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官学发展之示意图

合集下载

中外教育发展史思维导图

中外教育发展史思维导图

设置战区教育部指导委员会 第一个以法制形式集中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改革的构想
壬子·癸丑学制
从横向看,学制分为三个系统(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
教育制度改革
纵向看年龄,横向看类别
壬戌学制
北洋政府时期
复古主义教育
袁世凯,尊孔读经 教育宗旨: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
陈独秀,李大钊
兴办太学重视选举,选贤举能察举制是科举制的萌芽学校教育
汉代
鸿都门学(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
经学教育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官学改革)
九品中正制 《颜氏家训》
背景:士族集团内部分配政治权利 局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颜之推,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经典家教名著
隋唐时期
庶-富-教(个体作用) 性相近,习相远(社会作用) 先天决定论-局限
对象-有教无类
目的-学而优则仕(平民,科举制)
孔子
内容-文、行、忠、信
科目:六艺 教材: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经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成套教材
因材施教(谈话法,观察法)
先秦时期
教育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
苏格拉底-产婆术 (西方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意大利
弗吉里奥
通才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 (世俗,人)
维多里诺
创办了快乐之家贵族宫廷学校
继承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对人性回归的重视, 注重关心世俗人的政治生活和信仰自由。宗教,道德,政治性。
北欧
伊拉斯谟,主张人文主义与宗教结合 《愚人颂》《关于正确的教育方法》《论儿童的文雅教育》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社会,国家,民族化

中国教育发展史ppt课件

中国教育发展史ppt课件
2019 6
3、秦、汉的教育
秦代推崇法家学说,以暴力和苛政统一思想,焚书禁学,以法 为教,以吏为师,结果迅速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王朝覆灭。汉初, 去秦苛政,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有效地恢复了经济和民间学术文 化。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学 校,行选士,确立起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也成为此后延 续两千余年的文教政策。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 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东 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市 是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人,战国 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 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 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 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 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 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 “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
2019
-
1
目录
一、古代教育的发展 二、古代教育代表人物 三、近代教育的发展 四、现代教育的现状
2019
-
2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的文化没有中 断过的文明古国,专门的、有组织的 教育活动至少已延续了4000多年。 在整个古代,文化教育可以说一直居 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将教育视为 治国安邦之本,更是中国的一贯传统。
2019 3
一、古代教育的发展
2019
-
4
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 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 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 掌握在官府。 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并垄断文化教育,即 “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 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 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着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 阶级性、等级性是鲜明的。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1、庠:兼有养老与教育的机构。

2、序:军事教育机构的场所。

3、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商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迁殷前)商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秦朝(公元前221——公园220年)商代学校——古代官学的雏形4、入学年龄:8到15岁5、西周的大学:“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西周天子所设大学有五种:1、辟雍(太学):位置居中。

习射练武、举行盛典之所。

由三公(太师、太保、太傅)负责。

2、成均(南学):学乐之所,由大司乐负责。

3、上庠(北学):学书之所,由诏书者负责。

4、东序(东学):习舞之所,由乐师负责。

5、瞽宗(西学):演礼之所,由礼官负责。

6、西周的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教学的主要内容也以礼乐与射御为主在大学以诗书礼乐为重点,在小学以书数为重点以礼乐为核心7、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学术官守:学校唯有国家办理,所有的学校都是官学官师合一:学校的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官即是师,师即是官政教合一:学校本身就具有政治功能,学校既是施教之所,又是议政之地。

学校兼具政治职能。

8、古代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发展私学的兴起,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的启蒙运动9、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公元前4世纪60年代,齐桓公田午当政时期创立(约在前375—357年间),历时约150年。

性质:(1)官家出资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从主办者和办学目的看,是官学;但在学术和教学活动中,带有私学性质。

(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特点:(1)学术自由(2)礼贤下士,待遇优厚历史意义:1.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2.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10、墨子的教育思想社会政治观点核心:兼相爱,交相利教育作用: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浸染作用教育目的——培养“兼士”或“贤士”11、孟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基础——“性善论”教育的作用与目的(1)善端发展为道德(2)“明人伦”“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四书”之一12、荀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基础——“性恶论”教育目的:培养儒者中具有治国之才的“贤能之士”教育内容:注重古代典籍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论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核心尊师13、有教无类:任何人我都可以给他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

中国教育史 官学

中国教育史   官学

官学中国古代最早的官学几乎是与国家同时产生的。

据文献记载,早在夏商时期,即开始创办了正式的官办学校,这些学校开始传授语言文字、数学、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知识。

