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悬剂的制备

合集下载

制备混悬剂的方法

制备混悬剂的方法

制备混悬剂的方法
混悬剂是指将固体药物加入到液体中并制成均匀悬浊液体的药剂形式。

通常情况下,混悬剂的制备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选取适当的溶媒: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适当的溶媒。

常用的溶媒包括水、生理盐水、甘油等。

2.称量药物:按照所需的药物量称取药物粉末。

3.添加分散剂:添加适当的分散剂,如羧甲纤维素钠等。

分散剂能够增强药物颗粒的稳定性,防止沉淀和聚集。

4.搅拌均匀:将药物粉末放入溶媒中,用搅拌器搅拌均匀,以使药物与分散剂充分混合。

5.调节pH值:根据需要调节pH值,以使药物均匀分散。

6.加入保护剂:添加适量的保护剂,以保护药物不会被分解或失效。

7.定量加水:根据需要加入适量的水,确保药物悬浮在液体中。

8.灭菌:将混悬液灭菌,以杀死可能存在的微生物。

综上所述,混悬剂的制备方法需要仔细操作,确保药物颗粒充分分散,并保持悬浮液的稳定性。

《药剂学》混悬剂的制备实验

《药剂学》混悬剂的制备实验

《药剂学》混悬剂的制备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混悬剂的制备方法2.解释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与反絮凝剂的作用。

3.熟悉混悬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4.掌握如下基本操作技能:乳钵的使用方法。

二、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概念:混悬剂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细小微粒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属于粗分散体系,可供内服、外用、注射用。

配制环境要求:内服、外用混悬剂(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在D 级下配制;注射用混悬剂(只能肌注)属于无菌药品中的最终灭菌产品,如曲安奈德注射液其配制、灌装须在C 级背景下,压盖须在D 级背景下。

特性:分散相的微粒大小0.5~10μm ,有时可达50μm (注射剂的微粒大小),非均相分散体系,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有界面,扩散很慢,显微镜下可见。

制法:1.分散法------ ①研磨粉碎法;②加液研磨法;③水飞法 。

2.凝聚法------ ①化学凝聚法;②微粒结晶法剂型质量要求:微粒细腻均匀,沉降缓慢,下沉后微粒不结块,稍加振摇即能均匀分散,贮存期间微粒大小保持不变,粘稠度适宜,易倾倒,外用制剂易涂布,不宜流散,快干燥,不宜被擦掉。

稳定性:混悬剂中的微粒在静置时可发生沉淀降,沉降速度,符合Stokes 定律: ()ηρρgr V 2122-=公式说明:微粒的沉降速度与微粒半径大小(r 2)以及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密度差(ρ1-ρ2)成正比与分散介质的粘度(η)成反比。

(即微粒越小,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密度差越大,分散介质的粘度越大,微粒的沉降速度越慢,混悬剂越稳定)。

所以,增加混悬剂稳定性可采取如下措施:1.减小微粒的半径;2.加入离子型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3.加入亲水胶体,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并形成带电的水化膜包裹在微粒的表面,防止微粒聚集。

4.加入适量的与微粒表面带相反电荷的电解质(絮凝剂),适当降低ζ电位,使微粒发生絮凝,形成振摇时易分散的网状疏松聚集体,从而避免在放置过程中微粒自然沉降易形成致密的不易分散的沉淀结块现象。

制备混悬剂的方法

制备混悬剂的方法

制备混悬剂的方法混悬剂是一种含有两种或以上相互不溶物质的制剂,它们通过实现分散相分散于分布相中而形成的混悬状态,其中分散相通常是微粒或小颗粒物质。

混悬剂的制备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方法包括机械混合、高剪切搅拌、溶剂法和超声法等。

本文将介绍其中的几种制备方法。

1.机械混合机械混合是混悬剂制备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主要通过使用搅拌机或其他机械设备将分散相与分布相混合在一起,并在一定时间内不断搅拌或振荡,以实现分散相分散于分布相中,形成混悬状态。

机械混合容易实现,成本低,但制备的混悬剂粒径大,均匀性较差,不能制备纳米级别的混悬剂。

2.高剪切搅拌高剪切搅拌是一种常用的制备混悬剂的方法,它将分散相和分布相推向搅拌头和容器壁,利用高速剪切力将分散相颗粒分散于分布相中,加速混悬的形成。

高剪切搅拌可以制备粒径较小、均匀性较好的混悬剂,但是设备成本高。

3.溶剂法溶剂法是将两种或以上不相容的物质溶于某种溶剂内,然后通过蒸发、过滤或离心等方法将混悬剂制备出来。

制备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溶剂,它对于两种物质都有良好的溶解能力,同时也适合用于制备混悬剂。

