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然后通过例题和日常生活的实际例子说明了杠杆的应用。

杠杆平衡的概念,教材是直接给出的,这对学生来说,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是容易理解的。课本的实验因为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实验技能,可安排成分组实验,由学生自己完成。授予课时,应引导学生注意: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和阻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大小关系,为后面学习功的原理做准备。

本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杠杆的平衡条件上,做好实验是讲好本节课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杠杆平衡的概念。

2、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

3、会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什么样的杠杆省力,什么样的杠杆费力,并能解

决有关实际问题。

4、知道动力的作用点移动的距离与杠杆省力和费力的关系。

5、尝试科学探究的方法,经历实验过程。

(二)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实验,运用规纳法、探制变量法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小组讨论,去发现杠杆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分类,从而培

养学生的概括规纳能力。

3、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培养其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懂得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从而创造出一个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学习氛围。

三、课程资源

1、课本图6—1、6—8。

2、杠杆和它的支架、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投影仪及投影片。

3、杠杆的平衡条件,由平衡条件得出的推论。(1)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可以省

力,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2)动力臂小于阻臂,要费力。(3)动力臂与阻力臂相等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4、使用省力杠杆时,动力作用点移动较大的距离。

5、多媒体课件:杠杆的分类。

6、商店、修车点、家庭里的各种工具、机械设备等。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依据“问题----探究”模式设计,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形成探究精神。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控制变量法),二是通过例题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说明杠杆的应用。

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评价反馈应用创新。即通过实验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经历假设与猜想,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出影响杠杆平衡的有关因素,感悟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总结出什么样的杠杆省力,什么样的杠杆费力,什么样的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五、教学流程

情境1设问——实验——记录分析——结论——推论

情境2想一想

情境3做一做

六、教学反思

1、改为分组实验,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享受

到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

2、在利用平衡条件得出杠杆省力、费力的推论时处理恰当,能培养学生利

用公式去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注意加强引导。

3、课本6---1、6---8的两次引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升华。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设计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能初步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小实验来体验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2、学习在体验的基础上猜想杠杆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交流,自主实验并共同分析实验数据来获得结论,学习通过课堂活动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学生通过尝试在分析数据并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四、难点 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教具仪器 测力计、钩码、带有刻度的杠杆、铁架台等。 六、教法 采用科学探究实验的7个要素的探究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总结反思实验。 七、教学过程 1、【引入】: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杠杆和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设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这可能吗?杠杆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2、提出问题 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大家可以看到桌面上有一个跷跷板,同学们小时候都玩过跷跷板吗?那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能玩跷跷板吗? 现在我用一个大钩码表示大人和一个小钩码表示小孩,我先将小的钩码放到跷跷板上,大家可以看到跷跷板的一端翘起了。那么我要怎样放这个大的钩码,才能使得这个跷跷板平衡呢?有没有同学想要上来尝试一下? (请学生上讲台将跷跷板调平衡)

