转变E.整合38.真菌的感染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生理年龄B.性别C.局部组织结构D.机体非特异免疫力E.机体细胞免疫39.目前以为能诱发肝肿瘤的真菌代谢产物有:A.T-2 毒素B.灰黄霉素C.展青霉素D.黄褐毒素E.黄曲霉毒素40.主要引发外源性感染的真菌有:A.假丝酵母菌B.曲霉菌C.皮肤癣菌D.毛霉菌E.组织胞浆菌41.真菌超敏反映性疾病包括:A.荨麻疹B.接触性皮炎C.哮喘D.变应性鼻炎E.肾小球肾炎42.真菌性中毒的原因主如果:A. 真菌引发超敏反映B.真菌毒素作用C.真菌直接毒性作用D.真菌引发细胞恶变E.真菌降低机体免疫力二、填空题1.细菌引发感染的能力称,其强弱程度称,常常利用和作为衡量指标。

第七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试卷及答案

第七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试卷及答案

第七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试卷及答案1.构成细菌毒力的是()[单选题]*A.基本结构B•特殊结构C•侵袭力和毒素(正确答案)D•分解代谢产物E.侵入机体的途径2.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单选题]*A•荚膜B•菌毛C•磷壁酸D•脂多糖E•异染颗粒(正确答案)3•与致病性无关的细菌代谢产物是()[单选题]*A•毒素B•细菌素(正确答案)C•热原质D•血浆凝固酶E•透明质酸酶4•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单选题]*A•荚膜B•菌毛C•芽胞(正确答案)D.血浆凝固酶E.透明质酸酶5.细菌内毒素的成份是()[单选题]*A•H抗原B•肽聚糖C•O抗原D.脂多糖(正确答案)E•荚膜多糖6•内毒素的毒性成份是()[单选题]*A•脂蛋白B•脂多糖C•脂质A(正确答案)D•核心多糖E•特异性多糖7•关于内毒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单选题]* 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B•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C•性质稳定,耐热D•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E•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正确答案)8•外毒素特点之一是()[单选题]*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B•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C•化学组成是脂多糖D•可制备成类毒素(正确答案)E•耐热9•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单选题]*A•食物中毒(正确答案)B•发热C•休克D•DICE•白细胞反应10•病原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并随血流到达全身其他脏器引起多发性脓肿称为()[单选题]*A•菌血症B•脓毒血症(正确答案)C•内毒素血症D•毒血症E•败血症11.具有粘附作用的物质有()[单选题]*A•RNPB•LTA(正确答案)C•P蛋白D•DAPE•DPA12•带菌者是指()[单选题]*A•体内携带有细菌但不产生临床症状的健康人B•体内携带有细菌且产生临床症状的病人C•体内携带有致病菌但不产生临床症状的人(正确答案)D•体内携带有致病菌且产生临床症状的病人E•以上都不是13•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单选题]*A•是活菌释放至菌体外的一种蛋白质B•由革兰阳性菌及少数革兰阴性菌产生C•性质稳定、耐热(正确答案)D•毒性强E•抗原性强14•能使细菌吸附到粘膜上皮细胞上的结构是()[单选题]*A•鞭毛B•菌毛(正确答案)C•荚膜D•R因子E•芽胞15•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单选题]*A•毒血症(正确答案)B•菌血症C•败血症[单选题]*D •脓毒血症E •内毒素血症16.下列能引起内毒素休克的细菌成份是()[单选题]*A •H 抗原B •O 抗原C •荚膜多糖D .LPS (正确答案)E .肽聚糖17.在疾病的流行中,一种容易被忽视的重要传染源是(A •急性期病人B •恢复期病人C •健康带菌者(正确答案)D •带菌动物E •患病动物18 •细菌毒力的强弱取决于()[单选题]*A •细菌侵入的门户B •机体抵抗力的强弱C •细菌侵入的数量D •细菌侵袭力及细菌的毒素(正确答案)E •细菌能否产生芽胞19 •对于菌血症的叙述正确的是()[单选题]*A •细菌侵入血流并在血中大量繁殖B •细菌侵入血流但不在血中繁殖(正确答案)C•细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侵入血流D•化脓菌侵入血流并在血中繁殖E•只有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侵入血流20.