该方法容易实现,且能制备纳米级别的混悬剂,但是在制备过程中需要去除多余的溶剂,成本和制备时间较高。

4.超声法超声法是一种通过超声波能量促进分散相分散于分布相中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混悬剂置于超声波振荡器中,利用超声波的高频振动将分散相分散于分布相中,快速形成混悬状态。

超声法制备混悬剂速度快、能均匀地分散颗粒,制备的混悬剂粒径小、均匀性好,但设备成本高。

总之,制备混悬剂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制备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材料和制备规模。

研究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制备方法,以获得高质量的混悬剂。

混悬剂液体制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混悬剂液体制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混悬剂液体制剂的制备实验报告所谓混悬剂,就是混合在溶液中,对其进行分散和絮凝等作用而形成均匀的絮凝体的制剂。

它是一种不溶于水的高分子化合物,主要用于制备医药、农药和纺织助剂等产品。

混悬剂又可分为:分散型和均匀型两种。

分散型可分为表面活性剂和悬浮颗粒剂两大类;均匀型又分为大分子物质和小分子物质两大类;悬浮颗粒剂又分为小分子悬浮剂及颗粒悬浮剂两大类。

对于分散型物质与悬浮颗粒剂均匀性来说,主要取决于原料、溶剂和搅拌介质等。

目前常用于分散染料、医药、农药等领域采用的分散剂包括聚合物-水解物系分散剂、纤维素类分散剂、磷酸盐类分散剂、磺酸酯类分散剂等。

主要用于制备无机及有机混合制剂以及无机溶剂型制剂以及固体制剂。

一、实验目的1、实验目的:了解水处理工艺中所用到的分散、絮凝、过滤等工艺中的原理,知道这些工艺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2、实验内容:了解混合液的基本性质,了解水解产物的性质,了解制备的工艺过程,掌握实验的基本步骤。

3、实验结果:了解所用设备的工作原理,并获得有效数据,掌握相关参数。

4、实验结果预测:通过实验,预测下一步的工作方法,了解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其工作原理和产品的性能特性。

5、实验总结和反思:通过实验得出有关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反思,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更好的完成实验室任务。

6、实验报告和反思:通过实验,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水处理工艺中使用到的分散、絮凝等工艺环节以及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等。

7、实验报告和反思:通过实验,使我们进一步懂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且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是更好体现学生动手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的体现问题解决方法之一。

8、小制作总结活动:让我们知道如何提高自己办事能力及效率,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解决问题及工作中不懂及时请教别人,从中学习工作中宝贵经验。

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是让我们在生活中成长为一个更专业的学生,更重要地是让我体会到了在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并努力解决它的道理!二、实验仪器及试剂1、超声多级比色仪:分析纯,DH-701E。

=混悬剂的制备

=混悬剂的制备

优良的混悬剂除应具备一般液体制剂的要 求外,还应具备以下特点:
• 微粒细腻,分散均匀; • 微粒沉降缓慢,沉降后不应有结块现象,沉降物
经振摇后能迅速分散均匀; • 微粒大小及液体粘度符合用药要求,易于倾斜且
分剂量准确; • 外用混悬剂应易于涂布,且不易流失; • 为安全起见,剧毒药不宜制成混悬剂
微粒的沉降
10.0g 1.6g 2.9g 6.5g 0.2g 适量 加至100 mL
2、制法(微粒结晶法)
• ⑴、取氢氧化钠分次加入约25ml经煮沸放冷的蒸 馏水中,搅拌溶解,趁热加入磺胺嘧啶并不断搅 拌使溶解,放冷,得淡黄色甲液。
• ⑵、取枸橼酸加蒸馏水至10ml,搅拌使溶解,得 乙液。
• ⑶、取枸橼酸钠、苯甲酸钠依次加入约30ml蒸馏 水中,搅拌溶解后将单糖浆加入,混匀,得丙液。
取上述已测定沉降容积比的制剂密塞后倒置再翻转一反一正算一次翻动时用力应均匀分别记录沉降物均匀分散时的翻转次数次数愈少则混悬剂质量愈来记录各制剂的沉降体积比f和沉降后的再分散性翻转次数2在制备混悬液时亲水性药物与疏水性药物有什么不同
“红领巾”真好=混悬剂的ຫໍສະໝຸດ 备厦门市松柏第二小学 吴小蔚
一、实验目的
• 掌握混悬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 熟悉混悬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 ⑷、将甲液与乙液按3∶1比例分次交替加入丙液 中,边加边搅,直至加完为止。并继续搅拌片刻, 此时磺胺嘧啶即以微晶状态混悬于水中,最后加 入适当蒸馏水至100ml,搅拌均匀为止。
五、质量评定
• 测定沉降容积比F(HU/HO):将配制好的各洗剂 置50ml具塞量筒中,密塞,振摇1分钟,记录初高 度H0,再分别将放置5、10、20、30分钟后的沉降 物高度HU,计算沉降容积比F(HU/HO)

