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进展_安虎森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及其趋势

学术动态综述 《生产力研究》No.1.2004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及其趋势安虎森,邹 璇(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摘 要】 本文详细地讨论了国内外区域经济学形成和发展历史,详细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预测了国内外区域经济学今后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的研究内容。
本文指出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然而因国情不同,这种理论体系并非完全适合于我国,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是相当紧迫的任务。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因而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强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这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上的主要区别。
在我国,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政策,将是区域经济学主要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 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政策【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04)01—0180—07 区域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协调。
在经济学大家族中,区域经济学是最年轻的学科之一,又是应用性强、综合性强的学科之一。
尽管他的发展历史很短(只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但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坚定的发展方向和巨大研究潜力的成熟的经济学科之一。
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一)国外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尽管区域经济学是相当年轻的经济学科,但从经济学发展历史上看,人们为搞清楚空间问题作了种种尝试,最早的例子是杜能(1826)的有关农业土地利用区位的经典分析,还有韦伯、帕兰德、霍特林、普雷德尔、克里斯泰勒、廖什等,为空间经济分析做出了各种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区域经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区域经济学作为空间经济问题的分析框架,被人们所接受(后来还包括城市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一般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时,做出很简单也是很不现实的假定,即所有生产和消费都集中在一个地点上,这样他们就剔除了空间因素这一极其重要而很棘手的变量。
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形成与演进

2 0 1 5 年 第9 期
创新 以及 经 济政 策等 的作用 。
2 . 国外 区域 经济 理论 的形成
消 费市场 的距 离 的远 近对农 作 物 的布局 有重 大 影 响, 他计 算 出各种 农作 物组 合 的最合 理 的分 界线 ,
并 划分 成 六 个 同心 圆状 的 农 业 圈。 韦 伯 ( 1 9 0 9 ) 开 创性地 分 析 了区域 间 、 国家 间 的经 济 区位 , 认 为 理 想 的厂商 区位 是生 产和 分配 过程 中所 需运 输 里 程 最短 和货 物重 量最 少 的地点 。他 在运 输 费用 之
我 国区域 经济 理论 形成 与演进
安 虎 森 肖 欢
摘 要 自1 9 4 9年 以来 , 我 国先后提 出和 完善 了生产力均衡 布局理 论、 区域非 均衡 发展 理论、 区域协 调
发展理论 、 中国特有 的城 乡统筹理论。 目前 正实施 四大板 块和 三大支撑 带组合战略 , 其核 心是 实现 经济 活动 空间拓展 以及 区域经济一体化 , 也是重 塑国 内、 国外经 济地 理的过程 。尽 管经 济活动空 间拓展 以及 区域 经济
勒 的 中心地理 论 、 廖 什 的市 场 区 理论 以及 胡 佛 的 区域 经 济学 和艾 萨 德 的 区域 科 学 , 再 到 克 鲁 格 曼 的新 经 济 地 理 学 , 经历 了 1 0 0多 年 的 发 展 历 史 。 而 在 国内 , 区域 经 济学 理 论 的发 展 也走 过 了将 近
