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九 丸剂的制备
丸剂的工艺流程

丸剂的工艺流程丸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剂型,它是将药材研磨成粉末后,加入一定的辅料,经过一系列工艺加工制成的固体剂型药品。
丸剂具有服用方便、药效稳定等优点,因此在中医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丸剂的工艺流程。
1. 药材的选择与处理。
首先,制作丸剂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药材。
药材的选择应符合中药制剂的要求,具有良好的药效和质量。
选好的药材需要进行加工处理,包括清洗、晒干、研磨等步骤,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纯度。
2. 药材的研磨。
经过处理的药材需要进行研磨,将其研磨成细粉。
研磨的粗细程度需要根据具体的丸剂配方和药效要求来确定,一般要求研磨得足够细,以便后续的制丸工艺。
3. 配料的制备。
除了药材外,制作丸剂还需要一定的辅料,如黄麻子、蜂蜜、淀粉等。
这些辅料需要进行制备,包括清洗、炒制、研磨等步骤,以确保其符合制丸的要求。
4. 药材与辅料的混合。
将经过处理的药材和制备好的辅料按照配方要求进行混合。
混合的过程需要注意均匀度和稳定性,以确保后续制丸的质量。
5. 制丸。
制丸是制作丸剂的关键步骤,它包括搓丸、滚丸、压丸等工艺。
在制丸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丸剂配方和要求,掌握好丸剂的大小、形状和密度等参数,以确保丸剂的质量和药效。
6. 干燥。
制作好的丸剂需要进行干燥处理,以去除水分,提高丸剂的稳定性和保存期限。
干燥的方法可以采用晾晒、烘干等方式,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7. 包装。
最后,制作好的丸剂需要进行包装,以确保其质量和卫生。
包装的选择需要符合药品包装的要求,包括防潮、防光、密封等功能。
以上就是丸剂的工艺流程,通过以上工艺流程,可以制备出质量稳定、药效显著的丸剂药品,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丸剂工艺流程

丸剂工艺流程丸剂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剂型,它具有剂型稳定、服用方便、药效持久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丸剂的制备工艺流程对于保证药物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丸剂的工艺流程。
首先,丸剂的制备需要准备原料。
原料包括药物、辅料和溶剂等。
药物是丸剂的主要成分,它的品质直接影响着丸剂的质量。
辅料则是用来改善丸剂的性状和制剂工艺的辅助材料,如增稠剂、分散剂、润滑剂等。
溶剂则是用来溶解药物和辅料,形成制剂混合物。
其次,制备丸剂需要进行配方设计。
在配方设计中,需要根据药物的特性和药效要求确定药物的种类、含量和配方比例,同时也需要选择适当的辅料和溶剂,并确定它们的使用比例和加入顺序。
配方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丸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接下来是混合制粒。
混合制粒是将药物、辅料和溶剂按照配方要求进行混合,形成均匀的制剂混合物。
混合制粒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丸剂的均匀度和稳定性,因此在混合制粒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混合时间、速度和温度,确保制剂混合物的均匀性。
