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走一步 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走一步 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17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师:播放课文朗读视频生:边听读边注意字音字形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听了一遍视频播放的朗读,现在我来出几道抢答题,检查一下你们对课文的预习情况。

①故事发生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②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③爬悬崖的总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④故事发生时作者当时几岁?故事发生距今多久?作者现在多少岁了?生:根据问题进行抢答。

师:你们现在已经迈入了初中时代,之前你们一步步迈入了幼儿园,迈入了小学,相信你们今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还会一步步迈入高中,迈入大学,那么在你们成长的人生道路上肯定有许多令你们难以忘怀的经历。

之所以说难忘是因为这些经历丰富了你们的人生经验,磨练了你们的意志,给了你们一定的人生启示。

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各抒己见说说令你们难忘的一次冒险经历。

生甲:有一次我和几个伙伴去爬大通的老爷山,伙伴们很快就爬上去了,最后只剩我一个人爬不上去,从中我得到的启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

生乙: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小伙伴去一个果园偷杏子,结果被园主发现了,他们撒腿就跑,而我跑不动,被园主抓住了。

师:那从中你得到了什么人生启示?生乙:偷只是满足我们身体的需要,不能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我们行事应该正大光明。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冒险经历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光明磊落,这样就不用提心吊胆。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文中的作者经历了至今让他难以忘记的一次冒险,这篇课文就是……生:走一步,再走一步师:板书课题,作者是谁?生丙:上讲台在黑板上写出莫顿·亨特。

师:下面我们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及人生经历,课件展示作者简介。

紧接着我们再来检查一下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生:逐个回答。

师: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生丁:记叙文。

师: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生: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小组找出文章中的六要素。

生:逐个举手发言。

师:课件展示文章中的六要素。

师:如果把文章划分为两部分,请同学们用最简练最能概括课文内容的语言划分一下。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在了解心理变化过程中梳理故事情节2.在分析心理变化原因中,学会抓关键词句来总结心理语言的多种表达方式。

3.在莫顿·亨特的故事中学得心理疗愈的若干方法。

01.导入今天学习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来自美国作家——莫顿·亨特,他还是一位心理学家。

你看这篇文章也选自《心理学与成长》,这节课就一起向莫顿·亨特先生学习丰富的心理语言的表达。

案例呈现02.(一)了解心理变化过程师:心理学家非常善于收集分析总结案例,今天他给我们呈现的案例主人比较特殊,他不是第三者,而是他自己。

师:读课文,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注意故事概述时,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生:那时在费城一个七月酷热天,和我一起玩的小伙伴提议去爬悬崖。

比较胆小的我也跟着去了,后来他们一个个都往上爬了,而我在半路上却吓坏了,不敢爬。

伙伴们嘲笑我,把我一个人留在了悬崖上,我非常紧张害怕。

直到夜幕降临,爸爸来寻我。

在他的指导下,我一步一步爬下了悬崖,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

师:概括得比较完整了。

在描述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我”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我们一起再梳理一遍。

生:最开始爬悬崖时,因为对我来说有难度,所以害怕的。

后来伙伴们继续爬,还嘲笑我,让我更无力。

我一人滞留在上面时,陷入了极度恐惧中。

直到爸爸的到来,我一步一步放开,产生了信心,最后有成就感。

师:是啊,这段心理世界,作者展现得异常真切,让人感同身受。

(二)分析心理变化原因师:作者说直到56年后的今天,那段经历仍让人无法忘怀。

先一起来解读当时的心理背景。

师:我们来分角色读爬悬崖前的2-5节的对话,去掉旁白,直接对话,不过得添上第4节的独白。

生读。

屏显:我犹豫了。

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过去的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师:这段独白,老师注意到,你在“但是”前后,读得富有变化。

七年级语文上册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7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7 人教新课标版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 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过程:导入:师:播放视频,开拓学生视野。

2008年8月8日晚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由“体操王子”李宁以“空中飞人”的方式点燃了设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北京奥运主火炬台,圣火点燃的刹那,全场沸腾欢声雷动,气氛达到最高潮。

(师出名言,生齐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师:李宁高擎着手中被点燃的火炬,徐徐升到空中,并作出跑步姿势,在国家体育场上空环绕。

随着他的步伐前进,一幅“祥云”卷轴徐徐展开。

并在主火炬塔下点燃奥运圣火,霎时间焰火、欢呼融成了“鸟巢”的最强音。

他要在高空做高难度动作,需要训练很长时间,更需要一种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毅力。

