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老子的认识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诚人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德道经》一书内容极其丰富而深刻,涵盖宇宙论、人生观、辨正法、社会学、养生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众多领域,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
本文就老子的教育思想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一、老子的教育目的老子的社会理想不是人治社会,也不是法制社会,而是个人、社会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社会。
要实现这个理想,道德教化是一项基础工程,必须全社会形成共识。
老子的教育思想就是为此而建立的。
《德道经》德篇第三十章说:“小邦寡民。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有車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陳之。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
”老子在此画了一幅他理想中的道德社会的蓝图,在这个理想国里,没有苛政,没有战争。
人民纯朴,甘食美服,安居乐业。
不需要奔波劳碌,也没有恐惧和烦恼。
这个社会确实是非常美好啊。
这个理想为什么不能实现呢?德篇第一章指出了根本原因:“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就是说,社会的离道失德是人类种种罪恶和灾难的根源。
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道德社会,现在历史学把它稱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在那個时代,国君与百姓平等相处,共同劳动。
根据史料记载,三皇五帝时代就是那样的社会。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是人们离道失德也越来越严重,社會的罪惡和人民的痛苦不斷增加。
为了医治社会的种种弊病,老子开出了复归道德社会的处方。
德篇第十七章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意思是要建成道德社会根本的措施就是修德。
修德要从自身做起,然后带动家庭,影响乡里,推动地区,最后实现天下道德思想的普及。
一个国家总是必须有执政者来领导和管理。
培养有道德的执政者是老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点,老子对此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读老子心得体会1000字

读老子心得体会1000字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人称为老子。
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被尊为道祖。
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欢迎大家参阅。
读老子心得体会1今年暑假里,我有幸地接触到《老子》,那时小姨来我们家,看到我整日地看电视或玩电脑,无所事事,人没有一点精神,就把我叫到跟前给我讲述了《老子》的历史,还有它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学习《老子》对自身和社会的益处,以及如何学习的方法。
听了小姨的讲述,使我体会到现在的我们,吃穿不愁,但以自我为中心,缺少责任感,以至于到了身心枯竭的地步,都未曾意识到。
当时,我就下决心好好地学习《老子》,通过自身的学习健康身心、净化心灵。
我最初的学习方法,是每天早上8:00开始,背诵7遍《老子》的“双一章”(《德经》、《道经》第一章),背时全身放松,心无杂念,匀速背完7遍,结束时双手合十,感谢老子。
刚开始背,还感觉不到什么。
两个星期以后,感觉早上诵读后,一整天都精力充沛,每次大声诵读后,还能感觉到胸腔里有震颤的感觉,不但身体有了好转,而且心情开朗、精神饱满,“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出门户,能知天下大事;不窥视窗外,能知天理人心)这句话已经成了我学习的座右铭,并时刻督促自己向这个方向努力。
《老子》真是包含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一个月后,在小姨的指导下,我开始背诵整本《老子》,因为小姨告诉我要想领会《老子》更多的能量和智慧,最好全部背诵下来。
于是我就制定了背诵计划,每天除了背诵7遍双一章外,还要背诵下来《老子》中的其他章篇。
背下来后再背写一遍,第二天背下一章时复习上一章。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
一、老子及其思想的时代背景
老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据史书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曾在周朝做过“守藏史”的官。从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作的一个简单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2)、“知雄守雌",以雄强刚毅应对社会的非常态现象,而以雌柔宽容治理正常的社会。“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老子主张君王无为而治,就是让百姓和万物自为,不以自己的志向去强行改造他人,有“虚心弱智",才有无为而治。有无为而治,百姓才能自立,国家才能富强,君王朝廷的无为而治,从百姓完全可以自主自为的领域退出,就是顺从大道的法则,回归自然的位置.“治人事天,莫若蔷”,指君王朝廷节俭吝啬,君王少私寡欲,不兴事忧民,朝廷轻徭薄赋,不于民争利,藏富于百姓之中。再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为无为,事无事”等思想中体现出了老子很重视民意,以老百姓之心为心,很注意治国安民之道。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认识
(一)、“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主张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宗,道先于天地万物,高高在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认为万物由“道"而生,得道则存,失道则亡,上至侯王君主下至普通民众无一人可离于“道”万物因“道”而和谐。老子以“自然"生命存在的最高范畴,视自然为在“道"之本质特征,用自然的“道”取代以前的“神",使人从神的宗教压迫中解放出来,且“道“作为对自然规律的提升和概括,作为对人们具体生活、行为活动的抽象化反映和呈现。“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老子心中的“道”,指的是宇宙中存在的一种物,具有规律、法则意义,也有人生准则、规范的意义,无始无终,无边无涯故又被称为“大”,从万物回归到一,从演化的逆过程来认识全局和认识事物。老子的思想的论证方式都是将“道"与人的生命存在统一起来意味着生命的自由自在、本性纯真的理想的实现。“天之道,利而不害”将道视为一种知识化、思辨性的客观存在,并且努力将这种客观化的原则推向人生,使其成为人生的法则宇宙的秩序环境,使生命得以生成和繁殖,所以老子说天道“利而不害”。老子在解说这种抽象的“道"时,以随处可见的水之柔弱、以赤子的纯真自然、以母亲的宽广胸怀来比拟“道”,这些体现了人类高雅纯真的一面,也是人类所追求的关键。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人。
老子的思想深刻而独特,对中国思想史乃至世界哲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拟就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进行浅谈。
一、老子思想老子思想包括道、德、无为、自然、治国等方面。
其中,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即道是无法言语表达的,它是宇宙的根源和造化之源,同时也是人类唯一归宿。