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单选题]*A.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种形成B•与生俱有,人皆有之C•对某种细菌感染针对性强(正确答案)D•与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E•对入侵的病原菌最先发挥作用21.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单选题]*A•补体B•溶菌酶C•抗生素(正确答案)D•乙型溶素E•白细胞素22•关于天然免疫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单选题]*A•完整的皮肤与黏膜屏障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B•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C•体液免疫主要针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D•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寄生菌的感染E•抗体与细菌结合可直接杀死病原菌(正确答案)23•参与调理吞噬作用的受体有()[单选题]*A•PHA受体B•C3b受体(正确答案)C•PWM受体D.LPS受体E.ConA受体24.机体对外毒素免疫作用是依靠抗毒素的()[单选题]*A.调理作用B.粘附作用C.中和作用(正确答案)D.灭活作用E.清除作用25.为治疗菌群失凋症,应使用()[单选题]*A.维生素B.纤维素C.抗生素D.抗毒素E.微生态制剂(正确答案)26.因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腹泻或鹅口疮多属于()[单选题]*A.内源性感染(正确答案)B•医源性感染C•交叉感染D.外源性感染E.隐性感染27.不是正常菌群致病条件的是()[单选题]*A.寄生部位改变B.全身免疫功能低下C•局部免疫功能低下D•菌群失调E•药物治疗(正确答案)28.引起医院交叉感染最常见的细菌是()[单选题]*A•伤寒沙门菌B•结核分枝杆菌C•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正确答案)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E.变形杆菌29.正常菌群是()[单选题]*A•无侵袭力的细菌B•不产生毒素的细菌C•健康人体内的致病菌D•健康带菌者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30•下列哪种细菌属于肠道正常菌群?()[单选题]*A•霍乱弧菌B•副溶血弧菌C•肠炎沙门D•大肠埃希菌(正确答案)E•军团菌31•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细菌性腹泻多属于()[单选题]* A•食物中毒B•细菌性痢疾C•过敏性反应D•菌群失调症(正确答案)E•霍乱样腹泻32•条件致病菌是()[单选题]*A•正常时不存在于机体内的非致病菌B•正常时存在于机体内而不引起疾病的细菌(正确答案)C•从外部侵入,但尚未引起基本的病原菌D•恢复期病人排泄的病原菌E•以上都不是33•防止医院感染的蔓延主要针对什么环节采取措施()[单选题]* A•病原体B•宿主年龄C•传播途径(正确答案)D•医院环境E•宿主基础疾病34•防止医院感染蔓延的主要措施是()[单选题]*A•消灭传染源B•保护易感者C•切断传播途径(正确答案)D•消毒灭菌E•合理使用抗生素35•下列疾病不需要肠道隔离的是()[单选题]*A•霍乱B•乙型肝炎(正确答案)C•甲型肝炎D.肠热症E.细菌性霍乱1.细菌外毒素的特点是()*A•耐热且抗原性强B•均由细菌合成后分泌至菌体外C•经甲醛处理后可脱毒成类毒素(正确答案)D•引起特殊病变和临床表现(正确答案)E•可引起DIC2•有关细菌毒素正确提法是()*A•只有G-菌产生内毒素B•外毒素主要由G+菌产生,其毒性作用大致相同C•多数外毒素均有毒性亚单位和无毒亚单位(正确答案)D•外毒素对热不稳定,60°C30分钟可被破坏(正确答案)E•内毒素可用鲎试验进行检测(正确答案)3•下列哪些物质可构成病原菌的侵袭力()*A•普通菌毛(正确答案)B•芽胞C•荚膜(正确答案)D•壁磷壁酸E•A族链球菌M蛋白(正确答案)A•发热反应(正确答案)4•内毒素可引起()*B•细胞毒作用(正确答案)C•内毒素血症(正确答案)D•多克隆B细胞激活(正确答案)E•食物中毒5.内毒素的特点有()*A•为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正确答案)B•菌体裂解后释放出来(正确答案)C•耐热性强(正确答案)D•抗原性强,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E•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似(正确答案)6.细菌外毒素的特点是()*A.均来源于革兰阳性菌B•化学成分为脂蛋白C•大多于细菌稳定生长期合成并分泌至胞外(正确答案)D•对机体组织具有选择性作用且毒性强(正确答案)E•可经甲醛处理脱毒成内毒素7.