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良性与恶性占位性病变

合集下载

肝脏占位性病变演示文稿护理课件

肝脏占位性病变演示文稿护理课件
病情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情况,确保患者的安全。
生活护理
关注患者的日常生活需求,如饮食、起居等,提 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确保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复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和活动,促进康复。
特殊护理
特殊药物护理
对于需要使用特殊药物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熟悉药物的作 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和有效性 。
肝脏占位性病变演示文稿护理 课件

CONTENCT

• 肝脏占位性病变概述 •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护理 •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预防与保健 •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药物治疗与护理 • 出院指导与随访护理
01
肝脏占位性病变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肝脏占位性病变是指在肝脏内出现异常的肿块或病灶,这些肿块 或病灶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
虑和困惑。同时,与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保持密切协作,确保患者得到
全面、专业的医疗服务。
THANK YOU
感谢聆听
01
02
03
04
心理疏导
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常常面临 巨大的心理压力,包括对疾病 的恐惧、对治疗的担忧等。护 理人员应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 ,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信 心。
隐私保护
患者在接受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往往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 。护理人员应尊重患者的隐私 权,保护患者的个人信息,减 轻患者的担忧。
避免药物滥用
避免滥用药物和接触有毒物质 ,以免对肝脏造成损害,引发
肝脏占位性病变。
保健知识
了解疾病知识
了解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病因、症状、 治疗方法等相关知识,有助于提高自 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
少于 良性患者( P< 0 . 0 5 ) , 不同患者的动脉期和门 脉期碘 比值对比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 ( P> 0 . 5) 0 。详见表 1 。
表 1 不 同患者 C T检测碘 比值 对比( ± s )
管瘤等 , 其 中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 内 良性肿瘤 , 但是需 要与 原发性肝癌进 行合 理鉴别 。随着 医学影 像技术 的发展 , 患 者
吉林 医学 2 0 1 5 年1 月第 3 6 卷第 3 期
肝 脏 占位 性 病 变 的 C T诊 断
邓成 清 , 张 [ 摘 萍 ( 江苏省射 阳县人 民医院 , 江苏 射阳 2 2 4 3 0 0)
要] 目的 : 探讨肝脏 占位性病变的 c T诊断方法与 价值 。方法 : 选择肝脏 占位性 病变 患者 4 8例 , 均进 行多层 螺旋 c T
值开始下降呈相对 低密度 ; 平衡期绝大多数肝癌 C T值已明显 下降 , 而肝实质 密度降 低不 明显。本组 资料 中恶性 患者 的实
质期碘 比值明显少 于 良性患者( P< 0 . 5) 0 , 不同患者的动脉期 和门脉期碘 比值对 比差 异无 统计学意义( P> 0 . 5) 0 。
可以通过多层 螺旋 c T ( M S C T ) 进行鉴别 诊断 【 3 】 。笔者具 体探 讨 了肝脏 占位性病变 的 C T诊 断方法与价值 , 现报告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3 讨论
1 . 1 一般资料 : 选择2 0 1 1年 8月 一2 0 1 3年 1 1月在我 院诊治 的肝脏 占位性病变患者 4 8例 , 年龄在 7 0岁 以下 , 肿瘤层 面包 括相对正 常的肝实 质 , 知情 同 意。其 中男 2 8例 , 女2 O例 , 年 龄3 4~ 7 0岁 , 平均 ( 5 8 . 1 5± 3 . 3 6 ) 岁; 体重 4 6 . 0~8 6 . 0 k g , 平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误诊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误诊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误诊为肝癌分析关键词:肝肿瘤肝癌来源:CHKD期刊全文库《实用肿瘤杂志》2010年第4期(本文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姜川)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除血管瘤及肝囊肿外,其他类型都较为少见,有些类型甚至罕见。

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其检出率逐渐增多。

临床上肝良性占位性病变误诊为肝癌而接受手术,近年仍时有所见。

因此,探讨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误诊原因并提高正确诊断率,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1999年1月- 2009年6月术前诊断肝癌行手术治疗共528例,其中38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7. 2% , 38 /528)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本组38例中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4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8例,肝孤立性坏死结节7例,肝硬化再生结节3例,肝寄生虫性肉芽肿3例,肝结核瘤2例,肝结节病1例。

患者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33~82岁,平均49.6岁。

体检意外发现者31例,有症状者8例(上腹胀痛6例、黄疸3 例、发热2 例, 乏力1 例) 。

HB sAg ( + ) 7 例(18.4% ) ,合并肝硬化5例(其中2例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3例为肝硬化再生结节) , AFP升高2例(513% ) ,均< 200 μg/L。

病灶平均直径为3.6cm (1.8~6.5 cm) 。

单发34例,多发4例。

病灶位于左肝15例,右肝19例,左右肝之间4例。

1.2影像学检查本组38例患者术前均接受B超检查,经CT检查26 例(68.4% ) ,MR I检查25 例(65.8% ) ,肝动脉造影5 例(13.2% ) 。