在老子看来,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只有悟道,才能与世界融为一体,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老子的德是与道相合的。
他认为,德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力量,是道的体现。
对于人类而言,德是一种内在的信仰,是理性与情感的统一。
道的体现和自己内在的信仰相一致,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并实现自我完善和掌控命运的目标。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的路径之一。
他认为,人类应放弃过分的执着和努力,选择无为而治,把自己放到自然之中,听从自然的安排,以达到个体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的自然观是独特的。
他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根源,人类不能与之相抗衡,而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让自然发挥作用。
老子治国观则是以德治国。
在老子看来,国家应当依靠道德的力量,而不是依靠法律或者武力。
他认为,只有德治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老子思想的特点是深邃而独特,它对哲学、宗教、文学及政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老子思想为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史带来了独特的道德思想和宇宙观。
老子思想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源和造化之源,宇宙万物的根本。
他的思想超越了传统的宗教和世俗范畴,成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哲学思想。
其次,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学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融入中国的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例如,《道德经》在中国的世界地位上非常重要,常常被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外各大文化场合推广。
再次,老子思想对政治生活产生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他强调了德治国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我对老子的认识

我对老子的认识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文化,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她的基本格调不是超世俗的,常以生活实践为切入点,从反省自己的身心实践为着眼点,通过在身心经验上的体察做到一些了悟,了悟之后或了悟之所在即是真理。
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先秦诸子虽属哲学范围,但与文史很难分家。
哲学在我国古代是内圣外王之学,亦即修身养性、知人论世、治国安民之学。
换言之,是从人民的生存、利害、竞争、习俗、政治、经济的日常生活进行反思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由具体而抽象,提高为思辨的理论。
自西方哲学思想东渐以来,一般学人,仿效西方人将哲学说得太玄,俗称形而上学,好像高不可攀。
其实说穿了,哲学就是怎样探索宇宙、认识人生、修身养性、治国安民、发挥人的本能、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之学,并不玄虚,从先秦诸子中,就能得其消息。
中国文化的经典,如老子的《道德经》虽字数较少,内涵却十分的深远,并有着无穷的魅力。
老子能用五千字阐述出整个宇宙的本源,宇宙的生成,宇宙的运动,以及人生和政治的诸多门类的哲学性思想,实属世间憾有。
老子简介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诞生于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老子思想简述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反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读后感悟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读后感悟作为一部古代道家经典著作,《老子》自问世以来,历经千年依旧倍受推崇。
本文将对《老子》四章进行阅读感悟的分享。
在阅读《老子》四章之前,我对老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他的身份是著名哲学家,但是却没有意识到他的思想极大的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感受到了《老子》所呈现出的智慧,并开始从中汲取力量。
《老子》四章,提出了世界万物皆由道所构成的思想。
这种思想传达的信息,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在阅读中体会到,人类和自然界不应该成为对立的两极,而是应该和谐共存。
每一个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每一个人都没有超越整体的能力,这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
《老子》不仅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认知,同时在文学艺术方面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老子》中的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刻,给读者带来了最纯粹的思想和情感的体验。
更为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具有了更为广阔而深邃的视界。
在《老子》中,我独自体会到了它所表达的道的含义,我理解为道便是一种无形无处不在的存在。
世界上每一件事物,都拥有着它们自己的道。
道既未创建此世界,也未被此世界所创建,它存在于万物之中。
以道为核心的思想,对于人类的认知和美学也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回顾整个阅读过程,我领悟到“不能语言表达”的道,并非仅仅是在诠释道的内涵,更是在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
感悟道的真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身边的一切事物,并摆脱纷扰的世俗束缚。
总而言之,《老子》四章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经典著作,阅读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重新寻找内心的纯真和本真。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同时也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一种安抚和成长的机会。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道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老子》强调了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而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道的表现。
这种思想让我认识到,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征服自然。
另外,《老子》还提倡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它认为,统治者应该尽量减少对百姓的干预,让百姓自由发展。
