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哈尔滨百年名街上的老建筑

合集下载

百年魅力的哈尔滨中央大街

百年魅力的哈尔滨中央大街

百年魅力的哈尔滨中央大街作者:王莹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7期如果你到哈尔滨,你一定要去中央大街。

当然除此以外,还有神圣的索菲亚大教堂、秀丽的太阳岛和曾经天现祥瑞、有着亚洲第一高铁塔之称的龙塔可选择。

而哈尔滨中央大街展现在你面前的却是:在一百多年前,西方建筑学家以惊人的想象力,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最伟大的经典之作——中央大街建筑群。

可以说中央大街是一条充满异域情调的百年老街,又是亚洲目前最长最大的一条步行街和全国第一个开放式、公益型的建筑艺术博物馆。

七月的哈尔滨,远方的天空透着悠远的宁静,灿烂的阳光斜照在街道两旁的树木上。

在这条大街上,百态各异的建筑群似乎每一幢都已具备了自己独有的性格,凸显出它存在于百年的意义。

中央大街现有欧式、仿欧式建筑71栋,汇集了欧洲十五至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的风格、十七世纪巴洛克风格、十八世纪的折中主义风格和十九世纪新文化运动风格。

这些建筑风格含括了西方建筑史上四大建筑流派,涵盖了西方建筑艺术史上近百年的精华。

在天与地、雄与秀、高与低、方与圆的多种元素中,浓缩了欧洲最具魅力的300年的文化发展史,并且在历史和现实、现实和理想的交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并无一保留地记述了建筑艺术固有的动态美和自然美,其建筑的博大多姿和久远精深,实为世间少有。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6年,呈南北走向并向北延伸,全长约1450米,宽约21.2米。

北起松花江防洪塔,南至经纬街。

岁月悠悠,过去的一百年里,在人们眼里充满敬意和感召的这些建筑中,当数马迭尔宾馆最引入注目,它属于法国文艺复兴时路易十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典型代表。

大楼的墙体轮廓多变,多少给人有点旧的感觉,但看着雍容华贵,极为舒适。

建筑平面呈L型,外墙装饰古朴典雅,窗户和女儿墙生动致别,阳台栏杆和金属材料制作的植物纹样造型舒展优美。

宾馆曾接待过许多驰名的人物,如郭沫若、丁玲、美国名人斯特郎斯诺。

靳羽西也曾下榻于此。

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开往莫斯科的东方列车》等都是以马迭尔宾馆为场景,都给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哈尔滨历史街坊的保护及改造大盘点

哈尔滨历史街坊的保护及改造大盘点
维普资讯
哈尔滨历史街坊的保护及改造大盘点
李 景诗 王健 夫 孙 忠 波
( 尔滨市建筑 设计院) 哈
∞ 世纪 9 年 代 以来 ,哈尔滨 的城市 建设 得到 长足发 o 展 .大量 的新建 筑 和 历史 保护 建 筑 相继 螋 工 ,广 场 、绿 地 、休 闲区 、步行街 、道路 的大规模建设 ,公共 活动空间 得到极大扩展 .造就 了人 与 自然 的和谐 的 、崭新 的城市风
帆门 ,有产于 l 0亿年 前 的灵壁 石 ,有 自行测量 方 位 和时
五 、“ 中华 巴洛 克” 街坊 的保 护及 改造
哈尔滨 “ 中华 巴洛克 街坊 位 于道 外 区 ,南 临 南勋
街 ,北界升平街 ,西起二道街 .东 至三 、四道 街 区域 ,市
政府 已将其辟为保护街坊 。该 处保护街坊 内的民俗 建筑多 为 中西方建筑文化融合 的 “ 中华 巴洛 克”风格 。据史 料记 载 .早 期哈尔滨道外 区为 中国居 民区,随着道外 民族 工商 业的繁荣与发展 ,西洋文化的影响 和渗透 .道外区 出现 了
三 、哈尔滨市 极 乐寺 地 区的保 护和 改造
极乐寺 、普照寺 是哈尔滨著 名的百年古刹 ,它 们位 于 南岗区东大直街 l 号 建 于 12 年 .占地面 积 5 50平方 94 70
米 ,院有 5座 大殿 :天 王 殿 、大雄 宝 殿 、三圣 殿 、藏 经
风光 .增 加人 与 自然的台谐和乐趣 。 索菲 亚教堂 的保 护和改造 ,体现 了政府对保 护历 史文
笔 者认 为 ,中央大街改造 基本是成 功 的 ,但 有两 点美 中不足 :一是 中央大 街与友谊路 干道连接处 .应将 友谊路 干道设地下干道通过 ,这样 ,保证 中央大街 与踌洪 纪念塔