然后是造丸成型。
造丸成型是将制剂混合物通过造丸机成型成丸剂的过程。
在造丸成型过程中,需要根据丸剂的规格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模具和成型工艺参数,如压片速度、压片压力等,确保丸剂的成型质量。
最后是干燥包衣。
干燥包衣是将成型的丸剂进行表面包衣处理,以提高丸剂的稳定性和口感。
在干燥包衣过程中,需要根据丸剂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包衣材料和包衣工艺,如浸膜法、喷雾法等,确保丸剂的包衣质量和均匀度。
综上所述,丸剂的工艺流程包括原料准备、配方设计、混合制粒、造丸成型和干燥包衣等环节。
每个环节都对丸剂的质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制备丸剂时需要严格按照工艺流程进行操作,确保丸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同时,也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工艺流程,提高丸剂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实验九丸剂的制备

实验九丸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泛制法、塑制法、滴制法制备丸剂的方法与操作要点。
2.熟悉水丸、蜜丸、滴丸对药料和辅料的处理原则及各类丸剂的质量要求。
3.了解滴丸的制备原理及影响滴丸质量的因素。
二、实验指导1.丸剂的制法有泛制法、塑制法和滴制法。
泛制法适用于水丸、水蜜丸、糊丸、浓缩丸的制备,其工艺流程为:原、辅料的准备→起模→成型→盖面→干燥→选丸→质量检查→包装。
塑制法适用于蜜丸、浓缩丸、糊丸、蜡丸等的制备,其工艺流程为:原、辅料的准备→制丸块→制丸条→分粒、搓圆→干燥→质量检查→包装。
滴制法适用于滴丸的制备,其工艺过程为:将药物溶解、乳化或混悬于熔融基质中,药液经滴头滴入与基质不相混溶的冷却液中,经收缩、冷凝成丸,拭去丸粒表面的冷却液,质检合格后包装。
易挥发性药物制备滴丸时,要注意加热熔融的温度和时间,避免药物挥发损失。
2.供制丸用的药粉应为细粉或极细粉;起模、盖面、包衣的药粉,应根据处方药物的性质选用。
丸剂的赋形剂种类较多,选用恰当的润湿剂、黏合剂,使之既有利于成型,又有助于控制溶散时限,提高药效。
3.水丸制备时,根据药料性质、气味等可将药粉分层泛入丸内,掩盖不良气味,防止芳香成分的挥发损失,也可将速效部分泛于外层,缓释部分泛于内层,达到长效的目的。
一般选用黏性适中的药物细粉起模,并应注意掌握好起模用粉量。
如用水为润湿剂,必须用8小时以内的凉开水或蒸馏水。
水蜜丸成型时先用低浓度的蜜水,然后逐渐用稍高浓度的蜜水,成型后再用低浓度的蜜水撞光。
盖面时要特别注意分布均匀。
4.泛制丸因含水分多,湿丸粒应及时干燥,干燥温度一般为80℃左右。
含挥发性、热敏性成分,或淀粉较多的丸剂,应在60℃以下干燥,。
丸剂在制备过程中极易染菌,应采取恰当的方法加以控制。
5.滴丸的冷却剂必须对基质和主药均不溶解,其比重轻于基质,但两者应相差极微,使滴丸滴入后逐渐下沉,给予充分的时间冷却。
否则,如冷却剂比重较大,滴丸浮于液面;反之则急剧下沉,来不及全部冷却,滴丸会变形或合并。
药剂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液体药剂、散剂、煎膏剂、丸剂的制备方法;2. 熟悉各种剂型的制备原理及工艺流程;3. 了解药物剂型选择的原则;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分析能力。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 仪器:粉碎机、药筛(80目,100目)、瓷研钵、烧杯、天平、蒸发皿、酒精灯、温度计、电热套、玻璃棒等;2. 试剂:乙醇、丙酮、甘油、蜂蜜、滑石粉、甘草、朱砂、薄荷油、碘化钾等;3. 药材:滑石30g,甘草5g,朱砂1.5g,薄荷油5ml,碘化钾5g。
