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歌德谈话录】有感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2000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2000《歌德谈话录读后感》《歌德谈话录》这本书,就像是一位智者在与我面对面地交流,让我受益匪浅。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歌德的时代,亲身感受着他的思想和情感。
歌德对于文学、艺术、人生的见解,犹如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歌德强调了经验对于创作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作家只有通过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真正描绘出真实而深刻的作品。
这让我明白了,想要写出有深度、有内涵的东西,不能仅仅依靠想象,而要去亲身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
比如,我们在写作中想要描绘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果没有对类似情感的亲身经历,就很难写出能够打动人心的文字。
他还谈到了艺术的真谛。
歌德认为艺术应当是自然而真实的表达,而非刻意的雕琢。
这使我反思了当下一些过于追求形式和技巧的艺术作品,它们往往失去了灵魂和生命力。
真正的艺术,应该是从内心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是对生活、对人性最本真的反映。
就像一幅好的画作,它不仅仅是色彩和线条的组合,更是画家情感和思想的倾诉。
在人生的观点上,歌德的看法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主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他认为,这些挫折并非是命运的捉弄,而是成长和进步的机遇。
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不再抱怨和沮丧,而是努力从中寻找转机和希望。
歌德对于创新和传统的关系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创新不能完全摒弃传统,而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突破。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的社会发展,在追求新技术、新观念的同时,也不能忘记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传统价值和智慧。
书中歌德对于人性的洞察也令我印象深刻。
他深知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既看到了人的善良和美好,也不回避人的自私和贪婪。
这种全面而客观的看法,让我在与人交往中更加理解和包容他人,不再简单地以片面的观点去评判一个人。
通过阅读《歌德谈话录》,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不仅仅是在自己的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更是能够以其智慧和见解影响着后人的思考和行动。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歌德谈话录读后感1《歌德谈话录》一书,感触颇深。
之前曾听说这本书被挑剔的尼采誉为用德文写出的最重要的散文。
它记录下了歌德晚年最成熟的思想和实践经验,涉及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字里行间透露出歌德对于实践、艺术以及世界的眼光,构成了歌德的智者之言,给人以精神的启迪和提高。
读了这本谈话录,会有一种从内心生出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对于谈话录的形式并不了解,读了《歌德谈话录后》,发现谈话录的方式是比较好的,能够进入生活,深入浅出地表达事物,能够吸引读者。
对于歌德的了解,我同样只是模糊不清的,有将近二百年的时间距离,但是他的话语中闪耀着的智慧和学理之光,总给人以跨越时空,穿透历史的感觉。
“对于任何理论来说,实践是试金石。
”歌德借浮士德之口说出了“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的警句,他厌倦脱离实际的一切学问,告诫世人“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真理并不是‘上帝’恩赐给你的,而是靠你自己去独立地发现的。
”,他同时指出,“所有时代的科学家都有一种心向,即认识生气勃勃的形成物,在联系中把握它们外在的、可见的和可以触摸的部分,把它们作为内在的东西的预兆加以接受,这样就能通过观察在一定的程度上掌握整体。
”这些一系列的话语尽管我仍然无法透彻了解领悟,但言语中吐露的是一个伟大的人对于世界的评价。
歌德的实践和他艺术的眼光也是密不可分的。
他强调艺术应以自然和现实生活为基矗“诗人要做的事,是根据由现实生活提供的动机,把有待表现的要点组织成为一个优美的、生气勃勃的整体。
”,还特别强调“精灵只显现于完全积极的活动力中。
”从中我们可以明白,天才只有在积极的创作活动中才能发挥作用,否则无异于平凡人。
对于文化传承,前赴后继歌德同样予以重视。
“莎士比亚给我们的是用银盘装的金苹果。
我们通过学习他的作品得到了他的银盘,但我们装入银盘的只是土豆,这太糟糕了,”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得歌德领略了太多的人生与艺术生命的问题,同时也让我们这些读者去慢慢品位。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歌德谈话录》是德国文学巨匠歌德的一部重要著作,记录了他与友人们的对话和思考。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而著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生、艺术和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我被歌德在书中对于人生的思考所感动。
他认为人生是一场旅程,充满了挑战和机遇,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成长。
他强调了个人的自由和责任,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而不是依赖于外部的力量。
