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规划方案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规划方案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规划方案

浙江大学在四校合并后,学校规模迅速壮大。随着学科建设的完善,师生日益众多,原有校园逐渐显现出校区分散,教学资源不足的弊端。从2000年起,为打破原有校区的格局、促进实质性融合,学校开始着手进行校园布局调整,逐步将老校区进行置换,建设新校区。在各级政府,部委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浙江大学在杭州市区西北部征用土地开始建设紫金港新校区。这是浙江大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牌,对于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布局调整,促进学科交叉,深化教学改革,拓宽发展空间,提高综合实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分东、西两区分期进行。在东区顺利落成之后,浙江大学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新的浙江大学成立六年来,已拥有除军事学以外的全部11个学科门类,成为我国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我校除拥有108个本科专业外,还拥有225个硕士学位学科、138个博士学位学科、30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300余个各类研究机构。2002年我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达26349人、在校研究生达13826人(其中博士生4233人),另有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548人、留学生1654人。

我校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到2017年建校120周年时,把浙江大学建设成为我国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高科技辐射和高技术产业化、国际文化学术交流的基地和中心之一,以及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稳定地居于国内大学前列,具有显著办学特点和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型、综合型、创新型的一流大学。这就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因此,逐步规划建设紫金港校区西区被提上日程。值得指出的是:东西区规划并不是平行的,并置的,而是浙江大学在新校区建设之中逐渐摸索,渐进的过程。新校区的建设是项系统的复杂工程,东区规划尝试了很多新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赢得良好评价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而西区规划则是站在东区规划成败的肩膀上重新审视新校区的建设,进一步协调,筹划,从中吸取各种经验和教训,以便在今后的校区建设中更深入地将建设理念贯彻下去,将新校区建设得更好。

一、东区规划的探索

1、概况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塘北地块,距离杭州城市中心-武林广场约9公里,占地总面积3200亩(213.3公顷),规划建筑总面积107万平方米,概算投资30亿人民币。

用地处于杭州市西溪湿地的边缘地带,南临余杭塘河,北靠留祥路,东面和西面分别为规划中的光明路和紫金港路。用地中水面面积接近总用地的五分之一,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环境特征,自然风光十分优美。

紫金港校区东区建设工程于2000年10月被批准立项。同年11月,开始面向国内外进行规划设计方案招标。2001年9月正式开工,12月主体工程全面开工建设。2002年10月一期工程正式启用,全校一、二年级本科生共1.3万人全部入住。整个东区计划容纳学生2.5万名,其中一期工程规划建筑面积59.2万平方米。包括:公共教学实验楼19.2万平方米、外语教学中心4万平方米、软件网络学院2.8万平方米、风雨操场1.1万平方米、学生公寓16

万平方米、食堂2.8万平方米以及金工、化学、生物实习基地49万平方米等。其它如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行政中心及人文社科教学实验用房等8.2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建设内容还包括:3200亩校园的景观环境系统,道路系统,市政管网系统等。

2、建设目标与理念

紫金港校区东区以建设"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校园环境为建设目标。建设工程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施工,硬件设施齐全、先进、实用。

东区的整体建设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创造自由的学习空间和交流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立足点。在规划设计上罗致名师,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追求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寻变化的建筑风格;在景观环境上突出大学校园的园林风格和特色,强调园林与主体建筑的互相渲染和烘托;力图在创建有形的校园的同时,营造无形的校园特有氛围。

1) 首先是现代化.新校园建筑的设计和布置要符合高等教育体制技术方法的新变化。要具有前瞻性。

A.体现在总体规划上:新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转型期,大学校园不仅仅是传授学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更是全面提高素质的生活环境。学生的学习贯穿在整个校园生活的全过程,传统的突出教学区、忽视生活区和交流活动区的校园布局结构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强调交流场所的创建,生活气息的营造成为新校区建设关注的重要方面。

在总体构图上打破了传统的强调对称轴线、两侧均衡布置、端部视觉中心(标志性建筑)收头的布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围绕中央生态带组织校园空间。在空间特征的营造上摒弃简单的、二维的几何大构图的手法,以院落空间为主题,突出院落的空间规划,通过创造复合空间给人以多样化的空间感受。并以院落为核心来协调建筑、道路、空间、植物、水体、小品等诸元素,组成大小不等、层次分明的几十个"园"的空间,进而由小园组合成大园,大园组合成校园。

B.体现在建筑单体设计上:各组建筑由不同的知名建筑师领衔设计,在建筑造型、建筑风格及建筑色彩上多样化,组团之间不求统一,但求协调。其中东教部分由何镜堂大师设计,底层基本架空,外墙以白色为基调,结合深绿色钢窗框,具有较明显的岭南风格;西教部分由程泰宁大师设计,外形庄重、淳厚,以浅褐色面砖贴面;学生活动中心由戴复东大师设计,造型大胆、新颖,一气呵成,色彩以白色面砖和玻璃幕墙为基调。图书信息大楼、计算中心等其他教学建筑则由浙大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造型现代、大气,细部处理较为完善,具有较显著的地方特色。