4 O年 的发 展历 程 。 1 . 国外 区位理 论 的形 成
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的核心是我国经济活 动 空 间的拓 展 , 包括 国 内空 间和 国外 空 间的 拓展 ,
安虎森+演化经济地理学—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比较

3
Alongso(1964)城市经济学:阿隆索把杜能的理论进一步延伸为城市经济学 的理论基础,然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又十分狭窄,它没有考虑城市和区域之 间的经济联系,因而城市经济学中的城市成了“漂浮的岛屿”。 Hotelling(1929)空间竞争模型:霍特林空间竞争模型是把空间融入到主流经 济学中的另一种尝试,然而遗憾的是与他同时代的经济学们只是把该模型视为解 释市场失灵的寡头垄断模型。 (3)空间不可能定理
空间不可能定理告诉我们,在新古典范式中是无法处理空间维度的。上述尝 试并没有取得成功,这与新古典经济理论无法放弃传统的规模收益不变范式有着 直接关系,因为一旦放弃规模收益不变的范式,则市场将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如 果不存在规模经济,那么经济活动是完全可分的,任何经济活动可以划分为最基 本的生产单元,并存在于任何空间范围内,因此此时任何规模的城市甚至连一个 小村庄也不可能存在,整个经济系统由均匀散布的一个个自给自足的家庭农场或 家庭作坊所组成,因为此时只有这种自给自足的家庭农场或家庭作坊的均匀散布 才是最有效的。这种结果,尽管在新古典的一般竞争均衡分析框架内存在均衡解 ,但这种均衡解是无区际贸易和无运输活动的均质世界。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 (1977)为此提供了合理的工具。
演化经济地理学
—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比较
1
1、经济学与地理学的对话 2、演化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地理学
3、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应用
—微观、中观与宏观
4、演化经济地理学对我国的启示
2
一、经济学与地理学的对话
1、经济学与地理学融合的尝试
(1)经济学和地理学长期以来缺乏必要的联系 在地理学家看来,经济学家把空间及其主要组成要素看成是均质的,或者是 忽略空间要素(库姆斯等,2008)。在许多情况下,空间在经济学家眼里是中性 的。在经济学家看来,地理学家强调的是异质空间,因而地理学家的分析和评论 缺乏严谨的定量分析,只是对经济现象一种描述(约万诺维奇,2009)。 尽管经济学家和经济地理学家的大量的研究工作是相互重叠和相互补充的, 但是在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讲,经济学家在抽象的 和同质的空间中,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探讨一般规律或机制;经济地理学 家强调的是异质空间,分析的是在经济活动这种异质空间中的不同形式。 (2)空间纳入主流经济学中的尝试: von Thünen (1826)农业区位:冯•杜能(1826)曾尝试性地把空间纳入到经 济学分析中,然而冯•杜能的这一研究没有引起主流经济学家的足够的重视。
中国分割的经济空间:基于区域间经济增长溢出的实证研究

中国分割的经济空间:基于区域间经济增长溢出的实证研究颜银根;安虎森
【期刊名称】《当代经济科学》
【年(卷),期】2014(036)004
【摘要】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阐述了经济空间的E-关联和K-关联,使用1979-2011年全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区域间的增长溢出效应和区域经济运行空间特征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形成了东部地区“外向型”和内陆地区“内向型”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运行格局;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内陆地区没有形成溢出效应,相反内陆地区经济增长对东部地区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内陆地区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经济关联,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表现出“互补型”区域关系,而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表现出“竞争型”区域关系.由于我国经济空间是分割的空间,因此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是要形成全国“统一”的经济空间和内陆“互补型”经济空间.