CT诊断肝癌16例,可疑肝癌7例,肝内占位3例;MR I诊断肝癌15例,可疑肝癌7例,肝内占位3例;DSA诊断肝癌0例,可疑肝癌1例,肝内占位4例。

2结果2.1术中情况及手术方式38例患者均行肝切除术,其中2例行右半肝切除, 3例行左肝外叶切除,余33例行肝脏局部切除, 1例因合并脾功能亢进同时行脾切除术。

肝占位≠肝癌,超声检查可分辨

肝占位≠肝癌,超声检查可分辨

健康域影像超声检查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检查手段,近些年随着影像学诊断持续发展和应用,肝占位病变的检出率显著增加。

肝占位通俗来讲就是肝脏上长了一个东西,占据了一部分正常肝脏。

一些人认为肝占位就是肝癌,这也导致很多患者出现消极情绪。

其实从临床检查来说,肝占位并不是肝癌的代名词,肝癌会有肝占位表现,但并不代表检查结果出现肝占位就是得了肝癌。

若是超声检查中提示肝占位不需要过于紧张,应及时就医并进行肝脏增强磁共振或增强CT,以及抽血化验肝功能、乙肝丙肝病毒、AFP(甲胎蛋白)、CEA(癌胚抗原)等项目检查,用以确定具体疾病性质。

肝脏超声检查之“肝占位”肝脏超声检查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查肝占位的方法,方便快捷,可以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结构和血流情况,寻找有无肝脏占位性病变。

在超声检查过程中,肝占位通常表现为肝内清晰可见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等不同形状的结构,根据其内部的回声特征、回声均匀程度、边界是否清晰以及病变内血供情况,可以大致判断出占位的性质。

但是,极少数情况下肝脏超声难以确定病变的良恶性,这时就需要通过其他影像学检查如增强CT或MRI等检查方式来判断,经皮超声引导下肝组织活检是判断的金标准,可以确定占位的性质。

肝癌的超声影像表现人们常说的肝癌通常指原发性肝癌,即来源于肝脏细胞的癌症,大部分患者有病毒性肝炎的病史。

肝癌在肝脏超声检查中一般有以下几种:1.巨块型肝癌表现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外周常有声晕存在,因体积较大,内部回声通常表现为混合回声。

若该型肝癌是由多结节融合状而来的,表现为形态不规则。

该类型肝癌容易发生破裂出血。

2.结节型肝癌该类型肝癌的超声影像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质地坚硬,表现为高回声或不均匀低回声的结节,少数内部有出血、坏死或液化。

此时表现为混合回声型,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清晰。

3.弥漫型肝癌此类型肝癌癌肿数目众多,弥漫分布于整个肝脏,肝脏体积增大,以不均匀低回声多见,少数可以表现为高回声,边缘不清晰,无声晕或包膜样回声。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α-L-岩藻糖苷酶(α-L-fucosidase, AFU)阳性率 70%-80%肝功效异常和其它恶性肿瘤中假阳性率较高, 无助于判别诊疗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第29页
原发性肝癌其它肿瘤标识
PLC SLC 其它癌 肝硬化 肝炎DCP ++ ± ± ±GGT-Ⅱ ++ ++ + +AFU ++ + +AIF ++ + + + +ALD-A ++ + + + +5’-NPD-Ⅴ ++ ++ ALP-Ⅰ + +AAT ++ ++ + +CEA ++ ++ ++ + +
第39页
原发性肝癌动脉造影及碘油CT
介入治疗前后动脉造影
介入治疗前后CT检验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第40页
原发性肝癌病理诊疗
术中活检影像学引导肝穿刺- 适于诊疗不明且恶性可能较少者, 注意针道种植和癌结节破裂出血腹腔镜活检-适于可见范围内AFP(+)肝占位, 不适于深部或膈顶肿瘤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方法: 肝动脉造影肝静脉造影门静脉造影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第17页
肝占位病变影像诊疗
-选择性肝血管造影
明确肝占位病变(< 2cm) 了解病灶大小、数目、范围及播散情况肿瘤栓塞治疗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第18页
肝占位病变影像诊疗
-肝动脉造影