此时跷跷板处在平衡状态的,那么什么是杠杆平衡呢?(当杠杆动力和阻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时,杠杆就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我们所学习的杠杆定义的知识,同学们认为是不是可以把这个跷跷板看作是杠杆呢? (1)改变杠杆上钩码位置,观察是什么因素使杠杆失去平衡呢?学生讨论回答。 (2)在标杆一端增加一个钩码,观察是什么因素使杠杆失去平衡呢?学生讨论回答。 通过这个小游戏,我们又可以杠杆平衡与那些因素有关?(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 3、猜想与假设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之间要满足什么关系,才能使杠杆平衡。 教师记录,学生的回答主要有: F1+L1=F2+L2 F1×L1=F2×L2 F1×L2=F2×L1 F1/L1=F2/L2等 我们得出了那么多猜想,同学们可以在实验中,自己得出结论,究竟哪一个猜想才是正确的。 4、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把这四个数据测出来,就可以得到他们之间的关系了是吗?测量这些物理量我们需要那些器材呢?(弹簧秤、钩码、铁架台、杠杆)怎样测量这些数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为什么要实验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天平怎么调节平衡的?(左沉右调、右沉左调)那我们标杆调节平衡螺母和天平一样,左沉右调、右沉左调。 为什么实验时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 动力臂、阻力臂该如何测量呢? 好,现在我们已经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了。我们现在统一把支点右侧的钩码作用于杠杆上的力(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当作动力F1,把支点左侧的钩码作用于杠杆上的力当作阻力F2。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我提供的实验器材,自行讨论设计实验,过会我会请每组的代表交流设计方案。同时操作,并进行适当的纠正。(多次实验)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测量的力、力臂关系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方法与过程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快乐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 二、预习检测 1.画出力F的力臂L1。 三、情境导入 同学们,请用橡皮、直尺、笔等文具做一个小游戏。 找小组展示给学生看,什么叫杠杆的平衡。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者匀速转动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重点研究静止状态。 四、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在杠杆平衡时,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关系呢?【猜想假设】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A:F1+L1=F2+L2 猜想B:F1–L1=F2–L2 猜想C:F1/L1=F2/L2 猜想D:F1×L1=F2×L2学生可能还有其它猜想。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分析:猜想A、B显然不合理,因为两个单位不同的量相加或相减无意义。(排除猜想A、B) 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通过实验验证猜想C、D时,需要获得哪些实验数据? (2)在使用杠杆前应怎么做?杠杆两端有两只可调节的螺母,起什么作用? (3)如何判断杠杆是否平衡? (4)为什么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我的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怎样调节杠杆平衡问题以及实验中的力臂测量等问题,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设计并进行实验】 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调节杠杆平衡的方法:左沉右旋右沉左旋。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目的:保证力臂沿杠杆,便于测量力臂;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1.在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不能调节平衡螺母)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恢复平衡。(这时杠杆两端受到的作用力等于各自钩码所受的重力) 2.读出两边的力(钩码总重)和力臂,填表 3.改变两边的力和力臂数值,重做几次实验(具有普遍性) *如果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点在支点的同侧时,动力和阻力的大小怎么测? (弹簧测力计要竖直向上拉)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9.1.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知道杠杆的分类和应用。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更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 四、教学器材 多媒体电脑、跷跷板模型、杠杆、铁架台、钩码、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跷跷板游戏:让一个苹果和一个西红柿在跷跷板上保持平衡,请一位学生上台完成。 2.提问学生:此时的跷跷板是什么运动状态?能不能支出此杠杆的五要素? (二)新课讲解 1.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静止的跷跷板,介绍杠杆的平衡状态。把跷跷板左边再加挂物件使平衡破坏,提问:①要让跷跷板恢复平衡该怎么办?②由此你猜测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2)猜想与假设 教师鼓励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对每一个学生的猜想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杠杆平衡条件与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四个物理量有关,可以假设F1+L1 = F2+L2;F1-L1 = F2-L2;F1×L1 = F2×L2;F1÷L1 = F2÷L2) (3)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为了得到确切的结论,不能只凭猜想,还必须通过实验来研究。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前,思考与交流:①.杠杆的结构;②.平衡螺母的作用;③.水平平衡的意义 调节平衡螺母,可以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为什么要让杠杆静止时处于水平位置平衡呢?(启发学生思考实验如何操作,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所需的器材。然后让学生自已设计实验数据表格,并展示给大家交流)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教学理念: 杠杆这一节的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也丰富,所以在教学中应当把课本知识与生活中相关的杠杆的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目标在这一节内容中也得到体现。本节课中通过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定科学探究计划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二、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学生熟悉杠杆的组成基础上,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观察、分析,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得出平衡条件。教学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实验探究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能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对杠杆进行分类 (3)、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2、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1)、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对杠杆进行分类。 2、难点:通过小组实验自主探究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教学方法: 1、小组实验法:会通过实验,正确完成实验数据的采集。 2、讨论法:小组间进行交流,互相找出不完善的甚至错误的地方,对于发现的新问题,大家讨论可能 的解决方法。 3、分析法: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去分析,学会对生活杠杆进行分类,总结不同类型杠杆的特点。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铁架台、带刻度的杠杆、钩码(50g若干)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说明 一、提出问题 1、教师PPT出示本节课题、学习目标,提问:“同学们,本节我们将探究杠杆的 平衡条件,请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杠杆的平衡吗? 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共同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我们就说杠杆处于平衡。 2、如下图:甲、乙杠杆都处于静止状态,它们平衡吗?(甲、乙杠杆都处于平衡提出探究问题,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探究问题的欲望。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然后通过例题和日常生活的实际例子说明了杠杆的应用。 杠杆平衡的概念,教材是直接给出的,这对学生来说,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是容易理解的。课本的实验因为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实验技能,可安排成分组实验,由学生自己完成。授予课时,应引导学生注意: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和阻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大小关系,为后面学习功的原理做准备。 本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杠杆的平衡条件上,做好实验是讲好本节课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杠杆平衡的概念。 2、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 3、会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什么样的杠杆省力,什么样的杠杆费力,并能解 决有关实际问题。 4、知道动力的作用点移动的距离与杠杆省力和费力的关系。 5、尝试科学探究的方法,经历实验过程。 (二)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实验,运用规纳法、探制变量法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小组讨论,去发现杠杆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分类,从而培 养学生的概括规纳能力。 3、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培养其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懂得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从而创造出一个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学习氛围。