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A•皮肤与粘膜的屏障作用(正确答案)B•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作用(正确答案)C•乳汁中SIgA的作用D•胎盘屏障作用(正确答案)E•正常菌群拮抗作用(正确答案)8•关于抗感染免疫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体液免疫主要真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正确答案)B•细胞免疫主要真对胞内寄生菌的感染(正确答案)C•血脑屏障可保护中枢神经系统(正确答案)D•抗体与细菌接合直接杀死病菌E.SIgA主要抗局部感染(正确答案)9•人体的非特异免疫包括()*A•皮肤与粘膜的屏障作用(正确答案)B•血脑和胎盘屏障作用(正确答案)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正确答案)D•正常组织和体液中抗菌物质作用(正确答案)E•乳中分泌型IgA作用10•胞外菌感染免疫包括()*A•中性粒细胞与吞噬作用(正确答案)B•补体参与调理作用(正确答案)C•IgG抗体介导的ADCC作用D•抗毒素对体内相应细菌的中和作用E•CTL的杀伤作用11•有关抗胞外菌感染免疫的描述正确的有()*A•碱性多肽、白细胞素能直接损害菌细胞膜(正确答案)B•中和抗体行使主要特异性保护作用(正确答案)C•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是杀灭细菌的主要力量D•青霉素能有效阻止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合成E•特异性抗体能增强炎性细胞的杀菌能力(正确答案)A•屏障作用(正确答案)12•人体非特异免疫包括()*C•正常体液和组织中拥有杀伤病原体的物质(正确答案)D•干扰素生成及作用(正确答案)E•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作用13.非特异免疫的特点为()*A•天生具有,与机体遗传特性密切相关(正确答案)B•针对某一微生物具有免疫力C•其免疫力可因相同细菌或其抗原再刺激而增强D.可因某些微生物的作用而后天获得(正确答案)E•抵抗病原体感染的首道屏障(正确答案)14.正常菌群构成机体生态平衡可表现在()*A•皮肤粘膜的生物拮抗作用(正确答案)B•参与机体物质代谢、营养转化和合成(正确答案)C•促进宿主免疫器官发育成熟(正确答案)D•刺激宿主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正确答案)E•—定的抑瘤作用(正确答案)15.对人致病的细菌有()*A•正常菌群B•条件致病菌(正确答案)C•潜在性致病菌(正确答案)D.致病菌(正确答案)E•机会致病菌(正确答案)A•精神状况B•年龄因素(正确答案)16.易感对象是永远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主要包括()*D•所处环境E•心理17•接触隔离适用的疾病有()*A•鼠疫B•天花C•急性呼吸道感染(正确答案)D•咽炎和肺炎(正确答案)E•狂犬病(正确答案)18•肠道隔离适用的疾病有()*A•麻疹B•腮腺炎C•霍乱(正确答案)D•甲型肝炎(正确答案)E•胃肠炎(正确答案)19•肠道内正常菌群的调节机制主要表现在()* A•由于胃酸的作用,多数细菌被杀灭(正确答案)B•肠蠕动使大量细菌排出体外(正确答案)C•肠道分泌物可抑制细菌生长(正确答案)D•微生物相互作用以保持稳定平衡状态(正确答案)E•只有ABC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吞噬细胞 1)吞噬细胞种类
中性粒细胞
小吞噬细胞 大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2)吞噬和杀菌的过程 ①趋化
趋化因子 补体活化产物:C5a 细胞因子:IL8 某些细胞成分或代谢产物:如肺炎链球菌荚膜 炎症组织的分解产物
②黏附(识别)
模式识别受体 (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
Glycoprotein molecules known as endocytic 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 are found on the surface of phagocytes. They are so named because they recognize and bind to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 molecular component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but not found as a part of eukaryotic cells. These include bacterial molecules such as peptidoglycan, lipoteichoic acids, and lipopolysaccharide (LPS). These receptors enable the phagocyte to attach to the cell wall of the microorganism so it can be engulfed and destroyed by lysosomes.