建筑的建造标准体现出现代科技与社会文明的发达水平,教学实验用房单方造价为2000-3000元/平方米。建筑中注重半室外空间的设计,为师生提供课余时间的休闲交流场所。建筑使用面积的K值系数<0.5,走道宽度>3米,连廊最宽13米。建筑中注重人性化设计,各教学建筑内均设置了交流休闲空间和无障碍设施,设置了残疾人专用通道、电梯和卫生间等。广场道路旁的湖水深度也都控制在1米以内,以保证师生的安全。

C.建筑设备上,教学实验用房内设计了中央空调系统(采用冰蓄冷空调技术)、多媒体教学实验设备、安保监控系统、高压配电自动计量系统、网络系统、通讯系统、直饮水装置、卫生间感应式冲水洗手设备和电梯,学生公寓配备了热水供应系统,食堂配置了自动米饭生产线。这些设计反映了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大学的功能要求。

D.建筑材料与技术上,新校区在建造中大量采用了大跨度预应力结构技术、膜结构技术、预制管桩基础和钢结构等先进技术,如风雨操场、学生活动中心。在建筑室内装饰中大胆采用中高档装饰材料,如吊顶采用了各种铝材和硅钙材料,地面采用了石材、地砖、塑胶、地毯、网络地板,外墙采用了面砖、铝材、幕墙(点玻、隐框)玻璃和塑铝窗。

2)其次是网络化,新校园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要强调信息的交流和流通,密切学科与学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融,发挥新浙大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优势因此,建筑布局打

破了以系为单位相对独立分散的格局,而以若干单体组合形成网络化的建筑群,为宽带网和多媒体平台建设以及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A.道路交通网络:在传统的校园布局中,为了解决中心教学区的交通问题,机动车干道往往深入校园中心,易导致人、车合流,造成交通混乱。在东区的设计中,以车行环线围合中心步行区,并连接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这样不仅加强了中心区的整体性,提高了环境质量,也使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有机结合,共同构建安全、通畅的校园交通流线体系:

24米宽双向四车道环形主干道:为正常机动车、自行车、行人的主通道;

组团之间的次干道:为自行车、行人及特殊车辆通道,部分可供机动车入库;

建筑之间的园内通道:为自行车入库和行人休闲通道;另外,各建筑底部均设半地下层,主要供自行车停放及部分机动车停泊,比较符合国情、校情。

B.供电系统网络:由城市变电所通入,各组团设配电间,实现一万千伏安双路高压供电,组团级配电间全部实现计算机网络控制、自动计量。

C.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各教学实验楼、图书信息楼、行政中心和学生宿舍均设计安装了校园局域网,并可以与校外网络互通,实现了教学和管理的网络化。

D.水体网络系统:水作为江南文化的灵魂,在空间的开合中可以串起各空间景观。整个校园对原有水系进行了整合,形成从南到北贯穿整个校园的水际空间。外部城市水系与校园内的湖、塘、池、河、溪通过护校河连成碧绿的水网,建筑物、植被或浮在水上,或倒影水中,相映成辉。

E.其它管网:上水、下水、煤气、蒸气等自成网络,与城市衔接。

3)园林化

东区所在之处,环境优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因而设计围绕水来作文章,利用原有水系,将水系的营造与各功能分区相结合,从而形成中心景观区域和护校河水网,突显自然山水、诗意杭州的地域文化,秉承浙大百年的历史文脉。

校园以园为规划建设的特色,园在房中,房在园内,房中有园,园内有房。各种元素有机地组合成不同层次的丰富的园林形态,创造独特、舒适的校园人居环境。园林与建筑互为背景,互相渗透,共同构建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景观空间:第一层次是中央生态景观带,第二层次是各功能区块之间的绿地,第三层次是各组团之间的内院,第四层次是建筑单体内部的中庭。

4)生态化

新校园从保护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依托原有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利用原有水系,巧妙构思,营造出别具特色的校园自然景观,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与交融。规划中一条中央生态带,贯穿南北整个校园,建筑则沿生态带东西两侧布置,南北布局、错落有致。

规划中重视基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力求新校园在水文、土质、气候、植物、动物等方面与基地生态相融,局部保留原有生态地貌,如河流、树等。同时利用施工开挖土堆土造山、人工造林,建设若干片森林,做到植物种类多样,密林与疏林相结合,乔木、灌木、草坪相间,以改善小气候,为飞禽走兽创造栖身场所。充分体现出科技与人文、人工与自然的交流、融合和共生,使天人合一、浑然一体。

