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线性史观名词解释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记录着人类的智慧和经验。
但在不同的历史学派和不同的历史学家眼中,历史的解读方式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详细介绍历史学中的七种主要史观,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进化史观进化史观强调历史的线性演进和发展,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这种史观将历史视为一系列的进步阶段,人类在各个阶段逐渐发展和进化。
进化史观通常关注政治经济制度的演变和科技进步等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二、决定论史观决定论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特定的决定因素所引起的。
这些决定因素可以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地理等多个方面。
决定论史观着重研究历史事件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以及这些因素对历史走向的影响。
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形态的关系对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根据唯物史观,人类的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宗教信仰等。
四、意识形态史观意识形态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相互斗争和冲突的结果。
不同的观念和思想在社会中形成不同的阶级和派别,从而推动历史的变革和发展。
意识形态史观注重思想文化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五、历史唯心史观历史唯心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于意识形态、精神追求或神的安排等意义超出人类感知范围的因素所决定的。
这种史观强调宗教、传说和神话等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将历史视为超自然力量的作用和引导。
六、历史隐喻史观历史隐喻史观将历史视为现实世界问题的比喻和借鉴。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研究,历史隐喻史观试图从过去的教训中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启示和方向,以提供对现实情况更深入、更具启发性的理解。
七、后现代史观后现代史观质疑传统历史学的绝对性真理和客观性。
后现代史观强调历史是被叙述和解释的产物,史学是一种权力争夺的过程。
后现代史观追求对话、多元化和异质性,试图打破传统历史学对于权威叙事和大故事的限制。
史学概论答案整理哈尔滨学院11级

(名解)史学概论:史学概论是介绍史学研究的入门性读物。
主要讲述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史学写作等内容。
其中史学理论包括历史本体论和历史认识论。
(名解)历史:历史是指人类过去发生的事以及历史学家对过去发生的事的记载和研究。
(名解)历史观:人们对历史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史学的灵魂、史学概论的核心内容。
包括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名解)历史本体论:历史本体论是对历史本质和本源的思考。
其中包括:历史客观性、历史规律论、历史动力论、历史分期论、历史过程论、历史进步论。
(名解)米歇尔·福柯:(1926-1984)法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后现代哲学主要代表人物。
其主要著作有《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知识考古学》、《性史》、《词与物》等。
福柯认为,历史真理是不存在的“真理”(其实是在某一历史环境中被当作真理的事物)是运用权力的结果,而人只不过是使用权力的工具。
拥有权力的人的话语形成历史。
由此提出“历史、权利、话语”的观点。
强调历史文本,并认为历史文本没有确定不变的内涵。
因此真理与谬误、理性于非理性之间并没有静止不变的分界线。
因此,他的认识常常持有怀疑主义、相对主义的特点。
(名解)ST·奥古斯丁:(约354-430)罗马帝国末期基督教思想家、神学家、教父哲学代表人物。
主要代表作有《上帝之城》。
奥古斯丁运用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的教义,提出“上帝之国”与“尘世之国”和“上帝的选民”与“上帝的弃民”以及将人类历史分为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半老期和老年期这样的“六段年龄”的理论。
体现了线性的时间观念与历史分期理论。
然而也将所有社会历史现象的产生归结于上帝的意志。
い(名解)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一般有实物史料包括遗址和墓葬,文献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其中文字资料可以分为:史部类;经、子、集类;档案类;地方志类;甲骨和金石铭文类以及外国人著述类。
九种历史史观简介

九种历史史观简介历史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史观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和解释方式,不同的历史史观会影响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评价。
本文将简要介绍九种常见的历史史观,分别为线性史观、循环史观、发展史观、进步史观、激进史观、相对史观、依赖史观、多元史观和地域史观。
线性史观是最常见的历史史观之一。
它认为历史是按照一条线性的轨迹前进的,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线性史观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进步性,认为人类社会在历史进程中逐渐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实现了社会形态的逐步演进。
循环史观则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循环过程。
它认为历史事件会不断重演,人类社会会经历相似的循环周期。
循环史观强调历史的重复性和周期性,认为历史总是不断重复相似的模式,而人类社会的改变只是表面的,本质上并没有真正进步。
发展史观强调历史的发展性和变革性。
它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各个历史时期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规律。
发展史观关注历史的演进和社会变革,强调历史的不断前进和进步。
进步史观则是强调历史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提升。
它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实现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激进史观是一种强调革命和变革的历史史观。
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通过革命和激进行动实现的,改变社会现状需要通过暴力和动荡的手段。
激进史观关注社会的革命和变革,认为只有通过激进的手段才能推动历史的进步。
相对史观则认为历史是相对的和主观的。
它强调历史的多样性和多维度的解释。
相对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书写的,每个人对历史的看法都是主观的,并且受到自身背景和价值观的影响。
依赖史观则强调历史的依赖性和互动性。
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在相互依赖和互动中实现的,不同的事件和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和方向。
历史观名词解释史学概论

历史观名词解释史学概论
历史观是指对历史的基本认识与理解方式。
它包含了对历史的本质、发展规律、价值取向以及历史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认识。
历史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也是史学研究活动的指导性原则。
史学概论是对史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阐述和研究的学科。
它探讨了历史的本质、价值、目的和意义,阐明了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并对历史学派、历史观、历史时期划分等进行了概括和归纳。
历史观是史学概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反映了史学家对历史的根本认识和理解。
不同的历史观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如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观等。
史学概论通过对历史观的介绍和分析,旨在提供史学研究的理论指导,并促进学术交流和认识上的深化。
西方史学史名词解释与简答