混悬剂制备

混悬剂制备

(一)混悬剂的制备混悬剂的制备应使固体药物有适当的分散度,微粒分散均匀,混悬剂稳定,再悬性好。

混悬剂的制备方法有分散法和凝聚法。

1.分散法将固体药物粉碎、研磨成符合混悬剂要求的微粒,再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制成混悬剂。

小量制备可用研钵,大量生产时可用乳匀机、胶体磨等机械。

分散法制备混悬剂要考虑药物的亲水性。

对于亲水性药物如氧化锌、炉甘石、碱式碳酸铋、碳酸钙、碳酸镁、磺胺类等,一般可先将药物粉碎至一定细度,再采用加液研磨法制备,即1份药物加入0.4~0.6份的溶液,研磨至适宜的分散度,最后加入处方中的剩余液体使成全量。

加液研磨可用处方中的液体,如水、芳香水、糖浆、甘油等。

此法可使药物更容易粉碎,得到的混悬微粒可达到0.1~0.5μm.对于质重、硬度大的药物,可采用“水飞法”制备。

“水飞法”可使药物粉碎成极细的程度而有助于混悬剂的稳定。

疏水性药物制备混悬剂时,若药物与水的接触角>90°,不易被水润湿,很难制成混悬剂。

可加入润湿剂与药物共研,改善疏水性药物的润湿性。

助悬剂、防腐剂、矫味剂等附加剂可先用溶剂制成溶液,制备混悬剂时作液体使用。

现代固体分散技术,如药物微粉化技术,应用于混悬剂的制备,可使混悬微粒更细小,更均匀,混悬剂的稳定性更好,生物利用度更高。

如应用气流粉碎机,粉碎的药物可同时进行分级,可得到5μm以下均匀的微粉;胶体磨能将药物粉碎至小于1μm的微粉。

2.凝聚法是借助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将离于或分子状态的药物在分散介质中聚集制成混悬剂。

(1)物理凝聚法:此法一般是选择适当溶剂将药物制成过饱和溶液,在急速搅拌下加至另一种不同性质的液体中,使药物快速结晶,可得到10μm以下(占80%~90%)微粒,再将微粒分散于适宜介质中制成混悬剂。

如醋酸可的松滴眼剂就是采用凝聚法制成的。

酊剂、流浸膏剂、醑剂等醇性制剂与水混合时,由于乙醇浓度降低。

使原来醇溶性成分析出而形成混悬剂。

配制时必须将醇性制剂缓缓注入或滴加至水中,并边加边搅拌,不可将水加至醇性药液中。

药品生物技术《混悬剂的制备》

药品生物技术《混悬剂的制备》

实验二 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一、【学习目的要求】(一)掌握混悬型液体制剂一般制备方法。

(二)熟悉按药物性质选用合适的稳定剂。

(三)掌握混悬型液体制剂质量评定方法。

二、【实验教学内容】(一)实验原理混悬型液体制剂(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细小颗粒(>μm )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优良的混悬型液体制剂,除应具备一般液体制剂的要求外,还应具备:外观微粒细腻,分散均匀;微粒沉降较慢,下沉的微粒经振摇能迅速再均匀分散,不应结成饼块;微粒大小及液体黏度,均应符合用药要求,易于倾倒且分剂量准确;外用混悬型液体制剂应易于涂展在皮肤患处,且不易被擦掉或流失。

为安全起见,剧、毒药不应制成混悬剂。

混悬剂的不稳定性最主要的是微粒的沉降,其沉降速度服从stoe ’s 定律:ηρρ9)(2212g r V -=(2-1)式中,V —沉降速度;r —粒子半径;,ρ1—粒子密度;ρ2—介质密度;η—混悬剂的黏度;g —重力加速度。