建筑强调自然通风,季风穿堂而过。建筑的朝向、间距保证每幢建筑都有充足的阳光。

校园内水体的洁净方式以生物净化与物理净化为主,尽量避免化学净化。种植水下植物,最大水深达到2米,使之具有自净功能。森林沼泽地的营造、河道驳岸留缝干砌,为鸟类、鱼、虾、螺蛳等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二、东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校园东区建成使用已经4年有余,校园内初步实现了建设初期的"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

生态化"的目标。但是也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严格的功能分区模式。功能集中设置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a·钟摆式人流车流。生活区教学区机械的南北分置,使流线集中且固定。功能分区造成教学科研区与宿舍生活区的分离,每天上下课步行交通令人非常疲惫。(南北距约1.5km,单程步行需30min),目前,大部分师生都必须借助自行车(约10~15min车程)。b·功能集中设置造成的使用上的不便。

运动场集中布置,学生生活组团内距离运动场非常遥远,加剧了学生的锻炼惰性,而且场地集中,锻炼期间相互干扰较大。使用上不够便捷。

食堂的集中布置。暴露出人流集中,买饭难,噪音大等问题。就餐流线过长,餐厅规模,定位相近。

c·明确的分区人为加剧了尺度的庞大感,造成交通路线过长。

由于分区明确,组团内功能单一,师生为了维持完整的生活模式只能不停的穿插于遥远的不同组团之间。

2:尺度过于庞大

校区内的尺度更接近于城市的尺度,虽然保持了组团式的布局,却并未达到在人性化的、步行可达空间尺度内组织日常学习生活。使得生活,工作流线过长,对日常工作有一定影响。3:交往空间相对均质

教学区廊道众多,但设计中缺乏空间的层次和递进关系,廊道空间缺乏私密感和休息设施,廊道更多沦为交通空间,而非交往空间。

4:大学校园和城市相剥离

校园在规划设计中并未很好的融入城市环境,校园功能,教育设施并未考虑到与城市的共享。

三、西区规划进一步完善

针对东区出现的上述问题,在新一轮的西区规划中,针对西区特定的环境特征,结合高校发展的新趋势,新战略,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和应对措施。

西区筹建正处在浙江大学战略布局的关键阶段。根据国家教育科研体制的改革方案和学校总体发展战略,我校拟组建若干个国家实验室和研究院,并以此为核心将各学科组合起来,形成七个学科群。学校中远期总规模按5.8万人控制,其中本科生3万人、硕士研究生1.2万人、博士研究生0.8万人、留学生0.8万人,另外还将有数量众多的成教、培训人员。其中紫金港校区东区将容纳2.5万名本科生,其余全部规划安置在西区。

按照上述规模设置,紫金港校区西区将在今后的若干年内分批规划建设各建筑群,其中文科建筑群12万m2,理学院建筑群12万m2,其它学科群建筑30万m2,校行政楼、图书馆、公共文化中心、国际教育中心、国防科研中心、农业推广中心、测试中心、培训中心等建筑共28万m2,国际医疗中心12万m2,学生公寓、研究人员宿舍、食堂及学生服务设施等建筑面积40万m2,各类体育健身用房5万m2,总计约139万m2,扣除代征用地后的容积率约为0.53。

规划中的西区紧靠已建成的东区,以规划城市快速干道紫金港路隔开,西至绕城高速公路,北靠城市快速干道留祥路,南临规划的余杭塘路,是杭州市的保留规划用地。用地北侧是三墩新城区,南侧是蒋村集镇和西溪风景区,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距离市中心约十公里。

西区规划范围内的用地目前主要由农田、水面(池塘和河流)和农居组成。地块范围内植被茂盛,河流纵横,池塘密布,余杭塘河贯穿东西,属杭州西溪湿地的一部分,平均黄海海拔2.30米。共计有大小河流18条、水塘315个、各种林木169片,自然风光十分优美,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地貌特征。其中余杭塘河近期内仍然保留6级通航的功能。该地块被余杭塘河等六条较大的河流分割成若干块,水系约占总用地的四成。地块内的农居共有400余户,今后将规划移建至南侧的蒋村集镇内。

紫金港校区西区在规划理念上突破以往校园规划的模式,以学科群为特点形成组团式的建筑群,将校园构筑成研究型的“社区”,以国家实验室(研究院)及共享资源平台为“核心”,连接相关学院组成研究型的“社区”单元。具体有以下一些规划原则:(1)处理好与校园整体规划的关系,明确功能分工,推进学科的综合化发展特征;(2)共享平台可分校级平台和学科平台两级;(3)构建紫金港校区东、西两区一体化的生态空间格局和环境,实现校区内的绿色循环,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4)充分保护利用基地内的原生湿地,在维持原貌的基础上适当整合治理,使之成为校园内的主要环境景观。校园景观应全面深入地考虑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教学科研建筑的景观、行政服务区的景观、宿舍区的景观以及其它人造景观等五类景观的规划;(5)坚持交通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人的活动,为教师、学生在其中的工作与学习创造便利的条件,充分考虑与东区及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机动车辆的合理停放等问题;(6)积极创造校园的人文环境,创造自由的文化氛围,为师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交往聚会场所、活动空间和相关设施,传承浙大优良传统和江南地域文化;(7)推动学校与国际之间、校际之间、学校与杭州市之间、学校与周边地块之间交流方式的多样化与多层次,形成互动协调的开放化的格局;(8)节约土地,合理规划,坚持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