西方史学史名词解释与简答西方史学史是指对西方史学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和总结的学科。
西方史学自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开始兴起,并逐渐演变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西方史学史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我们理解和解释。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西方史学史名词进行解释,并简要回答相关问题。
1. 史观(Historiography)史观指的是研究者对历史的看法和态度。
不同的史学家和历史学派有着各自的史观,他们的史观会影响他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读和评价。
史观的形成受到时代、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2. 传统历史学(Traditional History)传统历史学是指以政治、战争、国家和领导人为中心的历史研究方法。
传统历史学注重政治和统治者的决策,忽视了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这种历史观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盛行,在后来的发展中被批评为片面和狭隘的。
3. 社会历史学(Social History)社会历史学是一种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历史研究方法。
它研究社会中不同群体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和行为,并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
社会历史学的兴起使得历史研究更加全面和综合。
4. 文化历史学(Cultural History)文化历史学是一种注重文化表达和符号意义的历史研究方法。
它研究艺术、文学、哲学、宗教等方面的历史,并关注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文化历史学的兴起拓宽了历史研究的领域,并使历史更加多元化。
5.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之一,它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引起的。
历史唯物主义注重研究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斗争的影响,强调社会经济条件对历史进程的决定作用。
6. 全球史(Global History)全球史是一种注重跨国和全球视角的历史研究方法。
它强调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交互影响,并关注全球范围内的历史进程和问题。
历史哲学名词解释

历史哲学名词解释
历史哲学是关于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哲学研究,涉及众多历史事件、思想、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哲学问题。
以下是一些历史哲学中常用的术语解释:
1.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社会发展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它强调社会结构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基本方面构成的,而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 唯心史观:唯心史观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社会发展是由人类思想和意识的变革所决定的。
它认为社会是由人类意识的发展所决定的,而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是上层建筑的反映。
3. 史学方法论:史学方法论是历史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它包括史料搜集、史料分析、历史比较、历史综合等方面,旨在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和发展规律。
4. 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关于社会问题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念体系。
它影响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和行动;在历史上,各种意识形态对社会和政治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 内在联系:内在联系是指事物内部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历史上的事件和现象都有其内在联系,了解这种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
6. 历史唯心论:历史唯心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意识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所决定的。
它认为社会发展是由人类精神和文化的变革所决定的。
7. 历史唯物论:历史唯物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它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变化所导致的。
以上这些术语是历史哲学中的一些常用术语,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进程。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 (1)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是一门研究和阐述历史学本身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的学问。
研究对象一般包括历史上的史学著作、史学流派、史学思潮、历史编纂、史学方法和史料运用等问题。
2.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史学产生、发展、演变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有五个:(1)阐述中国史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揭示其发展规律。
(2)对中国历代的史学家及其著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3)探讨史学流派和历史编纂法的演变。
(4)介绍史料存在的情况,总结史料学的研究成果。
(5)校订史籍中的错误。
(6)发掘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弘扬优秀史学传统和史学中的民族精神。
(7)探索历史知识的积累过程和人类自我认识之路。
3.《春秋》:春秋时期的鲁史,为鲁国历代史官世袭相承集体编录,按时间顺序记录史事,奉周礼为评人论事的标准,着重于对统治集团成员的道德训诫。
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具有历史著作雏形的官修编年史。
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
4.《左传》:是左丘明所著,成书于战国初期,记述了列国史事,条理清晰,文字生动,是超越往世的杰作。
思想上一方面维护周礼,一方面重民轻神,表现出明显的折衷主义,在表着奴隶社会史学最高成就的同时,也渗入了一些进步的史学思想,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5.《通鉴纪事本末》:汉民族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由南宋袁枢所撰。
特点:(1)完全以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整个过程为主线来采濒材料,分题列目,组织全书。
(2)编排史事的灵活性和独立性;《通鉴》载1300多年的历史,如果按不同的事件区分,可以归为若干个各种性质各种内容的题目。
《本末》各项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历史联系。
(3)但它记事的局限性和固有的缺陷,也决定了它并不能取代纪传体和编年体。
《通鉴纪事本末》成为本末体史书的代表而与编年体、纪传体并列于中国的史坛,是袁枢历史编纂法、历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代表作。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
“(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
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
”(《礼记·经解》)(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
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学史线性史观名词解释
史学史名词解释、史学自身发展的历史。
其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名词解释:阐明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揭示史学与社会的关系,批判地总结史学遗产(包括史学传统),为促进历史科学的发展提供成果和借鉴。
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包括名词解释:史家或史书所反映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历史文献的积累和发展,历史编纂和历史文学的发展,史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修史工作和修史制度的发展等。
人类的历史,果何自始、曰,不知所自始。
果何由终,曰,不知所由终。
在此无始无终,奔驰前涌的历史长流中,乃有我,乃有我的生活,前途渺渺,后顾茫茫,苟不明察历史的性象,以知所趋向,则我之人生,将毫无意义,靡所适从,有如荒海穷洋,孤舟泛泊,而失所归依。
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