肝脏常见实质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

肝脏常见实质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
• 表现:肿瘤血管、肿瘤染色、造影剂湖、动脉扭曲移位 • 分辨率最高:<1(2病灶90%) • 侵入性,不作常规 • 疑肝癌、常规检查不能明确 • 肝内有无微小播散结节 • 拟行肝动脉栓塞化疗
肝癌诊断要点
• 病史:肝炎、肝硬化 • 实验室: (+)、 (+) • 影像学: • 超声:低回声不均、晕圈、动脉血流、高阻力
(一)临床表现
1.病史 (1)肝炎、肝硬化史:58% (2)(+)90%,(+)10-30% (3)肝癌家族史:12%
2. 症状
早期无,中晚期出现,乏特异性 肝区疼痛:首发症状,间歇/持续,放射痛 消化道症状:纳差、恶心、腹胀、腹泻 全身症状:乏力、发热、出血倾向、 转移灶症状:肺、骨、脑等
3. 体征
35/1037 20/1037
9/1037 5/1037 2/1037 2/1037 9/1037
97.4% 2.6%
一、原发性肝癌
• 世界肿瘤发病第5、死因第3 • 年发病56.4万、死亡54.9万 • 中国第2肿瘤死因(占世界54%) • 恶性度高,预后差(5年率
5%)
2001
• 根治术后5年率40-50% • 早期发现、早诊、早治
早期无,中晚期表现 肝区肿块 黄疸:胆管受压、肝功障碍 腹水:肝功障碍,门V主干、肝V、下腔V
癌栓 癌旁综合症:自发性低血糖、红细胞增多
症、高钙血症、男性乳房发育等 其他: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
(二)实验室检查
• (甲胎蛋白):特异指标 • 60-70%肝癌阳性( >20 ) • 除外肝病活动、妊娠、生殖腺肿瘤、消化道
• 具特殊地位:切除率、安全性、彻底性的保证

(外科医师的慧眼、术前必备)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要点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要点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要点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benign occupation of the liver,BOL)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但在其诊断与治疗方面却尚无规范可循。

1 循证医学证据级别与推荐强度2 BOL的分类BOL的分类参照2010版WHO提出的消化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进行命名。

值得注意的是,肝脏不典型增生结节、肝脏胆管细胞乳头状瘤、肝脏胆管细胞囊腺瘤(BCA)、肝腺瘤、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等属癌前病变。

3 BOL的诊断要点BOL的诊断应重视肝病背景和流行病学背景。

我国>80%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炎或肝硬化病史,而除肝脏不典型增生结节以外的BOL极少合并肝硬化。

腹部超声检查通常用于BOL筛查和随访。

多排螺旋CT (MDCT)或MRI平扫加增强扫描则用于确诊BOL,且两者可为互补。

MRI检查鉴别肝硬化增生、不典型增生结节及小肝癌方面更具优势,尤其是新型对比剂钆塞酸二钠的应用可明显提高小肝癌的诊断准确性。

PET/CT 检查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有一定价值,可选择性应用。

实验室检查对大多数BOL诊断无帮助,但肝包虫病血清学试验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AFP、CA19-9、CEA等肿瘤标志物有助于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当临床治疗决策必要而影像学检查无法确诊时,可行肝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对于特定类型的BOL,肝穿刺活组织还可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以获取组织学分型并指导治疗。

4 BOL的鉴别诊断BOL的诊断须建立在排除肝脏恶性肿瘤基础上。

因此,诊断BOL的过程也是与恶性肿瘤相鉴别的过程。

实性BOL需与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胆管细胞癌等鉴别;囊性BOL需与肝脏胆管囊腺癌(BCAC)等相鉴别。

肿瘤影像学特征,生长速度,肝炎及肝硬化病史,AFP、CEA、CA19-9等肿瘤标志物是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

5 BOL的处理原则推荐1:BOL的诊断必须结合病史,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并在排除肝脏恶性肿瘤的基础上作出诊断(证据级别Ⅰ,推荐等级强)。

肝占位性病变查房

肝占位性病变查房

02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 等,观察肝脏病变情况
04
诊断性治疗:如介入治疗、消融治 疗等,以明确病变性质
06
疾病发展和预后
肝占位性病变是指肝脏中出现的 异常组织,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
肝占位性病变的预后与病变的性 质、大小、位置、治疗方法等因
素有关。
A
B
C
D
肝占位性病变的发展过程通常包 括早期、中期和晚期,不同阶段
疼痛缓解措施
药物治疗:使用止痛药,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物理治疗:热敷、冷敷、按摩等 心理治疗: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作息、饮食习惯,避免劳累和情绪波动
心理支持措施
倾听患者心声,了解 其心理需求
鼓励患者参与治疗决 策,增强其自主性
提供心理疏导,帮助 患者缓解焦虑、恐惧
处理并发症:及时发现
并处理并发症,如感染、 6
出血、血栓、肠梗阻等, 确保患者安全
05 健康宣教
疾病知识和预防措施宣教
A
B
C
D
肝占位性病变的定义和 分类
肝占位性病变的症状和 体征
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 治疗方法
肝占位性病变的预防措 施和健康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习惯和饮食指导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 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等情绪
提供心理教育,帮助 患者了解疾病知识,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

营养支持和饮食调整
01
营养支持:保证 充足的营养摄入, 以维持正常生理 功能
02
饮食调整:根据 病情和治疗需要, 调整饮食结构, 如低脂、低糖、 高蛋白等
03
饮食禁忌:避免 刺激性、油腻、 生冷等食物,以 免加重病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