【总页数】11页(P47-57)
【作者】颜银根;安虎森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1;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金融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基于东、中、西部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J], 唐松
2.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与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的视角 [J], 彭连清
3.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分析 [J], 蒋南极
4.川渝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J], 孙凌宇;罗杨帆
5.川渝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J], 孙凌宇;罗杨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有关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的一些思考(下)

我们生活在规模收益不变或递减的世界中, 那么我
易是扩展市场规模并兑现规模收益递增特性的途 径 - 。这种规模经济对单个企业而言是外部 的, 1 ¨
们无法解释现实中大量存在大型企业的现象。 当所有投入等 比例增长 时, 如果产 出的增长
1 模 收益递增 与不 完全竞 争 .规 区域 经济学 研 究 区域 经 济现 象 时 的理论 基 础 是规模收 益递 增 , 管是 城市 还 是 区域 经 济发 展 , 不
都存在这种规模收益递增现象。如果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 把由家庭和小型企业来生产所有社会财富 看成是“ 零细市场经 济” 那么现 实 当中并 不存在 纯 ,
[ 关键 词] 区域 ; 区域经济 学; 经济地理 学; 新 分层结构 ; 自组织 能力; 专业化分工; 经济组织
j 中图分类号 :27 F0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 … … … … …
文章编号 : 0-32(08O—01—0 1 4 96 20 )2 1O 6 0
… … … … … … … … .. … . … … … … … … … … …
i
…
作者简介 : 安虎森 , , 男 朝鲜族 , 经济学博 士 , 南开 大学经济 研究所 教授 、 士生导师 , 博 主要 研究方 向 : 区域经 济理
论 。天 津 3 0 7 0o1
三、 区域 经济 学的基 础理论
部 门进行 生 产 , 因此不 同 的 企 业 成 了 在 其 生 产 领 域 的垄断 者 。尽 管 这 些 厂 商 都 具 有 垄 断 特 征 , 但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区域经济学思想分析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区域经济学思想分析自1969年第1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以来,截至2010年,已有67人获得该奖项,其中不少获奖者的学术观点涉及区域经济学。
如1971年的获奖者库兹涅茨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布的观点,1974年的获奖者缪尔达尔关于区域发展循环积累因果效应的观点,1979年刘易斯的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后发地区的发展思想等。
尤其是2008年的克鲁格曼,因其对贸易模式和区域经济活动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分析这些经济学家的相关学术思想,对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区域经济学思想对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涉及区域经济学方面的内容和观点主要集中在区域差异与贸易、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区域竞争与合作等的分析和解释上。
具体来讲,有30余位获奖者的学术思想涉及这些内容。
1.区域差异与贸易截至目前,有4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涉及区际贸易和区域差异(表1)。
这些学者的思想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或经济地理学科内容体系的一部分(孙久文等,2010;李小建等,2010;安虎森,2008;魏后凯等,2006),并成为相关领域学者研究的基础和进一步验证、挖掘的参照。
俄裔美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于1955年在《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Kuznets,1955)一文中提出的“倒U”型曲线假说对区域经济差异理论有重要启迪。
库氏通过分析经济增长早期阶段的普鲁士(1854-1857),经济发展后期阶段的美国、英国和德国萨克森地区(1880-1950)人均收入差距的统计数据,总结并提出了收入不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演化规律,即“倒U型曲线”假说。