中央大街建筑历史风格介绍

中央大街建筑历史风格介绍

哈尔滨中央大街调研报告一、中央大街的历史,包括中央大街形成及演变过程中央大街是哈尔滨市最繁盛、最有规划的一条商业步行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1400米,仍保持原光滑的方块花岗石铺砌的路面,其角色就有如香港的弥敦道。

整条街区分为多个不同的段落,两旁耸立的不是大型的百货公司,便是有名的时装店及特色食肆。

由于街上禁止车辆行使,因此不论是不平日或假期,街上的人潮同样是川流不息。

这条长街始建于1900年,街道建筑包罗了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多种风格的建筑71栋。

涵盖了欧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发展史。

现在的中央大街已经成为了集休闲、游览、购物为一体的步行街。

哈尔滨是一座被欧洲文化所宣染的多彩城市,素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之称走在中央大街上,映入人眼帘的比比皆是华美的欧式建筑。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缩影,哈尔滨的独特建筑文化和哈尔滨人的欧式生活,都在这里明显的体现。

被称为“亚洲第一街”的中央大街,一百多年来,不仅是一条老街、步行街,更是建筑艺术博览街,中央大街曾被授予“国家人居环境范例最高奖”。

中央大街的历史滨的开埠,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的国内战争使俄罗斯、波兰、德国、丹麦、奥地利、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侨民云集到哈尔滨。

中国大街上随处可以看到这些金发碧眼的洋面孔。

大多数背井离乡的外国侨民,把随身携带的金钱和财产花到在这里建筑家园上。

他们在哈尔滨寻找到了失去的乐园,按照自己民族样式建起街道、商店、宅园,流亡者在异国他乡获得了生存环境使心灵得到慰藉。

中国大街,更是建筑师们展示才华的理想场地。

那时,中国大街上的外国商店、药店、饭店、旅店、酒吧、舞厅不计其数,其中坐落这条大街上的秋林分公司、马迭尔旅馆在整个远东地区已是名声远扬。

在这条哈尔滨最时髦的大街上,俄国的毛皮、英格兰的呢绒、法兰西的香水、德意志的药品、日本的棉布、美利坚的食品罐头、瑞士的钟表、以及各国干鲜果品等等均有出售。

中国大街兴起之后,两侧相继建起一条条辅街。

哈尔滨十大名街

哈尔滨十大名街

哈尔滨十大名街哈尔滨十大名街之洋味十足-中央大街哈尔滨最富有"洋味"的街道当属中央大街(旧称中国大街)。

不要说外地人连连称奇,就是老哈尔滨的人,每每走到这条街上,也会为那些造型别致、风格迥异的建筑而陶醉。

那些没有这莫斯科、巴黎、罗马、希腊的人,尽可以在这条街上领略这些城市建筑的特色。

说是"洋街",当然要有一段"洋的历史"。

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城市建设,来自关内及邻省的劳工大量涌入哈尔滨。

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尽是荒凉而低洼的草甸子。

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这便是中央大街的雏形。

于是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沿江荒地拨给散居哈尔滨的中国人,至1900年即形成"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

在狭窄的街道两旁是阴沟,铺上木板、铁板,供人行走。

在各十字路口、架着木桥。

走在这大街上的是骡马驾驭的车子。

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由于埠头区的建立,这里俄人铺子也多了起来,牌匾多用俄文,他们经营杂货、修表等,所以虽称"中国大街",但两侧多为欧式建筑,商业也多为外国人经营,犹如外国城市一般。

1928年7月,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中央大街"。

现在的中央大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1400米,马路宽11米,人行道各宽2至6米,仍保持原光滑的方块花岗石铺砌的路面。