(这幅画面的内容与课文联系紧密,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能自如、轻松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

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迎难而上还是放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师:课前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课文,谁先来说说你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好,你先来说一说?生1:莫顿·亨特,是以为美国的作家,生于1927年,1983过世,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心灵鸡汤充满阳光的成长历程》收录了他的相关作品。

生2: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

教学实录之《走一步,再走一步》(七上第14课)

教学实录之《走一步,再走一步》(七上第14课)

罗云斌教学实录之《走一步,再走一步》(七上第14课)一、课前屏显”致终将长大的孩子”,配乐《蜗牛》二、导入:故事会话说二战期间,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猖獗,疯狂侵略扩张、争霸世界。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

一名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极其艰巨又极其危险的任务。

那就是,他要驾驶一辆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当他接到任务时,他觉得此次任务几乎无法完成,他就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想象着自己粉身碎骨,想象着自己鲜血飞溅,想象着再见不到可爱的家人,想到这一切,他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但是,这位上尉最终凭借自己的毅力与胆魄,孤身一人飞跃千山万水,完美地完成了任务。

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师:我想大家知道这位飞行员是谁了?是什么经历让一个曾经是懦弱的“胆小鬼”华丽转身,蜕变成后来的“孤胆英雄”呢?那就让我们学习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来探寻他的成长的心路历程吧!三、学习任务一:预习检测这篇课文,从爬“悬崖”的小事写起,采用了“以小见大”方法,先极力体现“我”爬“悬崖”时心理的,到后来通过父亲指导的的方法爬下“悬崖”,从中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在人生道路上,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可以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四、学习任务二:赏析词句探析心理默读第7-17小节,注意:划出表现当时“我”心理状态的重点语句、圈出关键字词,并在书旁写下你的理解。

时间差不多了,可以分享阅读成果了吗?生:“我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

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

”中“满头大汗、浑身发抖”说明我害怕得出汗发抖了。

生:“怦怦”用的好,突出我的害怕。

师:“怦怦”能改成“怦”吗?生:不行,两个怦,叠词,小心脏扑通扑通,扑通扑通跳,更能突出我的魂飞魄散,无比害怕。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今天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的授课日,主题为《走一步,再走一步》。

下面是课堂实录:一、引入老师走上讲台,第一时间问道:“同学们有没有遇到过路途漫长的情况,走了很久的路却发现自己还有很远的路要走?那么,你们是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的呢?”同学们纷纷抢答,有人说要坚持走下去,有人说要休息一下再继续。

老师听完后,引入今天的主题:“涉水千里,依旧心向远方;行走山路,必备一颗磨练意志的心。

”二、导入老师进入正文之前,先请同学们模仿自己的语调和动作,将教材中“脚步再慢,也要勇敢向前迈进。

”的这句话说出来,并一起用左右脚交替地跨出一步再一步进行示范。

三、学习1. 朗读课文。

老师要求同学们先默读一遍,然后将重点语句读出来,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个句子的含义。

2. 批注词语。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需要批注的词语,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且挑选出自己熟悉的5个词汇和用法来分享。

3. 想象课文中的情境。

老师要求同学们现场联想自己的情境,如“学校表演比赛”,“远足/露营/旅游”,并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进行简短的表述。

4. 分析课文中的负面情绪。

老师让同学们在小组里商量,分析一下在课文中,那些谈话者曾遇到过什么阻碍,怎样变得积极,找到自己的方向。

每组分别分享一下他们的分析结论。

四、总结与提升1. 总结主要思想及学习收获。

老师让每个学生想一句话来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和收获,然后快速地将每个学生的句子都拼成一个大句子。

同时,让每位同学告诉大家如何将今天的课堂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2. 写一篇作文。

老师要求同学们回家后按照今天学习的要点,写一篇题目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文,并在下一次上课前交给老师。

五、课后反思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需要多做一些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思维、观念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今天的课堂来看,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表现,并时常和老师互动,这让我十分欣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笔记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一、作者简介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

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

他的代表作有:《自杀》《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8月)《悬崖上的一课》。

二、写作背景《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

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就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

后来经过父亲指导,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三、字词训诫:受训斥、斥责或攻击耸立:高高地矗立迂回:曲折回旋的;环绕的迂回曲折凝视:不眨眼地看; 神情专注地看; 从高往低看;专注地看、注视着某样东西。