该假说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处于较低水平,随着经济不断增长,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并趋于稳定,当经济进一步增长时,收入差距又逐渐缩小。
库氏的研究并非基于某一地区的时序数据,而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多个地区数据,但已经暗含了收入的区域差异思想。
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进展_安虎森

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进展
安虎森 季赛卫
摘要: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围绕着这一议题,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里,
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转变。其中, 演化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领域最新的一次转变, 它把经济看 成是一个种群系统, 研究空间在随时间的演化过程中起到何种作用的问题, 其理论构架由广义达尔文主义、 路径 依赖和复杂性理论组成。利用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可以解释产业聚集区、 工业区、 城市的形成过程, 从而找出空 间非均衡发展的规律,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学习与实践 2014 年第 7 期
(Novelty ) 现象的出现, 种群之间 动力来自于新奇 是共同演化的; (2 ) 从空间角度, 强调地理是创新 的重要维度,它能够为创新或空间活动的差异提 供分析的视角 (刘志高、 崔岳春, 2008 ) 。这样演化 经济地理学主要关注 (1 ) 经济新奇 (创新、 新企业、 新产业 ) 的空间分布; (2 ) 经济代理人 (个体、 企业、 各种机构 ) 的微观行为导致的经济活动的空间结 构; (3 ) 经济景观的自组织过程; (4 ) 路径创造和路 径依赖对经济景观空间分布的影响以及这些过程 对特定区位的依赖性 (Martin & Sunley, 2006 ) 。 当然, 演化经济地理学本身是演化思想在经济 地理学中的应用, 其核心是要从演化的角度解释地 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在吸收演化经济学相关概 念的时候, 首先要做的是概念的转换、 辨析和界定。 现有的文献解释经济现象时, 往往用一些概念去解 释某种经济现象而用另一些概念去解释另一种经 济现象, 但这些概念之间有何联系以及能否放到统 一的框架中去进行解释还不是很清楚的。同时, 生 物进化论是演化思想和概念的主要来源, 然而它本 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不断产生新的概念, 这些 概念和原有的概念能否融入到新的分析框架中都 还很不清楚。 本文尝试对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 念、 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 应用进行梳理, 以期大家对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及 应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 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的惯常组织程序是由企业过去的经验知识和缄默 知识所构成的, 而其他企业很难模仿这些知识, 因 此,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是企业能力的体现, 决定 了其竞争力强度的大小 (Teece et al., 1997 ) 。市场 环境通常作为选择机制,它的主要功能是对不同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进行筛选,根据企业对市场 环境的适应程度来决定企业的增长率。由于市场 竞争和制度约束,惯常组织程序的多样性随时间 在不断地减弱,而创新又能使得组织程序的多样 性增强, 两者就决定惯常组织程序的多样化程度。 因此, 在区域经济中, 企业的演化过程可以描述为 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惯常组织程序的变 化过程 (Boschma & Frenken, 2003、 2006 ) 。 在空间维度上, 由于受到认知度、 地理接近性 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常具有本地 化的特征,这些本地化特征主要是通过企业设立 新部门、企业衍生组织以及劳动力流动性等来体 现出来的 (Essletzbichler & Rigby, 2007; Klepper, 2007 ) 。在本地企业中, 新的企业与原有旧企业之 间的技术关联性很强 (Frenken & Boschma,2007; Boschma & Frenken, 2011 ) 。在这种衍生发展过程 中,不仅存在路径依赖而且还存在区位依赖 (Martin & Sunley, 2006 ) 。 在时间维度上, 成功的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不 仅生存概率很高, 也很容易被传承和扩散。 