这种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对自由的追求,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其次,我对歌德在书中对艺术和文学的看法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精神的表达,是对生活和世界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他强调了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认为他们应该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启发和鼓舞人们,让他们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这种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艺术家的崇敬,让我对艺术和文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我对歌德在书中对于人类社会和历史的思考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奋斗。
他强调了个人的责任和社会的责任,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种对社会的关怀和对历史的思考,让我对人类社会和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读完《歌德谈话录》后,我对人生、艺术和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歌德的思想和语言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思考,对艺术和文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人类社会和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让我受益匪浅,深受启发。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歌德谈话录〉读后感》读完《歌德谈话录》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心灵之旅。
这本书不是那种干巴巴讲道理的书,而是像和一位睿智的老朋友聊天,轻松又自在。
歌德在书中分享的种种见解,就像是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新大门。
书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歌德对于艺术和创作的看法。
他说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绘画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决定去郊外写生。
我背着画架,带着颜料和画笔,满心期待地来到了一片开满野花的草地。
五颜六色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我打招呼。
我找了一个舒适的位置,支起画架,准备开始我的创作。
一开始,我满心欢喜,觉得眼前的美景肯定能被我完美地呈现在画布上。
可是,当我真正拿起画笔时,却发现事情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我想要画出花朵的娇艳,却怎么也调不出那种鲜艳的色彩;我想要描绘出微风拂过草地的动感,可笔下的线条却显得那么生硬。
我着急了,额头上开始冒出细密的汗珠。
我不停地修改,可画面却越来越糟糕。
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我想起了歌德说的那句话:“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我突然意识到,我太过于追求完美地复制眼前的景象,却忽略了自己内心对于这片美景的感受。
于是,我放下画笔,闭上眼睛,深呼吸,用心去感受微风的抚摸,去聆听花朵的低语,去感受阳光的温暖。
当我再次睁开眼睛,拿起画笔时,我不再纠结于每一朵花的形状和颜色是否逼真,而是试着用线条和色彩去表达我内心的情感。
我用轻快的线条勾勒出微风的轨迹,用明亮的色彩涂抹出花朵的生机,用大片的蓝色渲染出天空的辽阔。
渐渐地,画面开始有了灵魂,不再是生硬的模仿,而是充满了我对这片美景的热爱和感悟。
当我完成这幅画的时候,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了。
我看着自己的作品,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虽然它可能不如专业画家的作品那么完美,但它却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承载了我那一刻最真实的感受。
通过这次经历,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歌德对于艺术的见解。
2024年《歌德谈话录》读书心得体会

2024年《歌德谈话录》读书心得体会《歌德谈话录》是德国文学家歌德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一本集合了歌德谈话和思考的书籍。
在2024年,我有幸读到了这部经典之作,并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思考对于当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引。
以下是我对《歌德谈话录》的读书心得体会,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深深被歌德的智慧和深思所打动。
《歌德谈话录》记录了歌德与朋友和学生们的对话,其中包含了对生活、艺术、哲学和人生意义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歌德具备超凡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智慧,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总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些对话,我深刻认识到了思考和探索的重要性,以及对于生活的深层次理解和体验的追求。
其次,歌德对于艺术和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歌德对于艺术的热情既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也体现在他的思考和谈话中。
他认为艺术是生活的灵魂,是人类对于生活的诠释和表达。
通过艺术,人们可以超越自我,感悟生活的真谛。