也可以用目不转睛来形容。

纳罕:诧异;惊奇瘦骨嶙峋: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

头晕目眩:头发昏,眼发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

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

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

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闷热:气温高,气压低,使人感到燥热气闷﹑不畅快;风小、空气不流畅、气温非常高的天气。

四、结构层次《走一步,再走一步》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起因:去爬悬崖第二部分:经过:进退两难第三部分: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在父亲的鼓励之下,“我”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石架,脱离了“险境”第四部分: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大困难,赢得最后胜利五、课文分析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结构、主题思想的提取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通过设定一个目标,让学生体验如何将大目标分解为小步骤,并逐一实现。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面对困难不知所措的情况?”比如,学习上遇到一道难题,不知道从何下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难的方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章的基本概念。《走一步-再走一步》讲述了面对困难时,如何分解问题、逐步解决。这是对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启示,也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心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主人公如何将攀爬悬崖这一巨大困难分解为一步一步的小目标,最终成功克服困难。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思维训练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文章主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为“人生之舟”,四篇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学会规划人生,走好人生之路。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这篇小说记叙了作者童年时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步脱险的经历,故事从生活中的一则插曲引申出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读懂文章内容的阅读理解能力,联系自身的冒险体验也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但他们的分析问题能力不强,对句段的赏析往往还停留在修辞手法的层面。

因此,想让学生做出个性化解读,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读、赏、析中获得面对困难的感悟和启发,需要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和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

【教学思想】在部编版教材中,《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从译文形式到教学要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可以称得上是一篇新课文。

教师参考用书中给出了这样的教学重点:1.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出关键语句;2.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并实践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

其中,“默读”是单元阅读学习方法,“心理描写”是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写作特征,“探讨人生经验”是读者阅读感悟。

这样,我们大致可以确立文章“教什么”,很清晰地把握编者意图,理解本文的教学目标,按照“整体感知、复述情节——分析心理描写——深度探讨”的步骤实践本课的自读教学。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把握复述情节的方法;2.跳读课文,分析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3.悟读课文,思考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

教学难点:调动自己的相关生活体验,思考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一、蓄势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位美国的上尉飞行员,他奉命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驾驶一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纳粹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也就是说一旦被发现这飞机不能攻也不能守,只能死路一条,一般人吓都要吓死,可是这位飞行员却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盟军的嘉奖。

你觉得这位飞行员身上具备什么素质?生:勇敢生:无畏心理强大师:没错!这些是他与生俱来的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寻找答案吧!(板书: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美国)师:首先我们来积累本课的字词,一起来读书后的“读读写写”生:(读字词)师:注意“附和”的“和”,“参差不齐”的“参差”,“哄堂大笑”的“哄”的读音。

字词熟悉了,请大家默读课文,注意结合旁批。

(生默读课文)师:请用上面字词中的“怦怦、晕眩、恍惚、惊讶”四个表示心理的词来复述课文。

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要清晰。

生:酷热的七月,我和小伙伴们去爬悬崖,我爬上悬崖后只觉得心怦怦地跳,小伙伴们一个一个都爬上悬崖走了,只有我一个人,我只觉得晕眩,时间一点一点流逝,我上不去也下不来,神情恍惚。

后来爸爸来了,爸爸指导我一步一步爬下悬崖。

我对自己感到惊讶。

师:复述得真好,如果把时间再确定一下就更好了。

那是什么时候的七月天?生:56年前的七月天。

师:好极!这样就更准确了。

下面我请同学到黑板上写出作者的几次心理变化。

(生写出犹豫——害怕——惊讶)师:这个表述也可以,我们还可以再具体一些:【屏显】犹豫——吓坏——爆发——平静——骄傲二、探究心理1.心理摧毁师:看作者的心理变化实际上经历了两个过程,一个是“心理摧毁”的过程,一个是“心理重建”的过程。

而其中“心理暗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心理暗示”有积极的暗示和消极的暗示。

他们的作用大相径庭。

我们一起来看。

师:首先心理摧毁,来自妈妈的警告。

[屏显]暗示一:妈妈的警告我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师: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这句话里有几个否定?生:两个。

师:这两个否定,分别否定了“我”什么?生:否定了我的身体,否定了我冒险的能力。

师:厉害啊,看得真真的。

行!你能不能还原妈妈的话?生:你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师:你倒是会偷懒哦,只换了一个字,但是情境不够哦。