在此设计理念的支撑下,我校面向国际征集紫金港校区西区的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从递交的概念方案来看。大多设计单位针对东区出现的问题作出了回应。

针对严格功能分区造成的使用不便,多家单位采用组团式布局,各学科组群的教学用房、学生宿舍、食堂和体育设施等布置在同一个组团中,做到了同一组团内的功能混搭。如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方案多组团,放射式布局。柏林工大方案中分子式和网络式相结合的规划布局模式,功能体散落布置。规划七个组团,每个都包含公共活动、研究、教学、住宿和小团队活动等五种功能。

众多方案中对尺度的问题开始关注并严加控制。小尺度,底层高密的学生宿舍也开始出现。对广场,组团规模都控制在200m,100m甚至更小的步行尺度以内。

更值得欣喜的是,这次的方案征集中,对原生湿地的保护,对原有地貌的尊重成为大家的共识,多个方案尊重自然,重视生态。各家设计单位充分认识到西区用地规模和地貌特征对规划的影响,更多地从城市的概念去审视校园布局,更多地注重生态景观环境和开放交流空间的营造。在功能上也突破了以往的简单分区,通过更完善的道路分级系统和建筑组团体系以适应大学学科、科研和教育的最新发展。同时各方案也都考虑了校园分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目前,西区的具体的建设工作还为展开,但是众多规划设计竞赛方案为浙江大学紫金港

校区西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借鉴。东区规划是摸着石头过河,欠缺经验,可以说是大尺度的分区规划在中国的第一次实证。有了东区规划之中的经验,以及看到西区规划中良好理念和得力措施,我们有理由相信,紫金港校区会再一次成为新形势和新模式下我国校园规划的典范,有助于浙江大学向着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改造设计方案 ——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

Design 设计, 2018, 3(2), 44-52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432131633.html,/journal/design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32131633.html,/10.12677/design.2018.32008 Reform Design of Public Space in Zijingang Campus, Zhejiang University Yuan Sun1, Fangyuan Chen1, Wenxuan Sun2 1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2The School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Received: May 28th, 2018; accepted: Jun. 12th, 2018; published: Jun. 19th, 2018 Abstract In the view of the users of Zijingang Campu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the authors probe into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public space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observation and prac-tical needs of daily life and learning. Also, with screening the different scales of the reform object, we try to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in order to bring students better environment of learning and living. In the case of possible circumstances, the transformation schem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ults should be promoted. Keywords University Campus, Public Space, Reform Design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改造设计方案 ——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 孙源1,陈方圆1,孙文瑄2 1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2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收稿日期:2018年5月28日;录用日期:2018年6月12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19日 摘要 笔者站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使用者的角度,结合日常生活、学习的实际体验、观察和切实需求,探究大学校园中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筛选不同尺度的改造对象,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期以带给同学们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将改造方案与特色成果加以推广。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交通路线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交通路线 飞机: 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可以乘机场大巴到杭州武林门(约1小时,车费25元)。然后打的直接到紫金港校区(约40元),或乘900路公交车(3元),到机动车辆管理所下车,直走至申花路左转,往前直走约15分钟到紫金港校区。 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乘机场大巴直接到杭州(约3小时,100元)。从上海浦东机场到杭州黄龙体育中心班次如下:10:30, 12:00, 13:30, 15:30, 17:30, 19:30。到达杭州后打的到紫金港校区(约25元)。 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乘机场大巴直接到杭州(约2小时,85元)。从上海浦东机场到杭州武林门班次如下:10:30, 12:00, 13:30, 15:00, 16:30, 18:00, 19:30。然后打的直接到紫金港校区(约40元),或乘900路公交车(3元),到机动车辆管理所下车,直走至申花路左转,往前直走约15分钟到紫金港校区。 火车: 杭州城站:可以直接打的(约50元)到紫金港校区,也可乘900路公交车(3元),到机动车辆管理所下车,直走至申花路左转,再走大约15分钟,在路的尽头可以看到紫金港校区。杭州南站:乘Q537到城站转车。 火车东站:可以直接打的(约50元)到紫金港校区,也可乘189路公交车(2元),到古荡换乘89路或817公交车(2元)到紫金港校区。 长途汽车: 汽车南站:可以直接打的(约60元)到紫金港校区,也可乘196路公交车(2元),到濮家新村换乘74路公交车(2元)到紫金港校区。 汽车西站:可以直接打的(约20元)到紫金港校区,也可乘310路公交车(2元),到骆家庄换乘89路或74路公交车(2元)到紫金港校区。 汽车北站:可以直接打的(约30元)到紫金港校区,也可乘637路公交车(2元)直达到紫金港校区。 九堡汽车客运中心:可以直接打的(约50元)到紫金港校区,也可乘B支4区间公交车(4元),到宋江村换乘K10公交车(2元)到紫金港校区,或者换乘B2到虾龙圩下车,往南走第一个路口右拐到紫金港校区。 公交车: 10路/K10路;129路;K74路;K89路;K93路;K97路到“浙大紫金港校区站”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规划方案