在阅读《歌德谈话录》的过程中,我对于艺术和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同时,歌德对于个人成长和人性的思考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他强调了个人的独特性和个性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才能和潜力,应该积极发掘和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这种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注,对于当代社会仍然非常重要。
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多样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追求个人的奋斗和成长,同时也要尊重和包容他人的不同。
另外,我在《歌德谈话录》中感受到了歌德对于人生意义和生命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是一段无尽的旅程,每个人都应该抓住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去探索和追求。
无论是在成功还是失败、喜悦还是痛苦中,人们都应该珍惜和体验生命的每一刻。
这种对于生命的热爱和珍惜,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面对快节奏和压力重重的生活,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于生命的热情和激情,珍惜每一天,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歌德谈话录》读后感1《歌德谈话录》是一本让人受益无穷的好书。
在书中,你会了解到精彩的论述和对白,还可以听到歌德对莎士比亚、拜伦、雨果、司汤达等著名诗人、作家的细致评价,以及他对政治、文艺、哲学、自然科学、宗教等多方面的独到见解。
老人的智者之言。
歌德的人道眼光是与他的艺术眼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当他强调文艺的崇高目的时,是想让人们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对丰富、净化、提升人的精神、智慧的重要意义。
歌德不仅用世界眼光把握文化的开放性,而且用世界眼光预视全球地理文明的发展。
就在1827年,他发下了三大誓愿:一、开凿巴拿马运河,打通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最近航道;二、把欧洲的两大河流多瑙河与莱茵河连接起来;三、开通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从西欧到印度洋的航程。
他说:“我想经历这三大事件,所以为了它们值得再活几个五十年。
”歌德1832年辞世,未能见到这三大誓愿的实现。
但在他去世三十七年后的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了;又过了四十五年(1914年),巴拿马运河也通航了;就在这期间,多瑙河与莱茵河也由一条运河连接起来。
读这本谈话录,有一种“体味智者之言”的愉快和满足。
歌德那些闪耀着智慧与学理之光的话语,虽说并非句句都是真理,但能时时给我们以精神的启迪、解放、洗礼和提升。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2前几天,我拜读了德国作家艾克曼的经典作品《歌德谈话录》。
这部书记载了歌德晚年的言行思想,将歌德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在德国文坛上,歌德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他的著名作品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歌德是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领先人物,在《歌德谈话录》中不难看出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古往今来,德国人都喜欢经典主义作品,而法国人则喜欢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如维克多雨果,罗曼罗兰,英国喜欢实用主义文学,即贴近生活,贴近自然。
不同的文学作品也决定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除了英法德之外,欧洲还有其他民族文化,如北欧,有卜易生,安徒生等作家,东欧主要以波兰和俄罗斯文学为主,更重要的是,欧洲诞生了著名的诺贝尔奖,成为全世界学者,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奖项。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歌德谈话录>读后感》读完《歌德谈话录》这本书,感觉就像和一位智慧的长者进行了一场深入灵魂的对话。
这本书没有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高深理论,反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真实的感悟。
在书中,歌德对于文学、艺术、人生的见解,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我思维的角落。
他对于创作的看法,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他说,创作者不能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要有自己内心坚定的方向。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写作经历。
那时候,学校组织了一场作文比赛,主题是“家乡的变化”。
我满心欢喜地投入到创作中,我写了家乡新建的高楼大厦,拓宽的马路,还有越来越多的商场和娱乐设施。
我自认为写得很不错,满心期待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
可当我把作文交给老师后,老师却给了我一些让我意想不到的建议。
她说,我的作文虽然描述了家乡表面的变化,但缺乏了对家乡人民内心感受的刻画,没有真正写出家乡变化给人们带来的情感冲击。
这让我一下子陷入了迷茫,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写作能力。
我想按照老师的建议去修改,可又觉得违背了自己最初的想法。
就在我纠结的时候,我想起了歌德的话,创作者要有自己的坚持。
于是,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作文,我决定在保留原有描述的基础上,加入更多关于家乡人民的故事。