这种理念让我反思,过度的干涉和控制往往会导致负面的结果,而适当的放手和信任则可能带来更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老子》还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它认为,柔弱的事物往往更具有生命力和适应性,而刚强的事物则容易受到挫折和破坏。
这让我明白,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以柔克刚,用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
总之,阅读《老子》让我对道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它提醒我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柔克刚,以及在生活中保持简单和纯朴。
这些思想对我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
用。
老子人物评价作文

老子人物评价作文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老子了,那是从我父亲口中得知的。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他的代表作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这就是所说的阴阳图。
一个人小的时候不学习,整天游手好闲那么淡了长大后的生活必定会十分艰苦。
相反,小时刻苦努力长大后就会轻松许多世间万物的所有事情都可以用老子的理论去解释,你能说老子不伟大么?话说老子有一回去到他的姨妈家,坐上马车后便开始看书,这一看就不可收拾。
马把他带到了小河边,老子就把马用绳子拴在树旁边,自己便津津有味地读起书来。
直到天已经黑了才想起自己要去姨妈家。
最后马又和老子走回了家。
此后,老子便有了一个绰号叫“书疯子”。
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书疯子",他常常废寝忘时,俗话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老子时时刻刻都在学习,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值得我们以他作为榜样!老子的大气,是我们世人不能所为的。
初看道德经,谈一点点浅陋的认识。
老子第第八十一章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
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
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近期无聊读了几本佛教和道教的书,我非常崇拜老子的大气的思想和道德,对佛教的思想,我到不敢苟同。
从自己浅陋的认识中,体会到老子的道教,比较贴近现实。
也可以说老子是古代的唯物主义者。
老子针对世人爱听好话,不辨真假。
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警句。
老子教化世人,要以事实说话,不要只听花言巧语,不要卖弄学识,做一个胸有成竹的博学强识之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老子的认识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文化,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她的基本格调不是超世俗的,常以生活实践为切入点,从反省自己的身心实践为着眼点,通过在身心经验上的体察做到一些了悟,了悟之后或了悟之所在即是真理。
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先秦诸子虽属哲学范围,但与文史很难分家。
哲学在我国古代是内圣外王之学,亦即修身养性、知人论世、治国安民之学。
换言之,是从人民的生存、利害、竞争、习俗、政治、经济的日常生活进行反思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由具体而抽象,提高为思辨的理论。
自西方哲学思想东渐以来,一般学人,仿效西方人将哲学说得太玄,俗称形而上学,好像高不可攀。
其实说穿了,哲学就是怎样探索宇宙、认识人生、修身养性、治国安民、发挥人的本能、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之学,并不玄虚,从先秦诸子中,就能得其消息。
中国文化的经典,如老子的《道德经》虽字数较少,内涵却十分的深远,并有着无穷的魅力。
老子能用五千字阐述出整个宇宙的本源,宇宙的生成,宇宙的运动,以及人生和政治的诸多门类的哲学性思想,实属世间憾有。
老子简介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诞生于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
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老子思想简述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反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的“自然”法则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万物创生的根源,所以人、地、天都要法“道”,但道并不是毫无规则的,为所欲为的,她还必须以自然为法则。
“自然”是自然而然,是道的精神所在。
是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中最主要的部分,或者说是主导性的部分。
是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也,道和德之所以得到万物的仰尊,就在于她们常法自然,道和德的价值就在于自然,若不以自然为法就会失去其价值。
老子的思想以“道”为基础,但是他的思想却在“自然”两个字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的哲学观念是“自然”,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也是“自然”。
老子的思想体现在人生的哲学上时,就是无欲——无私、无为——无争,前者是修己的根本,后者是处人的原则,因为无欲所以能够知足,因为不争所以能够谦和;知足者常乐,谦和者受益。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其争。
”无私则能成其私,不争则莫能与此争。
都是依据自然的结果,这和道德依循“自然”,“万物莫不尊而贵德”是同出一理的。
但在老子来说,只是顺其“自然”,只是顺应自然而已。
“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
管理者的目标就是要“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自身又怎么能有为呢?“我无为而民自化”管理者又何必要有为呢?自然无为的结果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无论是面对自然界,还是面对人生或治政以及修身,老子的思想无不是以自然为本。
因此“自然”是老子思想学说的精神之所在。
老子思想中的“德”
市场经济的跟进,西方哲学及西方价值体系的入侵,使得人们思想中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
现实生活中出现许多有损德行的事。
为争财产而手足相残,为自保而甘为看客,为一己私欲而损害国家利益之事屡见不鲜。
不禁我们要问一声,何为道德,世间是否还存在道德。
老子告诉我们,道作用于人就被称为德。
既然体道是人生社会的最高境界,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对德视而不见了。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也就是这个道理。
社会上的所有现象也都遵循道的规律:“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
”体现了对立的双方面是互相依存的;“曲则全,枉则直,汪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体现了对立面互相转化的规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