一旦某种 惯常组织程序在某个区域变成主导性的惯常组织程 序, 则这些惯常组织程序的随后演化主要发生在该 区 域 内 (Rigby & Essletzbichler, 2005; Boschma & (一 ) 演化的核心对象: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 演化经济地理学沿用了演化经济学中的纳尔 逊和温特 (1982 ) 的观点, 即把企业的惯常组织程 序作为分析的基本对象。 在演化过程中, 企业的惯 常组织程序起到的作用类似于生物中基因所起到 6 的作用。 在不确定性情况下,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 是企业用来进行生产和决策的主要的依据。企业 Wenting, 2007 ) 。因此, 企业惯常组织程序的时空演 化过程, 导致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基于“新”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时以降低 关税和增加 配额 的方式 ,对转移 的 中 国企 业 实施 单边 贸易保 护。 最后 通过 数值模 拟得 出,中 国企 业
“走 出去 ”的地 区排序为 南亚 、东盟、中东欧 、独联体、中亚、蒙古。
[关键词 ]空间经济 学;市场规模 ;技术优势 ;中国企业“走 出去 ”;贸易政 策
中 图 分 类 号 :F127
关 于企业 转 移 的研 究 ,得 益 于 “新 ”新 经 济 地 理学 的发展 ,21世纪初 以 Mehiz为代表 的学者拓 展 以微 观主 体 异 质 性 为 主 的 研 究 范 畴 , l 将 企 业 异质 性融 入 新 经 济 地 理 学 模 型 ,研 究 企 业 出 口行 为 和企业 区位 选 择 。在 企 业 区位 选 择 方 面 ,Bald- win与 Okubo(2006)将 Mehiz(2003)异 质性 企业 垄 断模 型 与 自由资 本 (FC)模 型相 结 合 , 分 析 了企 业转 移行 为 。他 认 为 企 业 转 移 存 在 两 种 效 应 ,一 是企 业 分 类 选 择 效 应 ,二 是 企 业 区位 选 择 效 应 。 即随着贸易 自由度的提高 ,效率最 高的企业 首先 会选 择市 场 规模 较 大 的地 区 ,而 效 率 较低 的 企业 会 留在边 缘 区 ,这一 过 程是 非 随机 ,且 最终 自发 形 成 中心— —外 围 空 间 结 构 ;之 后 Okubo(2010) 和 O ̄aviano(201 1) 的研 究也 进 一步 证 实上 述 结 论。Okubo(2009) 还将 新经 济地理学 的 FCVL 模型 与企 业 异 质性 模 型 相 结 合 ,分 析 了 贸 易 自 由 度与 异质 性企业 区位选 择 的关 系 ,研 究 发 现 ,随着 贸易 自由度 的 提 高 ,企 业 区位 选 择 不 是 突发 性 而 是渐进 性 ;Schr6der和 S0rensen(2012) 将 技 术进 步融入 Meltiz(2003)的模 型 中 ,研究 发 现企业 区位 选 择是 一 个 动态 过 程 ,低 效 率 的企 业 首 选 退 出 国 外 市 场 ,其 次 是 国 内 市 场 ;Ehf lich 与 Seidel (2013) 还研究 了企业异 质 性强度 与 企业 区位选 择 的关 系 ,他认 为企业 异 质 性 越 强 ,企 业 越 会集 聚 在一起 。除 了上 述 国外 学 者 的研 究 ,国 内学 者 何 雄 浪 (2012) 建立 了包 含企 业 异 质性 的 FCVL模 型,研究了本地市场效应 、人力 资本流动、集 聚租 金 与企 业 区位 选 择 的关 系 ;陈 建 军 (2013) 从 一 个 “新 ”新 经济 地 理 学模 型 的研 究 得 出 ,企 业 异 质 性 即可 能是 集 聚力 、也 可 能 是 分散 力 ,低 效 率企 业 一 般 会 “抱 团 ”来 抵 消 外 部 竞 争 力 ;叶 金 珍 (2017) 10 3研究了腐败 、转移支付与区域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与实践 2014 年第 7 期
(Novelty ) 现象的出现, 种群之间 动力来自于新奇 是共同演化的; (2 ) 从空间角度, 强调地理是创新 的重要维度,它能够为创新或空间活动的差异提 供分析的视角 (刘志高、 崔岳春, 2008 ) 。这样演化 经济地理学主要关注 (1 ) 经济新奇 (创新、 新企业、 新产业 ) 的空间分布; (2 ) 经济代理人 (个体、 企业、 各种机构 ) 的微观行为导致的经济活动的空间结 构; (3 ) 经济景观的自组织过程; (4 ) 路径创造和路 径依赖对经济景观空间分布的影响以及这些过程 对特定区位的依赖性 (Martin & Sunley, 2006 ) 。 当然, 演化经济地理学本身是演化思想在经济 地理学中的应用, 其核心是要从演化的角度解释地 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在吸收演化经济学相关概 念的时候, 首先要做的是概念的转换、 辨析和界定。 现有的文献解释经济现象时, 往往用一些概念去解 释某种经济现象而用另一些概念去解释另一种经 济现象, 但这些概念之间有何联系以及能否放到统 一的框架中去进行解释还不是很清楚的。同时, 生 物进化论是演化思想和概念的主要来源, 然而它本 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不断产生新的概念, 这些 概念和原有的概念能否融入到新的分析框架中都 还很不清楚。 本文尝试对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 念、 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 应用进行梳理, 以期大家对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及 应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 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的惯常组织程序是由企业过去的经验知识和缄默 知识所构成的, 而其他企业很难模仿这些知识, 因 此,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是企业能力的体现, 决定 了其竞争力强度的大小 (Teece et al., 1997 ) 。