混悬剂微粒的沉降速度与微粒半径成正比,与混悬剂的黏度成反比。

要制备沉降缓慢的混悬剂,首先应考虑减小微粒半径(r ),再减小微粒与液体介质密度差(ρ1-ρ2),或增加介质黏度(η)。

因此制备混悬型液体制剂,应先将药物研细,并加入助悬剂如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半合成纤维素衍生物和糖浆等,以增加介质黏度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

混悬剂中微粒分散度大,具有较大表面自由能,体系处于不稳定状态,有聚集的倾向,因此在混悬型液体制剂中可加入表面活性剂降低固液间界面张力,使体系稳定;表面活性剂又可以作为润湿剂,可有效地使疏水性药物被水润湿,从而克服微粒由于吸附空气而漂浮的现象(如硫磺粉末分散在水中时)。

向混悬剂中加入适量的絮凝剂(与微粒表面所带电荷相反的电解质),使微粒ζ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则微粒发生部分絮凝,随之微粒的总表面积减小,表面自由能下降,混悬剂相对稳定,且絮凝所形成的网状疏松的聚集体使沉降体积变大,振摇时易再分散。

混悬剂的制备方法

混悬剂的制备方法

混悬剂的制备方法混悬剂是一种将固体药物溶解在液体基质中,形成悬浮液的制剂形式。

其主要特点是方便服用、快速吸收、药效稳定等。

混悬剂制备方法主要分为传统方法和新型方法两大类。

下面将分别阐述。

一、传统制备方法1. 研磨法将药物和辅料研磨成细粉,逐渐加入缓冲剂、粘稠剂等,并边加边搅拌至完全均匀,最后加入水或其他合适的溶剂调成所需浓度即可。

2. 热水分散法将固体药物加入一定量的热水中,并加热搅拌,使其分散在水中。

然后加入其他辅料,继续搅拌至均匀。

最后加入适量的溶剂,调节 pH 值并调整浓度即可。

3. 溶解混悬法4. 去离子水法将固体药物、辅料和基质溶剂分别加入去离子水中,混合后搅拌均匀即可。

1. 冷冻干燥法将固体药物和辅料混合溶解于水、醇或其他合适的溶剂中,并混合均匀后立即冷冻,然后通过真空干燥去除水分而制备混悬剂。

2. 高压均质法将固态药物和辅料混合后加入基质溶液中,通过高压均质器处理使其分散均匀,然后调整 pH 值并调整浓度即可。

3. 超声波法混悬剂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选择合适的方法应根据药物性质、辅料性质、基质性质等因素综合考虑。