三、课程资源 1、课本图6—1、6—8。 2、杠杆和它的支架、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投影仪及投影片。 3、杠杆的平衡条件,由平衡条件得出的推论。(1)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可以省 力,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2)动力臂小于阻臂,要费力。(3)动力臂与阻力臂相等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4、使用省力杠杆时,动力作用点移动较大的距离。 5、多媒体课件:杠杆的分类。 6、商店、修车点、家庭里的各种工具、机械设备等。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依据“问题----探究”模式设计,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形成探究精神。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控制变量法),二是通过例题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说明杠杆的应用。 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评价反馈应用创新。即通过实验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经历假设与猜想,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出影响杠杆平衡的有关因素,感悟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总结出什么样的杠杆省力,什么样的杠杆费力,什么样的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五、教学流程 情境1设问——实验——记录分析——结论——推论 情境2想一想 情境3做一做

杠杆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课标要求: 《新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也就是说,对于杠杆平衡条件,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终结性要求。 教材分析: 杠杆的知识是前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是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及其应用于一体的探究课。其中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处理数据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画杠杆的力臂是本节的难点。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画出力臂,教师有必要讲清力臂的概念。本节课用一课时完成。 学情分析: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扫帚、剪刀、指甲刀、夹子、筷子等生活中的杠杆,但缺少的是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其中物理道理。例如为什么要使用机械?如何从生活中的杠杆抽象出物理的杠杆?什么是力臂,力臂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平衡条件是什么?使用省力杠杆优点明显,但是对于使用费力杠杆却不明原因不明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教师巧妙整合教学内容,给出恰当的场景,让学生建立科学的“杠杆”及其学会如何应用杠杆让生活更方便。 设计思路: 1、教学设计主线:整堂课围绕三条主线展开。 第一条主线是知识线: 杠杆的定义及五要素——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运用(杠杆的分类) 第二条主线是探究线: 观看视频引入新课——以剪刀为载体说明杠杆的概念及要素——以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剪刀为例说明杠杆的分类 第三条主线是杠杆的发展线: 以“人类最早使用杠杆的情形”说明杠杆的定义及五要素——以见证了杠杆发展的“杆秤”为载体说明杠杆的平衡——通过分析“为满足人们生活的各种需要,利用杠杆原理制成多种多样的工具”来说明杠杆的分类 2、教学设计步骤及设计意图: 采用“目标——领悟——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步情景引课:看视频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第二步感受杠杆:经历“用剪子剪绳子、用起子起瓶盖、用筷子夹物品”等过程,寻找杠杆的共同特征,从而归纳总结杠杆的概念。 第三步目标导航:使学生清楚通过这节课“我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同时使学生对整节课内容有一个总的认识。 第四步描述杠杆: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等要素,学会从一些复杂实例中抽象出杠杆的物理模型,并经历用示意图描述杠杆的过程,领悟物理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二、方法与过程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 2.力臂的确定.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咱们平时吃放用什么来夹食物哪!我们写字用的笔,都是一些简单的机械。还有乘坐的飞机高铁等这些交通工具里也包含的有简单的机械。我们今天就来开始我们的简单机械的学习吧!大家有信心掌握今天的知识吗? 二、新授 (板书)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板书)1.认识杠杆 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 (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人移动石块 问题1:人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问题2:人用的木棍是杠杆吗? 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 问题3: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 (板书)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初中物理《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

初中物理(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 初中物理(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计算。 2.通过探究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并效劳于生活,提升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是什么 教师进一步提问:在杠杆的使用中,杠杆的平衡状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状态,杠杆在满足什么条件时才会平衡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探究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讲解: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时,就是杠杆平衡。 提出问题:杠杆在满足什么条件时,才会平衡 猜测与假设: 猜测一: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在桌面上放置橡皮,在橡皮上立好铁片,将直尺放在铁片上使直尺处于平衡状态,然后在直尺的两端放上质量不同的物品,使直尺再次平衡。(杠杆平衡不仅与物品轻重有关,还与位置有关。) 猜测二:依据生活经验猜测杠杆平衡时力与力臂的关系。(推门时,越靠近门轴的一边越费力,而靠近门把手的那端推门就很省力。猜测动力臂越大,动力越小;动力臂越小,动力越大。)