到了西周,官办学校开始完备并自成系统。

西周官学分中央“国学”和地方“乡学”两级。

国学按年龄程度又可分为大学与小学,大学又分天子所设的大学“辟雍”和诸侯所设大学“泮宫”。

辟雍规模很大,由“成均、上庠、辟雍、东序、瞽宗”等五学构成,传授不同的科目。

乡学则是只按地方行政区设立,有塾、庠、序、校的类型。

西周国学的教学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

“六艺”之教包括了西周贵族所必须具备的文化修养各种知识技能。

在国学中传授“六艺”之学的教师由文官担任,据《礼记》《周礼》记载,西周的教官主要有大司乐、大乐正、小乐正、大师、小师、大胥、小胥、师、执礼者、典书者等,这些人中大多是不同等级的典司礼乐的职官。

由于他们本人即拥有“六艺”的丰富知识和技能,故而能将其直接传授给前来学习的贵族子弟。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的确立时期。

自汉武帝创太学之后,官学制度开始走向完备。

汉代官学也分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中央官学中有大学程度的太学,还有专科学校性质的鸿都门学。

地方官学则有学、校、庠、序等。

汉代“独尊儒术”,各级官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太学的教师称博士,由精通经学的学者担任。

汉武帝时在太学内设五经博士,博士只须精通一经或一经中的某一家,实行分科施教。

地方官学的教学内容也是儒家经学,由经师教学。

汉以后,官学又有进一步演变和发展,尤其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唐朝,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十分强盛,学校教育也十分发达,成为官学制度最完备的时期。

像汉代一样,唐代官学也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但是,唐代官学的教学科目更丰富、学校种类也更多。

如在中央官学中,有专修儒经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学,还有律学、算学、书学等大学性质的专科学校。

另还有关于医学、卜筮、天文历法、兽医、校书等职官性专科学校。

宋代官学教育体系发展的背景和特点

宋代官学教育体系发展的背景和特点

宋代官学教育体系发展的背景和特点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官学教育体系的发展对于中国教育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宋代官学教育体系发展的背景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背景1.礼乐思想的影响:宋代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盛行时期,尤其是礼乐思想对官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乐思想强调人们应该遵守礼仪规范、尊重祖先、孝顺父母,这些思想与官学教育体系的培养目标相契合,因此对于官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儒学的复兴:在宋代,儒家思想得到了全面的复兴和发展,孔子的思想成为了官方的理论基础。

为了推行儒学,宋代政府大力支持官学的建设和发展,使得官学教育体系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3.政治和制度的变革:宋代政治和制度的变革也为官学教育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宋代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吏主要依靠科举考试,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来培养优秀的官员。

官学教育体系的兴起正是应对这一需求而产生的。

二、特点1.以“四书五经”为中心:“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核心内容,官学教育体系以“四书五经”为中心进行教学。

教官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儒学思想和道德素养。

2.注重经义和文学修养:官学教育体系既注重学生的经义修养,又注重学生的文学修养。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经义来掌握儒家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通过学习文学来培养写作和表达能力。

3.以科举考试为目标:官学教育体系以科举考试为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考试技能。

学生在官学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后,可以参加科举考试,通过考试获得官职,成为社会精英。

4.重视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官学教育体系重视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倡导儒家传统的“师法自然”教学理念,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差异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官学也注重选拔和培养优秀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综上所述,宋代官学教育体系发展的背景和特点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密切相关。

中国教育发展史ppt课件

中国教育发展史ppt课件

2、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崩溃而 转向封建制,经济、政治的大变化,也变化在教育上。为旧经济旧 政治服务的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春秋战国 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完全被打乱,原来的官 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孟子、荀子,各有学术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教 育剧变的时代。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私学兴起,养士盛行。 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 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促进了教育思 想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 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构成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页, 教育价值呈现多维度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4、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近400年,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分裂和长期战乱的 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 气的。由于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 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
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 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 改革。“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墨子(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 名翟(dí),汉族,我国战国初期宋 国国都(今河南商丘)。是战国时 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 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 代表人物。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 完成《墨子》一书传世。他提出了 “兼爱”、“非攻”、“尚贤”、 “尚同”、“天志”、“明鬼”、 “非命”、“非乐”、“节葬”、 “节用”等观点。墨子创立的墨家 学说,并有著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 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 创始人。其主要思想有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 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

中国古代官学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官学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官学的发展史我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也是教育起源与学校产生较早的国家。