市场 环境通常作为选择机制,它的主要功能是对不同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进行筛选,根据企业对市场 环境的适应程度来决定企业的增长率。由于市场 竞争和制度约束,惯常组织程序的多样性随时间 在不断地减弱,而创新又能使得组织程序的多样 性增强, 两者就决定惯常组织程序的多样化程度。 因此, 在区域经济中, 企业的演化过程可以描述为 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惯常组织程序的变 化过程 (Boschma & Frenken, 2003、 2006 ) 。 在空间维度上, 由于受到认知度、 地理接近性 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常具有本地 化的特征,这些本地化特征主要是通过企业设立 新部门、企业衍生组织以及劳动力流动性等来体 现出来的 (Essletzbichler & Rigby, 2007; Klepper, 2007 ) 。在本地企业中, 新的企业与原有旧企业之 间的技术关联性很强 (Frenken & Boschma,2007; Boschma & Frenken, 2011 ) 。在这种衍生发展过程 中,不仅存在路径依赖而且还存在区位依赖 (Martin & Sunley, 2006 ) 。 在时间维度上, 成功的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不 仅生存概率很高, 也很容易被传承和扩散。 一旦某种 惯常组织程序在某个区域变成主导性的惯常组织程 序, 则这些惯常组织程序的随后演化主要发生在该 区 域 内 (Rigby & Essletzbichler, 2005; Boschma & (一 ) 演化的核心对象: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 演化经济地理学沿用了演化经济学中的纳尔 逊和温特 (1982 ) 的观点, 即把企业的惯常组织程 序作为分析的基本对象。 在演化过程中, 企业的惯 常组织程序起到的作用类似于生物中基因所起到 6 的作用。 在不确定性情况下,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 是企业用来进行生产和决策的主要的依据。企业 Wenting, 2007 ) 。因此, 企业惯常组织程序的时空演 化过程, 导致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
( 二 ) 解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化的基 本 理 论
1.广义达尔文主义。 到目前为止, 广义达尔文 主义是演化经济地理学中应用最多的一种理论 。 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多样性 、 选 择性 、 保留性原则,简称为 VSR 原则 。 按 照
学习与实践 2014 年第 7 期
(2006, 2010 )的观点, 这种理 Hodgson & Knudsen 论认为所有的演化过程, 包括经济领域, 都可以由 VSR 三原则来解释。尽管这些原则在不同领域的 具体性质和运作差异很大,经济领域与生物领域 相应的部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如果没有这三 原则, 我们无法对经济系统的演化过程进行解释。 在演化经济地理学中, Essletzhichler & Rigby (2007 ) 应用广义达尔文主义系统地解释了经济活 动在区内和区际的变化过程。他们认为企业的多 样性体现在一系列的层面上, 如产品类型、 生产技 术、 组织形式、 生产区位以及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 等层面上。 选择是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的, 适应性 较强的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会保留下来并进一步 得到完善和补充,而适应性较差的企业惯常组织 程序则被淘汰出局。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具有一 定的惰性, 它可以保留下来, 在短期内是很难改变 的, 这也解释了不同企业在绩效方面的现时差异。 但在长期, 企业可以通过创新、 学习和模仿来改变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从而使其能够面对复杂的 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在经济系统中, 多样性、 选择性和保留性是内 生关联的。 多样性是市场竞争和创新过程中的不可 避免的副产品。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 企业尽其所 能来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增加生产效率来获取竞争 优势。然而, 效率只有在市场竞争中才能体现。因 此, 在市场竞争环境中, 企业不得不进行创新, 开发 新产品, 开拓新市场, 使用新的生产材料和生产过 程来获取竞争优势。同时, 市场竞争的选择过程也 决定了企业的盈利性、 增长前景以及形成新的惯常 组织程序的能力。 