三、实验内容1. 液体制剂的制备(1)薄荷油的制备:将薄荷油加入适量的乙醇中,充分溶解后加入100ml蒸馏水中,搅拌均匀,静置分层。
取上层薄荷油,置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去大部分水分,待冷却后加入蜂蜜搅拌均匀,即得薄荷油制剂。
(2)复方碘溶液的制备:将碘化钾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中,溶解后加入薄荷油,搅拌均匀,即得复方碘溶液。
2. 散剂的制备(1)益元散的制备:将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粉,水飞朱砂成极细粉。
将少量滑石粉放于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和研钵的表面能。
再称取朱砂极细粉1.5g置研钵中,逐渐加入等容积滑石粉研匀,倒出。
取甘草置研钵中再加入上述混合物研匀。
按每包3g分包。
3. 煎膏剂的制备(1)蜂蜜薄荷煎膏剂的制备:将薄荷油加入适量的乙醇中,充分溶解后加入100ml蒸馏水中,搅拌均匀。
将蜂蜜加热熔化,加入薄荷油溶液,搅拌均匀,煮沸,浓缩至一定体积,冷却,即得蜂蜜薄荷煎膏剂。
4. 丸剂的制备(1)朱砂丸的制备:将朱砂粉碎成细粉,过筛。
将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粉,过筛。
将朱砂粉与滑石粉、甘草粉混合均匀,加入适量的水,制成软材。
将软材制成小丸,干燥,即得朱砂丸。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液体制剂的制备薄荷油制剂外观呈淡黄色,具有薄荷香气;复方碘溶液外观呈深棕色,具有碘的特有气味。
2. 散剂的制备益元散外观呈浅黄色,具有滑石粉的特有气味。
3. 煎膏剂的制备蜂蜜薄荷煎膏剂外观呈淡黄色,具有薄荷香气。
丸剂制备工艺操作

第二节
三、实训设备
丸剂制备工艺操作
YUJ-16A全自动速控中药制丸机
四、实训内容
(一)丸剂制备岗位职责及岗位操作法 1. 岗位职责 (1)严格执行《丸剂制备岗位操作法》、《丸剂生 产设备标准操作规程》。 (2)负责丸剂所用设备的安全使用及日常保养,防 止发生安全事故。
第二节
丸剂制备工艺操作
2. 丸剂制备岗位操作法
(1)生产前准备
① 操作人员按 30 万级洁净区要求进行更衣、消毒、 进入丸剂制备操作间。 ② 检查操作间、工具、容器、设备等是否有清场合 格标志,并核对是否在有效期内。否则按清场标准操作规 程进行清场 ,QA 人员检查合格后,填写清场合格证,进入 本操作。 ③ 根据要求使用适宜的产设备,设备要有“合格” 标牌,“已清洁”标牌,并对设备状况进行检查,确认设 备正常后方可使用。
第二节
(3)生产结束
丸剂制备工艺操作
① 关闭设备开关。
② 对所使用的设备按其清洁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清洁、 维护和保养。 ③ 对操作间进行清场,并填写清场记录。请QA检查, QA检查合格后发清场合格证。 ④ 设备和容器上分别挂上“已清洁”标志牌,在操 作间指定位置挂上“清场合格证”标志牌。 (4)记录 及时如实填写生产操作记录。(表6-1、6-2、6-3)
第二节
丸剂制备工艺操作
5.调节制条和搓丸同步,使制丸顺利进行。
6.制丸过程经常检查丸剂外观,发现有粘连或裂痕, 圆整性不好及时进行调整。
7.生产出来的药丸应及时干燥,控制干燥温度和时 间,防止过干影响崩解。 8.生产过程所有物料均应有标示,防止发生混药、 混批。
实验九 丸剂的制备

实验九丸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 1.掌握泛制法、塑制法、滴制法制备丸剂的方法与操作要点。
2.熟悉水丸、蜜丸、滴丸对药料和辅料的处理原则及各类丸剂的质量要求。
3.了解滴丸的制备原理及影响滴丸质量的因素。
二、实验指导 1.丸剂的制法有泛制法、塑制法和滴制法。