街道两侧商业、饮食服务网点近200家,形成了门类齐全,服务较为完备的商业服务中心。

特别是近年来,各商家纷纷重新装饰门面,贴金镶银,张灯结彩,把中央大街打扮得更加富丽堂皇,成为哈尔滨最著名的最富有特色的商业一条街。

哈尔滨十大名街之昔日沼泽-新阳路沧桑世界,连历史对历史也会感到陌生。

"偏脸子"这个名称对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是多么熟悉啊,而现在却无人提及了。

偏脸子,"偏"在哪里,倒成了史学家寻根问源的话题。

百年建筑哈尔滨欧式风情街区

百年建筑哈尔滨欧式风情街区

百年建筑哈尔滨欧式风情街区哈尔滨,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城市。

在这座城市中,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那就是哈尔滨的欧式风情街区。

这个街区由大片百年建筑所构成,每一栋建筑都带有浓厚的欧洲风情,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景。

百年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见证,它们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并且通过时间的洗礼,展现出迷人的韵味。

在哈尔滨的欧式风情街区中,这些百年建筑象征着城市的繁荣和辉煌。

它们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古典的巴洛克风格,也有浪漫的哥特式建筑。

这些建筑的外立面装饰华丽精美,线条流畅,给人一种优雅的视觉享受。

在欧式风情街区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就是中央大街。

这是一条长达1.45公里的步行街,两旁是一座座精美的欧式建筑。

这些建筑的外观设计独特,充满了时代的痕迹和历史的沉淀。

我们可以看到高高的拱形门廊、精致的雕塑、细致的壁画和华丽的花窗,它们将街区装点得如诗如画。

在这片欧式风情街区中,还有一些特色建筑,如博物馆、剧院、书店等,它们在丰富了街区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城市历史和艺术的场所。

例如,哈尔滨博物馆是一个集历史、文化和艺术于一身的综合性博物馆,其中展览的文物和艺术品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而哈尔滨剧院则是一个精美的艺术殿堂,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部设计,都彰显出了建筑师的匠心独运。

欧式风情街区不仅仅是哈尔滨人的骄傲,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每年的冬季,哈尔滨举办着世界著名的冰雪节,这个时候欧式风情街区更是人潮汹涌。

街区中的建筑被用冰雪雕刻家们创作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冰雕和雪雕,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惊喜和喜悦。

百年建筑哈尔滨欧式风情街区是哈尔滨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的名片之一。

这个街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浓厚的历史氛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和兴趣。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体验到过去与现在的对话。

欧式风情街区见证着城市的变迁,也展示了哈尔滨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老道外

老道外

哈尔滨老道外是哈尔滨的发源地,百年前的哈埠只有东西两区,东区是道里的三十六棚,西区便是道外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区。

西起景阳街、东至十道街,北起升平街、南至南勋街。

而道外的起源当属景阳街和靖宇街,其中最繁华的非靖宇街莫属。

靖宇街原名正阳街,1890年形成,抗日战争后期被改名靖宇街。

靖宇街范围东起十四道街,西至景阳街,南起南勋街,北至大新街的围合区内,全长2.18公里,是一条百年老街。

在街区上沿街而立的斑驳的巴洛克风格建筑身后,是257个中国传统院落,这就是目前全国保留面积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

靖宇街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中华巴洛克建筑,是因为老道外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天地,民族工商业者既有积极学习西方文化的一面,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对欧式建筑风格的羡慕、向往和大胆的借鉴和引进;同时又有坚守民族传统的一面,也就是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诈的仇视使之不可能把最能体现欧式建筑特色的尖塔、拱顶、大立柱等原封不动的拿到道外来,那样会使道外人看了很不舒服,与道外区的整体经济和文化氛围也很不协调,所以就产生了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

这种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简单来说,就是舍弃欧式建筑(主要是巴洛克建筑)中的豪华、雄伟、夸张的一面,保留其简练、幽美、典雅的特点,重在楼体外观的精美造型和装饰上。

在楼内的格局上,则保留中国民族特色,特别是普遍采取木质回廊外走台。

沿着靖宇街行走,满眼的老房子,或米黄色、或灰色、或红褐色。

欧式建筑加上欧式以植物为主的装饰,间或杂以中华吉祥的图案,如龙、凤、麒麟、龟、虎、鹿、鸟的图案,让人赞叹中西合璧的完美。

进到这酷似欧式楼宇的庭院里,院子的内部空间却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而且是双层、或者三层的四合院,这种院落就是老哈尔滨人所称的“圈楼”。