浙江大学在四校合并后,学校规模迅速壮大。随着学科建设的完善,师生日益众多,原有校园逐渐显现出校区分散,教学资源不足的弊端。从2000年起,为打破原有校区的格局、促进实质性融合,学校开始着手进行校园布局调整,逐步将老校区进行置换,建设新校区。在各级政府,部委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浙江大学在杭州市区西北部征用土地开始建设紫金港新校区。这是浙江大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牌,对于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布局调整,促进学科交叉,深化教学改革,拓宽发展空间,提高综合实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分东、西两区分期进行。在东区顺利落成之后,浙江大学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新的浙江大学成立六年来,已拥有除军事学以外的全部11个学科门类,成为我国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我校除拥有108个本科专业外,还拥有225个硕士学位学科、138个博士学位学科、30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300余个各类研究机构。2002年我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达26349人、在校研究生达13826人(其中博士生4233人),另有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548人、留学生1654人。 我校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到2017年建校120周年时,把浙江大学建设成为我国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高科技辐射和高技术产业化、国际文化学术交流的基地和中心之一,以及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稳定地居于国内大学前列,具有显著办学特点和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型、综合型、创新型的一流大学。这就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因此,逐步规划建设紫金港校区西区被提上日程。值得指出的是:东西区规划并不是平行的,并置的,而是浙江大学在新校区建设之中逐渐摸索,渐进的过程。新校区的建设是项系统的复杂工程,东区规划尝试了很多新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赢得良好评价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而西区规划则是站在东区规划成败的肩膀上重新审视新校区的建设,进一步协调,筹划,从中吸取各种经验和教训,以便在今后的校区建设中更深入地将建设理念贯彻下去,将新校区建设得更好。 一、东区规划的探索 1、概况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塘北地块,距离杭州城市中心-武林广场约9公里,占地总面积3200亩(213.3公顷),规划建筑总面积107万平方米,概算投资30亿人民币。 用地处于杭州市西溪湿地的边缘地带,南临余杭塘河,北靠留祥路,东面和西面分别为规划中的光明路和紫金港路。用地中水面面积接近总用地的五分之一,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环境特征,自然风光十分优美。 紫金港校区东区建设工程于2000年10月被批准立项。同年11月,开始面向国内外进行规划设计方案招标。2001年9月正式开工,12月主体工程全面开工建设。2002年10月一期工程正式启用,全校一、二年级本科生共1.3万人全部入住。整个东区计划容纳学生2.5万名,其中一期工程规划建筑面积59.2万平方米。包括:公共教学实验楼19.2万平方米、外语教学中心4万平方米、软件网络学院2.8万平方米、风雨操场1.1万平方米、学生公寓16

中心基本情况-浙江大学

中心基本情况-浙江大学 紫金港校区教学用车申请表 申请院系 浙江大学医学院 (盖章)2011年8月31日 联系人 韩魏 联系电话用 车 原 因 临床见习 用 车 日 期 9.7(周三)、9.14(周三)、9.21(周三)、9.28(周三)、10.12(周三)、10.19(周三)、10.26(周三)、11.02(周三) 学生所在院系 医学院临床医学 学生人数 57人 出 发 上车时间 中午12:00 上车地点 紫金港食堂车站 下车地点 见附件 返 回 上车时间 见附件 上车地点 见附件 下车地点 紫金港食堂车站 教务处 审核意见 (盖章)年月日 备注

周次 日期 星期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出发 返回 上车 下车 上车 下车 秋1 9.7 周三 13:15--16:00 临床见习:眼科 紫金港食堂车站(中午12:00) 邵逸夫医院大门内(门诊大楼前) 16:00,邵逸夫医院大门内(门诊大楼前) 紫金港食堂车站 浙一医院大门内(门诊大楼前) 16:10,浙一医院大门内(门诊大楼前) 马市街3号门口(浙医二院门诊大楼西对面) 16:15,马市街3号门口(浙医二院门诊大楼西对面)秋2 9.14 周三 13:15--16:00 临床见习:传染病学1 浙一医院大门内(门诊大楼前) 16:00,浙一医院大门内(门诊大楼前) 秋3 9.21 周三 13:15--16:00 临床见习:儿科1 附属儿童医院 16:00,附属儿童医院 秋4 9.28 周三 13:15--16:00 临床见习:骨科 邵逸夫医院大门内(门诊大楼前)