制定方案与设计实验: 教师展示实验器材:杠杆,钩码。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及数据记录表格,即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给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杠杆两侧受到的作用力的大小等于各自钩码所受重力的大小。设右侧钩码对杠杆施的力为动力,左侧钩码对杠杆施的力为阻力;测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并记录数据。改变动力和动力臂的大小,相应调节阻力和阻力臂的大小,再做几次实验。 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学生依据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 (三)稳固提高 多媒体展示不同杠杆,并给出动力、动力臂、阻力以及阻力臂等数值,请学生进行推断杠杆是否平衡。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学生总结。 2.作业:思考生活中有哪些杠杆,下节课分享交流。。 四、板书设计 (杠杆平衡的条件)辩论题目及解析 一、组成杠杆示意图的五要素 (参考答案)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0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④动力: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11表示。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优秀篇〕

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做杠杆和杠杆的平衡。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 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平 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进一步了解 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2.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生活中的杠杆。 【教学难点】1. 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2.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正确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具准备】支架、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跷跷板、大象、小象、钉锤、天平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几章我们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这些力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而人们在用力的同时经常会借助一些简单的机械,,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并展示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瓶起子、螺丝刀、滑轮。然而,所有复杂机械都是简单机械组成,我们今天就从最简单的机械——杠杆开始学习。 教师展示瓶起子、剪刀等一些实物,然后请同学们观察教材图9-1中所示的各种工具,通过讨论说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二)进行新课 一、认识杠杆

1.什么是杠杆?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启发学生了解杠杆的特征:(1)杠杆必须是根硬棒,否则在力的作用下将发生形变;(2)杠杆受力均能绕固定点转动。 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杠杆 的定义。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起形状各异,但必须是硬的。 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巧妙的应用,利用图片展示我国古代杠杆及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杠杆的应用很广泛,但杠杆有什么作用呢?为了解杠杆的作用,我们先来熟悉几个与杠杆有关的名词。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 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 名词术语:支点:杠杆绕着转动固定不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 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或L动标出。(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力臂常用虚线画出。 二、杠杆平衡条件

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优秀篇〕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课讲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沪科版8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节内容,本节是五、六两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滑轮组及功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教材并没有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1)列举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的一些事例,结合图示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与内容标准 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通过课本图9—1和图9—2展示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器具,让学生通过视图想想这些器具的使用,从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而建立杠杆的概念,认识力臂的意义,明确这些器具在使用过程中支点、动力臂、阻力臂的位置,最终达到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的目的。 (2)用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与内容标准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课本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交流与合作、评估”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操作,并得出结论。 总之,本节较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等基本理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什么是杠杆;了解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归纳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4、教学难点:力臂的确定,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准备 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2.学生现状 8年级学生经过半年的物理学习,物理观察、实验探究、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 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学生主动探究,阐述观点、明辨是非,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用具: 1.学生自带的工具(提前分配):剪刀、开瓶器、木棍等。 2.分组实验器材(教师准备):核桃夹、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等。 3.演示实验器材(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做杠杆和杠杆的平衡。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会利用平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三、教学难点: 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四、教学用具: 羊角锤、起子、核桃钳、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杠杆:

活动一、同学们平时都喜欢玩游戏吧,今天我们也来做一个小游戏,请三个力气大的男同学和三个力气小的女同学到计台前比赛,老师拿出: 木板(有钉)、一瓶啤酒、一个核桃,先让男同学们徒手来做,再让女同学使用工具完成。 提问: 是女同学的力气大吗?为什么?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游戏中使用工具的过程再来观察一下这些工具讨论: 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学生讨论: 老师巡回启发得出杠杆的定义: 杠杆: 提问在生产、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杠杆的实例呢? 同学举例: 观看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工具由学生分析这些杠杆工作时绕一个固定点而且还要受到力的作用,以撬棒为例,让学生讲解找出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的方向。总结: 支点、动力、阻力的定义。 老师总结: 生活中常用的杠杆并不是理想的直硬棒,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我们要学会将具体的问题抽象为杠杆这种方法常称为“模型法”。 活动二、同学们喜欢玩跷跷析板吗?今天我们再来玩一次,模拟跷跷板的游戏,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学案上的内容,完成实验1,并由学生解释处于水平静止位置由哪些因素决定?