“圈楼”里有天桥、天井和回廊,四面围合,只有靠街的一面开有通街之门。

每一个院落的外墙高,单面坡,此风格传达着中国民居民俗中“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用意。

这种令人惊奇的楼外院内的“表里不一”,却出乎预料地完美契合,这不仅是哈尔滨的一道特色风景,在全国也是鲜见的。

关于哈尔滨老建筑——中华巴洛克

关于哈尔滨老建筑——中华巴洛克

1、建筑的魅力在美丽富饶的哈尔滨,有着这样一组建筑群体——“中华巴洛克”她具备独特的建筑魅力,她有着“迷”一样的神奇色彩。

带着对“中华巴洛克”的种种迷恋之情,我走进了道外传统风貌街区,当一座座建筑矗立在眼前,心中也为之一颤,产生了对建筑的无限敬畏。

由此“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艺术风采,在一砖一瓦中冽冽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荡然尤存。

于是在心中淌溢着一剂力量,一剂赋予我们保护她的力量。

2、建筑的风格城市急促的脚步追不上建筑的变化。

新颖奇特、富丽堂皇、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是17世纪“巴洛克”建筑的浪漫旎色。

“中华巴洛克”在“巴洛克”基础上做了一种极大突破,中国式的圈楼与墙花雕饰却依然保留了西方墙立面的建筑。

一种注重东方文化而又渲染西方艺术由来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让人们充满了无限遐想,也许这是先辈们在为我们捕捉一种熟悉的记忆,也许是让人能够迅速感受出古朴味道的一种建筑。

3、典型建筑你是否沉醉过东方园林主义的翰墨飘香,你是否迷恋那西方文化艺术的别样风情。

“中华八洛克”建筑可以带您登上艺术的殿堂,开启幻想的大门,这里的建筑就是一场中西交融的艺术集汇,气派不失雄伟,典雅不失庄严;简洁不泛堂皇之气,可谓箭繁相怡,传统的四合院格局和前店后宅的功能。

在平静中显出神奇风采,从华丽中将色彩驿流。

探索神秘的建筑之旅从这里开始4、老街寻景天高云淡,“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天地之间显着尤为耀眼,无论从建筑的风格还是从建筑的形式,都在向示人展示它的神奇风姿。

沿着深巷一路走来,我转了一条又一条,发现迷失在艺术的长廊里。

踏上回廊内的木制楼梯,脚下发出的吱吱声响,宛若穿梭在岁月的旅途中,离哈尔滨的百年历史越来越近。

这里的每一处情景都是一种会摄人魂魄的艺术,每一处角落都有着动人的故事。

——中华巴洛克5、民俗旧照——老照片展示当人类臻渐完美之时,可超越平凡感受尊贵。

一组建筑承载着典雅与古朴穿越历史的长河向我们走来。

历史、文化、与记忆融会成一幅最动人的画卷展开中华巴洛克的宏伟蓝图,向我诉说着诗一样的美丽画面。

老街故事:哈尔滨市三十六棚曾是贫民窟

老街故事:哈尔滨市三十六棚曾是贫民窟

老街故事:哈尔滨市三十六棚曾是贫民窟很多人走过经纬街和工程街,这是两条繁华的街道。

现在人们几乎淡忘了这样一件事:在经纬十二道街到工程街一带,百年前曾有一个让人心寒的名字——三十六棚。

三十六棚是老哈尔滨人对铁路车辆厂及其工人住宅区的统称,这里是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时遗留下的贫民窟。