生:你生过病,没有人家强壮,不能冒险哦!师:有点意思,但还缺少生活。

看来在家里没有受过妈妈这样的警告。

(生笑)老师来个情境版的哦——莫顿,你不能玩那个,太危险了,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跟其他孩子不同,你从小就生病,你没有他们那么强壮,不能像他们那样冒险,会掉下来摔死的!乖,妈妈爱你哦!(生大笑)师:妈妈的话,在我耳边唠叨了8年,给了作者怎样的暗示?生:我不能冒险,冒险会死。

师:嗯,冒险会死。

生:我身体不好,有病。

我不能冒险,不冒险是应当的。

师:对哦,不冒险是应当的。

妈妈的话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是——【屏显】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师:你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师:你觉得你把你的重音放在了哪些词上?生:严禁和不可能。

师:你能来说说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吗?生:“严禁”,不被允许。

“不可能”是自己的不自信。

师:你的意思是严禁是别人不允许,不可能是来自于自身的否定,我的理解对吗?生:可以这么说。

师:你真是太棒了,这么善于咀嚼词语的意味,语文素养很高啊!可是什么不被允许,什么让“我”觉得不可能呢?生:悬崖。

师:多高?生:只有60英尺。

师:60英尺。

18米,相当于6层楼多一点。

对我们来说还蛮高的。

但是对于一个悬崖来说不算高,对小伙伴们不算高。

作者也在前面加了个“只有”。

可是为什么就成了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了呢?生:妈妈一直以来的警告对我起了作用。

师:是啊,有时候爱也会成为羁绊,有一本书叫《母爱的羁绊》,讲的就是有的母亲的爱反而束缚了孩子。

下面我们来看来自朋友的暗示。

【屏显】暗示二:朋友的嘲笑“再见啦!看你就像滑稽画里的小人儿。

”他们中的一个说道,其他的则哄堂大笑。

他们开始嘲笑我,发出嘘声,然后继续向上爬……在离开之前,他们向下盯着我看。

内德嘲笑说:“你可以留下来,如果你想的话。

”“全看你自己了。

”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但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

师:请同学们前后四人分组在下面演读。

一个演“他们中的一个”一个演“内德”,一个演“杰里”。

“哄堂大笑”时大家一起笑。

其他的可以自由发挥一些。

开始!(每个组的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时不时有笑声出来)师:好,都读完了,这里你感受最多的是什么?生:嘲笑!师:你被人嘲笑过吗?生:嘲笑过。

师:你当时什么感觉?生:很难过,很孤独。

师:那么你觉得当时这些嘲笑会给“我”怎样的打击和暗示?生:估计想死的心都有了!师:后果很严重哦。

这位同学你再来说说呢?生:我怎么这么没用!师:自我信心全线瓦解崩溃。

伤心绝望。

进退两难,孤立无援。

我是个没用的人,我什么也做不好做不了,没有人会帮助我,我好怕!那如果你是五个孩子之一,你会怎么做?生:陪在身边,语言安慰,不会丢下他。

师:有你这样的朋友真好!生:我会跑去寻求大人的帮助……师:嗯,你是位会想办法的朋友。

所以啊,我们要做一个温暖的人,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给别人带去温暖,而不是做得相反。

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三种暗示,来自于自我的否定,我们说来自于他人的否定都不是最致命的,而来自于自我的否定那杀伤力一定是很大的。

有句话这样说:“没有人可以伤害你,除非你自己允许。

”【屏显】暗示三:自我否定不知何时,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悬崖底下的地方看起来非常遥远:只要滑一下,我就会掉下去,撞上崖壁,然后摔到岩石上,摔个粉碎。

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

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

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

师:比较这两段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生:我感觉这两段都很消极。

生:第二段比第一段更害怕了。

师:我们同学看的很准哦。

这两段都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心理?生:我知道我知道,都是在回头向下看的时候。

师:很会发现哦。

看书真的要向这位同学学习要细致。

好,老师的问题来了,第一段中“看起来”能不能去掉?生:不能,这是他自己想的,自己吓自己,实际并没有那么高。

师:有道理。

第二段中加点字又体现了什么?生:我的畏难情绪越来越严重。

师:你能再找一些表示类似心理的词吗?生:“绝对”师:还有吗?这位同学你来生:“肯定”师:哦,看看。

如此就相当于宣判自己“我死定了!”“我死得妥妥的!”(生笑)2.心理重建师:一个人的心理到了这个地步,单纯靠自己肯定不能重建了,那作者当时靠谁来重建心理的呢?生:是爸爸。