泛制法适用于水丸、水蜜丸、糊丸、浓缩丸的制备,其工艺流程为:原、辅料的准备→起模→成型→盖面→干燥→选丸→质量检查→包装。
塑制法适用于蜜丸、浓缩丸、糊丸、蜡丸等的制备,其工艺流程为:原、辅料的准备→ 制丸块→制丸条→分粒、搓圆→干燥→质量检查→包装。
滴制法适用于滴丸的制备,其工艺过程为:将药物溶解、乳化或混悬于熔融基质中,药液经滴头滴入与基质不相混溶的冷却液中,经收缩、冷凝成丸,拭去丸粒表面的冷却液,质检合格后包装。
易挥发性药物制备滴丸时,要注意加热熔融的温度和时间,避免药物挥发损失。
2.供制丸用的药粉应为细粉或极细粉;起模、盖面、包衣的药粉,应根据处方药物的性质选用。
丸剂的赋形剂种类较多,选用恰当的润湿剂、黏合剂,使之既有利于成型,又有助于控制溶散时限,提高药效。
3.水丸制备时,根据药料性质、气味等可将药粉分层泛入丸内,掩盖不良气味,防止芳香成分的挥发损失,也可将速效部分泛于外层,缓释部分泛于内层,达到长效的目的。
一般选用黏性适中的药物细粉起模,并应注意掌握好起模用粉量。
如用水为润湿剂,必须用8小时以内的凉开水或蒸馏水。
水蜜丸成型时先用低浓度的蜜水,然后逐渐用稍高浓度的蜜水,成型后再用低浓度的蜜水撞光。
盖面时要特别注意分布均匀。
4.泛制丸因含水分多,湿丸粒应及时干燥,干燥温度一般为80℃左右。
含挥发性、热敏性成分,或淀粉较多的丸剂,应在60℃以下干燥,。
丸剂在制备过程中极易染菌,应采取恰当的方法加以控制。
5.滴丸的冷却剂必须对基质和主药均不溶解,其比重轻于基质,但两者应相差极微,使滴丸滴入后逐渐下沉,给予充分的时间冷却。
否则,如冷却剂比重较大,滴丸浮于液面;反之则急剧下沉,来不及全部冷却,滴丸会变形或合并。
中药学《12.11丸剂的实验项目》

实训项目丸剂的制备技术与质量评定一、实训目的1.掌握塑制法制备蜜丸的工艺流程及岗位操作要点。
2.掌握粉碎、过筛、混合、炼蜜、合药(坨)、制丸条、制丸、包装、清场等方面的操作技能。
3.能按操作规程操作SF—130C型万能磨粉机、电磁簸动筛粉机、CH—100型槽形混合机、螺旋式出条机或挤出式出条机、滚筒式制丸机等的操作、清洁及保养,各种生产文件的记录与汇总。
4.能进行中药丸剂的质量检查方法,对制备过程中出现不合格丸剂进行判断,并能找出原因同时提出解决方法。
5.能按清场规程进行清场工作。
二、实训条件1.实训场地实验室、实训车间。
2.实训仪器与设备夹层锅、温度计、搓丸板、槽形混合机、螺旋式出条机或挤出式出条机、制丸机等。
3.实训材料山楂、六神曲、麦芽、蔗糖、蜂蜜、蜂蜡等。
三、实训内容和步骤大山楂丸【处方】山楂4 g 六神曲(麸炒)麦芽(炒)蔗糖蜂蜜制备12021【实训步骤】一粉碎、过筛、混合1.生产前准备1按人员进入C级洁净生产区更衣程序和净化要求进入操作间。
2按批生产指令从仓库领取原、辅料,按物料进入C级洁净生产区程序和净化要求,将药材等物料转运进入C级洁净生产区,存放于物料存放间。
3检查工作现场、工具、容器清场合格标识,核对有效期。
4检查设备是否具有“完好”标识卡及“已清洁”标识,设备是否运行正常。
5校准称量器具,检查所需物料检验报告单、合格证是否齐全,核对原辅料、药材名称、数量与生产指令单是否一致。
6生产操作开始前,操作人员按照生产指令、产品生产工艺规程认真核对投料计算情况,准备好生产所需的相关技术文件和生产记录。
7 挂本次运行标识。
2.生产操作1粉碎1开机,打开总电源钥匙、开关,使相关电器和机器设备处于供电状态。
2开启吸尘系统进入正常吸尘。
3熟悉机械性能和操作步骤。
4使用锤击式粉碎机或万能磨粉机需安装好80~100筛网,使粉末细度达到80~100目的要求。
5在出料口扎好粉末收集专用布袋,以收集符合要求细度的粉末。
中草药丸剂的制作方法

中草药丸剂的制作方法一、水丸:1、辅料:水·水本身虽无粘性,但能湿润溶解药物中的粘液质、糖、淀粉等,湿润后产生粘性,即可泛制成丸。
酒·具有活血通络,以及降低药物寒性的作用,所以舒筋活血之类的处方,常用酒做赋形剂泛丸。
酒有黄酒、白酒。
醋·醋能够散瘀活血,消肿止痛,入肝经散瘀止痛的处方用醋为做赋形剂。
药汁·如果处方中在纤维丰富的药材.质地坚硬的矿物、树脂类、浸膏类、粘性大难成粉的药材可以其药汁为粘合剂2、制作步骤:(1)起模:首先将所用的中药材粉碎,过筛。
