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反映北京市社会发展和建设的基本情况

合集下载

2004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 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北京市统计局2004 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及中 央对北京市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决落实宏观调控措 施,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以创新体制、调整结构、优化环境、 全面发展为主题,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大力发展首都经济,切实加强城市建设和 管理,实现了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 展态势,经济活力明显增强,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 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283.3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3.2%,增幅提高 2.5 个百分点,为 1995 年以来最高增速。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102.9 亿元,增长 1.9%,增 幅下降 1.4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1610.4 亿元,增长 16.7%,增幅提 高 4.8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2570 亿元,增长 11.6%,增幅提高 1.3 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上升,二、三产业比重达到 97.6%,比上年提高 0.2 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1.8 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地方财政收入增势良好。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 744.5 亿元,比 上年增长 29.7%。

其中,增值税 68.9 亿元,增长 21.9%;营业税 333.2 亿元,增 长 26.3%;企业所得税 121.7 亿元,增长 29.9%;个人所得税 73.3 亿元,增长 28.2%。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 898.9 亿元,增长 22.3%;地方财政支出剔除中央追 加支出后,为 862.6 亿元,增长 23.4%。

北京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北京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北京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

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脚踏实地、攻坚克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一人口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1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5.5万人。

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02.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8%。

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1825.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6.3%。

常住人口出生率8.93%。

,死亡率4.52%。

,自然增长率4.41%。

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89人,比上年末增加28人。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316.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8万人。

二综合经济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00.6亿元,比上年增长7.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8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4352.3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14986.5亿元,增长7.6%。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3213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5052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8:22.7:76.5变为0.8:22.3:76.9。

全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406.7亿元,比上年增长9.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3%,与上年持平。

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27亿元,增长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8%,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811.8亿元,增长10.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3%,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财政:全市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66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其中,增值税574.9亿元,增长83.1%;营业税1034.8亿元,下降10.2%;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802.1亿元和333.8亿元,分别增长6.6%和18.6%。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170.2亿元,增长13.2%。

北京市宏观经济环境

北京市宏观经济环境

北京市宏观经济环境城市发展概况河北省行政区划表及北京市位置图北京天津资料来源:互联网❖城市发展概况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也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曾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帝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从此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为历史悠久的世界着名古城。

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东南距渤海约150千米。

面积16,410平方千米。

全市总人口为1,万人。

北有军都山,西有西山,山地占全市面积的62%;东南是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

山地有煤、铁等多种矿物和花岗石、大理石等优良建筑材料。

北京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故宫、长城、周口店猿人遗址、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等,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005年末,全市拥有博物馆34个,馆藏文物达万件,参观人数达1,万人次。

❖自然状况北京位于北纬39°56',东经116°20';西北毗临山西、内蒙古高原,南与华北大平原相接,东近渤海;市中心海拔43.71米;总面积1680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040平方公里。

西、北、东三面环山,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

北京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夏较长。

年平均气温13°C,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3.7°C,七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5.2°C,年平均降雨量507.7毫米。

无霜期189天。

❖地貌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东南部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

流经境内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等,多由西北部山地发源,穿过崇山峻岭,向东南蜿蜒流经平原地区,最后分别汇入渤海。

❖气候北京属暧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夏较长。

年平均气温摄氏度,一月最冷,平均气温摄氏度,七月最热,平均气温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86天。

2013年北京市东城区社会发展情况

2013年北京市东城区社会发展情况

2013年北京市东城区社会发展情况2013年,东城区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就业与社会保障、居民生活、园林绿化与环境保护、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取得新成效,社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

一、年末常住人口数微增2013年末,东城区常住人口90.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万人。

其中,常住外来人口21.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3.1%。

常住人口出生率10.55‰,死亡率5.53‰,自然增长率5.02‰。

常住人口密度为2.2万人/平方公里,与上年基本持平。

2013年末,全区户籍人口9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176人。

户籍人口中,男性48.16万人,女性49.24万人,计划生育率为98.69%。

二、城镇登记失业率同比下降,社保基金保持快速增长2013年,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0.78%,比2012年下降0.01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为72.38%,年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4233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2905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8420 人。