师:对,他的爸爸!其实呢,他的朋友杰里也曾经帮助他,但是效果不是太好,我们主要来看爸爸。

【屏显】暗示:爸爸的指导师:请找出爸爸的语言中说的最多的字眼是哪些?找出来读一读生:“就在你下面一点儿”“就在边上”“就几英尺远”……师:所以你选的词是——生:就。

师:就,表示,这件事做起来很——生:简单。

师:到位!请坐。

还有什么词呢?生:你能师:你能,给了对方——生:信心。

有自信了。

师:还有吗?(生,沉默)师:老师提示一下哦。

“好了”“好的”“很好”生(齐声):好。

师:“好”有怎样的暗示?生:肯定,做的不错。

师:嗯,有信心了。

下面咱们进入角色去读一读。

括号内的词填心理状态,先读再填。

【屏显】我():时间过的真慢啊,我已经全身麻木了,我还能撑多久?我不知道。

我还能回家吗?不知道,不知道,我不敢想,也不愿想。

就让我这么趴着,一直趴着……爸爸、杰里():莫顿!莫顿!我():好像是杰里的声音?还有……爸爸?是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

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爸爸(安慰):哦,儿子,现在,下来。

要吃晚饭了。

我(大哭):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爸爸():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我(怒吼):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爸爸():听我说,儿子。

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

看着我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我():看到了。

(同学们先自由读,再请几位同学站起来分角色读,读得都很投入)师(问读“我”的同学):你能谈谈你为什么这么处理你的情绪吗?你会在括号里填上什么词来表示你的心理状态?已经填上是课文里明示的,就不说了哦。

生(读“我”的):“时间过得真慢啊”这一句,我要读得有气无力,很煎熬的,恐惧到极点。

一个词颓丧或者绝望。

师:颓丧或绝望。

很好!继续。

生(读“我”的):“好像是杰里”一句,听出有人来,还有爸爸,内心有激动惊喜。

紧接着又对爸爸的能力怀疑。

师:前面激动惊喜。

后面怀疑。

有层次。

生:最后平静了。

在爸爸的安抚下。

师:很好。

感谢你的回答。

那读爸爸的同学你再来分析一下,刚刚听你读得也特别投入。

生(读爸爸的):叫莫顿肯定是焦急。

师:确实。

生(读爸爸的):“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句,要传达一份力量,我觉得语气要坚定些。

师:太棒了,读到人物的内心深处去了。

生(读爸爸的):“听我说”这句,在儿子情绪不稳定的时候,保持平静,要更加耐心地。

师:真好,真好。

大家再细致地看看,“我”的语言后面和爸爸语言的后面分明是什么标点居多。

生:“我”感叹号居多,爸爸是句号句号。

师:你能看出什么呢?生:感叹号多情绪比较激动;句号表示语气比较平和。

师:所以我们说这是一组感叹号跟句号的较量。

心理被摧毁的“我”只剩下恐慌和泄愤而父亲则一直保持着平和的语气。

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位父亲?生:冷静的父亲生:沉着,理性的父亲生:有方法懂孩子心理的父亲。

师:没错这位父亲的高明之处在于给出建议给出方法,缓解紧张,减少心理压力。

是一位理性而智慧的父亲。

3.心理描写师:好,无论是心理摧毁部分还是心理重建部分作者都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心理。

看旁批有个例子。

【屏显】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

旁批: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心理状态。

师:你还能找出哪些描写心理的句子,并说说它从哪个角度写心理。

生:我找到“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它从“我”的身体感觉写心理生:“但是我不能……我……”从语言表达语气来表现心理生:“这种情景让我感到反胃,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

”通过身体感觉加外在表现来表现心理。

(师竖大拇指)师:还有吗?没有的话老师提醒一下“时间在慢慢地过去。

影子在慢慢拉长”,为什么觉得时间长啊?生:煎熬。

师:没错。

这是通过时间长短来表现心理。

师:再来,“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这股力量真实存在吗?生:不存在。

师:那这是?生:幻觉。

师:通过幻觉表现心理。

好,我们总结一下:【屏显】总结心理描写的方法•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心理•通过对比描写表现心理•通过身体感觉表现心理•通过描写幻觉表现心理•通过对话语气表现心理•通过时间长短表现心理•……(学生齐读)三、走一步再走一步师:作者原来就是靠这次悬崖上的一课,从一个病弱的胆怯的孩子成长为一位出色的飞行员的,不仅如此他还成为了著名的心理学家作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