还在1898年的时候,沙俄侵略者根据不平等的《中俄密约》,以哈尔滨为基地开始修筑中东铁路。

与此同时,他们在松花江江边附近修建了铁路临时总工厂,当时也被人称为北厂。

1903年的秋天,铁路临时总工厂的一些单身工人,在二厂东北部搭起了36座人字形的“马架子”,自此,这块原本没有人迹的荒地就被人们称为三十六棚。

后来,一些带着家属的职工也在“马架子”周围盖起了土坯房和板夹泥房,随后逐渐形成了工人住宅区,从此以后,三十六棚成了铁路车辆厂及工人住宅区的代称。

三十六棚一带东西方向较长,南北方向较窄,基本是呈长方形。

据一些资料记载,旧时的三十六棚长约550米、宽约120米,这里原来无院无街,矮屋斗室密如蜂房,当年约有居民800多户。

由于这里靠近江边、地势低洼,一到雨季就成了烂泥塘,四处可见脏水,空气中弥漫着腐臭味,卫生条件极差。

一些老工人一辈辈传下了这样一段历史:1910年的时候,哈尔滨闹起了鼠疫,铁路当局怕工人传播鼠疫,曾经把三十六棚工人居住区用木板圈了起来。

一直到解放前,三十六棚都是名副其实的贫民窟,工人更是在歌谣中把这里称为冷寒宫。

解放后三十六棚地区进行了彻底改造,高楼大厦平地而起,经纬街和工程街间也形成了道路畅通、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住宅小区。

标注着铁路工人一段心酸历史的车辆厂文化宫也在去年被改造,成了百姓的娱乐场馆和博物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秘哈尔滨百年名街上的老建筑建筑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哪个城市的建筑文化,像哈尔滨这样融汇中西,精彩纷呈。

《城市建筑游,把珍珠串成项链》一文见报后,许多读者打来电话,询问刘延年先生设计的建筑游精品线路上的文化背景,本报记者再次采访了刘延年先生,就大直街这条百年老街上的老建筑,及老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追踪———大直街上最早的外来文化建筑对于哈尔滨来说,圣·尼古拉教堂是一个共同的心结。

圣·尼古拉教堂已经成为传说,人们对那座精美建筑留下的辉煌背影,依旧不能释怀。

据刘延年介绍,南岗的老名叫秦家岗,秦家岗得名于横亘东西的一条天然土岗。

中东铁路建成后,秦家岗划给中东铁路局管辖,成为铁路附属地。

这道土岗是当时哈尔滨人心中的风水宝地,是一道“龙脉”。

抛开风水之说,单就地理位置而言,这里确实得天独厚。

首先地势高。

有专家考证,800年前这里是松花江的天然堤坝,坎下的道里、道外曾经是松花江河道。

十九世纪初开始城市建设时,道里道外的很大面积依然沟汊纵横。

对于这样一个刚刚起步的濒临松花江的城市来说,秦家岗一个最大的好处,是不怕松花江水泛滥。

再者,在黑土包围中的这条土岗,是上好的黄粘土,容易打好建筑地基,适宜盖高楼大厦。

1900年,俄国人确定在山岗上修了一条路,定名为大直街。

当时中东铁路局的重要部门,都建在这条街上。

开埠之初,这条街上最重要的建筑是圣·尼古拉教堂。

修建圣·尼古拉教堂与中东铁路修建相辅相成。

东正教是俄罗斯的主流宗教,与俄罗斯的民族、文化结合紧密。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大批铁路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哈尔滨,东正教也随之进入这个城市。

1898年8月,中东铁路工程局在现在的香坊区香政街上,建了一座小型的木制教堂,称之为尼古拉教堂,供铁路工程人员从事宗教活动。

随着俄国人在哈尔滨增多,宗教活动需要更大的场所,1899年,经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决定在哈尔滨修建一座中央教堂,地点选在大直街和今天的红军街交口,也就是今天的博物馆转盘道。

如今走过那里,我们可以看见一座梯级式玻璃棚子,在阳光下刺人二目。

曾经中外闻名的宗教建筑圣·尼古拉教堂,已经在文革时灰飞烟灭。

据资料介绍,教堂的设计者是俄罗斯著名设计师波德列夫斯基,设计方案在彼得堡的设计招标会上被选中。

为了远在哈尔滨的一座教堂,专门举行了一次招标活动,可见沙俄当局对这座建筑的重视,也可看出沙俄永远占领这座城市的野心。

刘延年说,这座教堂在1900年春天开工,同年底竣工。

首任掌院神父为亚历山大·茹拉夫斯基。

教堂为全木结构,八面体,醒目的尖顶与北方的自然景色和周围建筑非常协调。

中央大圆顶上,矗立着一个钢制镀金大十字架,十分别致的帐篷顶式钟楼,精美的台阶和雕花的窗子,使整个大教堂显得庄严而雄伟。

很多上了年岁的老人,都对这座教堂记忆犹新。

圣·尼古拉教堂是哈尔滨城市建筑中较早的异国风情的建筑。

极乐寺纯粹民族特色极乐寺距离大直街很近,处于大直街龙头的位置,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寺庙建筑群。