2013年,全区五险基金累计收缴17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9.96%;累计支付171.51亿元,增长20.03%。

其中,养老保险基金收缴102.76亿元,增长21.06%;支付85.43亿元,增长13.34%。

失业保险基金收缴4.91亿元,比2012年增长20.14%;支付2.07亿元,下降11.99%。

工伤保险基金收缴2.07亿元,比上年增长24.20%;支付0.67亿元,增长4.85%。

生育保险基金收缴3.59亿元,增长25.38%;支付3.58亿元,增长57.64%。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缴64.80亿元,比上年增长17.85%;支付79.77亿元,增长28.13%。

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2013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676元,比上年增长8.1%;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6994元,比上年增长4.3%;恩格尔系数为33.6%。

2013年,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中,食品支出9081元,比上年增长2.1%;衣着支出2766元,比上年增长2.3%;居住支出2071元,比上年增长8.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2236元,比上年增长33.9%;医疗保健支出1742元,比上年增长1.1%;交通和通信支出3708元,比上年增长1.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3760元,比上年下降6.1%;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1631元,比上年增长22.1%。

北京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分析及展望

北京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分析及展望

北京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分析及展望一近几年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成就2001年开始筹备奥运会以来,北京市基础设施一直保持高速发展。

特别是近两年,以举办奥运会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逐年加大,体系逐步完善,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具备了支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功能,为城市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首都机场旅客吞吐能力提高1倍北京市完成了首都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成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T3航站楼,可停靠包括当今世界最大民航客机空客A380在内的所有机型。

T3航站楼年旅客吞吐能力超过7600万人次,为现有1号、2号航站楼能力总和的1倍以上。

建设了机场周边快速交通网,机场北线、机场南线、机场第二通道等高速公路,与现有机场高速、六环路、京承高速共同组成环绕首都机场周边发达的高速公路网,机场与中心城实现三条高速直接连接,为首都机场三期扩建目标的实现和提升首都机场的国际地位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机场轨道交通线建成并投入运营,也为航空旅客提供了快捷、便利、环保的交通出行方式。

(二)轨道交通新通车运营里程增加3倍多北京市建成了地铁五号线、十号线一期(含奥运支线)、四号线及机场轨道线等4条线路,累计通车里程达到228公里,与2000年通车里程54公里相比增加了3倍多。

目前,9条线路同时开工建设,在建规模达到209公里。

2009年底前计划再开工2条线路,建设规模为54公里。

到2015年,北京轨道交通将达到561公里,形成“三环、四横、五纵、七放射”的轨道交通网。

届时,三环路内平均步行1公里就能到达地铁站。

北京市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完善了运营管理指挥系统,对既有地铁一号线、二号线进行大规模更新改造,消除安全隐患,淘汰老旧车辆,缩短了运行时间间隔,提高了运营效率。

(三)铁路枢纽布局日趋完善北京市建成了亚洲最大的火车站——北京南站,建成115公里的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北京到天津的通行时间由69分钟缩短到半小时以内。

北京市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库地区分类标准

北京市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库地区分类标准

一、北京市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库地区分类标准简介1.1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北京市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库地区分类标准的制定,对于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本标准从地域属性、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数据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出发,科学、系统地划分了北京市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库的地区分类标准,为相关领域的数据采集、整合和应用提供了基础性指导。

1.3 通过对北京市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库地区分类标准的介绍,可以更好地了解北京市各地区的特点和差异,有利于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政策,推动各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北京市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库地区分类标准的主要内容2.1 区域划分原则2.1.1 原则一:以行政区划为基础2.1.2 原则二:兼顾地域经济特征2.1.3 原则三:统筹利用数据资源2.2 区域分类体系2.2.1 主城区2.2.2 城乡结合部2.2.3 远郊区2.2.4 近郊区2.2.5 远郊区2.3 区域特征描述2.3.1 主城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高度集中的商业、文化、教育机构2.3.2 城乡结合部:具有城市和农村双重特征,产业结构多样化2.3.3 远郊区:农业占比较高,工业发展不足2.3.4 近郊区:工业发达,人口密集,与主城区通联紧密2.3.5 远郊区:农业发达,自然资源丰富,区域发展相对滞后2.4 区域发展趋势预测2.4.1 主城区: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整体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4.2 城乡结合部:发展潜力巨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领农村经济发展2.4.3 远郊区:拓展农业深加工产业,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2.4.4 近郊区:加强与主城区交通通联,促进产业互补,打造一体化发展区2.4.5 远郊区:积极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推动乡村振兴三、北京市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库地区分类标准的应用3.1 经济社会统计3.1.1 通过地区分类标准,可以更准确地进行经济社会统计,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 第一节 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 教案(2024年)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 第一节 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  教案(2024年)

