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合集下载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泻、鳞”等 6 个生字,会写“泻、潜”等 7 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期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的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期望。

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交流感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境教学法:创设适当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少年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引出课题《少年中国说(节选)》,介绍作者梁启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认读生字词。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正音、释义。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精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小组交流讨论: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少年中国?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期望之情。

4、拓展延伸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与(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与(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与(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与第1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丰富积累。

3. 查阅相关资料,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意思,理解课文表达的爱国之情,感受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待赞美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丰富积累。

2.查阅相关资料,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意思,理解课文表达的爱国之情,感受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待赞美和向往。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请大家查找字典,找到“说”这个字,并说出它的含义。

那,你对“少年中国”又有怎样的理解?同桌讨论交流,指名说看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介绍梁启超: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广东省广州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后,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4.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

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少年中国说》(节选)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作者梁启超的背景知识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2)激发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梁启超的背景知识及文学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思想。

2. 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少年中国说》(节选)。

2. 作者梁启超的简介资料。

3.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梁启超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少年中国说》,提问学生对“少年中国”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韵律。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探讨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思想。

(2)各小组汇报探讨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评价(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欣赏之处,学会评价文学作品。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情感共鸣(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激发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的精神风貌。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背诵课文《少年中国说》(节选)。

(2)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课文感悟的文章。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经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少年中 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 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作者梁启超及其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2、帮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作者对少年和国家关系的论述,把握文章的主旨。

2、难点(1)文中一些较为生僻的字词和句式的理解。

(2)领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展现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国家的兴衰荣辱。

(2)提问学生:“在你们心中,中国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少年在国家的发展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作者梁启超,包括他的生平、主要成就和思想主张。

(2)讲解《少年中国说》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以及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

3、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出文中的生字词和停顿。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4、文意理解(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各自不懂的问题,尝试共同解决。

(3)教师巡视各小组,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对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

5、文本分析(1)文章开篇就提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少年与国家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运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如“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作者对少年的赞美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少年中国说的背景和意义,掌握作者梁启超的主要观点。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分析少年中国说的内容,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少年中国的责任和使命,培养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2.1 少年中国说的背景和意义。

2.2 作者梁启超的主要观点及其论证。

三、教学难点3.1 少年中国说中的概念和论点的理解。

3.2 对作者观点的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4.1 教材或相关资料:《少年中国说》全文。

4.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梁启超的生平和思想,引发学生对《少年中国说》的兴趣。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少年中国说》,理解文章大意,标记出生僻字词和不理解的内容。

5.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详细解读《少年中国说》的内容和意义,阐述梁启超的主要观点。

5.5 思考与拓展:学生思考少年中国的责任和使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讨论如何践行少年中国的精神。

5.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强调少年中国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向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5.7 作业布置: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对《少年中国说》的理解程度。

6.2 读后感作业:评估学生对《少年中国说》的深入分析和反思,检查其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学反思7.1 教师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有需要,提出改进措施。

7.2 学生学习效果: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其在理解和应用方面的困难,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八、教学延伸8.1 相关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中国近代史和思想文化的文章,扩展知识面。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2. 朗读法教学过程:一、情境铺垫导语引入1.师:同学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著名作者是谁?2.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著名学者,诗人,宣传家。

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

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3. 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

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二、初步感知,解决生字词。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鹰隼(sǔn)发硎(xíng)澌(sī)2. 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明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第二段)说明中国少年的勃勃生机。

第三部分(第三段)赞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点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三、深入阅读。

1.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译文。

2.理解题目中“少年”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一是针对日本人称我中国为“老大帝国”,作者愤然回击,称中国为少年中国;二是因为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蓬勃兴旺,生机勃勃;三是中国是古老的中国,又是进步的未来之国。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四单元少年中国说(节选) 优质版教案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四单元少年中国说(节选) 优质版教案

课题13.少年中国说(节选)主备教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通过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感受作者对祖国富强繁荣昌盛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爱国之情和责任之心。