据刘延年介绍,极乐寺是1923年动工、1924年8月底竣工的,是东北佛教四大丛林之首。

时至今日,在佛教界依然占有重要位置。

省社科院研究员李士良介绍,修建极乐寺有一段民间传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情与社会矛盾。

圣·尼古拉落户在“龙脉”上,哈尔滨市的民族产业一直不很兴旺。

民族工商业的停滞,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然而受历史的局限,人们没有从国外工商业围剿等政治经济活动上找原因,而是从地形地貌等“风水”问题上找问题,认定是圣·尼古拉教堂的问题,有它压在“龙腰”上,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龙”,无法摇头摆尾扶摇直上。

因此提议,在龙头的位置修建一座中国寺庙,以夺回“风水”。

有人提议有人响应,这件在今天看起来可能有些荒唐的事情,郑重其事地列上日程,修建中国寺庙,成了民族工商业者的一件大事。

但是要修建一座大型寺庙,仅靠几个善男信女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据学者刘延年考证,当时担任中东铁路稽查处长的陈正青居士,主动承担了募集资金的任务。

陈正青为此专门跑到北京,找到北京政府总理段祺瑞的秘书马冀平,求其帮忙协助解决资金问题。

马冀平找到交通部长叶公绰,叶为此特批了5万元启动资金,余下部分由中东铁路局帮助解决。

修建寺庙的问题从地方到中央,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中东铁路局。

募捐问题在此卡壳了,当时的中东铁路局督办是王景春,此君是个基督徒,与东正教源源甚深。

他大概也听说了修建寺庙的背后原因,所以不赞成修建佛教寺庙。

王景春大人不点头,修庙的事就此耽搁下来。

刘延年向记者介绍,到了1923年,修庙的事有了转机。

转机的原因是上层官场人物发生了变化,由朱庆澜出任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兼东省特别行政区长官。

朱庆澜曾经不信佛,甚至提倡拆庙掀神,但是他人到中年事业不顺,逐渐在别人的劝导下,开始参禅理佛。

陈正青一直对修庙的事放不下心,也是机缘巧合,他的好友周孝怀担任朱庆澜的秘书,陈正青找到他,希望他能帮忙游说朱庆澜。

事情说个起头,朱庆澜一口答应,还亲自担任了筹备委员会的主任。

有了朱庆澜亲自挂帅,资金问题很快解决。

达观显贵们平时巴结朱庆澜还犯愁没有门路,这下找到了机会,捐款十分踊跃。

时间不长,募集了6万元现大洋。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东北最大的寺庙建筑群落成,取名“极乐寺”,由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题写了寺名。

圣母帲幪教堂与俄侨墓地在东大直街上,还有一处建筑别致的宗教场所,即圣母帲幪教堂,俗称圣母守护教堂。

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城市的边缘,是俄侨的一处墓地。

而最初建设教堂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附近的墓地不被迁走。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不但这里的墓地无法保留,就是迁到当初郊外新墓地(现哈尔滨游乐园)的墓葬,也迁到了位于东郊的公墓。

墓园迁徙的痕迹,见证了城市发展的脚步。

1927年哈尔滨市警察局规定,原旧毛子坟即现在东正教堂附近的一片区域,已处城市中心位置,任何逝者不准再在此下葬,而一律安葬在新墓地。

那时的人们不会想到,有朝一日新墓地也会成为城市的中心。

俄侨对这一规定非常恐慌,害怕已经安葬的亲人墓地被迁走,所以准备筹款建一座圣母守护教堂。

资金落实后,向市政当局提出申请。

市政当局批准了建设申请,把墓地附近的空地划给教民做建设用地。

教堂的设计者是著名设计师日丹诺夫,但这个方案最早不是给圣母守护教堂设计的,而是1905年设计圣母安息教堂的未用稿。

日丹诺夫没被采用的方案,一直保存在中东铁路局的档案室。

负责筹备建设教堂的尼古拉·特鲁法诺夫找到日丹诺夫,征得了他的同意,日丹诺夫还慨然应允,担任教堂工程的监理。

教堂是仿照君士坦丁堡的索非亚大教堂建造的,前后只用4个月时间。

教堂的正中上方,在一个巨大的拱状穹隆盖下的圆形围墙上,等距离排列12个洞花窗口,造型精美的窗棂上,镶嵌着色彩不同的彩色玻璃构成的十字架图案,穹隆的圆周坐落在建筑物中层的正方形墙体上,四角各有一个六面体小塔,塔顶各有一个银白色小十字架。