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教学目标】1.知道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

2.能根据北京市地形图及气候资料图,说出北京市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3.了解北京市城市建设特色及产业结构特征,并能根据有关资料,了解北京市面临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北京市地形图及气候资料图,说出北京市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象北京:请你介绍一下你知道的北京。

要求:每答对一条得一分,每人限时30秒重复扣一分。

二、快乐自学初识北京:阅读教材,对照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把答案在书本上圈出来,并着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限时3分钟):1.从哪些方面可说明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2.请你介绍一下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

3.请你介绍一下北京的城市建设成就。

三、快乐展示:走进北京:要求:1.抢答题,每个抢答同学有一次求助结对同学的机会。

独立作答正确加10分,运用求助回答正确得5分,本组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不得分。

2.其它小组可抢答,回答正确加10分,回答错误不得分。

3.本环节每组只有一次答题机会。

(1)把下面的图片分类:哪些是反映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哪些是反映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哪些是反映北京是我国的国际交往城市?(2)读北京市在我国的位置及北京市地图,请你描述一下北京市的位置、地形特征。

(3)读北京市气候资料图,请判断北京市的气候类型,并描述一下气候特征。

(4)看图片和视频,思考:北京城市建设有什么特色?北京人是如何处理发展与保护问题?四、快乐合作:探究北京:回答正确加10分,回答错误扣5分。

其它小组补充,回答正确加10分,回答错误扣5分。

1.读北京、天津、张家口的相关资料,完成下列任务。

气象站纬度海拔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北京39º48′N33米12.3℃572毫米天津39º06′N4米12.6℃544毫米张家口40º48′N726米8.8℃404毫米说一说北京年平均气温高于张家口的主要原因议一议北京年降水量多于天津和张家口的主要原因。

拟写一篇反映密云区四城建设成就的宣传稿

拟写一篇反映密云区四城建设成就的宣传稿

拟写一篇反映密云区四城建设成就的宣传稿密云区四城建设:成就开创新未来密云区,作为北京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该市的发展重点区域之一。

近年来,密云区大力推进四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四城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密云区的繁荣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首先,四城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密云区以壮大县域经济为目标,强化了与北京市及周边城区的互联互通,加强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建设密云北部综合交通枢纽和绕城高速公路等,密云与北京市的交通联系更加便捷,促进了产业转移和资源优势的整合。

吸引了大量的投资、企业和人才流入,为密云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其次,四城建设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密云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以生态优先、产业优势重塑和名城展示为目标,推动城市功能结构优化和空间布局调整。

通过适宜产业聚集发展的导向,密云区围绕农产品加工、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等产业进行重点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经济效益突出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在改善民生福祉方面,四城建设有力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城市功能。

密云区注重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加大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居民享受到更加高品质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

该区还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改革创新,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平台。

密云区四城建设的成就,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让他们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展望未来,密云区四城建设仍将继续深入推进,不断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

我们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城市功能进一步优化及人居环境改善。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提升密云区在城市建设中的科技含量和创新力。

通过持续努力,密云区必将成为展示北京城市新形象的亮丽风景线,成为各方投资者和企业家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

密云区四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总说明
一、为反映北京市社会发展和建设的基本情况,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城市管理和调控提供依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北京市统计管理条例》,特制定本统计报表制度。