语言运用: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理解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思维能力: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审美创造: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课前解析】关注作者:梁启超(1873—1929),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在北京溘然长逝,终年56岁。

关注创作背景:《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写于1900年,即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的时期。

当时八国联军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

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在文中将封建古老的中国与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了鲜明的对比,极力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少年中国说(节选)》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少年中国说(节选)》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少年中国说(节选)》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认识“泻、鳞”等生字,会写“潜、试”等生字。

能够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等句子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文章的节奏和情感。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少年与国家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鹰隼试翼,风尘翕张”中的“鹰隼”“翕张”等字词,需要学生准确理解,才能体会少年的蓬勃力量。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如排比句式“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要让学生感受这种句式的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例如,文中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象征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这种象征意义具有一定难度。

让学生深入理解少年与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将这种抽象的关系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认知,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动力。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先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情感。

例如,教师在范读“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时,通过激昂的语调、适当的停顿,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强烈情感。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朗读、小组朗读、齐读等。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朗读中的问题,如字音、节奏等进行指导。

2. 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文中描述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红日初升的景象、潜龙腾渊的画面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景象描写,从而体会少年中国的蓬勃生机。

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身处那个时代,作为中国少年肩负的责任,加深对文章情感的把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豪情壮志。通读《为你自己高兴》,可以懂得“为自己那平凡而充实、问心无愧的存
在而高兴”!…… 二、提炼文章主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意
不同文体的特点 把握记叙文的主旨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或事件的发展、景与情
的关系等方面入手;概括说明文的主旨应抓住那些最能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本质内容;
议论文在概括主旨时要紧扣最能表现作者见解和主张的文字。 (二)仔细研读全
第二~三学时:原文分析和视频展示
天地苍苍,乾坤茫茫。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中国少年
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
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
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
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主要内容 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 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 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 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 家富强。
清朝末年,清王朝实在撑不住,搞成了清政府,但是,官场依旧糜烂不堪,大义泯灭, 龟鬼横行,究其根源,是氏族传承纲常之祸也,贵贱氏族俱立家谱,其谱编制长达70代以 上,国以孔为贵。粗知历史的人都知道,自嬴秦以来,改朝换代更天换地者十数次,这些氏 族为何能在十数次天崩地溃中屹立不倒?人自然明白,无他,出卖旧天子,充当新奴才尔,
《少年中国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并学会翻译简单的文言文; 2·讲解学习语文的方法,让他们能通过学习者篇文章能提升能力; 3·要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并通过文章的精髓,增进他们爱国情怀; 4·激励他们奋发图强,为中国美好明天献出一份力量;
二.教学用具
要准备教学视频,如戊戌变法的相关视频,一些阅读技巧,一些写语文题的方法。还有 一个朗诵的音频,以便播放时用。
三.教学方法
要通过讲述和视频播放来引领学生了解这篇课文,并要求背诵这篇课文。要在最后一堂 课时放一个视屏来放松前听写。
四.课时安排
大约 3 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 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清朝光绪年间广东新会人。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 改良主义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运动领袖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流 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探索改良主义与君主立宪制;倡导“诗界 革命”、“小说界革命”,提倡“新文体”。辛亥革命后,曾拥袁反袁,与段祺瑞合作。反对“五 四”新文化运动。晚年讲学于清华大学。著有《饮冰室合集》。 2·写作背景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 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 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 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注意先播放朗诵音频,让后带领学生朗读一遍,要给学生发复印的文章和翻译哦。 翻译:天地广阔,宇宙浩淼。中国的少年需要顶天立地,自强不息,中国保持强
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
些措施