我写了隔壁老奶奶从破旧的平房搬进了崭新的小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写了小时候一起玩耍的伙伴,因为家乡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能够留在家人身边;还写了村头的张大爷,看着曾经的农田变成了现代化的工厂,虽然有些不舍,但也为家乡的进步感到骄傲。
当我再次把作文交给老师的时候,老师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最终,我的这篇作文在比赛中获得了不错的名次。
通过这件事,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歌德关于创作的观点。
创作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表达和内心的坚守。
歌德还谈到了对于艺术的理解。
他认为艺术应该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这让我想起了一次参观画展的经历。
那次画展展出的大多是一些描绘日常生活场景的作品。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实乃幸事。
最近,我读了《歌德谈话录》,感受颇深。
这本书并非是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也不是充满理论阐述的学术著作,而是记录了歌德晚年生活中的思想交流与智慧闪光点。
然而,正是这种真实而又贴近生活的记录,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歌德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歌德,这位德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德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天空。
在《歌德谈话录》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卓越才华,更是他对人生、对世界深刻而独特的见解。
书中,歌德对于文学创作的观点让我深受启发。
他强调,文学创作应当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作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感悟力,才能捕捉到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并将其转化为动人的文字。
他说:“一个作家所写的东西,即使是虚构的,也应当具有现实的根基,让人读起来觉得真实可信。
”这让我明白了,好的文学作品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从生活中汲取养分。
同时,歌德对于艺术的看法也让我眼前一亮。
他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但这种模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通过艺术家的心灵和创造力,将自然之美升华。
他谈到:“艺术家应当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看到不平凡,从普通的景象中感受到独特的韵味。
”这使我意识到,艺术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的身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欣赏。
歌德对于人性的洞察更是入木三分。
他深知人性的复杂,认为人既有善良、美好的一面,也有自私、丑陋的一面。
在他的眼中,一个优秀的作家应当能够真实地描绘人性的多面性,而不是将人物简单地脸谱化。
这让我在看待他人和自己时,多了一份理解和宽容,明白了不能仅仅从表面去判断一个人的善恶,而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动机和原因。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感受到了歌德对于年轻一代的关怀和鼓励。
他愿意与年轻人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他说:“年轻人要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歌德谈话录》有感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当然他的作品思想之深邃以至于我们无法全然领会;但我认为读过艾克曼的这本《歌德谈话录》,至少可以拉近一点与大师之间的距离。
《歌德谈话录》中涉及了许多主题,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政治等,反映了歌德所处时代的文艺思潮和他个人的人格、作品风格、思想等。
艾克曼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诗人,更是一位热爱生活,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老人。
也许歌德的许多作品我们都还看不大懂,譬如《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等这些传世名篇。
但是至今我的枕边都放着一本《歌德文集》。
欣赏这些作品需要的不仅仅是一颗向往着文学艺术的心,更重要的是深厚的文学功底,时间的沉淀,和对作品相关文化环境的了解和理解。
或许我们还无法汲取这些伟大作品中的精神内核,但幸运的是,艾克曼的这本《歌德谈话录》让我在歌德的身上找到了简单而极其重要的一些东西,比如要有志存高远而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的人生态度;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要从现实出发;对待专业要集中精力、心无旁骛等等。
这些都让我看到歌德虽然生活在早我们几百年的时代里,但他却是如此的清明,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独立而伟大人的格。
而我也想说,这本书有太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正如上述的,书中第一次记录就谈到,歌德的热情和蔼令艾克曼无比的幸福和感激。
他说“他的每句话都表现出慈祥和对我的爱护。
”在之后的章节中,艾克曼也多次用“热情”、“和蔼”等词来表达自己
对歌德的敬意。
众所周知,歌德的诗歌是无人不喜,无人不读的。
所以诗歌创作也作为歌德生活的重要内容写进了谈话录中。
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你不会缺乏作诗的动因。
但是写出来的必须全是应景即兴的诗,也就是说,现实生活必须既提供诗的机缘,又提供诗的材料。