杠杆及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第1节杠杆 第1课时杠杆的初步认识及平衡条件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会画杠杆的力臂; 2.通过探究获得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杠杆力臂的画法。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获得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具准备: 筷子、镊子、指甲剪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筷子、镊子、指甲剪并播放动态图片:用剪刀剪树枝、压水等生活中常见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工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观看,思考、讨论,回答:它们都是硬棒,这些硬棒在受力的时候,都能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 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引出杠杆的概念。 板书:物理学中,把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二、进行新课 知识点1 杠杆的认识 多媒体展示撬石头的图片、杠杆的五要素、杠杆力臂的作法,并进行讲解。 1.杠杆的五要素:(如下图)

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使杠杆绕支点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2.力臂的作法: 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即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段的长。作力臂的一般方法为: 1.找支点O; 2.找力的作用线; 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一般用虚线); 4.贴标签(用花括号或两端带箭头的线段标出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写上相应的符号l1或l2)。 多媒体展示例题 试着在图中,画出力F的力臂和重物对杆拉力的力臂。

11.1杠杆平衡条件教案

11.1 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杠杆的平衡状态。 2、利用实验探究归纳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难点:根据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 三、教学器材:杠杆、铁架台、钩码、实验报告单等 四、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小组探究法 五、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六、课型:实验课 七、教学过程: 1、引入:先自主预习课本P73-75再复习回顾杠杆的定义及五要素,为后面跷跷板的情境引入及两种形式做铺垫。 2、过程: (1)用玩跷跷板的情景来引入新课,阐明跷跷板在玩耍时杠杆的状态有两种。分别请学生完成见图中跷跷板的动力、阻力与力臂。 (2)让学生观察两种状态下跷跷板的力臂,可以发现跷跷板在水平位置时力臂在杠杆上。当左右两边的作用下跷跷板匀速转动或静止时,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跷跷板合力为0N,我们就说跷跷板平衡了。 板书:杠杆平衡: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杠杆的转动效果互相抵消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 (3)杠杆平衡条件:那么我们今天为了研究杠杆平衡条件,为同学们准备了桌上这些器材:杠杆、铁架台、钩码、实验报告单,a.请同学根据你平时玩跷跷板的经验猜测杠

杆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b.既然杠杆平衡与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有关。那如何直接明了的利用我们准备的器材收集到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的数据呢?联系跷跷板的情景,学生很容易知道利用挂置钩码的方法可以快速得到动力、阻力。联系作力臂的图可知将杠杆调到水平位置时。可以直接在带刻度的杠杆上得到力臂数值。C.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做实验前先将杠杆利用平衡螺母调为水平状态。在改变钩码个数及钩码悬挂位置。记录下数据。 d.整理数据,得出结论: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F1L1= F2L2 z.整理器材,评估与交流 为什么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什么? 挂钩码后,能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 (4)小结: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F1L1= F2L2 八、作业:完成练习册P110-113习题预习杠杆的分类 九、板书设计 11.1 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掌门1对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2. 方法与过程: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会杠杆分类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2、难点: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四、教具: 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的配套器材、剪刀、钳子、指甲刀、瓶盖起子、镊子、钉有钉子的木板、多媒体课件或录像。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各种工具:剪刀、钳子、指甲刀、瓶盖起子、食品夹等 指出这些简单的工具都称为简单机械. 投影或录像:机床、缝纫机、起重机等. 指出这些也是机械,不过比较复杂,称为复杂机械(或机器).但无论多复杂机械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本节课研究最简单的机械——杠杆. (二)、新课教学 一、杠杆的概念 投影:汲水的桔槔、埃及人建金字塔的图片. 引导提出问题:人类很早就使用杠杆了,在三千多年前,古人用来在井上汲水的桔槔,它就是一个杠杆.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就是靠杠杆这种简单机械搬动巨大石块,从而创造了世界奇迹.什么是杠杆呢?它在使用中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探究活动:认识杠杆. 请同学们观察(动画或录像):用撬棒撬石头的两种方式、小孩在玩跷跷板、压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取水. 思考问题:撬棒、跷跷板、手柄都是杠杆,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分组探究讨论.(提供器材:镊子、钉有钉子的木板、铅笔模拟撬棒)尽可能由学生总结结论.若得不出结论可提示: (1)每种工具的工作任务是什么?(确定阻力) (2)人们是怎样利用这种工具完成任务的?(是否有转动的现象?是否都有绕着固定点转动?是否给杠杆施加力了?)(确定支点、动力) (3)这些工具的共同点有哪些? ①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 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 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请总结出: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得出: 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 图1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第十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具体目标: 2.2.6 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1.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2.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3.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4.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5.了解评估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杠杆”这节课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最基本的内容。从原始的、简单的撬棒的应用,到现代的、复杂的各种机械装置中都能够找到杠杆原理的应用;它为学习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打下了基础。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刀、夹子、筷子等物体,但仅仅是会使用,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一些杠杆的图例,让学生寻找他们的共同特征,引导他们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再结合教材图10-2,明确有关杠杆的概念。然后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寻找杠杆平衡时,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探究点拨中突出了“评估”的方式方法。接着让学生运用杠杆的知识对三类杠杆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是有用的、有趣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鉴于课标要求及对于本节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节重难点如下: 重点: 对杠杆的认识和杠杆平衡条件的了解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使用杠杆的重要知识储备,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 1、对力臂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抽象,因此定为本节内容的难点。 2、对于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 二、学情分析