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 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 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 “百日维新”开始后,清政 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奕 劻、李莲英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与荣禄密谋;甚至宫廷内外传言将 废除光绪,另立皇帝。9月中,光绪皇帝几次密诏维新派商议对策,但维新派既无实权,又 束手无策,只得向光绪皇帝建议重用袁世凯,以对付荣禄。16、17日,光绪皇帝两次召见 袁世凯,授予侍郎;18日夜,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劝袁杀荣禄,举兵救驾。事后,被袁世 凯出卖。
通敌才是贵族之大道,是故,国因贵孔而空,民以卖国而荣,民之所以卖国,是为其族可以 老大也,国之所以靡空,是因其崇老大而失道也,进而,要从根本上拯救糜烂的清朝,梁启 超就写了本篇《少年中国说》,为的是克服氏族传承5000年的谎言,断了崇洋媚外的根源, 了结卖国而偷生的情愫
3·戊戌变法介绍
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 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 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 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宣扬变法;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 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1898年2月,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强学 会,创办了《湘报》。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
重要途径。 (四)运用比较的方法提高把握文章主旨的准确性 “比较是理解
和思维的基础”。把同一题材不同主旨或主旨相近而题材、文体、手法不同的文章放在
一起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点或不同点,探究其原因,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更准确地
把握和提炼文章的主旨。 提炼文章的主旨,是整体阅读能力的一种体现,需要我
们在语文学习的长期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 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政变”失败。戊戌政变 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 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 深秀、康广仁六人杀害;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 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都被废止。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 变法维新,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持教者要用简单的话语讲解,要情节性和趣味性,讲解 形成两派原因是由于当时慈禧的垂帘听政。有志之士奋起。)
带学生分析主旨,这篇主旨是中国青少年要加强自己,用知识来充沛自己,为国家 将来做贡献。 最后要放一段戊戌变法的视频来激励孩子们,个人建议用土豆中的多个片段。
编辑者 编辑时间 使用学校
付圣 2014 年 4 月 26 日 各个小学,对于要求强的学校需要穿插讲解 暑假作业哦!
使用者 使用时间 使用学校 教学效果 反馈意见
文和寻找关键语句 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通过材料取舍、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来表现
的。它统摄全篇,渗透在全文材料中,又往往体现在某些关键语句中。因此,概括文章 中心意思离不开在熟悉全文内容、剖析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寻找最具表现力的关键语句。 (三)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状况 文章是社会客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 的反映,是作者有感而发的产物。任何作品都难免留有时代的烙印,渗透着作者的主观 认识。因此,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思想状况,也是概括文章中心的
势成长全在我们少年身上。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 少 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 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 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 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 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 刚开始孕起蓓蕾,灿烂明丽茂盛茁壮;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头顶着苍天,脚踏着 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象海一般宽广, 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 。 (个 人翻译,可能有问题,持教者要自行改正。)
分析原文中的句子。要引导学生先找出中心句,这里要讲在阅读中找中心句的方法。 方法:如果是一篇文章的中心句,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态度。然后寻找最能体现内容的一句话或者是最能代表作者观点的一句话。对于初中语 文来说,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开篇点题,结尾明义,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是 一个段落的中心句,不但要看本段讲的内容,还要看这个段落的上下文关联。一般在段 首段尾处。 对于初中语文而言,寻找中心句不会太难。重要的是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 观点,去寻找最能表现这些的句子。如果实在找不到,就去首、尾处找吧。 特别要强调中心句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地方,就像古诗中的诗眼,要特别学会找中心句, 这篇文章中心句是传达爱国情怀的,所以是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 在过渡到背诵的问题,交代语文是积累的过程,要不断背诵和写练来提升语文素养能力,所 以接着要他们默写这篇文章。而且对错了得字 要惩罚。比如唱歌等。 节着说人事由血肉骨头够成,有神支撑,一篇文章主旨就是神,这里要介绍找主旨的方
法 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提炼文章的主旨,实际上就是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
提炼主旨一般可分为两个步骤: (一)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大意。 (二)
提炼和概括主旨。 例如:吟诵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可以从对长沙秋景的描
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中,读出当年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
渐形成。到1897年底,
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
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1897 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借后来被成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全国人心激愤,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到政治实践。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 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 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 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 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