制成药粉。
(这一步可在药店买药后让其打粉过筛)使药粉粘合成为0.5—1mm大小的丸,并在基础上层层增大而成丸。
起模应该选择粘性适中的药粉,粘性过大,容易粘结,粘性过小,不容成模。
·起模的方法:·药物细粉加水起模·湿粉制粒起模。
·起模用的药粉量是总量的2—5%(2)成型:将起模所制的小丸放入药粉中,摇动泛制成丸。
(即将小模放入大量药粉中,像滚雪球那样使其增大,成丸。
)注意控制丸子的大小,加水、加药量均匀,经常分档,大的或者小的可以调成稀糊泛入。
·芳香性、刺激性的药粉可以泛入中层。
(3)盖面:指将已经加大、合格、筛选均匀的丸剂,选用适当的材料操作至成品大小,使丸剂的表面致密、光洁、色泽一致。
·常用方法·干粉盖面·清水盖面·清浆盖面二、蜜丸:1、蜂蜜用量:一般药粉与炼蜜的比例是10:3,炼蜜与水的比例为1:3。
药粉的粘性的大小不同改变蜜水浓度与用蜜量。
2、制作步骤:(1)起模:·使药粉粘合成为0.5—1mm大小的丸,并在基础上层层增大而成丸。
起模应该选择粘性适中的药粉,粘性过大,容易粘结,粘性过小,不容成模。
·起模的方法:·药物细粉加蜜起模·湿粉制粒起模。
·起模用的药粉量是总量的2—5%(2)成型:将起模所制的小丸放入药粉中,摇动泛制成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九丸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泛制法、塑制法、滴制法制备丸剂的方法与操作要点。
2.熟悉水丸、蜜丸、滴丸对药料和辅料的处理原则及各类丸剂的质量要求。
3.了解滴丸的制备原理及影响滴丸质量的因素。
二、实验指导 1.丸剂的制法有泛制法、塑制法和滴制法。
泛制法适用于水丸、水蜜丸、糊丸、浓缩丸的制备,其工艺流程为:原、辅料的准备→起模→成型→盖面→干燥→选丸→质量检查→包装。
塑制法适用于蜜丸、浓缩丸、糊丸、蜡丸等的制备,其工艺流程为:原、辅料的准备→ 制丸块→制丸条→分粒、搓圆→干燥→质量检查→包装。
滴制法适用于滴丸的制备,其工艺过程为:将药物溶解、乳化或混悬于熔融基质中,药液经滴头滴入与基质不相混溶的冷却液中,经收缩、冷凝成丸,拭去丸粒表面的冷却液,质检合格后包装。
易挥发性药物制备滴丸时,要注意加热熔融的温度和时间,避免药物挥发损失。
2.供制丸用的药粉应为细粉或极细粉;起模、盖面、包衣的药粉,应根据处方药物的性质选用。
丸剂的赋形剂种类较多,选用恰当的润湿剂、黏合剂,使之既有利于成型,又有助于控制溶散时限,提高药效。
3.水丸制备时,根据药料性质、气味等可将药粉分层泛入丸内,掩盖不良气味,防止芳香成分的挥发损失,也可将速效部分泛于外层,缓释部分泛于内层,达到长效的目的。
一般选用黏性适中的药物细粉起模,并应注意掌握好起模用粉量。
如用水为润湿剂,必须用8小时以内的凉开水或蒸馏水。
水蜜丸成型时先用低浓度的蜜水,然后逐渐用稍高浓度的蜜水,成型后再用低浓度的蜜水撞光。
盖面时要特别注意分布均匀。
4.泛制丸因含水分多,湿丸粒应及时干燥,干燥温度一般为80℃左右。
含挥发性、热敏性成分,或淀粉较多的丸剂,应在60℃以下干燥,。
丸剂在制备过程中极易染菌,应采取恰当的方法加以控制。
5.滴丸的冷却剂必须对基质和主药均不溶解,其比重轻于基质,但两者应相差极微,使滴丸滴入后逐渐下沉,给予充分的时间冷却。
否则,如冷却剂比重较大,滴丸浮于液面;反之则急剧下沉,来不及全部冷却,滴丸会变形或合并。
三、实验内容(一)水丸的制备保和丸【处方】山楂(焦) 300g 六神曲(炒)100g 半夏(制)100g 茯苓 100g 陈皮 50g 连翘 50g 莱菔子(炒)50g 麦芽(炒) 50g 【制法】以上8味,取处方量的1/2,混合粉碎成细粉,过六至七号筛,混匀。
用冷开水或蒸馏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与主治】消食导滞和胃。
用于食积停滞,腕腹胀痛,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小儿酌减。