选择的结果同时也改变了企业竞 争的市场环境: 选择机制使得效率低的企业退出市 场, 效率高的企业进入市场, 现有企业重新进行调 整。 一般来讲, 生产效率高的企业, 收入转化成利润 的能力也高,因此这些企业会扩大他们的生产规 模。选择性与保留性也是相关的, 企业的惯常组织 程序具有类似于基因的作用, 它具有学习效应的遗 传特征, 使得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得以遗传和保留 下来, 企业的特征得以延续下去 (Metcalf, 1998 ) 。 但 从长期来看,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也会发生变化, 为了适应环境, 企业进行创新、 学习、 模仿来适应其 变化的环境,同时这种变化也是改变环境的一部 分。 只要经济代理人的行为是有限理性且导致不同 行为方式的惯例的存在,那么选择将会起到作用, 从而使得经济不断演化。 2.复杂性理论。复杂性理论最早起源于系统 动力学的研究,复杂性理论认为系统演化的动力 本质上来源于系统内部,微观主体的相互作用产 生中观和宏观的复杂性现象。复杂性理论认为系 统中的成员具有适应性,能够与环境以及其他主 体进行相互作用。 在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中, 通过 学习或经验累积来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 。 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有: 非线性互动 、 非决定性 、 出现 (Emergence ) 和自组织性等 (见表 1 ) 。 Martin & Sunley (2007 ) 把复杂性理论引入到演化经济地 理学中, 认为复杂性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如自组织、 出现和适应性,可以解释经济体空间结构的出现 和变化、 区域经济的兴衰史 、 区域和城市对技术 、 市场、政策等因素变化的适应能力大小以及为什 么某些生产活动就发生在特定地理空间中等问 题。 如果把经济景观看成是一个复杂系统, 那么它 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多样化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嵌 套现象中。空间与复杂性的关系可以从经济系统 的模块化、 层次性以及开放性来表现。 从复杂理论 角度来看,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可以从工业区、 产业 聚集区、 城市、 区域、 经济网络等经济活动中观的 空间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差异角度来进行解释的 。 也就是,简单且无序的企业的微观行为导致工业 区、 产业聚集区、 城市、 区域、 网络等经济活动中观 7 结构的出现,而这些中观结构的区际差异导致了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中观结构又对微观行为
经 济
学习与实践 2014 年第 7 期
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进展
安虎森 季赛卫
摘要: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围绕着这一议题,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里,
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转变。其中, 演化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领域最新的一次转变, 它把经济看 成是一个种群系统, 研究空间在随时间的演化过程中起到何种作用的问题, 其理论构架由广义达尔文主义、 路径 依赖和复杂性理论组成。利用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可以解释产业聚集区、 工业区、 城市的形成过程, 从而找出空 间非均衡发展的规律,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学习与实践 2014 年第 7 期
也就是这些产业聚集区、 高新区等 主体进行反馈, 中观空间结构对微观行为主体而言又成了外部 性、 知识和技术溢出的主要源泉。 这些正的外部性 和溢出效应会导致经济活动进一步的空间集中, 从而导致区际经济发展的更加不平衡。 3.路径依赖理论。 路径依赖通常被视为经济景 观的 “基本特征” 。 路径依赖的基本含义是指经济系 统一旦进入某一路径, 则因惯性的力量不断进行自 我强化,使得该系统锁定在这一特定路径上 (Arthur, 1994; David, 1988 ) 。其基本理论以代理人 有限理性理论为基本起点, 反对新古典经济学类型 人假设和均衡分析方法, 坚持历史的重要性, 从时 间和空间二个维度来解释在具体时空背景下的经 济变迁规律。EEG 在应用路径依赖理论时, 试图基 于广义达尔文主义和复杂理论的相关概念建立一 个更加系统的路径依赖理论 (Boschma & Martin, 2007; Essletzbichler & Rigby, 2007 ) 。路径依赖理论 在演化经济学中的使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技术锁 定、动态报酬递增和制度迟滞 (王周杨等, 2013 ) 。 Martin & Sunley (2006 ) 认为, 在经济地理学中, 路径 依赖或锁定效应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区位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