据古籍记载,董仲舒认为在五帝时代,我国已有名为“成均”的学校,现在看来只能视为有关学校萌芽的传说。

我国正式的学校,则产生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之后的夏朝。

夏朝已有庠、序、校三种学校。

庠,是养老与教育兼施的机构;序,则有明显的武士教育的特点;校,已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完备的军体性教育机构。

商代的学校除“庠”、“序”之外,又增加了“学”和“瞽宗”。

“学”包含了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学校教育成型的标志,“瞽宗”,设有专职的教师,是传授礼乐,造就士子的专门机构。

商朝学校已有大学、小学之分,教育内容以宗教和军事为主,还要进行读、写、算的教学。

西周教育集前代之大成,初步具有了学制系统。

分国学与乡学两类。

国学为中央官学,乡学为地方官学。

国学分大学与小学两级。

乡学按照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只设一级。

西周官学划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两种类型,影响深远。

大学分为五学,即所谓“成均,上庠、辟雍、东序、瞽宗”;五学并举之规模,在世界教育史居领先地位。

秦朝实施“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文教政策,造成学校教育的倒退和逆转。

汉武帝时创立太学,标志着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

汉代官学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大类。

中央官学有大学性质的太学,有特殊性质的鸿都门学(相当于文艺专科学院)、四姓小侯学(外戚集团创办的贵族学校)等。

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分别设立学(郡国设立的,中学性质)、校(道邑设立的,中学性质)、庠(乡设立的,小学性质)、序(聚设立的,小学性质),其程度已有高低之分。

我国封建官学制度发展到唐代,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

古代官学不仅依行政所属可以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而且依学校的性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有专修儒经的学校,如中央官学中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等。

有专科学校,如直属国子监管辖的律学、算学、书学是大学性质的专科学校,太医署所辖医学校,太卜署所辖的卜筮学校,司天台所辖的天文、历数、漏刻学校,太卜寺所辖的兽医学校等,均属职官性的专科学校,地方府州大学中,也设立了医学科,在普通学校中开设自然科学等实用学科的学校,称为实科学校。

333中国教育史重点(思维导图)

333中国教育史重点(思维导图)

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 历史联系的
1936
⺠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
1946
定义 特质
定义和特质
陶行知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即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社会即学校
三大基石
在劳力上劳心
行是知之始 有教先学、有学有教
重视医学教育
教育、研究、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科举制
考试程序、科目与方法
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与学校的关系
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
优点
使选士和育士紧密结合
科举制的影响
使选拔人才较为客观公正 国家只重科举,忽略学校教育
缺点
科举制有极大的欺骗性
《颜氏家训》
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
整个士族阶层应该注重教育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
书院改办学堂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改革科举制度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第八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启动中国近代教育改革步伐,打破传统教育格局 思想层面启发,实践层面推动
冲击传统教育价值观,为新式教育推广扫清障碍 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传统,忠君尊孔 粗糙,没克服内在矛盾,引起排异 抑制维新思想,不利于思想启蒙
三舍法
监生历事
五教之目
为学之序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修身之要 处世之要
书院培养目标
接物之要
书院功能
书院组织形式
书院教育特点
书院教学(4) 书院的规章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
——官学的发展进程【机构示意图】
一、秦汉时期

秦朝: • 政府机关设置“学室”,由吏对子弟进行教训。

(以吏为师) •
汉朝:
二、魏晋南北朝官学(时兴时废)
• 1、三国时期
魏(官学设置,基本继承汉制)
蜀国的学校教育
中央官学 太学
鸿都门学
宫邸学
地方官学
郡国--学 县道邑--校 乡--庠
聚--序
太学 地方官学
律学(曹魏在教育制度上的新发展)
太学
州学
刘备
吴国的学校教育:立国学,按古制置学官,设五经博士 (蜀吴简略)
• 2、两晋时期
西晋
两晋的地方官学
两晋时期地方官学的兴衰主要依赖地方长官。

朝廷虽然偶或颁发
诏令,
要求地方兴学,但在中央官学都奄奄一息的年代,地方兴学更是形同空文。

十六国的学校教育
(大多沿袭魏晋的教育模式,并无多大独特性)
• 3、南朝的学校教育
宋朝 的学校教育
太学(魏的基础上加以整顿和重建)
国子学(最大特点就是创办了旨在培养高级贵族子弟的国子学)
中央官学
设“四馆”
兴复国子学
立“总明观”(东观)
玄学馆 史学馆 文学馆
儒学馆
齐朝 的学校教育:国学即国子学的发展与衰退 梁朝 的学校教育
地方官学:梁武帝时期曾派遣博士祭酒分赴州郡立学,如荆州办起州学
陈朝 的学校教育:国子学(建制上多因袭梁超)
梁、陈的专科教育主要是律学,陈沿梁朝设置胄子律博士,属廷尉。