4. 粒子工程法粒子工程法是一种常用于制备微观颗粒或纳米颗粒的方法。

粒子工程法主要包括酸碱沉淀法、凝胶化学法、加热法、喷雾干燥法、合成化学法等。

这些方法在制备混悬剂时也有相应的应用。

通过调整沉淀剂的 pH 值,可以制得稳定的混悬液。

5. 载体法载体法是一种常用于制备微粒、微球的方法,其原理是药物被吸附在载体表面,然后由于载体的分散性好,可以很好地分散于液体中。

其制备方法包括溶液吸附法、电磁悬浮法、溶液结晶法等。

6. 膜分离法膜分离法主要用于分离混悬剂中的颗粒、悬浮物等。

其通过半透膜分离,把混悬剂中的颗粒或悬浮物筛选出来。

此法可以使混悬剂更加稳定,提高其质量。

混悬剂制备方法众多,各自具有不同的优缺点。

在选择制备方法时,应根据实际需要和特点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制备过程中,还需注意选用合适的药物、辅料和基质,并掌握各种方法的制备技巧,才能制备出质量优良、稳定性好的混悬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稳定性是混悬剂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混悬剂的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微粒的沉降。
微粒沉降速度可按Stockes定律计算:
V= 2r2(1-2)g/9
沉降速度 微粒半径
分散介质粘度 重力加速度
微粒密度
• 润湿剂 •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混悬剂的稳定剂
(一)助悬剂 (suspending agents) (二)润湿剂(wetting agent) (三)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混悬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 掌握混悬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 熟悉混悬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 混悬剂也称为混悬型液体制剂,系指难溶性固体 药物以细小颗粒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 均相液体分散体系。
• 混悬剂中药物微粒一般在0.5~10ɥm之间,小者可 为0.1ɥm,大者可达50ɥm或更大,可供口服、局 部外用和注射等。在混悬剂中药物以微粒状态分 散,较大的分散度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这是 常把难溶性药物制成混悬剂的原因。
药物有什么不同? • 3、复方硫磺洗剂中的甘油有何作用? • 4、混悬剂主要有哪些常用制备方法?
三、仪器和材料
1、仪器:乳钵、具塞量筒(50 ml)、烧杯 (100 ml, 200 ml)、量筒(10 ml,100 ml)、滴 管、棕色试剂瓶(100 ml)、天平等。
2、材料:炉甘石、氧化锌、羧甲基纤维素钠、 沉降硫磺、磺胺嘧啶、三氯化铝、甘油、 构橼酸、构橼酸钠等均系药用规格;蒸馏 水、氢氧化钠、苯甲酸钠等。
四、实验内容
(一)炉甘石洗剂(亲水性药物的混悬液)
1、处方 按下表配制炉甘石洗剂
处方组成 炉甘石(120目) 氧化锌(120目) 甘油
蒸馏水加至
处方量
4g
4g
5 ml
50 ml
2、制法
• 采用加液研磨法制备。先将炉甘石、氧化锌置乳 钵中,加甘油研磨至糊状,最后加水至全量。
(二)复方硫磺洗剂(疏水性药物的混悬液)
• ⑷、将甲液与乙液按3∶1比例分次交替加入丙液 中,边加边搅,直至加完为止。并继续搅拌片刻, 此时磺胺嘧啶即以微晶状态混悬于水中,最后加 入适当蒸馏水至100ml,搅拌均匀为止。
五、质量评定
• 测定沉降容积比F(HU/HO):将配制好的各洗剂 置50ml具塞量筒中,密塞,振摇1分钟,记录初高 度H0,再分别将放置5、10、20、30分钟后的沉降 物高度HU,计算沉降容积比F(HU/HO)
1、处方
• 沉降硫磺 • 硫酸锌 • 甘油 • 蒸馏水
1.5g 1.5g 2ml 加至50ml
2、制法
• 取硫磺置乳钵中,加甘油研磨成细腻糊状,缓缓 加入硫酸锌水溶液,研匀,最后加适量蒸馏水至 全量即可。
(三)磺胺嘧啶合剂
1、处方
• 磺胺嘧啶 • 氢氧化钠 • 枸橼酸 • 枸橼酸钠 • 苯甲酸钠 • 单糖浆 • 蒸馏水
优良的混悬剂除应具备一般液体制剂的要 求外,还应具备以下特点:
• 微粒细腻,分散均匀; • 微粒沉降缓慢,沉降后不应有结块现象,沉降物
经振摇后能迅速分散均匀; • 微粒大小及液体粘度符合用药要求,易于倾斜且
分剂量准确; • 外用混悬剂应易于涂布,且不易流失; • 为安全起见,剧毒药不宜制成混悬剂
微粒的沉降
• 测定沉降后的再分散性:取上述已测定沉降容积 比的制剂,密塞后倒置,再翻转(一反一正算一 次,翻动时用力应均匀),分别记录沉降物均匀 分散时的翻转次数,次数愈少则混悬剂质量愈来 好。
六、实验结果
• 记录各制剂的沉降体积比(F)和沉降后的 再分散性(翻转次数)
七、思考题
• 1、混悬剂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 2、在制备混悬液时,亲水性药物与疏水性
10.0g 1.6g 2.9g 6.5g 0.2g 适量 加至100 mL
2、制法(微粒结晶法)
• ⑴、取氢氧化钠分次加入约25ml经煮沸放冷的蒸 馏水中,搅拌溶解,趁热加入磺胺嘧啶并不断搅 拌使溶解,放冷,得淡黄色甲液。
• ⑵、取枸橼酸加蒸馏水至10ml,搅拌使溶解,得 乙液。
• ⑶、取枸橼酸钠、苯甲酸钠依次加入约30ml蒸馏 水中,搅拌溶解后将单糖浆加入,混匀,得丙液。
混悬剂的制备方法
1、分散法
将固体药物粉碎成微粒,再混悬于分散 介质中的方法。 步骤:固体→粉碎→分散。
亲水药物
粉碎
加液研磨
混悬剂
润湿剂
加液研磨
混悬剂
疏水药物
2、凝聚法
(1)化学凝集法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不 溶性的药物而制成的混悬剂。如胃肠透视用的硫 酸钡。
(2)物理凝集法(微粒结晶法) 药物+适当溶剂→热饱和溶液→另一种冷溶剂→ 析晶沉降物→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即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