一个特殊具体的情景通过诗人的处理,就变成带有普通性和诗意性的东西。
我的全部诗歌都是应景即兴的诗,来自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坚实的基础。
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诗。
”这段话的意思很容易理解,歌德告诉我们诗歌的创作要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出发,诗人不应被诗歌的形式架空,诗人作诗就是要在平凡的事件中见出另一个更深的层面或者说更具意义的层面。
这样的忠告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他还说过,每个人都自信有自知之明,因此许多人彻底失败了,还有许多人长期在迷途中乱窜。
如果青年人愿意重蹈老年人的覆辙,那老人们的尝试和错误还有什么用处呢?老一辈的错误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他们们原来没有已经铺平的路可走。
但是年轻人就不应该老是摸索和走错路,他们应该马上踏上征途,向前迈进。
向着某一天要达到的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都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
由此可见歌德对新一代青年人的期望有多高。
在后面论天才和创造力的关系中,他也认为天才多半表现于青年时代,对此他举出了几个例子,有拿破仑,莎士比亚等。
歌德还为年轻一代受摧残而感叹。
但是他始终对年轻一代人充满了希冀。
另一方面,歌德作为魏玛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在《歌德谈话
录》中,也有很多有关艺术和现实之间关系的讨论。
我们知道,歌德对光和色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十分自豪,艾克曼在记录了他和歌德有关《颜色学》的谈话,以及前篇提到的牛顿关于光和颜色的错误学说等,无不体现了歌德对自然科学的关心程度和他的唯物主义立场。
与此同时歌德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歌德提醒艾克曼说,我们对自己学过的东西,归根到底,只有能在实践中运用的上的那一部分才记得住。
在大学中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对于教师在讲课是说的话,只记住了按他的时间倾向可以用得上的那一部分,凡是不能在实践中运用的东西全忘了。
这些话体现了在歌德眼中实践的重要性,也使得他在谈论有关文学艺术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时候,体现出辩证法的特色,即认为文学与艺术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对立统一的关系。
他说,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在我看来,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艺术家要凭借自身的修养来使自然成为艺术创造中的可用媒介。
但我并不认为艺术家是自然的奴隶,艺术家的确需要借助自然的物质材料来表现个人的艺术旨趣,但这并不应该称作自然的奴隶。
大自然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对其加以合理的运用是无可厚非的,更何况是用作艺术创作上呢。
而《歌德谈话录》中也提到过艺术家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歌德说:“已经发现许多杰作,证明希腊艺术家们就连在刻画动物时也不仅惟妙惟肖,而且超越了自然。
英国人在世界上是最擅长相马的,现在也不得不承认有两个古代的马头雕像在形状上比地球上任何一种马都更完美。
这两个马头雕刻是在希腊鼎盛时代传下来的。
在惊赞这种作
品时,我们不要认为这些艺术家是按照比现在更完美的自然马雕刻成的,事实是,随着时代和艺术的发展,艺术家们对自己的人格已陶冶得很伟大,他们是凭借着自己的伟大人格去对待自然的。
关键在于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出什么样的作品。
但丁在我们看来是伟大的,但是他以前有几个世纪的文化教养。
罗伯特希尔德家族是富豪,但是他们的家资不只是由一代人积累起来的。
这种事情比人们所想到的更深刻些。
我们守旧派艺术家们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凭着人格的软弱和艺术上的无能去摹仿自然,自以为做出了成绩。
其实他们比自然还低下。
谁想要做出伟大的作品,他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教养,才可以像希腊人一样,把猥琐的实际自然提高到他自己的精神的高度,把自然现象中由于内在弱点或外在阻碍而仅有某种趋向的东西实现出来。
”1828年10月20日(艺术家凭伟大人格去胜过自然)我认为这篇的确非常重要。
原因有二。
一.歌德由衷的赞美英国人和希腊人的行为,让我感觉到艺术的无国界和歌德本人无限宽广的胸怀。
二.说明了歌德关于艺术家人格和自然的关系问题的看法。
他认为艺术家在创作时是在用他们的伟大人格和个人修养来对待自然,这点最为重要。
一个人的个人修养和品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未来的发展。
《歌德谈话图》中还有许多有关于宗教和政治的观点,是不容忽视的。
比如1824年2月4日的谈话就记录了相关的谈论,还有之后歌德对《圣经》和基督教的批判,他在其中谈到了近代政治代替了希腊人的命运观。
他说“无论在宗教方面、科学方面,还是在政治方面,我一般都力求不撒谎,有勇气把心里所感到的一切照实说出来。
我相
信上帝,相信自然,相信善必战胜恶,但是某些虔诚的人士认为这还不够,还要我相信三就是一和一就是三,这就违背了我心灵中的真实感,而且我也看不出这对我有丝毫益处。
”他勇敢的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而不是因为教皇的压力就违背自己的真心,这种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对于政治,歌德认为一切革命的责任都应归咎于政府,如果政府办事经常公正和保持警惕,及时采取改良措施来预防革命,不要苟且因循,拖延到非受制于下面来的压力不可,革命就不会发生了。
他还提倡引入适合本国的制度和革命,反对猴子式的摹仿外国的东西。
这些观念都充满了经验和智慧。
在听过歌德的这么多话语之后,我深感信服。
能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的语录流传后世是世界文化的荣幸,这本书对每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来说都是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