(二)蜜丸的制备大山楂丸【处方】山楂 1000g 六神曲(麸炒) 150g 麦芽(炒) 150g 【制法】以上3味药,取处方量的1/4,粉碎成细粉,过七号筛,混匀;另取蔗糖150g,加水67.5mL 与炼蜜150g,混合,炼至相对蜜度约为1.38(70℃)时,滤过,与上述细粉混匀,制丸块,搓丸条,制丸粒,每丸重9g,即得。
【功能与主治】开胃消食。
用于食积内停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胀腹闷。
【用法与用量】口服。
一次1~2丸,一日1~3次,小儿酌减。
(三)滴丸的制备(1)苏冰滴丸【处方】苏合香 0.5g 冰片 1.0g 聚乙二醇-6000 3.5g 【制法】取聚乙二醇-6000置蒸发皿中,于水浴上加热至全部熔融,加入苏合香及冰片,搅拌至熔化。
将熔融的药液转移至贮液器中,通入80℃~85℃循环水保温,打开贮液器下端开关,调节滴出口与冷却剂间的距离,控制滴速为每分钟30~50滴,待滴丸完全冷却后,取出滴丸,摊于滤纸上,擦去表面附着的液状石蜡,装于瓶中,即得。
每粒重50mg。
【功能与主治】芳香开窍,理气止痛。
用于冠心病,胸闷,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用法与用量】口服。
常用量,一次2粒~4粒,一日三次,发病时可含服或吞服。
(2)氯霉素耳滴丸的制备【处方】
氯霉素(Chloromycetin) 1g PEG6000(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6000)2g 【制法】取PEG6000,置微烧杯中,于水浴上加热至熔化,再加入氯霉素至全部溶解,搅匀,迅速移入80℃保温的滴管中,打开滴管开关,液滴自然滴入用冰冷却的液体石蜡中成丸,滴毕,放置0.5小时,滤除冷却剂,滴丸置于吸水纸上,吸取滴丸表面的液体石蜡(必要时可用乙醇或乙醚洗涤),揩净,自然晾干10分钟,即得。
注:①氯霉素在水中溶解度很小(1:400),不易在脓液中维持较高浓度。
水溶性的聚乙二醇6000熔点较低(54℃~60℃),能与氯霉素互溶,故氯霉素在耳滴丸中分散度大、溶解快、奏效迅速。
普通丸、片与水接触后很快崩散并随脓液流出或阻塞耳道妨碍引流,但本耳丸接触脓液时,仅有部分聚乙二醇溶解,其余部分仍保持丸形,且有一定硬度,故有长效、高效的特点。
②滴丸应大小均匀,色泽一致,不得发霉变质。
③滴丸的成型与基质种类、含药量、冷却液以及冷却温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④根据药物的性质与使用、贮藏的要求,滴丸还可包糖衣或薄膜衣,也可使用混合基质。
(3)滴丸的质量检查【溶散时限】照崩解时限检查法检查,除另有规定外,应符合以下规定。
采用升降式崩解仪,将吊篮通过上端的不锈钢轴悬挂于金属支架上,浸入温度为37±1℃ 的恒温水浴中,调节水位高度使吊篮上升时筛网在水面下15mm处,下降时筛网距烧杯底部 25mm,支架上下移动的距离为55 mm±2mm,往返频率为每分钟30次~32次。
按上述装置,但不锈钢丝网的筛孔内径应为0.42mm;除另有规定外,取滴丸6粒,分别置于上述吊篮中的玻璃管中,每管各加一粒,启动崩解仪进行检查。
各丸应在30分钟内溶散并通过筛网。
如有1粒不能完全溶散,应取6粒复试,均应符合规定。
【重量差异】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规定:平均重量重量差异限度 0.03g 以下或0.03g 0.03g 以上至0.3g 0.3g 以上±15% ±10% ±7.5% 取供试品20丸,精密称定总量,求得平均丸重后,再分别精密称定每丸的重量,每丸重量与平均丸重相比较,超出限度的不得多于2丸,并不得有1丸超出限度一倍。
四、思考题 1.用泛制法制备水丸过程中,丸粒不易长大,且丸粒愈泛愈多,或者丸粒愈泛愈少,是何原因?如何解决? 2.用塑制法制备蜜丸时,一般性药粉、燥性药粉、黏性药粉其用蜜量、炼蜜程度、和药用蜜温度应怎样掌握? 3.滴丸有何特点?制备滴丸时应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