• 4、北朝的学校教育
北魏
中央官学
五馆(儒、道、玄、士、阴阳) 集雅馆
国子学 士林馆 律学
中央官学
道武帝
初:立太学
天兴二年:增国子太学生
次年:撰成《众文经》,为太学教材 明元帝:改国子学为中书学(北魏的特创)
太武帝:另起太学于城东
孝文帝
太和九年,文明太后:建皇宗学(北魏首创) 太和十年,改中书学为国子学
太和二十年,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
孝明帝: 修缮国学
北齐
北齐实际上只设国子一学,学生数十人,而且学官徒有虚名。

北周
北朝的中央官学与南朝一样设有专门学校,如都设置律学博士;北魏、北周还没有书学,以教授书生;北周设立算学,学生称算法生。

北朝地方官学远较南朝发达,主要表现在统治者对地方设学的重视和学制的完备。

北魏
北魏的州郡学制虽然完备,但在总的教学实效很可疑
国子学
国子寺(学制上的贡献,隋唐因袭) 太学 四门学
中央官学
中央官学
太学
明帝宇文毓:麟趾学(文学教育)
武帝天和二年:露门学(虎门学,小学性质)
献文帝:州郡立学
地方官学
大郡 次郡
中郡 下郡
孝文帝:设有乡党之学
通道观
北齐
北周,地方官学曾设置,州县有学生,各县视其大小都设有相当品
秩的县学博士。

三、隋代的教育
国子寺统国子、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后两者为隋代建立)
注重州郡立学
郡学内立孔庙
地方官学
中央官学
隋代初称“国子寺”,隶属太常寺 大业三年改国子学为“国子寺”
开皇十三年国子寺独立,改名“国子学”
四、唐代的教育
中央官学
武德年间国子学隶属太常寺
国子学
太学
四门学
贞观元年,国子学独立,改称“国子监”
开元年代
(直系学校)
国子学
四门学
太学
律学
书学
算学
广文馆
大学性质
专科学校性质

旁系学校崇文馆弘文馆医学崇玄学小学
工艺学乐舞学……
太学 (三舍法)→ 辟雍 四门学 广文馆
武学(最早设立的专科学校)
律学(专科学校) 资善堂
宗学 → 内小学 诸王宫学
画学 算学 医学
书学
专科学校
地方官学
各路提举学
事司管辖 分斋教学制
度 军学 府学 州学 监学 武学 道学
县学
贵胄学校
预备学校
地方行政: 路(不设学)→州、府、军、监→县
增设 小学
六、辽朝的教育(效仿唐朝)
贵族子弟:“诸王文学馆”“诸王伴读”“诸王教授”
五京国子学
南京
上京 东京 中京 西京
国子监
上京 中京 西京
地方官学
府学
州学 县学
小学
教育史上的特色
地方官学
州、镇、府学
女真府、州学 地方医学
金朝地方或者中央官学的学生, 都由政府供养,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田, 学生终身免除杂役。

中央官学
国子学(升斋等第法、积分法)
蒙古国子学
回回国子学(中国古代中央官学中最早的外国语学校)司天台、太史院附设学校
儒学系统
地方官学
路学
州学
府学
县学
小学
社学
在农村广泛设立的以农家子弟
为对象的初等教育制度,元朝
教育组织形式上的一种创新,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专门学校
蒙古字学
医学
阴阳学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贵胄学校——宗学
专门性质
专门性质
儒学性质
普通—府学—州学—县学
卫学
各司儒学(教司儒学、行都司儒学等) 孔颜曾孟四氏学 医学
武学 阴阳学 医学
武学 四夷馆
国子监 (大学性质)
京师国子监
南京国子监
阴阳学
(农村,元朝社学的继承与发展)
社学 创立历事制度、实行积分法
十、清朝的教育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最高学校——国子监(通称太学、国学,内设南学、辟雍)贵胄学校
专门性质
俄罗斯学馆
儒学性质
宗学
觉罗学
旗学(清朝
学制的重要
特点)
土司学(亦称土苗学)
义学(为孤贫儿童及少数民族子弟)
井学(云南边疆地区)
八旗官学(国子监)
景山官学(内务府)
咸安宫官学(内务府)
八旗蒙古官学
八旗学堂
八旗教场官学
算学
州学
县学
卫学(按军队编制)
府学
社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