二、社会监测统计报表制度中规定上报的统计报表均属政府统计调查,市属各有关单位按照本制度规定要求按时如实填报统计报表。

三、实施范围:北京市辖区内民政、公检法司、社会团体等市属各有关单位。

四、调查内容:行政区划、社会福利事业、婚姻登记、法律援助等。

五、实施方式:市统计局制定统一报表制度,并组织实施。

六、市属各有关单位报送的统计报表必须执行全市统一规定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统计口径,按规定的报送方式、报送渠道、报送时间,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送,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具体要求是:
1、市属各有关单位要按时上报并保证统计报表质量。

2、市属各有关单位报送统计报表要按本制度要求的表式上报,上报时需经主管领导审批,并加盖单位公章。

3、市属各有关单位必须执行本制度统一规定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统计口径,不能随意改变。

4、市属各有关单位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北
京市统计管理条例》的法律规定,认真执行本制度所制定的有关要求。

四、附录
(一)实施方案
1.填报要求:
市属各有关单位应按照本制度规定的统计范围、统计口径、计算方法,按时报送。

2.报送时间:
(1)年报:
市属各有关单位于2006年4月10日前将年报综合表报送到市统计局社会科技处。

(2)定报:
市属各有关单位于月后18日前将定报综合表报送到市统计局社会科技处。

3.报送方式:
年报综合表和定报综合表分别以电子邮件(或传真)和加盖单位公章的报表形式报送北京市统计局社会科技处。

(1)年报综合表
联系人:张健
联系电话:8354.7104
传真电话:8354.7104
E-Mail:tjjzj@
(2)定报综合表
联系人:杜云洁张健
联系电话:8354.7003 8354.7104
传真电话:8354.7104
E-Mail:duyj@ tjjzj@
(二)指标解释
1.年报
职工工伤死亡人数:指职工因工伤引起的死亡人数。

(注:不包括道路交通死亡人数)。

民政经费:包括民政事业费实际支出、民政事业基本建设投资、社会福利基金三部分。

其中民政事业费实际支出包括抚恤事业费、安置、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及其他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其它民政、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地方离退休人员经费,其它款项用于民政支出。

社会救济总人数:主要包括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农村定期救济人数。

优抚对象:依照法律和政策的规定,享受国家、社会和群众抚恤优待的人员,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后(包括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现役军人、革命伤残人员、复员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指在开展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区,领取最低生活保障费的城镇居民人数。

包括“三无”对象、失业人员和在职,下岗,退休人员等。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报告期末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区,得到当地政府或集体给予最低生活保障的农业人口。

农村传统救济的人数:指未开展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农村地区,仍沿用传统救济制度救济贫困人口数。

社会救济对象总人数:指在报告期末生活在当地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家庭数及国家规定由民政部门救济的特殊人员和60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救济人员等。

享受低保的人数占救济总人数的比例: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占社会救济总人数的比例。

根据民政部的民政统计年报资料计算。

计算公式:
内地居民结婚登记:指报告期内经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机关审查,确认当事人符合结婚条件,批准登记结婚的案件总数。

初婚人数:指报告期内经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机关批准登记结婚的当事人中,属第一次结婚人数的总和。

再婚人数:指报告期内经婚姻登记机关批准登记结婚的当事人中,属第二次(或者二次以上)结婚人数的总和。

再婚包含恢复结婚。

恢复结婚:指报告期内,原为夫妻,离婚后又要求恢复原来婚姻关系,经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机关审查,确认当事双方符合恢复婚姻关系条件,批准登记复婚的案件总数。

涉外及华侨、港澳台结婚登记:指在县级(或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办理的,夫妻双方或一方是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的婚姻案件总数。

港澳居民人数:指报告期内经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机关批准登记结婚的当事人的一方或双方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员。

台湾居民人数:指报告期内经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机关批准登记结婚的当事人的一方或双方居住在台湾的人员。

华侨人数:指报告期内经民政部门婚姻登记机关批准登记结婚的当事人的一方或双方居住在国外,但仍保留中国籍的人员(含留学人员)。

外国人数:指报告期内经民政部门婚姻登记机关批准登记结婚的当事人的一方或双方是居住在国外或中国的外国人(含外籍华人)。

内地居民离婚登记:指报告期内经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机关审查,确认当事人具备离婚条件,批准登记离婚的案件总数。

港、澳居民离婚登记:指报告期内经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机关批准登记结婚的当事人的一方或双方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