16:00,邵逸夫医院大门内(门诊大楼前) 浙一医院大门内(门诊大楼前) 16:10,浙一医院大门内(门诊大楼前) 马市街3号门口(浙医二院门诊大楼西对面) 16:15,马市街3号门口(浙医二院门诊大楼西对面)秋6 10.12 周三 13:15--16:00 临床见习:普外1 邵逸夫医院大门内(门诊大楼前) 16:00,邵逸夫医院大门内(门诊大楼前) 浙一医院大门内(门诊大楼前) 16:10,浙一医院大门内(门诊大楼前) 马市街3号门口(浙医二院门诊大楼西对面) 16:15,马市街3号门口(浙医二院门诊大楼西对面)秋7 10.19 周三 13:15--16:00 临床见习:传染病学2 浙一医院大门内(门诊大楼前 16:00,浙一医院大门内(门诊大楼前 秋8 10.26 周三 13:15--16:00 临床见习:普外2 邵逸夫医院大门内(门诊大楼前) 16:00,邵逸夫医院大门内(门诊大楼前) 浙一医院大门内(门诊大楼前) 16:10,浙一医院大门内(门诊大楼前) 马市街3号门口(浙医二院门诊大楼西对面) 16:15,马市街3号门口(浙医二院门诊大楼西对面)秋9 11.02 周三 13:15--16:00 临床见习:儿科2 附属儿童医院 16:00,附属儿童医院

紫金港校区主要文化景点

紫金港校区主要文化景点 竺可桢铜像屹立紫金港 阅读次数:3076 来源:浙大新闻办时间:2007-05-21 22:35:14 5月21日,竺可桢铜像在紫金港校区启真湖畔的学生活动中心楼前落成。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和绍兴市委书记王永昌、绍兴市副市长郑继伟、竺可桢之子竺

安共同为铜像揭幕。 “竺可桢先生是我国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杨卫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竺可桢先生的历史功绩,“竺可桢校长一生提倡求是精神,力行求是精神。他在继承学校传统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并亲自实践,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浙大求是精神,影响了一代代的浙大人”。 杨卫指出,纪念竺可桢校长,就是要弘扬爱国精神,增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要坚持科学精神,建设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就是要把握开放精神,胸怀广阔,视野高远;就是要发扬奋斗精神,开拓创新,刻苦钻研,不负重托,早日把浙江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杨卫向捐赠方绍兴市委、市政府颁发了捐赠证书。王永昌说,竺可桢先生是浙江大学的骄傲,也是绍兴人民的骄傲。能够捐立竺可桢铜像,非常荣幸。 仪式由浙大党委常务副书记陈子辰主持。铜像作者、著名雕塑家潘锡柔和校友、学生代表参加了揭幕仪式。 孔子像在浙大落成 阅读次数:2245 来源:浙大新闻办时间:2007-05-21 17:44:57

5月21日,作为浙江大学建校110周年庆典的一项重要活动,孔子像落成仪式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浙大发展委员会主席张浚生,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香港孔教学院名誉院长胡棣周,铜像作者、著名雕塑家曹崇恩和浙大党委副书记王玉芝出席仪式并为孔子铜像揭幕。仪式由浙大副校长来茂德主持。 新落成的孔子铜像由香港孔教学院捐赠,铜像高3.3米,底座高1.8米。王玉芝在讲话中说,在浙江大学矗立孔子像,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在新世纪的繁荣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孔子中庸和谐的崇高境界,践行教书育人的人文精神,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内涵,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说,捐赠孔子像,是希望浙大在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能利用传统儒家文化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优秀素质与民族精神。 来自各地的校友代表和我校师生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了仪式。