与中央大穹隆上的大十字架,形成群星拱月之状。

这座教堂成立之日,就成为东正教信徒反逝者安魂弥撒仪式的重要场所。

1940年12月19日,这个教堂送走了一个重要人物———建筑师日丹诺夫,说他重要,是因为他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一批辉煌的建筑,点缀着今天的城市,成为城市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1958年,教堂附近所有的墓园都迁往东郊的墓地,而圣母帲幪教堂作为别具一格的建筑,一直牵动着人们的目光。

大直街上那些老建筑刘延年设计的特色旅游线路之一,串起了大直街上的珍珠。

这条线路的起点文庙,是哈尔滨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926年,1929年正式落成。

文庙建筑群是典型的仿清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

文庙的结构为三进院落,原占地6公顷,现在所能看到的部分仅存2.3公顷,略多于原来的三分之一。

仅就现存的建筑群落,依旧雕梁画栋惹人着迷。

哈尔滨卷烟厂的前身是老巴夺烟厂。

中东铁路修建之初,哈尔滨是各国探险家的淘金地,老巴夺兄弟的烟厂应运而生。

老巴夺最辉煌的时候有千余工人,年生产卷烟一万多大箱。

哈尔滨烟厂的库房就是当年的老建筑,见证了老巴夺当年的辉煌。

大直街墓塔是一座中国古典式墓塔,建筑精美年代久远,见证了哈尔滨民族工商业者的辉煌。

大直街墓塔是巨商张庭升为母亲修建的,石材从宾县运来,雇佣打车整整拉了两年,1925年建成。

眼科医院的一座造型别致的小楼,是张庭升的旧居。

哈尔滨基督教堂是一座哥特式建筑,1916年10月落成。

这座历经九十多年风雨的老建筑,是哈尔滨保护建筑中唯一的哥特式建筑。

每天都有摩肩接踵的人出入秋林公司,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秋林公司的来历。

秋林公司的开办者名叫阿.沃.卡西亚诺夫,而不是人们想当然的叫“秋林”,卡西亚诺夫曾经在伊.雅.秋林开办的秋林公司打工,这是他与秋林这个名字的渊源。

1904年卡西亚诺夫开始修建这家豪华商店,历经4年落成。

秋林公司刚开业,就成为哈尔滨的标志性景观。

时至今日,典雅的秋林公司仍叫行人驻足流连。

黑龙江省博物馆是哈尔滨的经典建筑之一,建筑风格独树一帜。

刘延年说,资料记载的黑龙江省博物馆,最初是大型的莫斯科商场。

喇嘛台拆毁之前的老照片显示,莫斯科商场与喇嘛台建筑十分和谐,高雅而浪漫。

这栋建筑发生的历史事件中,最早的记载做过捷克兵团司令部。

1922年成立“满洲文化研究会”,后改为“东省文物研究会”,莫斯科商场归研究会使用,这也是博物馆最初的萌芽阶段。

此后,这栋楼内还开办过学校,举办过江南才女、东北特别行政区美术学校校长杨苓茀的个人画展。

杨小姐的一件轶事值得人们称道。

杨小姐去德国参与画展,一幅画得到希特勒的赏识。

希特勒表示,展览后准备收藏这幅画,请杨小姐在画上题词。

画作到了希特勒手里,他询问上面题的什么?翻译结结巴巴翻译到出“致战争贩子”时,气得希特勒暴跳如雷,此时杨小姐已离开德国。

如今,作为黑龙江省最权威的博物馆,更是值得人们参观的地方。

每一座老建筑都是沉默的历史,见证和记录了人世间的沧桑变幻。

俄罗斯著名作家果戈里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

在哈尔滨这个多元文化的城市,那些不同建筑风格、不同文化背景下所遗留下来的经典建筑,一直在向人们诉说着这个城市的历史与风情,这是这个城市不可多得的宝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