多数学生遇到的学习障碍是什么: 在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对于力臂的寻找以及杠杆平衡条件结论的得出。 学困生遇到的学习障碍是什么: 对于力臂的画法。 三、教案目标 (一)基本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建立出杠杆的概念,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这几个概念。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根据一定的规范对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二)方法目标 科学抽象建立概念的方法——杠杆 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评估能力,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四)教育类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结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杠杆的研究和应用实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进而唤起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四、当堂检测(依据教案目标进行设计) A组 1.在力的作用下,能绕__________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这个点就叫__________,用字母__________表示;使杠杆转动的力叫__________,用字母__________表示;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__________,用字母__________表示。杠杆上从支点到_________________ ___叫做动力臂,用字母__________表示;杠杆上从支点到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阻力臂,用字母__________表示。 2、如右图所示,杠杆挂上砝码恰好平衡,每个砝码质量相同。在 下列各种情况下杠杆还能保持平衡的是( ) Array A.左右砝码各向支点移一格 B.左右砝码各减少一个. C.左右砝码各减少一半. D.左右砝码各增加二个 3、下列工具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A.夹邮票用的镊子 B.理发师修剪头发用的剪刀 C.剪铁丝用的钢丝钳 D.钓鱼用的鱼竿 B组 4、如图所示,AB为一根质量不计的细棒,用绳在O处吊起,当A、B两端分别挂两个重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课题:杠杆的平衡条件(共1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杠杆的平衡; 2.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学会通过实验研究杠杆平衡条件; 重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媒体:实验器材:铁架台、细线、粗细均匀的直杆、钩码若干; 教学方式:实验演示、由实验现象归纳原理; 教学进程: 一示标:由物体受力平衡引出杠杆平衡的概念,既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达标: 1.杠杆平衡的概念:若杠杆在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咱们就 说它平衡了; 注意:不包括匀速转动情形; 2.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①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调节杠杆自身,使它静止时 处于水平位置,每次都要求杠杆静止时处于水平位置,如此力 臂的数值就可以杠杆上直接读出;

②实验数据: F 1 l 1=F 2l 2 F 1l 1=F 2l 2 F 1l 1=F 2l 2 ③实验结论:杠杆平衡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 力臂;也叫杠杆原理;F 1l 1=F 2l 2; 3.典型例题: 如图所示:在拉力F 的作用下,杠杆的作用方向移至如图位置,则力将如何转 分析:F 变向后,动力臂减小;按照F 1l 1=F 2l 2 可知: l 1变小,F 1变大。 ②: 点用细线悬挂起来,铁丝恰好 平衡;若把它的右半段对折起来, 那么它是不是还能维持原来的平 衡状态? 分析:双侧力的大小不变,右边 L =3厘米×6=18厘米F 1=20牛 F (投影片) (投影片) (投影片) (投影片) (投影片)

力臂变小,所以不能维持平衡状态。 三测标练习: 《学习指导用书》P99 四补标; 五布置作业: 课堂练习:讲义P150 作业2 二、4 课外作业:《学习指导用书》P99 1、二、3、4、5板书设计: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