空白校园_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规划设计反思_朱怿

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校园规划 CAMPUS PLANNING 12 空白校园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规划设计反思 朱怿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杭州,310014) 收稿日期:2010-12-21 摘要/从城市发展和与周边区域融合的角度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进行了剖析和反思,对如何完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提出建议。关键词/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 场景设计 A B S T R A C T / F r o m a n g l e o f u r b a n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of campus and surroundings, this paper gives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n Zhejiang University Zijingang campus planning. It gives some proposals to better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 Zhejiang University Zijingang campus, city planning, urban design, scene design 进入21世纪,中国迈入了一个城市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高等学校的扩建和新建是城市扩张的重要内容之一。始于2000年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建设是新校园建设初期发展的重要案例之一,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其后十年, 新校园建设呈席卷全国之势。这些新校园占地广阔,投资巨大,对未来的区域和城市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这个大建设的年代,我们有必要对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城市建设内容进行反思,总结经验,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1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建设回顾 1998年9月,根据教育部的安排,由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及浙江农业大学合并而成的新浙江大学宣告成立。合并后,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师生日益增多,原有校园逐渐显现校区分散、教学资源不足的弊端。从2000年起,为了打破原有校区格局,促进实质性融合,浙大开始着手建设新校区。新校区选址于杭州市区西北部,分为东、西两区,其中东区作为首期建设用地,占地面积3200亩(约2.13k m 2),规划建筑总面积130万m 2。工程于2000年11月面向国内外进行规划设计方案招标。在随后的评选中,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的规划设计方案中标。方案所确立的环型道路系统、中央水景轴在实施中得到保留,而东、西分置的教学、住宿区则变成南、北分区,相对分散的运动区被集中于场地的西北部(图1)。目前,紫金港校区东区已基本建成,超过2.5万学生入驻其中。 2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校园空间体验 对于紫金港校区的规划和建设,在专业内的杂志上常常能看到一些好评;然而从现场体验和众多实际使用者的评述看,却是诟病良多,这些不足可以概括为: 2.1 校区周边缺乏城市感 仅仅10多年前,紫金港校区所在区域还是一片湿地和稻田。今天,当年的郊区已成为人口密集的城市新区,众多高楼拔地而起,学校、住宅区、商场、写字楼坐落其中。然而,在这个闻名全国的校区周围,却体验不出应有的城市感。 所谓“城市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种“人气”。有人气的地方充满了各类人群和人的活动。紫金港校区地幅巨大,且为一次性整体出让。规划部门除了在场地边界划出了城市主干路之外,对于场地区域的城市形态、交通组 织、建设规模均没有作出具体要求,也没有考虑以城市支路对地块进行细分。在新校区周边,宽阔的道路、疾速的车流阻断了校园与周边区域的联系,而缺乏城市支路既给校园的出入交通带来不便,也不利于疏解城市交通。城市道路碰到校园边界,大都无法延伸,形成丁字路(图2)。除了地块封闭外,缺乏城市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界面缺失。由于土地利用的奢侈化,使得建筑的选址和定位缺乏依据,临路的建筑基本不考虑形成街道界面,而是大幅度后退道路,中间还隔以宽阔的绿化带。城市支路和建筑界面的缺失,使得各类商业和服务业找不到赖以生存的街道界面,导致整个区域呈现出封闭、冷漠的感觉。 校园周边缺乏城市感,是国内众多“大院式”大学所共有的特征。同样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占地3k m 2的北京大学和4k m 2的清华大学。这些校园内部或繁花似锦,或小桥流水,然而周边城市环境却乏善可陈,常常是交通拥堵,服务不便。这些乱象的一个重要根源,就在于与城市隔阂的、巨大的封闭地块。 根据北京市新的规划,未来一条东西向的道路将穿过清华大学校园。这其实是大学的区域结构阻碍城市发展而被迫做出的调整。据说对于要不要将城市公共交通引入校园,在清华大学内有过激烈的讨论。从城市的层面看,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判断。国外众多的大学都是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留学生公寓(一期)

杭州国际商贸城单元丰收湖景观工程(江干区范围)项目环 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简写本 一、建设单位情况 建设单位:杭州(九乔)国际商贸城江干区块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通讯地址:杭海路与艮山西路交叉口牛田社区办公楼5楼 二、环评单位情况 单位名称:浙江大学 单位所在地: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388号环境与资源学院 三、项目建设情况 项目名称:杭州国际商贸城单元丰收湖景观工程(江干区范围)项目。 项目建设地:江干区九堡国际商贸城区块,胜稼北路以南,杭海路以西,九恒路以北。 行业类别:城镇河道、湖泊整治。 建设规模及内容:用地面积约90000平方米。整治内容包新建湖泊、河道开挖、护岸、照明、截污纳管及河岸绿化等。 四、项目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 (一)建设期环境影响 1、底泥臭气影响分析 本项目河道清淤时采用挖泥船清淤方式,清出的河道淤泥堆放于丰收湖南侧远离现状农居处,干化后用作景观绿化区的覆土。项目底泥臭气仅在湖泊底泥疏浚、临时堆放过程中产生,恶臭影响在项目场界可达到《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的二级标准要求。同时建设期结束后,项目恶臭影响也将随之消失。抛弃、转移和扩散,应及时将固废运到指定点(如垃圾填埋场)或作铺路基等处置。 2、噪声影响 本项目施工区域穿越居民集中区域,参与施工的机械除了没有大型打桩机外,几乎包括了其他各种施工作业的机械设备,并且施工阶段一般为露天作业,无隔声消减措施,噪声传播较远,受其影响的范围较大。根据现场踏勘情况来看,