①甘露糖受体 识别甘露糖、岩藻糖残基;
②清道夫受体 识别多糖、糖脂及经修饰的蛋白与脂蛋白;
③CD14
识别脂多糖;
脂多糖结合蛋白(LBP)
④免疫球蛋白Fc受体
⑤C3b受体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Binding to Endocytic 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 on Phagocytes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杭 州师范大 学 基础医学部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何海根
电活:0571-88867376(H) E-mail :hzhhg@ 教学用E-mail :hzhhg123456@
一、正常菌群及条件致病菌
1.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指寄居正常人体体表和与外 界相通的腔道中,对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无 害,有些甚至有利的微生物。
黏附作用的基本条件:黏附素——黏附素受体 菌毛黏附素 非菌毛黏附素
②荚膜
抗吞噬、保护菌体免受杀菌物质的作用
荚膜
K抗原
M蛋白
Vi抗原
③ 侵袭性物质
协助病原菌在体内定植、繁殖及扩散
侵袭素 受侵袭基因(inv基因)所控制
侵袭性酶类 血浆凝固酶 透明质酸酶
④ 细菌生物被膜
是细菌附着后,由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 外多聚物(主要是胞外多糖)共同组成的呈 膜状的细菌群体。
(2)毒素
区别要点
来源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外毒素
内毒素
G+菌与部分G—菌
G—菌
存在部位
从活菌分泌,少数菌崩解后释放
细胞壁组分,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60~80℃×30 min被破坏
250℃× 30 min被破坏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 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 相同,
2)血脑屏障
由软脑膜、脉络膜、脑毛细血管和围绕 在星状胶质细胞等所构成。
阻挡病原微生物和大分子物质从血液进 入脑脊液或脑组织。
婴幼儿该屏障发育不完全,易得CNS的 感染。
3)胎盘屏障
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脱膜和胎儿的绒毛 膜所构成。
阻挡病原微生物侵入胎儿。 妊娠三个月内,该屏障发育不完全,胎 儿易感染。
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
休克、 DIC等
免疫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
弱,不能脱毒成为类毒素,刺激机体 产生抗体的能力弱;
类毒素
细菌外毒素经甲醛处理,消除其毒性, 保留其免疫原性的物质。
2. 细菌侵入的数量和部位
感染的条件
毒力 入侵细菌的数量 入侵途径
微生物可表达不同的PAMP
甘露糖
肽聚糖
脂蛋白
脂多糖(LPS)
胞壁酰肽
模式识别受体
(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
PRR是主要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 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 面某些共有的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模式识别受体
(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 主要有:
识别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
PAMP是指一大组或几大组病原生物所共有的非 特异性、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也包括宿主凋亡细胞 表面某些共有特定结构的分子,可被机体固有免疫系 统所识别。
生理意义:
(1)生物拮抗作用 (2)营养作用 (3)免疫作用 (4)抗衰老作用 (5)抑瘤作用
2.机会致病菌
在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的条件 下,正常菌群中的微生物可引起宿主的疾病,即成 为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转变机会致病菌的条件
(1)寄生部位改变 (2)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3)菌群失调
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引起50%实验动物死 亡,或50%的组织培养细胞发生感染的细菌 数量或毒素剂量。
黏附素
侵袭力
荚膜 细菌生物被膜
毒力
侵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侵入 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①黏附素
具有附着于宿主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 道黏膜细胞的物质
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是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 种间的比例发生超出正常范围的大幅度变化的 状态。引起菌群失调的常见原因是滥用广谱抗 生素。
菌群失调引起的疾病称为菌群失调症。
二、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性
指细菌能引起疾病的性质。
毒力
指病原微生物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
1. 毒力
毒力的强弱以LD50或ID50来表示。 LD50 (半数致死量) ID50 (半数感染量)
三、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一)非特异性免疫 指人类在长期的种属进化过程中产生
的一种防御机能。
特点: (1) 先天的; (2)作用弱、产生早、非特异性; (3)无记忆性。
固有免疫的组成: 屏障结构 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 体液因素
(1)屏障结构
1)皮肤与黏膜 ① 阻挡和排除作用 ② 分泌多种杀菌物质 ③ 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