该项目整治河道两岸范围内有三卫村农居,故建设期主要环境敏感点为北岸三卫村农居。根据表7-1各类施工设备在不同距离的噪声衰减情况可知,距声源100m 处设备噪声影响值为56dB,距离声源200m处设备最大噪声影响值50dB。因此,本项目产生的施工噪声对北岸三卫村农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减少噪声污染。 3、水环境影响 建设时期的废水排放主要来自于建筑工人的生活污水和泥浆废水。若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将使湖泊水体中COD等污染物负荷,同时水体中的细菌总数、粪大肠菌群也会有所增加、水质下降;因此,施工工地应建造临时厕所,产生的生活污水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严禁排入附近河道或雨水管网。泥浆废水经简单沉淀处理后排入附近市政雨水管网,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4、固废影响 ①建筑垃圾 在该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石料、灰渣、建材等的损耗与遗弃以及建筑物的拆迁将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对产生的建筑垃圾如不及时处理不仅有碍观瞻,影响城市景观,而且在遇大风及干燥天气时将产生扬尘。经分析可知,本工程的外运土方及建筑垃圾均为普通固体废物,不含有毒有害成分,应首先考虑用于市政与规划部门制定的建设工程基础填方、洼地填筑或在本工程沿河绿化、进行护岸工程时进行消纳,剩余部分垃圾可进行卫生填埋。弃方处置一般不会产生不利的环境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垃圾的外运车辆应加盖篷布,尽量减少沿路遗洒,避免影响环境。 ②生活垃圾 施工期间,施工人员的日常生活将产生一定量的生活垃圾,如不及时处理,在气温适宜的条件下则会孳生蚊虫、产生恶臭、传播疾病,对周围环境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生活垃圾要定点堆放,严禁混入建筑垃圾当中,并及时运送至环卫部门指定地点进行处理,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③清淤污泥和挖方处置 本项目土石方开挖量为2.46万m3,填筑总量2.46万m3,无借方及弃渣,故本项目工程无弃方影响。 根据《杭州国际商贸城单元丰收湖景观工程(江干区范围)水土保持方案

神总结:浙大是一所怎样的大学

一.浙大是所什么性质的学校 先来点官面儿上的话:浙江大学,1897年建校,是首批国家重点高校,首批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C9盟校、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盟校。现设有120个本科专业,覆盖文、史、经、法、哲、教、管、理、工、农、医十一个学科门类,每年招收本科生5400人左右,使中国大陆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大学,也是中国大陆招生人数最少的综合性大学。 当然,浙大虽是综合性大学,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和政治原因,曾经那所以文理名世的“东方剑桥”早在52年即被肢解,现在的浙大,是在98年由浙江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土木系、机械系、电机系、化工系)、杭州大学(国立浙江大学文学院、理学院个别系科、之江大学文理学院)、浙江农业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医科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省立医学院)合并形成的,当然,由于52-98这46年国家政策和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根同源的四所学校发展状况并不统一,尽管各自在各自领域都处于前列,但是四所学校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也导致了今天这大的学科结构布局:理工农医经管强于文史法哲教。 二.浙大在行什么 前面说过,浙大是一所综合性大学,120个本科专业,覆盖文、史、经、法、哲、教、管、理、工、农、医十一个学科门类,每年招收本科生5400人左右;前面还说过浙大的学科现状:理工农医经管强于文史法哲教。 那么浙大到底擅长什么? 其实浙大自己很清楚、浙大的学生也很清楚,单从浙大每年的招生人数就可见一般,工科两类加起来将近1900人,理科也在800左右,农学700人…… 是的,浙大最擅长的是工科、农科,理科、医科、管理学经济类、法学紧随其后,而其余的人文、社科类虽然在全国地位不低,但是与前面的学科门类的绝对实力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如果你想来浙大,那么理工农医经管法是更合适的选择方向。 而在这些方向里面,浙大到底哪些学科较为厉害? 浙大最引以为傲的当属工科、材料科学、化学,这三个学科被ESI评价为世界前0.1%的学科(今年变四个了,第四个不知道是哪个),而工科里面,由老浙大四系衍生出来的化工与生物工程(化工、过控、生工)、土木、机械、能源、电气(电气工程、电气信息、电自)、信电(通信、电子科学)、光电、控制、生仪(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仪器)、计算机学院实力最为强劲,属于在全国数一数二的的专业(个别比较惨烈的可能排到第五第六的样子) 另外,浙大理学院的数学、物理、地学也都属于强势学科,理学院的心理系也堪称顶尖,尤其在工业心理学方面。而农学也属于顶尖水平(北京同学请无视,农学不在北京招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